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對農業經濟發展影響探析

2024-01-16 18:33王赟
新農民 2023年35期
關鍵詞:經濟發展互聯網+互聯網

王赟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各行各業都獲得了不同形式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取得了極大的進步,農業發展也不例外。依靠“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優勢,對農業進行了全面性的調整。當下的農業發展,充分運用現代化智能技術,讓農業種植和規劃發展更加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種植方式也更為科學合理。此外,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也得到了拓展,已經打造成為具有新時代特點的智慧農業,不僅提高了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同時也讓當地農戶生活質量有了顯著改善?;诖?,本文重點分析“互聯網+”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影響。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經濟發展;影響

1 “互聯網+”概述

“互聯網+”是指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相結合,通過信息化和數字化技術,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一種發展模式;其核心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思維,以信息化、智能化為特征,通過整合各種資源,創新業務模式,提高效率和服務體驗,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通過“互聯網+”,傳統產業可以利用互聯網的特點和優勢,實現信息共享、資源整合和業務創新,從而提高生產力、降低成本、拓展市場,并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和商業價值?!盎ヂ摼W+”的發展領域十分廣泛,包括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互聯網農業等。在各個領域中,通過應用互聯網技術和創新思維,可以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對接、智能化管理等多種創新模式,從而推動產業變革和發展。

2 “互聯網+”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2.1 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傳統農產品銷售通常受到地理限制和中間環節的制約,而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農民可以直接面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銷售農產品,實現了銷售渠道的去地域化和去中間化,具體表現為:農民可以通過自建網店、農產品電商平臺或社交媒體等渠道,直接與消費者對接,銷售自己種植或養殖的農產品。消費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了解產品的品種、質量、價格等信息,并進行在線購買。這種方式使農民獲得更高的利潤空間,消費者也可以獲得更加方便、有保障的購物體驗。同時,農產品電商平臺為農村居民、餐飲企業、超市等提供了一系列便利的農產品采購服務,如物流配送、多樣的支付方式、售后保障等,使農產品銷售更加便捷和可信。

2.2 農業生產管理更加精細化

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農民可以借助各種智能設備和互聯網平臺,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數據獲取、分析和決策的精確性和實時性,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具體表現為:農民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了解和應用最新的種植和養殖技術,包括合理的施肥、精確的水分管理、病蟲害預防等;通過采集和分析農田和作物的各項參數,如土壤溫度、濕度,光照時間等,可以做出更科學合理的決策,提高產量和品質;借助物聯網和傳感器技術,農業機械和設備可以實現智能化管理,例如,通過使用精準定位系統,自動駕駛拖拉機可以實現行駛路線的精確控制,降低誤差和浪費,在農田作業中提高生產效率和均勻度;通過互聯網平臺,農民可以實時獲取農田的病蟲害信

息[1],利用傳感器技術和圖像識別技術,可以實現自動監測和識別農田中的病蟲害情況,并通過互聯網平臺快速傳輸預警信息,使農民能夠及時采取防治措施,減少病蟲害對農作物的損害;通過互聯網技術,農田的各項數據可以進行實時收集和存儲,農民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數據分析和模型建立,根據數據的變化趨勢和分析結果進行決策,例如,通過歷史數據和氣象數據分析,預測并優化種植和養殖時間,提高農業生產的精確性和效益。

2.3 推動農業創新和農業產業鏈的升級

“互聯網+”推動了農業創新和農業產業鏈升級。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思維,通過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推動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創新和升級,實現農業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優化和提升。具體而言,通過互聯網平臺,農民可以獲取到最新的農業技術、種植方法和農業管理經驗,改進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引進先進的農業科技設備和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農業產業鏈上各環節的信息共享和協同,包括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時實現農產品的質量溯源,提升農產品的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力?;ヂ摼W技術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了機會,通過電商平臺,農民可以直接與消費者進行交流和銷售,消除傳統農產品銷售中的中間環節,提高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和銷售效果。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智能化設備,可以實現農業生產流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如智能農機、農業物聯網等,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勞動力減輕,減少成本,提升農業生產的品質和競爭力。

2.4 實現了技術型農業轉變

“互聯網+”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之一是實現了技術型農業轉變。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信息獲取和決策變得更加科學和精確,有助于優化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具體包括:借助物聯網技術,農田的溫度、濕度、土壤肥力等各種數據可以實時監測和傳輸,農民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腦隨時了解農田的情況,并根據實時數據進行決策。例如,在灌溉方面,通過監測土壤水分含量,可以精確計量灌溉量,避免過量或不足灌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通過互聯網平臺和傳感器技術,農民可以根據農田土壤的肥力狀況和植物的需求,精確計算施肥量和植保藥劑的使用量,避免過量使用造成環境污染,同時節約成本和提高農產品的品質?;ヂ摼W技術可以實現對農產品從種植、養殖、加工到銷售的全程追溯,消費者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或訪問網站等方式了解產品的生產環境、加工工藝等信息,提高產品的信任度和購買欲望。通過互聯網平臺的推廣,農產品也可以借助線上渠道進行銷售,打造自身品牌形象,提高產品附加值?;ヂ摼W平臺為農產品的銷售提供了更廣闊的渠道,農民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直接與消費者對接,打破了地域限制,擴大了農產品的市場覆蓋面。

3 “互聯網+”時代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措施

3.1 轉變傳統農業管理理念

在“互聯網+”時代,為了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轉變傳統農業管理理念:加強農民對互聯網技術的認識,并培養其掌握和應用互聯網技術的能力。通過開展培訓和宣傳活動,提高農民對互聯網+農業的認知和理解,激發其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農業生產和管理的意愿。引導農民采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如精準施肥、精細管理、無人機應用等,通過互聯網平臺獲取相關信息和技術支持,提高農民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建設和發展農業大數據平臺,整合各類農業數據資源,包括農田信息、氣象數據、市場信息等,為農民提供準確的決策支持和管理指導,推動農業生產的精細化和智能化。鼓勵農民通過合作社的模式,共同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強農業生產管理和農產品銷售。通過專業合作社的力量,整合資源、共享信息、提供技術和市場支持,提高農業的整體競爭力和綜合效益。支持和推動互聯網金融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為農民和農業企業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包括貸款、保險、融資等。通過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模式,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3.2 加強農業互聯網平臺建設

在“互聯網+”時代,加強農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具體措施如下:建設集農業生產、商品交易、農業技術、信息等內容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信息平臺[2],該平臺可以為農民提供各種農業信息的發布、查詢和交流功能,幫助農民了解市場需求、掌握農業技術和動態。通過互聯網平臺提供精準農業服務,包括農業技術咨詢、氣象預測、病蟲害監測等。通過數據分析和智能化決策支持,幫助農民制定科學的生產計劃和決策,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收益。建設農產品電商的平臺,提供農產品的展示、銷售和配送服務,通過互聯網平臺直接連接生產者和消費者,減少中間環節,提高產品上市速度和銷售效率。建設農業大數據平臺,整合各類農業數據資源,包括農田土壤數據、氣象數據、市場需求數據等。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和挖掘,提供農業決策支持和農產品質量追溯等服務。鼓勵和支持農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多上互聯網,幫助其建立和管理自己的農業互聯網平臺,提高農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加強與農民和市場的聯系,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協同發展。

3.3 培養“互聯網+”專業人才

在“互聯網+”時代,為了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培養“互聯網+”專業人才是一項重要的舉措,具體措施如下:設立農業信息技術相關專業,加強對學生的培訓和教育,使其具備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知識的綜合能力。推動在職培訓和短期培訓,為農業從業人員提供互聯網技術應用的專業培訓。加強農業經濟領域與高校、研究機構的合作,開展互聯網+農業相關的科研項目,搭建學術交流平臺,使學院和研究人員能夠深入實地了解農業技術需求和實踐,同時為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提供支持。為有創業意愿的年輕人提供創業支持,包括資金支持、創業孵化器、創業導師等,鼓勵和引導其開展農業互聯網+相關的創新創業項目,推動新的農業經濟模式發展。促進農業農村部門、信息技術部門和教育培訓機構之間的合作與協同發展,共同推進“農業互聯網+”專業人才的培養和發展。組織行業專家和從業人員進行交流和研討,分享最新的技術和經驗,推動農業領域的創新與應用。

3.4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互聯網+”時代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措施之一。具體而言:加大力度改善農村地區的網絡覆蓋,確保農民能夠穩定、高速地接入互聯網。建設農村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加快農村光纖通信網建設,提供快速、穩定、可靠的網絡服務。推動電子支付的普及和使用,方便農民和農業企業之間的資金結算和交易。建設便捷、安全、高效的電子支付平臺,提供安全可靠的支付工具和服務。推進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實現農業設備和農產品的智能化管理。建設物聯網感知網、數據處理平臺和應用系統,實現農業生產、保護和銷售環節的全面監控和管理。

3.5 發展農業精細化生產

要運用“互聯網+”技術發展農業精細化生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數據采集與分析: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實現對農田土壤、氣象、水質等關鍵數據的實時監測和采集。通過數據分析,了解農田狀況和作物需求,為農民提供科學、精準的農業生產方案。(2)農業機械智能化:將互聯網技術與農機設備相結合,實現農業機械的智能化操作和管理,比如利用GPS導航,實現農機具的精確定位和自動行駛,節約能源和提高工作效率。(3)先進農業技術的應用:通過互聯網平臺,將優秀的農業科技和專家經驗傳遞給農民,提供農業技術服務,如提供作物病蟲害的預警、防治方案,以及作物種植的最優化管理策略。(4)智能灌溉與施肥技術:通過互聯網技術和傳感器,實現灌溉和施肥的精準化管理。根據作物的需水量和養分需求,自動控制灌溉和施肥設施,減少浪費和污染,提高水肥利用率。(5)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建立互聯網追溯系統,實現對農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的全程監控和記錄。消費者可以通過掃描溯源碼,了解產品的生產地、生產過程、檢驗報告等信息,保證產品的質量和安全。需要注意的是,在運用“互聯網+”技術發展農業精細化生產方式時,要充分考慮農民的實際情況和技術水平。同時,要加強農民的培訓和技術支持,提高其對互聯網技術的接受和應用能力。

4 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通過轉變傳統農業管理理念、加強農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和培養“互聯網+”專業人才等措施,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精準和高效,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為農民和農業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助力農民實現精準農業管理,提供農業技術咨詢和決策支持,通過農業大數據的整合和利用,提高農業生產和管理的效率和質量。同時,發展農業互聯網平臺和培養“互聯網+”專業人才,對于促進農業經濟創新創業,推動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建青.互聯網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J].鄉村科技,2019(13):71-72.

[2] 孫惠.“互聯網+”對農業經濟發展影響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4):207+203.

猜你喜歡
經濟發展互聯網+互聯網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探究
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運輸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以高品質對農節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