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獨游女性觀眾的復愈過程研究

2024-01-17 07:30張婉蕓靳文敏楊德進
旅游科學 2023年6期
關鍵詞:途徑博物館旅游

張婉蕓 靳文敏 楊德進

(1.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天津 300071;2.暨南大學深圳旅游學院,廣東深圳 518053)

0 引言

隨著獨游女性市場的增長,結合性別視角下的旅游行為研究逐漸豐富(唐雪瓊 等,2007;Wilson et al.,2006)。研究者們從不同視角總結了獨游女性的心理體驗與意義(徐玲,2018;徐文月 等,2018),認為應該對獨游中獲得的“女性經驗”及其市場價值予以重視(Seow et al.,2018)。然而,對于女性在獨游中的體驗、意義獲得過程及其過程中試圖表征的女性主體性角色研究有限(徐文月 等,2018)。

博物館是一種具有明顯復愈性(Restorative)的旅游空間(Packer et al.,2010)。觀眾不僅將其視作接受美學教育、提高個人文化素養的建筑空間,同時也視為滿足自身情感訴求的情感空間(孫辰,2021)。與研究中常見的女性戶外獨游空間不同,博物館空間根據策展人對現代和歷史的理解與解釋,通過展品表征來滿足旅游者的好奇心及文化體驗(傅翼,2019;劉韓昕 等,2022)。近年來博物館女性觀眾比例不斷增加①智研咨詢.2019年全國博物館行業發展規模、構成情況、接待游客人數及行業發展趨勢分析[EB/OL].(2020-06-22)[2023-12-01].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2006/876181.html.,但相關研究更多將女性觀眾視為一個無差別的群體(楊瑾,2018),對于獨游女性觀眾的參觀行為、空間感知缺乏過程性探索,更未認識到其對于博物館發展的群體性價值(Duantrakoonsil et al.,2019)。相較于大眾游客,獨游者往往享有更高的自由度和靈活度,但同時也面臨更多的限制性因素(Uatay et al.,2019)。其中,女性表現出了比男性更多的獨游興趣②SOLO TRAVELER WORLD,2023.Solo Travel Statistics,Data 2023:Historical Trends,SourcesCited[EB/OL].(2023-11-07)[2023-11-01].https://solotravelerworld.com/about/solo-travel-statistics-data/.。

復愈性環境是聯結旅游體驗與健康的重要環節,是游客管理研究的新視角(黃杰 等,2022)?!扒笾斡眲訖C明顯的旅游者,多為單人出行,且女性旅游者占比更高,治愈效果亦存在個體差異性(王婉婷,2015)。本研究試圖結合復愈性環境理論,以訪談、網絡文本為數據來源,探索獨游女性觀眾在博物館旅游中的復愈過程,以期回答以下問題:獨游女性觀眾的博物館旅游復愈效果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該群體的復愈實現存在哪些途徑?博物館環境如何影響該群體的復愈過程?本文研究價值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在理論方面,豐富了獨游女性觀眾在博物館這個特定環境中的研究,同時拓展了復愈性環境理論研究的群體性視角以及空間應用;在實踐方面,通過探索博物館空間對于獨游女性觀眾的復愈屬性及其作用機制,為優化博物館環境功能提供理論依據。

1 文獻綜述

1.1 復愈性環境研究

復愈性環境理論產生于工業化背景下人們對于城市人口身心健康問題的關注(王美鑫 等,2022)。復愈性環境是指能夠使人們獲得復愈的環境資源,即對人類不斷消耗的身心資源和認知機能具有恢復作用及更新效果的環境(趙歡 等,2010)。復愈(Restoration)由人與環境互動而產生,是在環境的空間特征與人的感知和行為表現共同作用下獲得的正向恢復結果,包括因持續努力而減弱的身體、心理和社會能力(Berto,2005;彭慧蘊 等,2018;龔金紅 等,2022)。在“親自然”行為假設下,研究發現相對于城市環境、城市元素,自然環境、自然元素更能夠吸引、治愈人們(Kaplan,1995;Berto,2005)。涉及自然元素的復愈性效果得到了復愈性環境理論中兩大核心理論,即注意力恢復理論與減壓理論的支持(趙歡 等,2010)。

注意力恢復理論認為,復愈性環境能夠通過恢復定向注意資源來緩解疲勞和恢復精神,具體特征包括距離感(being away)、豐富性(extent)、吸引力(fascination)和兼容性(compatibility)(Kaplan et al.,1989;Kaplan,1995)。個體在復愈性環境中長久停留會經歷4 個漸進階段的恢復過程,即“平復思緒-注意恢復-發現問題-自我反思”,該恢復過程涉及更深層次的自省環節,由此帶來更深刻的復愈性成果。這一過程與環境設置和個體沉浸時間高度相關(Kaplan et al.,1989;Kaplan,1995;Han,2003;葉柳紅 等,2014)。在減壓理論中,Ulrich 等(1991)認為復愈源于壓力減輕,在自然復愈性環境中個體首先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出現由消極情緒到積極情緒的轉變,同時身體各機能逐漸恢復平衡,這一過程的實現要求環境能夠足夠引起游客興趣。對于復愈性環境的特征要素,Ulrich 等(1991)補充了“安全性”這一特征要素。關于豐富性,減壓理論認為,從整體結構上看,首先,復愈性環境在空間上需要有一定的層次感、適當的深度和復雜性;其次,環境在布局上要具備一定的整體架構且存在主題性(Myers,2013),這與博物館的環境特征十分契合。在博物館旅游活動中,注意疲勞和壓力通常同時并存,需要結合兩個核心理論開展討論。兩個理論存在概念界定、作用機制等差異,但兩者相互補充,都證實了復愈可通過與環境的視覺接觸實現,呈現融合研究發展趨勢(Kaplan,1995;蘇謙 等,2010)。注意力恢復理論關注定向注意的調節,忽視了情緒狀態在其中的作用;強調情緒狀態和生理水平的恢復,關注情感驅動的作用,忽視了個體認知在其中的影響。但這一融合趨勢更多體現在復愈效果的綜合評估方面,例如:ünal 等(2022)將人在自然環境中的復愈效果總結為從壓力或精神疲勞中恢復過來,對環境的積極認知評估,以及正向的情感反應。劉韓昕等(2022)將復愈性效應總結為情緒、認知能力和主觀綜合性評價?,F有研究較少從復愈過程視角討論兩個理論的融合程度。

現有研究已逐漸從自然環境中的復愈討論遷移至空間場所實踐中,幫助指導了城市居住區、校園等公共環境的復愈性功能升級,設計思路從自然要素的合理布置發展至人工復愈性要素的規劃設計(張曼 等,2021;肖涵 等,2021)。人們逐漸關注室內環境的復愈性功能,并且討論范圍從視覺要素延伸至多感官交互性復愈性環境要素(范偉程 等,2020)。目前相關研究多集中在復愈性旅游景觀、空間設計和優化,總結了不同空間和環境間復愈能力的差異,并形成了針對不同空間訪客的復愈性效果評價量表,但是缺乏對相關環境要素的復愈作用機制以及旅游者復愈過程的深入研究。

博物館是復愈性環境研究的焦點城市空間。Kaplan等(1993)對比自然復愈性環境特征,探討了博物館復愈性功能的存在性,認為博物館環境存在復愈性環境的四大特征要素:距離感、豐富性、吸引力和兼容性。葉柳紅等(2014)編制了衡量本土博物館復愈功能的評價量表,并認為,作為復雜藝術結合體構成的完整獨立空間,博物館滿足豐富性特征;擁有整體獨立性營造出的距離感;陳列展品藝術性以及陳列語言組織可以為觀眾帶來獨特體驗,實現吸引力;博物館展示目的與人們參觀目的相適應,滿足兼容性要求。彭敬壹(2021)討論了博物館藏品的情感潛能及其藝術療愈價值。

1.2 獨游女性相關研究

旅游療愈功能可以提升旅游者生命質量,療愈效果的差異性要求對不同群體開展豐富的分眾研究(楊振之 等,2022)。隨著復愈性環境差異性討論的深入,出現了從環境空間比較研究到旅游者復愈過程差異討論的研究轉向。尤其在出游形式方面產生了一些有趣的結論,Johansson 等(2011)指出,單獨在恢復性環境中行走更容易出現身體疲勞,朋友的陪伴可以提升復愈效果。但也有研究認為,受試者可能更偏愛獨自一人在自然環境中恢復(Staats et al.,2004)。獨游活動與復愈之間的聯系值得深入討論。

旅游休閑通常承載著維持、加強和展示親密關系和紐帶的意義,女性比男性更加需要與朋友、家人共度旅行時光(Heimtun et al.,2012)。隨著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獨自出游的女性游客逐漸增多。女性獨游現象隨之引起學界關注,相關研究內容呈現多樣化趨勢(Yang et al.,2018)。女性獨游可能出于被動的“環境促進”,也可能出于成長、挑戰動機的“自主選擇”(Yang,2021)。獨游女性能夠從文化旅游中暫時逃離并獲得治愈悲劇事件的能量(Sengupta,2022),亦能在旅行中收獲性別力量與成長(Nikjoo et al.,2021)。從微觀個體來看,女性獨游的意義主要體現在感官凝視、個人成長及價值累積(徐文月 等,2018)。與男性相比,她們普遍面臨更多的限制性因素、危險和孤獨感等不利約束(Uatay et al.,2019)。獨游意義的收獲過程需要克服風險恐懼和更多的孤獨感,并內化“不安全的常態”,表現出更多的“求治愈”需要(Thomas et al.,2019;Wilson et al.,2008;Radojevic et al.,2015;王婉婷,2015)。

博物館情境下的旅游者性別研究集中在對女性題材展覽的意義討論、博物館女性觀眾特征的分析、女性觀眾的心理觀察,而較少關注獨游女性觀眾群體(潘守永 等,2020)。相比一般游客,獨游女性觀眾在參觀需求、空間感知、旅游過程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獨游女性更具備逃離、學習和新奇的動機,更注重人員服務和展覽體驗,而一般游客更在意設施設備(Duantrakoonsil et al.,2019)??傮w來看,這一群體尚未引起博物館研究領域的重視,在理論上亟待補充和完善。

2 研究設計

2.1 數據收集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至少有過一次博物館獨游經歷的女性觀眾群體。本文對于博物館獨游女性觀眾的界定如下:自主決策并一人前往參觀,在館內沒有熟人同行,但不排除有陌生人短暫陪伴,獨立自主安排參觀方式和行程的女性觀眾。本文主要采用深度訪談的方式收集數據,訪談內容主要分為五部分:(1)參觀前行為,如動機、攻略準備情況等;(2)參觀中行為,如參觀過程、深刻印象、消費等;(3)參觀后行為,如反思與回憶、評價與滿意情況、分享意愿、重游意愿、對博物館意見建議等;(4)基本信息,如年齡、職業、家庭情況、教育背景等;(5)相關旅行行為調查,如生活中獨處習慣、其他獨游經歷等。根據Kaplan等(1993)的研究,對博物館環境感到舒適的“常旅客”更易獲得復愈性益處。同時,人們對于自己“最愛之地”的復愈性環境特征評價更高(Korpela et al.,1996)。因此,我們重點訪談有過多次博物館獨游經歷,即可能對博物館環境更加偏愛的“常旅客”女性觀眾。我們會在訪談初明確提問“有過幾次獨游經歷”,并據此適度調整訪談深度。

在訪談初期我們采用了便利抽樣方法,于2021年1月3日至1月5日前往河北博物院實地觀察、現場訪談。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河北博物院有著豐富的館藏和水平較高的服務設施,線上展覽、數字博物館建設較為完善,并時常舉辦高質量文博講座,吸引了大量觀眾。據該院的統計數據,2019 年女性觀眾比例高達60.9%,其中不乏獨游女性(高慧 等,2019),為我們提供了更多訪談機會。訪談后期結合目標抽樣、滾雪球抽樣方法,于2021年1月6日至1月22日通過微信等線上方式采訪有過博物館獨游經歷的女性參觀者。參照扎根理論中有關理論飽和的概念,當觀點飽和時,即訪談不再有新的概念或理論見解出現,訪談即可結束。本研究的訪談工作持續到第14 位受訪者時,通過編碼分析發現主要類別、概念及概念之間的關系穩定,無新的概念產生,據此認為已經達到理論飽和,可以終止訪談工作。本研究共轉錄訪談文字58341 字,受訪者基本信息如表1 所示,其中受訪者年齡主要集中在20~40歲,受教育水平普遍較高。

表1 受訪者基本信息

為豐富數據來源,進一步佐證數據有效性,在2021 年1 月23 日至27 日通過八爪魚軟件補充獲取了較為完整的、可供參考的由獨游女性觀眾分享的博物館推薦游記13篇(2篇來自馬蜂窩,9篇來自知乎,2篇來自簡書),平均每篇400余字,基本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網絡游記基本信息

2.2 數據處理

訪談過程和資料分析過程同步進行,運用NVivo12.0 輔助進行數據處理,編碼過程示例如表3所示。首先,用逐行分析方式對訪談資料核心要義建立自由節點,進行初級編碼。之后,通過文本反復閱讀比較,依照相似條件、意義進行合并歸類,結合復愈性環境理論,逐漸篩選出與本研究問題相關的核心類屬,并找出其中的交互關系。最后在持續歸類與主題化中,梳理訪談故事,形成獨游女性博物館旅游復愈過程的故事脈絡。

表3 部分編碼示例

3 獨游女性博物館旅游復愈過程

結合已有研究及調查發現,可能由于“性格內向,不知道怎么找人(同行)”(R-12-A)“和朋友時間湊不上”(Online-3)等原因,多數獨游女性觀眾最初只能一人參觀博物館,被迫獨游,同時也會普遍伴隨恢復性旅游動機:“其實只是想來散散心,平靜一下,這種時候就喜歡一個人”(I-5-M),“來博物館自我治愈”(R-12-A),“……不用擔心,讓獨行的自由來慢慢治愈吧”(Online-4)。與Sengupta(2022)發現獨游女性需要克服更多的旅行恐懼一致,尤其是首次獨游的女性觀眾,在旅行前普遍面臨著孤獨、擔憂、緊張等消極情緒:“前幾天心情有些低落”(I-7-Q),“最近發生太多事,心里很亂”(R-10-L),“第一次一個人參觀,有些忐忑”(R-4-J),“很多時候確有叢生的孤獨感”(Online-4)。本文發現,博物館旅游能夠使獨游女性觀眾獲得復愈體驗,調節最初的消極情緒,其復愈效果可以總結為三方面:身心復元、積極情緒、正向情感。

總體來看,獨游女性觀眾在個人特質與博物館環境要素的綜合影響下,能夠舒緩壓力,實現從消極情緒到積極情緒的轉變,達到享受旅行的積極閑適狀態。隨著復愈過程的深入,在獲得注意轉移或減壓效果的基礎上,她們會得到更加深刻的復愈效果,與博物館環境形成正向情感聯結。已有復愈性環境理論傾向于將情緒與情感恢復融合討論,本研究在回應了該理論關于情緒恢復的解釋的同時,亦補充了關于情緒與情感恢復遞進性的內容(Berto,2005;Kaplan,1995)。不同于De Bloom等(2010)的研究發現,在旅游結束后,獨游女性觀眾的復愈效果會以不同的方式延續,為日常生活帶來持續的積極影響,而不是精神壓力的升高:“出發前的忐忑擔憂困惑都沒有了,如果人生終究是一個人的旅行,那么可以說,這開端的第一站感覺還不錯?!保∣nline-1)獨游女性在博物館之旅中獲得了有益健康的資源和能力更新,同時也對博物館環境升級帶來了積極啟發。

在此過程中,個人要素與環境要素共同構成了復愈性要素,二者相互影響,亦造成了復愈途徑的差異。研究發現,獨游女性觀眾的復愈過程主要有三種途徑:通過“學習-認知”途徑開展知識建構;通過“聯想-認同”途徑開展情景建構;通過“自省-復元”途徑開展自我建構。

3.1 “學習-認知”途徑

“學習-認知”途徑強調知識建構和認知提升過程。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在這個層面得到更加充分的實現。區別于群體觀眾,獨游女性觀眾能夠完全專注自我旅程,實現與博物館環境的深度交互(Duantrakoonsil et al.,2019)。她們多采用“地毯式”參觀方式,喜歡“全感”參與,沉浸于自我知識建構當中?!懊總€館都值得看,從頭到尾,地毯式”(Online-2)。博物館帶來的復愈效果主要來自兩方面,即注意力轉移帶來的壓力舒緩,以及自由學習帶來的求知滿足感。其中,初級學習者幾乎完全依賴現場解說員或者電子導覽,參觀時間較短,了解概況即可獲得滿足。通過博物館環境的距離感,她們將注意力從日常生活場景中身心不適的狀態以及消極情緒中暫時轉移,獲得平穩、愉悅的空間感受,從而調節情緒,“覺得很平靜,很舒服”(I-7-Q);而有著更高學習興趣、求知欲和學習能力的觀眾,通過涉獵未知、串聯故事獲得學習滿足感和認知提升成就感,也從自由學習過程本身得到治愈、放松。后者尤其喜歡高度獨立自主的學習狀態和信息高度濃縮密集的學習內容,同時也樂于請教,表現出良好的問學力。相比于普通觀眾對環境設施的關注,展示內容是她們在復愈過程所需的關鍵要素,博物館復愈環境的豐富性備受關注?!岸嗝襟w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展示可以更多側面”(Online-6)。

Kaplan(1995)指出,新的體驗和知識學習可能會消耗游客的注意力,從而導致其無法從疲勞狀態中恢復。因此,博物館復愈功能的實現具有不確定性。然而,本研究發現,獨游女性觀眾比其他觀眾更加容易疲勞,但又通常能夠保持更加長久的注意力。除了自身出色的專注力影響,她們能夠自主營造儀式感,屏蔽干擾,樂在其中,充分享受心靈自由的時刻,同時產生心流體驗(flow experience),即當一個人全身心投入時所獲得的沉浸感,包括注意力集中、自我意識暫時喪失、時間感知扭曲、控制感等(李新靜 等,2022;張可 等,2022)。甚至有觀眾表示:“累本來就是參觀體驗的一部分,表示求學誠意和鄭重,再累也會堅持?!保⊿-3-Z)博物館環境雖然會不斷消耗獨游女性觀眾的注意力,帶來疲勞感,但在高度獨立自主的學習狀態下,她們也會因為注意力的不斷轉移而持續獲得新鮮感、愉悅感,并暫時緩解疲勞,實現生理疲勞感與心理愉悅感的動態平衡,在延長參觀時間的同時,帶來了更加深刻的復愈效果,并使得積極情緒升華至正向情感體驗。這一發現深化了已有研究對于旅游復愈過程中生理疲勞與精神享受的理解(Wang et al.,2020)。

離開博物館后,獨游女性觀眾的復愈過程仍在持續,主要來自持續學習和分享。她們會仔細整理學習內容,并進行補充學習,為下一次參觀做準備?!拔蚁矚g休息的時候整理當時拍的一些知識的照片,整理成資料,重新學習的同時,回憶起當時參觀的情景,還是很治愈的?!保∣nline-7)在這一過程中強化記憶、聯系已知,串聯成完整故事,獲得更加深刻的認知提升的成就感?!皶局械闹R停留在想象,看到實物,覺得圓滿了?!保∣nline-2)同時,“求知型”觀眾樂于教育與分享,她們會將館內所學所感自然融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期待對子女、學生、朋友等帶來積極影響,吸引其前往參觀,或使其感受“不經意間獲得新知”的快樂,復愈效果也在其中得到強化和延伸。其中,高階“求知型”觀眾往往表現出更高的分享意愿和能力,其分享內容也更受信任和歡迎,如“作曲需要全方位的各種各樣的刺激,所以真正好學的學生會喜歡我的推薦”(S-13-S)。

3.2 “聯想-認同”途徑

“聯想-認同”途徑是獨游女性觀眾通過自主聯想和想象,獲得沉浸體驗,最終獲得認同感,包括博物館環境認同、文化認同和自我身份認同。充足的知識儲備加上感性思維,使得她們對博物館的陳列語言有著敏銳的感知力(白靜 等,2021;傅翼,2019)。博物館復愈環境的吸引力特征要素是影響這類觀眾復愈過程的關鍵,因此博物館需要打造一個能夠激發創造、自由想象的寧靜、舒適空間。其中,視覺享受是激發創意想象的第一步,形式豐富的展示能夠激發創造靈感,引發更加細致長久的觀察活動。同時,聲音等多感官維度設計同樣重要,導游或電子導覽甚至現場的背景音樂等,都可以進一步激發想象與聯想,“強推電子講解,講解清晰,聲音也好聽,視聽結合,特別有代入感”(Online-2)。

在此途徑中,博物館復愈環境要素的作用會通過與觀眾建構獨特的交流機制來實現。與自然環境提供的“空間”距離感不同,博物館距離感的營造更多來自時間維度的延展(Kaplan et al.,1993)。博物館中的各色信息與情感能量高度集中且有序變換,使她們更快跳出現實中的真實身份,通過“人與物”的交流,與展示故事的時空共融,體驗到不同的生命意義,引起反思。這樣的“穿越”讓觀眾持久沉浸,延長參觀時間,共情也常有發生:“一廳皇家的器物,自帶的藐視??赐?,不甘心,又看一遍,在入口處展柜里,看到一塊磚。厚厚的,印著匠人的名字。他必是手藝精湛才能為皇家出力,卻不容一點點差錯,否則循名而來的是全家災禍。他干完一天回家,是怎樣心情……穿越千年,印在磚上,出現在我的面前,讓我記住。這也是緣?!保∣nline-6)相比知識建構,她們的復愈過程主要體現在情景建構,通過探索展品背后的故事及個人經驗,能夠在博物館環境中與平日熟識的文物建立特殊的回憶。知識學習是一種伴隨行為,輔助她們構建有著更清晰敘事線索和更具關聯性的記憶時空?!皻v史長河中的曠世精品陪伴我在時光中流淌,關于他們久遠的學習記憶逐漸浮現,恍惚中,甚至能感受越過時空的長軸,與作品中的人物、地點以致作品大師的某種關聯?!保∣nline-1)

這種途徑下的復愈效果主要體現在追求視覺享受與感官愉悅的“自由的出走”,在收獲一段段獨特而難忘的“詩學的想象”的同時,可以調節情緒,或沉靜,或興奮,或感動。最后,觀眾對于展覽文化產生身臨其境的理解,由同理之心生出對博物館環境、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敖鼇砦铱吹呐蕴卣?,在蘇博、河博…覺得除了展示女性之美,更有女性力量的詮釋,值得學習,也很有啟發?!保↖-5-M)通過這一途徑獲得復愈的獨游女性觀眾對于同樣的“博物館控”,保持著默契的交流,其復愈過程同樣得以延續。

3.3 “自省-復元”途徑

“自省-復元”途徑是獨游女性觀眾通過短暫逃離和自我整理,實現解壓和復元的過程。有意義的社交體驗、獨處中的自我整理和修復,構成了主要復愈過程。除了“人與物”的交流,博物館與觀眾交流機制的實現在這一途徑中還體現在“人與人”的互動。一部分獨游女性并不排斥與他人同游,未能尋得同伴的她們會將博物館作為一個理想的社交場所,臨時結伴,排解消極的孤獨情緒。她們認為博物館中的觀眾尤其是獨游觀眾,更容易結識,表示博物館之行最難忘的也最有吸引力的是與其他觀眾的短暫邂逅。與人的互動不僅體現在社交中,也可能來自觀察和窺探,并從中得到放松和治愈:“第一,我會去總結一些人流的規律……還有就是觀察人了。有一些一個人去玩的觀眾,我見過的他們都是看得很細很慢,經常在一個展品或者展板面前停很久,真的很耐心,一般會比其他觀眾看的久?!保≧-8-T)博物館中的其他觀眾也是復愈性環境的組成部分,共同參與了獨游女性觀眾的復愈過程,這豐富了已有研究對于復愈性環境要素的認識。

另一部分自我決定獨處的觀眾能夠為自己營造一個不受他人和外界干擾的獨處空間。她們的復愈過程以自我修復和獨立思考為主,因此,她們反而認為“博物館不適合交流?!保≧-10-L)同時,展覽內容本身并不是她們關注的重點,數字博物館一般就足以滿足她們的參觀需要?!熬嚯x感”這一特征要素對于這類觀眾的復愈最為關鍵,博物館應當具備逃離功能,是一個可以直面過去和思考未來的寧靜空間?!拔矣X得逛博物館就是自己做思想小體操的最佳時刻?!保∣nline-4)壓力緩解是這類觀眾的突出復愈效果。出于解壓需要,博物館旅游已經成為她們的日常行為,也是“隱藏的愛好?!保≧-10-L)在面臨壓力時,她們在博物館中的復愈效果更為明顯,并為日常學習和工作持續充電。這驗證了Suedfeld 的觀點,能有效利用獨處時間的個體,能更好地從壓力情境中恢復活力(戴曉陽 等,2011)。

3.4 三種途徑的關系探討

獨游女性觀眾的博物館旅游復愈過程,也是旅游者個體與博物館環境的互動適應過程,如圖1 所示。三種復愈途徑的形成受到獨游女性觀眾主要來訪動機的影響,進而影響其主要參觀行為表現,據此我們識別了三種復愈途徑。以知識學習為主要動機的獨游女性觀眾傾向于通過“學習-認知”途徑實現復愈;以沉浸體驗追求為主要動機的獨游女性觀眾多通過“聯想-認同”途徑實現復愈;以自我整理與休憩為主要動機的獨游女性觀眾主要通過“自知-復元”途徑實現復愈。但來訪動機的多元性使得這三種途徑并非完全獨立,它們共同促進了復愈效果的實現和持續。其中,“自知-復元”途徑相對獨立,這一途徑與已有研究關于博物館旅游復愈“平復思緒-注意恢復-發現問題-自我反思”四階段過程的理解更加契合(Kaplan et al.,1989;Kaplan,1995)。不過,這一途徑中的觀眾在博物館的停留時間相對較短,意味著我們可能需要重新考量新時代博物館旅游者在獨處休憩中的復愈效率(Han,2003;葉柳紅 等,2014)?!皩W習-認知”途徑與“聯想-認同”途徑密切相關,存在互補與遞進,“聯想-認同”途徑建立于豐富的知識學習基礎上,“學習-認知”途徑中的觀眾同樣涉及聯想與想象。將注意力轉移至新的學習目標中,逐漸恢復情緒,結合問學與反思,在新的知識與情景建構中獲得復愈,豐富了已有研究對于復愈“四階段”過程的理解,同時印證了博物館復愈要素布局的層次性、整體性要求(Myers,2013)。壓力減輕與注意力恢復在復愈效果中都有所展現,補充了減壓和注意力恢復兩大理論的融合解釋以及場景應用性研究。

三種途徑的存在體現了博物館復愈性環境的“兼容性”特征要素。另外,本研究發現,“安全性”特征要素,是獨游女性觀眾復愈活動的重要保障,也是她們青睞這一旅游空間的重要原因?!跋啾绕渌糜文康牡兀?,博物館很安全,適合獨游?!保↖-5-M)“博物館很安全呀,沒什么可擔心的?!保⊿-1-M)這一發現與已有研究觀點相契合。Yang 等(2018)指出,與男性相比,女性旅游者對于旅行風險更加敏感并傾向于將其放大。而與傳統旅游目的地相比,旅游者對于博物館空間的安全性和信息權威性表示了高度信任(丹尼爾 等,2020)。博物館是符合女性游客,尤其是獨游女性“旅行性格”特質的選擇。進一步分析發現,博物館的“安全性”有著豐富、獨特的內涵,不僅體現在一般意義上的“身體安全”,也包括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時與其他豐富性、吸引力、距離感等特征要素密切相關。對于“學習-認知”途徑中的獨游女性來說,“安全性”更多體現在博物館展示知識的權威性帶來的信任感:“博物館的信息還是可靠的,媒體時代的知識凈土?!保⊿-1-M);對于“聯想-認同”途徑中的獨游女性來說,更多體現于博物館的“吸引力”引起的想象自由感:“在這里可以讓思維放心大膽出走?!保∣nline-4);對于“自省-復元”途徑中的獨游女性來說,安全感更多來自博物館的“距離感”帶來的可以不受干擾、安心逃離現實、實現自愈與自省的平靜心境:“不用管外界的一切,哪怕就吹吹空調,都能輕松、平靜一下?!保≧-14-X)

4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以博物館獨游女性觀眾為研究對象,以訪談和網絡文本作為資料來源,結合復愈性環境理論中的注意力恢復理論和減壓理論,探究了該群體在博物館的復愈過程及復愈效果。研究主要有以下發現:

第一,獨游女性觀眾的博物館之旅通常伴隨恢復性旅游動機,面臨著一些消極壓力,但她們在旅游過程中更加自由且專注投入,從而收獲更加難忘的復愈效果。龔金紅等(2022)指出,普通觀眾對于復愈體驗的感知低于認知體驗和實物體驗感知;與親友、家人同行觀眾的復愈性感知低于社交體驗感知,獨游觀眾的復愈性體驗更加明顯。本研究的發現與這一結論具有一致性。獨游女性觀眾在博物館旅游中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克服消極情緒的方式,不僅努力建立“人與物”的聯系,也嘗試構筑“人與人”的交流,學會享受獨處,并在其中獲得認同和成長。另外,不同于自然環境中的旅游活動與自然性復愈(Kaplan,1995),博物館環境支持她們在更短時間內汲取豐富信息,并感知到更加集中的情感能量,形成自己的故事線,從而實現更深刻的“敘事性”復愈。本研究進一步延伸了對博物館獨游女性觀眾的群體性認知。

第二,從復愈過程來看,主要有“學習-認知”“聯想-認同”“自省-復元”三種途徑。復愈來自獨游女性觀眾與博物館整體環境的深度互動,多感官交互性的空間設計在其中多有助益。復愈效果不僅是從消極壓力到積極閑適的情緒調節,更與博物館環境形成了正向情感聯結,這與ünal 等(2022)針對自然環境復愈效果的研究相契合。三種途徑相對應的復愈效果主要來自:知識建構、情景建構和自我建構。根據復愈性環境理論,注意力恢復主要針對前兩種途徑,而“自省-復元”則主要涉及減壓效果。特別地,復愈過程和效果在旅游結束后依然能夠以不同的方式持續帶來積極影響,加深了現有研究對環境復愈的過程性和影響性認識。

第三,從博物館復愈性環境的特征要素來看,“豐富性”是影響“學習-認知”復愈途徑的關鍵要素,“吸引力”對“聯想-認同”途徑影響更多,“距離感”是“自省-復元”途徑實現的重要環境特征要素?!凹嫒菪浴痹谌N途徑中均有體現,“安全性”在不同途徑中表現出差異性。博物館已不再是一個狹義的學習、教育場所,而是以學習教育為中心并承載著包括休閑療愈等綜合功能期待的新型復愈性公共空間。與自然環境不同,博物館復愈環境要素通過“人與人”“人與物”的互動建立與獨游女性觀眾的高效溝通,以高度集中的各色展覽信息和情感能量,實現時間維度的延展。女性在博物館的實物體驗優勢在本次研究中得到了驗證(龔金紅 等,2022),結合觀眾敏銳感知力,博物館復愈性環境以豐富生動的敘事,與獨游女性觀眾產生獨特的情緒調節與情感聯結。本文完善了復愈性環境理論對于環境要素及其作用機制的認識。

從實踐角度來看,本研究為博物館管理中的分眾服務及空間復愈性價值提升提供依據。第一,博物館應重視陳列展覽故事性、主題性設計,明晰敘事線索,豐富展品時間、空間層次。結合多媒體技術,打造能夠讓觀眾逃離日常環境的敘事空間。第二,博物館需要重視休閑游憩空間與功能設置,同時視博物館規??蛇m度加入咖啡角、茶廳等配套共享服務,滿足觀眾在展覽參觀學習之余的休憩、社交等綜合服務需求。第三,重視如獨游女性觀眾等新興分眾群體的服務需求和參觀特征,及時優化服務管理,提升博物館服務適應性、先進性。

總體來看,博物館旅游的復愈價值和獨游女性的群體價值、復愈過程值得關注,符合將旅游與游客健康相聯系的研究趨勢。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獨游女性觀眾個人特質的差異性如何影響其旅游中的復愈過程,尚未得到充分認識;其次,本文主要從現象上揭示了獨游女性觀眾在博物館旅游中的復愈過程,但相關性別比較研究不足,影響了社會性別語境下的理論對話,需要在后續研究中加強。

猜你喜歡
途徑博物館旅游
博物館
構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徑
減少運算量的途徑
旅游
露天博物館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戶外旅游十件貼身帶
博物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