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派城市建筑,從“轉發”到“閱讀”

2024-01-12 09:09廖方
上海藝術評論 2023年6期
關鍵詞:建筑風格海派上海

19世紀中葉,上海成為我國最早的開埠城市之一,中西文明在此交流、碰撞、演變和發展。海派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形成開放性、創造性、揚棄性和多元性的海派文化。海派建筑的形成發展過程,是中國傳統建筑風格與西方文化帶來先進建筑思想和技術融合的過程,這些思想和技術體現在建筑上,就出現多種建筑風格并存。通過海派建筑,我們能以直觀的

姿態讀懂上海城市脈絡。從外灘到石庫門,從鄔達克到董大酉,海派建筑傳達出的不僅僅是建筑的韻味,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的產物。這些建筑巧妙地融合了西方的裝飾藝術和傳統的中式設計元素,呈現著上海獨特的海派氣韻。不僅如此,這些建筑還把海派文化的內涵通過設計語言表達得淋漓盡致,包含著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深深的人文關懷。

主持人:廖方

城市是最宏偉的藝術。

在悠遠的世界城市長河中,于19世紀下半葉 “彈窗而出”的近代城市上海,劃時代地一躍而為當時中國以及遠東地區連接近代西方社會的第一門戶,在極為獨特的劇烈沖突與融合中,塑造出極富魅力的海派城市樣本。建筑全息反映城市格調,之于海派藝術,既是重要組成,又是普遍媒介。在互聯網時代之前,海派建筑就早已成為被頻繁“轉發”的時代記憶和城市名片。在經歷上海城市新一輪舉世矚目的高速發展,以及移動互聯網興起引發城市“內容軟實力”競爭的今日,“閱讀建筑”已蔚然成風,卻又普遍遭遇海派城市建筑概念上的“模糊感”。究其根源,乃是近代城市上海自身的高度獨特性,與一般的城市建筑認知框架的“低適配度”。由此,本期專欄擬從不同角度探尋更適合閱讀海派城市建筑的“打開方式”。

廖方的文章反思觀察視野的問題,大縱深地回溯近代城市上海的空間誕生及演進歷程,從近代化力量來源、近代化融合契機、近代化城市格局、近代化街區建筑等角度,透視海派城市建筑藝術性的獨特淵源、內在機理和多樣面貌;指出以形制化的建筑樣式“按圖索驥”的誤區,以及“馬賽克式”歷史街區適宜作為海派城市建筑藝術活態載體的緣由及其生命力所在。

張磊的文章進一步圍繞上海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歸納存在的普遍性偏差和對應的改善路徑;前者如街區建筑特質弱化空間格局模糊、文旅資源開發表面化和同質化、 傳播內容泛娛樂化和過度營銷等;后者包括依托歷史建筑改造延續街區整體肌理、挖掘文化特質提升街區意向識別性、合理更新街區業態建立差異化優勢等。

華霞虹的文章以傳奇外籍建筑師鄔達克的近30年旅滬職業生涯為線索,梳理大量知名案例,回顧上海近代房地產業鼎盛時期,城市建筑風格、功能、工藝之體系變遷;尤其揭示了當時執業建筑師運用先進的空間設計策略,巧妙駕馭各類密集復雜的城市基地條件和建設項目要求,并形成強烈標志性形象的實踐,剖析海派城市建筑良性融合商業潮流、本土文脈、時代精神的獨特氣質。

許乙弘的文章觀察20世紀30年代上海城市建筑風格從新古典主義向藝術裝飾派(Art Deco)的整體轉向,縷析 Art Deco 風格與上海城市文化高度契合的獨特精神內核;進而指出,與現代主義不同的是,Art Deco對歷史與傳統采取吸收而非排斥態度,善于借鑒歷史風格中的各種元素并轉化為新的時髦樣式,這種在積極探索中擁抱歷史、當下與未來的態度,對今日上海城市更新與海派城市建筑文化傳承發展,仍極具啟發。

高文虹的文章選取海派城市建筑中較為特殊而留存相對完整的一類,始現于20世紀20年代的小型公寓,闡述其風格特征與時代背景,探討并呼吁對其保護利用;建議開展對小型公寓的整體調查建立檔案庫,開放文獻和圖紙以利于研究,科學開展價值評估建立分類保護利用體系,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投入等。

海派城市建筑本身是一個開放發展的體系,對其“閱讀”也必然是一個開放持續的過程。本期專欄只是一個開始,期待更多讀者、作者、編者參與其間,共享海派城市建筑之美。

廖方? 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注冊城鄉規劃師

中國建筑學會會員

猜你喜歡
建筑風格海派上海
上海電力大學
融匯、重構、創新:論海派滑稽與海派藝術
上海之巔
上海諦霖鄒杰 Hi-Fi是“慢熱”的生意,但會越來越好
海派剪紙
海派賞石概述
張銘:向全球傳遞家鄉文化融合中外建筑風格
海派繪畫中的金石重彩大寫意
淺析云陽彭氏宗祠的建筑風格和文物保護
人性化建筑設計的多角度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