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縣域統籌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
——以福建省永泰縣為例

2024-01-26 08:44杜俊杭
中國名城 2024年1期
關鍵詞:永泰縣村落縣域

繆 遠,杜俊杭,陳 煒,沈 昊

引言

截至2023年,已有六批共計8 155個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如此眾多的傳統村落,是中國鄉村文明的代表、地域文化的標本和傳統文化的載體[1]。目前不同學科已對傳統村落進行多方面的研究,在傳統村落的價值、形態、演化、保護利用等問題上進行了探索[2],但是以個案研究為主,區域層面和統籌發展方面的研究較少。因此,在國家明確提出統籌發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以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基于縣域統籌探討多資源的綜合協調利用,避免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零碎化、同質化、失衡化具有重要意義。

地處中國東南一隅的福建,擁有552座中國傳統村落,居全國第六。永泰縣擁有33座中國傳統村落為福建之最(圖1),并較早開展了“以古老的文化拯救落后的經濟”的保護探索,實現了縣域層面的集中連片保護。以永泰縣為例探索縣域統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方法對其他傳統村落、歷史資源分布密集的地區具有一定的示范借鑒作用。

圖1 福建省中國傳統村落縣域分布

1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中的不足

中國經歷了快速城鎮化發展的30余年,在城市化、工業化的背景下,鄉村的處境也急劇變遷。其中的傳統村落,更是以每年1 700余個的速度消失[3],其生命力受到巨大的沖擊,保護發展面臨多重困難,而這些問題背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協調統籌。

1.1 個體規模有限,發展動力與競爭力不足

中國傳統村落人口規模等級集中分布在1 001—3 000人,占比為41.72%;其次為501—1 000人,占比為26.61%;戶籍人口在100人以下和10 000人以上的傳統村落占比均不足5%[4]。這說明傳統村落的個體規模普遍較小,有限的人口資源使傳統村落缺乏足夠的勞動力和技術支持,制約了產業和經濟發展的能力。同時個體規模的限制使得傳統村落在資源配置、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方面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難以吸引更多資源的流入,競爭力持續下降。

1.2 單點保護下發展模式趨同化,千村一面

以往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多采用一村一寨的單點式方案。這種局限在一個固定的歷史時間段和地域范圍內的保護方法,往往會忽略與相鄰村落的地域和文化關聯性[5]。加上傳統村落保護規劃委托不同設計單位編制,或互相抄襲,或閉門造車,這樣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趨同化的問題。被稱作傳統村落保護建設的“十大雷同”有:一是旅游為綱,二是“騰籠換鳥”,三是開店招商,四是“景點化妝”,拼湊“八景”“十景”,五是公園化,六是用民俗或非遺表演攬客,七是開辦農家樂,八是發展民宿,九是“偽民間故事”拔高“歷史名人”,十是各村“大紅燈籠高高掛”[6],并且旅游帶來的庸俗化、粗鄙化、強制性[7],更損害了傳統村落優秀文化的價值。

1.3 缺乏資源統籌,村落間發展不平衡

傳統村落的資源包括自然、文化、人力、資金、技術等方面,村落之間的資源稟賦存在差距。缺乏資源統籌會導致資源過度使用或者浪費,使村落發展得不平衡。資源不平衡更容易出現資源極化的現象,例如位于永泰縣北部山區的寨里村,該村有著完好的傳統村落風貌,特別是有建于清朝光緒年間的竹頭寨。但因其深藏山林中交通不便,經濟與基礎設施水平也較低,一度限制了其發展。相反,臨近國道與高速路口的椿陽村,因其具備優越的位置和較好的經濟與基礎設施,更易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市場青睞。這種資源要素的極化,將進一步加劇傳統村落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1.4 城鄉發展脫節,制約傳統村落發展

經歷了快速城鎮化后,城市完備的功能與設施,不斷吸引著人口的流入,鄉村基礎設施不完善使鄉村存在安全、供水、衛生、通信等方面的問題。城鄉發展脫節進一步制約了傳統村落的發展。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升、文化遺產保護等需要大量資金,這些資金主要依靠上級補助和社會資本投入。例如2020年永泰縣有12個傳統村落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獲得共計2 000萬元的政府專項資金投入,進行了農村污水治理、濕垃圾處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及小型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村集體的有限收入根本無法承擔本村保護發展的重任。

1.5 管理體制缺失背景下,保護發展工作無序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涉及住建、自然資源和規劃、財政、農業農村等多個部門系統,部門間的職責界定不明、協調機制不全,導致出現重復投入或決策混亂等問題。此外,在地村民作為傳統村落的實際管理者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田野調查表明,在地社群的主體力量往往缺乏發揮的空間,例如福建省南平市的峽陽村,在傳統村落開發過程中因未滿足村民改善居住環境的需求、利益分配不均等,村民與政府發生了矛盾。這說明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缺乏組織力量,無法形成保護合力,工作也無法得到有效的開展。

2 縣域統籌破解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困境

通過分析傳統村落面臨的困境,可知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是缺乏統籌思維。因此,本文以縣域為視角,探討一種連點串線成面的跨區域資源整合策略,破解面臨的問題。

2.1 責任主體,統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

縣級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區域內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責任主體,負責本區域內傳統村落保護與管理的具體工作,以責任主體進行統籌具有重要優勢??h域內的傳統村落分布于不同鄉鎮,但鄉鎮單位多為派駐機構,在綜合管理權、統籌協調權和應急處置權等方面有缺失,跨村域、鎮域的產業開發、河流整治、山林保護、旅游線路連通、城鄉供水一體化等項目,需要更高一級的行政管理部門的協調。而縣級行政單位有著更全面、更完整的行政職權,對重大項目的決策和規劃有更高的話語權,能更好地統籌協調縣域內的基礎設施、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促進傳統村落高質量發展。

2.2 承上啟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縣域位于城鄉兩頭的交匯點,具有獨特的輻射帶動作用。在城鄉發展脫節的背景下,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要求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向鄉村覆蓋。自秦朝設立郡縣制以來,縣級行政單位一直是中國分布最廣泛的、相對獨立的行政地域單元[8],也是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承載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連接點[9]。傳統村落作為鄉村振興中需要保護的重要遺產,通過城鄉資源的有機銜接同樣能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受益。

2.3 空間脈絡,提供整合基礎條件

在縣域地理空間內,河流、山系等多種脈絡關聯,使得傳統村落在空間上呈現簇聚的形態。中國有滇西北、黔東南、中原以及皖南—浙西4個受地理環境因素影響較大的傳統村落集聚區[10]。而在縣域空間內同樣存在這種現象,例如永泰縣的傳統村落在空間上形成了以嵩口為中心的組團分布結構和沿大樟溪流域的帶狀分布結構,這種空間脈絡有利于傳統村落之間的交流合作,為跨村落的資源整合及產業協作提供了便利。

2.4 文化單元,形成協同發展紐帶

穩定存在的縣域單位和特定的地理空間,使得縣域內有著聯系緊密的文化圈層??h域內人際交往密切,人口的流動遷徙為共同的文化思想提供了基礎條件,例如永泰縣被稱為黃氏“父子三莊寨”的谷貽堂、紹安莊、積善堂,3座莊寨出于一家兩代,跨錦安、周坑兩村,體現出村落間的人口遷徙,承載了緊密的宗親文化與質樸的鄉風精神。這種共同文化內涵擁有的強大凝聚力,成為傳統村落統籌協調發展的紐帶。

3 永泰縣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探索

由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環境,歷史上永泰縣的山區村落交通不便,至今仍完整保存著“山水—田園—村落”的格局,現有33座中國傳統村落(表1,圖2),于2022年獲評“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是福建省乃至華東地區保存較好、代表性較強的傳統村落聚集地。

表1 永泰縣中國傳統村落名單

圖2 永泰縣中國傳統村落分布

3.1 創新工作機制,統籌協調發展

永泰縣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以古村落古莊寨保護與開發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以下簡稱“村保辦”)牽頭,以住建、自然資源和規劃、文廣旅三部門為主,農業農村等其他相關部門互相協調配合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機制。村保辦成立于2015年,其主要職能為統籌協調縣域古厝莊寨、傳統村落資源的保護利用,莊寨申遺和文化品牌推廣,并指導組建古厝或莊寨民間理事會、全員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出臺《永泰莊寨搶修資金的獎補辦法》《永泰縣農村民房使用權流轉指導意見》等相關政策文件,由縣財政列支經費安排專項資金,并成立國內首個“古村落古莊寨復興司法保護基地”,營造“共同保護莊寨”的氛圍。

除了統籌領導全縣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引導發揮村民的在地力量、銜接協調外部資源、參與傳統村落保護也是構建統籌機制的重要內容。在外部資源的引導下,引入外部規劃設計團隊進行陪伴式服務,優化配置。永泰縣在白云村試點引導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宣傳推廣等專業團隊入駐,針對各自負責的領域科學謀劃,針對村莊建設發展實際,開展兩年陪伴式綜合服務[11]。引進高校資源,促進成果轉化。通過建立“校地合作”多邊平臺,將莊寨打造成高校成果轉化、教學實踐的新平臺,以及永泰縣旅游品牌宣傳推介、傳統文化挖掘傳承的新陣地[12]。再通過招商引資,在保持村落特色的基礎上,打造相關產業。

在發揮地方社群力量上,通過村保辦的指導,全縣相繼成立了38個由各莊寨的家族成員組成的莊寨理事會,建立7個村級全員股份經濟合作社,兩個集體所有的村投公司。理事會負責莊寨日常管理,包括召集與協調各房族親參與莊寨維護與修繕;與企業、同姓族人聯絡,籌集修繕資金;對接政府,代表莊寨申請修繕項目資金,組織舉辦各類活動。例如,2009年,愛荊莊的鮑氏族人在舉行祭祖時發現屋面漏雨,于是全族共同捐贈木材并籌集了修繕資金35萬元。在后續的十多年間,鮑氏族人陸續籌款達400萬元,加上政府下撥的資金183萬元,愛荊莊的修繕工作從未間斷,并取得顯著成效。通過工作機制的創新,統籌“政府+社會+村民”,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形成了統籌協調的合力。

3.2 統籌村落資源,構建整體保護體系

永泰縣域內共計有國家級和省級傳統村落59個,分布于16個鄉鎮,村落之間的資源稟賦有較大差異。通過綜合分析自然環境、聚落空間格局、建筑特征、歷史環境要素、民俗非遺、產業現狀等,系統梳理縣域傳統村落資源,永泰縣制定了傳統村落整體保護策略(表2)。通過開展分級、分片、分階段保護工作,在保護的基礎上為發展提供有效的利用空間。

表2 永泰縣傳統村落保護分級 (單位:個)

(1)分級保護:縣域范圍內的傳統村落已被劃分為三級保護等級進行分級保護。

一級傳統村落:村內含有全國、省級、縣級文物建筑的中國傳統村落,共20個。參照文物部門及住建部發布的傳統村落相關保護標準進行嚴格保護。

二級傳統村落:不含省級及以上文物建筑的中國傳統村落13個,和含文物建筑的省級傳統村落4個,共17個。參照文物部門及住建部發布的傳統村落相關保護標準進行保護。

三級傳統村落:一、二級以外的省級傳統村落,共14個。參照福建省住建廳發布的省級傳統村落相關保護標準進行保護。

(2)分階段保護:根據縣域范圍內的傳統村落分級進行分階段保護。一期對一級傳統村落進行整體保護,并對二、三級傳統村落進行定期巡查,對破壞風貌或其他影響傳統村落保護的行為進行及時修正,對亟須保護的傳統建筑等進行搶救性保護。二期對二級傳統村落進行整體保護,并對三級傳統村落進行定期巡查,對破壞風貌或其他影響傳統村落保護的行為進行及時修正,對亟須保護的傳統建筑等進行搶救性保護。三期對三級傳統村落進行整體保護。

3.3 打造縣域核心IP,永泰莊寨引領發展

永泰縣傳統村落最獨特、最突出的文化資源是廣泛分布于各傳統村落的大型傳統民居建筑——莊寨,占比達到了90%?,F保存較完好的莊寨有152座,其中占地面積1 000 m2以上的有98座(圖3)。莊寨反映出明中葉至清末在閩中東部近海山區形成的以家族為單位的山林開發模式,體現出宜居、生產、防御相平衡的家族聚居形式。莊寨主題鮮明、體系性強、分布集中成片的特征,成為推動傳統村落統籌保護利用、實現鄉村振興、提升永泰縣對外吸引力的重要支點。永泰縣對縣域范圍內適宜發展方向相似的傳統村落資源進行整合,形成3個統籌發展的核心片區。嵩口“全域旅游”深化區:以嵩口鎮月洲村、大喜村為核心,包括龍湘村、玉湖村、道南村、中山村、月闕村等;同安“莊寨文化”體驗區:以同安鎮同安村、三捷村為核心,包括嵐口村、洋尾村、芹草村;梧桐“保護利用”創新區:以椿陽村、春光村為核心,包括后溪村、潼關村等。

圖3 永泰縣莊寨分布

3.4 產業協同互補,創造多元動力

永泰縣統籌發揮各村資源稟賦優勢,充分利用傳統村落自然生態優勢和文化特色,選擇性發展生態農業、傳統手工、休閑旅游、文化創意、健康養老等產業,再引入互聯網,形成“互聯網+傳統村落”的發展態勢,將傳統村落非遺文化產品推向市場,如李干、青紅酒、粉干等。在縣域內跨村落產業協同方面,永泰縣具有優勢農業產業的基礎,西南片區與東北片區尤為突出(圖4)。西南片區的李果種植面積達300畝,年產量達4 000 t,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東北片區依托深山的自然資源優勢與御醫力鈞的文化資源優勢,形成中醫藥種植、保健產業加工的產業協同趨勢。如丹云鄉赤岸村的天葉生態園,年營業利潤377萬元,使周邊100余戶村民實現就業。永泰縣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充分統籌傳統村落的文化遺存、傳統建筑、文物建筑、民俗節慶等資源,同時為產業發展增添本土文化特色,促進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圖4 永泰縣產業格局規劃

3.5 發揮地理空間優勢,山水脈絡連點串線

永泰縣地理空間上最突出的山水脈絡就是由西向東貫穿縣域的大樟溪。大樟溪流域內有7個傳統村落(龍湘村、中山村、道南村、月闕村、月洲村、溪口村、椿陽村),與沿溪流域的其他7個特色村(三峰村、大喜村、白杜村、坵演村、春光村、坂埕村、湯埕村)優勢互補(圖5)。在縣域層面進行統籌,放大大樟溪的水陸聯通優勢,整理大樟溪及其支流兩岸的環境景觀與交通設施遺存,推動大樟溪及其支流輻射區域內的傳統村落整體發展,形成協同發展的旅游經濟輻射帶,帶動傳統農業產業區發展。

圖5 永泰縣大樟溪山水脈絡串聯村落發展

3.6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融入福州城市群建設

永泰縣臨近福州市區,隨著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被納入“福州半小時經濟圈”。永泰縣因其良好的區位優勢及自然與人文資源,被譽為“福州后花園”。在已有的基礎上,永泰縣在縣域層面進一步強化“福州后花園”旅游品牌建設,并將傳統村落作為“福州后花園”建設的重要載體,研發更多與傳統村落、永泰莊寨相結合的旅游項目。通過縣域統籌傳統村落的美食、美景等特色旅游資源,永泰縣推出了吃春宴、喝村酒、賞李花、泡溫泉等系列活動,并逐步實現旅游線路串聯,年鄉村旅游總收入達56.8億元。

4 構建基于縣域統籌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策略

通過對傳統村落面臨困境的梳理和對永泰縣實踐的分析,初步構建基于縣域統籌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策略。獨特的縣域單元是傳統村落的責任主體,在保護發展工作上有顯著優勢。更為重要的是,縣域作為承上啟下的城鄉交匯點,是協調城鄉資源促進融合發展的重要錨點。因此,縣域統籌應該是“一體兩面四維度”的策略(圖6),即一方面向下向內統籌縣域內各層級的各種資源;另一方面向上向外統籌,銜接協調外部資源,統籌城鄉融合,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尋找向外的突破口;并將政策維度、空間維度、產業維度、文化維度作為縣域統籌工作的具體切入點;綜合做到統籌資源、協調發展、提供保障。

圖6 縣域統籌的“一體兩面四維度”策略

4.1 政策維度:以完善的政策機制,形成保護合力

縣級行政單位首先應充分考慮當地的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因素,制定明確的保護政策和規劃,確保相關工作順利進行。同時,通過建立創新工作機制,協調相關部門進行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形成政策的整體性與協同效應。針對傳統村落豐富的資源,還應從物質和非物質層面系統梳理,分解傳統村落價值的基礎單元,分析各價值要素之間的相關性,總結價值特征,構建傳統村落價值體系[13]。以分類管理、分級、分片、分階段的工作思路,提供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不僅要對內進行資源統籌,而且要對外進行銜接協調。在城鄉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主動融入上位城市規劃發展,承接城市資源,反哺鄉村,成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對外交流的橋梁。

通過政府引導,組織村民形成自治組織,結合地方特色文化或產業成立經濟合作社,提高村民收入。在社會力量上銜接“智力+財力”:一方面引入智庫智力,引導校地合作,成為集科研成果轉化、教學實踐以及地方傳統文化傳承于一體的多元平臺;另一方面引入資金,推動傳統村落特色產業發展。多元力量的參與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注入生機活力,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4.2 空間維度:把握山水交通脈絡,連點串線成面

合理劃定保護范圍和發展邊界,需要考慮村落周邊的生態環境、自然景觀等因素,這是在縣域內進行空間統籌的前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制定縣域統籌規劃方案,加強傳統村落與周邊鄉村及城鎮的聯系。一是要把握好縣域內山水空間脈絡的天然統籌優勢,通過自然空間脈絡,將沿線的傳統村落連點串線成面,達到資源互補、產業協同的效果。二是整合交通要素,交通條件的改善可以為傳統村落對外溝通、吸納外部資源提供現實基礎。三是借助空間維度的統籌,使區域內村落實現雨污環衛等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共享,在滿足村民需求的同時,提升投資成效,減少對傳統風貌的破壞。

4.3 產業維度:多元動力協同,實現可持續發展

協同就是利用特定條件,形成子系統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這種機制能夠使無序系統形成集合效應[14]。依據傳統村落的自然特色與人文資源以及已有的經濟基礎,從產業升級的角度選擇性發展生態農業、傳統手工、休閑旅游、文化創意、健康養老等產業。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制度創新,對傳統村落不同類型的產業進行優化組合,打破單一的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15]。再引入互聯網,形成“互聯網+傳統村落”的發展態勢,將傳統村落推向市場,以承接更多的資源保護傳統村落。這一過程提升了經濟收益和生活品質,也提高了村民對傳統村落保護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4.4 文化維度:打造縣域核心品牌,強化內在凝聚力

縣域內傳統村落的文化往往在語言、信仰、習俗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以傳統村落為核心對區域范圍內相關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和保護,是深化對傳統村落的認知,全面挖掘散落在鄉間的遺產要素的重要基礎[16]。在統籌保護發展工作中,應打造縣域文化品牌,并以此為突破口,輔以文創、旅游、學術研究、傳媒、互聯網等手段,使傳統村落等縣域文化遺產進入公眾視野,進而吸引外部資源助力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同時,在核心文化品牌的引領下,還需要關注縣域范圍內傳統村落集中區域、適宜發展方向相似的傳統村落之間的文化線索。以文化凝聚力促進資源整合,以特色文化發展特色產業,形成文化聯結下的傳統村落統籌保護發展片區[17]。

5 結語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以縣域為單位保護發展傳統村落可以做到向內向下和向上向外的雙向統籌,并從政策、空間、產業、文化維度協調整合各方資源,為其提供更多支持和保障。以縣域統籌規劃,使產業發展相協調,令保護方式整體化,達到重點地區連片發展的目的。創新工作機制,匯聚各類主體推力,激發傳統村落發展活力,促進產業振興。傳承弘揚文化遺產,延伸產業鏈,打造地域特色名片,為保護發展引流。通過多種手段的綜合治理,以新的思路和方式保護發展傳統村落,永泰縣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發展的經驗值得參考與借鑒。

猜你喜歡
永泰縣村落縣域
林中村落
靜謐村落
縣域消防專項規劃研究
御醫故里梅花開——記永泰縣白云鄉樟洋村駐村書記楊雪梅
油畫《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讓人魂牽夢繞
山東縣域GDP排名出爐
只有一個學生的學校
縣域就診率為何差了40%
一項縣域中招政策的回顧與反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