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說”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經濟和民生發展成就

2024-01-27 13:41王翌佳黃鷹航尹海潔
現代商貿工業 2024年2期
關鍵詞:經濟發展

王翌佳 黃鷹航 尹海潔

摘?要:基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大背景,采用《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分析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經濟和民生發展情況,發現該時期中國GDP總量增長約3.42倍,GDP年平均增長率顯著高于同期世界水平;工業產值增加,工業結構初步齊全;全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提升;文盲率大幅下降,基礎教育覆蓋率大幅提升;醫療資源快速增長,醫療水平不斷提升。上述成果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經濟發展;民生發展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2.003

0?引言

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奮斗贏得的歷史性勝利,是彪炳中華民族發展史冊的歷史性勝利?!边@一論斷是對新中國成立70多年建設發展成績的高度概括。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從1949年10月開始,到1978年12月結束。在這一時期,黨領導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的騰飛和社會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這些發展成就和經驗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均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有鑒于此,本研究選取中國統計年鑒中部分代表性指標,利用社會學統計學的方法和技術,展現新中國成立后的近30年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經濟和民生發展成果,突出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特色,以期為新時代中國高質量發展總結經驗,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數據和結論。

1?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經濟的發展成就

1.1?經濟總量的穩步增長

GDP是衡量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標。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經過3年的經濟恢復,1952年中國GDP仍僅有679億元,可見建國初期中國經濟之落后,發展任務之艱巨。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從1957年開始,中國GDP有了顯著增長,1960年達到1470億元,1966年達到1889億元。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年到1976年),我國經濟在大部分時間里仍呈現增長趨勢,這充分反映出新中國的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仍堅定地站在生產第一線,維護了中國發展的成果。1978年,全國生產已經全面恢復,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又為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工人、農民及知識分子的勞動工作熱情迸發,社會充滿活力,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當年中國GDP達到3679億元,約是1952年的4.42倍。

進一步對比GDP的升降年份可以看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共30年,其中經濟增長的年份共24年,GDP年平均增長率約為6.7%??梢娭袊慕洕谶@一時期的絕大部分時間里均處于提升狀態。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1962年到1978年,世界GDP年平均增長率約為0,即世界整體的經濟在這段時期無顯著增長,相比之下,同時期中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為3%,顯著高于同期世界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前后兩個30年相互不能否定,改革開放前新中國的發展從本質上看也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偉大實踐??梢哉J為,新中國建設的前30年是新中國從一窮二白走向現代化的偉大壯舉,是值得肯定和銘記的。

1.2?社會主義工業體系的初步建立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初期,中國處于長期戰爭破壞、國內經濟社會衰敗混亂和國外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封鎖禁運的三重困境之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將新中國從一窮二白的農業國逐步建設成為工業門類初步齊全的工業國。

新中國的工業化首先表現為工業產值的增加。1952年我國GDP為679.1億元,其中農業增加值為345.9億元,約占GDP的51%。工業增加值僅為119.5億元,占GDP的約20.8%。經過30年的發展,工業增加值在GDP的占比迅速提高,到1978年,我國GDP增長至3679億元,工業增加值提高至1621.4億元,占GDP比重增加至44.8%,農業占比下降至27.9%,工業逐漸確立了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

新中國的工業化也注重工業結構從簡單到齊全。1952年,我國鋼產量134.9萬噸,常用有色金屬產量合計7.4萬噸,汽車工業和軍事工業等均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在后續的20多年中,我國工業結構門類不斷健全,不但保證了鋼鐵、有色金屬、電力、機械、食品輕紡等工業部門不斷發展成熟,國防軍事工業也獲得了較大發展,而且出現了航天、汽車等高科技工業部門,到1978年,我國鋼產量增長至3178萬噸,位居世界第4位,常用有色金屬產量合計增至99.6萬噸,汽車產量增至14.9萬輛,水泥產量6524萬噸,紗產量238.2萬噸,布產量110.3億米,初步建成了行業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

從工業產值構成上看,1949年輕工業產值占比73.6%,重工業占比26.4%。經過30年的發展建設,到1978年,輕工業產值占比為43.1%,重工業占比增至56.9%。工業體系結構日趨平衡。

2?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人民生活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積貧積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迎難而上,經過近30年的奮斗,在糧食供給、教育發展和醫療衛生等方面取得了眾多成績,為改革開放的繁榮富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1?人民基本生存需求的滿足程度逐步提高

糧食產量與人民基本生存需求息息相關。1949-1978年間,除了三年困難時期,新中國糧食產量基本上逐漸穩步提升,中國糧食產量從11318.0萬噸增長至30476.5萬噸。

經計算,這一時期中國糧食年平均增長率約為3.5%,其中,1961-1970年間的年平均增長率為6.5%,1970年至1978年的年平均增長率為3.0%。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資料,1961-1970年世界糧食總產量的年平均年增長率為3.0%,1970年至1980年的年平均年增長率為2.3%。中國的糧食產量增長率遠高于同期世界糧食年平均增長率。

上述數據反映出,我國糧食生產能力已經超越了世界同期水平。糧食產量的穩步增長對中國人民的基本生活、新中國的糧食安全和工業化建設均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而對于這一時期糧食產量仍無法完全滿足人民需求的問題,還應綜合考慮當時農業生產基礎薄弱、農村貧困、農業科技投入嚴重不足、人口眾多等歷史條件。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階級為新中國糧食生產做出的巨大貢獻值得肯定。

2.2?基礎教育普及率穩步提升,人民文化素質不斷提高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5.4億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總人口的80%以上,學齡兒童入學率僅有20%左右。三十年來,黨和國家在降低文盲率、提升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覆蓋面,豐富教育資源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我國人民的基礎文化素質與建國初期相比有了顯著提升。

文盲的存在對于經濟和社會發展是巨大阻礙。自1950年第一次全國工農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后,新中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先后開展了四次掃盲運動,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1949年至1964年,全國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從80%下降到52%,新中國實現了上億人口脫盲。1978年,我國文盲率下降至約25%。遠遠低于同年全球范圍內32.5%的水平。掃盲運動改變了幾代人的生活和命運,提升了人口的文化素質,為新中國建設及各項事業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小學、初中和高中在校生數反映了基礎教育在適齡人口中的覆蓋面。1949年至1978年,我國普通小學在校生數由2439.10萬人增加至14624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6.4%;普通初中在校生數由83.20萬人增加至4995.2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5.2%?;A教育人數的穩定增長從提升了我國人口素質,進一步鞏固了掃盲成果,為改革開放后義務教育的普及奠定了基礎。同時,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數也有了顯著提升。普通高中在校生數由1950年的23.8萬人增加至1978年的1553.1萬人,增長了約64.3倍,為改革開放后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普及奠定了人員基礎。

這一時期,我國基礎教育資源也日漸豐富,主要表現在小學教育的普及。1949年到1978年我國小學學校數量從346769所增加至949323所,年平均增長率為3.5%;專任教師數由83.6萬人增加至522.6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6.5%。小學學校數和專任教師數的增加,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居民基礎教育資源的占有量,為全民基本文化素養的提升創造了物質和人力基礎,為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提供了知識保證。

2.3?醫療衛生事業取得長足發展,人民健康穩步提升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基礎薄弱,經過近30年的建設發展,我國醫療在衛生機構數、衛生技術員數和醫療床位數方面取得快速發展。從1949年到1978年,中國醫療衛生機構數由3670個增長至169732個,比1949年增加45.2倍;醫療機構床位數由8.5萬張增加至204.17萬張,比1949年增加23.2倍,醫療資源在總量上不斷提升。而且,衛生技術人員數由50.5萬人增加至788.3萬人,比1949年增加13.6倍。醫療資源的快速增長和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就醫需求,改善了我國居民的身體健康水平。根據國家統計局和世界銀行公布的統計數據,1978年,我國居民的死亡率已經由1949年的17‰下降到6.25‰,平均預期壽命由1949年的35歲提高到65歲,高于同年全球平均預期壽命62.2歲。

3?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發展成就的歷史作用

3.1?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徹底改變了舊中國“一窮二白”的面貌。新中國通過編制和實施五年計劃的方式,不僅實現了經濟體量的持續快速增長,而且建立了較為完整、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工業體系,糧食和生活品生產能力不斷提升,醫療水平不斷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也不斷提高。這些發展成就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發展實踐相結合的創造性成果,它鞏固了社會主義政權,保證了人民的生活和國家安全,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騰飛和完備的工業體系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勞動力基礎和人才技術基礎。

3.2?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進行了前期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敝袊浆F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是屬于廣大人民的現代化,是物質和精神、人與自然協調統籌的現代化,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這些特點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在性質、受益階級、發展維度和發展方式等方面差異較大,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歷程中均無法找到參考。但是,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探索,在經濟發展、工業建設、社會進步等方面形成了許多重要的發展思想,這些獨創性成果符合社會主義中國的國情,深刻塑造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因此也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左樂平,盧美稻.中國共產黨中國式現代化思想的理論演變、內在邏輯和現實啟示[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23,(03):5261.

[2]魏明孔.堅持改革開放主旋律:近年來中國經濟史研究的成就與展望[J].中國經濟史研究,2022,(04):513.

猜你喜歡
經濟發展
我國商業地產經濟宏觀調控政策研究
“互聯網+”時代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