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藝術與科技結合打造有溫度的視覺空間

2024-01-15 00:21羅曼
中國藝術 2023年5期
關鍵詞:創作科技空間

青年文化制作人,數字創作藝術家。清華大學碩士,以及美國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碩士畢業。專注于探討瞬時與永恒的辯證關系,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在當代數字共生場景中的重構與創新表達。

羅曼(以下簡稱“羅”):作為“咀嚼間”的創始人,您做了很多富有創意的藝術項目,致力于通過藝術與科技結合的策略為觀者打造全新的感官體驗。那么,您能為我們介紹一下工作室創立的初衷及您的藝術追求嗎?

何為(以下簡稱“何”):我創立“咀嚼間”的很重要的積淀,就是在美國紐約的工作和生活經歷。2015 至2018 年間,我在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藝術科技部工作。在那里,藝術與科技是我與同事們的共同話題。而食物,特別是中華美食則成了一個超越專業語言的更易于溝通情感的媒介。自從那時起,我就開始進行針對科技、藝術和飲食社交行為的研究與創作,并發現這種綜合性的跨學科創作能夠將理性與感性、冰冷的技術與溫暖的人文融合在一起。同時我也認識到,藝術與科技的結合事實上是把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提升到了更高的維度。藝術追求真善美,科學追求真理。那么,對于“什么是真實”,就成為藝術設計和創作中值得追尋的問題。

于是回國之后,我創立了“咀嚼間”工作室。希望通過這個名字向大眾傳遞我們團隊的創作觀念:生活在這個平凡的世界中的我們不能只是作為旁觀者,而是需要認真咀嚼、品味生活中復雜多樣的滋味,從而回歸到個體的真實體驗中?!熬捉篱g”創立的初衷,是希望通過跨媒介的多維的藝術表達方式,結合新媒體藝術、裝置藝術、表演藝術、飲食文化等綜合性藝術語匯,調動人們多重的知覺感官,從而激發人們對于真實自我的重新識別。這樣的工作模式對團隊的綜合把控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羅:通過您的講述,能夠清楚地了解您回國創業的初衷與目標。那么,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您主要做了哪幾類與之相關的重要的空間設計項目呢?您認為它們各自具有哪些藝術特點?

何:雖然我的研究方向側重于討論瞬時與永恒的辯證關系,但事實上我的專業是空間設計,而且我堅信空間是事件的連續。我所做的這些藝術項目更傾向于以時間作為切入點,通過時間的敘事來探討空間構造的相關問題。因此,我的藝術和設計項目從時間維度可以大致劃分為幾類:第一,非常瞬時的藝術項目,比如國內外的藝術節開幕式、沉浸式表演、藝術晚宴等空間場景的設計;第二,歷時幾個月的展覽藝術項目;第三,歷時多年的以在地文化挖掘為核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創新轉化研究項目以及城市更新文旅項目;第四,“歲大食”數字媒體傳播項目等。

從總體上來看,我所有的藝術項目都關注數字時代下的沉浸式空間敘事邏輯與體驗方式。從更廣的時間維度上來講,這些項目是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非遺文化的重新思考和探索,即如何在當代數字共生場景中對傳統文化藝術實現重構與創新性表達。

羅:據了解,您主導的很多藝術項目都是以食物為切入點展開,再延伸到其他領域,或者注重探討當下與藝術、現實相關的重要問題。請您結合具體的藝術項目,談一談您因何選擇食物作為設計和創作的切入點。

何:食物不僅是文化溝通的有效橋梁,對食物的關注和認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們認識自己的過程,不僅中國有著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而且英文中也有一句俗語——“You arewhat you eat”(人如其食),意指每個人所偏愛的食物都能夠折射出其民族社會背景和家庭環境,以及其獨特的偏好或習慣。我選擇食物作為藝術創作和設計的重要的切入點,是希望在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基礎上再引入一個更具人性化的衡量維度,從而讓作品更加貼近人們的真實生活,讓大眾能夠直觀地、輕松地進入作品當中,甚至通過自發的飲食行為參與作品的創作。2014 年我在美國克蘭布魯克藝術博物館(Cranbrook Art Museum)展出的作品《室內野餐》,就是一件探討飲食行為和選擇的作品。這件作品的創作可以說是我對于食物介入當代藝術作品的初探,為我之后更為復雜的綜合性、實驗性藝術項目打下了基礎。該作品將人們在陽光燦爛的草坪上采摘野果、享受美味的場景嵌入博物館的開幕式中,將室外場景移置于室內,再現一個“非自然”的室內景觀。該作品以巧克力為媒介,引發觀眾以不同姿勢拿取。在這種與作品互動的過程中,觀者能夠獲得不同欣賞空間中其他畫作的觀賞視角。

在近期打造的一場極具實驗性的“選擇的游戲:‘五光食色藝術互動體驗展”,我主要擔任本次展覽的創意總監。在此次展覽中,觀眾不僅可以品嘗到美食,同時可以在“顏”“色”“青”“紅”“皂”“白”等不同的展覽空間中和展出作品互動。伴隨著選擇食用或不食用的行為,觀眾就能夠發現并意識到自己的特殊偏好及與眾不同之處,從而重新認知自我。

羅:在一些藝術項目中,我們注意到您會運用沉浸式設計、數字技術等藝術和科技相結合的手段,巧妙地轉化和應用傳統文化元素,運用了一種新式的文創開發模式。這是很值得當代設計者借鑒和學習的。請您結合具體項目談談,如何才能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藝術在數字化空間場景中進行重構與創新表達?

何:傳統文化和現代數字化空間在表現形式上存在矛盾性,這就需要在空間設計的過程中尋找融合點,以使二者并存。事實上,每個藝術項目都有其特殊性,都需要在藝術家深入挖掘并理解傳統文化的屬性和獨特價值點,并找到準確的創造性轉化的表達出口的基礎上展開。我的空間數字藝術作品《源》的創作靈感便來源于中華文明的重要基石——甲骨文。該作品以對文字與文明的“溯源”為主題,在不同視角的切換下展開雙向敘事。在創作的過程中,我主要以漢字的象形特征為切入點,通過圖像敘事,將風云變幻而不可逆轉的奔流時光呈現出來,同時開啟與之平行的從計算機漢字代碼到甲骨文的文字逆向溯源。因此,該作品嘗試探討的是文字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流變,從甲骨文到計算機代碼的展示,就能夠串聯起從遠古到未來的人類文明,鏈接起文字河流兩端。

此外,在該作品的展示形式的設計上,我主要從傳統非遺皮影中汲取了靈感,將展示空間兩側層層垂落的紗幕轉化為劇場,讓光影投射在帷幕上,映射出生動的動態圖像。皮影戲是古人利用光影、圖形講述故事的方式。而在該作品中,我以數字光影對傳統皮影戲進行了當代化的創新表達,并演繹和解讀來自遠古的文字密碼。沿著“文字河流”觀賞的過程中,觀眾能夠看到日月更迭、四季流轉、時光回環往復等景象。文字作為媒介,連接未來和過去,從空間角度為這段“流淌的時間”賦予了形態,形成了一個不斷變換的、虛擬與現實交疊的閾限空間。

羅: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在當下已經成為很多人不懈探索和實踐的課題,也是您作品中體現出來的核心創作目標。您認為,藝術與科技結合的這一設計策略、方法在未來的發展前景如何?相關藝術創作者、設計者該如何做?

何:我認為藝術和科技的結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事實上,任何藝術作品都離不開技術的加持,否則藝術就只存在于創作者的腦海中。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伴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能夠使用的技術以及用來表達的手段越來越豐富。如今,藝術家更是可以選擇各種各樣的媒介手段來表達和創作,其中就包括計算機編程技術以及近年來蓬勃而起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等。

當藝術與科技結合作為一種設計或創作策略、方法時,我認為其未來的發展前景是比較樂觀的,其應用將會日益廣泛和深入。然而,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值得我們創作者、設計師注意的方面主要表現在兩點:第一,重新厘清人類和技術的關系;第二,保持藝術作為內容表達的主體地位。具體而言,當人工智能突飛猛進地發展時,人們或多或少會被卷入潛在的對所謂“技術主導”的恐懼中。但如果我們從藝術和技術的發展史來看,或許早有破題之法。以古代的陶瓷燒制技術為例,古人燒制陶瓷時雖然會盡力完善器物的釉質和掌握燒造的溫度,但同時他們也會將最終燒造效果的“決定權”交給陶窯、交給自然。因此,每一件陶瓷作品都是人和窯(自然)共同協作的結果,而并非人對技術單方面控制的結果。當下藝術家在應用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學技術時,也應該尊重并學會與科技對話,積極讓渡出作為掌控者的角色偏見,從而才能更好地與科技合作,創作出能夠引領未來趨勢的作品。與此同時,作為藝術家、內容創作者和表達者,應該專注傳遞內容的核心價值,也就是亙古不變的對人性中真、善、美的追求,而這也正是藝術和科技結合的關鍵價值所在。

猜你喜歡
創作科技空間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一墻之隔》創作談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創作隨筆
科技在線
創作心得
QQ空間那點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