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動車瘋狂內卷進行時

2024-01-10 01:36黃耀鵬
中國汽車界 2023年12期
關鍵詞:市占率級車價格戰

文/黃耀鵬

2023年11月8日和10日,乘聯會和中汽協分別發布了10月整車市場產銷報告,兩者在調性上再次出現差異。

數據和結論的此擊彼應

中汽協認為,10月車市熱度繼續,“銀十”成色十足。但按照中汽協口徑,10月份國內乘用車銷量為206.7萬輛,環比下降1.8%,同比增長5.8%。

乘聯會雖然也提及“金九銀十”,但同時認為,雖然乘用車零售環比走強,車市熱度持續,但10月下旬終端消費者觀望情緒加重,終端促銷邊際效益遞減。按照乘聯會口徑,10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203.3萬輛,環比增長0.7%,同比增長10.2%。

如果只從結果上看,兩者的數據,似乎更支持對方的觀點,這非常值得玩味。

如果《汽車人》來下個簡單結論,那就是“高位盤整”。環比增速未能進一步提升,而同比意義又不是很大(2022年第四季度因為疫情,車市整體貢獻了低基數),這就壓低了10月數據的含金量。

同時,車市整體能夠在高位,是因為新能源車的擴張,彌補了燃油車萎縮的份額,然后略帶富裕造成的。當然做出更大貢獻的,是出口繼續猛增。

可資證明的是,國內乘用車銷量1-10月銷量1735.8萬輛,同比增長0.7%;乘用車出口330.6萬輛,同比增長67.3%。

價格戰推動中系上位

《汽車人》也發現,上半年2、3、4月的價格戰,與現在的價格戰有很大不同。

上半年主要是存量出清,特斯拉挑起,合資車企廣泛參與。下半年,特斯拉退出價格戰(甚至還在最近漲價了),合資車企在價格戰中輿論流量減少;而中系品牌在新車發布上瘋狂帶節奏,不是以降價的方式,而是將新車發布的入門價格,從原來的30萬元+,直接打到30萬元以下。這么干的不是一家兩家。而B級、A級車也隨之受到壓力傳導,一層擠一層。

這個局面,要比上半年復雜多了。在爭斗中,中系品牌的輿論聲浪鵲起,其市場份額也說明了同樣的局面。

單看10月份,中系品牌乘用車銷量148.5萬輛,同比增長25.1%;市場份額59.7%,歷史上第一次接近60%,市占率環比上升3.3個百分點,同比上升6.6個百分點,可以用“勢不可擋”來形容。21世紀以來,合資品牌最火的時候,也沒達到這個高度。雙方拉鋸的局面,已經被打破。當然,合資品牌尚未到中系6年前市占率最慘的地步。

2023 年1-10月,中系市占率55.3%,與10月單月比較,更能說明局面變化的速度。

在中系新車強烈的推動作用下,10月國內高端品牌乘用車銷量37.9萬輛,環比下降9.7%,同比增長6.8%;1-10月高端品牌乘用車銷量361.5萬輛,同比增長14.7%。這兩組數據放在一起,也同樣說明所謂的“高端乘用車品牌”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原來的固有格局,岌岌可危。

銷量崩和品牌護城河消失,有時滯關系。但是前者越明顯,就越預示著后者不可避免。這是所有豪華品牌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他們已經預料到這一天,只不過沒想到來的如此之快。這就說明,留給跨國豪華品牌調整的時間,比預想的要短。

豪華品牌看似云淡風輕,實則可能已經拼盡全力,應對眼前和戰略調整,兩條任務線已經產生了沖突。

同樣的品牌,在歐洲生產管理的表現,可以說明什么叫躺平。最近奔馳因為博世在本土48V電池的供應出了問題,而減產了10%的車。大眾汽車則因為缺少電動機而暫停本土工廠電動車的生產。

在中國,這兩樣東西俯仰皆是,根本不構成供應短板。

級別和價格關聯的變化

整個市場格局上,剛才提到價格從30萬元+下來,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踩踏效應。

表面上看,無論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A級車仍然是市場中堅,這個局面沒變。

2023年1-10月,燃油車方面,A級車銷量781.4萬輛,同比下跌3.7%,在A00、A0、A、B級中跌的最少,似乎穩住了陣腳。C級車增長17.2%(仍是合資的天下),D級車基本沒動。

同期新能源車方面,排除基數太小的D級車,增幅最高的是A0級車(103.5%),其次是C級車(73%),后者就反映了30萬元+入門下延的規律。

在這個波動的背后,現在車輛級別和價格體系已經面目全非。原因是新能源車越來越傾向于不按照通常的尺寸、空間來劃分。更重要的是,原來A級車的價格在12萬元左右,B級車至少要15萬元(合資會更貴一點),而現在新能源鋪開之后,B級車入門也下降到和A級車差不多,而且價格中位數也與A級車接近。這種競爭策略,讓消費者逐漸對車型的認知產生模糊。

說白了,現在有關級別-價格錨的玩法變了。

新能源預期減速

至于新能源車本身,10月份新能源產銷分別為98.9萬輛和95.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9.2%和33.5%,市占率33.5%,剛好達到整個市場1/3的體量。同時,插混+增程與純電的相對增速比例,也維系了上個月4倍+的比例。

1-10月,新能源產銷分別達到735.2萬輛和72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9%和37.8%,市占率30.4%。插混+增程與純電的相對增速比例為3.3倍。

不過,站在電池供應商角度,這個時候早就不是沖鋒時機。10月份動力和儲能電池合計77.3GWh,環比略降0.1%(兩者大概維持10:1的比例)。

電池生產反映到整車,有2-2.5個月的時滯。這喻示著年底到明年初,新能源(特別是純電)增速會進一步回落。

按照SNE的口徑,2023年1-9月,全球新能源車注冊量966萬輛(包含插混)。其中,中國占據57.9%,其余是歐洲(23.4%)、北美(12.4%)、亞洲(除中國,5.1%)。

今年的局面是,體量大的領先者增速高,而落在后面的小體量,增速都被甩開。這反映了全球新能源力量對比,達到越來越夸張的地步。當然,這種反常態不會一直持續,全球占比總有天花板,而市場占比也如此。

但看到歐美電動零部件經常出現匪夷所思的短缺,說明其供應鏈的完整性至今仍然可疑。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迅速與中國對接供應鏈,但歐盟和美國的官方政策,都往反向走。

10月國內汽車市場銷量的變化,說明競爭走向了深入:價格戰將長期化,新能源預期減速。

出口加速與歐盟政策反彈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相當于歐盟外長)博雷利最近表示:“如果中國不開放市場,歐盟將關閉市場?!彼J為歐盟企業在華經營越來越困難,是官方政策導致,而非歐盟企業商業競爭力往下走的問題。

這一空洞威脅的背景,比較復雜不展開。但是,讓歐盟跳起來,一半是因為中國市場,另一半則是因為中國產品(尤其是新能源)競爭力走強的速度太快。

關于整車出口的話題,《汽車人》將另具文闡述,這里就說個總數。10月,整車出口48.8萬輛,其中新能源車12.4萬輛;1-10月,整車出口392.2萬輛,其中新能源車99.5萬輛。

《汽車人》在《9月整車出口的新動向》一文中曾預測2023年出口450萬輛沒有問題。而現在看,這個看法保守了,全年出口有很大概率站到480萬輛之上,劍指500萬輛。如此,就超過了日本在2018年階段性峰值(480萬輛)。

博雷利痛心疾首的,就是歐盟在汽車為矛頭的工業競爭力下滑窘境。2023年進博會上,歐盟各國大力推銷的是農產品。這一點和美國多個州努力賣大豆、小麥的做法很像??吹酱饲榇司?,有的時候真的恍惚,到底誰才是發達國家。

10月國內汽車巿場銷量的內核變化,說明市場競爭走向深入,并有力地重塑市場格局。很多人擔憂各家都不賺錢的現狀,但是新王登基的道路從來不是坦途。指望一波猛攻,對手就扛不住退出,然后幾個贏家分果果的想法,屬于“速勝論”,天真了。這種烈度的競爭一定會長期化,直到沒參與直接競爭的海外市場被瓜分。

猜你喜歡
市占率級車價格戰
Cartoons
不打價格戰也能贏得漂亮! 2020年蝦苗企業要打的是價值戰
沉著應對價格戰 創新引領行業良性發展
新一代梅賽德斯—奔馳A級車正式上市
A級轎車:艱難前行
從手機價格戰所看到的
豪華賭局中國造梅賽德斯-奔馳新E級車
A級車跨進B級車領域 汽車等級將越來越模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