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造型設計中“文化傳承”與“融合發展”的繼承性創新訓練

2024-01-16 09:02金媛媛
今傳媒 2024年1期
關鍵詞:繼承性文化傳承融合發展

金媛媛

摘 要:人物造型設計中“文化傳承”與“融合發展”的結合是在藝術手段上的拓展和揚棄,要順應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就要在前人的基礎上繼承性地創新。魯迅美術學院戲劇影視美術專業的“人物造型設計”課程,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系統梳理了現階段“人物造型設計”中的難點,總結了一些教學規律和方法,旨在幫助學生有效掌握“人物造型設計”的相關理論知識,更好地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關鍵詞:人物造型設計;文化傳承;融合發展;繼承性;創新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1-0096-04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廳基本科研項目:“古裝影視人物造型中吉祥寓意視覺元素的利用與重構研究”(LJKMR20221675)。

“人物造型設計”作為戲劇影視藝術中直觀的視覺元素,是戲劇影視藝術視覺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美感,還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人物造型設計受歷史環境、文化形式、藝術思潮等因素影響,不是一種顛覆性創新,而是一種繼承性創新[1]。新時代,人們的思維、理念、表達方式都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是人物造型設計發展的動力,人物造型設計應該在創新變革中不斷前行。

一、“人物造型設計”課程的建設與發展歷程

2018年,魯迅美術學院戲劇影視美術專業三年級開始開設“人物造型設計”課程,經過近年來的發展,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不斷更新、調整,已趨于完善。2022年10月,“人物造型設計”課程被評為2022年遼寧省一流本科課程。2023年底,“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規劃教材、高等院校藝術與設計專業“互聯網+”創新規劃教材《人物造型設計》出版。

二、“人物造型設計”課程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對于當今戲劇影視作品中人物造型設計存在的古今銜接問題,如何平衡“文化傳承”與“融合發展”之間的關系,不僅是戲劇影視人物造型設計發展中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人物造型藝術發展亟需探討的重大課題。筆者認為,要結合戲劇影視藝術的發展情況,以分層實施、有效替代、漸進銜接、整體表現為基本原則,,從而進一步提升繼承性創新的價值內涵。

三、課程理念

首先,教學過程包括:內容導引、展開研討、總結分析。這是針對課堂教學專門設計的,教師和學生都要參與其中?!叭宋镌煨驮O計”課程的特色教學模式,是通過構建和完善人物造型設計中的繼承性創新研究理論體系來完成的,充分體現了繼承性創新的“活用”原則。

其次,“人物造型設計”課程注重專業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思想性、知識性與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有機結合,還要將學生的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國家發展相結合,引導學生提升內在品格和素養,為我國戲劇影視美術發展貢獻力量。

四、課程案例分析

“人物造型設計”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的設計與應用能力,把中國古代傳統人物造型的繼承性創新訓練、人物造型設計的多元化融合創新設計作為教學的重點,共80學時,4學分,前三個教學環節占40學時(每周20學時,共2周),第四個環節40學時(每周20學時,共2周),旨在培養學生將表演服裝、化妝、發型與發飾結合在一起的整合設計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設置有“人物造型設計的理論傳授”“人物造型剪影分析”“人物造型設計呈現”以及“人物造型片段表達(成品制作)”四個環節,這四個環節對應解決四個相關問題:人物造型設計的相關理論講授、分析劇本中人物角色并擬寫人物小傳、設計人物造型效果圖、制作完成效果圖中呈現的角色造型。

環節一:人物造型設計的理論傳授

人物造型設計理論是學生知識儲備的基礎,也是這門課程研究的重點。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要注重專業知識傳授和價值觀引導,把思想性、知識性與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扎實掌握、快速吸收所學的理論知識。

該教學環節的理論內容包括人物造型設計概述、歷史題材(宮廷、仙俠)人物造型設計、現代題材(現代行業、革命和軍旅)人物造型設計、超現實題材(魔幻、奇幻、科幻)人物造型設計、人物造型色彩設計方法、人物造型中圖案的設計方法以及人物造型的材料設計方法,共16學時。歷史題材人物造型設計是理論講授的重點,包括中外各個歷史時期、不同國別(地域)、不同朝代的人物造型,而中國古代人物造型又是重中之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大量中外經典戲劇影視作品的人物造型,讓學生掌握各種題材戲劇影視作品中的人物造型設計方法以及相關理論知識,并初步內化為各自的理論儲備。

這一環節由學生自主選擇一部經典影視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并對這個角色的造型進行深入分析(如發飾、發型、面妝、服裝、制作方法、圖案及配色、材料的選擇等方面),探討人物歷史樣貌和劇中人物造型的差異,并總結差異產生的原因以及該作品人物造型的成功所在,得出最后結論,為“文化傳承”與“融合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作業1:要求學生以PPT形式進行分析,內容包括所選取的劇中人物簡介、劇目所處時代人物造型歷史資料、劇中人物造型的創新方法和特點。要有充分地細節呈現和歸納分析,能夠應用所學理論知識,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學生作業展示(圖1):

在這個訓練中,學生通過分析經典戲劇影視作品中的人物造型設計,能夠在經典理論與個人感受之間建立連接,從而為后一個階段的構思設計提供必備條件[2]。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分析過程中往往容易出現以下問題:一是人物造型分析面面俱到,導致分析不夠深入,缺乏學術價值;二是人物造型與史料對比分析不夠深入,沒有抓住重點,未能找出劇中人物造型變化的根本原因;三是人物造型沒有從藝術的角度進行總結,也未從色彩、造型、審美、時尚等藝術層面細致分析劇中人物造型發生變化的原因。

環節二:人物造型剪影分析

人物造型剪影分析環節的訓練目的是培養學生根據劇本提供的人物形象、導演的總體構思、演員所具備的外在條件,對劇本所選角色進行細致、具體地分析,并擬寫人物小傳,從而為下一個階段的繼承性創新設計打好基礎、做好鋪墊[3]。人物造型設計師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要基于“文化傳承”與“融合發展”的辯證關系進行繼承性創新。對此,學生要深入分析劇本,從劇本中了解人物所處時代、生活環境、年齡、身份、境遇、心情等信息,并從字里行間體會編劇和導演的意圖。在擬寫小傳的過程中,學生經過深入研讀劇本,會在腦海中呈現一個高度還原的劇本角色,從而達到技術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最終呈現給觀眾符合時代潮流和大眾審美需要的藝術珍品。

作業2:要求學生針對教師指定劇目中的角色進行人物造型剪影分析,擬寫人物小傳。具體內容包括:劇中人物所處國別、年代、年齡、性別、生活環境、性格、生活經歷等,注重從劇本的細節描寫深入挖掘人物的各方面特征。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劇中人物角色的分析程度隨時進行輔導,強化學生對劇本及導演意圖的把握。

環節三:人物造型設計呈現

人物造型設計要順應時代發展變化,契合時代消費文化內涵。首先,人物造型設計課要開放課堂,教師要充分運用網絡資源和新型教學平臺,鼓勵學生深入挖掘戲劇影視作品中人物造型所蘊涵的個性,創作更具中國特色的人物造型作品[4]。其次,學生在進行人物造型設計時要尊重歷史、還原歷史,時刻關注藝術思潮的變化,把握藝術脈搏,把它們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創造出一種國際化的風格。最后,學生在這個環節中要把握“文化傳承”與“融合發展”的關系,在尊重歷史與適應現代審美的辯證關系中繼承性地創新。該環節共20學時,教學內容為:讓學生通過效果圖的方式將環節二中所選的人物角色呈現出來,強化人物造型設計中“文化傳承”與“融合發展”的繼承性創新。

作業3:根據教師所給劇本,完成劇中3個角色或者1個角色的3個不同場景的人物造型設計(手繪或電腦設計均可,最終呈現為圖片文件JPG格式,RGB模式,分辨率為300DPI以上,尺寸不低于210mm×420mm)。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1.要注意角色形象的整體構思,以劇本為主,藝術加工為輔。人物造型設計要充分尊重劇本,不能完全憑自己的喜好設計人物造型,這是人物造型設計與現代時裝設計的最大區別。

2.從整體到細節,創新設計人物造型。先確定人物造型的整體風格,再設計服飾、妝容、隨身道具等細節。比如,學生設計的沖霄道長形象(如圖2所示),與原劇中的形象差別不大,只有細節處的改動,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充分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3.要尊重史實、尊重觀眾、尊重經典表演,穩中求變,不能超出觀眾的接受范圍,導致人物造型不被觀眾接受。

環節四:人物造型片段表達(成品制作)

人物造型設計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設計是制作的依據、基礎,而制作是設計的具體體現和延伸,它們相互獨立且相互依存。人物造型各部分的制作是圍繞劇中角色進行的,所采取的手段都是為人物造型服務的。這個環節是“文化傳承”與“融合發展”繼承性創新訓練成果的外化過程,也是學生的成果展示。

接受任務—劇本人物角色分析—效果圖呈現—成品制作是一個完整的閉環,共40學時。該環節需要學生將第三環節的人物造型設計稿轉化為成品,強調從效果圖到成品的實物轉化。如何準確選擇材料、采用何種工藝制作,是本環節的重點和難點。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文化傳承”與“融合發展”的繼承性創新,鼓勵學生合理、大膽地對材料進行創新。

作業要求:學生根據效果圖設計的人物造型,任選1-3個制作實物成品。

在這個綜合訓練的環節里,學生已經能夠掌握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并能夠綜合運用到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去,將“文化傳承”與“融合發展”的辯證關系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這個過程是學生在藝術手段上的拓展和揚棄,做到了在前人基礎上的繼承性創新。

五、結 語

人物造型設計是基于自我的創作意識挑戰,具有鮮明的社會化的情感符號意義。教師可以嘗試借助課程設置解決人物造型設計中的“文化傳承”與“融合發展”問題,鼓勵學生在想象力不受約束、不違背歷史、符合現代審美需要的前提下,順應多元化發展趨勢,在繼承性創新的實踐中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 楊詩荃.從人物造型方式的變化解析古元融合新知的創作方法[J].名作欣賞,2023年第33期182-184.

[2] 肖燕.戲劇人物造型設計中的轉喻和隱喻[J].戲劇藝術,2002年第4期:59-66.

[3] 齊文東,李佳潤.人物整體造型設計審美邏輯的形成與評價體系[J].染整技術,2023年第45卷第9期45,9:87-89.

[4] 郭松笛.基于美學風格的當代影視劇人物造型研究[J].戲劇之家,2023年第27期27:175-177.

[5] 蔣振剛.古裝影視劇人物造型設計中寫意手法的運用[J].戲劇之家,2019年第18期(18),318:99-100.

[責任編輯:李慕荷]

猜你喜歡
繼承性文化傳承融合發展
園林建筑的繼承與創新
煙臺剪紙藝術文化的繼承性再思考
淺述藝術發展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草酸鈷制備中的形貌繼承性初探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關于傳統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經濟新常態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與發展
全媒體時代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的四個著力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