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顛倒”的歷時演變及其主觀化路徑

2024-01-19 03:58余珩
辭書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語法化

余珩

*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近代漢語語氣副詞主觀化表達演變研究”(項目編號19YJC740110)的資助。

摘 要 文章以“顛倒”的歷時發展過程為脈絡,詳細梳理“顛倒”語法化流變過程,主要關注“顛倒”作為語氣副詞使用,表示反預期主觀性態度的用法?!邦嵉埂毖葑優檎Z氣副詞,主要的動因是主觀性程度的加深,即主觀化的實現。具體表現為由行域→知域→言域的過渡,這一過程伴隨著句法位置靈活性的增加。

關鍵詞 語氣副詞 主觀性演變 主觀化 語法化

一、 引 言

“顛倒”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現漢》)第7版中歸類為動詞,讀音為“diān dǎo”,有三個義項:①上下、前后跟原有的或應有的位置相反:把這兩個字~過來就順了。②使顛倒:~黑白|~是非。③錯亂:神魂~。在“顛倒”的歷時演變過程中,它還出現過副詞用法,最終發展為語氣副詞。這種用法學界關注不多,目前還沒有專門討論這一問題的文章。但我們認為,“顛倒”語氣副詞用法的出現、發展和消亡,是漢語語氣副詞演變發展的一個重要類型,雖然這個類型的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再作為語氣副詞使用,或是已經消亡,但它們是漢語主觀化手段的重要實現方式之一。這一類詞的演變過程及其主觀性發展,是漢語主觀性表達演變過程的重要部分,值得關注。

二、 “顛倒”的讀音

首先討論“顛倒”的讀音問題。根據郭錫良(2010)《漢字古音手冊》,“倒”有兩個讀音,為方便討論,下文將這兩個讀音標注為“倒1”和“倒2”,它們在中古和上古時期的讀音如表1所示:

表1 “倒”的上古、中古讀音

上古音 中古音

聲母 韻部 擬音 聲母 韻部 開合口 等 聲調 擬音

倒1 端 宵 tau 端 皓 開 一 上 tɑu

倒2 端 宵 tau 端 號 開 一 去 tɑu

由表1可見,“倒1”和“倒2”在中古時期有兩個不同的聲調,“倒1”是上聲,“倒2”是去聲。二者在意義上也有一定的區別:一般來說“倒1”是指垂直方向的物體倒下成了水平方向;“倒2”是指物體上下兩端位置互換,這一區別一直延續到現代漢語中?!冬F漢》第7版、《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和《漢語大詞典》中“倒”都有“倒1”和“倒2”兩個讀音,但具體到“顛倒”的讀音卻標注不同:《現漢》第7版和《漢語大詞典》中“顛倒”詞條的漢語拼音方案標注為“diān dǎo”,而《漢語大字典》第二版中將有“顛倒”義和副詞“反而”義的“倒”歸在“dào”讀音之下?!邦嵉埂钡摹暗埂睆囊饬x上來看,成詞時的“上下反過來、倒過來”義,應讀為“dào”,和表示相近意義的“反倒”讀音一致,因此我們認為,“顛倒”的“倒”應該讀為“dào”。

三、 “顛倒”的歷史演變

“顛”和“倒”最早在線性序列上共現是在《詩經》中,此時“顛、倒”尚未凝固成詞?!邦崱北硎尽吧系篂橄隆?,“倒”表示“下倒為上”。例如:

(1) 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東方未晞,顛倒裳衣。倒之顛之,自公令之。(《詩經·齊風·東方未明》)

(2) 墓門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訊之。訊予不顧,顛倒思予。(《詩經·陳風·墓門有梅》)

例(1) 表述天還未亮,統治者階級已經號令百姓出門勞作。上句“顛倒衣裳”[1]和下句“顛倒裳衣”對舉、“顛之倒之”和“倒之顛之”對舉,均指穿在下身的裳和穿在上身的衣穿錯了位置。例(2) 諷刺陳佗在兄長病重期間殺兄之子篡位為王?!邦崱焙汀暗埂庇煞轿簧系摹吧稀薄跋隆币隇榈匚簧系摹案摺焙汀暗汀?,均指以下犯上,以低位取代高位。[2]此二例“顛”“倒”在線性序列上共現,均做動詞,同義連用,尚未凝固成詞。

春秋戰國時期到漢代,“顛倒”由“上下倒置”引申出了“傾覆”“混亂”義,內部凝固性增強。例如:

(3) 有掎絜伺詐,權謀傾覆,以相顛倒,以靡敝之?!且猿蓟驈s其君,下或殺其上,粥其城,倍其節,而不死其事者,無他故焉,人主自取之。(《荀子·富國》)

(4) 彼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鄉方略,審勞佚,畜積修斗而能顛倒其敵者也。(《荀子·仲尼》)

(5) 功雖成乎外,而生虧乎內。耳不可以聽,目不可以視,口不可以食,胸中大擾,妄言想見,臨死之上,顛倒驚懼,不知所為。(《呂氏春秋·情欲》)

例(3)為荀子討論富國的條件和前提。根據后文的提示,“顛倒”表示“以下犯上、以地位取代高位”義。例(4)為荀子和弟子討論孔門羞于提起春秋五霸的原因?!邦嵉埂庇伞吧舷碌怪谩币瓿隽恕皟A覆”義,[3]仍然做動詞。例(5)論述君主消耗生命奉養萬物,所以至死時身體狀況很差?!邦嵉埂庇伞吧舷碌怪谩币隇椤盎靵y”義。例(4)、例(5)中,“顛倒”已經開始出現凝固成詞的傾向。

漢魏六朝時期,“顛倒”語義逐漸虛化,可以用于“五經”“國門”等語義較為虛化的詞語之前,或用來形容“心”“一世”等語義較為空靈的詞,“顛倒”不再解讀為“上下倒置”的實際意義,而多為由此引申出的“敗亡”“錯亂”義。從句法位置來看,六朝時期“顛倒”可作為句子謂語使用。無論從語義還是句法上來看,基本可以判斷“顛倒”已經成詞。例如:

(6) 國師嘉信公顛倒五經,毀師法,令學士疑惑。(《漢書·王莽傳》)

(7) 夫天下之士……身不絓王臣之箓,名不廁通人[4]之班。顛倒國門,湮銷丘里者,自數十年以往,豈一人哉?。ā端螘ぶ芾噬驊盐牧袀鳌罚?/p>

(8) 頃聞外間多用九陌錢,[5]陌減則物貴,陌足則物賤,非物有貴賤,是心有顛倒。(《梁書·武帝紀》下)

(9) 千載闕疑,從春冰而俱泮;一世顛倒,與浮云而俱開。(《弘明集·答釋法云書難范縝神滅論》)

例(6)、例(7)為漢代用例。例(6)討論反對劉歆提議設置古文經博士,即反對以古文經學派取代今文經學派的統治地位?!邦嵉埂迸c“毀”對舉,表示“敗壞、毀壞”的意思。

例(7)為周朗回復羊溪的書信,認為天下有很多賢能之人都沒有被重用?!邦嵉埂迸c“湮銷”對舉,表示“在……消亡”的意思。例(8)、例(9)為六朝時期用例。例(8)是禁用“九陌錢”的禁令?!邦嵉埂北硎尽盎靵y”義。例(9)形容讀了《神滅論》后疑慮都消失了?!邦嵉埂北硎尽盎靵y”義。此二例“顛倒”都做句子謂語成分。

唐代“顛倒”出現了在謂語動詞之前做狀語使用的例子,表示“錯置”義,帶有對事物違反常理、常規的評價性。例如:

(10) 無路從容陪語笑,有時顛倒著衣裳。何人錯憶窮愁日,愁日愁隨一線長。(杜甫《至日遣興奉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二首》)

(11) 悵望天回轉,動搖萬里情。參辰次第出,牛女顛倒傾。(元稹《西州院》)

(12) 妾為此事人偶知,自慚不密方自悲。主今顛倒安置妾,貪天僭地誰不為?(元稹《將進酒》)

例(10)“顛倒”出現在謂語動詞“著”之前,作為副詞使用,表示“上下倒置”義。例(11)為元稹宿于西州院夜懷有感,抒發其憂郁思鄉之情,“顛倒”出現在謂語動詞“傾”之前,作為副詞使用,表示物理狀態的“錯置”義。例(12)元稹以“妾”比喻自己沒有得到公正的待遇,“顛倒”出現在謂語動詞“安置”之前,作為副詞使用,表示抽象關系的“錯置”義。從這三個例子可以看出,“顛倒”作為副詞使用時,也存在虛化程度由淺入深的過程,即從表示具體方位上和下的顛倒,到表示抽象的空間混亂,再到完全抽象的社會關系、地位的不對稱。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從魏晉時期至唐五代,“顛倒”常作為佛學術語,多見于佛經當中,意義較為凝固,表示“違背常道、正理”之義。例如:

(13) 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現。(《維摩經·維摩詰示疾說法之二》)

(14)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15) 師曰:“阇梨因什摩顛倒?”僧云:“學人有何顛倒?”師曰:“若不顛倒,你因什摩認奴作郎?”(《祖堂集·洞山》)

例(13)是魏晉時期的佛經,“顛倒”前面有介詞“從”修飾,無論是在意義還是句法上,都已經是一個凝固的詞。例(14)是唐代玄奘和尚翻譯的《心經》,此時譯經中已經使用“顛倒”一詞,可見其在佛教中已經成為了凝固的術語。例(15)是五代時期的佛經,此時“顛倒”已經可以做句子謂語使用,可見它在凝固成詞的基礎上,已經開始發展出新的用法。佛經中“顛倒”的凝固和意義的演變,對其擴展到非佛經中作為語氣副詞使用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這一點從宋代的語料中也能得到

佐證。

宋代“顛倒”仍多見于佛經之中,意義進一步虛化,由“違背常道、正理”這一客觀描述,延伸出對“不合理行為”表達質問、帶有不滿的意旨,可以做副詞修飾謂語動詞。例如:

(16) 一日,忽率首座游山。首座云:“何往?”汾州云:“接侍者去?!笔鬃疲骸昂蜕蓄嵉棺魇裁??”汾州云:“但去?!惫陰熤?,即與同歸。(《古尊宿語錄·慈明禪師語錄》)

(17) 師云:“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蹦四樯茸釉疲骸皢咀魃茸?。是名拈了也。在什么處?從朝至暮顛倒妄想作么?”《古尊宿語錄·云門(文偃)匡真禪師廣錄》

例(16)為首座問汾州和尚為何要他一起去游山,汾州和尚回答后,首座仍有疑問,再次發起提問。例(17)為文偃禪師以扇子為例問其僧徒什么是一切法。值得注意的是例(16)中“顛倒”有兩種解讀的可能,既可以理解為“違背常理”義的謂語動詞,“作什么”是對謂語動詞的提問,也可以理解為“顛倒”作為副詞修飾“作什么”,表達追問、不滿的意旨。例(17)中由“從朝至暮”“妄想”這些詞的表達中,可見“顛倒”表達的不滿意味更加強烈。由此可見,“顛倒”在此二例中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態度,表現出向表達主觀性的語氣副詞過渡的傾向。

但是,在宋代非佛經的口語體語料(如《朱子語類》)中,“顛倒”仍然多做謂語動詞表示“顛覆”義,也有做形容詞表示“錯謬”義的用法,偶做副詞表示“反過來”。例如:

(18) 辭遜便是禮,攘奪便是非禮;是非便是智,大段無知顛倒錯謬,便是不智。(《朱子語類·孟子三》)

(19) 他就此無善無惡之名,渾然無所分別,雖為惡為罪,總不妨也。與今世之不擇善惡而顛倒是非稱為本性者,何以異哉?。ā吨熳诱Z類·孟子九》)

(20) 曰:“……‘以同而異’語意與‘用晦而明’相似。大凡讀《易》到精熟后,顛倒說來皆合;不然,則是死說耳?!保ā吨熳诱Z類·易八》)

例(18)朱熹解釋什么是“四端”,認為明辨是非是“智”,否則就是“不智”。例(19)朱熹對告子提出的善惡無分之說進行了反駁,認為這是顛倒是非的言論。例(20)朱熹解釋“以同而異”一句,認為只要讀《易》精熟,就可以求同存異。這三例“顛倒”實義性很強,與“顛倒”在現代漢語中的用法基本接近,由此可見現代漢語中“顛倒”的意義和用法更多是非佛經文獻中的保留,而作為語氣副詞的“顛倒”來源于佛經用法的可能性更大。

元代“顛倒”做副詞使用的數量增多,除延續以上幾種用法外,“顛倒”由“上下倒置”義引申出做語氣副詞表示反預期的“反倒、反而”義,帶有不滿、詰責意味。

例如:

(21) 你好優游,百萬豼貅,手段沖天射斗牛,眼睜睜的見死不救。望人急偎親,顛倒火上澆油。(《元刊雜劇三十種·楚昭王疏者下船》)

(22) (劉弘)云:“誰想這廝,去那解典庫中,治下許多的弊病,顛倒與我身上為害。(《脈望館抄校本古今雜劇·施仁義劉弘嫁婢》)

例(21)敘述楚昭王被伍子胥圍攻,等不到申包胥的援兵而心生煩悶。例(22)敘述劉弘責罵侄兒王秀才在經營解典庫時見利忘義,害得自己被鄉里人誤會,且沒有子嗣。這兩例“顛倒”都做語氣副詞表示“反倒、反而”義。但元代這種用法尚處于萌芽時期,并不多見,且“顛倒”還有“反過來”的意義,實義性較強。

明代“顛倒”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除了延續之前的幾種用法之外,還可以表示無主觀性態度的“反復”義和有主觀性態度的“反倒”義。后者作為語氣副詞,用法逐漸興盛起來。例如:

1. 反復(客觀性非反預期/語義指向物體或事件)

(23) 文若虛其實不知值多少,討少了,怕不在行;討多了,怕吃笑。忖了一忖,面紅耳熱,顛倒討不出價錢來。(《初刻拍案驚奇》卷一)

(24) 唐僧一見,驚下馬來,睡在路旁,更無二話,只是把《緊箍兒咒》顛倒足足念了二十遍。(《西游記》第二十七回)

例(23)敘述文若虛給跟隨船隊出海得到的大龜殼估價。例(24)敘述唐僧不識白骨精化成的老婦,孫悟空打死老婦后,唐僧反復念緊箍咒責罰他。這二例“顛倒”表示反復實行某種行為的客觀性事件,對話主體對該事件沒有預期,因此不涉及說話人或者聽話人的主觀態度。這種用法不屬于語氣副詞用法,可以歸入其他副詞的類別中。

2. 反復(客觀性反預期/語義指向物體或事件)

(25) (天師)又查那斗牛宮外,二十八宿,顛倒只有二十七位,內獨少了奎星。(《西游記》第三十一回)

(26) 清風、明月二童子道:“前日不見了果子時,顛倒只數得二十二個,今日回生,怎么又多了一個?”(《西游記》第二十六回)

例(25)敘述奎星下界為害唐僧,孫悟空上天宮討要公道。例(26)敘述二童子細數人參果時發現多了一個。這二例“顛倒”是對客觀性事件有預期:二十八星宿應該有二十八顆,人參果的數量是二十二個,這都是預期。與事實不符合的事件發生,就存在反預期。這二例的“顛倒”是對事件的評價,強調的仍然是事件本身,只有評價功能,沒有交際功能,即不能通過說話人的語言達到任何交際目的。

3. 反倒(弱主觀性反預期/語義指向說話人)

(27) 那婦人取出一貫錢付與王婆,說道:“干娘,奴和你買杯酒吃?!蓖跗诺溃骸鞍⊙?!那里有這個道理?老身央及娘子在這里做生活,如何顛倒教娘子壞錢?”(《水滸傳》第二十

三回)

(28) (賈仁)哀求不止道:“上圣,可憐見!但與我些小衣祿食祿,我是必做個好人。我爹娘在時,也是盡力奉養的。亡化之后,不知甚么緣故,顛倒一日窮一日了……”(《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五)

例(27)敘述王婆與潘金蓮寒暄交往。例(28)敘述賈仁請求拘魂的鬼差讓他還魂。這二例“顛倒”是對客觀性規則或合理發展預期的反預期:例(27)是說話人認為根據客觀事理或社會行為準則,實行某種行為是違反預期的;例(28)是說話人按照客觀規則推測事件結果,事件結果卻違反預期。這二例“顛倒”的語義均指向說話人,但由于涉及客觀性的事理、準則,并非說話人主觀性態度的完全表達,主觀性相對較弱。

4. 反倒(強主觀性反預期/語義指向聽話人)

(29) 潘公炮燥道:“想是他來家說了甚么謊,您家要悔賴了別嫁人,故裝出圈套,反來問信么?”那男女道:“人在你家不見了,顛倒這樣說,這事必定蹺蹊?!保ā冻蹩膛陌阁@奇》卷二)

(30) 薛霸道:“只見罪人伏侍公人,那曾有公人伏侍罪人。好意叫他洗腳,顛倒嫌冷嫌熱,卻不是好心不得好報!”(《水滸傳》第八回)

(31) 阮小七大怒,指著王稟、趙譚道:“……若不是俺哥哥宋公明時,你這兩個驢馬頭,早被方臘已都砍下了!今日我等眾將弟兄成了功勞,你們顛倒來欺負!……”(《水滸傳》第一百十九回)

(32) 解珍認得是毛太公兒子毛仲義,接著說道:“你家莊上莊客捉過了我大蟲,你爹不討還我,顛倒要打我弟兄兩個!”(《水滸傳》第四十八回)

例(29)敘述姚滴珠回婆家路上被拐走,父母派人去婆家問詢時兩家各執一詞。例(30)敘述武松在流放途中被隨行看押的獄卒欺辱。例(31)敘述王、趙二人與阮小七因戰功問題起了矛盾爭執。例(32)敘述解珍二兄弟去毛仲義家討要打死滾落在毛家后園的老虎,毛家不還。這四個例子都是說話人和聽話人出現爭執、互不相讓的語境,“顛倒”均表達說話人強烈譴責的主觀性態度,此時“顛倒”實現的是向聽話人顯露不滿、示意對方在此次沖突中退讓的交際功能,語義指向都在聽話人身上是強主觀性反預期語氣副詞。

清代“顛倒”的語氣副詞用法開始出現式微趨勢,其中有一例表示讓步意義的用法出現在句子主語之前,轄域涵蓋整個句子,語義更為虛化,基本可以判定為高位副詞。

例如:

(33) 無奈他(季獻唐)一團少年盛氣,那里肯罷手?早向地下拿起他用慣的那桿兩丈二長的白蠟桿子,使的似怪蟒一般,望了顧先生道:“來!來!來!”顧先生笑了一笑,也揀了一根短些的拿在手里。兩下里桿梢點地,顧先生道:“且住,顛倒你我兩個,沒啥意思,你這些管家既都會使家伙,何不大家頑著熱鬧些?”(《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

此例前一部分敘述顧肯堂與季獻唐切磋武藝,季獻唐處于劣勢,又不肯罷休。顧肯堂念及情面,要求季獻唐的手下也參與切磋?!邦嵉埂背霈F在句首、句子主語“你我”之前,有讓步的意味。這種用法的例子不多見,目前只看到這一例,從其他語氣副詞發展的整體脈絡來看,有很多語氣副詞在明清時期演變成了高位副詞。根據類推原則,似乎可將這一例視為“顛倒”發展為高位副詞的萌芽,但是從現代漢語中“顛倒”幾乎不見語氣副詞用法的實際情況來看,“顛倒”應該是受到其他詞的排擠而趨于消亡了,其高位副詞的用法也因此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

我們將“顛倒”各個歷史時期的語義內涵和句法性質歸納為表2,將其歷史演變過程歸納為圖1:

四、 “顛倒”的主觀化路徑

語言的主觀性(subjectiviey)是指語言的一種特性,即“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度和感情”,這是人類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人類通過語言表達態度和情感的必然產物。(沈家煊 2001)邵敬敏(2017)認為,所有的句子都是以客觀事態為基礎的,但是不同的句子表達,存在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強弱、顯現和隱蔽的不同。而主觀化就是語言從客觀性轉化為主觀性的過程。在漢語中,主觀性主要是通過語氣系統來實現的。齊滬揚(2002)認為語氣系統包含三個方面:嘆詞、助動詞和語氣

副詞。

我們認為,語氣副詞是語氣系統中數量最多、主觀態度種類最豐富、句法位置最靈活的一個次類。語氣副詞的發展過程最大的內在動因就是主觀性表達的需要,即主觀化的實現。沈家煊(2003)將主觀化進程分為行域、知域和言域三個階段。根據我們的研究,三域之間主觀性的程度形成了一個由淺到深的連續統。

“顛倒”的語法化過程也遵循了行域→知域→言域的主觀性增強過程,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看出,“顛倒”的發展經歷了客觀描寫→主觀評價→交際功能的過程,這是主觀性不斷增強的體現,也是語言表達中主觀化實現要求的體現。

主觀性程度的加深,意味著虛化程度的加深,即實義性逐漸減弱,句法靈活度不斷增加?!邦嵉埂弊鳛橹^語動詞使用時,實義性最強,句法位置固定在主語之后、賓語之前;虛化為副詞后,它出現在典型的副詞句法位置上,即主語之后、謂語動詞之前;當它進一步發展為語氣副詞后,則成為了高位副詞,可以出現在副詞的典型句法位置上,也可以出現在句首、句子主語之前,轄域涵蓋整個句子,即:

階段Ⅰ→階段Ⅱ是語氣副詞虛化的必經階段,但階段Ⅲ不是必然的,有的語氣副詞沒有進入階段Ⅲ?!邦嵉埂痹陔A段Ⅲ只是出現了萌芽,就迅速消亡了,這可能是受到了“反倒”的排擠,下面就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論述。

五、 “顛倒”與“反倒”的關系

“反倒”這一組合形式最早出現在唐代的文獻中,有兩種用法,一是作為偏正詞組表示“反過來倒下”,二是并列連用表示“反轉、顛倒”義。例如:

(34) (釋寶瓊)遂禮一拜,道像并座,一時動搖。又禮一拜,連座反倒,墜落在地。[6](《法苑珠林》卷五十五《舍邪歸正第六》)

(35) 以先世時所行不善,今遭斯厄。當設方便,[7]以善禳惡,永與苦別。如何反倒行害求安,長夜受苦,無有出期。(《法苑珠林》卷六十二《獻佛部第二》)

例(34)敘述眾人因釋寶瓊不向道像行禮而非難他,他行禮后道像向反面倒在了地上,“反”為方式狀語修飾“倒”,“反”表示“反過來”,“倒”為“傾倒”義動詞。例(35)敘述維耶離國遭受大難,彈尼認為不應該以害生的方式消除災難,而應該多做善事,“反”與“倒”為并列關系,表示“反過來;倒轉”義。

宋代“反倒”的內部凝固性增加,發展出做句子謂語動詞表示“反回、倒回(某處)”義。例如:

(36) 如今人做詩曲,亦自有體制不同者,自不可亂,不必說雅之降為風。今且就詩上理會意義,其不可曉處,不必反倒。(《朱子語類·詩一》)

(37) 初且恁地平看過去,便看下面“率性之謂道”;若只反倒這“天命之謂性”一句,便無工夫看“率性之謂道”了。(《朱子語類·朱子十四》)

例(36)為朱熹闡述作詩今古各有體制,不能妄自揣測古詩的不可曉處。例(37)為朱熹闡述看書的時候應該上下文一起看,不能只看一段就去揣測其意義。

明末清初時,“反倒”發展出語氣副詞的用法,表示說話人認為某件事的發生出乎意料。例如:

(38) 內中還有幾位說出不中聽的話來,說道:“這兇年饑歲,是上天墮罰那頑民……我們做舉人在家,做公祖父母的不作興我們罷了,反倒要我們的賑濟,這也可發一大笑!”(《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一回)

(39) 天是“王大”,你就做了“王二”,把兩個正經管家,反倒欺侮起來,開口就罵,行動就嚷,說管家是個真奴才,他是央倩的人客。(《醒世姻緣傳》第八十八回)

例(38)敘述典史請鄉宦們募捐賑災款,鄉宦諷刺典史。例(39)敘述呂祥自抬身價,裝腔作勢辱罵主人家的管家。此二例“反倒”均表示意料之外的事件發生,例(38)是對說話人不利的事,例(39)是相對中性的事件,不帶有標記性。

清代“反倒”進入鼎盛時期,主要用作語氣副詞表示轉折,可以出現在積極轉折、中性轉折或消極轉折的語境中。例如:

(40) (薛寶釵)更將大道理的話告訴他母親了。薛姨媽心里反倒安了,便到王夫人那里先把寶釵的話說了。(《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

(41) 偏有一等不做臉兒男子,本是自己生氣來著,忽見婦人一鬧,他不但沒氣,反倒笑了。只落得婦人聒絮不休,那男子竟會無言可對。(《三俠五義》二十九回)

(42) 眾人瞧著,就有氣不平的說:“……和尚給你找了水,把僧衣給你蓋上,你出了汗好了,你不說謝謝和尚,反倒罵和尚,真是以怨報德,太實無禮?!保ā稘珎鳌返诹兀?/p>

例(40)敘述寶玉出家,薛寶釵寬解安慰擔心她守寡的母親,“反倒”出現在對說話人有利的積極語境中。例(41)為作者諷刺某些男子聽信婦人擺布,沒有主見,“反倒”出現的語境較為中性,即不對說話人和聽話人有消極或積極的影響。例(42)敘述張文魁因被和尚騙過而誤會濟公,“反倒”出現在對說話人不利的消極語境中。

現代漢語中,“反倒”也發展出了高位副詞的用法,可以出現在句首修飾句子。例如:

(43) 郭敬明說,現在市面上很多書根本不是我寫的,只是打著我的名號,反倒我每次被別人說你寫太多書了吧。(《文匯報·不會總寫青春文學》)

(44) 怎么她說起這種話題臉不紅、氣也不喘,一派落落大方,反倒他一個大男人直要不好意思起來。(小說《寒月映蝶》)

(45) 對外開放一周,反倒騷擾電話少了,就接到這一個。(微博)

以上三例“反倒”都出現在句首修飾句子,語義進一步脫落,表示反預期的功能義凸顯。

由以上討論可見,“反倒”做表示轉折義的語氣副詞的使用范圍比“顛倒”更廣,“顛倒”只能用在中性和消極的轉折中,而“反倒”還可以用于積極的轉折,在語氣表達的功能上比“顛倒”更強。同時,由于“反”有“+轉折”的義項,如“反而”“反讓”“反使”等詞的轉折語義都是由“反”來表達的,而“顛倒”的“顛”卻沒有這一義項,這使得“反倒”在語氣表達的強度上大于“顛倒”。就作為高位副詞的功能而言,“顛倒”只是處于萌芽狀態,就已經被“反倒”排擠,“顛倒”消亡后,“反倒”繼續發展出了高位副詞的用法。

無論是從語氣表達的范圍還是強度上來看,“反倒”都優于“顛倒”,這可能是“反倒”最終排擠“顛倒”的原因。

“反倒”排擠“顛倒”大約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從二者在同一部著作中的用例情況,可以看出這一趨勢(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五代時期的《祖堂集》中,“反倒”尚未出現用例,宋代的《五燈會元》和《朱子語類》中,“顛倒”的用例遠多于“反倒”,此時“顛倒”的用法基本已經成熟,而“反倒”尚處于萌芽狀態。到明代《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中,“顛倒”的用例仍然很多,而“反倒”沒有用例。到清代“顛倒”式微,“反倒”開始占據主導地位。

六、 結 語

“顛倒”最早在線性序列上共現是在春秋時期的《詩經》中,到漢代尚未凝固成詞,“顛”和“倒”屬于動詞同義連用。漢魏六朝時期,“顛倒”語義逐漸虛化,凝固成詞。唐代出現做狀語使用的例子。五代時期在佛經中的大量使用使得“顛倒”語法化進程加速。宋代“顛倒”多做形容詞使用,副詞用法少見。直到元代“顛倒”發展出反預期語氣副詞的用法,并于明代進入鼎盛期,主觀態度表達由弱增強,向交際功能過渡。清代“顛倒”的語氣副詞用法逐漸消亡?!邦嵉埂闭Z法化的動因,是主觀性表達不斷增強的需要,即行域→知域→言域的過渡,這是漢語主觀化手段的一個重要體現?!邦嵉埂闭Z氣副詞用法衰敗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反倒”的排擠。關于“倒”的讀音,我們認為綜合各種因素,應該判定為“dào”。

附 注

[1] 衣服在上為衣,在下為裳。

[2] 有學者認為此例中“顛倒”為“跌倒”義,如姜亮夫等(1998)、王秀梅(2015)等。但根據我們搜集到的語料,“顛”和“倒”在先秦時期均未見“跌倒”義。

[3] 楊倞注“顛倒其敵”為“傾覆其敵”。

[4] 通人,指學識淵博的人。

[5] 九陌錢:指以九十充當一百使用的錢。

[6] 此句《大唐內典錄》作“連座反倒,狼藉在地”,可知“倒”為實義動詞,表示“傾倒、倒下”。

[7] “方便”為佛教用語,謂以靈活方式因人施教,使悟佛法真義。(釋義摘自《漢語大詞典》)

[8] “二拍”為《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的合稱。

參考文獻

1.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漢語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4.

3.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漢語大字典(第二版).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崇文書局,2010.

4. 姜亮夫等. 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5. 齊滬揚. 現代漢語虛詞研究系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6. 邵敬敏. 主觀性的類型與主觀化的途徑.漢語學報,2017(4).

7. 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

8. 沈家煊.復句三域“行、知、言”.中國語文,2003(3).

9. 王秀梅譯注. 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江蘇師范大學 徐州 221116)

(責任編輯 馬 沙)

猜你喜歡
語法化
“所有”的語法化微征
清代土默特歷史檔案中因果連詞的語法化及其動因
淺析隱喻和轉喻在詞義演變中的作用
介詞“依據”的詞匯化與語法化
漢語方言“馱”字被動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機制
貴港方言“爹”的多功能用法
上古漢語“之”的詞性及用法
《漢語史論集》述評
俄漢情態詞語法化特征對比研究
湖南祁東話復數標記“一各”的功能及語法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