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土手工藝的語言轉型與知識創新
——“陜西殘疾人麥稈畫工藝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分析

2024-01-17 13:18張西昌
關鍵詞:麥稈手工藝工藝

張西昌

在時下的傳統手工藝振興觀念中,包含著產業規模、文化生態、生產模式、設計創意和審美轉型的多重訴求。在筆者看來,后兩者是凸顯傳統手工藝現代意義的重點。如果將手工藝視為一種典型的人文勞動的話,其在當下的重振價值也正如有些學者所說的那樣:“勞動問題,包括勞動的意義、目標、方式等問題,如今已變得異常重要。其重要性不只是表現在經濟學、社會學和政治學方面,更表現在涉及人的生存狀態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美學和文化哲學方面?!盵1]8近年來,不少的手工藝產業實體與高校之間的產學研結合,其核心意在彼此溝通傳統知識資源與高??蒲屑按髮W生創新思維間的關系。那么,從學校教育的本質而言,這是對人的教育的重新審視和意義回歸。

自有現代學校教育之始,教育即與傳統手工藝結緣,晚清時期的不少學堂,都以啟智和強國作為實業興國的初衷。但同時,多數的現代學校教育也在根本性上與傳統手工藝的社會傳承產生矛盾。譬如,大量的適齡兒童進入側重書面知識教育的學校,使得原本充滿實踐性及體驗式的家庭和社會教育功能被逐漸削弱,同時,也改變了兒童及青少年的素質結構和價值觀念。在一定階段的藝術院校的教學實踐中,手工藝教學也一度被厭棄和忽視,從而為傳統手工藝的再興設置了人為的現實難度。近年來,非遺教育進高校已經成為新的時趨,雖有爭議,但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實踐經驗和成果。本文即通過“陜西殘疾人麥稈畫工藝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的個案分析,來對傳統工藝與學院教育對話和轉化的實踐經驗進行理論探知。

一、手工藝教學與聾啞殘障教育

手工藝與身體自然屬性的關系,使得手工教學可以在聾啞殘障學生中發揮更為實際的價值和意義。除聽障和言語不暢之外,聾啞人具有健康的肌體,能夠正常從事諸多工作。由于對外界信息接收的部分屏蔽性特征,聾啞殘障學生通常比其他學生更專注于某項工作,同時也更敏感于身體機能與該工作和勞動的體驗性關系。手工藝與身體的直接性關聯,屬“非語言”性交流和體驗,同時也不需要與外界有太多的互動和交流。手工藝的特征在于通過不斷量化重復,來達到質的飛躍。因此,在殘障人士那里,手工藝不僅是謀生性的體力勞動,還具有重塑精神的長遠意義。因為,手工勞動可以使“人在作用于外界使之發生變化的同時,也在這種變化中烙下人的印記,把豐富的人性成分,把思想、意愿、興趣和情感等復雜的精神因素注入其中”[1]46。

西安美術學院特殊教育藝術學院之所以將工藝美術作為聾啞殘障學生的專業方向和優勢學科,正是基于上述價值理念的基礎之上。筆者認為,其意義可在下述幾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是手工教學的意義首先在于回歸手工藝與生活的內在結構關系,即通過自食其力來謀取生活的樸素踏實之道。傳統手工藝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創造、支持并享受自身生活的一種勞作手段,殘障學生比其他人更懂得和渴望擁有這樣的能力。二是使聾啞殘障學生通過身體體驗能獲得對自身成長的自信、認知和啟發。身體機能的“不完整”性所造成的意識偏狹,需要通過身體能力的優勢開發和訓練,并為其安身立命做好鋪墊,來恢復他們對于自身認知的定義和判斷,也就是實現馬克思所說的“完整的人”①。三是聾啞殘障學生通過手工造型藝術的創作體驗,能獲得基礎的審美教育,并期望能夠產生特殊性美學創造的結果。

通過數年的摸索實踐,西安美術學院特殊教育藝術學院積累了自身的教學經驗。作為教學人員,筆者體會到,傳統手工藝教學的課程設計,基本要從三個維度來展開:一是從聾啞殘障學生的實際出發,為其擇選適于他們接受、訓練和未來發展的手工藝項目;二是從藝術類教育教學的自身規律和邏輯性出發,使得擇選出的課程之間形成利于學生成長的知識技能結構;三是發揮專業學院和青年學生的優勢,使其與傳統手工藝資源之間產生真實對話,在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手工藝文化,掌握其技能的同時,也能使他們的審美觀念介入傳統手工藝的知識本體當中,從而為傳統手工藝的當代化發揮一定的作用。正是出于這樣的教學理念,我們申報了全國特殊教育院校首個國家藝術基金項目——“陜西殘疾人麥稈畫工藝創新人才培養”,以期在這樣的平臺上進行開放式教學。

二、地方知識經驗與學生審美思維

盧梭認為:“在人類所有一切可以謀生的職業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狀態的職業是手工勞動。工藝在人的成長中功用最大,在物品的制造中通過手將觸覺、視覺和腦力相協調,身心合一,使人得到健康成長?!盵2]262以手工作為聾啞人教育的方式,也是經過西安美術學院特殊教育藝術學院多年的教學實踐所證明的。之所以選擇麥稈畫作為課題教學項目,一是立足于傳統手工藝的地域性特征,體現手工藝振興和創新的基本精神,同時也使教學便于尋求地方知識資源的有效支持;二是麥稈畫具有民藝品和工藝美術的雙重屬性,與傳統農業生活的物質資源和審美情趣緊密相關,其制作技藝也便于學生掌握;三是麥稈畫作為植根于農業生活環境中的手工藝項目,也帶有自身的局限性,在手工藝力求與當下生活和時代審美相結合的訴求中,更加需要與藝術院校的對話與合作,從而在互動中互知,為傳統手工藝的知識再造探索現實經驗。

在教學設計中,西安美術學院特殊教育藝術學院將課程設置為三大部分: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和創意課程。理論課程的作用是為學生提供認知手工藝和民間美術史論的專業方向,從軟性的角度為學生的創新思維提供人文滋養;實踐課程的主體是傳統技藝教學,旨在使學生熟練掌握麥稈畫技藝的傳統知識和技能,并能夠結合學院美術教學的前輩經驗,使之能夠在技法上有所創新;創新課程是由具有實踐經驗和創新意識的教授擔任,進一步整合和調節學生的知識結構,啟發其創新思維,從而突破傳統麥稈畫工藝形式語言和技術表達的原有范疇。三個板塊的教學彼此補益,最終通過學生的創作成果呈現出來。

在本課題項目之前,西安美術學院特殊教育藝術學院與陜西蒲城興文麥草工藝合作社已有過教學上的合作,累積了一定的前期經驗。②在本次教學中,麥稈傳統制作工藝已經不是重點,重點是啟發學生進行技藝應用上的創新,而這種創新是與學生的創意設計息息相關。因此,我們的教學重點解決以下問題:(1)理解材料、技藝和審美之間的關系,使之服務于“自己的創作”。傳統手工藝的材料具有較強的地緣性,這種地緣性與地方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都有緊密關聯,學生熟悉材料的性能,是掌握其手工技術的基礎,但同時也要理解該材料在區域中所形成的表達語言的特色及其來源,對于麥稈工藝的基礎技藝要有較為理性的認知,進而認識到其局限性,以便能夠結合自己的美術創作經驗,創造出新的表達方式。(2)從改變形式入手,創造新的工藝審美氣質。麥稈畫工藝產生于農耕生活,也受到工商和文人階層的趣味性引導,但總體看來,雖然在其消費主體中,農民所占的比重已非主體,但其生產主體卻依然是農民。因此,陜西地區的麥稈畫工藝過多受到鄉俗繪畫和鄉土題材的制約,與部分消費者的審美產生錯位,尤其是與青年者的審美需求差異過大,從而影響其可持續發展的傳承性。(3)在陜西地區所有的民間美術形式中,麥稈畫工藝與院校教學的結合比較滯后,從業人員比較單一,從而使得麥稈畫的藝術面貌和藝術手法也不夠多元,故而應引入學院審美和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推進傳統麥稈畫工藝的外觀設計和技藝手法。

三、創新成果的個案分析

高校是高等級的知識型、研究型人才聚集的地方,高校的研究成果應該為人民服務, 為社會服務, 為政府決策服務。在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 高校應當根據自身的特點來參與。[3]在創意課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打開思維,點燃學生的靈感,使之具有主動性。從最終的成果來看,較為理想地完成了課題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突破傳統麥稈畫的裝潢載體

麥稈工藝屬于欣賞類手工藝品,尤其是平貼手法制成的作品,都需要附著在“他物”上。蒲城麥稈畫目前多用的載體是木板、玻璃、瓷瓶等,作為掛件或擺件來使用。雖然工藝品的內容也不少,但其著眼點主要放在題材內容上,對于載體的拓展性不夠。在本次項目的創作階段,學生以陶瓷盤、金屬板、鏡框、木梭、馬勺、樹脂、陶瓶等不同材料的物品為載體,不僅利于作品展示,也體現了青年學生活躍的思維和審美意識。譬如,《陜北窯洞》(圖1)一作,內容并不復雜,作者選取窯洞的門臉作了符號化處理,將之附著在木梭上。為了進一步使其色調協調,作者還通過編制的手法用麥稈皮包裹住木梭,表現出陜北黃土高原黃燦燦的美學印象,梭子的造型就像黃土高原上的一道道山梁,使該作品突破了傳統擺件的單體局限,具有一定的層次性,類似于裝置藝術,將陜北黃土高原的綿延感用象征主義的手法,寫意式地表現了出來?!蛾儽贝皯簟罚▓D2)一作,作者采用了寶雞社火馬勺臉譜慣用的木勺,但是反其道而行之,從木勺凹面找到了窯洞縱深的意象感,使得該作品在視覺上別出心裁。

圖1 陜北窯洞

圖2 陜北印象

(二)通過外觀設計來體現每位同學的創作意識

在麥稈畫工藝教學中,我們秉持“設計為本,技術為用”的原則,繼承傳統的部分主要是對傳統工藝技術的學習,而麥稈畫工藝的題材和內容作為美術品的形式,則要依據不同創作主體和消費者的審美需求而有所改變。目前,陜西區域的麥稈畫工藝,其圖案內容基本是以具象傳統的繪畫形象和鄉俗內容為主,譬如傳統匠作畫中的山水、花鳥和人物形象,還有大量的陜西民俗漫畫。這些內容對于青年者而言,存在明顯的審美錯位。另外,作為學院教育,還應帶有學術上的探索性,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為工藝美術行業提供思路上的方向指引?!秹糁械墓枢l》(圖3)一作,作者從未接受過學院式的繪畫訓練,也正是如此,使得她具有表現性的繪畫直覺。畫面以“方”的塊面為視覺語言,將塊面分割和層次縱深感把握得極其耐人尋味,預示著豐收的高粱作為近景;和家人朝夕相處的毛驢和貓作為中景;窯洞門窗的細節表現不僅襯托了環境,還極大地增強了生活氣息,拉開了近景和遠景的空間感。該作品基本上只用了“貼”和“烙”兩種手法,但是與蒲城的傳統麥稈畫相比較,該作品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

(三)尋找與題材內容更加契合的制作工藝手法

蒲城麥稈畫的基本工藝環節分為“熏、蒸、漂、刮、推、燙,以及剪、刻、編、繪”等,但這些環節大多是指麥稈皮的處理工藝,無論題材和表現對象如何不同,其工藝主要是貼、烙和繪三種手法,因此就造成了創作手段的單一性。在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在工藝手法上大膽想象,探索與表現對象更為契合的工藝手段,從而增強麥稈工藝的趣味性和藝術性。有些同學借鑒木版畫、剪紙、布貼、鑲嵌等藝術手法,極大地增強了麥稈畫的表現力?!犊蓯鄣膭游铩罚▓D4)一作,作者堅持要用很費力的“笨”辦法來處理,將“染、刻、烙、貼、裁”等工藝手法相結合,用鱗片式的煩瑣來模擬動物毛發的質感,既具繪畫性,又有雕塑感。試想,如果該作品僅是用貼和烙的手法來處理,視覺效果自然要單調一些。

圖4 可愛的動物

(四)立足弘揚陜西歷史資源和人文特色

傳統工藝要立足地方資源,但在以往的麥稈畫工藝中,更多側重的是陜西關中的民俗內容,對于歷史人文資源的留意不夠。主要原因是絕大多數的民間手藝人不會畫畫和設計,習慣性地采用沒有版權保護的傳統繪畫內容來制作麥稈畫,從業者基本屬于“工具性”角色,不會創作,只能復制加工。鑒于此,我們要求學生既是設計者,也是制作者,從而能夠將自己的能動性發揮出來,產生真正的參與感,從而將傳統工藝轉化成表達自我的一種能力?!侗R俑》(圖5、6)系列非常惹人注目,該作品分為立體和平面兩種。作者先做好面具模型,然后再用“染、刻、烙、貼、栽”相結合的手法,將之附著其上。平面的《兵馬俑》則先將麥稈皮一片片拼接起來,連成一張“紙”,然后烙燙出過渡的色彩,再用刻紙的辦法鏤刻圖案。雖然是借鑒古老的鏤刻工藝,但是作者將兵馬俑的面部處理得很有裝飾感,這些紋飾雖然有些來自馬家窯彩陶上的漩渦紋,有些來源于民間剪紙的植物和花鳥紋樣,但關系和諧,并不影響兵馬俑的五官表現。還有表現陜西民俗的《獅舞和鑼鼓》一作,明顯借鑒了民間剪紙和布貼畫的藝術手段,用“烙”的手法來代替繪畫暈染的效果,使該作品造型簡約又不失細膩之感。

圖5 兵馬俑01

圖6 兵馬俑02

在本次教學實踐中,還出現一個亮點:學生發明設計了劃分麥稈皮的一個小工具,這個小工具雖不起眼,卻大大避免了麥稈皮對手指的磨損,提高了勞動效率和工藝質量。這些表現在材料拓展、圖案設計、手工技藝、審美觀念和工具創新方面的教學成果都促使學生以極大的興趣調整和體驗,這是本次教學最為核心和實在的收獲。

四、結語

通過西安美術學院特殊教育藝術學院的麥稈畫培訓項目實踐,我們看到了民間工藝品與學院教學及學術科研觀念對接的一條探索之路,也看到了青年學生通過自己的審美靈感和創新智慧來推進傳統工藝的諸多可能。當然,就學院教學而言,其更多的意義在于對學生心智的促動,也就是在這些作品背后所隱含的對聾啞殘障學生意識的培養和人格的塑造。對于技術門檻不是很高的傳統手工藝而言,這種中短期的教學則更能發揮實際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聾啞殘障學生的審美培養,同時也奠定其未來人生道路的某種方向;另一方面,對于鄉土空間中的傳統工藝的探索式發展,也必將具有一定的啟示和推進作用。

注釋

①馬克思指出:“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種人的關系——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觀、感覺、愿望、活動、愛——總之,他的個體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會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樣,通過自己的對象性關系而含有對象?!敝泄仓醒腭R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3-124.

②2016 年6 月3 日,G20 峰會在西安召開,西安美術學院特殊教育藝術學院的師生,與全國勞模、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賀興文攜手共創而成的兩幅麥稈畫作品《大雁塔》和《跪射俑》,作為國禮贈送給參加G20 農業部長會議的各國農業部長與參會代表。

猜你喜歡
麥稈手工藝工藝
麥稈畫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大豐麥稈畫
折段麥稈來作畫
轉爐高效復合吹煉工藝的開發與應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藝改進
變廢為寶的麥稈畫
手工藝·溫州發繡
走近手工藝人
傳統手工藝融注到燈上,會發生什么化學反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