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生、尺度與中和:我國傳統地理學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2024-01-25 13:41劉軼李家寧
上海視覺 2023年2期
關鍵詞:人類傳統生態

劉軼 李家寧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 201620;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 200025)

我國傳統地理學曾經在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諸多領域展現出極其重要的作用和奇異的魅力。自近現代以降,隨著西方科技、文化及制度占據全球主導地位,中國知識分子或提倡“西體中用”,或提倡“中體西用”,其背后的邏輯實際都是以西學為出發點。在此大背景下,“淵源于西方的近代地理學在世界范圍內發展的一元化,使近半個世紀以來,在中國本土發展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地理學,在大陸上幾乎變成了‘絕學’,導致許多方面令人難以見到它光彩照人的本來面目”。[1]“此后對中國古代地理學成就大都借助西學方法來整理研究,凡與西方傳統學術概念相抵牾的中國學術傳統,包括地理思想在內,往往被蔑視,甚至斥之為‘迷信’”。[1]傳統地理學不但學界乏人問津,在主流社會中也常遭嘲諷貶低,似乎以此態度方能證明“科學”與“進步”在這一時代的正當性和高尚性。但是,如果撥開“封建”“落后”“陳舊”“腐朽”“迷信”這些遮蔽在傳統地理學之上的簡單粗暴的標簽,以客觀、全面的態度來看待傳統地理學,便會發現它的諸多思想和方法至今依然閃耀著不可磨滅的光芒,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一、傳統地理學的概念厘定及相關問題

首先要明確的是,從歷史發生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地理”之名起始甚早?!吨芤住は缔o上》就提及“地理”之名:“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贝颂幰揽追f達之疏,“地理”的意思就是:“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地理?!贝送?,先秦經籍亦多記有“地理”之名。如《禮記·禮器》:“天時有生也,地理有宜也?!薄豆茏印ば蝿萁狻罚骸吧夏嫣斓?,下絕地理,故天不予時,地不生財?!辈贿^,有學者認為“至漢代,以山川大地及其形態特點成為地理,才較為明確”。[2]如《淮南子·泰族訓》:“俯視地理,以制度量,察陵陸水澤肥墩高下之宜,立事生財,以除饑寒之患?!庇秩纭稘h書·郊祀志》:“三光,天文也;山川,地理也?!边@都是以“地理”指山川大地。后來者如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濟水》說:“人物咸淪,地理昭著?!币彩沁@個意思。葛洪《抱樸子》說:“昔黃帝生而能言,役使百靈,可謂天授自然之體者也……相地理則書青烏之說……”此“地理”的含義,則從最初的觀察、勘探、研究大地山川之道,補增了人類采取某些措施和方法與大地山川進行交流、互動,從而獲得超越客觀世界的神秘的回應等意義。

那么,什么是中國傳統地理學?它與西方近代意義上的地理學有什么不同?于希賢教授較早注意到這些問題,并做了較全面的回答。他認為,近代西方地理學這一學科體系興起于歐洲,在19 世紀上半葉由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和李戴爾(Carl Ritter)奠定基礎,然后逐步走向世界,慢慢發展起來并形成一元化。它可以分為自然地理、經濟地理、人文地理等,其中,自然地理又細分為地質、地貌、氣象、氣候、植被等;經濟地理又細分為工業地理、農業地理、交通地理、城市地理等;人文地理又分為文化地理、人口地理、政治地理、行為地理等。而中國傳統(本土)地理學是指近現代地理學傳入中國以前發生、發展于中國的地理學。他強調:“中國傳統地理學的一個根本論點為:西方現代地理學傳入我國是20 世紀20 年代以后的事。在此之前長達數千年間,中國自有一套地理學的科學思維方式和學術系統。以此作為觀察研究天、地、人之間的關系,選擇不同的人應當居住、生活在不同的環境當中,布置和創建自己的生活空間,處理生產和生活中的地理問題,選址布建人居環境,如國都、城市、村鎮和宅居等等。這一套地理學的思維在中國萌芽、產生、形成、發展,行之有效地指導中國人認識自然,協調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這一套地理思維系統有自己的概念、術語、理論、方法,也建立了一些規律和法則。在中國乃至于在東亞的漢文化圈運用了幾千年,解決了歷史上經濟、文化發展的許許多多的問題,從中創造出若干燦爛的地理科學成就?!辈⑶?,中國傳統地理學與西方現代地理學其實是大相徑庭的兩套系統,“我們可以把西方地理學科學思想體系傳入到中國之前的中國古代本土地理學稱之為‘中國傳統地理學’,即如醫學在中國有中醫和西醫兩套系統,中國的傳統地理學就相當于醫學中的中醫系統。這一套地理學的思維方式、理論基礎、學科體系、學術觀念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盵1]

從上述摘引中可以發現,于希賢教授所界定的中國傳統地理學與西方近代地理學有著較大的不同,它有著自身較為明顯的特征。我們可以從時間、思想、重點、效果、影響等幾個維度,歸納出中國傳統地理學獨有的、區別于西方近代地理學的特點:從時間維度來看,中國傳統地理學是近現代地理學傳入中國以前發生、發展于中國的地理學;從指導思想來看,中國傳統地理學是如何處理天、地、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從研究和實踐的重點來看,中國傳統地理學是如何在客觀的自然環境中,布置和創建自己的生活空間、處理生產和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從實踐效果來看,中國傳統地理學產生了一套獨有的關于大地、自然、人類、社會等相互運行的思維模式,有自己的概念、術語、理論、方法,建立了一些規律和法則,行之有效地指導中國人認識自然、協調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從影響來看,中國傳統地理學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文化圈有著上千年的影響力,為這一區域的人們解決了不少問題,由此創造出若干燦爛的地理科學成就,等等。

由此可見,傳統地理學與近代以來的地理學有著根本上的區別。筆者認為這種根本上的區別,與其說是對“地理”這一對象在認識上的不同,毋寧說是其背后文化、思想體系的不同。西方近現代地理學是冷靜而客觀地研究、分析“地理”這一對象及其有關的現象,背后充滿了西方近現代以來“科學”至上、理性至上的精神;中國傳統地理學則將主觀的情感注入到“地理”這一對象及其有關的現象之中,一方面關注這一對象及其有關的現象,另一方面更相信自己與這對象之間不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并能在與它的互動中,獲得超越客觀世界的神秘的回應(“感應”)—這恰恰符合中國傳統上“道始于情”的思想:這種回應既是“情”作用于“道”的本有之義,也是“道”呼應于“情”的自然體現。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考慮到其知識的本質屬性,以地理術數(地理術)稱之”。[3]那么,這種“知識的本質屬性”是什么呢?簡而言之,我以為這種“知識屬性”實則包含了諸多的內容,不但有今日之自然地理、經濟地理、人文地理的知識,包括地質、地貌、氣象氣候、植被、農業、交通、城市等方面的內容,同時也是涵蓋了禮儀、民俗、宗教等知識體系的復合體。如果考慮到這一點,傳統地理學則不應僅僅被看成是一種機械的知識體系,而應看作是在這一復雜而復合的知識體系中,尋求“人”與“人之外的世界”的關系及人的價值體現。

二、傳統地理學蘊含的生態智慧

在我國傳統地理學中,蘊含著諸多富有價值的生態理念,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生生不息的生態哲學,順時節用的生態道德,和諧共生的生態理想。它們構成了中國傳統地理學中久經不衰的生態智慧,長期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中國社會生活之中,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傳統生態文明思想體系。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固然豐富多元,但“天人合一”是諸種思想中最重要的、共同的理論基礎。如錢穆先生就認為,人文自然相互調適之義是中國文化對世界、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他指出:“中國人看法,性即是一自然,一切道從性而生,那就是自然、人文合一。換句話說,即是天人合一?!盵4]儒家講“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是談天時運行四季變化中體現出來的自然而然的“天人合一”;宋代張載則直接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點;明代王陽明則把張載的意思稍作變化,講“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道家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講在天、地、人、道、自然這一邏輯中呈現出的“天人合一”的關系。莊子說“與天為一”“人與天一”也是此意。禪宗作為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代表,提倡“天地一旨,萬物一觀”,講“青山是我身,流水為我命”“物不異我,我不異物”,也體現出“天人合一”的觀念。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理念,集中體現了古典美學的本體論范疇和價值觀理念,內蘊了萬物生生不息、自由的詩性生態精神,不僅彰顯出自然本體的‘元’‘始’整體話語,也體現出萬物相互聯系且‘太極化生’的人文景觀”。[5]

在傳統地理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其最重要的理論基礎。如《重校正地理新書》就明白無誤地提出:“若宅兆,則有山崗勝負,三鑒覆臨,六道抵向。三鑒者,天鑒、地鑒、人鑒也。六道者,天道、地道、人道、鬼道、死道、兵道是也?!盵6]直接點明了“天人合一”在傳統陽宅選擇術中的核心地位。再如,《地理發微論》開篇就講:“立天之道,曰陰與陽。邵氏曰:立地之道,剛柔盡之矣。故地理之要莫尚于剛柔。剛柔者,言乎其體質也……水則人身之血,故為太柔;火則人身之氣,故為太剛;土則人身之肉,故為少柔;石則人身之骨,故為少剛。合水火土石而為地,猶合血氣肉骨而為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無二理也?!盵7]又講:“夫地理之與人事不遠,人之性情不一,而向背之道可見?!盵7]它在這里提出了宇宙生成和天人相類的觀念,將宇宙生成與人的身體聯系起來,亦即是漢代董仲舒的宇宙圖示:天地通過與人及人類社會的相互感應而形成一體,強調了天地與人、自然與社會的整體性關系。清代范宜賓則提出:“夫地理之學……我所據之地足以承天,而天不隔我,則地與天交而為一,天地形氣即合而為一,自然和諧。則所葬之骨,亦與天地之氣為一,其福應之來,若機張括也?!盵8]他在這里指明天地與人能夠“合而為一”,能夠“自然和諧”,人因此能獲得吉福。

“生生不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觀念。很多學者對“生生”哲學已經進行過較為充分的論述,如“梁漱溟就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中將孔子學術之要旨歸結為‘生’”“方東美明確地將中國哲學精神概括為‘生生’,即‘生命的創生’,并認為一切藝術均來源于體貼生命之偉大”。[9]“生生”來源于《周易》,其核心就是對于宇宙萬物和生命的創始和變化,它包含了兩個方面的重要內容:“一是認為宇宙自有生機,即認為宇宙是由它自己的生機,生生不已地繁育而成的,而不是由一個外在的造物主創造出來的;二是認為萬物皆有生命,即認為萬物皆稟賦著宇宙之生機,皆具有生命之靈性,而不是靜止狀態的死物?!盵10]西方地理學認為,無機界如大氣、巖石、土壤、水圈等是沒有生命的,只有有機界如生物圈等才是有生命的。但中國傳統地理學背后是“生生不息”的生態哲學,它不僅認為生物圈有生命,而且在天地人等系統之間就是一個更大層面的生命體。誠如許倬云先生所言,中國文化的宇宙觀是將“自然人文合組為一個空間系統,從上有天、地、日、月延伸到人間,然后又深入到人體內部,建構一個四個層次的大網絡……將廣宇長宙看作一個各部分和各因素互動的秩序”。[11]如傳為郭璞所作的《葬書》就特別指出:“葬者,乘生氣也?!边@實則就是從具體的微觀地理環境來強調這種各部分和各因素互動的秩序,認為只有把握住這種規律或秩序,才能獲得“生氣”的庇護。傳統地理學還強調要順應這種“生生”,認為只有順應了這種“生生”,才能與“天道”相呼應,然后才能獲得吉福。例如傳為黃帝所作的《黃帝宅經》說:“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發,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是如斯,是事嚴雅,乃為上吉?!边@是把人的身體和天地萬物的形態相對應,要求順應“生生”規律,才會是“上吉”。

在中國傳統地理學中,還蘊含著順時節用的生態道德。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節用”和“順時”的思想?!肮澯谩笔穷櫹鷳B均衡,不肆意破壞自然的均衡發展;“順時”則是不違背生態規律,要根據自然的趨勢來進行人類的生產活動。儒家反對過度開發和使用自然資源,強調的是“節用愛人”,要求“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12]《孟子·梁惠王上》講:“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闭J為人類應該按照天時季節安排生產勞動,不要違背時令;在進行生產勞動的時候,要注意節度、適宜,不能過度攝取自然資源。換而言之,這種順時和節用即是李澤厚先生高度重視的中國哲學中的“度”的問題?!岸?,就是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人類是靠這個東西生存下去的”“我既不把黑格爾的‘有’,也不把‘質’,放在一位,而是把‘度’放在我哲學認識論的第一范疇”“中國上古極重音樂……它有各種不同的‘度’,它不僅使人際和諧,而且‘神人以和’,人與天地宇宙和諧一致,協同共在”[13],這都是在論述“度”的重要性。中國傳統地理學對這種“尺度”的重視,正顯示出了中國傳統地理學中順時節用的生態道德觀念。如《發微論》講:“自有宇宙即有山川,數不加多,用不加少,必天生自然而后定,則天地之造化亦有限矣……截長補短,損高益下,莫不有當然之理?!盵7]強調宇宙自然自有它的規律,人不能過多地進行干涉和掠奪,而是要順著自然規律辦事,這樣才是合情合理的。這種合情合理的準則,實質就是一種“尺度”,就是在人與生態的關系之中尋求一種精妙的平衡。

中國傳統地理學還提出了“中和共生”的生態理想。首先要看到,中國的“中和觀”與西方的“和諧觀”有著很大的不同。按照曾繁仁先生的意見:“這種中國古代的‘中和論’是迥異于西方古代‘和諧論’的?!泻驼摗且环N建立在‘天人合一’基礎上的宇宙萬物誕育運行理論。而‘和諧論’則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具體事物比例對稱理論?!薄爸袊糯泻驼摗枷胧且环N人生哲學,關涉到宇宙社會人生,以‘善’的追求為其目標……‘中和論’思想綿延5000 年,誕育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盵14]其次,《中庸》講“中和”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我以為這里一方面講“中”,就是講不偏不倚、恰到好處,一方面講“和”,就是講合乎自然及社會的規律,具有包容性和發展性,因此才能夠達到“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要求。再次,“中和”與“共生”是緊密不可分的。由于有著“中和”的恰到好處、包容發展,因而有萬物的共生共榮,“中和”促進了“共生”,“共生”反過來豐富了“中和”?!肚の难浴氛f:“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這也正是描繪了人與萬物中和共生的理想狀態。在中國傳統地理學中,“中和共生”既是一種完美的地理環境,也是一種環境與人相互成就的生態理想。它對此觀念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強調地理和人的“有情”關系。在傳統地理學看來,一個好的環境,不但自身優美、均衡,同時也會對人類表現出“有情有義”的狀態。如《發微論》講:“其向我者,必有周旋相與之意;其背我者,必有厭棄不顧之狀……向者不難見,凡相對如君臣,相待如賓主,相親相愛如兄弟骨肉,此皆向之情也;背者亦不難見,凡相視如仇敵,相拋如路人,相忌如嫉冤逆寇,此皆背之情也……故嘗謂地理之要,不過山水向背而已矣?!盵7]再如,《水龍經》講:“大河類干龍之形,小河乃支龍之體。后有河兜,此即榮華之宅;前逢池沼,允為富貴之家。左右環抱有情,堆金積玉;前后縈回無破,財富田豐。地欲水之有情,喜其回環朝穴?!盵15]又如,《地理人子須知》講:“或左邊朝山無情,或左山破碎之類,凡此則宜穴依于右,或向扦顧右,以避其兇而趍其有情吉美之山水;若右宮砂水有如此者,則穴宜扦依左,或向扦顧左,以就左邊山水有情美好者?!盵16]這都是講環境和人的“情義”問題??吹贸鲈趥鹘y地理學中,人們自覺地把環境人格化,讓環境有了“人”的主體性。在這種人與人化的環境“中和共生”“有情有義”的關系中,不但表現了人對生態環境的充分尊重,也表現出人對生態理想的自覺追求。

三、傳統地理學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借鑒意義

首先,當代中國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破除人類中心主義,重新審視人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近代大工業時代以來,西方以人類為中心的實用主義生態觀,多從合乎于人的利益出發來對待自然生態,并不把人之外的自然生態作為值得尊重和保護的對象。直到進入20 世紀,人們越來越發現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巨大危害,并意識到造成這種危害的原因并非僅僅是工業科技使用上的問題,其后還有著整個人類的價值觀和信仰問題,是人類把自然生態當作工具、視自然生態從屬于人類社會的邏輯結果。重建人與生態系統的關系,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形成“人與自然在‘人-自然’復合整體層面的平等與統一……并將自然界的生命、有機物和無機物都納入‘大地’的宏大領域,思想嶄新的‘生命共同體’景觀”。[17]毋庸置疑,在這一方面,傳統地理學其實已經給予了我們相當多的啟示,盡管它顯示出的這種“平等與統一”的人類與自然生態的關系還是不自覺的和幼稚的,但它在實踐中已經探索、形成了相應的理論和方法。

其次,傳統地理學中的中和觀、生生觀、節用觀,給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實踐層面的啟發。當代生態文明建設,說到底是探索和創新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平衡問題。因為沒有人類活動的自然生態,就沒有所謂的“文明”可言;而僅僅重視人類的文明,則又回到了人類中心主義的窠臼。因此,如何在實踐之中既不違背人類文明的發展路徑、又不違背生態的發展規律,是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大課題。從傳統地理學的經驗來看,節制人對自然的索取欲求、對自然的生機(包括生命體和非生命體)予以共情、根據自然的規律安排人的生產活動等等,以此來建構人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均衡性,努力實現一種人與自然美美與共、物我一體的生態理想,是在實踐層面對這一重大課題的有效回答。

再有,在傳統地理學看來,保護生態的目的不僅是讓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均衡發展,更是讓人類自身能由此達到安放心靈的精神家園,在此世界中得以詩意地棲居。古人曾經充滿詩意地講:“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溝池環匝,竹木周布,場圃筑前,果園樹后……躕躇畦苑,游戲平林,濯清水,追涼風,釣游鯉,弋高鴻。諷于舞雩之下,詠歸高堂之上。安神閨房,思老氏之玄虛;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消搖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間。不受當時之責,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則可以陵霄漢,出宇宙之外矣。豈羨夫入帝王之門哉?!盵18]人在青山綠水之間,不但沉浸在自然風光之中得到愉悅的心境,更在與自然生態的和諧一致中得到心靈的凈化。從這種充滿感情的描繪中,可以看出,它表達了古人對生態文明的某種理想;也可以看出,中國傳統地理學蘊含的生態觀不僅僅是“生態的”,更是“文明的”;不僅僅是“自然的”,更是“心靈的”。另外,它也提醒了我們:人類如何對待生態,實質也就是如何對待人類自己的生命和心靈。

猜你喜歡
人類傳統生態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生態養生”娛晚年
人類第一殺手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老傳統當傳承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