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新聞學”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與創新研究

2024-01-12 02:51雷昊霖
甘肅開放大學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新聞學思政融合

雷昊霖,郝 香

(甘肅政法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時“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梢哉f,課程思政就是在新聞學學科專業發展的基礎上,以育人為價值理性,融合思政元素,發揮思政課程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優勢,共同提高新聞人才在政治覺悟、思想品德、職業操守、自身責任等方面的水平。

而具體到“融合新聞學”則是在應用新聞學層面對媒介融合的發展,它主要突出了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新聞傳播活動。如利用報紙、電臺、電視臺和網站及手機等新興媒體,集中在一個信息操作平臺上,統一策劃、相互協調,取長補短,并根據各自媒體的傳播優勢和受眾特點對信息進行分類加工,然后分層次、有針對性地傳播給特定的受眾[2]?!叭诤闲侣剬W”融入“思政元素”是為了從精神層面實現核心課程建構的育人目標,課程意義上更加突出核心價值觀念,其旨在培養什么樣的新聞人才,并通過對媒介、渠道、推送、運營等元素整合,在課程實踐上有效設置思政元素,實現知識與價值的有機統一。

一、內在邏輯:“融合新聞學”中的思政價值

隨著數字技術與融媒體的迅猛發展,傳媒產業發展一度成為熱門話題。而在這一流變中,特別是在推進“大思政”的背景下,新聞學類專業課程群在教學目標、理念、方法,課程體系設計上都做了一系列的創新與融合。其中,融合創新的有效途徑是通過工具理性,追求課程設計的最大價值。工具理性強調的是融合新聞思政課程設計由最終目標所驅使,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借助價值理性,達到對人個體精神的培養[3]。從“融合新聞學”的內在邏輯而言,在新聞學中融合思政元素是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共同作用的結果,追求新聞教育的現實本質,并最終達到育人的教育目的。它突破了傳統課程意義上的認知體系設置,主要旨在“育人”,立德樹人是高校培養人才的根本要求[4],開設什么樣的課程、堅持什么樣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關鍵性問題。倘若方向錯了,就很難培養出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合格接班人。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它不僅體現了當下各大高校的辦學特色,更是挖掘不同專業課程融合拓展的重要途徑。

(一)強調符合專業特性的價值導向

新聞專業獨特的自身特點決定了思政元素存在的必要性,媒體更是作為權威機構,履行著客觀真實準確地報道職責。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如何保證輿論的正確導向是媒體從業人員面臨的重要挑戰。當下,國際環境尤為復雜,我國經濟建設也取得的了前所未有的成績,全球化進程逐步加快,信息的海量化、觀念化空前更迭,融媒體環境雖然提供了媒體從業人員的良好環境,但面臨的挑戰卻是紛繁復雜的。在信息迅速變化的時期,更是折射了新聞從業人員的思政素質。因此,從時代要求來講,前期培養應該是重中之重。

眾所周知,現代意義上的媒介“面向廣大受眾,因而成為一個人們可以不受太多限制,獲取資源和分享信息的社會公共空間”[5]。而我們當前所處的媒體環境又是多元價值觀競相碰撞的,千篇一律的媒體報道角度早已不復存在,形式多樣化、角度多變化已然成為一種趨勢。但不乏有某些報道有博取流量、唯利益至上、嘩眾取寵之嫌疑。于大眾而言,新聞是獲取信息,了解政策方針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時也兼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眾價值取向選擇以及教育人們的社會職責。很難想象,缺乏思想深度的新聞報道造成的危害。那么使媒體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自覺擔負起為人民服務的義務,就需要思政教育的統籌引領,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在學習階段,就應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并加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梢?,融合新聞教學中,思政元素存在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二)自媒體報道要端本正源

在人人都是信息源的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速度之快和影響范圍之廣,為信息的真假辨別帶來了全新的問題與挑戰。受大數據的沖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區分流言似乎更具難度,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擠壓中顯得更加艱難。自媒體僅站在自家角度報道事件,導致媒體的公信力一度受到重創。

如關于劉學州事件,某自媒帶頭網暴,為博取“流量”,片面報道。我們知道信息時代,媒體報道影響巨大,必須做多方驗證,才可發聲。而不是為奪眼球嘩眾取寵,以客觀第三方身份對當事人進行臆測、想象、詆毀。從尋找湯蘭蘭、HK 事件、慰安婦報道事件、疫情期間帶節奏……這些錯誤的輿論導向更是為鍵盤俠的存在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再如在2022 年唐山發生的暴力圍毆事件,起因為某媒體對事件進行了片面報道,對受害者一方評論用詞不當,從而引發群憤,被罵“無良媒體”??梢?,在嚴重危害公共安全、人生安全的這些重大事件的報道上,新聞從業者該如何守好自己的責任,從以往低級錯誤的輿論報道吸取教訓才是關鍵。那么,這就體現了在培養新聞從業人員的過程中,高校做好“把關人”角色的重要性。思政教育與專業完美結合,教師不單是知識的傳授者,更重要的是在課程思政教育方針的引領下,做好“意見領袖”的工作,從信息傳播的有效性和正確的輿論導向入手,培養學生對虛假新聞的審視態度和靈敏度,強化作為一名媒體人的責任,從而杜絕媒體在喪失公信力的道路上自掘墳墓,提高寫稿人的專業修養和發稿人的社會責任。為此,融合新聞教學中的“課程思政”,不僅是時代正本清源的需要[6]200,更是推動我國媒體良好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內容過硬,才能獲得群眾的認可和信任。

二、目標挖掘:“融合新聞學”中的思政元素

從新聞傳播發展史來看,每次變革都伴有新聞教育的模式創新與調適?!叭诤闲侣剬W”在新媒體影響下,隨時都與媒介教育相跟進,它包括基本理論、發展歷程、報道主體、報道基礎、紙媒轉型、視聽重構、融合新聞流程、發展趨勢等八個方面。其中,報道主體和報道基礎與學生從業需求高度相關。如今,伴隨著媒介融合,信息的傳播方式以及接收終端與媒介所有權、媒介機制產生了新一輪的融合,使得新聞在編輯、管理、制作等層面較以往發生了重大變革,出現了融合新聞記者、融合新聞編輯、融合新聞管理等全新的職業角色。這也導致了市場對融合新聞類人才的大量需求,而卓越新聞人才的培養契合點在于思政元素的目標挖掘。

(一)講好中國故事里的思政元素

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內容的結合,并不是知識的生硬照搬,而是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從認知、認可到實施行動[7]。把挖掘的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融入融合新聞的價值判斷,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新聞學與傳播學密不可分,尤其是受國際傳播影響,我國在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短板和不足,這就需要融入啟發式教學,將樹立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愛國主義情懷融入在講好中國故事的授課內容中,從而達到預期培養目標。

新聞倫理與規范課程,既包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有愛國、敬業、無私的價值理念。那么,把我國傳統的道德故事,以案例形式講解,融入仁義禮智信,培養學生樂善好施,崇尚正義的道德觀念。這也從更高層面體現了“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是中華文明綿延不息的基礎”[8]。同時,學校政法建設的學科優勢,憑借法治內容的講述,傳遞了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故事,并幫助學生樹立牢固的法治意識觀念。當然,講好中國故事,也靠的的是中國好聲音的傳播,而傳播中國聲音的關鍵在于職業道德的培養??梢?,中國故事蘊含的思政力量,是以實現中國聲音的有效傳播為契機,啟發學生愛崗敬業的重要性以及精益求精的必要性,使得專業與思政有機結合,讓學生主動承擔起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的責任和使命。

(二)理論課程資源里的思政元素

“融合新聞學”的培養目標首先應該是全能型人才的培養,多媒體思維是融合新聞編輯最基本的思維方法。傳統的新聞敘述依照線性模式傳播信息,方式較單一,而融合新聞則包含不同的敘述方式,依據不同媒介特征,采用不同的敘事編輯思維。這就需要“篩選者”角色,而思政元素的挖掘,則是篩選過程的實現。如新聞工作的基本準則、黨性原則,它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構建與新聞黨性原則密切相關的課程知識體系。在課程教學中,徐寶璜、邵飄萍等人為新聞事業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也是新聞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這些課程間的聯動作用,更是加強了新聞史、廣播電視史等相關課程的資源整合,從橫向與縱向影響著新聞的發展路徑。如范長江新聞思想,不僅從職業素養上闡釋著價值思政,也以培養什么樣的人為核心課題,培養著當代大學生作為一名媒體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實務課程資源里的思政元素

融合新聞課程的價值引領,需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等貫穿于教學目標始終。具體到融合新聞教學實務,除了價值引領之外,還需培養學生們在職業操守上的道德觀念,以及在職業規范過程中的法律意識?!叭诤闲侣剬W”的實務課程包括新聞采集、新聞加工建構、新聞多終端傳播等內容,其課程設置目標是培養業務能力突出、政治覺悟高、新聞敏感度過硬的優質新聞從業者。細究新聞融合的過程,采寫編評蘊含了一系列的德育元素,而這些德育元素是當下踐行課程思政的主要載體。新聞采寫編評人員不僅是信息決策者、內容選擇者、資源優化者、信息加工者等多重角色,更決定著信息流向大眾的重要時間以及占據的版面。媒介融合改變的不單是新聞采編人員的工作狀態,更是對思維方式產生了巨大沖擊,所謂“全能生產者”就是最好的形容。而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實務課程里的思政元素,培養人格完善、尊重真相、敢于為公平正義發聲、為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做貢獻的記者編輯,這也恰好是思政里德育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媒體背景下,輿論場隨時都瞬息萬變,話語權的爭奪更是愈演愈烈,此時事實的公正客觀、思想理性則顯得格外重要,挖掘采寫編評實務課程里的思政元素早已刻不容緩,如在新聞評論課程里,主流價值觀的課堂案例討論,強調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

三、路徑探索:“融合新聞學”的思政教育建設

自20世紀70年代尼古拉·尼葛洛龐蒂將原用于科學領域的詞匯“融合”引入新聞傳播學之后,融合新聞已經成為了學界和業界積極探索的一個詞匯。而作為世界上第一所新聞學院的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則在2005年創建了融合新聞專業,其中課程設置分為核心課程、專攻課和推薦選修課,具體如表1所示[9]。

表1 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融合新聞課程設置

從以上課程,我們看到融合新聞涉及的面較多。但如做一簡單歸納,會發現注重的面只有兩個。一是作為記者、編輯應具備的技能素養,二是對網絡媒體的使用方法。而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作為和國內高校交流比較頻繁的新聞院校,自然而然對國內融合新聞的發展做出了影響。在2007年,南京大學金陵學院開設的媒體融合專業的課程設置就是采用了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的模式,可謂是新聞教學的一大進步。然而,實際的教學效果卻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主要是專業課程中的理論和實踐性難平衡,復合性不強。為此,鑒于面臨的問題缺陷,在今天的融合新聞教學上,需對教學方式結合專業課程特點,進行理論和實踐的完善。

(一)講政治、重理性的課程教學思路

理性思維對于新聞生產者來說,是堅持正確導向的基礎前提。因此,培育合格的新聞工作者,是高校的主要職責。那么,新聞的選擇標準和價值評判標準則尤為重要,這一方面與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息息相關,必須將講政治與重理性融入課程設計[6]139,在整體的教學思路中,將理論、科研、案例教學、實踐教學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同時,利用不同性質的媒體平臺,在各大自媒體推送實踐報道,與時俱進。在教學案例設計上,可根據新聞價值選擇采寫全方位講解新聞選擇的理性思維、政策方針及報道原理,讓學生積極響應社會主流價值觀,并準確的對新聞價值選擇與判斷做出正反饋。這里可以參照“媒體智庫”的建設,媒體智庫的研究內容主要以政策咨詢和政策影響為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而媒體智庫建設便是對國家智庫建設的積極響應。2014 年9 月,中國第一家智庫媒體平臺中國網“智庫中國”正式啟動上線,同年12月,光明日報新創版面《智庫》周刊于讀者見面。這些自建立以來,不僅取得了政府、社會的公信力,更對公共政策,公共利益的討論關注始終如一。如此可持續的發展路徑,正是得益于對公眾價值利益的把握和追尋。

(二)重優勢、挖思想的學科培養理念

“思政元素”的融入,離不開特質學科的優勢創新。完善新聞專業課程里的思政體系,是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傳播是集體性的話語權,其意識形態不是個人自發形成,而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社會環境的影響尤為突出。就此而言,新聞專業具有人文和社會雙層特性。作為一名未來的新聞專業從業者,則需同時具備擁有兩種特征,在深層次了解新聞類學科的社會特性時,更要兼顧新聞與人文科學的內涵,遵守新聞的法律法規,堅守新聞的道德倫理,洞悉社會的世間百態,守護社會正義。因此,我們在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過程中,要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傳統文化、時事政治等方面挖掘思想,形成具有人文情懷、價值引導、思辨能力、社會意義等相融合的新聞思政課程資源。

而這種課程創新便是通識教育與融合新聞專業的結合,這類教育力求打通各科之間的聯系,突破授者狹隘的專業視角,在提高學生思維理念和方法的同時,提高學生在價值、人格層面的綜合素質。例如涉及歷史、民族背景、傳統文化類的通識課,不僅是視野的開闊,更是與專業課程融合的一個探索的過程。歷史元素的融入,如“融合新聞學”中涉及的中國新聞史部分,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聘請老一輩新聞工作者,讓他們以自己豐富的人生經驗、學習歷程,來講述我國新聞革命史以及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對新聞工作的重視程度和期盼[10]。毫無疑問,開設專門的人物訪談課程實踐,邀請專業書籍撰稿人和相關專家教授,足夠讓學生思想更進一步,真正做到既是有擔當的“四有青年”,又是黨的政策傳播者、主旋律的弘揚者、新聞事業的貢獻者。而這種詳細的經驗分享授課,會比教科書式的灌輸產生的效益要好。因此,大數據時代,以人文關懷潛心觀察,發掘新聞,才能創作和報道有溫度、有價值、有共鳴的作品。同時,也只有讓學生們接觸具象化了的思政力量,才能在深度訪談、撰寫報道、制作專題片等實踐中提升學科素養,切實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進而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11]。

(三)重互動、提品質的實踐教學效果

融媒體時代,受眾身份隨新媒體技術發生變化,已演變成為“用戶”,其被關注度得到空前提高,用戶更是成為與新聞從業者地位相當的創造與接受主體,二者已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從內容生產、分享信息到用戶發表觀點,在雙方互動過程中實現信息增值??梢?,“融合新聞學”在媒介融合技術發展的作用下,需注重與受眾間的互動,特別是要提升新聞對廣大民眾的服務品質,以及最終對社會的反饋效果?!叭诤闲侣剬W”是以應用新聞學為基礎的,它屬于典型的新聞業務研究。為此,應在新聞關鍵詞、頁面設置、互動設置、超鏈接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進而達到醒目、強化的作用。學習強國APP,設有不同標題頁面,有要聞、思想、主題教育、亮點、青春中國、法治中國、傳播中國等,對此,不同受眾,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關鍵詞,查閱所需內容。而這其中的文明互動規則、倫理原則均是在學習思政元素的基礎上,方可長期開展?!盀槿嗣穹铡本褪恰度嗣袢請蟆贰豆饷魅請蟆返姆諏?。為此,在日常實踐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們的服務意識,從關心用戶,到滿足用戶需求,最終投身于融合新聞的品質服務中。

當然,優化新聞品質,還需全方位的介入,這對新聞從業者的職業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有新聞采訪和深度調查的多種技能,也要具備對重要節點、關鍵細節把握的隨機應變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應該注重倫理規范,不做低俗的新聞報道。新聞傳播是一把雙刃劍,倘若運用不當,極易產生負面影。對此,新聞實務的實踐教學,需在互動中堅守好自身的社會責任,秉承公平公正的報道理念,深入事件背后,直面復雜多變的情況,關注不同群體,對可能出現的事態學會做整體評估,審慎的態度是高質量報道的基本保障??傊?,課程思政的融入,不僅需要專業的知識與實踐技能,還應明確自身職權范圍和價值追求。

四、結語

課程思政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路徑,更是創新人才模式培養的必經之路。而“融合新聞學”事關意識形態,更離不開課程思政的融入。在融媒體時代,為高校的思政課程建設帶來創新的同時,也帶去了挑戰。進而革新了工作方法,開闊了學生視野,提供了便利的工作環境。而新媒體技術與思政元素的融合,更為成功實現二者融合的課程設計和教育教學提供新的途徑。專業課程建設緊扣著時代主題,同時進一步探尋在當代大學生融合新聞人才培養基礎上如何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更是新時代課程思政改革的重要目標。換言之,重視“融合新聞學”中的思政建設,就是要全方位培養遵守職業道德,樹立明確職業目標的新聞從業者,并在價值塑造、知識儲存和能力實踐中,充分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正確定位。

猜你喜歡
新聞學思政融合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論博士格·德力克對新聞學和教學的貢獻
新聞學理論在網絡媒體時代的變革與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