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摩登:鄔達克的貢獻

2024-01-12 09:09華霞虹
上海藝術評論 2023年6期
關鍵詞:國際飯店達克建筑師

斯裔匈籍建筑師拉迪斯勞斯·愛德華·鄔達克(Ladislaus Eduard Hudec,1893—1958年)1的作品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不可或缺的內容。這些作品所包含的特點,如探索現代生活和新建筑類型,與時俱進的風格變遷,廣泛使用新技術和新材料,以及對復雜城市文脈的巧妙利用,不僅是建筑師個人創造的結果,也與上海這座城市在20世紀上半葉城市化高速發展,以及在此大背景下產生的求新求變的城市精神息息相關。

鄔達克出生于當時屬于奧匈帝國的拜斯泰采巴尼亞(Besztecebánya)。21910—1914年在布達佩斯的匈牙利皇家約瑟夫理工大學(Hungarian Royal Joseph Technical University)3接受建筑學教育。畢業后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被俘并流放到西伯利亞的集中營。1918年逃亡并輾轉來到上海,先在美國建筑師克利(R.A.Curry)4的事務所工作,1924年底成立自己的事務所—鄔達克洋行(L. E. Hudec, B. A. Architect),在異國他鄉成就了輝煌的建筑事業。

在旅居上海的29年(1918—1947年)間,鄔達克負責設計并建成的建筑項目不下50個(單體超過100幢),其中29個項目(單體超過50幢)今天已被列入上海市各級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名錄,國際飯店(Park Hotel,1929—1934年)更成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5這些工程涉及辦公、旅館、醫院、教堂、影院、學校、工廠、公寓、會所、私宅等眾多類型,外觀包括古典主義、折中主義、裝飾藝術、表現主義、現代主義和地域主義等不同風格,區位則近鄰外灘源,遠至西郊甚至楊樹浦。其作品數量之多、種類之全、風格之富、分布之廣、質量之高在當時旅華的建筑師中雖非僅有,卻很具典型性。

現代生活與新建筑類型

鄔達克在上海近代房地產業和建筑業的鼎盛時期來此從事設計,接觸到的項目類型非常廣泛,實踐區域主要在外國租界內。無論業主是中是西,主要適應的是現代化生活的需要。因此,他可以直接運用自己在歐洲所學的專業知識,移植和轉化西方同類建筑的功能和樣式。

如果說在克利央行時期,鄔達克設計的主要是銀行辦公樓、豪華別墅的話,在自行開業以后,他越來越多地接手大型的公共項目??傮w而言,雖然鄔達克在獨立式別墅設計方面有不俗的表現,6 但有三分之二的成就在大型公共建筑方面。他在上海共設計建成了8棟學校建筑、7座電影院或俱樂部、6座辦公樓、5幢高層公寓或旅館、3座教堂、3家醫院、2座現代工廠和1個機動車庫。也正是在這些公共項目和新的城市建筑類型的設計過程中,鄔達克不斷地探索著現代建筑的空間和結構。

新穎風格

“上海的近代建筑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幾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個時期的各種風格,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7從古典復興到折中主義再到裝飾藝術風格直至現代主義,鄔達克在上海近30年的實踐成果,也可以看作是上海這部微縮世界建筑史的又一個濃縮版。

在與克利合作的6年間(1918—1924年),因為克利“為不同業主的品位與追求量身定做”8的市場策略,鄔達克的作品局限于古典復興風格和地方風格。鄔達克對這些風格運用自如,設計精美,尤其是美國總會(American Club, 1922—1924年)、諾曼底公寓(Normandie Apartments, 1923—1926年)等作品為他贏得了很好的聲譽。

在自行開業后最初四五年,鄔達克的作品—尤其是外觀—主要延續著古典復興的傳統,但在空間、形體和材料技術上更加現代和簡化,呈現出折中主義的特征。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包括宏恩醫院(Country Hospital, 1923—1926年)、寶隆醫院(Paulun Hospital, 1925—1926年)、愛司公寓(Estrella Apartments, 1926—1927年)、四行儲蓄會聯合大樓(Union Building for Joint Savings Society, 1926—1928年)等。而正是聯合大樓的成功,開啟了鄔達克進入中國政治經濟精英視野的大門,更奠定了其最高成就—國際飯店的基礎。

到了1930年,鄔達克的設計風格突然出現了轉變,不再采用明顯的古典柱式和符號,開始傾心于由哥特復興(Gothic Revival)風格演變而來的強調垂直線條的立面設計。從圓明園路虎丘路的姊妹

樓—廣學會大樓和浸信會大樓(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Building & China’s Baptist Publication Building,1930—1932年)開始,一直延續到交通大學工程館(1931年)、德國新福音教堂(1930—1932年)乃至國際飯店。從美國總會開始的對深褐色面磚的偏好同樣得以延續。只是因為這一時期的作品建筑形式更為簡潔,面磚的肌理就更為講究地加以設計,以增強垂直向上的效果,使這些作品具有德國表現主義建筑的感染力。事實上,研究者發現,鄔達克在學生時代的筆記中就記錄了陶特(Bruno Taut)、謝弗勒(Karl Scheffler)等德國表現主義建筑師的名字,甚至認為,鄔達克設計磚砌建筑時最重要的參考來自弗里茨·霍格(Johann Friedrich [或Fritz] H?ger,1877—1949年),9而國際飯店則跟芝加哥及紐約摩天樓,尤其是雷蒙德·胡德(Raymond Hood,1881—1934年)的作品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不過國際飯店是“表現主義其外,裝飾藝術風格其內”。10

依靠大光明大戲院、國際飯店等重量級作品,鄔達克成為20世紀30年代上海最先鋒的建筑師。到1935年以后,鄔達克的設計更趨國際式,材料不再局限于深色面磚,而是更加放開手腳地使用淺色面磚甚至粉刷。如吳同文住宅(D. V. Wood’s residence, 1935—1938年)、達華公寓(1935—1937年)、震旦女子文理學院(Aurora Women’s College, 1935—1937年)等,還有一些未建成的高層建筑方案,如肇泰水火保險有限公司(Chao Tai Fire and Marine Insurance Company,1936年)、外灘附近的日本郵船公司大樓(N.Y.K Shipping Company,1938年)和40層的輪船招商局巨廈(China Merchant Bund Property,1938年)等,流暢的水平線條取代了具有哥特風格聯想的垂直線,立面的虛實對比也更加強烈,并且開始使用大面積的玻璃鋼窗甚至是弧形玻璃。

“與歐洲新建筑的先鋒們把建筑看作是解決社會問題的藥方,把現代建筑看成是現代工業社會發展的必然,有著天壤之別。上海建筑的‘現代主義’化,在很大程度上僅僅是風格的‘現代主義’化?!?1 這一判斷同樣適用于鄔達克的作品。鄔達克追求世界最新建筑風格,并快速引進上海主要來自商業競爭的要求,反映了當時上海社會,尤其是中國經濟精英階層對時尚潮流的追求。鄔達克認為建筑師的職責是更好地服務于業主,而不是把自己的趣味強加于人。雖然他也主張建筑師應該與俗套的舊形式分道揚鑣,但是只要業主需要,他可以毫無障礙地同時提供不同風格的設計。比如在其事業鼎盛的

1930—1934年,他不僅設計了現代的大光明大戲院和國際飯店,也建成了擁有希臘風格柱廊的劉吉生住宅(1926—1931年)和西班牙風格的斜橋弄巨廈

(1931—1932年)。

最新技術與工藝

對最新技術的關注和對建造工藝的重視,是鄔達克在上海作品另一個顯著的特征。一方面,這是鄔達克本人的個性和專業經歷影響的結果,12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比起建筑師,我覺得自己更像是一名工程師?!绷硪环矫?,跟快速引進世界最新潮設計風格一樣,它也是當時上海城市建設競爭白熱化和對現代生活要求不斷提高的結果。

鄔達克作品中對新技術、新工藝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是超越風格限制的。比如,自行開業后第一個大項目宏恩醫院,雖然立面和室內均為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但內部采用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設備設施,看似從古典原則出發的涼廊和山花設計,也是應對上海冬冷夏熱氣候的形式策略。13

當然,最能彰顯鄔達克追求現代技術和工藝所達到的高度的作品,也是鄔達克被載入中國現代建筑史冊乃至世界建筑史的作品,無疑是國際飯店(亦稱四行儲蓄會二十二層大廈)。它以83.8米的高度曾被譽為“遠東第一高樓”,14并引領上海城市天際線的制高點長達半個世紀。其最突出的貢獻在于高層建筑結構和技術的大膽突破,特別是解決了長期制約上海地區高層建筑發展的軟土地基的處理問題。

為控制地基沉降造成的危害,增加地基承載力和防止地下水滲透,是基礎處理的關鍵。國際飯店的基礎施工計劃包括三種新技術:第一,密集的地下樁基系統,400根33米長的美國松木樁被打入地下,間距很小,這樣木樁和土壤間的摩擦力就可以支撐建筑的重量;第二,鋼筋混凝土筏式基礎,厚180厘米,覆蓋在木樁之上;第三,一個6米深的基坑,由不可滲透的金屬隔墻圍合而成,以阻止地下水的水平移動。15

除了增強基礎承載力以外,減少上部建筑的自重也是避免沉降的有效方式。為此,鄔達克及其團隊選擇了德國多特蒙德(Dortmund)聯合鋼鐵公司制造的一種含銅鉻的高強度合金鋼。這種1928年申請專利名為“52型合金鋼”(Union Baustahl 52)的全新合金代表了德國冶金業最尖端的研發成果,其獨特的化學結構也體現了極佳的抗腐蝕與抗拉力效果,比常用的美國低碳鋼的表現要好50%。這是“52型合金鋼”在東方國家的首次使用,它使整個國際飯店的重量減輕了33%,從而使總造價節省了20%?!耙粋€英國大公司建議用2200噸普通鋼(用于建造國際飯店的結構),一家美國公司認為要用2800噸同種類型的鋼,而一家德國公司只需要用1200噸52型合金鋼,這就顯著地降低了總造價”。16

歷史證明,聯合歐美多國技術團隊和材料供給而建成的國際飯店是非常成功的。在幾十年后,同時期建造的部分房屋原來的首層已經變成地下室時,國際飯店的沉降量尚不足一英寸(2.54厘米),相對于其自身的體量和重量,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17

都市文脈主義

雖然風格多變,鄔達克擅長處理復雜的城市基地條件,使建筑錨固于獨特的場地中。這種設計策略可以被稱為“都市文脈主義”(Urban Contexturalism)。無論是慕爾堂(Moore Memorial Church,1926—1931年,今沐恩堂)、德國新福音教堂,還是國際飯店的體量和布局都充分利用基地特征,巧妙組織復雜的功能,并形成了強烈的標志性。銅仁路333號吳同文住宅通過轉角弧形圍墻和建筑體量,與在首層中間設置架空車道等策略,在3.33畝(約為0.222公頃)的狹窄城市基地里創建了“遠東當時最奢華的住宅”。當然,最能體現設計師“螺螄殼里做道場”水平的,是有著“遠東最大電影院”之稱的大光明大戲院。

大光明大戲院實際上是一座集影院、舞廳、咖啡館、彈子房等于一身的娛樂綜合體,位于跑馬廳對面的舊建筑夾縫里,沿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門面僅兩開間,還需要保留三層店面。如何在狹長且不規則的基地里放下當時上海最大(2000余軟座)的觀眾廳,解決好門廳與觀眾廳軸線轉折,以及在非轉角基地實現招攬性,是該項目無數難題中三個最棘手的挑戰。設計幾易其稿才最終確定。18觀眾廳平行基地長邊布置成鐘形,與門廳軸線有30度扭轉。兩層休息廳設計成腰果形,巧妙地化解了軸線變化問題,并與流線型的門廳渾然一體。兩部大樓梯從門廳直通二樓,休息廳中央還布置著燈光噴水池,噱頭十足。建筑外觀是典型的現代裝飾藝術風格,立面上橫豎線條與體塊交錯。入口乳白色玻璃雨篷上方是大片金色玻璃,還有一個高達30.5米的方形半透明玻璃燈柱,在暮色中尤為光彩奪目,充滿都市夜生活的誘惑。

另一種適應性建筑

美國學者郭偉杰(Jeffrey Cody)曾將亨利·茂飛(Henry Murphy)的中國實踐稱為“適應性建筑”(adaptable architecture),19即“用中國傳統建筑形式來適應現代社會或生活的需要”,鄔達克在上海的作品則顯示了“另一種適應性建筑”的可能,即“用西方傳統或現代建筑的形式來適應中國的現代社會或生活需要”。如果說,茂飛所采用的建筑形式是一種近代中國政治和文化(宗教)的表征的話,鄔達克所采用的建筑形式則是近代中國,特別是上海城市經濟和社會的一種表征。

正如中國現代文學史學者李歐梵所指出,近代上海是“一個與中國傳統其他地區截然不同的充滿現代魅力的地區”,20“英文modern(法文moderne)是在上海有了第一個譯音……中文‘摩登’在日常會話中有‘新奇和時髦’義,因此在一般中國人的日常想象中,上海和‘現代’很自然地就是一回事”。21可以說,“摩登”或者“現代”就是近代上海的時代精神(Zeitgeist),對國際最新潮流的追隨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

在意大利研究者盧卡·彭切里尼(Luca Poncellini)看來:“鄔達克無疑是這一將歐美現代建筑的思想、語言和技術轉移到東方大都市過程中的領軍人物?!?2雖然鄔達克在上海所完成項目的業主大部分是西方人,除閘北水電廠(1930年)和朝陽路圣心女子職業學校(1936年)外,其所在區域均為兩大租界和西部越界筑路的地區,但是鄔達克最具原創性、最現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卻主要來自那總量不足兩成的中國業主。23“不像西方的業主,鄔達克的中國業主不會提出風格化的要求……中國的管理和金融精英們希望鄔達克能勾勒出關于現代性的原創形式:相對于在上??梢砸姷降谋碚魑鞣浆F代性(Occidental Modernity)的建筑形象應有明顯的區別”。24 30年代鄔達克與時俱進的摩登風格迎合的正是已經接受過西方現代思想教育的中國近代經濟精英,及其所代表的城市對現代性的訴求。

總體而言,鄔達克不僅是一位擅長模仿和追趕潮流的商業明星建筑師,他對創造出符合當地文脈和時代精神的現代建筑同樣具有強烈的自覺意識。當然,無論從自身背景還是上海當時的社會文化狀況來看,他也不可能成為一位具有現代主義意識形態(“要么建筑,要么革命”)或是對傳統和社會堅持批判立場的先鋒派建筑師。一方面,跟主張“白紙狀態”的現代主義主流相反,鄔達克的現代建筑思想深深植根于歷史和地方傳統,他認為建筑師的職責是更好地服務于業主,不應該把自己的趣味強加于人。另一方面,跟擁有悠久的古典傳統和長期的新舊文化之爭的歐洲大陸不同,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正處于城市快速上升期,建筑項目充足。對于聲光化電的物質文明和西方文化,當時的上海市民和知識分子都是熱烈擁抱甚于反思批判。25最終古典復興、藝術裝飾、現代主義一并成為可以互換的表面風格也就不足為奇了,這是后發外生型現代化的地區最可能發生的狀況。事實上,鄔達克的建筑作品在中西邊緣精明發展、追求摩登、多元融合的特點也是所謂“海派文化”的縮影。

改編自:華霞虹.新風格的先鋒:鄔達克,原文刊載于:賴德霖、伍江、徐蘇斌主編.

中國近代建筑史(1-5)[M] 第3卷,第10章第3節第二部分.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29—38

作者?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1]鄔達克的匈牙利語原名為胡杰茨·拉斯洛·埃德(Hugyecz László Ede)。因其出生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分裂,關于其國籍紛爭由來已久。斯裔匈籍旅滬建筑師是中國外交和文化系統近年來擬定的官方提法。鄔達克是拜斯泰采巴尼亞當地知名營造商捷爾吉·胡杰茨(Gy?rgyHugyecz)和路德教牧師的女兒保拉斯庫爾特蒂(Paula Scultéty)的長子。在家鄉上完中小學后,鄔達克來到布達佩斯接受建筑專業訓練。畢業時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鄔達克作為炮兵部成員參軍入伍,被送上了奧匈帝國對抗俄羅斯的前線。結果在1916年初夏的一次撤退中遭伏擊被俘,因此經歷了兩年多集中營和逃亡的生涯。戰爭結束后,鄔達克沒能回家,而是非??部赖貛е鴤卧斓纳矸葑C件流落到了中國的哈爾濱。此時,除了作為建筑師的技能外,他一無所有,左腿還在西伯利亞集中營留下了終生殘疾,也失去了跟家人的聯系。1918年11月底,鄔達克在命運的驅使下來到上海,并在這個東方大城市度過了他人生最為輝煌的時光。他先在美國建筑師克利負責的事務所擔任繪圖員,并很快升任項目建筑師,在此期間完成了美國花旗總會,諾曼底公寓等古典復興風格的作品。1924年開辦了自己的事務所,設計完成了宏恩醫院、慕爾堂、大光明大戲院、國際飯店、吳同文住宅等重要作品。20世紀40年代,鄔達克被推選為匈牙利駐滬榮譽領事(非政治身份)。1947年1月,因為內戰,上海局勢越來越不安全,鄔達克攜家人悄悄離開上海前往歐洲,一年后又來到美國,并獲得移民身份,最后定居陽光明媚的加州伯克利,并靠著曾參與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地下墓穴的發掘工作而在加州大學考古系謀得教席。1958年10月26日,鄔達克因心肌梗死去世。遵循遺愿,遺孀將其運回家鄉拜斯泰采巴尼亞,與家族成員合葬。這位漂泊一生的傳奇建筑師終于魂歸故里。對1893—1941年間的生平經歷,鄔達克在1941年為申請匈牙利護照而撰寫的一份自述(An Autobiography by L. E. Hudec from 1941)中作了詳細的記載,該自述原稿保存于匈牙利鄔達克文化基金會(Hudec Cultural Foundation)檔案中:http://www.hudecproject.com/en/archives。

[2]今斯洛伐克的班斯卡—比斯特里察(BanskáBystrica)。

[3]今布達佩斯理工大學 (Budapes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

[4]羅蘭·克利,亦譯為克里。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1914年畢業于康奈爾大學,是首個在華開辦事務所的美國建筑師。

[5]截至2014年12月31日,已經確認的作品為54個項目,包含111棟單體建筑,其中有10棟已被拆除。尚有數個在克利洋行時期的別墅項目有待進一步考證。參見鄭時齡:序言. 華霞虹、喬爭月、[匈]齊斐然、[匈]盧愷琦.上海鄔達克建筑地圖[M].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3:169—175(上海鄔達克建筑不完全名錄)。列入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名錄(包括區級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統計亦截至2015年9月,參見注1書:21—24。另有一個作品斜橋弄巨廈(今上海市公惠醫院)已被納入上海市第5批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名錄。

[6]鄔達克曾為萬國儲蓄會(International Saving Society)、普益地產公司(Asia Reality Company)等設計了不少成功的房地產項目,為何東(Robert Hotung)、盤滕(Jean Beudin)、劉吉生、吳同文等中外富商設計過恢宏的別墅,還建造過三次自宅。

[7]鄭時齡.上海近代建筑風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4.

[8]這也是鄔達克自行開業后針對外國業主的策略。參見[意]盧卡·龐切里尼、[匈]尤利婭·切伊迪著,華霞虹、喬爭月譯.鄔達克[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3:37—78.

[9]德國建筑師霍格以表現主義磚砌建筑聞名。同注8書:109.

[10]同注8書:139—144.

[11]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第二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182—186.

[12]作為奧匈帝國所管轄的拜斯泰采巴尼亞當時著名的營造商捷爾吉·胡杰茨的長子,鄔達克從9歲開始就在建筑工地上摸爬滾打;13歲就替父親去采石場談判,砍價簽約;17歲進大學前,他已獲得磚匠、石匠和木匠的資質;在大學期間,他還參與了家鄉附近兩個小教堂的設計和施工。畢業后,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鄔達克沒有如愿開始正式實踐,而是在戰場、被俘以及逃亡中度過了4年。在此期間,雖然沒有機會做傳統范疇的建筑,卻不乏工事、橋梁、鐵路之類的實踐,技術工藝的技能應當比形式風格更有用武之地。這些個人經歷無疑都為鄔達克后期對技術和工藝的重視奠定了基礎。

[13]從鄔達克自己撰寫的設計說明來看,那三組頂部飾有山墻的巨大涼廊并非純粹造型,而是用來遮擋夏季毒辣陽光的,到了冬天,太陽高度角減小時,又不會妨礙日照。另據統計數字,當時上海夏季病房的入住率約為60%,這又決定了涼廊在立面上所占的比例。鄔達克關于宏恩醫院的英文設計說明,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圖書館特別收藏:鄔達克檔案(Laszlo Hudec Fonds from University of Victoria Libraries Special Collections)。宏恩醫院由匿名富商捐贈給工部局,是上海第一家采用全空調系統的大型綜合性醫院。醫療設施包括X光、機械診療、水療、理療等都是當時全上海最大最好的,甚至洗衣房都采用了美國進口的最新設備,這在人工極其便宜的中國實屬罕見。宏恩醫院也是美國知名建筑期刊《建筑論壇》(Architectural Forum,1928/12)“現代醫院”專輯中詳細介紹的唯一的非北美案例。

[14]國際飯店地上22層,地下2層,地上總高83.8米,從地面到屋頂旗桿頂的高度達91.4米。

[15]承擔國際飯店地基項目的是熟稔上海地理特質與問題的康益洋行(A.Corrit Co.),具體負責的是工程師奧耶·科里特(AageCorrit)和林斯科格(B.J.Lind//skog)。

[16]Stumpe, Richard, “ NeuzeitlichesHochbauen in Shanghai im Jahre 1932/33”, P178. 譯文轉引自注8書:128—138.

[17]另一個在結構和基礎方面有突出表現的設計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啤酒廠 —上海啤酒廠(Union Brewery,1931—1934)。除了在罐裝樓底層采用無梁樓蓋外,釀造技術全部采用德國最新外,因為蘇州河畔土質疏松,同時又要承受巨大的荷載,比如存放貯藏罐、發酵罐和啤酒桶等的庫房地面荷載為每平方米25噸,柱子所受荷載甚至是國際飯店的2.7倍,這給基礎的設置帶來了很大困難。最后使用超過2000根木樁來加固地基,深度達到33米,該樓因此成為上海當時最重的建筑。

[18]由當年的設計資料可以看出,老大光明大戲院的門廳和觀眾廳均垂直南京西路布置,觀眾廳為容量有限的橢圓形。鄔達克從第一輪方案開始就將觀眾廳改成聲光效果最好、容積最大的鐘形,起先仍與門廳一起放在與南京西路垂直的軸線上。在隨后的修改中,觀眾廳被轉向沿基地長邊布置,以充分利用基地,并與后臺聯系更方便。兩座大樓梯移至入口門廳中,但進入觀眾廳前仍需經過三個不同形狀的空間,門廳與觀眾廳之間的軸線變化通過一個六邊形的大堂過渡,轉折比較生硬,形式也不夠統一。此時的立面以橫線條為主,主入口上部有一較高的豎板,似乎想做個制高點,然而整個立面比較單薄零亂。又經過一年多的反復修改權衡后,我們才看到今天這樣布局緊湊、優美流暢的平面。沿南京路的立面也變得有機、有力,入口左上方標志性燈塔在最后階段才出現在圖紙上。

[19]“ Adaptive Architecture”這一定義事實上基于茂飛自己的建筑立場,他對以故宮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建筑所達到的高度頗感震撼,認為中國建筑傳統必須傳承。既然西方的古典主義和哥特風格可以適應科學規劃和建造的需要,中國的傳統建筑應該同樣可以適應和轉化?!?In the architecture of old China we have one of the greatest styles of the world. In the face of proven adaptability of Classical and Gothic architecture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 felt it was not logical to deny Chinese architecture a similar adaptablitily. ”Henry K. Murphy, “The Adapt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for Modern Use: An Outline”, an undated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n Bulletin”, ca. 1931, in the Yale Divinity School Library, Archives of th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Record Group 11, Box 345, Folder 5296.

[20]李歐梵. 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修訂版)[D].毛尖譯.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4.

[21]同上:5.

[22]Luca Poncellini. Park Hotel Opens Today [J]. Casabella. 2011. 802: 26—32.

[23]在已經確定的53個項目中,為中國業主興建的項目為9個,包括最重要的國際飯店、大光明大戲院、吳同文住宅等。

[24]出處同注22.

[25]同注20書:3—4.

猜你喜歡
國際飯店達克建筑師
胖胖的“建筑師”
為什么是他設計了那么多上海地標建筑?
難以磨滅的記憶 揮之不去的情結
—— 國際飯店的軼人軼事
當建筑師
國際飯店,觀察中國開放史的另種通道
鴨子達克修房子
鴨子達克變超人
夢想成真之建筑師
一個建筑師的獨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