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西方三部論杜著作的評價

2024-01-26 17:02查屏球
杜甫研究學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杜甫

〔摘 ?要〕??BBC專題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與《劍橋中國文學史》《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形式不同,層次有異,基本觀點、主體傾向有相同性,都以杜詩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以杜甫為儒家文化的精神英雄,通過杜詩認識中國文化特質。其中漫游詩人的比較,文明悲劇情感分析,視角頗新。又關于杜詩三次轉變的說明,深入的文本細節辨析以及對真摯感與驚奇感的強調,都極具啟發性,突出了杜詩文化文學價值。

〔關鍵詞〕??杜甫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劍橋中國文學史》 ?《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

近年來,隨著漢學的升溫,西方學人對杜甫的研究,也日漸突出,成果連出,其中以BBC專題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與《劍橋中國文學史》《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中關于杜甫的專題論述尤有代表性,以下作一簡介與評述。

一、邁克爾·伍德《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西方學人對中國文化延續性尤為好奇,常驚嘆千年前的經典仍在當下中國普通人中流傳?!缎l報》在推介這部紀錄片時說:在西方人知識體系里,中國文學史常被忽略,而實際上,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古老詩歌傳統,多數中國人仍在延續著這一傳統,從小就接受古典詩歌的教育。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這是西方學人最感興趣的問題。隨著全面了解中國文化需求的上升,中國古典詩歌開始進入西方大眾傳媒中。如《BBC News》2012年10月10日發表BBC首席中國記者Carrie Gracie報道《 李白與杜甫:中國的“酗酒”巨星詩人》(Li Bai and Du Fu:Chinas drunken superstar poets),文章開頭就說:“李白與杜甫是中國最受歡迎的兩位詩人,誕生于1300年前的8世紀初。但漢語變化如此之小,以至于現代中國人仍然很容易閱讀它們,他們詩中的主題與當代仍有相關性——從友誼、愛情和風景到丑政?!弊髡哂梢粋€搖滾樂隊以“唐朝”為名的創意中感受到二位唐代大詩人在當代的影響,樂隊人告訴她:他們能從唐詩里的肆無忌憚的狂歡中感受到與他們精神相通。她還以一個中國學者對《靜夜思》的回憶與感受說明李白在當代的影響,并認為:“李白是一個偉大的名星,他以自身的天才而獲得了榮譽。與此不同,杜甫立志做公務員,但他考試不及格,而且脾氣暴躁,無法通過關系獲得好職位?!庇滞ㄟ^訪問香港學者周迅,總結杜甫人格的力量,再以北京公園散步者對答說明了李、杜在當代的影響。伍德或許受此啟發編導了杜甫的專題片。

邁克爾·大衛·伍德(Michael David Wood)生于1948年,畢業于牛津大學歷史專業,曾任教于劍橋大學,現為曼徹斯特大學公眾歷史學教授,又是英國著名的電視臺主持、記者、歷史學家,曾獲英王勛章,屬名星級教授,已經主持了100多部紀錄片,其中包括《西方世界的藝術》《尋找特洛伊戰爭》《跟隨亞歷山大大帝的腳步》《征服者》《尋找黑暗時代》《末日審判》《尋找莎士比亞》和《印度的故事》——所有這些紀錄片都配有暢銷書。其中《英格蘭故事》講述了一個村莊(位于萊斯特郡的基布沃斯)的歷史故事,被《獨立報》稱贊為“有史以來最具創新的電視歷史系列”。他也曾主持電視片《中國的故事》。他自言編導杜甫專題片是出于少年閱讀的記憶。他15歲時在曼徹斯特市一拐角書店看到英國漢學家葛瑞漢(Angus Charles Graham,1919-1991)編譯的唐詩選本《晚唐詩》(Poems of the Late Tang),讀到杜甫的《秋野五首》,印象深刻。他主持《中國故事》就想追求歷史片的現實溫度,最難忘的是一群孩子誦讀杜甫的詩,激發了他少年關于杜詩的記憶,決定主持杜甫電視片,并以洪業著作《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Tu FuChinas Greatest Poet)為片名。BBC為提升電視片的檔次,不僅請了伍德這樣名星的主持,還請來英國國寶級演員、《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爵士用英文朗誦了《壯游》《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等15首杜甫的詩文譯作,邀請哈佛大學漢學家宇文所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曾祥波、牛津大學劉陶陶博士等人串場,帶來多重視角的專業解讀,整個陣容是很強大的。這只是一部大眾文化電視節目,由于導演以自己的文化史觀念為基礎,又有強烈由古視今與溝通東西的意識,卻是專業化的水準。與大量的本土研究成果比較,這部電視紀錄片有比較明顯的西方文化特色,對杜甫詩歌進行了西方化的解讀。除了田野化考察方式與觀光式表現方式之外,更突出的是運用西方化的歷史詩學理念,讓杜甫帶上了明顯的西方詩史色彩。

(一)儒家英雄

在敘述杜甫早年生平經歷時,傳記片從介紹鞏縣杜甫出生舊居開始,接著以龍門石窟說明那個時代佛道流行的思想環境,但重點是說明曲阜孔廟對杜甫的影響:“對杜甫來說,還有一個特殊的圣地——曲阜,哲學家孔子的誕生之地??鬃诱Q生于杜甫生前一千余年。他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對他來說,人生的主要目標,是在賢君統治下社會和諧穩定,每個人都要幫助皇帝,實現這一共同目標??鬃拥膶W說,是杜甫一生的指導思想,即德行、仁義、忠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和中國自古至今的政治傳統一樣,他的思想很理想化?!边@是他對儒家文化的理解,也是杜甫所說的“奉儒守官,未墜素業”“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是杜甫追求的政治理想,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傳記片也是由這一角度敘述杜甫的心路歷程,特別強調了杜甫對這種忠君憂國精神的堅守,表現杜甫無論經歷怎樣的磨難,無論遇到什么樣的遭遇,也無論是如何低微,都不會放棄自己的儒家信仰,對朝廷憂慮與掛念一刻也不會停止,從這個意義上看,他就是一個精神英雄。在西方文論中,精神英雄起初多是指基督圣徒、《新約全書·羅馬人書》作者保羅。在基督教史上,保羅被認定是全本圣經里面最偉大的傳送福音的人,是全《新約》里面除了基督以外最偉大的英雄,他以信仰的堅定與傳教意志的頑強而入英雄之列,如《羅馬人書》所述的精神英雄特點:成為英雄意味著成為幫助者、支持者和朋友?!霸炀陀⑿鄣牟皇巧聿幕虺匀坏牧α?。重要的是服從、信念和追求卓越?!蔽榈戮褪且赃@樣的“精神英雄”觀念理解杜甫,在他看來,不管是在盛世還是亂世,也不管是衣食無憂還是貧病交加,都保持了儒家化的人生理想;無論是做皇帝近臣時放言直諫的行為,還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性格,對于儒家信仰的堅守與執著,都具有精神英雄的特色。而且,在詩中以極大的熱情塑造出了這樣的人格理想。

由全片的內容看,伍德不僅是介紹一個中國詩人,而是以杜甫為例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片中由杜甫的人生選擇與詩作內容證明杜甫就是儒家道德與價值觀的實踐者,在盛世時,依此設計人生,進京求仕,“從某種程度上,和中國自古至今的政治傳統一樣,他的思想很理想化。他去國都長安,今天的西安,希望能入仕,這是他輔佐明君并延續開明盛世的機會”。由于個人正直的個性與政治的黑暗,讓他在仕途上很不如意?!岸鸥Υ_實花費了心血入朝為官,但他從未真正融入其中,你也明白為什么,他生性過于耿直,他不愿意向強權低頭,無論他有多想出人頭地,得天子青眼,事實上,他完全無能為力?!钡?,他始終堅持這一理想與價值觀,與他人相比,李白熱愛天人合一,而杜甫更加關注人與人的關系,以及如何遵照儒學生活,思考如何效忠皇帝,跟從領袖。就如杜甫所說“奉儒守官”,心甘情愿為維持儒家化的社會制度與秩序而奉獻人生。他生性過于耿直,不愿意向強權低頭,雖然理想熾熱,但身處盛世末期,面臨君王的昏庸,他自己對仕進完全無能為力。他離朝堂越近,就越看清權力的真相,即使在登塔遠眺欣賞落日時,一股憂國憂民之情又涌上心頭,他又認識到龐大的帝國已陷入危機中,而且,他對朝廷對民生的憂患不幸成為現實,戰亂中,他就是作為一個流離失所的難民,親身體驗到社會的苦難,使他更加憂國憂民?!八麑懥撕芏啾磉_普通人情感的詩,為普通百姓,尤其是為窮人寫了很多詩?!?/p>

伍德引宇文所安言:“他的詩反映了生活經歷,又將其轉化為這一文化的情感語言的一部分?!逼斜硎倦m然自己的個性與朝廷體制格格不入,仕途不暢,杜甫仍然癡心不改,一心憂世,發出盛世危言;雖然身歷亂世,年老多病,政治理想已完全落空,仍保持憂國憂民之心,多寫悲世傷政之作。導演認為“他成為了公認的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但某種意義上,這種說法削弱了他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因為這使他的名聲僅限于一位詩人”。西方文化中沒有像他這樣碰巧能夠體現整個文明的詩家情感,也少這樣的集政治責任感與倫理意識于一身的殉道圣人。就政治理想而言,杜甫是徹底失敗的,但在他的詩中,他比任何帝王都更多地塑造了這個國家的價值觀,用中文里最偉大的辭藻,闡釋了作為中國人的意義,所以杜甫仍然深受中國人愛戴,從古到今人們學習杜甫對平民百姓的愛,當然還有他對國家的忠誠。杜甫與杜詩象征整個文明在道德上的感悟能力,構建了整個國家價值觀。這部歷史紀錄片就從這一層面超越了詩人傳記的范圍,突出了杜詩的道德象征意義。

(二)鏡頭藝術與當代意識

伍德作為一個資深歷史片導演,其主導電視片與傳統的文字著作在表述方法上有一明顯不同,就是特別善于利用鏡頭說話。

首先,實境化考察就成為本片最大的特色。整個結構似風光旅游片,以杜甫主要生活地點為基點線逐次展開,伍德作為一個主持人,又似一個導游,領著觀眾實地體驗杜甫在各個時期的生活環境,受時間所限,電視片作了精要的選擇,如鞏義的杜甫誕生地、洛陽龍門、兗州曲阜、長安杜陵舊居、成都草堂、夔州居落、長沙杜甫江閣、耒陽鐵瓶詩社,鏡頭與詩句對照,對杜甫生活場景作了一定程度的還原。

其次,特景富有表現力。導演在其中還加設了一些特技鏡頭,增強了紀錄片的戲劇性與敘事性,對重點作品作了充分的圖畫解讀,如“公孫大娘劍器舞”在片中出現了二次,前一次是指杜甫少年時在洛陽時所見公孫大娘之舞,后一次是杜甫在夔州見到的公孫大娘弟子所舞,服裝裝束舞蹈動作都是一樣的,配以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句誦讀,既為全片設計出一敘事線索,又較形象地詮釋了杜甫這首名作。又如,夔州詩是杜甫創作高峰,也是本片表現的重點,片中解說言:“在這里,杜甫發現自己離開了熟悉的文明,當地人講著完全不同的方言,對他的身與心,這都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這里就是他的落腳之地,長江三峽的入口,就風景而言,它與成都杜甫草堂的美麗花園,有著天壤之別?!蔽榈轮赋鲈娙嗣刻觳粩嗟貙懺?,他思如泉涌,創作了成百上千首詩。雖然與仕途無關,但忠君憂世之情感更強烈,并由此引出他少年時讀過的《秋野》:“秋野日疏蕪,寒江動碧虛。系舟蠻井絡,卜宅楚村墟?!薄吧碓S麒麟畫,年衰鴛鷺群。大江秋易盛,空峽夜多聞?!币早R頭的表現力營造出一種氣氛,顯示出環境對詩人創作的刺激作用。片中深山、霧壑、夜空、繁星空鏡頭反復重現,配以伊恩·麥克萊恩爵士低沉有磁性的誦讀:“《閣夜》: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幾處起漁樵。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奔韧怀隽嗽娙艘凭有碌睾蟮哪吧信c居無定所的漂泊感,又強調了詩人由逆境刺激而出的詩興之特殊性,以及憂世之心的執著與韌性。伍德還拍下自己考察與體驗的情景,坐在人工劃行的小船上,穿行于叢山峻嶺中,以荒寒偏僻之景反襯詩人內心的復雜,并感嘆到:“盡管在三峽付出了巨大代價,杜甫的禮物是創作和想像的自由。我無法想象還能待在一個更有趣的地方,這是一個千變萬化的世界?!薄昂颓拜吚畎椎目v情山水相比,杜甫面對著宏大的天地和時間,用意象刻畫了人類活動的局限性?!敝破硕啻斡酶呖崭╃R,拍出三峽深山巨壑天際線的阻隔效果,突出空間的逼仄,隱現出一個面壁者的內心世界的深邃,頗有感染力。

再次,也是本片最有特色的是,片中多有當下中國人生活場景,以此證明杜甫的現代影響。如同伍德在《中國故事》中開頭所說:“要想了解中國,就需了解它的歷史?!迸c多數西方人一樣,他對綿延悠長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充滿好奇,特別想知道維系這一文化生命力的內在原因。如電視片一開頭就說:“在我們的時代,地球的另一端,舊時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離我們遠去,但在中國,特別是在這里,追尋中國文化真意的游人,在今天的中國,仍能發現它的蹤跡。在這平靜的表面下,中國人民心中仍波濤洶涌,這其中的一股洪流,便是從古至今支撐著中國人的詩歌,中國有世界上留存至今最古老的詩歌傳統,其歷史逾三千年,比荷馬的《伊利亞特》和《奧得賽》還要古老,對中國人來說,詩人總是能最真誠地表達人們的情感,在中國人的眼里,最偉大的詩人就是杜甫?!彪娨暰褪菑倪@一層面認識杜甫及杜詩,由杜詩精神以及這一精神與中國文化傳統的淵源關系以及在現代的影響來推進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如從西安大雁塔廣場上跳廣場舞場景開始,又以長沙市公園里廣場舞場景結束,既寫出當代中國人在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的幸福感,又顯示出古代與現代生活的關系,展示了杜甫及杜詩精神在當代傳承的背景與緣由。又如伍德在成都草堂拍下了一個學童誦讀杜甫《春雨》之事,又記下長沙大學生表演《江南逢李龜年》歌舞、耒陽市民讀杜會與耒陽小學生祭杜場景,以具體的人事展現了杜甫仍然存在于中國當代文化中的事實。在與市民的對話中,得出結論:“他們學習杜甫對平民百姓的愛,當然還有他對國家的忠誠?!薄霸谒娭?,他比任何帝王都多地塑造了這個國家的價值觀,用中文里最偉大的辭藻,闡釋了作為中國人的意義。從像杜甫這樣赤誠的詩人身上,我們仍能學到一些東西?!边@就超出對杜詩的理解,而擴大到對中國文化的認識。

(三)中西比較觀與漫游詩人

伍德作為一位英國史與歐洲史專家,在研究杜甫時多具世界文化史眼光,總是能以歐洲文化史與文學史背景為參照思考杜甫的文化意義,并以西方詩學思維分析杜詩特色。

如紀錄片一開始說中國古代詩歌史比荷馬《伊利亞特》與《奧德賽》還要早,然后又說杜甫生活在8世紀,與英國詩史《貝奧武夫》屬同一時期,又指出:“杜甫屬于非常特殊的類別,我們有但丁、莎士比亞,還有杜甫。這些詩人都為詩歌評判標準樹立了標桿?!边@是將杜甫詩歌置于世界詩史中進行考察。又說:“8世紀的長安,曾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人口超100萬,富有、強大、笑迎八方來客,那時是中國眼中的黃金年代。實現這輝煌的就是絲綢之路。各種人、商品和思想通過它,從印度、伊朗和中亞不斷涌入都城最繁華的街道。唐朝是一個多元的大帝國,眾多文化和語言交匯于此。在市場里,你能找到令人眼花繚亂的商品,諸如外國風尚飲食,例如波斯的開心果與撤馬爾罕的黃金桃,而杜甫非凡的一生,終將和長安傳說及唐朝命運緊密相連?!薄伴L安,長治久安之都。與君士坦丁堡、巴格達一樣,是8世紀的世界之都,是人類文明的象征?!边@由長安以及唐朝在世界歷史中的地位,從世界文化層面為杜詩的意義作了新的歷史定位。

他往往能由中及西,援用西學詩學史相關理論與思想,對杜甫精神作出具體的闡述,如他引杜甫《彭衙行》敘述戰亂逃難之事:“憶昔避賊初,北走經險艱……暮宿天邊煙?!闭f:“這場戰爭是杜甫一生的轉折點,是他詩歌的分界線,現在他體會到了成為寒士的滋味,也就是莎士比亞筆下所描繪的可憐又無家可歸之人。他不再是那個貴族出身、書香門第的年輕自信豪邁的他,變為了在無數個苦難患難當中掙扎的最普通的老百姓,所以,他的詩歌風格也會變得更加的沉重、現實?!彼跀⑹龆鸥θ烁衽c詩風時又以莎士比亞作品為喻,這里可能指的是《李爾王》,莎劇中年老的李爾王在曠野中孤苦無依之形象與杜詩所敘確有可比性。

關于杜詩“自古有羈旅,我何苦哀傷”的理解,他說道:“或許通過類比西方文化,更容易理解其原因。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寫了一篇關于哀傷的論文,他寫道:‘一個人可能會為他熱愛的理想或文明,而感到深深的哀傷。我認為那就是杜甫所體會到的一種文化哀傷。全面戰爭打破了舊世界所有的平靜,762年春,戰爭肆虐,新帝駕崩,吐蕃抓住時機,大規模突襲,中國西部地區隨著吐蕃軍隊在西部推進,叛軍也在北方大肆劫掠,杜甫再度踏上逃難之路,身體也每況愈下,顛沛流離的貧窮生活開始展現惡果,他前往長江希望能在這條依舊開放而又安全的水路上找到一線生機。他寫道:‘路迷何處望三秦。他再也無法看到了?!贝颂幩酶ヂ逡恋滦睦韺W是很合適的,弗洛伊德《哀傷與抑郁》(Mourning and Melancholia)完成于1915年,發表于1917年,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之一,他認為“抑郁和哀傷的共性在于均有生活事件為前提,哀傷通常為對某個親密的喪失所產生的反應,或因離開自己親愛的祖國,失去自由和理想等所產生的反應。在類似的情形下我們可以觀察到一些人應該為哀傷反應的時候卻表現出病態的抑郁?!币源酸尪艑傩睦碓妼W思考方式,可推進對杜詩文本的深解,提升對杜甫的內心世界與心理機制認識高度。

伍德更善于在中西文化比較中,說明杜甫詩學思維的特色,如其言:“你在峽谷深處,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寬闊的江面和陡峭高聳的巖壁,與西方人不同,中國唐朝的科學家清楚地知道,地球是非常古老的。生活在這種景觀中,也讓這位偉大的山水詩人,對于人和時間,和天地的關系,有了另一種體會?!庇秩?,電視片最后說:“一位評論家寫道:在詩的歷史中他是獨一無二的,在后來的兩百年間,他成為了公認的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但某種意義上,這種說法削弱了他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因為這使他的名聲僅限于一位詩人。西方文化中沒有像他這樣碰巧能夠體現整個文明的情感,以至道德的人物?!蓖ㄟ^中西比較,他發現了杜甫在世界詩史上的特殊性,強調杜詩體現了中國文明的情感,塑造了具有道德美的詩家高度。由這些思考看,這部紀錄片雖然只屬大眾文化層次,但思想深度遠遠超出一般性思考,而具文化思想意義。

二、《劍橋中國文學史》(斯蒂芬·歐文)

自從《初唐詩》《盛唐詩》出版以來,40多年里,斯蒂芬·歐文(宇文所安)在西方唐詩研究界就一直是執牛耳的領軍人物。近年來,連連推出學術著作,也成為國際唐詩研究的風向標。其參與主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也是這樣的著作。本書的唐代部分由他主筆,是他多年來各項成果的合成,而關于杜甫部分更是他長年研究的結晶。他曾以一人之力完成“杜詩全集的英譯”,所以《劍橋中國文學史·杜甫》,既在文本解讀上展示了強大功底,又在理論闡釋上顯示新高度。雖然只是教科書內容,但是在夾敘夾議中也透露出他對杜甫獨特的理解。歐文本人原來專業是西方詩學,其論唐詩多具西方詩學特色,觀念新穎,頗具啟發性。歐文從唐詩發展史上給杜詩藝術定位,他認為安史之亂是唐詩史的分水嶺,開天詩人的創造力被新一代詩人取代,詩風轉向優美與典雅,杜甫詩就是在轉型過程中,延續盛世詩人的創造精神,藝術創造力得到最大的發揮。

(一)杜詩的三次轉變

書中以傳記化的方式說明了杜詩創造性表現,更多地關注杜甫在創作過程中有三次重要轉變,并注意到一些不為人重視的作品。

該書認為第一次轉變是在秦州時期,他說:“由于對低微職位感到不滿,可能也由于希望得到親友的幫助,杜甫于759年前往長安西北方向的秦州。他在秦州的詩是嚴謹的律詩,代表其詩歌風格的重大轉變,其中一些詩的主題很特別,如《除架》,以拆除葫蘆架比喻拋棄不再有用的人或物?!薄冻堋芬辉?,較少為人關注:

束薪已零落,瓠葉轉蕭疏。幸結白花了,寧辭青蔓除。秋蟲聲不去,暮雀意何如。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

他注意到秦州詩在杜甫詩風轉變中具有分水嶺的意義,頓挫工整的聲律,開合齊整的對仗,氣韻動蕩的結構展示復雜激越的內心世界,以現實際遇之冷落與理想追求之熾熱營造出疊蕩起伏的悲情旋律,是杜甫后期風格的主要特征,《除架》一詩應是較早表現出這一傾向的,他的這一認識與古人是相合的。如: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箋》卷十五曰:“夫匏之初生,束薪為架以承之。至花結而成實,則除其蔓而毀其架。甫因感而傷之,以謂人生未嘗無初,自嘆其年少之時文采炳耀,聲譽赫烜,今流離垂老而客于秦,其何窂落如是耶?!背鹫做棥抖旁娫斪ⅰ肪戆耍骸疤迫斯び趯懢?,杜詩工于摹意,‘寧辭青蔓除,能代物揣分,‘豈敢惜凋殘(《廢畦》),能代物安命,不獨《麂》《燕》詩善訴哀情也?!?/p>

他獨重本詩,或許是出于對這些解讀的消化與吸收。

他認為杜詩的第二次轉變是在草堂時期,這是因為杜甫在草堂時期獲得了一個特殊的創作環境,他說:“759年,他攜家眷前往成都,當地長官和像高適這樣的在那里任職的人物使這段時光成為他后期詩歌中最愉快的階段,他在城邊修建了著名的草堂,他再次獲得與他一起寫詩的友人,不過,自從安史之亂以來,杜甫基本上是一個與眾隔絕的詩人,在社交贈答語境之外發展起他自己獨特的風格,而唐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這種社交語境所限定的。他成都時期的詩歌常常用一種輕描淡寫的語調表達出來的輕快,完美的形式控制與幽默的獨白達到了平衡。杜甫的兒子激動地向他報告江上發大水了,江水就在充滿沉思、不慌不忙的詩人眼前迅速漲起:‘下床高數尺,依杖沒中洲?!倍鸥υ诓萏?,只是得到暫時安寧,符合他所說的輕快語調、完美形式、幽默獨白的作品并不算多,但是這類作品在杜詩中顯得很突出,成為杜詩風格中一個特別的組成部分。從這個層面看,他所提出《江漲》這首詩確有可深究之處:

江漲柴門外,兒童報急流。下床高數尺,倚杖沒中洲。細動迎風燕,輕搖逐浪鷗。漁人縈小楫,容易拔船頭。

黃鶴曰:“詩云‘江漲柴門外,當是上元元年在草堂作?!背鹫做棥抖旁娫斪ⅰ肪戆嗽唬骸吧纤慕瓭q,下寫漲時景物?!蓖跛脢]《杜臆》卷四曰:“動曰‘細,搖曰‘輕,固燕、鷗之得趣,而亦若使之然也。燕本無闕于水,而翻飛水上,無情中看出有情,不可以形跡拘也?!阊矍耙粫r之景,卻有喜意在?!敝T家所論,沒有特別強調本詩之價值,歐文卻由其中家庭生活氣息,口語式白話,看出了與眾不同。這可與杜甫另一首同題之作進行比較:

江發蠻夷漲,山添雨雪流。大聲吹地轉,高浪蹴天浮。魚鱉為人得,蛟龍不自謀。輕帆好去便,吾道付滄洲。

這一首晚于前一首一年多,律調氣更明顯,氣勢逼仄,已無前詩中悠閑蕭散了??梢?,作者的選擇是很有眼光的。

歐文認為杜詩第三次轉變是在夔州,說:“杜甫在765年終于離開成都,在長江上游的夔州逗留。在夔州時期,是他最有創造力的階段:他寫了《秋興八首》,在八首律詩里運用對稱和反像結構,對比當今世界與舊日的玄宗統治,此時秋季的夔州與舊日春季的長安,以及人界和仙界。這是中國詩歌中最厚密的篇章,豐富圖案模式以不同形式反復出現,雖然,夔州時期也有輕快的詩作,它們的總基調比成都時期作品沉重得多。在相對孤獨中進行創作對他是一種解放:他變成高瞻遠矚的夢想家,運用對仗與詩歌語言內在的不確定性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詩句:‘身世雙蓬鬢,乾坤一草亭?!薄?68年,杜甫離開夔州,繼續沿江而下到達荊州,然后前往洞庭湖,游歷屈原流放地。杜甫晚年的一些作品是中國詩歌里最有力最奇特的篇章?!睆那辏?59)到大歷二年(767),從四十八歲到五十六歲,在杜甫生命中僅八年,設定杜甫創作生涯從二十五歲到五十九歲共三十五年,這一段僅占四分之一多,留存的作品卻超過九百,近杜詩總數三分之二,且呈加速發展狀態;秦州不足半年,詩七十多首;成都五年詩三百七十首,年均七十多首;夔州三年,詩五百多首,年均一百六十首。所以,拈出這三次轉變,對于理解杜甫創作心理是很有啟發性的,也體現了作者對杜甫作品確有全面的把握與深度的理解。

對這一次轉變的論述,作者不僅舉出《秋興八首》,還指出《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詩言暮春,地點在瀼西,作于大歷二年三月,次年春即離開夔州東行而下了。這一組詩與杜甫《秋興八首》同調,又以“戰伐何由定”“王臣未一家”直接表達了憂世的心理,歐文所選的二句“身世雙蓬鬢,乾坤一草亭”,正是杜甫對自我形象一個新塑造。

(二)個人細節敘寫與歷史實錄

細節選擇與細節描寫是歐文對杜詩風格最大的感受,《劍橋中國文學史》言:“杜甫詩中總有其他作家無法比擬的個人細節,當這些細節與重大的政治事件交織在一起時,杜甫在后世贏得了詩史的名聲?!弊髡咭远鸥υ趧觼y中所作的詩為例,他想到的就是《哀王孫》與《悲陳陶》二詩。作為杜甫研究專家,作者選材很有說服力,與同時代其他之作相比,這也許是僅有的直面叛軍之作。他認為“在《哀王孫》一詩中,杜甫在曲江苑回憶玄宗與貴妃曾經在這里游覽,而此時楊貴妃已經‘血污游魂歸不得。唐軍在青坂與陳陶的慘敗消息傳回京城,‘野曠天清無戰事,四萬義軍同日死”。作者認為杜甫有深切的戰爭體驗,才能寫出戰亂中緊張的心理,慘烈的場景,痛苦的心境。他認為杜詩細節的成功,在于能將個人經驗與重大政治題材聯系在一起,能具體寫出詩人在特殊時期的特殊感受,這應是杜甫創造力的體現。

歐文認為杜詩細節敘寫的特別之處,就在于能將個人經驗、性格與重大政治問題交織在一起。通過對杜甫歷亂之事的敘述,展示了個人命運與時代變化的關系,如他對《北征》的寫作背景的敘述是:“杜甫終于逃離長安,來到肅宗的臨時都城,在那里擔任左拾遺,過了一段時間之后,杜甫不幸的政治交游與缺乏經驗使他得到皇帝批準回家探親,在這里他寫下了著名的《北征》,成為‘乾坤含瘡痍的見證?!彼鄰倪@一層面解讀杜詩的深度,認為杜甫《北征》之所以是“乾坤含蒼痍”的見證,就在于以獨有的方式把切近的個人經驗與重大政治問題交織在一起,以現代意識重新詮釋了傳統“詩史”論。如關于“三吏三別”,其曰:“757年京城終于收復了,但是叛亂還是遠遠沒有結束,而且唐王朝從此再也沒能完全掌控富裕的東北地區。杜甫在長安加入了新組建的朝廷,但是,他對一名失寵朝臣的支持導致他被貶官。不得不再次離開京城,在此期間他曾前往洛陽,途中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生動描寫了安史之亂造成的破壞與混亂?!睆娬{了這一組名作產生的背景,這與中國文論傳統中知人論世思維是相通的。

他還在與同時代詩人的比較中,強調杜詩的這一特色?!皬奶迫藨暝姷脑婎}中我們可以拼合出他們生活中一些頗具任意性的細節,但這些生活碎片與閱讀他們詩歌基本無關。這與杜甫形成了顯著和重要的區別。如果說杜甫在通過了解詩人生平閱讀其詩歌的古老傳統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那么閱讀這些律詩高手的方式更接近于欣賞‘純粹的詩。讀者不必更多地知道詩人的生活。這些詩人開創了九世紀和十世紀中國詩歌最重要的特質之一。在九世紀后期,當批評家司空圖(837-908)希望描述詩中造境的一種難捉摸的性質時,他引用的正是這一時期詩人戴叔倫(732-789)的句子?!痹姼栝喿x本來就分為有背景閱讀與無背景閱讀,因在儒家有知人論世解詩觀念,形成了以鄭玄《詩譜》為代表的一系列解經之作,后世多將詩與政治歷史的關系歸于儒家詩教體系中,而與緣情之作相分離,之前詩中的細節只是生活碎片,多是隨意產生的,是“純粹的詩”,缺少深沉。杜甫不同于此,他詩中的細節既是內心世界的記錄,也是所歷之事的記錄,形成了真正的史詩。

他由杜詩在杜甫身后不同的反應,強調了杜詩的特殊性?!岸鸥λ烙?70年,代宗大歷五年冬天,那個時代更為知名的詩人后來被稱為‘大歷十才子,他們主要寫作律詩,和其他當代詩人一樣擅長流暢典雅的風格,對后世的律詩寫作影響巨大,但是真正的創新甚為鮮見。這一時代權威選集是高仲武在779年也就是代宗去世那年編輯的《中興間氣集》,可以看作殷璠《河岳英靈集》的續集。集中選編了二十六位詩人作于756至779年之間的一百三十四首律詩,但杜甫沒有入選。事實上,杜甫死后似乎默默無聞,被忽略了大約二十年,直到韓愈、白居易、元稹開始稱贊他的詩歌?!彼麚酥赋龆鸥ι砗蟮亩暾翘骑L轉型時期,也是唐人對杜詩的接受與認同的過程。

(三)悲劇性格與人性深度

作為精通西方詩學的專家,歐文對杜詩的闡釋多帶有西方悲劇學的特點,在對詩家傳記的敘述中,多從性格悲劇層面分析杜詩,解析其個性與環境的沖突,說明其悲劇人生多是其性格悲劇所致,其詩悲壯的風格就是由其苦難人生、悲劇性格合成的,是其悲劇人生的心路歷程的記錄。

如他說:“杜甫有時是理想主義者,但是在他的晚期作品中,我們時常發現一種溫和的自嘲,這給他的詩歌一種難得的人性深度。由于一場軍事叛亂,杜甫暫時離開成都避難,回來時發現小船已破漏,陷在泥中。杜甫感嘆他的損失,說他曾經打算乘這船沿江而下到溫暖恬靜的江南去。詩的結尾有典型的杜氏風格:‘故者或可掘,新者亦易求。所悲數奔竄,白屋難久留。他意識到他最希望的不是沿江而下,而是能夠待在原地,坐在船里,創造溯江而下的詩歌?!彼谶@里所提及的《破船》一詩確實是很特別的:

平生江海心,宿昔具扁舟。豈惟青溪上,日傍柴門游。蒼皇避亂兵,緬邈懷舊丘。鄰人亦已非,野竹獨修修。船舷不重扣,埋沒已經秋。仰看西飛翼,下愧東逝流。故者或可掘,新者亦易求。所悲數奔竄,白屋難久留。

本詩是詩人對一生的總結與反省,有揭示人性的深度。王嗣奭《杜臆》卷六:“倉皇避亂,既不能如鳥之高飛;緬懷舊丘,又不能隨川而東逝,愧負素心矣。故者可掘,新亦易求,具舟何難,直以奔竄之頻,白屋不能久住,而何有于扁舟,所以悲也?!痹娊枰鱾拼磉_了自己欲正常生活而不得的悲劇心情,這種自我感傷中包含了時代之痛,歐文就是從中感受到“難得的人性深度”。

他多從詩人內心世界的構成,詮釋相關詩句,他說:“肅宗曾被迫向回紇尋求幫助,這一決定在政治上不受歡迎,但在軍事上卻是必需的。在《北征》中,杜甫用絕妙的模棱兩可評論道:‘此輩少為貴,我們可以把這句話解釋為贊揚回紇軍的英勇(即使僅有少數,也很珍貴)也可以理解為此輩越少越好?!彼J為此句有岐義,是杜甫有心制造的表達效果,以模糊意表達自己的政見。這是在消化傳統之解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說,也體現了歐文探究詩家精神世界的用心。

他也從精神世界層面評述杜集編纂特色?!爸辽僮员彼我詠?,人們就依據杜甫生平閱讀他約一千四百首詩歌,杜集現存最早宋代版本按傳統分為‘古體與‘近體兩大類,在每類里,詩作按年代排序,此后絕大多數版本也多是如此。大多數其他詩人的早期詩作版本都是按照作品體裁進行編排的。杜甫詩歌本身鼓勵這種傳記性的閱讀:他用詩歌建構了他的生活,他的詩歌最終把一個仁途失意的小詩人轉化為中國文學傳統中最有名的詩人和人格?!彼J為杜詩杜集的意義就在于將小人物塑造成具有偉大人格的詩人。

三、《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梅維恒)

與宇文所安以詩學見長相比,《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主編梅維恒(Victor·Mmail)更長于文史實證,尤其是在古漢語語源學與敦煌文獻考證方面的成果甚多。其中唐詩部分是由柯慕白(Paul W,Kroll)先生執筆??履桨?,1976年于密歇根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科羅拉多大學教授,曾任美國東方學會主席,長年從事中國古典詩歌研究,是李白研究專家,著有《孟浩然》(1981)、《李白佛教碑銘》(Dharani Pillar:Li Pos Buddhist Inscriptions)(2002)、《中古道教與李白詩歌研究》(Studies in Medieval Taoism and the Poetry of Li Po)(2009)等。他重文本解讀,曾譯過孟浩然詩,在本書中也體現了這一風格,在樸實嚴謹中對杜甫研究提出幾個極有啟發性的概念。

(一)詩壇大師與人格典范

《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與《劍橋中國文學史》在體例上有所不同,基本上是屬專題類型的文學史,梅維恒在序中即提出:中國文學史應為中國的文學類型、文體和主題建立一個詮釋體系,分析中國文學與社會、政治制度,中國文學與其他藝術的關系,關注思想和宗教如何影響中國文學的發展,分析儒釋道和民間宗教在中國文學的演變過程中扮演的決定性的角色,中國各種世俗和神圣話語之間的互動與混合非常復雜,才能對中國文學有一個精確完備的理解。他感興趣的是精英與民眾之關系對中國文學的重要性,漢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錯綜復雜的互動關系,中國文學風景中的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全國語言與地方語言之關系。他認為應將中國文學視為與社會緊密聯系的存在,因為文學從社會中得到滋養和流傳。文學不是自在自為之物,而是社會政治的力量和文化事實之無盡序列的產物,每一章都盡可能多地揭示這些交織互動關系。第十四章《唐詩·杜甫》也體現了這一理念,作為教材重點,也是說明杜甫作為詩人與杜詩的特色。他說:“杜甫出生于長安地區一個聲名顯赫但已經有些衰落的家庭,他的先祖有三世紀的西晉名臣杜預,七世紀晚期的詩人杜審言是他的祖父。杜甫身前寂寞,在身后才獲得‘詩圣大名。他并未出現在《河岳英靈集》中,《河岳英靈集》成書之時,杜甫還默默無聞,或者名聲并不大?!薄岸鸥芍^寂寞生前事,燦爛身后名。在他去世后的兩代內,杜甫的詩名開始鵲起,在十一世紀達到頂峰并延續到今天。杜甫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一千多年來,提到詩壇大師杜甫,便不能不提到杜甫作為人格之典范,反之亦然。文學史最大的諷刺之一是:希望能經時濟世的杜甫為自己的仕途失意而自責不已,最終卻成為詩歌作為“為自身”的獨立事業的形象代言人?!边@則從文化思想史角度說明了杜詩在詩史上的地位與文化影響。

(二)忠誠的國民、堅定官員與忠實丈夫、深情父親

關于杜詩與時代的關系,向來都是研杜者的重點。該書對杜甫的敘述,不僅僅突出其詩中“一飯不敢忘思君”的情懷,又強調其中的凡人之情常人之氣,說明杜甫相關之作都是現實性的凡實之情,并分析政治化的君國之思與私人凡俗之情的關系。他說:“杜甫未能通過736年的進士考試,747年赴長安應制舉,仍以失敗告終。751年正月,玄宗接連舉行了三個盛典,杜甫進三大禮賦而得到玄宗的注意,命待制集賢院,空等數年之后,僅得任地方小官。安史之亂爆發后,756-757年,杜甫(與許多當時重要人物一起)滯留在淪陷的長安,不過后來他成功出逃,加入肅宗的隊伍。作為忠誠的獎勵,拜左拾遺,但不到一年就被革職。杜甫的最后十二年是依靠各種朋友和當地官員度過的。先是在成都附近,后來在長江中上游各地。杜甫近一千五百首存詩中的大多數——包括他絕大多數著名作品,都是寫于安史之亂期間以及之后。人們經常說:只有在杜甫詩里,才能找到當時文學對粉粹了盛唐的安史之亂的反思。這是一種夸大之辭,這一時期其他詩人也進行過類似的思考,但是他們都沒能象杜甫那樣令人難忘地捕捉到事件帶來的痛苦。如律詩《春望》《月夜》,和古詩《哀江頭》《哀王孫》《北征》和《羌村三首》都顯示了作為忠誠的國民,堅定的官員,忠實深情的丈夫與父親的杜甫?!肚即濉菲湟灰詷O大溫柔,描寫了757年9月以末,杜甫風塵仆仆意外還家。為了保護妻兒的安全,杜甫于一年多前將他們安頓在鄜州羌村:

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鄰人滿墻頭,感嘆亦歔欷。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杜甫創作于759年的“三吏三別”,令人動容地刻畫了戰爭給平民百姓帶來的傷害,在這些詩篇中,杜甫采用了普通人的視角,即在戰亂中最受沖擊的百姓視角,杜甫對從人類到動物(如《病馬》《縛雞行》)所有生物遭受的創痛都抱有深深的同情,這是杜詩最引人注目的特質之一?!敝?,已有學人論述了杜甫合百姓、朝臣、詩人三者為一身的人格特點,柯慕白又以新的觀念重新詮釋這一觀點。

(三)苦樂交織的真摯感與精美過度的驚奇感

柯慕白與主編梅維恒一樣,也認為杜詩在詩歌史上的地位仍是他的語言藝術,他一面認為這是出于杜甫自覺的藝術追求,說:“杜詩的另一特質是有時他會對過于嚴肅的自己開一些玩笑。杜甫在晚年卸下一切事務,專務創作,對復雜詩藝的關注越來越深,正如這一時期那句著名的‘為人興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讓我們想起濟慈的名言,‘詩歌應該以某些精美的過度而帶來驚奇?!蓖ㄟ^中西比較證明了追求語言的創造性是詩家的本能使然,也是詩歌藝術本質所在。

另一面,他吸收西方新批評文本分析法解釋杜詩藝術現象,具體說明杜甫在語言創造力上的具體表現,指出在律詩語言上杜甫最具創造力,說:“760年前,杜甫優秀詩作大多數都是古詩,而他生命最近十年中的詩藝成就,則經常體現在近體詩中。在這些律詩和絕句(尢其是七言詩)中,杜甫有時侯在遣詞造句、象征、音律和感情方面,展現出令人咋舌以至望而卻步的復雜性——其內省沉郁接近于杰拉德·曼尼·霍普金斯(Gerard Manky Hopkins,1844-1889)晚期的十四行詩。其中《秋興》八首是最為著名的例子。杜甫對生活苦樂交織的真摯感,是所有其他中國詩人都未曾達到的醇厚境界。雖然杜甫用律詩體裁創作了大量震撼人心的詩作,但他并不擅長作賦,杜甫存世的七篇賦都比較晦澀矯飾?!彼远鸥朋w語言與賦的語言為比較對象,說明杜甫在律詩語言上的非凡功力,又指出詩人真摯地表達苦樂交錯的復雜之情是構成其詩醇厚風格的主要原因。他在此將杜甫與英國近代詩人霍普金斯相比,霍普金斯在西方詩學中就以憂郁情感與音韻精細而聞名,在內容上,多表達被破產和無能困擾的感覺,反映一位忠誠仆人感到被忽視的憤怒,表達與一個能夠聽到抱怨又似乎不愿意聽的神人進行對話;在藝術上,著迷于盎格魯-撒克遜傳統的古老節奏結構,設計出彈跳節奏,圍繞著具有可變音節數量的韻腳來構造,常是從一個圖像跳到另一個圖像。將杜甫的晚年律詩與他的詩作比較是很有啟發性的,這也體現了西方詩學家對中國古典一種特別的接受方式。

三部著作,一為現代視頻藝術,二部為傳統文學史教材,或為大眾傳媒文化,或為學院派論著,功能不同,方法觀點也不盡相同,但前者是西方最大媒體工具之一,匯集了最具影響的主持與演員,后二者是代表了西方漢學最高學術水準的論著,集中了當下西方漢學最有實力的專家,他們都從不同層面表現出對杜甫的重視與理解。這一現象表明杜甫正不斷走進西方學人視野,杜甫作為中國最偉大詩人的觀念正不斷為西方學人接受,西方人正將杜甫作為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的代言人來認識,這應是一個值得肯定和研究的文化交流現象。

責任編輯 ?卞 ?超

OnDu FuChinas Greatest Poet,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and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Zha Ping-qiu

Abstract:The BBC documentariesDu FuChinas Greatest Poet,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differ in form and hierarchy,but share similar basic viewpoints and biases. They all use Du Fus poetry as a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and Du Fu as a spiritual hero of Confucian culture,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traits of China through an interpretation of his poetry. The comparison of the wandering poets,the analysis of the emotions in civilized tragedy,and the fresh perspectives are noteworthy. Furthermore,the explanations of Du Fu's three transformations,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extual details,and the emphasis on sincere awe and surprise are highly insightful,highlighting the cultural and literary value of Du Fu's poetry.

Key words:Du Fu;Du Fu:Chinas Greatest Poet;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簡介:查屏球,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教授,200433。

〔唐〕杜甫撰,〔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2631頁、第93頁。以下所引杜甫詩文均引自此書,不再一一出注。

《貝奧武夫》(Beowulf),約750年左右完成的英雄敘事長詩,長達3182行,是以古英語記載的傳說中最古老的一篇。

[美]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三聯出版社2016年版,第364頁。

〔唐〕杜甫撰,〔宋〕魯訔編次,〔宋〕蔡夢弼會箋,曾祥波新定斠證:《新定杜工部草堂詩箋斠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第556-557頁。

《杜詩詳注》,第744頁。

《杜詩詳注》,第365頁。

〔唐〕杜甫撰,〔宋〕黃希、黃鶴補注:《黃氏補千家注紀年杜工部詩史》卷二十一,《中華再造善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頁。

《杜詩詳注》,第904頁。

〔明〕王嗣奭撰:《杜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24頁。

《劍橋中國文學史》,第365頁。

《劍橋中國文學史》,第366頁。

陸游《入蜀記》:“?(夔) 人謂山澗之流通江者曰瀼,分其左右,謂之瀼東、瀼西?!标懹巍稏|屯高齋記》云:“少陵居夔三徙居,皆名高齋,質其詩曰:次水門者,白帝城之高齋也;曰依藥餌者,瀼西之高齋也;曰見一川者,東屯之高齋也?!薄蛾懛盼倘の寄衔募肪硭氖?,中國書店1986年版,第298頁。明萬歷間于瀼西故址建草閣。

《劍橋中國文學史》,第363頁。

《劍橋中國文學史》,第364頁。

《劍橋中國文學史》,第364頁。

《劍橋中國文學史》,第364頁。

《劍橋中國文學史》,第367頁。

《劍橋中國文學史》,第366頁。

《劍橋中國文學史》,第365頁。

《杜臆》,第191頁。

《劍橋中國文學史》,第364頁。

《劍橋中國文學史》,第366頁。

[美]梅維恒主編,馬小悟等譯:《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新星出版社2016年版,第325頁。

《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第326頁。

《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第326頁。

《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第326頁。

猜你喜歡
杜甫
杜甫的一生
杜甫《戲為六絕句》詩論對我們的啟示
登高
父親最愛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跟著杜甫游成都
杜甫改詩
《杜甫 秋興一首》
杜甫與五柳魚
絕句
杜甫的維穩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