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西走廊玉米制種產業發展問題及對策淺析

2024-01-18 18:50
熱帶農業工程 2023年4期
關鍵詞:河西走廊玉米種子制種

他 霞

(甘肅農業大學管理學院 甘肅蘭州 730070)

河西走廊位于東經104°04′51″~92°02′11″,北緯37°01′51″~41°03′01″,祁連山與合黎山中間地帶,東西約1 200 km,南北約70~200 km,占甘肅省總面積60%。由南向北分別由山麓丘陵帶、扇形礫石帶、游積平原帶所構成。河西走廊由于土地連片、地形平坦、土質細膩,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力豐厚,多屬于灌溉綠洲。以祁連山為源頭的三河——石羊河、疏勒河、黑河灌溉著河西走廊的綠洲農業區,河西走廊內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全年日照時數為3 000~4 000 h,有效積溫為2 600~3 611 ℃,無霜期為150~170 d,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玉米干物質的積累[1-2]。

1 河西走廊玉米制種產業現狀

河西走廊玉米制種產業始于20 世紀80 年代末,歷經40 多年的積累與沉淀,河西走廊長年制種面積穩定在150 萬畝(1 畝=667 m2,下同),約占甘肅省制種玉米種植總面積的60%,年產玉米種子5.5億kg,約占全國玉米種子用量的60%,年產值達到300億元,是全國制種面積最大、最具知名度和競爭力的雜交玉米制種基地。全國種業50強種業企業當中專門從事雜交玉米種子生產的企業均在甘肅省河西走廊建立了制種生產基地和加工中心,已形成制種玉米加工線30 多條,平均每年加工能力6 億kg 以上,吸引了奧瑞金、登海、敦煌、美國先鋒、孟山都、瑞士先正達等種業公司的強勢入駐。帶動30 萬農戶就業,當地農民年均收入70%以上來自制種產業。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河西走廊玉米制種產業的投入力度,通過基地建設、種子工程等項目,充分發揮河西走廊種業資源的區位優勢,在打造高標準農田基礎上,全力提升雜交玉米制種質量。2018 年,全國6 億多畝玉米播種面積中有60%玉米種子來源于河西走廊。甘肅省計劃到2025年,推出玉米優質新種質200份,培育玉米新品種20~30 個,打造國內前10 玉米種業企業2~3家,穩定甘肅玉米制種面積140萬畝以上,玉米全產業鏈產值達120億元以上,甘肅自行培育打造的玉米品種播種面積占全省玉米播種總面積50%以上,占全國玉米主產區播種面積5%以上,甘肅玉米種子供種量穩定在全國玉米種子用種量55%以上。河西走廊由于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氣候條件,所種植的玉米制種占全國玉米制種面積的53%,產量約占全國的60%,成為我國最大的玉米制種種植基地。

2 河西走廊玉米制種產業存在的問題

2.1 機械化程度不高[3]

機械化操作是我國農業生產穩產能、降成本、轉方式、促升級目標得以實現的首要前提?,F代玉米制種產業需要大量現代機械設備參與,但玉米種子生產的田間地頭農田旋耕機、玉米收割機等現代農業機械寥寥無幾,大多還是靠農民人工耕種。

2.1.1 農機具實際應用性能不足

當前,河西走廊制種玉米機械高端產品不強,低端產品過剩,很多農機具實際應用性能不足,存在常規應用性能差、功能單一、功率不足、零部件使用壽命短、田間轉向困難、農機售后服務不健全等問題。

2.1.2 機械操作技能欠缺

現代農機具對操作人員要求越來越高,當前,由于大量勞動力流向城市,留守農村的勞動力主要為老人,這類人群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農機具的操作技能。

2.1.3 農地基地設施不健全

土地流轉是農業規?;a的有效途徑,但由于河西走廊地區經濟欠發達,農戶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為自己的土地自己種更放心,土地流轉程度不高,玉米制種產業機械化耕作難以有序、高效進行。

2.1.4 機械化作業無法保證工作質量

制種玉米機械化作業有時難以確保工作質量。如收獲機存在啃棒和攆幫現象,加之過度擠壓土地,容易造成土壤板結;去雄機抽取去雄不干凈、不徹底,還需人工進行二次、三次作業,這些將導致玉米制種產業機械化作業效果無法保證,工作效率不高。

2.2 制種企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品種

河西走廊玉米制種企業雖多,但大部分經濟實力不強,綜合能力不佳,50%制種企業注冊資金在500 萬元以下,80%制種企業無專門的研究機構與育種人員。張掖市68 家玉米種子企業中只有21 家企業為育繁推一體化經營模式,其余大多以代繁代育為主,以獲得短期利益為重;年平均合作企業600 多家,組合品種超1 000 個,但擁有玉米種子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僅90 個,占全國玉米自主知識產權品種的0.5%[4]。涼州區有玉米種植企業14 家,在玉米種植企業總數量基數較少的前提下,具有育繁推一體化生產能力及科研育種專業場所的企業數量更少。2022 年,甘肅新增玉米審定品種僅‘甘優638’‘豐隆3106’2個。全省現有的133家玉米種子企業當中,僅敦煌種業、中種國際、甘肅五谷、甘肅金源4家種業企業具有育繁推一體化生產能力,年加工玉米種子約6億kg。河西走廊玉米制種企業普遍存在知識產權意識淡薄,與市場對接不嚴密,與種子生產標準化、規?;?、機械化、集約化、產業化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

2.3 制種玉米儲-運-銷系統不完善

河西走廊制種玉米儲-運-銷體系不完善導致河西走廊整個玉米制種產業鏈發展受損。近年來,制種玉米主要由制種企業統一儲存,河西走廊玉米收獲時間集中于每年9~10月,這對制種玉米企業儲存場所是一大挑戰,目前許多小、雜企業無法在限定時間內儲存大量制種玉米。河西走廊交通運輸產業發展的滯后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制種玉米的運輸,導致種子無法快速運輸至目的地,而運輸的滯后將導致河西走廊制種玉米無法搶占市場先機,降低了市場占有率。

2.4 病蟲草害嚴重

連年種植制種玉米容易造成種植地土壤微生物菌群失衡,導致制種玉米病蟲害頻發,如缺乏鎂元素會誘發條紋花葉病,缺鋅會出現白化苗。還會引發如瘤黑粉病、黑束病、普通銹病、莖腐病等病害的產生。害蟲當中紅蜘蛛、蚜蟲平均發生率均高達100%,是河西走廊制種玉米的高發害蟲,其次為玉米螟和棉鈴蟲[5]。除草劑是制種玉米種植過程中使用率最高的農藥,制種玉米因其品種特異性等,對除草劑的反應更為靈敏,但可用除草劑種類較少,在苗前土壤處理當中使用的除草劑僅有4個有效成分,苗后莖葉處理當中有效成分4 個。(其中,限用成分:2,4-滴丁酯,未登記成分:敵草快)過量使用農藥產品不但破壞土壤養分,也破壞農田生態系統。加之河西走廊土地平整度不高,導致灌溉渠道不通暢,與農田設施不配套。

2.5 未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

由于制種玉米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受利益驅動,制種企業有時不考慮基地、市場、地塊等因素盲目擴張玉米制種基地,導致形成無序惡性競爭。近年來包產值已經逐漸轉變為包產值、包產量、包品種的“三包”模式,制種企業與農戶誠信度較低。農民不按合同協定向制種企業返還足量玉米種子,私自截留,待玉米價格升高時與小商小販交易買賣。制種企業為規避農民種子套購及自然凍害等問題,對制種玉米統一回收晾曬,導致制種企業生產成本不斷增加。農民和制種玉米企業各自為營、各自為陣,無法形成有效的利益鏈接機制。

3 河西走廊玉米制種產業發展的對策

3.1 因地制宜,建立協同運作機制

結合河西走廊的自然環境,采用合適的制種玉米機械化作業,保證制種玉米質量,促進河西走廊制種產業的發展。根據河西走廊地形地貌特征:山路較多、道路崎嶇不平、水利設施不完善、農機行走路面狹窄、農機具無法掉頭等,確保農機可以下地高效作業,注重田間適用,同時檢驗機械設備投入使用情況,開展制種玉米機械設備試驗示范工作,從源頭遏制農機適用障礙的發生。以河西走廊制種玉米示范種植基地為重點,完善機械作業配套方案、技術路線和作業規程,促進全程機械化進程,實現種植模式轉型。繼續完善農機購買的相關補貼政策,加大補貼力度,及時更新農機補貼目錄,深入落實補貼政策。增設農機服務合作組織,加大農機相關社會化服務,針對農民機械化技能欠缺問題,開展農機技術培訓。統籌制種玉米農機與農藝融合,建立協同運作機制。鼓勵農業機械設備生產企業結合制種玉米企業實際需求,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與技術,研發實用型農機,著力建設農機研發、技術培訓、生產作業、反饋服務一體化的農業機械設備產業鏈。

3.2 壯大科研實力,加強品牌建設

積極開展育繁推一體化建設,加強社會科研機構與企業育繁推一體化成果共享與轉讓,培育產權意識,開拓河西走廊玉米制種產業市場份額,不斷提升企業整體管理水平,增強企業凝聚力與戰斗力。

將基礎性研究與應用性研究相結合,力求新品選育、品種檢驗、方法研究、新種推廣等方面實現突破,著力推進育繁推一體化,建設以制種玉米產業為主導、制種企業為主體、產學研高度融合、育繁推高度一體化的河西走廊現代化種業體系。深入挖掘河西走廊現有模式,突破傳統育種方式,尋找新的育種方向,從頂層設計提升企業的科研實力,防止在種業體制機制轉型這一過程中出現育繁推相互脫節現象。同時,玉米制種企業應加強品牌建設。首先,注重種子商標的注冊與保護,重視商標的合理化運用,有助于提升河西走廊制種玉米的品牌效益和產品附加值。其次,在加大科研力度的同時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種,培育自己的特色優勢產品,提高種子科技含量,提升河西走廊玉米制種的品牌度。最后,加大河西走廊玉米制種宣傳力度,牢固樹立河西走廊全國玉米制種生產基地的良好形象[6]。

3.3 完善儲備運輸機制,加強儲-運-銷一體化建設

針對河西走廊玉米制種產業儲藏、運輸、銷售時間相對集中,相關部門應在政策上對玉米制種企業以及對河西走廊玉米制種產業給予實際支持,為河西走廊制種玉米種植集中區域開通“綠色通道”,提供快捷、高效的流通渠道,確保制種玉米種子的運輸。企業應不斷完善晾曬、脫水等場地的建設與技術標準,從源頭減少河西走廊制種玉米后期生產障礙。建設儲存設施,提高玉米儲存空間利用效率,增加玉米種子儲備量。玉米制種產業的最終落腳點是要把種子成功銷售出去,儲存、運輸是為了后續更好地營銷,因此,可與國內外種子銷售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一步步拓展市場份額。利用線上資源,借助抖音、快手、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自媒體平臺,通過直播帶貨、農產品好物分享等方式多渠道進行制種玉米銷售,降低營銷成本,提高銷售利潤。

3.4 種養相結合,平衡農田生態系統

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統籌全局,合理布局,開展土地養護工作,改善土壤結構,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和制種玉米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培育高質量制種玉米種子。

河西走廊制種玉米連作后,需要進行合理的輪耕休耕,篩選出最優的輪休耕方案,給予輪休耕農戶相關補貼,保障農戶權益。采用平衡施肥法,合理施用商品有機肥,增加有機肥施用量,加大現代生物肥料的應用,實現河西走廊土地種養結合。加強制種玉米病蟲害防治力度,引進制種玉米種子時,應防止因自交系來源不同引起交叉感染[7]。完善河西走廊制種玉米基地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修繕工作,積極應用膜下滴灌技術,精準灌溉,減少水資源損失[7]。統一規劃制種玉米田間道路,設計相互交錯、交叉分布的耕地田間道路,方便農民耕作的同時也能保證機械設備的順利通行,提升河西走廊制種玉米的經濟效益,確保玉米制種產業的可持續化發展。

3.5 實現“小農戶”與“大企業”發展的有效銜接,確?!肮蚕?、共促、共贏”

農戶與制種企業應為和諧、共贏的經濟利益體,應正確清晰地認識到雙方責、權、利,明確分工,保持健康的合作關系,從而促進雙方共同發展。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建設高效信息平臺,打造河西走廊制種玉米生產基地信息服務平臺,完善河西走廊制種玉米種子的供求信息交流渠道,依托農業信息網站,執法監管信息平臺,曝光違法企業、農戶,公開“黑名單”,使農業行政管理監督更透明,為河西走廊玉米種子生產基地營造良好的氛圍。推進河西走廊玉米制種產業標準化生產,實現玉米制種企業、農戶的利益最大化和均衡化,讓企業有“賺頭”,農戶有“盼頭”。引導保險公司開展河西走廊制種玉米保險業務, 鼓勵企業和農戶積極參保投保,通過保險等措施,實現利益保障和風險轉移,激發產業發展活力。進一步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農戶企業合作模式和利益連接機制,使玉米制種農戶和企業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同體。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以鄉村精準扶貧發展為基點,以“五化”基地建設為重點,河西走廊玉米制種產業應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降低成本投入、打造核心優勢品種、提高經濟效益,促進制種玉米產業健康高速發展,確保我國農業長期穩定發展和糧食安全。

猜你喜歡
河西走廊玉米種子制種
河西走廊的風
不同條件下對濟寧地區玉米種子萌發特性的研究
影響玉米種子發芽率的因素及對策
新疆兵團制種玉米獲豐收
在河西走廊聆聽
民國時期哈薩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動述論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類型及其分布
玉米種子生產存在的問題及管理辦法
關于玉米制種自交率的原因及對策
生物活性水對玉米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