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業工程技術在生態綠化工程的應用

2024-01-18 18:50殷衛峰
熱帶農業工程 2023年4期
關鍵詞:工程技術種苗林木

殷衛峰

(成武縣大田集鎮林業站 山東菏澤 274200)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常處于失衡狀態,為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有必要妥善處理二者間的關系。推動生態綠化造林工程建設是修復自然生態環境的關鍵舉措,應合理應用林業工程技術,促使我國生態綠化工程建設科學發展。

1 生態綠化工程的注意事項

1.1 遵循因地制宜原則

生態綠化工程建設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相關部門要綜合考慮當地林業實際情況,結合區域氣候、土壤特性、生態環境以及市場需求等要素,科學應用林業工程技術發展林業。具體而言,相關技術人員應綜合考慮當地降水、溫度、土壤狀況以及地理環境,科學選擇樹種,使其最大限度地滿足當地經濟發展需求。建設生態綠化工程前,要掌握當地林業資料、樹木品種、生態綠化資源等信息,適當調整現有林業資源,選擇新樹種和適宜的種植地以發揮不同樹種蓄水保墑、耐寒耐旱等優勢,可選擇經濟型樹種,以節省生態造林工程建設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1.2 加強現有林木資源保護

在我國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林業工程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各地生態造林工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運用林業工程技術時要重視對現有林木資源的保護。換言之,要在原有林木不被破壞的基礎上,合理選擇引進適合當地的新樹種,避免外來植被破壞原有生態系統,應有機融合現有林木與新樹種,挖掘生態造林工程價值,維護所在區域生態系統的協調與平衡[1]。

1.3 提高林地蓄水保墑能力

林業健康發展不僅取決于光照與降水,還受林地土壤養分影響。我國部分山區土壤含水量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木生長。因此,要想切實提高生態造林工程質量,需要充分利用林業工程技術優化林木種植條件,如在樹木種植過程中,搭配種植灌木與草叢等植物,以提高林地蓄水保墑能力,增加土壤養分,確保林木健康生長。

2 林業工程技術在生態綠化工程中的應用

2.1 林木種苗的培育和移栽

種苗培育是生態綠化工程的重要內容,需科學應用育苗技術,最大程度保障林木種苗質量,為后續林木健康生長以及生態綠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林木種苗培育是指在苗圃中通過播種、扦插或根部繁殖等方法對種苗進行培育,經過一段時間后再移栽到綠化工程建設區?,F階段,我國林木種苗培育方法很多,通常情況下,夏季采用露天培育,冬季采用大棚培育。根據技術類型不同,可分為無土培育、嫁接育苗和扦插育苗3種方式。無土培育是指在育苗過程中用砂子、木屑、爐渣等物質代替土壤進行培育,不僅有效節約土地資源,還能有效保障種苗存活率。嫁接育苗是將具有優良性狀母體的枝或芽,以人工的方法使之與另一植物體相結合,經過愈合生長,形成一個獨立完整的育苗方法。扦插育苗是一種能夠保持母株優良基因的方法,從植物母體上切取莖、根和葉的一部分,在適宜環境條件下促使形成獨立新植株,該育苗方法需要特別關注剪切插穗的角度和長度,修剪多余葉片。

林木種苗移栽需要選擇合適的移栽方法和移栽時間。綜合考慮不同地區自然地理條件,選擇差異化移栽方法,如固定莖移植、切口莖移植、土捆扎移植等,以提高苗木成活率。同時也需根據林木樹種的不同,實施不同移栽處理。以闊葉林木為例,由于枝葉比較茂盛,移栽時不僅要剪掉全部葉子,還要最大程度確保林木根系完整,以保障闊葉林木幼苗移栽成活率。針對需要長途運輸的林木種苗,在移栽之前需浸泡根部后再進行移栽;帶土運輸的林木種苗則不需要根部浸泡處理。移栽應選擇合理的時間,盡可能避免受到當地氣候、降水等條件的影響。需要盡快移栽萌發較早的種苗,對于萌發較晚及成活率較低的種苗,需要等到苗木生長完全穩定后移栽,同時,到達造林區域要第一時間進行移栽,使其盡早適應當地環境,提高移栽種苗的成活率。此外,應選擇降水充沛或氣候適宜的時節移栽運輸距離較長的種苗。通常情況下,我國種苗移栽時間多為秋季,既能保證降水相對充沛,而且水分蒸發量較少[2]。

2.2 育苗地選擇

在生態綠化工程建設過程中,應科學選擇育苗地,從溫度、光照、水分等條件進行綜合考量。同時也要關注育苗地地勢,如果育苗地地勢較低,需要及時采取排水措施,使土壤含水量維持在平穩狀態??茖W檢測土壤養分,可采用沙土以及草木灰調節土壤酸堿性。

2.3 灌溉與施肥

我國大多地區采用溝灌、漫灌方式對林木進行灌溉?,F階段,我國生態綠化工程建設應用較多的為滴灌技術,該技術可以實現精準灌溉,在土壤貧瘠、風沙嚴重的地區非常適合。

由于苗木在不同階段需求營養成分的種類與數量不同,因此,需要根據樹木種類和樹齡施用底肥,適時追肥。林木幼苗時應多施氮肥,并配備適量的磷肥和鉀肥,而針葉林木種植過程中應多施鈣質肥料。施肥時要注意硼、鋅、銅等微量元素肥料的使用,以滿足樹木生長的養分需求。

2.4 病蟲害防治

根據樹木病蟲害的不同,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近年來,隨著我國林業工程技術的迅速發展,在病蟲害防治方面也涌現出了許多新技術。相關工作人員為更好地保護當地生態環境,應盡量減少化學藥劑使用,積極探索生物技術及物理技術進行病蟲害防治。

2.5 適度的間伐

林木整個生長周期可分為5個階段,幼齡、中齡、近熟、成熟以及過熟。由于林木不同生長時期的生長特性不同,林業資源管理者應針對不同生長特性進行調整優化,注重林木資源適度間伐。間伐不僅能夠促進枝葉更新,還能調節林木養分,實現林木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為此,相關技術人員應結合不同樹木所處生長時期的不同特點,科學、合理制定間伐指標和要求,積極總結經驗教訓,達到林木工程理論與技術的有機結合,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3]。

3 加強林業工程技術在生態綠化工程中應用的舉措

3.1 提升技術人員專業素養

為提高我國生態綠化工程建設效率,要不斷提升技術人員專業素養。一方面,對技術人員定期開展林業工程技術培訓,當地林業部門可與高校、科研機構等部門開展合作,及時有效溝通、共享生態綠化信息數據,從苗木培育移栽、林業資源管理、病蟲害防治、林業防火等方面入手,開展林業工程技術理論培訓,擴充技術人員理論知識。加強林業工程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在生態綠化建設實踐中不斷鍛煉技術人員綜合專業能力,為開展高質量綠化工作提供堅實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相關部門合理設置人才考核機制及獎勵機制,通過規范化、制度化管理,及時了解技術人員理論學習情況以及實踐應用情況,從中發現問題,科學調整培訓方案。對工作完成好、態度認真負責的技術人員給予一定物質獎勵,充分調動技術人員積極性,引導技術人員充分認識到自身工作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生態綠化建設中逐漸形成良性、正向循環,切實提高我國綠化工程建設水平[4]。

3.2 提高生態環保意識

生態綠化工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建設工程,只單純依靠林業主管部門很難取得良好效果,需要人們積極參與到生態綠化工程建設中。林業部門可以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借助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微博、短視頻平臺、電視公益廣告、社區公益講座等渠道,進一步拓寬生態文明宣傳途徑,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態環保意識,增強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做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3.3 強化生態綠化工程的監督與管理

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規,嚴禁濫砍濫伐等違法行為。另一方面,相關部門加強自身制度建設,對林木退化、低效林等實施補種,以保證各地區綠化覆蓋率,同時進一步完善信息化、智能化林業資源管理平臺,為后續開展植被維護、火險預警以及病蟲害防控等提供數據支持[5]。

3.4 加大體制改革力度

加大林業工程技術推廣力度是促進林業發展的有效舉措,有利于林業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林業工程技術推廣機制落后,各地要大力推進生態綠化工程建設進程,增加資金投入,注重對前沿林業工程技術的應用。

總之,在生態綠化工程建設過程中,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科學、合理應用林業工程技術。同時,技術人員需提升自身專業素質,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思考生態綠化發展趨勢,運用林業工程技術營造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貢獻力量。

猜你喜歡
工程技術種苗林木
鼎牌種苗有限公司
工程技術矩陣
工程技術研究院簡介
《園藝與種苗》征稿啟事
試論高大林木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天敵昆蟲在林木病蟲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討
林木新秀 黑果腺肋花揪
小小種苗不簡單 一年賺回上百萬
高錳酸鉀在種苗上的應用
對磁浮工程技術的一些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