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寫作教育的三個導向及其哲學思考

2024-01-26 20:52陳越驊楊有棟
寫作 2023年6期
關鍵詞:共同體學術語言

陳越驊 楊有棟

學術寫作通過總結并檢省已有的知識,形成具有創新見解的原創研究成果,供同行評審并最終發表用于學術交流的書面文章。作為學術寫作最終成品的學術論文,需要符合真實性、原創性、創新性、科學性、規范性等要求①詳參陳越驊:《學術寫作的倫理與規范》,金立主編:《大學寫作十五講》,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年版,第104-115 頁。本文是基于浙江大學“大學寫作”課程的教學實踐基礎,經由基礎模塊教師與助教的協作而提出的教學經驗總結與教學改革思考。關于課程的總體設計和安排,詳見金立:《面向新時代卓越人才培養的“大學寫作”課程之創新與發展》,《中國大學教學雜志》2023年第3期。。因此,“學術”是理解“學術寫作”的關鍵,因為它約束和規定了寫作者處于一種特殊的寫作處境。這種處境的特殊性表現為:基于科學性的研究而開展的對知識的批駁、完善或更新構成主要的書寫內容,預設具備一定程度專業知識的同行業研究者是讀者或評委,內容呈現的準確性、邏輯性和客觀性是評價寫作效果的重要標準,必須遵循基本成熟且相對固定的行文格式、引用規則、排版規范……在這些特殊因素的加持下,學術寫作呈現出鮮明的知識性導向、共同體導向和零度寫作導向,它們是學術寫作教育有的放矢的重要指引。

一、知識性導向

由于檢省舊知、傳遞和交流新知是學術寫作的初心,那么學術論文要“言之有物”、提供有效信息,就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甄別知識來源的有效性以及表達內容的知識有效性。什么是知識?這個問題是自古以來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話題,至今也未能有統一的定見。但是,我們還是能從他們的討論中得到一些對于知識有效性的有益啟示,可以用于學術寫作的教學引導。柏拉圖在《泰阿泰德篇》中給知識下了一個在西方哲學史上影響至今的基本定義:“知識是證明了的真的信念?!彼恼撟C過程可以簡寫為如下的推理:

某人S知道命題P

當且僅當

(1)P是真的;

(2)S相信P;

(3)S的相信P是經過證明的。①王慶節:《知識與懷疑——當代英美哲學關于知識本性的討論探析》,《中國社會科學》2002 年第4 期。對此定義的反證有所謂的“葛梯爾問題”(Gettier Problem),現代知識論學界形成了一系列的辯論,但柏拉圖的定義是“人們理解知識概念的基本線索”,所以我們仍使用這一定義。

其中,條件(1)表示某事實是真的,條件(2)表示認知主體相信該事實為真,可稱為“信念”,條件(3)表示認知主體對該事實的信念是經過過程性的證明檢驗過的而不是無根據的。這樣,“真”“信念”與“證明”就成為知識得以成立的三個必需的要件。柏拉圖的洞見在于不僅把知識建立在主體與客體的認知關系之上,其效果是形成某種“信念”或“意見”,還把作為知識依據的“證明”提升到致關重要的地位——落實到寫作上就是“論證”。事實的發生可能是偶然的,與之相應的“意見”“信念”的產生可能是主觀的,它們在性質上與知識要求的確定性和客觀性尚存在差距,只有以有效論證為階梯,可謬的“信念”或“意見”才更加可能上升為有效的知識。

從知識有效性的意義上說,培養學生的學術寫作的論證能力實則是在培養一種辨別知識質量的鑒賞力和更新知識的創造力。從科學史經常發生“范式革命”的例子來看,人類的知識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任何具體的知識體系都是以特定的“條件”為前提的,條件一旦改變,結果也跟著改變。如“三角形內角和為180 度”作為歐式幾何的定理長期被人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一旦改變理論視野,人們發現其適用的條件是平直空間,在超出此范圍的黎曼空間或羅巴契夫斯基空間里,這個定理就不再成立。通過寫作構筑論證就是向現存的知識體系提供可檢驗的經驗性的新事實,或者理論性的新推斷,從而構造新的結論、新的問題、新的視野或者新的方法。論證之所以能在知識更新的過程中不斷發揮能動的作用,還在于當新的證據不斷累積并造成對舊有知識的反動時,對原有論證的反思會讓人更加清晰地意識到舊有知識的邊界或限定性條件,從而催生新的觀點。所以,“當新證據出現時,理論可以發生改變……一些支持新觀點的實證,使得一些新觀點好像變得明顯了,但此時還往往需要一種跨越式的思維,在這種思維的引導下搜集支持新觀點的實證,這些證據和開始得到的那些證據可能是不同的——這是一個演澤推理和歸納推理相互混合進行的過程。反復得到實證支持的概念被接受為‘事實’,但是他們要得到穩固的確立還需要得到廣泛的實證支持”②[英]溫·哈倫:《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韋鈺譯,科學普及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頁。。這樣,論證不僅是一個檢驗舊知識的過程,而且成為新知識得以確立的支撐。在裁汰舊知和孕育新知的動態過程中,論證作為動因始終貫穿其間。在學術寫作教育中不斷申明論證的意義和價值并展開行之有效的論證能力培養,就是要在提升學生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前提下,用寫作激發思考,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以問題意識系統地聯接相關知識點,產生新的觀點,鼓勵他們努力推動知識的迭新換代。這也是學術寫作課程以知識為導向的基本要求。

學術寫作教育目標應該是將學生培養成知識創新的主體,其知識性導向并非把“學術寫作”這個主題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既然知識同論證高度相關,在寫作過程中強調知識性導向的努力便著落在形成知識創新的論點、有效組織論證策略、合理選取論證方式、完整呈現論證說理或辯駁等方面。學術寫作因此也是學生主體性的思維綜合能力的現實展開,更具體的說是把思維過程和結果轉化為一種分析性的語言陳述。這種“‘分析’包含但不限于……‘將研究對象的整體分為各個部分并分別加以考察的認識活動’,而是拓展為以認識事物、探究本質、發現問題、尋求對策等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理性認識活動”①金立:《論邏輯、分析性寫作、大學通識教育之關系》,《寫作》2023年第4期。。這樣看來,進行系統的論證能力培養是學術寫作教育的題中之義,但它實施起來卻難度極大。困難具體表現為要在學術寫作教育教學中兼顧以下幾個維度的問題:通過復刻或重現經典理論論證的過程演示論證實踐、介紹系統且完整的論證方法及實操經驗、教導學生熟練使用論證語匯、培養與論證相關的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維,建立完整的論證評價體系,完善與論證說理或辯駁相關的習題設置……這些內容不一而足,要在課時量有限的情況下盡量完成,對課程設計者、授課教師與學生都是不小的挑戰。我們建議在介紹基本論證方法基礎上,選取經典文章、優秀案例、反面案例做課堂現場的“解剖式”教學,然后在課后根據學生作業組織助教做一對一的優缺點剖析和輔導提升。

二、共同體導向

任何寫作都預設了潛在的閱讀者。即使像日記這樣極具私密性的寫作也有潛在的讀者,即寫作者本人。學術論文在構思階段就以科學共同體內部的同行研究者為潛在讀者,具備鮮明的共同體導向。關于科學共同體,著名的科學哲學家庫恩有系統的論述:“一個科學共同體由同一個科學專業領域的工作者組成,在一種絕大多數其他領域無法比擬的程度上,他們都經受過近似的教育和專業訓練;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都鉆研過同樣的技術文獻,并從中獲取許多同樣的教益。通常這種標準文獻的范圍標出了一個科學學科的界限,每個科學共同體一般有一個它自己的主題?!雹冢勖溃萃旭R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頁。庫恩對科學共同體的形態學界定表明現代知識的生產已經進入專業化和職業化的階段,致力于知識創新的研究者在知識儲備、研究方向、研究模式、信息共享、成果評價等領域必須符合共同體的規范要求。從宏觀的視角來看,這是知識生產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產物,而這項進程早在近代社會就頗具規模,以至于一百多年前的馬克斯·韋伯就曾發出感嘆:“一項最終確定的杰出成就無不屬于專業性的成就?!雹郏鄣拢蓠R克斯·韋伯等:《科學作為天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版,第12頁。

科學共同體的存在讓知識的公共性特征聚斂化,即專業知識優先向共同體開放。這深刻影響著知識更新的整個過程,也從根本上決定了學術寫作的書寫模式和評價方式。在學術寫作課程上,我們重點提醒學生要掌握以下基本要素:

(一)問題意識

清晰明確的問題意識是學術寫作的出發點,能不能提出富有理論價值的問題并據此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方法是衡量學術研究和寫作的重要指標。一篇論文往往圍繞一個問題意識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內在邏輯展開,而最終落實為“導論—論證—結論”三個大的構成部分。

學術寫作的基本思路肇始于亞里士多德,成型于中世紀的大學,又影響了現代學術論文的知識構造模式?!芭c古典時代的其他作者和作品不同,亞里士多德留下來的作品……有一個共同的寫作模式:先是提出一個問題,然后歷數從前的學者關于這個問題的種種看法,然后對前人的看法進行批判和甄別,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爆F代學術論文的一般寫作規范是“提問—答辯—再提問—再答辯的學術積累方法”①吳國盛:《學術寫作的三大意識》,《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1年第7期。。

有價值的學術問題總是與共同體承認的“范式”相關。所謂“范式”是科學共同體一致同意和信奉的研究模式、框架或方法論原則。如從亟待解決的問題與“范式”的相關性考量,可以定位該問題是對“范式”的補充、修正還是反對,從而使其理論意義得以彰顯?!胺妒健辈皇枪潭ǖ?,不能被其解釋的“特例”構成“范式”轉移的動力,我們從“范式”轉移的歷程中能總結出評價理論適用性的準則。對此,庫恩就總結道:“精確性、一致性、廣泛性、簡單性和富有成果性——都是評價一種理論是否適當的標準準則……當科學家必須在已有理論和后起競爭者之間進行選擇時,這五種特征具有關鍵作用。它們連同其他類似的特征,提供了理論選擇的這種共同基礎?!雹冢勖溃萃旭R斯·庫恩:《必要的張力》,范岱年、紀樹立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13頁。這些標準為科學共同體廣泛認可,從而在實際上對有價值的學術問題和可使用的知識資源造成路徑依賴和約束?!胺妒健甭鋵嵉綄W術寫作就作為特定研究領域的樣板或規范,為問題選擇、征引文獻、表述方式等提供了一致性的專業標準。唯有幫助學生建立起專業共同體的自覺,他們在選題問題時才有的放矢,在寫作時才有明確的學科規范標準。

(二)文獻綜述

為了發現和厘清問題、追蹤問題解決的前沿進展、借鑒前人思路和方法或從正反兩方面尋找佐證觀點,都需要通過文獻檢索來參閱前人的研究成果。但關于特定問題的文獻往往浩如煙海,如何有效檢索文獻就成為學術寫作中的重要技能。那些被共同體廣泛承認和討論的文獻、具備“范式”意義的代表性作品往往具備更大的參考價值,因而是文獻檢索中的優先對象。同樣重要的還有直接與問題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所有檢索的結果要進行結構化的整理,并最終寫作成為學術論文必備的“文獻綜述”(Literature Review)部分。在這一環節的教育,我們建議與圖書館的老師合作,鼓勵學生參加圖書館定期舉辦的文獻獲取與評價的相關講座,引導他們獲得館員的幫助查找專業文獻,在條件允許情況下現場演示如何使用在線資源以及文獻管理軟件。

(三)格式規范

作為學術共同體的內部交流的文本,現代科學論文的寫作規范的統一肇始于20 世紀初,而通行的寫作規范在20 世紀50 年代正式建立,并擴散到理科、工科、社會學科與人文學科③吳國盛:《學術寫作的三大意識》,《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1年第7期。。以學術論文為例,其常規體例包括摘要、關鍵詞、引言、正文、結論、腳注、尾注、參考文獻,其中每個部分在文章中的功能和作用都相對固定,總的目的是方便同行閱讀和使用。通過教學和訓練讓學生熟練掌握這些格式規范是學術寫作教育中的基礎內容,其目的不是單純灌輸一些寫作的定式,而是讓學生能根據共同體的共識性模式寫作和運思。講解這一部分適宜將每個體例對學術共同體交流的意義講清楚,例如摘要是為了方便同行迅速獲得結論,關鍵詞是為了利于檢索,參考文獻在構建共同體知識聯系方面具有基礎作用,而不是簡單地要求學生記誦學校畢業論文或期刊論文的規范說明。

(四)學術倫理

科學共同體擁有為成員共同承認的價值取向和倫理準則,是凝聚和促進共同體的精神力量,包括對學術公正性的底線要求以及學術創新的激勵機制。這些原則大致包括:真理作為貫穿始終的追求目標、講求證據的真實性、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尊重科學成果的首發權和署名權、堅持原創和不剽竊抄襲他人的研究成果等??茖W共同體的實體化意味著其背后的倫理原則不能是凌空蹈虛的教條,而要凝結為明確的學術寫作的規范性要求,引證規范就是其中的典型。我們要教導學生守住底線,說明違規的嚴重后果,杜絕因為認識不清而引用不當、故意竊取他人成果或隨意拼湊他人觀點等不良行為。因而,以引證規范教育為代表的學術倫理教育是學術寫作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綜上,科學共同體和“范式”的形成給學術寫作指定了特定的讀者群,且對從提出問題、文獻綜述到遵守格式和引證規范的寫作過程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在學術寫作教育中不斷申明和強調這些要求不是為了規訓出“亦步亦趨”的寫手,而是讓學生在研究和寫作中潛移默化地強化作為專業知識研究者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而要將這些綜合的目標落到實處,還要對寫作課程現場與課下輔導做相應的整體有機設計,比如提升習作審閱質量、引入學生習作互評模式模擬共同體內評議、鼓勵和推薦優秀習作發表等。

三、零度寫作導向

學術寫作終究是寫作類型之一種,而只要是寫作,就是運用文字作為符號來傳達特定的意義。學術寫作又有它自己的獨特性,在語言表達層面突出表現在追求表意的清晰、準確、客觀等目標。源自實證主義傳統,以韋伯為代表的“價值中立”科學研究原則對社會科學乃至人文學科影響很大。盡管后來有不少學者批評韋伯的觀點,認為任何研究都必定滲透著研究者本身已有的理論,因此研究主體和主觀因素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韋伯指出,為了保證客觀性和科學性而在研究中應該避免用價值判斷代替事實判斷,這依然是一個值得參考的理想①參見周曉虹:《再論“價值中立”及其應用限度》,《學術月刊》2005年第8期。。落實到學術寫作上,學術語言也具有鮮明的現代性?;A教育階段的作文文風與之相比差別很大,兩者并不能自然銜接或過渡。劉軍強教授提出,“現代的科學寫作風格,則要求一切以證據為基礎,講求語言的清晰而非絢麗,講求邏輯的周延而非隨便發揮,追求說服力而不是充沛的情感”②劉軍強:《寫作是門手藝》,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25頁。。

從哲學的角度分析,我們想介紹法國結構主義代表人物羅蘭·巴爾特提出的“零度寫作”理論。他提出寫作以表意的客觀為價值導向,對學術寫作的語言表達方式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巴爾特定義說,“零度的寫作根本上是一種直陳式的寫作”③本節對巴爾特理論的介紹來自項曉敏:《對巴爾特零度寫作理論的再讀解》,《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年第4期。。他的思想受到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影響,提醒人們要注意寫作語言的社會發展歷史以及可能具有的意識形態背景④孔德罡:《羅蘭·巴爾特與馬克思主義:一個學術史考察》,《廣西社會科學》2018年第12期。。如果不加反思地使用語言定式,這樣的寫作不是中性的、不偏不倚的,也即“非零度”的。相對地,“零度寫作”倡導語言不再受束于某種固定的形式、結構和習慣,轉而返璞歸真為一種直陳式的、新聞式的書寫,寓評價于事實的陳列之中。這種寫作抗拒去設定先行的權威和價值,追求中性、冷靜和客觀的效果,故被稱為“零度”的?!傲愣葘懽鞯囊鈭D在于清除外在因素對寫作的干預性,消除寫作中主體介入性的價值評判,消除寫作中的功利色彩從而擴大寫作本身的容量,擴充寫作本身的各種可能性?!雹荼竟潓Π蜖柼乩碚摰慕榻B來自項曉敏:《對巴爾特零度寫作理論的再讀解》,《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年第4期。

“零度寫作”被批評者認為只能是一種美學和哲學的理想,因為語詞和文字的形成與它們被書寫者接受的程度和范圍無不具備社會歷史性,這就使得語言形式和使用語言很難實現真正的“不偏不倚”。當然,巴爾特也對此做了解釋,他認為作者的思想情緒和觀念意圖則可以通過長期積累形成的語言風格間接表現⑥本節對巴爾特理論的介紹來自項曉敏:《對巴爾特零度寫作理論的再讀解》,《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年第4期。。它對學術寫作有啟發甚至警醒的意義,即它始終強調寫作者應該自覺地持有一種客觀的態度,關注研究對象本身而盡量隱去作者個人的非學術偏好。因此,根據他的理論,學術論文的語言給讀者的留下的印象就是作者“不在場”,而只有對事物本來面貌及其形成機理的揭示。

“零度寫作”在學術寫作的語言使用中具有可借鑒的先導意義。我們更多地是借用巴爾特總結出來的“零度”作為學術語言準確、簡潔、客觀的形象比喻,而不是完全贊同和借用他的理論?!傲愣葘懽鳌辈⒎腔乇軆r值判斷,更加不是開脫社會責任的借口,而是倡導實事求是、用事實說話。

首先,從作者作為寫作主體的角度看,作者采納“零度寫作”的方式就是直接和準確地陳述事實為語言表達之目的。此時,寫作者的身份只是知識和事實的客觀陳述者而非評價者,也即他(她)必須自覺地約束自己所使用的語言的評價功能。因為涉及評價,就難免有立場上的傾向或偏好。但可以通過考慮如何鋪陳事實、安排文章的層次結構、個人的語言風格表達價值導向。

其次,從學術語言本身具有的“前理解”結構看,我們要注意避免使用有“刻板印象”或對某些社會群體有冒犯性的詞語,例如避免使用已經過時的、具有性別歧視、種族歧視或者社會地位歧視的語言①這里我們想表達是即使專業的學術語言也有其歷史與文化傳統,甚至有形成之時特定社會結構與歷史事件賦予的獨特涵義。寫作者不能夠不假思索地接著使用,而要注意在當下語境中是否仍然具備充分的準確性,是否有可替代的詞語。例如,過去柏拉圖的哲學核心理論被概括為“理念論”(對應英的“Theory of Idea”),有非常復雜的跨語言、跨文化演變歷史,至今在中文學界也仍是主流的理解,但隨著英語單詞“Idea”的主觀性和心理性越來越強,根據研究進展近年來英語學界主流采用了“Theory of Form”(翻譯為“型相論”),也更能表明其客觀性和原型、形式的意義。。如果讓帶有傾向性的語匯侵入學術寫作,可能會妨礙閱讀者有效接受信息,誤導讀者的價值判斷,甚至對作者自身帶來學術倫理風險或者招致社會責任缺失的指責。

最后,從語言的使用環境看,現代新的語言層出不窮,學術寫作者要能夠辨別清楚使用的每一種新術語背后隱含的價值取向以及傳播效果,盡量選擇不偏不倚的中性詞語。在今天知識爆炸以及自媒體盛行的時代,帶著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還可能干擾學術寫作者的思緒,使其偏離說理或陳述的進程。這一現象集中表現為一些同學在寫作過程中常常思緒叢生,被搜集到的各種主觀立場強烈的網絡材料牽著走,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就是未能遵守中立的語言使用原則,讓帶有評價功能的語言攪亂了有條不紊的陳述性表意。例如我們布置的作業選題之一是讓學生分析年輕人的“擺爛”現象,實際上這一個術語就帶著一種批評和否定的立場,我們其實是期待學生能夠擺脫先入為主的評價,先還原這一現象的實際情況,能夠撥開各種網絡言論的迷霧,運用可靠的理論分析這種評價的發生史、青年的心理狀態、社會成因等,最后提出應對策略??傊?,只有明確了客觀的陳述者立場,才能用準確的語言、適度的抽象、分明的層次和經濟的施用策略來描述事實和陳述理論,而這些維度正是學術寫作使用語言通常要求的準確性、抽象性、層次性等的表現。從熟練使用學術語言到形成穩定的語言風格是一個歷時性的過程,也是一個極具私人化傾向的問題,這對學術寫作教育提出了相應的挑戰。挑選在語言形式和風格上具有示范作用的佳作進行研讀學習,在習作中強調“零度”效應并開展方法論精講,更重要的是學生自己要動手寫作完整的論文并得到老師和助教的及時反饋,逐漸養成良好的學術語言習慣。

總而言之,學術寫作是一門教學相長的課程,它的改進和發展需要參與其中的師生共同探索,而在哲學層面的反思也有不斷深入和總結的必要。惟其如此,它才能兼具形而上的方法論意義和形而下的技能功用。

猜你喜歡
共同體學術語言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語言是刀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的學術思考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累積動態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我有我語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