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可以陪伴自己成長

2024-01-20 10:54葛亮
清明 2024年1期
關鍵詞:歷史觀嶺南美食

葛亮

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對于飲食,心里面有一種非常親切的感覺,我把它總結為“一方水土”。一方面因為飲食不光代表著我們和故鄉水土之間的聯系,更重要的一點是,我相信它是我們自我認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情結。比方說,我是生長在南京的,在千禧年的時候我去了香港讀書,那里完全是另外一種不同的文化體系,這是一個蠻大的人文跨度。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在我去香港的第二個月,家里就托人給我帶了一盒鹽水鴨。大家知道,鹽水鴨是南京當地非常重要的美食。當我在香港吃到第一口鹽水鴨的時候,那種感覺由生理到心理不斷滲透,那是波瀾壯闊的一種感動,是我以前從來沒有過的。這個時候我才發現其實所謂的家鄉是什么?家鄉的意義實際上就是家鄉的味道。

在這種情況下,我在思考一件事情,作為一個小說的作者,我能為家鄉做點什么?也許是在那個節點,我在心里種下一個種子,想寫一部關于飲食的小說。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飲食是我們中國人共同的文化密碼,它里面埋藏了很多東西。我們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我們對于地緣的認知,甚至對于我們出生環境、出生年代的認知,我認為都可以用飲食來表達。食物代表著我們中國人很重要的一些時間節點,比如剛剛過去的中秋,我們一定會吃月餅?!堆嗍秤洝防镏攸c寫的是來自嶺南的蓮蓉月餅。嶺南人在婚喪嫁娶的時候,會吃紅菱酥,有的北方人在白事的時候會喝豆腐湯。我覺得食物代表的不單是我們本身生命節點中的一些非常重要的人,也是對他們的一種追念,或是對他們的一種恭賀。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其實飲食也記錄了我們人生中一個又一個十分值得我們去關注,或者說強調的節點。換言之,食物是什么?食物就是我們的人生。食物同時也是年代,是我們出生的環境,所以我寫《燕食記》不光是寫有關嶺南的美食,而是一本寫給我們所有中國人的書。嶺南,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容器,裝載了很多東西。我們經常講中國的美食看廣東,看嶺南,所謂的“天下所有食貨,粵東幾盡有之”,是我的一種切身感受。

我相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原因就是在于不同地域的美食,隨著我們人群的流轉會不斷融合。我長期在香港生活,感受到了這種碰撞、融合帶來的全新體驗。我覺得食物間這種美好的相遇,或者說它們給我的這種新的觸動,恰恰加深了我對故鄉的認知。我感受到了來自于我父輩的,一種家庭式的美食傳承,這對我的內心有一種觸動。這些林林總總構成了我去寫《燕食記》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基點。

在我的孩提時代,如果小孩要考試,爸媽都會帶他去奇方閣吃一頓。那里有些食物很有意思,用廣東話來說,叫有個好意頭。比方說蠶豆稱狀元豆,糖蓮藕叫路路通,這給予了孩子一些非常美好的祝福。有一天我回到南京,在某個時刻,看到一個很奇特的景象,這些老字號樓上還是彩旗飄搖,但是樓下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金黃色的麥當勞的標志。如果說家鄉的美食給我帶來了一些觸動,那這個瞬間則是讓我非常震撼的。

這種撞擊、拼接感讓我思考一件事情,就是所謂的傳統文化該何去何從?現在我們都在看抖音,很少有時間去對我們的傳統文化進行反芻。

在這種情形之下,我開始寫《朱雀》。兩個不同的餐廳,實際上代表了兩種文化的范式。飲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口,它可以探討一個人,所以我相信在這個時候,我自己的內心無論是從情感上,還是從其他角度,已經開始有所積聚。

后來寫《北鳶》,涉及我家族的美食,讓我越發體會到美食是什么。美食本身就是歷史。歷史里面裝的是什么?歷史里面裝的是人。中國是一個擁有漫長歷史的泱泱大國,歷史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天然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我覺得剛才嚴老師講到一點特別好,特別關鍵,他同意張愛玲的歷史觀。張愛玲覺得歷史埋藏在一些不相干的事情里。換言之,歷史就埋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埋藏在我們一日三餐的瑣碎中。這恰恰就是歷史的真相。

從《朱雀》《北鳶》一直到《燕食記》,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怎么樣去表達我們中國人的歷史,特別是近代史的部分。如果說《朱雀》是對家鄉的情感回饋,而《北鳶》是對家族應有的一種追溯,那《燕食記》則是以日常的方式,共情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這一點共情實際上是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家族獨有的,無法替代的。每個人都要吃飯,一日三餐里面埋藏著太多可以講的東西,所以我覺得美食本身印著的歷史是有來處的。

每一個作者的文字風格,包括他們的文學觀會隨著年紀和閱歷不斷地發生變化,我也一樣。我覺得這種變化對作者來說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文學可以陪伴自己成長,更幸運的是讀者也在陪著你的文學成長。所以我有時候回看自己比較早期的,像《朱雀》這一類的作品,表達的是那個時候一個年輕人看待整個世界的態度,和我現在對歷史觀的表達,或者說對這個世界在心態上的投入程度,是不一樣的。

我現在看以前自己寫的東西還蠻天真的,甚至想說要不要做一個修訂本之類的新版本,編輯說不要,說那就是你年輕時候寫的毛茸茸質感的東西。人在每一階段會補充一個生命的節點,你饋贈給將來的自己的禮物是不一樣的。我覺得作為一個作者來說,有時候你自己看著自己找平衡,有一種奇特的陌生感,好像穿越時空在和更年輕的自己進行對話一樣。我覺得我身上變化比較大的是歷史觀,因為早期我會覺得歷史是比較沉重的事情。我在南京長大,天然的歷史建構了我年輕時候的歷史觀,沉重的,厚重的,但隨著自己年紀的增長,閱歷增加,走的地方越來越多,接觸到的人越來越多,歷史觀一定會產生變化,它會走向親密,它會走向日常。

在《燕食記》中,我選擇進行一個歷史跟人文,乃至于人性的書寫。香港很讓我著迷的一點就是它跟內陸城市不一樣,靠海的城市天然有一種海納百川的性質,它會讓不同的元素碰撞、融合,而在這個過程中又產生新的變體,這是讓我十分著迷的地方。歷史是什么?歷史就是讓每個人都說話。

在香港生活的時間,和在家鄉生活的時間現在各占據了我人生中的一半,我覺得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帶著家鄉的有關于我生命的沉重投入到另外一方水土中,已經過了20年,這種變化也好,這種遷徙的過程也好,或者說剛才我講到的關于歷史觀的變化,都是美好的。這可能就是我過去一直在思索,在踐行的事情。

我的下一本書仍然是關于近代史的,可能會換一個角度來呈現。歷史觀會隨著你自己的閱歷和年齡再產生一些嬗變,我們本身處于一個風起云涌的時代,我們要用自身去回應這個時代,去把我們和這個時代之間互動的過程,以文字的方式分享給更多的讀者,這是我自己內心的愿望。我們既然生活在當代,作為一個創作者,也應把所有的歷史投入當代,這是一種最溫暖的呈現。

(本文根據黃山書會錄音整理,標題為編者所加。)

責任編輯????許含章

猜你喜歡
歷史觀嶺南美食
憶嶺南
雨嶺南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科學歷史觀
不辭長作嶺南人
“大歷史觀”與歷史思維培養——以《洋務運動》為例
美食
習近平的歷史觀
美食都被玩壞了
美食的誘惑
易說嶺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