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發展模式探究
——以大連博物館“館校合作”實踐為例

2024-01-23 17:51王詩宇
大連大學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館校合作館校博物館

王詩宇

(大連博物館,遼寧 大連 116023)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博物館事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全國博物館數量從3866 家增長至6183 家,其中5605 家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占比達90%以上。2021 年,全國博物館陳列展覽31931 個,比2012年增長58.7%;參觀人次74850.45 萬,比2012 年增長32.7%。博物館作為向公眾提供文化滋養的公共場域,得到了全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博物館高質量、多元化的社會教育服務也促使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走進博物館,越來越多的學校將博物館定義為“學校教育外機構”。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博物館與學校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相同的公共屬性,兩者的根本目標都是致力于促進社會的整體進步和知識的增長[1]。博物館是古今文明集大成之地,承載著文化使命和社會責任,如何將博物館獨一無二的教育資源與學校教育更好融合,進而實現優勢互補,是當下博物館應予以重視并不斷探究的課題。

一、館校合作的基礎

(一)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日漸凸顯

2022 年8 月20 日,第26 屆國際博物館協會大會(ICOM Prague 2022—The Power of Museums)通過并公布了適用于全球博物館行業的“博物館新定義”,指出“博物館是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它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向公眾開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館促進多樣性和可持續性。博物館以符合道德且專業的方式進行運營和交流,并在社區的參與下,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該最新定義凸顯出博物館行業的公益性,以及博物館教育職能的重要性。衡量一個博物館是否成功的標準,不再局限于其館藏有多少、有多寶貴,也側重于作為公眾教育機構的博物館,是否真正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殿堂,是否讓歷史文化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發揮其教育職能的真正意義。

同年,國家文物局發布了新修訂的《博物館運行評估標準》。博物館運行評估作為引領全國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方向盤”,在本次修訂中,“教育服務”作為獨立設置的“二級指標”,主要考察博物館自主策劃、實施各類品牌、特色教育活動的質量和水平。新增“博物館開展研學實踐教育活動情況”“開展館校共建情況”“開展各類經常性教育課程情況”等內容,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是否充分發揮已然成為博物館運行評估的重要考核指標。

(二)國家的政策支持與引領

這里的政策是指國家為促進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通過權威形式標準化地規定博物館或者學??梢圆扇〉墓ぷ鞣绞胶途唧w措施。2011 年至今,國家文物局、教育部等相關部委從頂層設計層面為館校合作的融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引領。

2011 年12 月,國家文物局印發《博物館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明確提出要將博物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制度化,博物館應“深化與教育機構合作,開展博物館教育示范點建設,建立長期有效的館校聯系制度,將博物館教育納入中小學歷史、藝術、科學、自然、思想道德等課程和教學計劃,創造與教學內容結合互補的教育活動項目品牌”[2]?!恫┪镳^條例》也提出應當鼓勵學校根據教學需要,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積極開展教育實踐。在這樣國家意志和政策環境的引領下,作為非正規教育機構的博物館,對于自身社會教育職能的發揮有了更加明確的定位和方向。

2015 年9 月,教育部與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文教結合、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博物館應當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并不斷擴大博物館對青少年教育的覆蓋面。2020 年10 月,教育部又聯合國家文物局發布《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對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應用以及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等作出更加明確的要求。2021 年5 月,國家文物局、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博物館應充分發揮教育功能,制定博物館教育服務標準,豐富博物館教育課程體系,為大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提供有力支撐,促使博物館成為學生研學實踐的重要載體。這些作為與館校合作事業關聯最為緊密的政策,為新時代我國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打下了基礎,指明了方向。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在實現“雙減”的同時,要求“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這標志著國家層面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綜合素質提升更加重視。2022 年7 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方案中指出“各地教育部門要結合實際,積極建設“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大中小學要主動對接各級各類實踐教學基地,開發現場教學專題,開展實踐教學。有條件的學??膳c有關基地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加強研究和資源開發”[3]。在“雙減”以及“大思政課”政策背景下,館校合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加速助推了博物館與學校密切合作關系的建立。為了實現共同教育目標,覆蓋面廣、資源豐富的各級各類博物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學校共同努力、協同發展,開始形成全方位的教學合作關系。

二、館校合作的意義

博物館作為學校之外的重要社會教育機構,擁有藏品、展覽等豐富的教育資源,能夠實現“寓教于樂”,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歷史、認識現在、探索未來,提升綜合素養,建立健全的道德和人格價值體系。因此,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融合發展,不僅能使學校共享、利用和開發博物館的優勢資源,重新定義教育的邊界,也能促使博物館在思考受教育者所需的基礎上,不斷強化博物館教育的實踐性、體驗性,發揮博物館教育對學校教育的積極助推作用,進而實現社會整體教育資源的整合。

1.實現傳統教育與綜合實踐性教育的有機結合

博物館教育是建立在藏品等“實物”基礎上的一種綜合實踐性教育模式,具有實物性、體驗性、社會性的特點。博物館通過展覽展示、社會教育活動、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公益講座等教育形式,給予學生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將歷史文化等多領域的各類知識傳播給學生,為學生開辟一條與真實世界連接的通道,促使他們能夠認識自己、認識世界。館校合作將綜合實踐性教育模式引入傳統教育當中,可以拓展學習環境、豐富教育體系內涵,改善現有的教育結構,在當前教育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以館校合作為契機,博物館教育的現代化、標準化和正規化水平將有條件得以較大程度地提升,進而也更有利于博物館加快建立與現代教育相適應的相對獨立的教育體系,真正打造獨具特色的社會教育品牌[4]。

2.強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當前,很多國有博物館被授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稱號,博物館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方面,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方面都有獨特的優勢,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陣地。2015 年10 月,全國中小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經驗交流暨德育工作會議強調,“要發揮好社會實踐的體驗作用,使核心價值觀教育活起來、動起來,引導學生從課上走到課下,從校內走向校外,從思想認識到親身體驗,從實踐體驗逐步內化為終身受益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自覺”[5]45。博物館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課堂,可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道德情操,并“潤物細無聲”地轉化為其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5]45-46。因此,館校合作可以實現德育工作的“落地生根”。

3.以興趣為引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愿

博物館的教育形態是自由的、主動的[6]。由于博物館教育主題的多元化、內容的多樣性、形式的靈活性,使學生可以憑自身的興趣愛好為引導,選擇不同的參觀時間以及不同的學習體驗內容。此外,博物館還可以通過展覽講解、社教活動體驗、講座、小課堂、志愿服務等模式,為學生營造具有樂趣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實現“知行統一”。另一方面,學校也可通過館校合作,深入了解博物館的知識體系與實踐模式,使歷史文化與學科知識自然融合,進而創新、改善知識的教授方式,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

4.促進博物館完善自身建設,實現館藏資源的活化利用

館校合作在為學生、教育帶來益處的同時,也將促使博物館不斷完善自身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體驗。當青少年成為博物館受眾的固定群體,博物館也將重新思考與審視展覽展示、藏品資源的活化利用模式。這將打破博物館以文物愛好者、歷史愛好者為主體的傳統展示形式,博物館在策劃實施基本陳列、臨時展覽時,會充分考慮青少年的教育需求,將教育功能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展覽展示中,文物解說將配有青少年容易理解的語言,展陳方式將增加趣味性、互動性和體驗性,結合館藏開發青少年喜愛的文創產品等。博物館可以在館校合作中實現創新,博物館資源的多元化展示與利用將被更加重視,藏品與展覽展示將被賦予新的可能性,博物館建設將更加趨于完善。

三、大連博物館開展館校合作的實踐

大連博物館是一座展示大連地區歷史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連市黨員思想教育基地”“大連市公務員職業道德教育實踐基地”。作為城市博物館,大連博物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致力于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探索,并注重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加強與學校教育的交流與實踐,形成一套目標明確、內容充實、保障齊全的館校合作模式。

(一)館校合作的準備工作

目前,大連博物館已與多所學校建立館校合作關系,包括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大連職業技術學院、大連教育學院附屬高級中學、大連市第十三中學等。在建立館校合作關系前期,館校雙方應就合作事宜充分溝通,建立日常聯絡機制,各自設立專門聯絡員,圍繞館校合作的宗旨和目標、可提供的資源、合作內容及需求等展開交流,以此確保后期合作的順利實施,以及合作事項的全過程跟進。

在前期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博物館與學校雙方應以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的形式,規范和約束合作行為,落實對合作行為的認同。合作協議的內容與名稱不設固定模式,館校雙方可在國家政策的框架內,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制定。以大連博物館已簽訂的合作協議為例,名稱設定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館校合作’美育共同體合作協議”“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協議”等,名稱的設定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館校合作的目標。

(二)館內教育資源整合

在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后,博物館可根據合作目的,以及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的需求進行資源整合、開展規劃,以不同類型教育資源的相互組合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實現分眾化供給。在多年的探索中,大連博物館以青少年為對象,已形成多個教育品牌。

1.思政教育——紅色主題展覽

作為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連博物館貼合時代主題、深耕館藏資源,先后策劃舉辦多個紅色主題展覽,如基本陳列《近代大連》,原創展覽《圓夢——從北洋鐵甲到航母艦隊》《不忘初心百年路砥礪奮進“兩先區”——大連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主題展》以及喜迎二十大展覽《建功“兩先區” 奮進新時代—大連市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主題成就展》等,臨時展覽《人民呼喚焦裕祿》《“線條中的紅色記憶”鋼筆畫作品展》《“不忘初心 偉大征程”從建黨到建國紅色史料展》等,展覽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民族振興精神等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倡導,紅色主題展覽成為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課程資源。

2.傳統文化教育——文博小課堂

學校和博物館都承載著向青少年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而博物館作為擁有中華文明見證物的大課堂,在培養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正確認知與理解、體驗與興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連博物館圍繞中華傳統節日開設的節慶課程—文博小課堂已成為固定的特色品牌,文博小課堂主要以元旦、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最能激發民族情感的傳統佳節為開設時間,以青少年為對象,以手工體驗活動和小課堂為主要內容,在實現講解中華傳統節日內涵的同時,通過體驗活動激活青少年的記憶力與創造力。如清明節開展“走進石刻之美——拓片”,端午節開展“‘懷古 祭端午’立體青銅鼎”,中秋節開展“古風燈籠制作”活動等。

3.綜合素質教育——志愿者服務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一直是志愿服務精神的生動寫照,對于以接受學校教育為主體的學生來說,參與博物館的志愿服務活動,不僅能夠增加走出校園、接觸社會的直接實踐經驗,更能夠在志愿服務中發現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大連博物館志愿服務項目已是成熟的品牌,志愿者團隊包括小小志愿者以及成人志愿者,他們積極參與講解、雷鋒崗服務、社教活動、展廳秩序維護等多項博物館工作,實現個人價值以及社會價值。同時,博物館不斷規范志愿者團隊建設,加強志愿者的講解技能培訓及服務意識形態管理,完善志愿者評價機制,為實現高質量志愿服務提供保障。截至2023年上半年,大連博物館有成人志愿者92 人,小小志愿者58 人,志愿者在博物館服務時長3489 小時。

(三)館校合作實施案例

2020 年12 月,大連博物館與大連市第十三中學建立館校合作關系。合作旨在充分發揮館校雙方在人才、信息、實踐平臺等方面的優勢,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致力將各學科知識與館藏資源及所舉辦的展覽進行有機整合,打破傳統課堂空間壁壘,實現教育與文化的有機融合,并在產學研合作、人文藝術資源共享、公共教育、人才交流等多個方面展開深入探討。

1.開展“行走的思政課”

2021 年7 月,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連博物館與大連市第十三中學圍繞黨史學習教育和思政教育,開展創新實踐“館校合作”活動?;顒右浴皩印墩n標》+場館特色+先進理念”的三位一體策略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趣味創意”的項目設計為思路,打破時空邊界、進程邊界、角色邊界、資源邊界,讓學生角色亦師亦生、學習資源多樣多層。

課程內容包括,校方思政課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大連博物館,以“無邊界課堂”的形式,開設“行走的思政課”,并借助智慧課堂,為在校高一高二學生進行實況轉播授課;大連博物館講解員對 “不忘初心、偉大征程”圖片展進行專業講解,在此基礎上校方思政課教師結合政治課程對展覽內容深度挖掘,校內生涯指導教師從生涯發展角度結合“館校聯合”內容進行發展指導;學生演繹紅色經典故事——情景劇《關向應》《焦裕祿》《大連市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宣講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當中。本次課程實現了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結合,是落實雙新教育理念的一次有效實踐,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教育立德樹人的作用。

2.開展國本教材跨學科融合

2022 年7 月,大連博物館與大連市第十三中學再次聯合策劃館校合作活動,“國本教材政治、語文、歷史跨學科融合”教學實踐。課程以博物館展覽主題及內容為背景,脫胎于“雙師聯教”課堂形式,升級成“多師共育”課堂教學樣態。以“青春向黨百年路,奮進喜迎二十大”為課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大思政”為支點,以學科為驅動,由政治、語文、歷史三科教師進行跨學科融合的教學實踐展示,全程在大連博物館進行,并且遠程同步直播給校內學生觀看學習。

歷史學科借助博物館與歷史知識的時空對話特點,以情景劇《鑄光》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大連工人階級作為城市建設者發揮著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語文學科借助博物館沉浸式體悟的特點,以分享交流的形式,提升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識,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政治學科借助博物館的政治表征,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以海報的形式集中討論新時代的內涵和意義。課程實現了“學科融合”“多師課堂”等教學實踐,引領新課程教學改革方向,有效探索基于校內外學科的拓展學習新方式,打造大連博物館研學品牌。

四、問題與思考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全國各大博物館與學校強強聯合,館校合作實踐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學校教育的拓展與博物館教育職能的提升,但面對館校合作高質量融合的目標,仍然存在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是缺乏“館校教育融合型”教師。博物館與學校分別擁有各自領域的專業型人才,如博物館設有社會教育專職人員,但大多以文博專業為主,不具備傳統教育的學科知識,反之學校教師也無法掌握博物館的知識體系。為了推進館校合作走向深入,實現高質量融合的目標,“館校教育融合型”教師是至關重要的。對于博物館來說,應該逐步培養社會教育專職人員了解學校教學大綱及學科知識。只有這樣,在開發館校合作課程的過程中,才能實現將館藏資源融入具體的學科教育中,踐行“館校合作應始于學科,且止于學科,切勿始于展品,止于展品”[7]的理念。

二是特色課程的持續輸出。隨著館校教育活動的不斷深入,已趨于成熟的思政教育活動、紅色教育類活動、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已略顯單一,無法滿足高質量融合的需求,如何不斷地開發特色課程是擺在面前的一道難題。對于博物館來說,在探索活動形式廣度的同時,深挖內容的深度也是極為重要的。博物館的館藏資源一般分為不同體系,且具有極高的藝術、歷史和科研價值,對于學校教育是有益的補充,因此博物館需要對特色文物與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與開發,形成以文物藏品為中心的、內涵豐富的特色課程,使館校合作擁有持續的生命力與活力。

三是探索數字化展示模式。隨著博物館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數字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創新將全面提升博物館的服務能力與水平。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好數字化手段,創新館校合作課程的展示模式,需要進一步探索。目前,博物館大多借助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微博等平臺推出形式豐富的“云文化體驗”以及線上虛擬展覽等,這些數字化展示模式應與館校合作課程深度融合,建設虛擬課程,從而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學生們能夠足不出戶體驗博物館課程。

四是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為避免館校合作模式流于形式,確保教育課程達到預定的效果和目標,有效的評價機制是必不可少的。評價機制是對已完成項目的總結,更是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優化教育項目的過程,進而可以促使館校合作更加規范化、系統化。評價過程中,博物館員工、學校教師要對教育項目的完成度、課程效果、學生參與度等各方面進行多元化考核,同時要重視學生的評價、感受與建議。通過長期持續性的評價,可以總結教育規律,實現分眾化教育項目的研發,以滿足初中、高中、大學等不同學生群體的個性化教育需求,提升教育課程質量。

猜你喜歡
館校合作館校博物館
公共圖書館館校合作推廣實踐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以廣州市為例
博物館
試論館校合作
館校合作背景下小學綜合實踐課程開發——以故宮“陶瓷”主題課程為例
“館校結合”中的兩個“三位一體”——科技博物館“館校結合”基本策略與項目設計思路分析
博物館與中小學美術教育合作的研究狀況分析
新時期科技館與學校合作模式淺析
淺談福州科技館差異化科普活動探索“館校合作”思路
露天博物館
博物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