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臟型肥胖男性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與早期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研究

2024-01-24 10:59郭峻臣吳禮賢申利平潘賢翠郭久暢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24年1期
關鍵詞:內臟空腹頸動脈

朱 晶,郭峻臣,畢 兵,吳禮賢,申利平,劉 韜,潘賢翠,郭久暢

(1.四川省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四川 自貢 643000;2.四川省富順縣人民醫院骨二科,四川 自貢 643000)

長期以來,以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為主要病理基礎的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頸動脈粥樣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一般較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更早出現,同時也是腦卒中、心血管事件強有力的預測因子[1],因此早期診治尤為重要。研究證實脂肪分布的差異對心血管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與皮下脂肪相比,內臟脂肪堆積更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2];過量的內臟脂肪還可能會導致維生素D缺乏[3],而維生素D受體廣泛分布于心、腦、血管、脂肪細胞等器官或組織,低水平的維生素D可能通過調節脂代謝、影響血管張力及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等多種機制參與AS及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發展[4],由此可見,維生素D、脂肪代謝、AS互相調節,彼此影響。目前內臟型肥胖狀態下血清維生素D水平是否對頸動脈仍存在影響鮮有報道,頸動脈內中膜增厚和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被認為是CAS的早期標志[5,6],故本研究通過觀察男性內臟型肥胖合并早期頸動脈粥樣硬化(Early carotid atherosclerosis,ECAS)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25(OH)D]水平,分析該類人群血清25(OH)D與ECAS的相關性,以期為ECAS的防治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健康體檢的男性內臟型肥胖人群264例。納入標準:年齡40~70歲,男性,符合內臟型肥胖的診斷標準[7]。排除標準: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腦血管疾病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其他內分泌疾病及惡性腫瘤者;合并急、慢性感染者;妊娠、哺乳期者;3個月內使用過鈣劑、維生素D及類似物等者;吸煙及長期大量飲酒者。內臟型肥胖的診斷標準符合2021年《超重或肥胖人群體重管理流程的專家共識》的診斷及評價標準:人體成分檢查提示內臟脂肪面積(visceral fat area,VFA)>100 cm2為內臟型肥胖[7];ECAS定義為頸動脈內中膜的增厚或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測量頸總動脈、頸動脈分叉處及頸內動脈起始處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1.0 mm為正常,IMT≥1.0 mm為增厚,局限性IMT≥1.5 mm并超過周圍IMT的50%定義為斑塊形成[4~6]。根據內臟脂肪面積(VFA)及CIMT將所有受檢者分為:單純內臟型肥胖組(VO組)及內臟型肥胖合并早期動脈硬化組(VO-ECAS組);根據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提出的標準將維生素D水平分為充足[25(OH)D≥30 ng/ml],不足[20 ng/ml≤25(OH)D<30 ng/ml]、缺乏[25(OH)D<20 ng/ml]及嚴重缺乏[25(OH)D<10 ng/ml][8]。根據血25(OH)D的四分位數進行維生素D水平分級,將受檢者分為Q1組[25(OH)D ≥24.70 ng/ml]、Q2組[19.70 ng/ml≤25(OH)D<24.70 ng/ml]、Q3組[16.10 ng/ml≤25(OH)D<19.70 ng/ml],Q4 組[25(OH)D<16.10 ng/ml]。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采集受試者身高、體重、收縮壓、舒張壓數據,計算BMI。全部受試者禁食至少8 h,于次日晨8點,空腹狀態采集肘靜脈血測空腹血糖、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LDL-C)、尿酸、25(OH)D;采用已糖激酶法測定空腹血糖,采用Olympus (AU2700)全自動分析儀分析生化指標,采用質譜法測定血清25(OH)D。內臟脂肪面積(VFA)測量:由同一名專業醫師完成檢測。受檢者于空腹狀態下排空大小便,仰臥位,暴露手腕、腹部及腳踝處皮膚,安裝手腕和腳踝電極夾及腹部腰帶,于平靜呼氣末屏氣采用內臟脂肪測定儀測量VFA(生物電阻法,歐姆龍,型號HDS-2000)。CIMT測量:由同一彩超醫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飛利浦,型號EPIQ5c,探頭頻率:10.0 MHz)測量頸總動脈、頸動脈分叉處及頸內動脈起始處IMT,分別測量3次取平均值。

1.3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卡方檢驗進行率的比較,雙變量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男性內臟型肥胖患者發生ECAS的相關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入組人群年齡(54.20±8.30)歲,維生素D水平為(20.93±6.91)ng/ml,其中維生素D充足者23例(8.71%),不足者104例(39.39%),缺乏者127例(48.11%),嚴重缺乏者10例(3.79%)。

2.2 VO組及VO-CAS組臨床資料和實驗室指標比較兩組間年齡、BMI、舒張壓、總膽固醇、LDL-C、尿酸及VFA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VO組相比,VO-ECAS組收縮壓、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水平明顯增高,血清25(OH)D、HDL-C水平明顯降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間臨床資料和實驗室指標比較

2.3 Q1、Q2、Q3、Q4組ECAS患病率比較Q1、Q2、Q3和Q4組ECAS患病率分別為24.24%、46.97%、51.52%和65.1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男性內臟型肥胖患者血清25(OH)D與各指標的相關性Person相關分析顯示,內臟型肥胖患者血清25(OH)D與SBP、FPG、TG、VFA及BMI呈負相關(P<0.05)。見表2。

表2 男性內臟型肥胖患者血清25(OH)D與其他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2.5 男性內臟型肥胖患者發生ECAS相關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以男性內臟型肥胖患者是否合并ECAS為因變量,以25(OH)D水平(Q1、Q2、Q3、Q4=0、1、2、3)、收縮壓、BMI、空腹血糖、甘油三酯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BMI、收縮壓、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及低水平的維生素D[25(OH)D<24.70 ng/ml]是發生ECAS的獨立影響因素。校正年齡后,BMI、收縮壓、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及低水平的維生素D仍是內臟型肥胖的患者發生CAS的影響因素(P<0.05),與Q1組相比,Q2、Q3、Q4組發生CAS的可能性分別是Q1組的4.038、5.883、12.248倍。見表3。

表3 男性內臟型肥胖患者發生CAS相關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3 討論

心腦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圍內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且已呈現出年輕化趨勢[9],有效扼制早期AS的發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過量蓄積的內臟脂肪是AS的不容忽視的危險因素[10],與皮下脂肪相比,內臟脂肪的分解過程更為活躍,大量的游離脂肪酸分解釋放入血,將加劇血管壁脂質沉積與內皮氧化[11];此外,內臟脂肪會分泌大量的促炎因子,使得血管內皮遭受更嚴重的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故較均一性肥胖而言,內臟型肥胖者有著更高的AS罹患風險[12]。既往研究報道,內臟型肥胖者廣泛存在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13],本研究結果與之一致,同時低水平的維生素D也是CAS的獨立危險因素,而目前內臟型肥胖患者血清25(OH)D水平與ECAS關系的研究較少。

本研究發現,內臟型肥胖患者合并ECAS者血25(OH)D水平較未合并者明顯降低,且隨25(OH)D下降程度加重,ECAS患病率逐漸上升,提示低水平的25(OH)D與ECAS的發生發展可能存在關系。Person相關分析顯示:內臟型肥胖者血清25(OH)D與BMI、收縮壓、空腹血糖、甘油三酰、VFA呈負相關,提示在內臟型肥胖的患者中,低水平25(OH)D可能加重內臟型肥胖,促使血壓上升及糖脂代謝紊亂,與文獻報道一致[14];而血流動力學紊亂、脂毒性、糖毒性及肥胖導致的低度炎癥反應等危險因素都可能觸發血管內皮細胞內質網應激,對AS的進展產生關鍵影響,從而促進ECAS的發生發展[15]。另有研究發現,受損的血管內皮高度表達維生素D受體(VDR),活化的維生素D與之結合后可調節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啟動子中的元件來修復受損血管[16];而內臟型肥胖患者由于內臟脂肪過量蓄積及脂肪細胞肥大,維生素D的血清濃度和生物利用度均明顯降低[17],我們推測這將導致血管修復能力明顯下降。此外,循環25(OH)D濃度降低會導致血管平滑肌細胞鈣離子通道關閉,導致鈣離子在平滑肌細胞中沉積[18];較高濃度的血清維生素D不僅可以直接參與血管修復,還可明顯降低細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的表達,減少脂質及過氧化物沉積[19,20],從而有效保護血管。本研究回歸分析也顯示,血壓、血糖和血脂的上升和25(OH)D水平的下降可能是內臟型肥胖患者患ECAS的獨立影響因素,同時本研究對25(OH)D水平分級還發現,25(OH)D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24.70 ng/ml)是ECAS的獨立影響因素,越低水平的25(OH)D對ECAS的影響可能更大。

綜上,本研究顯示男性內臟型肥胖者血清25(OH)D水平較低,較低水平25(OH)D可能是該類患者罹患ECAS的影響因素。由于內臟脂肪堆積導致維生素D受體分布和細胞內酶活性等改變,補充維生素D是否能使ECAS結局逆轉尚待更深入的探索,維生素D在ECAS中扮演的角色是預防性還是兼有治療性的尚未明朗。此外,本研究為減少混雜因素的影響,僅研究了男性患者,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內臟型肥胖女性維生素D水平與ECAS的相關性還需進一步探索。

猜你喜歡
內臟空腹頸動脈
采血為何要空腹
空腹運動,瘦得更快?
空心豬
多發內臟動脈瘤合并右側髂總動脈瘤樣擴張1例
好吃的內臟
空腹喝水
三維超聲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前的應用價值
腦微出血與頸動脈狹窄的相關性分析
全內臟反位合并直腸癌腸套疊1例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頸動脈狹窄的臨床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