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以來杜詩評點研究述論

2024-01-26 16:57張學芬
杜甫研究學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杜詩詩學

〔摘 ?要〕??20世紀以來杜詩評點研究發展迅猛,在推進基礎研究的文獻整理、杜詩學建構體系的主要形態、新拓展的輯佚辨偽、新材料的域外杜集研究諸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就。然研究中的系列不平衡問題亦顯露出來,如何在杜詩評點已有研究基礎上破解這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杜詩??杜詩評點研究??詩學??杜詩評點史

綜觀前人杜詩評點研究,可以發現幾個明顯特征:一是在總體上杜詩評點研究處于備受關注的位置。這主要源于杜甫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人格典范地位,杜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詩學典范地位,以及杜甫及其詩的當代意義,故其受到關注是自然的,亦是必然的。二是杜詩評點研究在整個杜詩學發展進程中所處的重要地位。這主要指部分杜詩學理論的闡述出現在杜詩評點研究領域,同時杜詩評點研究的發展軌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杜詩學及中國詩學發展之動態。三是杜詩評點研究與文獻學和中國文學批評史有著極其緊密的關系。由于近代研究資源獲取的日益便捷給杜詩評點研究提供了新的文獻材料,使杜詩評點研究領域不斷拓寬和豐富,至今研究仍持有一定活力,這是其他文人作品評點所不及的。以上諸端貫穿杜詩評點研究的全過程,然隨著各個不同歷史時期政治氛圍及文學思潮的變化,杜詩評點研究又呈現出具體特征。真正以杜詩評點研究為主題則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后,杜詩評點研究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卻是21世紀初至今。故本文擬就杜詩評點近40年之研究進展、成就及不足加以論述,借此厘清杜詩評點研究脈絡,以對今后的杜詩評點研究提供一些參考。以下就杜詩評點研究的發展軌跡及具體內容分專題擇要述之。

一、文獻整理:杜詩評點基礎研究從依附到獨立

杜集文獻目錄整理是杜詩學研究的基礎性工作。杜詩學文獻目錄整理正式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作為杜詩學重要內容的杜詩評點,這一時期其文獻目錄整理研究完全依附于杜詩學。

國內較早編訂杜詩學文獻目錄的是北京圖書館參考研究組于1954年編的《北京圖書館館藏杜甫詩集書目》(北京圖書館油印本),收錄杜甫詩集81種92部。1956年浙江圖書館編《浙江圖書館館藏杜詩目錄》(浙江圖書館油印本),收錄杜詩65種96部;同年成都杜甫草堂推出《成都杜甫草堂所藏杜詩目錄》,1958年重編,1959年在此基礎上撰成《增補目錄》,至此收錄杜甫草堂所藏杜詩文獻163種470部。1958年,陳炳良撰文《杜詩書目匯編稿》,收錄自唐至清有關杜詩之書共148種。1962年,萬曼《杜集敘錄》一文題解了自宋至清之杜集。1963年,馬同儼、姜炳炘撰寫《杜詩版本目錄》,所著杜集均為見存文獻。1965年,香港葉綺蓮碩士論文《杜詩學》下篇“杜集書錄”,對杜集文獻進行了細致辨析。綜觀以上這些書目文獻收錄的杜集書目,數量由少到多,地域由國內到國外,其中包含部分屬評點范疇的杜集,為杜詩評點文獻目錄整理研究在其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世紀50-60年代,杜集文獻專著陸續出版,此前較早的是洪業《杜詩引得》(燕京大學1940年版,重印本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該書萬字序文簡明介紹了杜集版本源流、考證、評介,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其后有《杜少陵集詳注》(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杜工部詩集》(中華書局1957年影印版)、《宋本杜工部集》(商務印書館1957年影印版)、錢謙益《錢注杜詩》(中華書局1958年版)、浦起龍《讀杜心解》(中華書局1961年版)、楊倫《杜詩鏡銓》(中華書局1962年版)、王嗣奭《杜臆》(中華書局1963年版)、華文軒《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杜甫卷》(中華書局1964年版)等。

杜詩學文獻目錄整理進一步強化并持續深入是在20世紀80年代前后。1974年,黃永武主持影印出版《杜詩叢刊》(臺北大通書局)四輯,共71本,其中收集杜集箋注評解達35種,均為難得典籍,為研究者提供了極大便利。1976年黃永武主編《杜甫詩集四十種索引》(臺北大通書局),就杜集特點作了介紹,言簡意賅,切中要點。最為權威的是兩部同為1986年出版的新著《杜集書目提要》(齊魯書社)與《杜集書錄》(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者由鄭慶篤、焦裕銀、張忠綱、馮建國四先生合著,“知見書目”收錄文獻355種,“著錄存目”收錄已佚或存佚不明書目221種,“集杜書目”收錄書28種,“戲曲電影”收錄12種,“外文譯注”42種,提要內容既有對杜集基本情況之簡敘,又有對版刻情況之辨正。因該書每類編排下的書目皆以時間排序,故杜詩評點文獻書目雜糅其間。后者由周采泉憑一己之力而作,編撰體例及風格與《杜集書目提要》完全不同,其仿照朱彝尊《經義考》及謝啟昆《小學考》體例,分內、外二編,內編以存書之書錄解題為主,著錄書目474種,外編以存目及參考資料為主,著錄書目383種。值得注意的是,《杜集書錄》卷九“輯評考訂類二”乃為“批點匯評之屬”,共收錄杜詩批點文獻102種,此分類首開杜詩評點文獻目錄編撰先河,在杜詩評點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該書對杜詩評本的收錄情況存有缺陷亦是有目共睹的。首先,其收錄杜詩評點文獻尚不全面。由收錄評點文獻書目可以看出,周采泉收錄依據多以杜集名稱為主,名稱中有“批”“評”“批點”“評點”字眼則歸為批點之類。如沈德潛《杜詩偶評》和朱雪鴻、朱顥英《朱雪鴻批杜詩》二書劃歸卷七“選本律注類二”,實際上二書選抄非律詩,沈書除五七律外,還選錄五七古、五七絕句,朱書僅選錄五排,主要選錄的是五七古,另外二書還是杜詩評本,當屬評點文獻。其次,由于有些文獻周采泉并未經目,因而對于部分杜詩評本的著錄存有失誤之處。如《批杜詩闡》一書,周采泉并未目驗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所藏原書,故著錄為宋犖《批杜詩闡》、邵長蘅《批杜詩闡》二本,事實是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僅藏該書一部,批語乃為宋犖過錄邵長蘅評語,并間有自己所批。再次,杜詩評本的相關考證尚未得到深入研究。如徐樹丕《杜詩執鞭錄》,周采泉疑為好事者托名之作,但經熊言安考證,是書實為徐氏手批本。以上例證尚多,此不盡舉?!抖偶瘯洝冯m有不足者,然其與《杜集書目提要》代表著這一時期杜詩學文獻目錄整理研究的最高水平,既為杜詩評點研究奠定了一個相對完善的框架,又為杜詩評點史的構建提供了可信文獻材料。

隨著學術研究的發展與深入,以上二書著錄文獻不全、文獻錯漏等短板日漸明顯。有鑒于此,2008年張忠綱、趙睿才、綦維、孫微編纂了《杜集敘錄》(齊魯書社),收錄杜集文獻1261種,其中唐五代杜詩學文獻14種、宋124種、金元18種、明171種、清426種、現當代350種、國外杜詩文獻158種。該書在文獻數量上遠勝于《杜集書目提要》《杜集書錄》二書,可謂杜詩學文獻目錄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然其以年代編次,杜詩評本并不凸顯。是書出版前一年,孫微斷代文獻專著《清代杜詩學文獻考》(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出版,文獻數量達410種,2019年增訂時增至520余種。該書雖按文獻版刻先后編次,但在文獻著者生平情況的鉤稽上用力尤深。對清代杜詩評本而言,該書是梳理辨正之力作,其提供了大量新文獻和研究成果。其后,張忠綱主編《杜甫大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是集成性著作,其“版本著作”著錄情況基本同于《杜集敘錄》。

圍繞杜詩學文獻整理研究進行的基礎工作,還體現在地域杜詩文獻目錄的編撰上面。2004年,張忠綱、綦維、孫微《山東杜詩學文獻研究》(齊魯書社)詳細梳理了山東地域從唐至清的杜詩學文獻,是最早研究地域杜詩學的文獻專著。此外,蔡錦芳《杜詩學史與地域文化》(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梳理我國各省各地區杜詩學文獻,考察地域杜詩學發展史呈現出的不平衡現象,并揭示出其中地域文化所產生的影響。以上兩部書均對杜詩學文獻按地域進行詳細整理。杜詩評點附庸于杜詩學,故其文獻亦體現出地域性特點。

對杜詩評點文獻目錄整理進行獨立研究是從曾紹皇開始的,他于《杜詩未刊評點的整理與研究》中專列附錄一“杜詩評點編年簡目”、附錄二“杜詩未刊評點版本提要”。附錄一按杜詩評點文獻年代編次,著錄文獻219種,其中宋3種、元4種、明20種、清180種、民國11種、1949年以后1種;附錄二著錄未刊評點文獻110種,共計329種。其杜詩評點文獻數量甚夥,遠超周采泉《杜集書目》所著數量,附錄就文獻著者、版本、序跋等方面也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該文爬梳勾稽,廣收資料,對杜詩評點文獻目錄進行系統整理,不僅為杜詩評點研究建立了更為全面的基礎材料,而且將杜詩評點研究引向深入。在推出該書先后,曾紹皇還發表了系列論文,如《稀見清代名家手批杜詩提要三種》(《杜甫研究學刊》2009年第1期)、《杜詩評點的文獻著錄及其觀念嬗變——以歷代公、私書目為考查對象》(《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6期)、《明清杜詩手批本書目著錄的輯補與辨正》(《中國文學研究》2017年第1期)、《稀見清代杜詩手批稿鈔本提要試稿十種》(《中國文學研究》2018年第4期)、《臺灣地區藏稀見杜詩手批本提要敘錄》(一)(二)(《杜甫研究學刊》2019年第1期、2020年第2期),將杜詩評點基礎性研究工作又向前推進一步。此外王燕飛《明代杜詩選錄與評點研究》,專就明代杜詩評點10種文獻作了敘錄。

二、主要形態:杜詩學體系建構下杜詩評點研究多元成果的涌現

與杜詩評點文獻目錄整理并行,杜詩學體系建構下的杜詩評點研究亦在開展。在杜詩學建構體系下,杜詩評點由杜詩學分支逐漸發展成杜詩學主要形態之一,并逐漸出現時段長、向度多的學術態勢。

20世紀80年代是杜詩學作為一門學科進行建構的時期,其首倡者是許總。其《杜詩學發微》(南京出版社1989年版)、《杜詩學通論》(圣環圖書公司1997年版)二書,試圖從學術史角度對杜詩學體系進行建構。二書均從杜詩學史及文本兩個層面確定杜詩學研究范圍,具有開創意義,其中論及到的杜詩評點,主要以宋人對杜詩的批點和集評為主,相對簡略。張忠綱《杜詩縱橫探》(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論及了杜甫思想、生平交游、詞語辨疑、版本考證等諸多方面,在許總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拓寬了杜詩學研究范圍。此外,該書關注的杜詩評點內容主要是山東學者注杜評杜概況,條理清晰,論述詳細。

不過,從杜詩學體系建構角度來說,無論是許總還是張忠綱,其意識中杜詩評點與詩話均屬論杜層次。胡可先在《杜詩學論綱》(《杜甫研究學刊》1995年第4期)、《杜詩史料學論綱》(《杜甫研究學刊》1997年第2期)二文中對當時杜詩學構建亦作出回應,然其“論綱”八方面內容中并未包含“杜詩評點學”,明確提出杜詩評點為杜詩學分支的說法是在其《杜甫詩學引論》(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一書中。在以上杜詩研究學科化系列研究成果基礎上,《杜甫詩學引論》是對杜詩學進一步綜合性、前瞻性的研究,包括四方面內容:杜詩學通論、杜詩學史論、杜詩學專論、杜詩學年表。其中“杜詩學通論”包括七方面,即杜詩的著錄、杜詩的版本、杜詩的???、杜詩的注釋、杜詩的史料、杜詩的評點、杜詩的文化,杜詩評點明確列入其中。胡可先所認為的杜詩評點,應不同于杜詩注釋,且與杜詩文本是一體的,并在此基礎上對宋元明清四朝杜詩評點情況予以詳細闡釋,對各時代典型批點者劉辰翁、楊慎、徐渭、郝敬、郭正域、金圣嘆、朱彝尊、何焯八人的杜詩評點特征進行個案分析。這部書為杜詩評點研究提供了范式,對后來杜詩評點研究影響頗大。關于杜詩學體系的建構,彭燕《杜甫研究一百年》(《杜甫研究學刊》2015年第3期)進行了條理明晰地梳理,展現出20世紀80年代后杜詩學發展的軌跡。

這時的杜詩學建構研究不僅限于從宏觀上探索的論著,還有一些杜詩學斷代研究方面的成果,也對杜詩學研究產生了一定影響,如綦維《金元明杜詩學研究》(山東大學2002年博士學位論文)、孫微《清代杜詩學史》(齊魯書社2004年版)。二書全面系統梳理了金元明清時期杜詩學的大量相關材料,并聯系相關文化背景,勾勒出四代杜詩學史的整體風貌,對各朝代杜詩學的總體進程和發展脈絡有了清晰認識和總體把握。前書論及杜詩評本的有元范梈《杜工部詩范德機批選》及明郭正域《批點杜工部七言律》、孫鑛《杜律》、胡震亨《杜詩通》等,總結出各自的特色及不足。后書對清初評點家王夫之、李因篤、王士禛、沈德潛、翁方綱等均有專題論述,并詳細考訂了清代杜詩集評本。二書雖未專門探討杜詩評點,但其中關于杜詩評點的內容是過去從未涉及的,因而不僅在杜詩學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更對杜詩評點研究上達到的深度和系統程度有所助益。其后又陸續出現了斷代杜詩學史的研究,如王燕飛《明代杜詩選錄和評點研究》。該書主要研究明代杜詩選錄與評點兩方面,其中就評點而言,系統闡述了背景、特點及重要評本。又有郝蘭國《遼金元時期的杜詩學》,涉及到杜詩評本《杜工部詩范德機批選》《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的研究。

由上看出,杜詩學建構下的杜詩評點逐漸進入杜詩學研究視野,從最初其附庸于杜詩學,相關研究散見各書,而后逐步受到學界關注,不少獨立成果開始批量涌現。

一是杜詩評點整體研究。這一課題主要研究成果當推曾紹皇《杜詩未刊評點的整理與研究》,這是一部在系統整理原始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杜詩未刊評本進行全面研究的力作,其中對于杜詩未刊評點在歷代杜集數目中的著錄狀況、杜詩未刊評點與杜集文獻、杜詩學、詩學理論、個案研究等,都作了詳盡分析,在杜詩評點研究領域有重要參考價值。熊言安《杜詩批點研究》(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博士學位論文)亦是值得關注的一部著作。該文以名家杜詩手批本個案研究為主,對宋元明清杜詩評點演進過程作了細致分析,可與曾紹皇論文形成互補。在論文方面,王永波《杜詩在明代的評點與集解》(《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論證了明代貶抑評杜與當時特定時代環境、文藝思潮、批評標準密切相關;曾紹皇《手批杜詩:杜詩經典化的重要一環》(《中國文學研究》2018年第3期)認為杜詩手批本是杜詩經典化的民間基礎、重要史料,是杜詩經典化進程的多樣途徑之一;曾紹皇又在《明清杜詩手批本的得與失》(《光明日報》2019年12月23日第13版)一文中,綜觀明清杜詩手批本,總結出手批本保存杜詩評點文獻、延續家學、構建批評理論體系、提供杜詩集評資料、書法藝術五方面價值,亦指出手批本亡佚嚴重、質量參差不齊、過度詮釋的缺陷。

二是杜詩評點與詩學理論研究。此課題無專門研究著作,多摻雜在杜甫研究或其它杜甫相關的論著中,如孫微、王新芳《杜詩學研究論稿》(齊魯書社2008年版),徐國能《清代詩論與杜甫批評——以神韻、格調、肌理、性靈為論述中心》(里仁書局2009年版),周興陸《詩歌評點與理論研究》(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孫學堂《明代詩學與唐詩》(齊魯書社2012年版),以及楊經華《宋代杜詩闡釋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和魏景波《宋代杜詩學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以上著作所涉及到杜詩評點均從詩學理論方面進行了探討。將這方面研究推向更深層次的是以曾紹皇為首的一批學者,其先后發表的論文有《桐城方氏父子手批〈杜詩論文〉的文獻價值及理論價值》(《文獻》2011年第1期)、《“響”:李以峙手批〈杜詩詳注〉的批評原則》(《杜甫研究學刊》2011年第2期)、《杜詩評點:被有意擱置了的杜詩學文獻——從杜詩學與文學批評史的視閾出發》(《中國文學研究》2011年第4期)、《嚴復手批〈杜工部集〉的批評理念與價值》(《中國文學研究》2014年第2期)、《吳廣霈手批〈杜詩集評〉及其文學批評史價值》(《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試論清代杜詩未刊評點序跋的理論價值》(《文史哲》2017年第2期)。此外,徐克瑜《中國式的細讀——金圣嘆杜詩評點價值和方法的新批評透視》(《山西師大學報》2009年第3期)、胡建次《中國古典詩學批評中的杜甫論》(《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2000年第2期)、王偉《攻杜:杜甫及杜詩接受的另種面向及其詩學意義》(《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楊億力《“以古文解詩”的內在邏輯——以清初徽州士人杜詩評點中的“古文之法”為例》(《北京社會科學》2014年第12期)。這些論著或著眼于杜詩評點的詩學意義,或以評杜為代表論證古代詩論在詩學史上的意義,或論評杜的中國式細讀法對古代詩歌批注的理論方法意義,或從杜詩未刊評點視角闡釋杜詩學意義和文學批評功能,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其標示著杜詩評點研究在詩學批評中的不斷深入。

三是杜詩評點個案研究。對宋人劉辰翁評點研究影響較大的有焦印亭《劉辰翁研究》(四川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張靜《劉辰翁杜詩批點本的三種形態》(《杜甫研究學刊》2004年第1期)、焦印亭《劉辰翁評點杜詩著作敘錄》(《杜甫研究學刊》2009年第3期)、趙星《劉辰翁的杜詩評點初探》(《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邱旭《試論劉辰翁杜詩評點的特點》(《河西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元代杜詩評點研究重點在《集千家注批點杜工部詩》一書,論文則有邱旭《〈集千家注批點杜工部詩集〉研究》(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碩士學位論文)、焦印亭《高楚芳與其〈集千家注批點杜工部詩〉述論》(《學術探索》2013年第2期)、曾祥波《宋元“集注批點杜集”成書及其價值發微》(《文獻》2021年第2期)、張學芬《四庫本〈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底本考辨——兼論玉幾本與明昜本之關系》(《古籍研究》總第74輯,鳳凰出版社2021年版)。

相較宋、元,明代杜詩評點研究成果明顯增多。鄭善夫評杜研究有王秀麗《鄭善夫〈批點杜詩〉研究》(山東大學2014年碩士學位論文)、王燕飛《鄭善夫〈批點杜詩〉輯錄及其特色》(《地方文化研究輯刊》2015年第1期);張綖、王慎中評杜研究有王燕飛《國家圖書館藏〈杜詩釋〉殘卷作者及其價值》(《文獻》2013年第6期)及熊言安《王慎中“與杜為敵”辨》(《杜甫研究學刊》2021年第1期);徐渭評杜研究有曾紹皇《論徐渭的崇杜情結及其手批〈杜工部集〉》(《杜甫研究學刊》2010年第1期)、熊言安《南京圖書館藏〈徐青藤批杜集〉考辨》(《學術研究》2013年第11期);郭正域杜詩選錄評點研究有趙賢慧《郭正域〈批點杜工部七言〉研究》(《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及《郭正域詩歌批評研究——以〈杜律選〉為例》(《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16年第3期);楊慎評杜研究有白建忠《楊慎文學評點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及《楊慎的杜詩學》(《杜甫研究學刊》2013年第4期)如劉文剛《楊慎的杜甫研究》(《杜甫研究學刊》2013年第3期)。

清代杜詩評點研究多集中于清初,廣涉評點個體者約20家。諸如徐樹丕評杜研究有熊言安《徐樹丕〈杜詩執鞭錄〉作偽說辯駁》(《圖書館雜志》2013年第6期)及《徐樹丕〈杜詩執鞭錄〉考論》(《文獻》2013年第3期);傅山評杜研究則有李杰玲《以傅證傅——談〈傅青主手批杜詩〉的作者問題》(《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熊言安《〈傅青主手批杜詩〉考辨》(《圖書館雜志》2016年第4期)、孟國棟《讀·抄·評:論傅山對杜詩的三位一體接受模式》(《杜甫研究學刊》2019年第1期)、席曼寧《傅山批注杜詩研究》(山西師范大學2019年碩士學位論文);金圣嘆評杜研究有王長印《金圣嘆〈唱經堂杜詩解〉研究》(暨南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王菊《金圣嘆評杜詩之研究》(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孫雪萍《出位與出場——淺論金圣嘆〈杜詩解〉的主體性介入》(《寧夏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李遠達《從“細推物理”到“靈幻搖動”——《杜詩解》批評話語的三重意蘊》(《杜甫研究學刊》2018年第1期);張溍、俞瑒、奚祿詒、吳馮栻評杜研究有王丹《張溍〈讀書堂杜工部詩集注解〉研究》(暨南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曾紹皇《俞瑒〈杜詩律〉評點考論》(《懷化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及《奚祿詒批點杜詩考辨》(《文獻》2016年第1期)、王新芳及孫微《稀見清初抄本吳馮栻〈青城說杜〉考論》(《文獻》2013年第5期);李念慈、呂留良評杜研究有楊春俏《李念慈批點〈錢注杜詩〉輯考》(《杜甫研究學刊》2004年第3期)、王冰雅《呂留良杜詩學研究——以〈天蓋樓杜詩評語〉為中心》(山東大學2019年碩士學位論文);朱雪鴻、朱顥英評杜研究有拙文《〈朱雪鴻批杜詩〉作者新考》(《中國文學研究》2020年第1期)及《〈朱雪鴻批杜詩〉考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21年第2期)。

桐城派評杜研究有徐雁平《批點本的內部流通與桐城派的發展》(《文學遺產》2012年第1期)和童岳敏《新見方苞、姚范、張裕釗杜詩評點考略》(《文獻》2017年第4期)及《〈問齋杜意〉與清初桐城派的杜詩批評》(《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何焯、沈德潛評杜研究有宋紅霞《杜詩何焯評點本的版本情況及文獻價值》(《杜甫研究學刊》2014年第1期)、李貞貞《何焯〈義門讀書記〉杜詩評點研究》(河北大學2016年碩士學位論文)、劉愛平《〈杜詩偶評〉研究》(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龍野《五色批本〈杜詩偶評〉述要》(《杜甫研究學刊》2012年第4期);方南堂、厲鶚評杜研究有楊曦《南京圖書館藏〈方南堂先生手批杜詩〉考論》(《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吳華峰《厲鶚杜詩批點研究》(《杜甫研究學刊》2015年第3期)。清中后期翁方綱、秦應逵、劉濬杜詩評點亦納入了考察視野,成果有賴貴三《翁方綱手批〈杜詩附記〉稿本及其價值》(《古典文學知識》2012年第6期)、曾紹皇《論秦應逵手批〈讀杜心解〉的文獻價值》(《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王辰《近20年劉濬〈杜詩集評〉研究綜述》(《運城學院學報》2019年第2期)以及關于劉濬《杜詩集評》所錄陸嘉淑、朱彝尊、王士禛、宋犖、俞瑒、許燦等人杜詩評語的系列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此期還有杜詩組詩等評點研究的成果,如蓋佳擇《清代〈秋興八首〉選錄與評點研究》(西北師范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曾紹皇《論杜甫隴右詩的清人未刊評點》(《文學評論》2017年第4期)。杜詩評點與傳播方式、家族傳承、序跋、詩話等方面的關系有曾紹皇《人際傳播:杜詩未刊評點的傳播方式》(《武陵學刊》2011年第4期)、《試論明清杜詩未刊評點的家族傳承特征》(《杜甫研究學刊》2013年第2期)、《清代杜詩未刊評點序跋的文獻價值》(《文獻》2013年第3期)、《清代杜詩未刊評點與相關詩話著作關系考》(《文獻》2017年第4期)。

三、輯佚辨偽:杜詩評點研究領域的新拓展

輯佚、辨偽在杜詩學體系建構中并未列入,然隨著杜詩學研究的延伸,這兩方面研究視域亦受到重視,不少成果問世,則主要體現在評點上。

(一)杜詩評點輯佚研究

這方面成果引人注目的是沈時蓉《韓菼批?!村X箋杜詩〉輯考》上、下,該文輯錄四川師范大學圖書館館藏清人韓菼硃墨批?!跺X箋杜詩》的評語,并據此判定硃批極有可能引自清人申涵光《說杜》,墨批很可能屬清人邵長蘅批語。通過沈文,我們發現這一批本乃是研究杜詩和錢箋不可忽略的重要材料。

隨著杜詩學文獻目錄整理的推進,其呈現的整體特色日漸受到重視,代表性著作如孫微《杜詩學文獻研究論稿》(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該書有三方面價值:首先是拓展了杜詩學研究深度,書中選錄唐宋至清不為人知的稀見杜詩注評本,從文獻角度專門論析涉及的某些問題;其次從方法論意義上總結了杜詩學文獻發展規律,第四章杜詩??睂W研究、第五章杜詩注釋學研究、第六章杜詩文獻輯佚學研究,總結歸納了杜詩學基本方法、經驗及教訓,具有方法論意義;再則開拓了杜詩輯佚學新的研究領域,文中對輯佚方法與存在問題、編排與體例作了詳細論證,并通過個案研究作出示范。此書中論及到的杜詩評本有張溍《讀書堂杜工部詩集注解》、盧坤“五家評本”《杜工部集》。值得一提的是,杜詩輯佚學適應范圍雖針對杜詩學而言,但在研究過程中具有代表性個案以清代王士禛、申涵光、潘檉章論杜輯佚研究為主。

除此之外,曾紹皇《屈復〈杜工部詩評〉十八卷輯考》(《中國文學研究》2011年第1期)一文論及清初頗具理論特色的杜詩評本屈復《杜工部詩評》未見傳本,或已佚,考實余重耀過錄屈復評語批點《錢注杜詩》、杭世駿抄錄王士禛、屈復評語批點《杜工部集》、吳朗過錄吳世模等諸家評語批點《讀杜心解》三種,即屬屈復《杜工部詩評》內容。經曾紹皇輯校,基本恢復了原貌。童岳敏《方文〈杜詩評點〉輯錄》(《古籍研究》總第60卷,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就清初已佚的方文杜詩評點,從錢陸燦批點《杜工部集》、何焯《義門讀書記》中加以輯錄,并闡釋其評點內容,可見方文《杜詩評點》既有文獻價值,又有理論價值。

受杜詩評點輯佚與輯錄風潮之影響,一些碩士學位論文以此為選題,諸如董芳《王慎中貶杜論研究》(河北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通過杜詩文獻輯錄出已佚王慎中批杜語,并在此基礎上具體分析王慎中貶杜論杜特質及原因。實際上,王慎中評語多屬鄭善夫。拙文《邵長蘅杜詩評點研究》(河北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經稽考知,清初邵長蘅評杜本未刊。文章從七種文獻中輯錄邵長蘅杜詩評語,基本恢復了其評本原貌,具有重要文獻價值,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六方面闡釋邵長蘅評杜特色,具有一定理論價值。白瑛珠《吳農祥杜詩評點研究》(河北大學2014年碩士學位論文)亦討論吳農祥評本未刊而佚的情況,從劉濬《杜詩集評》和《諸名家評定本錢牧齋箋注杜詩》二書中輯錄出吳農祥評語,分析其評杜特色。

經學界之輯佚,部分塵封已久的杜詩評本基本恢復原貌,這對杜詩評點的研究確有不少發明和推動,亦為杜詩學之整體建構起到了補充作用。

(二)杜詩評點辨偽研究

隨著網絡數據庫的普及,杜詩學研究資源的獲取也逐漸便捷,這極大地推動了杜詩評點辨偽學的發展。

杜詩辨偽學的研究以王新芳、孫微為主,其《杜詩文獻學史研究》(科學出版社2018年版)是第一部從宏觀上闡釋杜詩文獻發展歷史軌跡的著作。這部著作雖未明確提出杜詩評點辨偽學的說法,然在明清時期的杜詩文獻論析中基本以鄭善夫、王慎中、李因篤、邵長蘅、朱彝尊杜詩評點為研究對象,重點梳理杜詩評點文獻作者混淆問題,為杜詩評點史的研究做了最基本的鋪墊工作。針對趙睿才、張忠綱《一個杜詩孤本的發現——朱琦及其〈杜詩精華〉》(《杜甫研究學刊》2007年第2期)一文,孫微、韓成武《朱琦〈杜詩精華〉與邵長蘅杜詩評語的厘定與區分》考證出朱琦評語應轉錄自邵長蘅評語,認為《杜詩精華》作為孤本的文獻價值大打折扣。孫微又針對鄭善夫、王慎中二人杜詩評語,撰寫《鄭善夫與王慎中杜詩評語的厘定與區分》一文,判定王慎中批杜語多為鄭善夫杜詩評語的襲用、補充和改造。其后王燕飛《五家評本〈杜工部集〉王慎中批語實為鄭善夫批語考》從明清有關書目的記載、批語所體現的杜詩學觀、《杜詩通》鄭善夫批語與五家評本《杜工部集》王慎中批語對比三方面論證,得出《杜工部集》王慎中批語真正著者應是鄭善夫。關于《朱竹垞先生杜詩評本》研究,最早是謝海林《朱彝尊〈朱竹垞先生杜詩評本〉之學術價值及其詩學》(《文藝評論》2011年第2期),該文認為《朱竹垞先生杜詩評本》中批語屬朱彝尊,并從四方面論析了朱彝尊論杜詩學理論。針對此文,孫微對朱彝尊杜詩評語的真實性提出質疑,撰寫《〈朱竹垞先生杜詩評本〉中朱彝尊與李因篤評語的厘定和區分》進行考辨,最終判定朱彝尊杜詩評語絕大部分實屬李因篤,另有少量評語系邵長蘅。這就解決了杜詩評點中張冠李戴的問題。后朱莉韻、李成晴又發表《〈朱竹垞先生杜詩評本〉辨偽》(《文獻》2016年第3期),進一步考定該書系偽托之作。

對杜詩評點辨偽研究的還有胡傳淮《張問陶批點杜詩論文辨偽》(《收藏家》2008年第6期)一文,從署款時間、批注內容、張問陶未到杭州三方面考證,認為張問陶批語系偽作。拙文《〈錢注杜詩〉王士禛部分評語著作權屬邵長蘅之考論》上、下,二文以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稀見《錢注杜詩》批點本為文獻依據,辨析朱筆王士禛評語歸屬權實屬邵長蘅,并指出此種現象之原因。

四、域外杜籍:杜詩評點研究新材料的發掘利用

域外漢籍成為近些年學界關注的熱點,研究成果甚多,其在杜詩學領域亦產生重大影響,其中日本是域外杜甫研究成就較大的國家之一。2017年10月日本杜甫研究學會成立,2018年3月創刊號《杜甫研究年報》正式出版,與國內1980年4月成立杜甫研究學會(原名“成都杜甫研究學會”),1981年1月創刊《草堂》(現改名《杜甫研究學刊》)歷程相似。這一新視野中的杜詩評點研究特點主要有三,茲分述如下。

首先是影印出版部分域外典籍,如金程宇《和刻本中國古逸書叢刊》(鳳凰出版社2012年版)、沈津、卞東波《日本漢籍圖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編撰出版委員會《和刻本四部叢刊》(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這些典籍中影印了部分日藏杜集或杜詩評本,為杜詩學研究不斷向廣延伸提供了新素材。

其次是域外漢籍文獻整理,其中有影響力的是嚴紹璗《日藏漢籍善本書錄》(中華書局2007年版)。該書在日藏漢籍善本的目錄、版本、流傳等方面著錄詳細,頗有創獲,其中對杜集著錄50種,為研究者提供了許多寶貴線索。

最后是借域外漢籍對杜甫及杜詩展開研究??疾烊詹貪h籍形成的成果,張伯偉《作為方法的漢文化圈》(中華書局2011年版)一書,開闊了研究者的新視野。之后,其又發表了《典范之形成:東亞文學中的杜詩》(《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9期)一文,認為杜詩典范在東亞文學史上有三種形成方式。另有尚永亮《論前期五山文學對杜詩的接受和嬗變——以義堂周信對杜甫的受容為中心》(《中華文史論叢》2006年第4期)及日本靜永健著、陳翀譯《近世日本〈杜甫詩集〉閱讀史考》(戚良德主編《中國文論》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曹逸梅《杜詩在日本五山禪林文學中的典范地位的形成——以杜詩閱讀與闡釋為中心》(《新國學》2017年第1期)、何振《論杜詩在日本江戶詩壇的傳播與接受》(《域外漢籍研究集刊》2018年第2期)等成果。杜詩評本研究成果有楊理論《漢籍回流的生動案例:以日本大典禪師及其〈杜律發揮〉為中心》(《文學研究》2019年第1期)及《日藏本〈內閣批選杜工部詩律金聲〉考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2017年第1期)、黃自鴻《江戶時代杜甫研究與接受——大典顯常的〈杜律發揮〉》(《杜甫研究學刊》2019年第2期)、汪欣欣《邵傅〈杜律集解〉考論》(《中國典籍與文化》2020年第4期)、日人大橋賢一等《日本一百二十年來(1897-2017)有關杜甫的著作解題》(《杜甫研究學刊》2020年第1期)、鐘卓瑩《日本江戶時代李杜合集考述》(《杜甫研究學刊》2020年第2期)。日人評點杜詩研究成果有程雪《近藤元粹杜詩評點研究》(《蜀學》2019年第1期),從評點形式、內容、思想等方面探討近藤元粹評杜簡潔明了、褒貶分明,反映出其尊杜崇杜詩學觀及對日本推崇杜甫傳統詩學批評思想之繼承。

朝鮮所藏杜籍考察的成果有左江《高麗朝鮮時代杜甫評論資料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及《李植杜詩批解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版)二書,還有杜慧月《〈杜律虞注〉在朝鮮時代的流傳》(《域外漢籍研究集刊》2019年第1期)、袁成《朝鮮摛文院編〈杜律分韻〉版本述略》(《杜甫研究學刊》2022年第1期)、王成《朝鮮杜詩論評與杜詩學研究——以左江〈高麗朝鮮時代杜甫評論資料匯編〉為中心》(《杜甫研究學刊》2022年第4期)。韓國杜詩學研究成果有鄭墡謨《高麗詩壇與杜詩學》(《域外漢籍研究集刊》2016年第1期)。越南杜詩學的綜合研究有馬彥峰《二十一世紀以來越南杜甫研究述評》(《杜甫研究學刊》2021年第2期)。

近40年杜詩評點研究無疑已取得顯著成就,然其中隱藏的問題亦顯露出來,就杜詩評點研究整體情況而論,大抵存在如下幾個研究格局不平衡問題。

其一,名家評杜關注較多,其他評家評杜研究薄弱。這是近40年來杜詩評點研究的一個突出路數,從而導致一定程度上的研究失衡。據上綜述來看,對劉辰翁、金圣嘆、傅山、徐渭等幾位評杜者研究較為深入,而二三流評杜者少人問津,更不必說談論其詩學思想及現象。就筆者統計,其實明清兩代大量文獻中,有價值的杜詩評本不少,有水平的評點家亦不限于少數幾家。

其二,“點”發掘多,“面”把握少。從已經展開的研究看,多側重杜詩評點某一方面考察,即宋至清代杜詩評點個案研究約有40余家,而缺乏對杜詩評點發展、演變的研究,純粹的杜詩評點宏觀研究目前僅有2篇博士論文。值得注意的是,斷代杜詩評點研究尚無關注,故杜詩評點重要階段的發展脈絡、演變特點、詩學現象的整體、歷時研究付諸闕如,以致杜詩評點研究立體性不夠。

其三,重文獻考證,輕理論詮釋。文獻、理論是杜詩評點研究之兩翼,然既有評杜研究中,文獻目錄整理、輯佚與辨偽等研究成果相對豐碩,而理論研究相應不足,主要是忽略了研究中的思想、詩學含量。杜詩評點是一種特殊的理論批評形式,其與杜詩文本一體,最能揭示出杜詩的魅力和缺點,亦最能詮釋出評點者的理論見解。甚至特殊歷史階段下的杜詩評點,還呈現出共同的理論范疇體系。以上均值得重視,需要我們細致分析研究。

其四,“評語”辨析多,“符號”探究少。目前探討的評杜研究,多孤立研究評語,而對評點符號研究尚少,至于將評語與符號二者結合起來研究的幾乎沒有,這就導致對評點及評杜者思想體認的不全面。此外,已有研究成果中很少明確評點界線,更少論及注、解、評三者之異同。同時各歷史階段杜詩評點存在的版本形態,以及其體現出評點的演繹規律,論及亦不多。

其五,國內成果繁盛,域外開拓不足。文獻是文學研究的重要基礎,故域外杜詩評點研究向前推進必須占有一定數量的文獻資料,然因種種因素制約,現階段域外杜詩評點文獻明顯不足。相較國內評杜研究,域外評杜研究還遠遠未被完全開掘。

綜觀近40年的杜詩評點研究,既有成就,亦存問題,如何在已有杜詩評點研究的成就上破解這些不平衡問題,需要在未來研究中作進一步深入探討。

責任編輯 ?高 ?媛

Research Review on the Evaluation of Du Fus

Poem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Zhang Xuefen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Du Fus poems has developed rapidly since the 20th century.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literature coll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u Fu Poetics system,the identification and authentication of new texts,and the overseas study on Dus poems. However,a series of imbalances in research have also emerged,which need to be addressed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evaluation of Du Fus poems.

Key words:Du Fus poems;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Du Fus poems;poetics;history of the evaluation of Du Fus poems

作者簡介:張學芬,聊城大學文學院講師,252059。

1981年至1984年,《草堂》(《杜甫研究學刊》前身)連續七期刊載《杜甫紀念館館藏杜集目錄》。1998年,丁浩《書海拾貝——杜甫草堂館藏精品版本卷》全文收錄《杜甫紀念館館藏杜集目錄》,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其與《草堂》刊載內容全同。

陳炳良此文于1958年發表在香港《文學世界》上,筆者未見,所論參見陳少芳:《一九四九年以后香港杜甫研究概況》,《杜甫研究學刊》1999年第2期,第67頁。

原刊《文學評論》1962年第4期,第36-55頁;其收入《杜甫研究論文集三輯》,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311-345頁;后又收入《唐集敘錄》,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06-137頁。

此文收入《杜甫研究論文集三輯》,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350-399頁。

1969年,《書目季刊》四卷第一期發表了葉綺蓮《杜工部集源流》一文。1970年,此文由臺灣《書目季刊》夏、秋、冬季連刊,題為《杜工部集關系書存佚考》(上、中、下)。

孫微:《清代杜詩學文獻考》(增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

曾紹皇:《杜詩未刊評點的整理與研究》,復旦大學2010年博士學位論文,第361-508頁。

此書為作者碩士學位論文,后修改增補,于2019年在新華出版社出版。

此書為郝蘭國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博士學位論文,后于2012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沈時蓉《韓菼批?!村X箋杜詩〉輯考》上、下二文,分別載于《杜甫研究學刊》1996年第1、3期,第41-48頁、第57-69頁。

此文原載《杜甫研究學刊》2014年第1期,第61-71頁,后收入王新芳、孫微:《杜詩文獻學史研究》,科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165-181頁。

《杜詩文獻學史研究》,第68-94頁。

此文原載《國學》2017年第1期,第321-325頁,后收入王燕飛:《明代杜詩選錄與評點研究》,新華出版社2019年版,第204-222頁。

《杜詩文獻學史研究》,第133-150頁。

此二文分別載于《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2期,第16-23頁、第14-21頁。

猜你喜歡
杜詩詩學
背詩學寫話
詩學“三命題”淺議
篆刻杜詩記
貧困無田杜太守
第四屆揚子江詩學獎
清初杜詩研究二題——錢謙益《解悶》詩箋與仇兆鰲“四句分截”說
《杜詩詳注》和清代學者的杜詩研究
20世紀以來文天祥《集杜詩》研究綜述
闡釋距離的微妙把握與闡釋體驗的差異性生成——以“杜詩”闡釋為例
兩種翻譯詩學觀的異與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