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危機管理課程思政的教改探析

2024-01-27 22:03段元明
現代商貿工業 2024年2期
關鍵詞:公共危機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段元明

摘?要:課程思政建設作為高校實現立德樹人育人目標的重要渠道,是各個專業學科教學改革的重點,公共危機管理作為一門實踐性和時代性較強的課程,通過結合學科特點,挖掘其所蘊含的豐富思政元素,在專業建設中貫徹落實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的迫切性日益凸顯?;诖?,以習近平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通過優化教學設計、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搭建課程思政學術共同體的方式,探索公共危機管理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途徑,以期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更好地實現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結合,有效提升人才培養整體效能。

關鍵詞:課程思政;公共危機;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2.077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始終,并明確各學科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體系建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高校育人指明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總方向。高校應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托,以改革教學手段、完善教學大綱為一體的全方位學科發展方向導向,充分發揮各學科的育人功能。深挖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掌握專業理論知識與完善人格相統一,不斷探索和優化“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公共危機管理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1.1?總體國家安全教育的時代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進入了發展“快車道”,但也面臨著來自國內外各種各樣的風險挑戰,高校面臨的風險管理難度逐漸加大。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結合我國社會治理和新時代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創造性地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并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了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在我國各項工作中的基石地位,指出,“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這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高校指明了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中的育人責任,也為公共危機管理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鑒于我國安全理念內容的豐富化和國內外安全形勢的新變化,必然對公共危機管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公共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危機管理課程迫切需要通過重構課程設計,結合本課程特點和教學目標,以國家安全觀為主線,以國家安全為重要關切,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前我國所面臨的安全問題,學會正確思考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自覺將個人成長同國家發展緊密結合,推動國家安全治理體系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同步構建。

1.2?專業人才培養的內在需求

從公共危機管理的教學目標出發,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該類課程的教學不僅是讓學生掌握公共危機相關的理論和應急管理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和相關問題的感知度,并通過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達到當前高校對新時代人才培養提出的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塑造人格的三維立體融合目標。其中,塑造人格這一新要求,也正是當前行政管理專業在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中面臨的新變化?;诖?,以行政管理專業的公共危機管理課程為例,不僅要重視學生關于應急管理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的風險防范與危機管理能力,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的風險防范意識;還要充分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樹立人民本位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加強學生的安全責任意識和樹立正確的國家安全觀,幫助學生樹立具有中國自主意識和價值關切的安全理念,并將其踐行到往后的生活和工作之中,為我國國家安全治理貢獻力量??梢?,對其進行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是新時代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

2?公共危機管理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

2.1?從疫情防控經驗中堅定“四個自信”

“四個自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四個自信”價值融入各門專業課程之中,是當前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內在要求,也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客觀需求。此次我國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現的中國速度、中國精神、中國擔當,全方位地詮釋了新時代的中國形象。新冠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我國所面臨的一次大考。不論是為了有效阻斷病毒的擴散,果斷對武漢實施了歷時76天的“封城”,還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下10天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多間方艙醫院,第一時間調集346支國家醫療隊、4.26萬名醫務工作者馳援武漢的中國速度,抑或是堅決做到“四應四盡”,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和全民免費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均彰顯了中國經驗、?中國智慧。此外,對比其他國家在新冠疫情防控中采取的“躺平”,我國在疫情防控過程所堅持的“動態清零”總方針,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充分證明了我國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危機決策的正確性和制度優勢。在公共危機管理的授課中,開發利用此次抗疫相關素材,將公共危機管理的主要活動規律,包括風險管理與減緩、應急準備、預測預警、應急響應等危機管理環節,重新整合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從身邊事、身邊人物中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和優越性。將公共危機管理的相關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理論緊密結合,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度理解“四個自信”的重要內涵,引發學生在后疫情時代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探索中國模式和展現道路自信的深度思考。

2.2?從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發展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將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作為黨的初心使命。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內涵進行了全面闡述,指明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過程,依靠人民,造福人民。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在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始終堅持和發展的核心價值理念。梳理我國在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實踐探索經驗,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主要經歷了“非典”催生的以“一案三制”為核心的應急管理體系到安全生產轉型推動下,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導向的應急管理體系,再到后疫情時代以提升適應性為中心的應急管理體系3個階段的發展轉變,每一階段的轉變均體現了我國應急管理能力的不斷提升。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理念蘊含的價值要求,人民對應急管理工作的滿意度成為當前檢驗應急管理成效的最終標準。教師在講授該部分內容時,可將我國歷次處理公共危機實踐時政府對公眾需求的回應速度和吸納公眾參與應急管理的程度進行比較分析。例如此次新冠疫情中,黨中央本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危機治理理念,改變以往危機事件治理中的信息發布的單向性,通過在“互聯網+督查”平臺、12345政務熱線等政府門戶網站,向社會公眾征集各地的防控不力等線索并及時對不符合實際的防控措施進行調整,傾聽民眾訴求,第一時間回應公眾質疑和需求,及時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通過對客觀事實的描述,對數據和事例的分析和研討,引導學生深度理解中國共產黨的人民立場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價值內涵。

2.3?從社會動員實踐中厚植家國情懷

愛國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堅持愛黨和愛國相統一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本質要求。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厚植家國情懷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將愛國主義精神扎根在學生心中,教育引導學生熱愛黨和國家。從社會動員的內涵來看,其成功的基礎條件由國家的動員能力、社會成員的承壓能力和社會的整合程度3個方面構成,其中,社會參與決定了社會整合程度的高低,高度整合的社會能夠有效的對抗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并在危機治理中與政府的治理能力形成合力。從衡量社會整合的指標來看,其內涵的團結、忠誠、適應、認同、合作與家國情懷的價值取向高度契合??梢?,作為社會參與主要群體的大學生,是否具有家國情懷關系到我國社會整合程度的高低,并在一定程度決定了我國社會動員機制能否有效運轉。

在公共危機管理課程中,通過對21世紀以來我國在歷次公共危機事件,如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甲流”、2010年舟曲山洪泥石流、2011年甬溫線動車事故、2015年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2019年新冠疫情、2021年河南特大洪災等一系列公共危機事件中的梳理,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國社會動員機制是如何在黨的領導下,整合社會力量,眾志成城調動物資,形成全社會合作、協同應對歷次危機事件的局面。以此次抗擊新冠疫情為例,社會互助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5月31日,全國有881萬人的注冊志愿者參與此次疫情防控。除此之外,在抗疫過程中還涌現出了大批社會自組織。比如,“逆行老兵”王國輝三送蔬菜馳援武漢、快遞小哥王勇自發組建志愿者車隊義務接送醫護人員、廣大人民群眾自覺遵守防疫的各項規定等。正是在這樣高度整合的社會狀態下,公眾基于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積極投身到抗疫之中,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社會向心力。通過重整課程內容,將這些鮮活事例融入到教學過程之中,加深學生的情感認同和理性認知,引導學生正確把握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以真才實學服務人民和國家。

2.4?從網絡輿情內涵的學習中樹立正確的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觀

“輿情”是指社會公眾在面對社會公共事件時所產生的社會政治態度,網絡輿情則是社會公眾以互聯網為媒介,來表達和傳播對社會公共事件的社會政治態度。當前,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加之互聯網技術提供的便利性,加大了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難度,成為目前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點?;诖?,在公共危機管理的授課過程中,在講授“公共危機應急溝通與網絡輿情引導”章節時增加“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專題,結合章節中“網絡媒體的特點”“網絡輿情的特點”理論知識,給學生對我國現階段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特點和現狀進行詳細講解,結合“香港修例風波”“新疆棉”等事件,對“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觀”等錯誤思潮的傳播展開深刻的分析和批判,以習近平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以專業知識賦能,為學生在網絡意識形態、網絡熱門事件關注的相關問題,提供立體思考維度,不斷提高學生的理性甄別謠言的能力和網絡素養,自覺抵制錯誤思潮和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加強安全意識培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在網絡空間不斷弘揚主旋律,積極傳播青春正能量,切實發揮正面引領作用。

3?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索

3.1?優化教學設計,提升課程吸引力和參與性

面對新形勢,必須依托專業課程的特征,將課程思政這一教育理念通過豐富的教學方法加以具體化,搭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一體化的教學平臺,提升教學效果。通過技術賦能,借助智慧課堂、VR課程等教學工具,緊密結合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案例和熱點問題,以啟發式教學方法,開展研討互動式教學活動,讓學生結合自身興趣,主動參與到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的過程之中,真正實現自我管理、自我學習與自我教育;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將危機管理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之中,豐富教學內容和知識廣度,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根據課程內容和教學需求,設置危機情景模擬教學環節模擬危機管理,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構建以學生為主導的實踐教學模式,逐步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線,專業知識學習為重點的多重教學情境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理論運用能力中實現價值引領。

3.2?深挖思政元素,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新時代高校落實育人目標的新要求,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新維度。課程思政不是簡單地將思政課的內容機械照搬到專業課之中,思政元素不應該也不能脫離專業知識點而孤立存在,而是要像鹽溶于水一樣地順勢而為,立足于課程本身的思政教育負載空間,結合具體的知識模塊,將理論知識學習與思政教育融會貫通,起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這就要求專業教師需結合新時代的育人要求,重新整合課程內容,通過巧妙的課程設計,將思政元素內化于基礎理論學習之中,拓展專業知識的深度與寬度。具體而言,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方面,教師在準確把握課程內容的知識性同時凝練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提高自身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與認知,在授課過程中針對性地選擇德育元素,擴寬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路徑;另一方面,注重課程思政的時效性,在把握學生認知和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將時代精神和現實問題融入教學之中,把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問題、背后的理論邏輯用專業知識講透徹,水到渠成地引喻出專業知識蘊涵的思政內涵,增加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真正做到入腦、入心。

3.3?把握課程特性,搭建課程思政學術共同體

學術共同體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價值取向、文化生活、內在精神和具有特殊專業技能的人,為了共同的價值理念、目標或興趣,并遵循一定的規范而構成的群體。高校思政教育作為一項具有整體性和開放性特點的系統工作,在開展課程思政時應基于學術共同體的視角事先勾勒出學科課程思政圖譜,從整體上把握不同專業課程承載的思政功能,以此為主線確定專業課程的思政知識圖譜。公共危機管理的交叉學科屬性,需要對教學內容和培養體系進行系統化的整合,設計課程集群?;诖?,公共危機管理課程應在依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唯物史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思政元素的基礎上,整合公共危機管理所涉及的不同學科領域的教學資源,以“憲法日”“國家安全日”“禁毒日”等校園文化活動為契機,讓校園文化建設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搭建課程思政學術共同體,進而實現“大思政”育人格局,推動高校思政工作協同化、一體化發展。

4?結語

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新時代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重要抓手。教師應在把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和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的前提下,不斷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立足于課程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充分挖掘不同學科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提升教學和育人成效,探索適應新時代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施路徑。實現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與塑造價值的“三位一體”育人新格局。推進公共危機管理課程思政改革,不僅是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現實意義的回應,更是“后疫情”時代對新型應急管理人才培養的應然之舉。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G].20200428.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張尹.“四個自信”: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彰顯與實踐落腳[J].思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6):6771.

[4]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白皮書: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R/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6/?07/content_5517737.htm.

[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國務院新聞辦.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N].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www.scio.gov.cn,20200607.

[7]劉堅.論新時代大學出版社的高質量發展:?基于學術共同體的視[J].科技與出版,2020,(12):?8894.

猜你喜歡
公共危機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關于公共危機事件中政府公共管理效能探析
公共管理怎樣用好非政府組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