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遏制耕地撂荒背景下內江市黃花產業發展現狀與思考

2024-01-26 18:43唐仕姍張如義蘇圣淞馮玉龍
四川農業科技 2023年12期
關鍵詞:內江市內江黃花菜

唐仕姍,張如義,蘇圣淞,唐 輝,馮玉龍

(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四川 內江 641000)

耕地保護是國之大者,事關國家糧食安全。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勞動力短缺、種糧成本高、效益低、土地零碎偏遠等因素,耕地“非糧化”現象突出。據統計,2022年內江市1年以上的農村承包耕地撂荒面積達5.3×103hm2,表明大量的耕地未得到合理利用,長期以往,這將難以保障糧食安全及重要農產品有效供應。為解決耕地撂荒這個難題,近年來,內江市大力開展撂荒地專項整治,但因絕大多數撂荒地屬于二臺土及以上的坡地,土層較薄,蓄水保肥能力差,單純種糧產出效益低,農戶復種積極性普遍不高。為探索撂荒地復種后的長效機制,部分區域積極引進耐旱、耐瘠的黃花菜新品種,通過將黃花與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進行間套作或輪作的方式,力爭探索出一條新的糧經復合種植、助農增收的新途徑。通過查閱文獻、咨詢、調研等方式掌握內江黃花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從“糧經統籌”的角度提出相關對策建議,為推動內江黃花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提供參考。

1 內江黃花產業發展現狀

黃花,俗稱“黃花菜”或“金針菜”,是一種多年生根宿草本植物,與蘑菇、木耳并稱“素食三珍”[1]。黃花菜營養豐富[2],含有蛋白質、維生素C、鈣、脂肪、胡蘿卜素、氨基酸等人體所必須的養分,又稱之為“健腦菜”“控脂菜”“護腸菜”,深受人們喜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黃花菜消費需求不斷增大,種植區域遍布全國各地,以湖南、江蘇、浙江等地居多。黃花菜因其具有耐瘠、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對光照適應范圍廣等特點,地緣或山坡均可栽培種植[3],且可與較為高大的作物間套作,經濟效益較高,被很多地方作為特色扶貧產業來發展,前景非常廣闊。內江市位于四川省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地形主要以丘陵為主,是典型的農業大市。近年來,黃花菜作為一種蔬菜被納入撂荒地整治后復種作物選擇之一,因其適應性強、效益高,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產業雛形基本形成。目前內江地區黃花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市中區朝陽鎮、永安鎮、東興區順河鎮、富溪鎮、威遠縣東聯鎮、山王鎮等,種植面積約133.33hm2。內江黃花品種主要為湖南祁東縣祁珍花與猛子花,產量高、抗性強、口感爽滑,產品主要以鮮食、干制、腌制為主,通過引進2家農業企業,采取訂單的方式提供種苗并回購產品,初步建立了一套集種植、加工、收購、銷售的產業鏈條。

2 內江發展黃花產業的優勢

2.1 氣候條件適宜

內江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氣候溫和、降雨量豐富、光熱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冬暖夏熱,雨量適中。平均氣溫15~28℃,1月均溫6~8℃,7月均溫26~28℃,最高氣溫可達41℃,最低氣溫-5.4℃,活動積溫5598℃左右,年總日照時數1100~1300h,無霜期達330d,年降雨量1000mm左右,多分布在夏季,正與黃花采摘期錯開,適合黃花種植。

2.2 地理位置優越

內江市位于四川東大門,東連重慶,西接成都、資陽,南扼自貢、宜賓、瀘州,北通遂寧、南充,成渝鐵路、內昆鐵路在這里接軌,成渝高速公路、內宜高速公路在這里匯合,公路密度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通車里程達3149km,是川東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有“川中樞紐”“川南咽喉”之稱,與成都、重慶形成半小時經濟圈,農產品物流運輸等方面優勢明顯。

2.3 產業定位準確

為深入貫徹落實《四川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建設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意見》,內江市市委市政府深入實施“12345”現代農業產業提升行動,在市第八次黨代會上將精品蔬菜產業納入五大特色農業產業之一,并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精品蔬菜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黃花菜作為一種特色蔬菜,適用性強,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鄉村振興、穩糧保供、助農增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符合特色產業發展范疇。

2.4 經濟效益突出

經測算,黃花種植第一年成本較高,主要包括種苗、土地、農藥肥料及人工等,成本約2000元/667m2,管理成本可控制在200元/667m2左右。第2年黃花鮮花產量約1000kg/667m2,以市場價格1.5元/kg來計算,黃花總產值大約6000元/667m2,除去種植成本,總收益可達4000元/667m2,第3年黃花產量在2000kg/667m2,總收益可達12000元/667m2,總體效益可觀。

2.5 產業前景廣闊

從耕地保護角度,黃花雖然屬于多年生經濟作物,但通過糧經間套作的方式進行種植,不僅防止耕地再次撂荒,保障糧食安全,而且促進特色產業發展,助農增收。從擴大面積角度,內江已復耕的撂荒地面積較大,且至少80%以上的耕地屬于二臺土及以上的旱地,適度擴大黃花種植面積問題不大。從市場需求角度,四川黃花種植面積為1.33×104hm2左右,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川東達州、川中成都平原周邊,而內江市位于成渝之心,區位優勢明顯,黃花產品在成都、重慶兩地具有巨大消費市場。從功能的角度,黃花作為藥食同源植物,除了食用以外,進一步挖掘其藥用價值、觀賞價值,打造集觀光、休閑、采摘、科普、科研于一體的特色農業產業園對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意義重大。

3 存在的問題

3.1 宣傳力度不夠

黃花在內江種植歷史悠久,但是主要以散戶零星種植為主,將黃花種植作為一種產業來打造也是近2年來全力保障糧食安全、開展撂荒地復耕復種、打造精品蔬菜產業的背景下發展而來。在種植前、中、后過程中盡管通過融媒體、電視臺等現代技術手段進行宣傳報道,但僅僅是行業內點對點的報道,在全市范圍內營造的宣傳氛圍不夠濃厚,一些新型經營主體對黃花產業了解較少,難以形成群集發展。

3.2 引進品種單一

內江市黃花種植品種單一,目前主要是從湖南引進的祁珍花與猛子花兩個品種,采摘時間幾乎集中在5~7月,與市場眾多農產品上市時間同步,采摘花蕾需要大量的人工,花期集中導致勞動力嚴重不足。如采收不及時,高溫干旱天氣容易導致花蕾快速展開后爛在田中,影響黃花菜的產量,失去商品價值。此外,花期一致的品種不具備市場競爭力,大量上市期間價格會隨市場調控而降價。

3.3 種植管理粗放

當前內江黃花種植以散戶為主,規?;瘡氖曼S花種植的村集體、專合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較少,缺乏統一的栽培管理技術標準。加之種植區域偏遠、農村勞動力缺乏、農資價格上漲、人工成本較高、自然災害頻發等因素,黃花種植過程中的施肥、打藥、灌水等環節難以實現精細化管理,黃花苗長勢較弱,病蟲害較嚴重,對內江黃花菜產量和品種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3.4 加工方式落后

受地勢的影響,黃花采收無法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施肥、打藥、采摘全靠人工,人工成本投入較高。黃花菜鮮品口感好,但其采摘期較短,耐儲存性較差[4]。截至目前,內江市未建有初深加工的烘干或冷藏設施設備,加工方式仍采用傳統的曬干、腌制的方式,導致采摘后產量損失嚴重,產品種類少、品質差,價格由收購商決定,無法形成價格優勢和品牌優勢。

4 對策建議

內江市黃花產業已初見雛形,雖然存在諸多問題,但作為一項新興產業,市場前景廣闊,建議從“糧經統籌”的角度加強宣傳、基地建設、技術攻關、主體培育、產銷聯結等,不斷完善生產、經營、加工體系,形成可復制的全產業鏈條。

4.1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黃花產業的認知度

黃花產業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產業之一,集觀賞、食用、食療、藥用于一身[5],要通過傳統方式例如報紙、電視、廣播等和現代宣傳方式例如朋友圈、公眾號、短視頻等,讓更多的人了解黃花產業的重要性和優勢,提高廣大群眾的認可度。相關部門需要從官方的角度正面解讀發展黃花產業對遏制耕地撂荒、保護糧食安全、建立長效機制的重要性,提高廣大種植戶的積極性;鎮村可組織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如舉辦采摘節的方式讓人們親身體驗黃花菜豐收的樂趣,也可邀請科研、農業、科技等相關單位到實地開展義務宣傳和服務活動,全力推動黃花產業的發展。

4.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標準化生產基地

基地建設是產業發展的基礎。爭取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五良融合”宜機化改造試點項目、撂荒地專項整治項目等,開展基礎設施改造提升,解決排灌渠系、田間道路、電網配套等基本生產條件。發揮園區創建示范引領作用,在精品蔬菜園區中打造特色黃花產業基地,建立良種繁育圃、標準化示范園、新品種展示區等,推廣黃花分苗移栽、“玉米/大豆+黃花間套作、幼果林下套黃花等復合種植模式,實現“一地多收”。

4.3 加強科研技術攻關,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構建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搭建院校地企合作平臺,鼓勵農業科研院所、高校、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科研基地,將產學研結合起來[6],開展聯合攻關,尤其是在黃花新品種選育、新技術栽培、新機械應用等方面進行研究與創新。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基地將形成示范效應,實現“一地兩種三示范”,即在同一塊地上,種植精品蔬菜黃花并套種大豆、玉米,形成“黃花+糧食作物”糧經復合種植模式示范,推動建設產村融合示范基地、糧經復合模式示范基地、鄉村振興產業示范基地。在試驗過程中要不斷收集相關數據,建立適合內江本地種苗圃,制定內江市黃花栽培技術規程,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強與相關企業和農戶的溝通和協作,幫助他們掌握新技術和新方法,提高黃花生產的質量和效益。

4.4 培育規?;洜I主體,激發特色產業發展活力

規?;洜I是黃花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要大力引進、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合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打造一支與發展需要、產業規模相匹配,“留得住”“用得上”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的職業“菜農”。要規范承包土地流轉程序,促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加大培訓力度,提升種植技能和管理水平,提高黃花菜產量和效益,讓小黃花成為增收致富的“金黃花”。

4.5 建立產供銷體系,探索利益聯結機制

優先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或新型經營主體以“訂單農業”的方式進行規模經營,簽訂收購協議,明確保底價,通過“六統一”(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物資、統一加工、統一銷售)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降低種植戶風險,減少中間環節,實現互利共贏。此外,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政府主導搭建國有平臺公司,建設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引進資本形成產業集群,完善產業鏈,打通供應鏈。農民通過流轉、入股、托管等方式與社會資本合作,建立穩定利益聯結機制,進而推動整個黃花產業集約化、規?;?、標準化、優質化的發展。

4.6 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

基礎配套方面,當黃花種植面積達到一定規模,須大力引進黃花菜初深加工企業在內江落地,爭取烘干冷鏈物流相關項目,在黃花產業集聚區或周邊配套烘干、冷藏、加工等設施設備,盡力將鮮黃花加工成功能多樣的黃花產品,提升產品價值。銷售方面,除了線下供應商超、單位食堂、餐館等,要打通線上銷售渠道,通過淘寶、 京東、抖音直播等購物平臺, 實現線上線下協同發展[6]。各地也可支持郵政、電信等公司與黃花種植專合社或企業合作,利用線上電商平臺進一步拓寬銷售渠,延長產業鏈條。產業融合方面,要充分利用黃花的觀賞價值,深度挖掘黃花菜產業的藥用價值和文化內涵,通過舉辦黃花菜采摘等相關活動,不斷擴大影響力,提升品牌價值。

5 結論

遏制耕地拋荒是一件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黃花作為一種集多種功能于一身的特色蔬菜,在自然條件適宜、區位優勢明顯、市場前景廣闊的前提下發展壯大黃花產業在遏制耕地撂荒、保障糧食安全及重要農產品供給、助農增收、實現鄉村振興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猜你喜歡
內江市內江黃花菜
黃花菜
山西大同 黃花菜豐收在望
內江市:保民生促發展 做實做細就業創業工作
內江市:打造“有速度、有溫度、有力度”的人社服務
平安內江,幸福的港灣
四川內江:青花椒成為增收新引擎
健腦解郁黃花菜
內江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問題研究
職工普惠服務的實踐與思考——以內江市總工會的探索為例
內江市東興區旅游氣候資源的評價及開發利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