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傳佛教僧服源流與象征

2024-01-11 00:57常衛民
服裝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折皺藏傳佛教僧人

常衛民

(北京服裝學院 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北京 100029)

藏傳佛教僧服以統一的絳紅色為主色調,在青藏地區形成一道靚麗風景。僧侶服飾作為寺院文化和宗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了宗教的神圣性與等級觀念,是區別宗教與世俗的重要標志。各教派在僧帽上有明顯的差異,但在僧服形制與穿著方法上卻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這種同一性是佛教戒律思想與藏族宗教信仰的集中反映。然而目前對藏學的研究中,關于藏傳佛教僧服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化與歷史層面,成果也寥寥無幾。因此,文中從僧服形制與穿著方式2個角度研究藏傳佛教僧侶服飾,以期為一體多元的中華服飾文化提供新的實證。

1 藏傳佛教僧服的歷史淵源與流變

1.1 歷史淵源

藏傳佛教僧服作為藏族宗教文化的物質載體,是僧人在日常生活、宗教活動時穿著的服飾,它所代表的文化內涵是佛教藏地化過程中逐步確定下來的。因此,欲了解藏傳佛教僧服,需追溯佛教在西藏的歷史。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而僧人最初的形象源自釋迦牟尼,他視世間一切富貴榮華為苦難的根源,在他看來,華麗裝飾的衣服代表榮華富貴,唯拋棄社稷王位,在清凈塔前自我受戒,削發為僧,脫去俗衣俗服,穿上凈素之服,為出家。釋迦牟尼對僧人著裝有要求:①僧服與外道所穿不同;②僧服需因時因地進行變化;③僧服不可有任何飾物;④僧服需遵循戒律[1]。公元7世紀,佛教從我國中原地區和印度傳入西藏。赤松德贊時期,贊普迎請印度高僧寂護和蓮花生入藏傳法,并于8世紀中葉建造了西藏歷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桑耶寺,7位第一批在此剃度受戒的僧人被稱為“七覺士”。而后,他們成為僧伽組織的主體,開始在吐蕃弘揚佛法。在裝束上,他們效仿印度僧人,據《拔協》記載:“‘三戶養僧制’的出現,使僧伽組織成為吐蕃社會頗具實力的經濟實體,佛徒所穿衣服大部分是用幡綢做的?!盵2]依據佛經規制,僧人通常剃發,穿無領的袈裟衣,此刻西藏的僧服形制主要借鑒印度佛教僧衣(見圖1[3])。

圖1 貢嘎曲德寺壁畫上早期印度佛教僧人的著裝形象Fig.1 Dress image of early Indian Buddhist monks from murals of Gongga Qude Temple

“桑耶寺建成之后,贊普規定給予佛教宗師衣料9肘(約5 m);給編修《秦浦目錄》的25個大修行者衣料6肘(約3.33 m);給被委任為學經班教師的13人衣料6肘(約3.33 m);給25個學經人員3肘(約1.67 m)長的衣料?!盵4]吐蕃的供養制度,也影響著藏地僧服的發展。9世紀中葉,吐蕃贊普朗達瑪開展大規模的滅佛運動,之后的100多年里,佛教的傳播對象由上層統治階級轉為民間百姓,這是佛教藏族化、世俗化的開始。后弘期的開始也是藏傳佛教形成的標志,據王輔仁《西藏佛教史略》記載:“10世紀初葉,藏族就進入了封建社會……藏族新興起的封建領主階級需要借助藏化的佛教來維持他們的統治?!盵5]當佛教成為封建領主階層統治的工具時,佛教在西藏的復興成為必然,這種藏化的宗教最終發展成為獨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這一佛教不是以某個獨立教派的形式存在,而是在與本土宗教不斷斗爭、融合中形成的一個多分支、多教派的宗教集合體,藏傳佛教僧服便是這種融合思想的集中反映,是功能性與象征性的物化表現。LI Gotami等在TibetinPicture中提到,在西藏西部察巴朗(古格舊都)廢墟的白廟中,有一尊藏傳佛教史上著名譯師仁欽桑布的雕像,其光頭形象與佛陀和菩薩像不同,且其左右兩旁有僧侶陪伴(見圖2[6])。由圖2可以看出,仁欽桑布穿著僧侶的衣服,外披袈裟,內著交領俗裝。顯然,后弘期的藏傳佛教僧服正在悄然改變。

圖2 后弘期大譯師仁欽桑布像Fig.2 Statue of great translator Rinchen Zangpo in the second propagation of Buddhism

佛教藏地化的過程也是佛經翻譯的過程,由于藏傳佛教各教派在經典翻譯中只弘“根本說一切有部”的戒律,使得各教派的服制相對統一。從前弘期對印度僧服的效仿,到后弘期藏傳佛教的形成,僧服實現了藏地化。15世紀初,宗喀巴的宗教改革最終完成了僧服的定型。

1.2 歷史流變

釋迦牟尼為了規范比丘的行為,在創立佛教之后規定比丘眾的衣服分為13件,并制定了嚴格的衣服戒制?!渡o律》云:“三衣者,賢圣沙門標志?!盵7]佛教規定,凡比丘衣服統稱法衣,意為順應佛法而制衣。7世紀,佛教傳入藏區的同時服飾也一并傳入。8世紀中葉,桑耶寺建成后,僧人服制在遵循佛衣戒律的前提下作出了適當的變化,其中,僧服達岡就是佛教藏地化過程中新生的服制。眾所周知,斗篷衣是藏民在藏地高寒氣候下穿著的一種服飾,這種皮革和毛氈制斗篷衣在藏地具有普遍性(見圖3)。在拉達克阿基寺杜康大殿入口右側南墻下方的壁畫上,可以看到一位王后身穿白色斗篷衣(見圖4[8])。11世紀前后的阿里古格和拉達克人民均穿著斗篷衣;公元996年,古格國王與仁欽桑布仿照桑耶寺建造了托林寺,寺中集會殿西壁壁畫記錄了古格國王會見高僧的場景,壁畫下方的僧眾身披紅色斗篷衣(見圖5[9]),可以推斷出,后弘期僧侶為適應環境而對僧服進行改制。西藏博物館中有一幅12世紀唐卡《貢塘喇嘛像》(見圖6),圖6中的喇嘛穿著黃色斗篷衣端坐,這樣的斗篷衣被稱為達岡,是世俗服裝宗教化的寫照。后弘期佛教與苯教的融合使佛教在民間得到了認同并獲得資助,這為斗篷衣的宗教化提供了前提條件,也加速了斗篷衣的演變,是西藏世俗與宗教服飾文化的融合、創新與延續。孜珠寺丹巴堪布在向筆者介紹苯教僧服時指出,苯教僧服只有六組衣,不包含達岡,是借鑒了藏傳佛教僧服??梢姳浇掏酱┲_岡是苯教與佛教融合的結果。

圖3 阿里地區斗篷衣Fig.3 Cloak in Ngari

圖4 身穿白色斗篷衣的女王Fig.4 Queen in a white cloak

圖5 托林寺身披斗篷衣的僧眾壁畫Fig.5 Murals of monks wearing cloaks at Tholing Monastery

圖6 唐卡《貢塘喇嘛像》Fig.6 Tangka Gongtang Lama Statue

印度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其佛教僧服的形制不適用于西藏的高原山地氣候,因此,藏地僧侶為適應環境,需在三衣內增加衣物,而堆嘎就是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后弘期佛教復興,是佛教世俗化的重要階段,在此期間,早期吐蕃長袍的交領左衽也融入僧服系統中。12—13世紀的阿底峽大師銅像中,大師的袈裟內穿著交領無袖內衫(見圖7[10]),貢覺·俄頓扎巴等在《藏傳佛教法器及儀軌圖集》[11]中將這種內衫稱為香嘎。香嘎的交領形制保留了中原僧服的領制,而無袖的形制符合印度佛教“偏袒右肩”的規制。從印度三衣到香嘎,展現了佛教的藏地化。

圖7 阿底峽大師所穿香嘎Fig.7 Xiangga wore by Master Adixia

15世紀初期,宗喀巴大師創立了藏傳佛教格魯派(格魯意為善律或善規),并進行了一系列的宗教改革?!安貍鞣鸾谈鹘膛芍捣倍?但教義混亂,戒律松弛。格魯派創教人宗喀巴為了改變這種混亂的局面,在其36歲時大膽地進行了宗教改革,取各教派之長,率領信徒堅持擎缽執杖,法凈自潔,同時編書立著,極力主張苦修與守戒?!盵12]宗喀巴率先戴起一頂黃色的桃形帽,表明嚴格守戒、堅持改革的決心,而僧服改制是其改革的重要部分?!恫貍鞣鸾谭ㄆ骷皟x軌圖集》[11]記載,宗喀巴大師在中興佛教時,對香嘎形制所進行的革新主要表現在:形制上模仿大象頭顱,廓形增大,前身片增加內分割線,袖窿貼片使肩寬加寬,腋下密褶傳遞宗教含義。制衣時采用“割截層壓式”的方法進行縫制,嚴格遵守佛教制衣法則?!爸劣诓每p亦有所規定,禁止直縫,布料太薄者則需重疊縫制,其重疊層數亦有一定?!盵13]新改制的僧衣稱為堆嘎(見圖8[11]),整體形制體現僧人修行的決心與毅力。至此, 以宗喀巴為首的格魯派為藏傳佛教僧服的定制作出積極貢獻。

圖8 僧服堆嘎Fig.8 Monk clothing duiga

2 藏傳佛教僧服種類及象征意義

藏傳佛教各教派的僧服在形制上趨于雷同。僧服等級差異主要體現在顏色與質地上,等級越高,形制越復雜,顏色與材質越豐富。通過文獻分析與實地考察,總結得出藏傳佛教僧侶的日常服裝通常由7件衣服組成,俗稱七組衣,分別是汗衣(俄連)、坎肩(堆嘎)、內僧裙(邁繞)、外僧裙(香木塔)、縵衣(森)、法衣(曲貴)和大氅(達岡),具體見表1,其中堆嘎、香木塔與森的組合是僧人常服三件套。

表1 藏傳佛教僧服七組衣

續表

2.1 堆嘎

堆嘎是藏族人對僧人上衣的特指,其形制類似于漢族的坎肩,是藏地僧侶最具特色的常服之一, 萌芽于前弘期,定型于宗喀巴大師時期,是為了讓僧人在藏地高寒氣候條件下堅持佛法修習而設置。堆嘎外形似大象的頭顱,象征著僧人修行的毅力與行善的決心。

堆嘎按等級可分為4類:素色堆嘎,拼接堆嘎,黃色貼片堆嘎與錦緞密褶貼片堆嘎(見圖9),其所代表的禮儀等級為:素色堆嘎=拼接堆嘎<黃色貼片堆嘎<錦緞密褶貼片堆嘎。堆嘎結構延續了中華服飾的十字平面型結構,具體如圖10所示。獲得格西學位(藏地寺院學位稱號)的僧人可穿黃色貼片堆嘎,普通僧人則穿素色與紅色拼接堆嘎。根據材質不同,堆嘎可分為棉布堆嘎、棉布氆氌堆嘎和錦緞氆氌堆嘎。高僧活佛與地方政府僧官的堆嘎使用錦緞和羊毛氆氌質地縫制,普通僧人的堆嘎使用棉布制作?!袄_三大寺、地方僧官、扎什倫布寺的僧人均穿黃綢堆嘎,扎倉群則以上僧人穿赤黃緞子堆嘎,普通僧人著紅色毛料或氆氌堆嘎,級別不高的僧人不能穿錦緞堆嘎?!盵14]

堆嘎的許多細節具有深刻內涵,如袖窿外沿的藍色繩線據說是為紀念漢地僧人的功德而設置。羅桑開珠《藏族文化通論》中記載:“堆嘎兩只大象耳朵上用藍線鑲邊,據說是為了紀念藏傳佛教后弘期初期,約格迎乃、藏繞賽等為喇欽·貢巴饒賽受戒時,幾位參與受戒的漢地僧人的功德?!盵15]堆嘎袖檐藍色繩線在前袖窿轉折位有一個圓環,據傳這個圓環是為防止比丘手臂晃動而設置,其可將拇指插入環內。目前,此圓環的規格越來越小,已經失去了最初的功用,成為一種象征符號。

圖9 堆嘎樣本Fig.9 Duiga samples

圖10 堆嘎結構Fig.10 Structure of duiga

2.2 香木塔

香木塔是僧人穿的下衣裙,源自印度三衣的安妥會,“最早流行于前弘期,在藏區不論薩迦、噶舉、寧瑪、格魯、覺囊巴還是苯教僧人都穿深紅色香木塔?!盵1]香木塔是一件閉合的直身筒裙,長度至腳踝,另有15 cm的腰部向下翻折量,裙腰周長約6 m,穿著時將腰部余量進行折疊,形成固定的折皺,以腰帶系扎?!跋隳舅鶕郯櫩煞譃椴厮搴托l隋兩種。藏隋指裙后左右兩邊都做折皺,衛隋是只在一邊做折皺。據說扎什倫布寺有西傳戒律和東傳戒律,兩折正是代表了這兩種戒律?!盵1]“拉薩三大寺執事僧所穿香木塔的折皺較普通僧人多。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與扎什倫布寺的僧兵所穿香木塔通常前面無折褶,折皺集中于后部,且做成油亮的折皺?!盵15]據甘丹寺喇嘛阿旺頓玉解釋,格魯派香木塔左邊折皺向前折,表示菩提之心朝前;右邊折皺向后折,代表將三雜然(煩惱雜然、業雜然、生雜然)拋后??梢姴貍鞣鸾躺瓜隳舅淼恼郯櫴且环N規制,蘊涵了不同的宗教含義,且不同教派亦有不同釋讀。圖11為香木塔折皺方法。

香木塔裙體上部與下部分別層壓了一條寬約20 cm的布片,兩條布片之間層壓了8 cm寬的橫豎條,形成田相(如田畦般的網狀)式香木塔(見圖12),受比丘戒的僧人可穿著。而無田相的香木塔在藏區多為沙彌所穿,可見香木塔中的田相是區分僧人持戒修習的標識。

圖11 香木塔折皺方法Fig.11 Wrinkling method of the xiangmuta

圖12 香木塔田相結構Fig.12 Field phase structure of xiangmuta

2.3 森

森,也稱縵衣,是一塊沒有割截裁剪的長方形布,長度約為穿著者身高的2.5倍,寬度約90 cm,通過纏繞穿著,類似無田相袈裟。這種服制最早流行于前弘期,藏地僧人依法穿著,袒露右肩,覆蓋左肩,是必備的常服之一。森起到“袈裟與內衣(藏語意喇奎與汗衫)”兩件衣服的作用,普通僧人的森使用棉布制作,高僧大德的森使用氆氌制作。

森是在堆嘎、香木塔和邁繞基礎上,在外部通過纏繞方式穿著的僧衣,具體穿著方式為:①取森長的1/3披于后頸,靠右的1/3沿右腋底繞至左肩,靠左的1/3反向繞至右肩;②再次沿右腋底繞至左肩,袒露右臂;③將左臂上懸垂的雙層面料在肘位反折搭于肩膀(見圖13)。天冷時可將領后的森拉直遮住頭部,以避風御寒。森的絳色和著裝方式源自佛經中的三衣,長方形布保留了佛衣的原始形制,反復纏繞的穿著方式依循佛教律制,絳色代表了青、泥、木蘭3種不正色,以求至善大德。

圖13 森穿著流程與著裝效果Fig.13 Dressing process and wearing effect of sen

2.4 達岡

達岡是活佛、僧官與普通僧人在誦經或進行佛事活動時穿在森外的大氅,其寬大、厚重,著裝時整體外形酷似菡萏,領口縫有用毛料剪成荷花和金剛橛狀的覆肩片(其中荷花象征著純凈無污染,金剛橛是一種法器,有表現憤怒、降伏奸惡的寓意),在覆肩片下是規律的密集折皺,折皺最多可達80個,少則也有35個,扎西曲林寺(工布江達縣格魯派寺廟,筆者于2019年9月前往考察)經師仁青卓瑪解釋:“達岡后背的80個疊褶代表佛教史上80位集大成者?!边_岡質地為氆氌、毛或毛呢,“高僧大德的達岡由優質細軟的上等‘協瑪’氆氌(藏地一種羊毛織物)制成,普通僧人則選用較粗的‘提瑪’(取自綿羊背上的纖細軟毛)氆氌。高僧大德使用絳色、黃色達岡,如三大寺的堪布(同漢地方丈)、地方政府的僧官;布達拉宮和扎什倫布寺的特司僧人著黃色達岡;普通僧人使用土紅和深紅色達岡?!盵16]

寺院達岡根據材質與制作手法,可分為經堂達岡、居室達岡兩類?!敖浱眠_岡是在經堂誦經或參加法會時穿著;居室達岡是僧人回到僧舍修習時穿著,起到保暖作用。通過對達岡服裝結構的分析,發現經堂達岡由3部分組成:直條領襟、褶飾衣身和頸肩部的荷葉覆肩片,質地為氆氌;居室達岡由直條領襟與褶飾衣身兩部分組成,質地為粗棉,內加羊毛?!盵17]兩類達岡的形制與結構見表2。經堂達岡與居室達岡雖結構不同,但宗教內涵卻保持一致。

表2 達岡的形制與結構

2.5 曲貴

曲貴是藏傳佛教的法衣,同印度三衣(僧伽梨與郁多羅僧)與漢地的袈裟。曲貴由印度三衣演變而來,形制上保留了田相結構,但與三衣不同的是,曲貴將三衣的4個內角轉化為4個外角處的三角插片,同時增添了中央圖符,以彰顯藏傳佛教的專有屬性,這也成為曲貴脫離印度三衣實現藏地化的標志。曲貴形制如圖14[18]所示?!叭碌目p制方法,是把布料先割截成小正方形和長方形布片,再進行縫合??v向縫合稱為豎條,橫向縫合稱為橫堤,兩者縱橫交錯再縫合,呈水田狀?!盵19]曲貴根據田相不同,分為那木家與喇貴,那木家為25條狀,每條內又包含4長1短的橫堤,共125堤;喇貴為7條狀,每條內包含橫截為2長1短的橫堤,共21堤。豎條中的橫堤以中間條狀為軸,左右對稱排列,形成或5條,或7條,或9~25條狀的法衣。曲貴質地多為棉布與絲綢,較為輕薄,無法適應藏地寒冷氣候,故僧人穿著時需與森組合使用(見圖15),這種組配方式是藏地特有的宗教儀規,曲貴的象征意義遠大于其實用功能。

圖14 曲貴形制Fig.14 Shape of qugui

圖15 曲貴與森的搭配Fig.15 Combination of qugui and sen

3 藏傳佛教僧服的文化特征

3.1 實用性

服裝首要解決的是穿著者的生理需求,因此保暖是藏傳佛教僧服的基本要求,釋迦牟尼所定的戒律中,有因時因地性的要求,即便宜之法。西藏海拔高,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堆嘎、邁繞與達岡都是為抵御高寒氣候形成的僧服,它們充分發揮了服裝的實用功能,在保證僧侶正常修習與勞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藏區的動物資源也為僧服的制作提供了主要的原材料,如用羊毛氆氌制作的藏地僧服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更好滿足高原環境下僧侶修習的實際需求。

3.2 標識性

僧服是僧人身份認同的符號,也是區別于世俗的重要物質載體。這種標識符號不僅使僧俗的修行方式產生差異,也是對僧人修習的一種監督和約束。絳色是西藏僧服的主體顏色,各教派普遍使用,但也存在一些特例,如寧瑪派的僧服與僧帽都是紅色,噶舉派與薩迦派則有紅色與白色的僧服,衛藏四大寺廟的格魯派僧人中,唯獨扎什倫布寺僧人穿著黃色達岡,這些標識性服色暗含了各教派不同的修行規則與教義思想。在藏地百姓普遍信仰宗教的社會背景下,僧服的標識作用還體現在穿著僧服的僧侶更易得到信徒的尊重與敬仰。

3.3 象征性

藏傳佛教僧服的重要意義更多體現在它的象征性上。僧服顏色中尊崇紅黃兩色,紅色用于常服,黃色用于法衣,象征著僧人的威儀與佛法的至高無上。堆嘎形似大象頭顱,象征著修行者的決心與毅力;達岡從廓形到細節都近似蓮花,借助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傳遞深層的佛教義理與文化內涵,實現形象與意義的完美呈現。藏傳佛教僧服除了滿足僧侶的基本生活需求,更傳遞著它的精神內涵,始終強調著它所蘊含的文化象征意義。

3.4 神圣性

“宗教使人類的生活和行為神圣化,因而成為最強有力的一種社會控制?!盵20]藏傳佛教僧服具有一些特殊的造型,如堆嘎的腋下密褶、達岡背部折褶以及香木塔折皺等,這些造型均折射出宗教“戒”的范疇,使僧人通過僧衣去感悟修行的法則與途徑,這與僧侶修行的終極目的是一致的。僧服傳達了佛教的修習精神,強化了宗教秩序的神圣性與神秘感,使抽象的宗教教理形象化與感性化。

4 結語

藏傳佛教僧服系統記錄著藏傳佛教發生、發展、定型的印跡,是隨著西藏宗教變遷與教派斗爭而逐漸發展形成的,其與世俗服飾共同構成了豐富多樣的藏民族服飾文化。藏地僧侶通過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將博大精深的佛教內涵物化于可穿著的僧侶服飾上,并將佛教修習與世俗觀念融合為一,使服飾的功能性與象征性有機統一,體現出佛教圓融無礙的境界。藏傳佛教僧服通過其結構與組配方式表達著宗教儀軌和象征意義,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具有一體多元性,對其僧服的研究為認識佛教藏地化、中國化過程中的民族涵化提供了實證范式。

猜你喜歡
折皺藏傳佛教僧人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正確認識和把握藏傳佛教中國化的幾個問題
鄭巢與僧人交游詩歌考
折皺的記憶
我的書
煮竹
白云深處
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藏傳佛教寺廟管理的思考
現代藏傳佛教系統初探
精紡毛織物結構參數與折皺回復性的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