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文化街區研究的PEST 分析及更新策略建議

2024-01-26 08:44霞,王
中國名城 2024年1期
關鍵詞:文獻歷史建筑

周 霞,王 梓

引言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強調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意義。提出要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肌理、歷史街巷、空間尺度和景觀環境,以及古井、古橋、古樹等環境要素,整治不協調建筑和景觀,延續歷史風貌。自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以來,各地將城市發展與歷史遺跡保護、文創旅游等相結合,注重頂層規劃設計,以城市文化脈絡為導向,讓歷史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城市文化底蘊的集中體現,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更新策略,做好文化遺產的修復和再利用工作。

目前我國學者針對歷史文化街區已經開展了多維度、多角度的研究,包含概念演變、保護規劃、改造方法、更新評價等多個方面,涵蓋建筑、旅游、文化、經濟、考古、地理等學科。但由于我國各地歷史文化街區情況不一,且地理條件、自然氣候、人文理念等均存在差異,研究者們多以某一特定歷史文化街區作為研究對象,在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策略方面的整體總結較為缺乏。因此本文通過梳理現有文獻,進行計量統計和文獻可視化分析,歸納可行性較高的更新策略,為城市更新行動中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提供理論參考。

1 研究對象

1.1 歷史文化街區概念

歷史文化街區概念從出現到完善經歷了較長時間,1986年隨著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公布,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概念被正式提出[1],此后在2002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被確定為“歷史文化街區”。2008年印發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將歷史文化街區定義為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

2016年,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印發了《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工作方案》,強調歷史文化街區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延續城市文脈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的建筑遺產保護政策趨于完善[2]。2021年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工作的通知》,確定了“應保盡?!钡脑瓌t,提出堅決制止各類破壞歷史建筑的行為,進一步強調了對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

1.2 歷史文化街區研究概述

由于歷史文化街區概念從提出到明確的時間跨度較長,對保護工作造成了一定困擾[3],其間相關的研究多立足于歷史地段、歷史街區、歷史保護區等概念解析[4],探討如何保護歷史文化街區[5],如何界定歷史文化名城應包含的街區數量,以及在城市更新和改造的過程中,應該怎樣保留街區歷史風貌和文化底蘊[6]。

自2002年以后,相關文獻中的概念逐漸統一,并開始針對特定的歷史文化街區展開研究[7-8],即通過選取典型對象作為示例,尋求更行之有效的保護方案[9]。隨著概念的明確,針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探討逐漸增多[10],學者們關于保護理念的思考也越發明晰[11],進行了如何區分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一般的舊城改造[12]、如何貫徹“原真性”理念等一系列思考,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保護理論體系。進一步梳理文獻后發現,2011年以后出現了較多更新改造實踐案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效果評價[13-14],以及挖掘歷史文化街區潛在價值的文獻[15],表明相關研究從理論逐步轉為實踐,并進一步尋求保護更新的更優解。

1.3 歷史文化街區研究熱點

基于中國知網,將“歷史文化街區”作為關鍵詞進行文獻檢索并篩選,時間為1994年1月—2023年6月,得到相關學術期刊論文4 147篇。使用CiteSpace軟件對選中論文進行數據分析,得到頻次排名前30的關鍵詞(表1)?!氨Wo”作為除“歷史文化街區”“歷史街區”外頻次最高的關鍵詞,充分體現了我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的主要方針是保護式更新,保持歷史原真性[16],保留完整的街區風貌,以及保證街區的延續性[17]。我國城市發展已逐漸由增量建設轉變為存量更新,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也成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研究方向[18],許多學者從保護規劃、文化傳承、改造策略、旅游開發等角度展開探討。例如黃怡等以各地代表性歷史文化街區為研究對象,從不同視角探討更新改造的策略優化方案[19];沈蘇彥等從旅游角度出發,對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適宜度進行評價[20];梁保爾等的研究結合數據分析,探尋官方與游客的關注偏好及共現偏好差異所在[21]。

表1 出現頻次排名前30的關鍵詞

2 歷史文化街區研究的PEST分析

PEST模型分析是從宏觀角度出發,對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4個外部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近年來逐漸廣泛運用于策略研究和戰略規劃中[22]。VOSviewer軟件可以對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通過導出文獻,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共現圖譜分析,展示現有研究的熱點領域。為了更直觀地體現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策略研究的重點,本文將運用VOSviewer軟件,并結合PEST模型進行可視化分析,以“歷史文化街區”為研究對象,分別選取政治、經濟、社會、技術作為關鍵詞進行研究。

2.1 政治因素分析

政治因素的集中體現是政府制定的政策?;谥袊W檢索規則,將“歷史文化街區”和“政策”作為并列關鍵詞,選擇邏輯關系為“AND”,檢索并篩選得到1998—2023年相關學術期刊文獻62篇。使用VOSviewer軟件對選中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圖1)。在與政治相關的歷史文化街區研究中,排除歷史文化街區本身,以及歷史街區、歷史文化名城等研究對象,城市更新作為關鍵詞的文獻出現頻次相對較高,研究主要聚焦舊區改造工作,討論怎樣在編制城鄉建設規劃的同時保留歷史文化風貌。其次聚焦歷史文化保護,探討如何通過建立保護制度,編制保護規劃,不斷完善歷史風貌傳承和保護政策。

圖1 政治因素關鍵詞聚類圖譜

2.2 經濟因素分析

將“歷史文化街區”和“經濟”作為并列關鍵詞,邏輯關系選擇為“AND”,檢索并篩選得到1998—2023年相關學術期刊文獻274篇。使用VOSviewer軟件對選中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圖2)。歷史文化街區作為一種獨特的旅游資源,擁有鮮明的文化價值。與經濟相關的歷史文化街區研究文獻,主要是以文化價值為落腳點,探尋其價值體現和實現方法。李東等探討其多重價值的體現,尋求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結合[23]。于紅霞等的研究從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等8個方面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評價,并提出可持續發展對策[24]。隨著經濟模式不斷發展,體驗經濟逐漸興起,在歷史文化街區的旅游開發中得到應用。李成俊和孟慶林等從體驗經濟的視角出發,分別研究了廣州和天津歷史文化街區的旅游發展和資源開發模式[25-26]。唐孝祥等探析了無錫清名橋的保護更新設計[27]。林航等以福州三坊七巷為研究對象,對體驗經濟的實踐效果進行了評價[28]。

圖2 經濟因素關鍵詞聚類圖譜

2.3 社會因素分析

選取“歷史文化街區”和“社會”作為并列關鍵詞,檢索并篩選得到1998—2023年相關學術期刊文獻256篇,關鍵詞聚類圖譜如圖3所示。目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多是自上而下進行,以政策和專家意見作為主要參考依據,缺乏對公眾意見的考量[29]。因此社會角度分析的重點首先是強調公眾參與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中的重要性。張帆等通過對大運河沿岸的無錫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的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得出居民對于參與大運河修復工程和街區發展有較高的意愿[30]。畢凌嵐等從社會學的角度對歷史文化街區在城鎮這一主體中的意義進行了推演,發現不同社群由于自身立場的不同,其價值評判標準存在顯著差異[31]。楊俊宴等以“微社區”為基本單元,提出基于“微社區”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模式,以期達到在規劃中保護街區居民生活的目的[32]。

圖3 社會因素關鍵詞聚類圖譜

2.4 技術因素分析

選取“歷史文化街區”和“技術”作為并列關鍵詞,檢索并篩選得到2001—2023年相關學術期刊文獻163篇,關鍵詞聚類圖譜如圖4所示。在歷史文化街區的技術層面,需要重點研究建筑修復技術,以及如何提升建筑防災韌性。早期研究注重規劃編制,主要結合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地形圖開展現狀調查[33],近年來在相關保護更新策略的研究中,大數據和三維建模等技術越發得到重視,即通過數字化手段還原歷史建筑本來風貌,并以此為基礎展開對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和修繕。王建國提出針對街區要進行適應性保護和性能化提升[34]。于英等基于城市有機更新策略,尋求智慧城市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性融合,提出以植入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間“微中心”為手段,實現街區智慧化升級[35]。

圖4 技術因素關鍵詞聚類圖譜

3 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策略建議

3.1 加強政策引領,統籌街區更新

從國家層面分析,我國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做出了清晰的界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保護規劃編制審批辦法》規定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包括核心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應制定相應的保護控制措施。在進行規劃時,要提出保護范圍內建筑物、構筑物和環境要素的分類保護整治要求,對歷史建筑進行編號,分別提出保護利用的內容和要求。對于歷史古城,應根據歷史文物價值,劃分不同區域,制定相應的保護方針。從地方層面分析,各地應根據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特點,充分考慮社會民情和環境資源,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制定有較強針對性的保護政策[36-38]。

總體而言,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受到政策影響較大。政策制定者應統籌城市總體規劃和未來發展方向,力求延續城市空間要素特征和內在生成機制,實現城市發展與文化傳承的共贏[39];嚴格劃定保護范圍,分類提出保護更新對策,找準街區功能定位,有針對性地制定產業功能、項目開發等方面政策;定期開展街區評估工作,列出問題清單,并督查整改情況。

3.2 完善投資體系,提升街區價值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項目實施過程中,資金投入尤為關鍵,如何獲得投資、收益如何分配等都是需要切實考慮的問題。由于前期投入較大、短期收益小,憑借政府投入的同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更新項目的另一個主要資金來源為社會資本,主要引入方式有吸引企業投資,號召社會捐款,非營利的保護組織提供資金等[40-41]。

就經濟學角度而言,資金的投入是為了產出,想要保證更新落地,就需要讓投資者看到項目活化利用的價值。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對于提高經營收入、拉動當地旅游消費、提高文化產業經濟效益有明顯的促進作用[42]。應以單體項目為依托,結合場景體驗、IP衍生等,發展旅游經濟,形成有機融合、和諧共生的產業新形態,從而提高更新項目的內生動力;合理運用新媒體等信息傳播媒介,推動歷史文化街區“走出去”,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

3.3 重視社會參與,充分聽取社會意見

社會大眾應是歷史文化街區更新工作的重要參與者與評價者。有研究表明,社會大眾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更新中的參與度越高,往往對項目的評價也越高[43-44]。社會參與會提高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并有助于消除部分居民對更新工程的負面情緒,符合以人為本的更新理念。

歷史文化街區更新項目立項之前,應充分考慮社會影響,做好街區居民意愿調查,采納居民合理需求;實施過程中,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動員公眾參與歷史建筑普查認定、更新項目方案制定等工作,充分聽取社會公眾意見,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對于居民住宅,在保留典型構件,保持與街區整體風貌一致性的基礎上,應盡可能聽取居民意見,滿足其使用需求。

3.4 結合數字化技術,提高建筑防災能力

隨著科技的發展,文保單位、歷史建筑、傳統民居等建筑的數字化修復技術逐漸普及,BIM技術和數字建模技術等能實現建筑的數字孿生,提高建筑防災能力,縮短工期,降低成本[45]。

歷史文化街區更新工作應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的作用,積極探索歷史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模式,充分運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手段建立數字檔案,實現數字化、信息化管理和全生命周期運營、維護,尋求智慧化發展。明確建筑修復目標,結合建筑材料和地理環境特點,選擇適宜的建筑防災技術,以抵御火災、地震等災害風險。

4 結語

歷史文化街區承載著一代代居民的寶貴記憶,是城市獨特人文精神和文化脈絡的載體。本文從歷史文化街區相關研究出發,就政治、經濟、社會、技術4個方面進行探索,提出加強政策引領、完善投資體系、重視社會參與、運用數字化技術等方面的更新策略建議,以期為解決歷史文化街區更新中實際困難,提升街區居民生活幸福感和文化自豪感提供一定參考。

猜你喜歡
文獻歷史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建筑的“芯”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新歷史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歷史上的6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