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駱玉笙京韻大鼓鼓板演奏與運用

2024-01-20 23:56林宇
影劇新作 2023年4期
關鍵詞:演奏木板運用

林宇

摘? 要:駱玉笙是我國重要的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她不僅藝術成就卓著,而且以博采眾長、守正創新的鮮明特色推進了京韻大鼓的發展,創立了“駱派”京韻大鼓,豐富了京韻大鼓的表演風格和流派體系。駱玉笙京韻大鼓表演以具有歌唱性、抒情性的演唱為主體,以演員自擊書鼓、木板并穿插說白和動作表情輔助表演,其中,鼓板的演奏在京韻大鼓表演中起著掌控節奏、協助演唱、調度樂隊的作用。目前,有關駱玉笙京韻大鼓表演藝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演唱分析上,而有關其鼓板演奏的探索亦是京韻大鼓表演藝術研究中的重要一環,本文將總結分析駱玉笙京韻大鼓表演中的鼓板運用,以其現存的京韻大鼓演出音像資料作為分析依據,探討她的木板、書鼓演奏技巧及其在京韻大鼓中的作用與功能。

關鍵詞:駱玉笙? 京韻大鼓? 木板? 書鼓? 演奏? 運用

京韻大鼓中的木板和書鼓皆由演員來敲打演奏,其中,木板的使用在整個節目中貫穿始終,而書鼓則運用在重要的關節處,諸如前奏、間奏和結尾或特殊段落。駱玉笙自擊鼓板來控制節奏,擊節助唱、調節情緒,同時協調樂隊完成整個節目的伴奏。

一、掌控節奏、協調樂隊

對于京韻大鼓節奏的掌控,駱玉笙在節目開場處的大過門(即前奏)通過演奏“老七點”①來控制板眼、掌控節奏,并在樂隊演奏大過門的最后兩個小節時將“老七點”打出演唱的速度,同時還要做好隨鼓入唱的演唱準備。

有關“老七點”,駱玉笙最初使用的打法是:崩 X·崩? 崩崩 │崩(詳見表1“早期‘老七點”),例如她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錄制的《丑末寅初》②中的大過門處就敲奏了該鼓點,在京韻大鼓形成后的早期階段,由于大過門篇幅較短,駱玉笙在樂隊演奏大過門時以一遍“老七點”確定節奏,隨后立即進入演唱。至四五十年代,“老七點”有了調整,已形成較為固定的并普遍運用在京韻大鼓各流派中的鼓點,其打法為:尺崩 尺崩 尺崩│崩(詳見表1“傳統‘老七點”),對于此調整,駱玉笙也加以沿用,例如她在1959年錄制的音頻《祭晴雯》③大過門中即可聽到。

隨著大過門篇幅長度及演奏內容的發展,駱玉笙對“老七點”也探索了不同的打法、嘗試了多種變化,這在她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錄制的音像節目中可見此類作法,如在五十年代初的鼓板演奏中,她利用節奏的變化為“老七點”增添新的聲響效果,在1953年錄制的《鬧江州》大過門里即可聽到此類變化的“老七點”:崩·崩 尺崩 尺崩│崩,該鼓點被駱玉笙調整了節奏,相較之前的傳統“老七點”(尺崩 尺崩 尺崩│崩)而言,她將原來的規整節奏改成有松有緊、富于變化的附點節奏(詳見表1“變化1”)。到了六十年代,“老七點”又有了新變化,打法:崩·崩 崩崩 尺崩│崩,其變化在于增加和強調了鼓心的擊打并減少了鼓幫的敲擊次數,使其反復發出“崩”的聲響,營造出富有彈性而活潑的聲效,她在1962年錄制的《黛玉焚稿》、1974年錄制的《韓英見娘》和1988年錄制的《丑末寅初》的大過門中都用到該鼓點(詳見表1“變化2”)。通過上述鼓點來看,變化后的“老七點”在節奏上較傳統“老七點”更富于變化,鼓板擊法更為靈活,從而使鼓板聲效越發靈動好聽,但不論怎么變化,在擊鼓掌板的過程中都確保對節奏的掌控做到不慌板。

表1? ?駱玉笙京韻大鼓“老七點”

鼓板發揮協調樂隊的作用,主要運用在演唱速度需要調整的段落以及板式發生變化的唱段中。在演唱部分的鼓板伴奏中,駱玉笙則根據曲本內容、情節情緒為各番的演唱設定相應的速度,如1984年錄制的《紅梅閣》⑧中一段表示賈似道殺了李慧娘而情緒激動、內心慌亂的唱段,在該唱段以及后面的過門的板式不變情況下,駱玉笙做了提速處理,在演唱此段時一邊提升鼓板演奏的速度、一邊以鼓點提醒樂隊與之節奏一致,從而保證演唱與伴奏間的協調性。同樣,在板式發生變化的唱段中,則更加需要鼓板在其中發揮了調度、協調樂隊的作用。京韻大鼓板式以【慢板】(即4/4拍)和【緊板】(即1/4拍)為主,偶有【雙板】(即2/4拍)板式,而在板式發生變化時,需要鼓板演奏與樂隊做緊密協作,以此完成節奏上的轉換,例如在1984年錄制的《子期聽琴》⑨ 中的一段【慢板】轉【雙板】⑩的唱段:“你既知此處無有高明客,想俺這窮山僻壤野店荒村,在那瑤琴上有六忌八節七不撫,曾記得不對知音絕不該調動瑤琴”,其中的“俺”是【慢板】板式的最后一個唱字(見譜例1),駱玉笙在唱到“俺”字后,琴師隨即用手擊琴筒之聲來提示樂隊和演員要共同做板式變換(見譜例1方括號1),此時,駱玉笙手中的木板由之前在【慢板】中的板上(即強拍)擊一板(│大 X X X│)調整為【雙板】中的板上、眼上各擊一板(即│大 大│),以每小節擊兩次木板表示板式上的變化和節奏上的提速,營造出了鐘子期在面對俞伯牙的提問時能對答如流、信手拈來的灑脫氣質和卓越才華。后面在唱到【雙板】中的最后一個唱字即“得”字時,又以一個響亮的煞板(見譜例1方括號2)提示樂隊在此轉換板式,自此她與樂隊又回到【慢板】的演奏,諸如此類需要變化板式的唱段,是尤為考驗鼓板演奏對節奏的掌控力及其與樂隊間的配合能力,默契的協作可使演員順利進入后續的演唱與表演中,這是演出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渲染情緒、突出演唱

鼓板對情緒的渲染與調動功能,首先體現在開場前演奏的大過門中,大過門配合鼓板的演奏可使觀眾安定下來等待演出,演員也在敲奏鼓板的同時“定睛凝神”、準備演唱。其次,通過手中不同的鼓點演奏可發揮著調動情緒、襯托演唱、強化表演的作用。京韻大鼓演員對木板的運用是貫穿始終的,駱玉笙的演唱與木板的配合嚴絲合縫,為襯托鼓詞所要表達的內容,她以增加擊板次數來突出演唱內容并輔助行腔,例如1984年錄制的《劍閣聞鈴》?中的【慢板】唱腔就有此類擊板手法,見譜例2,她在第1、2、4、5小節中皆在板上(強拍上)擊一板,而為了突出和強調唱詞“心內懷余恨”“心中少至誠”時,則將擊板調整為在每一個唱詞上都要擊板一次(見譜例2第3、6小節),以一板托一字的方式強調鼓詞內容,在清脆而密集的木板聲中將“內”“懷”“余”“恨”“心”“中”“少”“至”“誠”逐字逐句地送出,不僅引起觀眾的注意,而且突出了“懷余恨”“少志誠”的遺憾情感。同樣,為了強調內容、抒發情感,她在1984年錄制的傳統節目《子期聽琴》 ?中使用了該擊板手法(見譜例3方括號1),即以一字擊一板、一板托一字的方式唱出了“妲己女定下一條陰毒計”,在木板聲響的渲染下突出了妲己的惡毒,相對而言,在京韻大鼓“少白”派《子期聽琴》?的表演中,白鳳鳴在演唱同一唱段時并沒有擊板,他僅在樂隊的伴奏中進行演唱?!蹲悠诼犌佟吩蔷╉嵈蠊摹皠⑴伞眲撌既藙毴汀吧侔着伞眲撌既税坐P鳴多次表演的節目,對于該節目的演唱與演奏,駱玉笙繼承了“劉派”并借鑒了“少白派”,并在觀照曲本內容、結合個人領悟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傳統鼓板的運用及功能。

對于板的創新運用,駱玉笙在后期實踐中加入了新打法,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抒發情感,諸如在半說半唱的唱段中她幾乎不擊木板即不做節奏上的束縛,進而可以自由地抒發情感、融情于唱,例如1962年錄制的現代題材節目《珠峰紅旗》?,其中一段長達188個小節的半說半唱方式的【上板】唱段即“似看見戰友們步伐鏗鏘響,似看見戰友們臉上剛毅的神情……原來是五星紅旗飄頂峰,霎時間風雪嚴寒一掃凈,天地山川一片紅”,不論是前半部分的說、還是后半部分的唱,駱玉笙在此處皆不再擊板,而是靠“心板”來掌控此唱段,而以往傳統的【上板】是在配合擊板的同時完成演唱的,為尋求更好的抒情表達、更高的藝術效果,她在特殊情感的唱段中以去掉鼓板的約束來積極調動演員的發揮,同時也提供了醞釀情緒、調整情感的余地。為了突出唱腔、強調情感,駱玉笙還借鑒了戲曲中的“干唱”手法即暫停鼓板演奏以及樂隊伴奏,使演員在無伴奏的情況下進行演唱,該手法在【散板】中較為常見,例如1984年錄制的《臥薪嘗膽》?中的一段唱腔,她在【慢板】節奏中邊擊板邊演唱(見譜例4方括號1),直到把【慢板】中的最后一個唱詞“觀”字落在板上之后就停止擊板(見譜例4方括號2),而在轉入【散板】時則采用了干唱方式(見譜例4第7小節 ),此處只有人聲,沒有鼓板和三大件,以靜襯動,從而突出演唱、加強了抒情效果。

此外,駱玉笙在傳統鼓板的繼承中也試圖吸收、借鑒了其他藝術門類的演奏手法,曾在傳統節目和新編節目中做過相關嘗試,例如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她曾在傳統節目《擊鼓罵曹》? 中借鑒了京劇的雙手打鼓,即在樂隊演奏京劇曲牌【夜深沉】的襯托下以雙手擊鼓,以此展現禰衡擊鼓罵曹的場面,此種作法最初起自白鳳鳴,后被駱玉笙借鑒過來并將白鳳鳴的單手擊鼓改為雙手擊鼓,同時將鼓具從書鼓換成了大堂鼓,四十年代她又對《擊鼓罵曹》做了加工,為確保擊鼓手法的專業性,她曾多次向京劇名家請教京劇《擊鼓罵曹》中的擊鼓法,最終打出了“雙擊”“滾奏”“陰陽點”“擊鼓幫”等類型的鼓點和一拍、半拍、四分之一拍以及附點節奏。同樣,在京韻大鼓新編節目中,她曾在小段兒《望金門》(又稱《金門潮》)?中的過門處以單手擊鼓敲奏了一段新鼓點,同時樂隊演奏京劇曲牌【小開門】來配合此段演奏,營造出了熱鬧非凡、喜氣洋洋的場面,十分切合《望金門》中描述兩岸人民團聚的喜慶氛圍。

小? 結

對于上述借鑒鼓點的作法,也曾引來褒貶不一的看法與評論,從演出效果看,由于打鼓表演豐富了演出形式、渲染了舞臺氣氛,的確獲得了熱鬧而富有人氣的舞臺效果及觀眾反響,但從演奏內容、演奏時長來看,這些鼓點又不可避免地影響了節目的連貫性和統一性。進一步說,從保護發展京韻大鼓藝術本體出發的話,鼓板的演奏還需在傳統打法的基礎上結合唱腔音樂、板式特征、曲本內容等因素來發展豐富鼓板的運用,同時可借鑒、效法其他藝術門類的鼓點手法與技巧。綜上所述,京韻大鼓的鼓板如同戲曲文武場中的司鼓一樣,掌控著整個場面的板眼與尺寸,發揮著指揮、協調的作用,尤其在演唱中,它們既是演員掌控節奏、擊節助唱的樂器,又是調節情緒、渲染氣氛的法寶。

注 釋:

①“老七點”演奏法中的“崩”是指打鼓心,“尺”是指擊鼓幫,“X”代表休止。

②分析版本參考:1938年《丑末寅初》錄音,由國樂唱片公司錄制。

③分析版本參考:1959年《祭晴雯》錄音,錄制單位不詳。

④分析版本參考:1953年《哭黛玉》錄音,錄制單位不詳。

⑤分析版本參考:1962年《黛玉焚稿》錄音,錄制單位不詳。

⑥分析版本參考:1974年《韓英見娘》錄音,由中國唱片公司錄制。

⑦分析版本參考:1988年《丑末寅初》錄音,由天津市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錄制。

⑧分析版本參考:2002年“北方鼓曲名家音配像選萃-駱玉笙京韻大鼓專集”(據1995年“音配像”影像和1984年中國唱片公司錄音制作而成)中的《紅梅閣》。

⑨分析版本參考:2002年“北方鼓曲名家音配像選萃-駱玉笙京韻大鼓專集”(據1995年“音配像”影像和1984年中國唱片公司錄音制作而成)中的《子期聽琴》。

⑩【雙板】即2/4拍節奏,是京韻大鼓對木板大鼓板式的沿用,該板式常見于京韻大鼓早期階段的唱腔中,劉寶全又在【雙板】的基礎上發展出了4/4拍的【單板】板式,又稱【慢板】板式。

?分析版本參考:2002年“北方鼓曲名家音配像選萃-駱玉笙京韻大鼓專集”(據1984年中國唱片公司錄音制作而成)中的《劍閣聞鈴》。

?分析版本參考:2002年“北方鼓曲名家音配像選萃-駱玉笙京韻大鼓專集”(據1995年“音配像”影像和1984年中國唱片公司錄音制作而成)中的《子期聽琴》。

?分析版本參考:播放軟件“喜馬拉雅”中的《馬鞍山》音頻(總時長21'38)的18分42 秒處,網址https://www.ximalaya.com/sound /186090328

?分析版本參考:2002年“北方鼓曲名家音配像選萃-駱玉笙京韻大鼓專集”(據1997年“音配像”影像和1962年錄音)的《珠峰紅旗》。

?分析版本參考:2002年“北方鼓曲名家音配像選萃-駱玉笙京韻大鼓專集”(據1995年“音配像”影像和1984年錄音)的《臥薪嘗膽》。

?分析版本參考:1984年《擊鼓罵曹》錄音,由中國唱片公司錄制。

?分析版本參考:1988年《望金門》錄音,由天津市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錄制。

林? 宇: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責任編輯:方? 亮

猜你喜歡
演奏木板運用
木板上的世外桃源
木板
不會上浮的木板
高校鋼琴課教學如何讓學生學會用心演奏
略談鋼琴演奏藝術
淺析西貝柳斯d小調協奏曲
中胡演奏中音色的把握
“贊賞發現”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游戲教學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巧用插圖,注入課堂活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