?

2019-2022年腹瀉住院兒童不同病原學臨床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

2024-01-08 08:58王楠楠
現代醫藥衛生 2023年24期
關鍵詞:輪狀病毒母乳感染性

丁 敏,王楠楠

(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兒科,安徽 合肥 230000)

腹瀉是常見的一種兒科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性狀改變等,嚴重者可伴有嘔吐、腹瀉、水電解質紊亂等癥狀[1],急性期危重患兒有死亡的風險,病程遷延可以導致兒童發育不良。該病發病率高、流行范圍廣、傳染性強。WHO調查顯示每年約有17億兒童患病并約有約200萬兒童死于腹瀉病,其中約50萬5歲以下兒童病死于腹瀉,其是5歲以下兒童的第二大死亡原因[2]。據報道,在發展中國家感染性腹瀉病是5歲以下兒童最常見的疾病,也是導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3-4]。在我國感染性腹瀉發病率66.5人/10萬,發病率居法定報告傳染病第4位,給我國嬰幼兒健康帶來危害,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較大負擔[5-6]。為進一步了解其臨床特征及病原學特征,本研究對本院2019—2022年收治的299例急性感染性腹瀉患兒的臨床資料、喂養方式、病原學監測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期為住院患兒早期感染源判斷、及時治療及疾病防控等提供指導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住院部收治的根據《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中急性感染性腹瀉的診斷標準[7],診斷急性感染性腹瀉患兒299例的臨床資料。

1.2方法 樣本收集及病原學檢測:收集兒童病例糞便5~10 g于無菌糞便采集杯中,將糞便接種于平板,37 ℃二氧化碳培養箱中24~48 h培養,主要檢測易導致兒童腹瀉的常見8種細菌(志賀菌、沙門菌、副溶血性弧菌及5種腸致瀉性大腸埃希菌: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腸侵襲性大腸埃希菌、腸產毒性大腸埃希菌、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腸黏附性大腸埃希菌)與輪狀病毒,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病毒病原體,采用聚合鏈反應檢測細菌病原體并觀察結果,采用K-B紙片擴散法進行主要致病菌病耐藥性分析。

2 結 果

2.1病例基本情況 共納入病例299例,其中男162例,女137例,男女比1.28∶1.00,年齡最小29 d,最大11歲,平均(1.86±1.82)歲。<1歲嬰兒發病率最高,達40.5%,0~2歲占比67.6%,3歲以下占比81.9%。見表1。

表1 299例住院病例人口學分布特征

2.2不同喂養方式比較 2歲以下嬰幼兒,同種喂養方式下不同性別間感染性腹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母乳喂養、混合喂養、人工喂養3種不同喂養方式時,無論男女童,均表現為人工喂養感染性腹瀉發生率最高、混合喂養次之、母乳喂養發病率最低,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歲以下不同喂養方式感染性腹瀉發生率分析[n(%)]

2.3不同病原感染臨床表現分析 無論是病毒感染還是病原菌感染,均存在大便次數及性狀改變,病毒感染以稀水便為主、病原菌則黏液便為主,且病原菌感染后大便次數明顯多于病毒感染(χ2=-4.044,P<0.05),住院時間延長(χ2=-3.565,P<0.05)、發熱及腹痛癥狀均更明顯;病毒感染性腹瀉主要伴隨發熱、嘔吐、抽搐等癥狀,病毒及病原菌感染在大便次數及性狀、伴隨癥狀、住院時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不同病原感染臨床表現情況分析

2.4不同年份病原檢出情況 共收集糞便標本299份,兒童腹瀉常見病原體總檢出率為63例,檢出率為21.1%,其中病原菌檢出率為3.01%,輪狀病毒檢出率為18.06%,不同年份間病原檢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同年份病原檢出情況[n(%)]

2.5不同季節病原菌檢出情況 比較不同季節總病原學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病原菌夏季為主,但就病毒感染而言,秋冬季感染率較高、春夏季較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963,P<0.05)。見表5。

表5 不同季節病原菌檢出情況比較[n(%)]

3 討 論

5歲以下低齡兒童由于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進食食物以液體為主,且入量較多,導致胃腸道負擔重,易發生消化不良、機體本身防御功能差、胃腸道菌群失調、個人衛生習慣差等諸多原因,成為腹瀉病的高危人群[8]。兒童腹瀉病按病因可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感染性腹瀉主要由病毒、細菌、真菌及寄生蟲等致病菌引起,以病毒、細菌多見,尤其是病毒,占寒冷季節嬰幼兒腹瀉的80%;非感染性因素主要考慮飲食不當、食物中毒、腹部受涼等。本研究299例住院患兒中,病原體總檢出率為63例,檢出率為21.1%,其中病原菌檢出率為3.01%,輪狀病毒檢出率為18.06%,同周楊[9]對2022年本市某醫院門診學齡前兒童腹瀉病原分析顯示的輪狀病毒檢測率(11.9%)相比,住院患兒檢出率明顯升高。

299例感染性腹瀉兒童中,2歲以下共計202例,占67.6%,可能與2 歲以下患兒腸道內黏膜免疫屏障尚未成熟,抵御病原能力弱有關[10]。其中男童108例,母乳喂養22例,混合喂養32例,人工喂養54例,女童94例,母乳喂養20例,混合喂養31例,人工喂養43例,同種喂養方式下不同性別間感染性腹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不同喂養方式中,無論男女,均表現為人工喂養感染性腹瀉發生率最高、混合喂養次之、母乳喂養發病率最低,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14.889,P<0.05;χ2=8.447,P<0.05),母乳喂養能顯著降低感染性腹瀉發生率。研究表明,母乳是最合適人體營養需求的食物資源,不僅包括宏量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維生素、礦物質),還包括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這些“非營養”生物活性成分包含免疫調控相關成分(如分泌型IgA、乳鐵蛋白)、腸道發育調節相關成分(如母乳菌及母乳低聚糖)、體格發育相關成分及信號傳導相關成分等(如游離RNA)[11]。母乳成分間的協同對嬰幼兒健康有整體作用。近年來最新研究顯示,母乳中相對獨立的細菌即(母乳菌),被發現是嬰兒腸道菌群定植的最重要來源,嬰兒腸道菌群約有27%是由母乳菌群傳遞塑造的。母乳低聚糖、脂肪、蛋白質均參與腸道菌群的調節[12-13]。母乳中諸多天然的營養及功能成分優勢,在嬰幼兒的成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健康優越性。

本研究中病毒病原,由于檢驗種類受限,僅開展輪狀病毒,故病毒性指代輪狀病毒,其中299例患兒中,檢出54例,占18.06%,病原菌檢出9例,占3.01%,與其他文獻結果一致[14-15],均表明病毒是兒童腹瀉最重要的病原體。但是與上海市(47.33%)[16]、北京(35.80%)[17]等存在差異,說明病毒檢出率存在地區差異。不同病原體間臨床表現差異亦較大,病原菌感染后大便次數明顯增多,平均(10.667±4.803)次,病毒感染腹瀉平均(6.245±2.201)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044,P<0.001);在住院時間方面,細菌感染后住院時間明顯增加,且以發熱及腹痛等伴隨癥狀為主,同譚莎[18]結果一致。輪狀病毒腹瀉以稀水便為主,主要伴隨發熱、嘔吐、抽搐等癥狀。病毒及病原菌感染患兒大便次數及性狀、伴隨癥狀、住院時間均有明顯差異。因此,臨床上可根據患兒臨床表現作出初步判斷,及時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不同年份間病原檢出均無明顯差異,病原菌夏季為主,病毒秋冬季感染率較高、春夏季較少且有明顯季節差異(χ2=12.963,P<0.05),與張冬雨[19]結果一致,可能與秋冬季節溫度低,有利于輪狀病毒在低溫環境中長期存活有關。夏季溫度高,食物容易受到細菌污染,而低齡兒童個人衛生習慣較差,因而細菌性感染腹瀉多發于夏季。

綜上所述,在感染性腹瀉住院兒童中,男童多于女童、2歲以下患病率比例高,相對于人工喂養、混合喂養,母乳喂養可明顯降低感染性腹瀉發生,母乳是嬰兒的最理想食物來源,有利于嬰兒的健康成長,可加大宣傳力度,倡導母乳喂養。不同病原體感染臨床表現存在差異,應盡早識別,早期明確腹瀉病因,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防止感染性休克、水電解質酸堿紊亂等危重病情的出現,保證兒童的個人生命安全。在輪狀病毒感染高發的秋冬季,加強疫苗接種及個人衛生的宣傳工作,醫療單位需做好院感防控。

猜你喜歡
輪狀病毒母乳感染性
傷寒桿菌致感染性腹主動脈瘤合并腹腔膿腫1例
豬輪狀病毒病及其防控措施
感染性肺炎如何選藥治療
母乳到輔食,如何無縫銜接
揭開“諾如病毒”和“輪狀病毒”的面紗
英國共享母乳引爭議
為治乳腺炎用抗生素 媽媽不用停母乳
犢牛輪狀病毒腹瀉的防治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療中的臨床研究
母乳庫研究的現狀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