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公益創業的有效路徑——基于扎根理論的探索

2024-01-29 05:27朱金生鄢南飛張家明
創新與創業教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創業者公益大學生

朱金生,鄢南飛,張家明

大學生“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公益創業的有效路徑——基于扎根理論的探索

朱金生1,鄢南飛2,張家明2

(1.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2.武漢理工大學創業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基于扎根理論,根據16份大學生“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創業者訪談材料,對中國制度環境中的大學生“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公益創業的有效路徑進行分析,提出了其公益創業過程模型,主要包括創業意愿、思政育人、實地調研、創業行為、模式構建、資源保障、比賽評價、激勵效應、個人價值、社會價值等10個關鍵要素。其中創業意愿是驅動因素;實地調研、思政育人是“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的必經環節;創業行為、商業模式構建是關鍵行為;資源條件是重要保障;比賽評價、激勵效應是重要反饋;個人價值、社會價值是最終結果。

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公益創業;有效路徑;扎根理論

一、引言

2017年8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下文簡稱“紅旅”)大學生回信,并提出殷切希望。近六年來,全國300余萬名大學生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回信重要精神,走進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和城鄉社區,接受思想洗禮、加強實踐鍛煉,極大地提升了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然而,由于“紅旅”公益創業的新穎性、特殊性和大學生缺少社會經驗等原因,不少創業活動仍然存在著路徑不清、實踐效果不如預期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受客觀實驗條件的限制,實踐案例的運行時間較短,理論研究和實踐案例的結合及結論相關性還不夠緊密;二是大學生公益創業導向模糊,導致部分創業者往往將“興趣”集中在參與對自身有利的方面,創業的公益性被削弱甚至成為被動公益;三是大學生公益創業缺乏科學的理論與實踐指導,大學生公益創業活動成功率低;四是我國高校公益創業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大學生公益創業團隊生存周期短,創業企業生命周期短,很多時候畢業也意味著創業結束。根本原因在于,大學生對“紅旅”公益創業的目的認識模糊、創業的路徑不清、機制不明,導致大學生公益創業的理想與現實反差較大、有效性不足。因此,有必要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中國情景下的這種特殊形式的創業活動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總結,以便為更好地將“紅旅”引向深入提供行動指導和政策參考。

“公益創業”,也稱“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該詞最早由美國人比爾·德雷頓(Bill Drayton)提出,是指個人、社會組織或者網絡等在社會使命的激發下,追求創新、效率和社會效果,面向社會需要,建立新的組織,向公眾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社會行為,追求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并重的創業活動[1]。目前,關于大學生公益創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從宏觀層面定性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例如,高遠等指出,大學生公益創業存在缺少理性系統的學習、融資缺乏、公眾認同不足、教育體系建設有待完善、缺少相應的政策法律支持等突出問題[2]。司勇等認為,大學生公益創業網絡構建存在資質認定、融資渠道、團隊建設等方面的普遍困境[3]。孫桂香發現,在一定價值追求的支配下,大學生會根據其自身需要對行為狀態進行價值判斷,從而產生從事公益性創業活動的自我選擇[4]。鄭節霞等認為,我國公益創業教育目前在理論研究、教材課程體系和師資隊伍等方面面臨瓶頸[5]。少數學者對于大學生創業路徑進行了探討,如王海軍等基于文獻述評對大學生創業路徑概念模型進行研究,圍繞影響大學生創業路徑選擇的因素,根據各類影響變量的屬性和彼此之間的作用關系,從理論上構建出大學生創業路徑選擇的結構概念模型[6];朋騰基于權變組織理論對俄羅斯一流大學的創新創業路徑進行研究,分析構建了俄羅斯一流大學的創新創業路徑[7]。然而,遺憾的是,既有文獻有關大學生公益創業路徑的研究相對較少,直接針對“紅旅”的相關研究更為缺乏,特別是在結合中國情境的現實案例分析大學生公益創業的影響因素、有效路徑、作用機理等方面有待新的探索。鑒于此,本文基于扎根理論,根據16份大學生“紅旅”創業者訪談材料,對中國制度環境中的大學生“紅旅”公益創業的路徑進行分析,構建了其公益創業路徑模型,揭示了大學生公益創業行為的有效路徑及其內在邏輯,有利于在理論上豐富和拓展現有相關研究的內涵,在實踐中為提高大學生社會公益創業成功率提供經驗證據和行為指導,為宏觀政策提供借鑒。

二、研究設計

(一) 研究方法

大學生公益創業過程具有復雜性與動態性,不同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學科背景的學生,在不同學科背景的創業導師和不同程度的資源幫助下,會出現不同的公益創業過程。扎根理論作為一種探索型質性研究方法,表現為通過資料收集、分析、比較、反思來挖掘、建構、發展理論的系統化過程,尤其適用于微觀活動中行動與互動的過程探索[8]。本研究以“紅旅”為背景,探究其創業過程中的關鍵活動、核心要素及內在關系,適宜采用程序化扎根方法。

(二) 研究樣本

具有典型性和多樣性的案例是扎根理論研究的重要數據源和概念提取對象,也是其歸納性邏輯思維展開的前提和基礎。本文選取研究樣本時主要遵循以下標準:①為了展現我國大學生公益創業行為過程的整體圖景,選取的大學生公益創業者盡量來自不同的學科背景;都參加過“紅旅”大學生互聯網+比賽;都獲得過省級以上的獎項。②選取的老師盡量是具有豐富創業經驗的優秀創業導師:要么已經獲得過成功的創業經歷,要么在省級以上的創業比賽中獲獎。③為總結出一般規律性的大學生公益創業路徑,選取的創業案例來自不同方面。④為體現不同創業時期的路徑,對象資料盡量覆蓋從創業開始到成功的全過程。⑤為了使建立的路徑更加完整有效,從不同維度看待創業路徑的優缺點,選取創投機構、政府工作者進行訪談,并且不斷完善路徑的重要要素的結構,對現有路徑結果價值進行評價。為此,本文選取16份大學生“紅旅”創業者訪談材料,其中包括8位創業學生、4位創業導師、2位創投機構管理人員、2位政府工作人員。

(三) 資料收集

資料的收集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半結構化式深度訪談和創業過程實錄獲取的一手資料。深度訪談是質性研究的一種主要方法,它通過與被調查者深入交談來了解某一社會群體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經歷,探討特定社會現象的形成過程,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思路和辦法。深度訪談可以生成大量的文本性資料,豐富的訪談資料便于運用扎根理論對個體經驗進行比較、辨析,從而抽象出概念、范疇,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出反映現實生活的社會理論[9]。其中,半結構化式深度訪談是按照一個根據經驗知識擬定的粗線條式的訪談提綱而進行的半結構化訪談。創業過程實錄是在征得創業者的同意后,在創業者創業過程中(如開會、融資、路演)進行跟蹤式記錄。

資料可靠性保障措施:(1) 在征得受訪者同意后,對訪談過程進行錄音,錄音后將錄音材料整理成文字材料。(2) 在征得受訪者同意后,對創業過程進行錄像,然后將視頻材料整理成文字。(3) 結合錄音重新梳理訪談筆記,如存在疑問或者不清晰的地方,以線下或線上的方式及時與訪談對象溝通確認。

其中,半結構化深度訪談主題為“對‘紅旅’公益創業過程的認識”,根據擬定的訪談提綱進行深度訪談,以期通過精準、專業的問題獲得較為全面和豐富的創業者深度訪談資料,更為深入地展示基于“紅旅”的創業過程。訪談提綱如表1所示。

三、資料分析

本研究首先選擇了案例跟蹤時間最長、數據資料最豐富的個案對象開展詳細的單案例分析,然后對其他個案對象開展有針對性的資料分析,通過不斷修正及完善理論,最終達到理論飽和。

(一) 同學的案例分析

1. 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是扎根理論研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研究者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揉碎”和“整合”的過程[10]。本研究將原始資料進行深度分解,并將具有重要性的內容標示出來,通過初步歸納、整理、命名,共得到428條標簽、92條初始概念。結合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對具有相同屬性的概念進行歸納,最終提煉出28條初始范疇。限于篇幅,本文只選取最能有效展現初始概念的原始資料語句,示例如表 2所示。

表1 半結構化深度訪談提綱

表2 案例的開放性編碼示例

續表2

2. 主軸編碼

開放式編碼得到了彼此獨立的范疇,需要通過主軸編碼探索范疇之間的潛在邏輯關系。主軸編碼是指對開放性編碼所得范疇的內在聯系進行識別與梳理,構建其邏輯關系網絡的過程。主軸編碼通過運用Strauss和Corbin于1998年提出的“原因—現象—情景—中介條件—行動/互動模式—結果”的編碼范式[11],將得到的范疇繼續歸類,通過概念的對比重組,歸納演化規律,提煉出基于“紅旅”的大學生公益創業過程中的關鍵活動及核心要素,最終得到28個范疇支持下的10個主范疇,分別是創業意愿、思政育人、實地調研、創業行為、商業模式構建、資源保障、個人價值、社會價值、激勵效應、比賽評價,各主范疇對應的副范疇如表3所示。

續表3

3. 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是在主軸編碼后,通過故事線尋找主范疇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邏輯關系并對其進一步抽象,提煉出更高層次的核心范疇的過程。在選擇性編碼步驟中,將某些核心范疇與其他范疇建立聯系,驗證它們之間的關系,并將概念化尚未形成的范疇補充完整。

最終,得到一條比較清晰的故事線:H同學出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對于公益比賽項目的興趣而產生參加比賽、進行公益創業的想法,從而找到老師參加比賽。在學校、政府、老師的幫助下,他受到了“紅旅”比賽特有的思政教育模式的影響,在實地考察中鍛煉了自己的能力,思想上能力上得到了提升。并且在比賽過程中對項目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考察,在老師的幫助下組建了多學科交叉團隊進行公益創業,設計了項目商業模式,最后參加比賽,學生個人從多個方面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比賽項目為社會及當地創造了良好的效益。

根據社會創業實現路徑邏輯線“因果條件→現象→脈絡→中介條件→行動或互動策略→結果”,“紅旅”大學生公益創業行為實現路徑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紅旅”的大學生公益創業路徑模型

四、基于“紅旅”的大學生公益創業概念模型及機理闡釋

“紅旅”公益創業的開展需要三個方面的基礎:一是創業者由于客觀或主觀因素的驅動而產生創業意愿;二是通過在“紅旅”項目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需求以及在思政育人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三是在大學生公益創業過程中老師、學校和政府需要提供資源保障。

(一) 創業意愿:大學生公益創業的驅動因素

大學生公益創業者在激勵效應刺激下產生創業意愿,在資源保障的支持下,通過實地調研和思政育人產生創業行為。資料顯示,公益創業意愿的產生大部分來自激勵效應,也有內部主觀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由于家庭、個人特征的影響會激發自我的公益創業意愿。

創業意愿表現為自發、積極且有明確目標的特征,創業意愿的產生是整個大學生公益創業路徑的驅動因素。如果創業意愿不高,那么整個公益創業過程可能會因為某些因素而中止;如果創業意愿足夠高,那么公益創業才具有可持續性。

(二) 實地調研與思政育人:“紅旅”公益創業成長的必經環節

1. 實地調研

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創業素質在實踐中大幅提高。在案例B中,劉同學通過實地調研,能明顯感覺到自己各個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深刻地覺察到當地由于村民文化知識不足,缺乏好的營銷手段營銷農產品的痛點問題,在這個階段完成了大學生到大學生公益創業者的轉變。

在此過程中,需要老師的幫助,加上比賽項目的背書,學生才能與當地的村民與政府進行對接,學生才能更好地完成需求發現與評估工作,對當地痛點問題進行深刻的識別。

實地調研決定學生能否具備公益創業基本的技能,如人際溝通、團隊組建、機會識別、資源整合等。實地調研中學生能力的成長程度、痛點與區位稟賦的發掘認知程度,會影響商業項目的設計,最終決定公益創業行為能否成功。

2. 思政育人

思政育人是指在項目進行過程中,老師的教導、政府的培訓、“紅旅”特有的思政課,以及在實地考察中,學生了解公益創業的內涵特質、精神上思想上得到升華。這使大學生真正認識到我國鄉村的真實情況,從心理上認同自己的所作所為,為自己的貢獻自豪,產生獲得感、成就感、滿足感,完成自我價值實現。

Matthew G. Grimes等人則從純經濟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公益創業的個人風險很高,收益未知[12]?!凹t旅”公益創業與普通公益創業有很大的不同,普通公益創業更多地是個人行為與個人偏好產生的公益創業路徑,而“紅旅”公益創業獨有的思政育人模式培養了大學生果敢自信、樂觀堅強、嚴謹務實的品質,在精神和思想上完成了蛻變。

思政育人影響到大學生創業者是否具備公益創業者所需要的創業特質和公益品質,堅持不懈克服困難,最后獲得成功。

(三) 創業行為與商業模式構建:大學生公益創業的關鍵過程

對于“紅旅”大學生公益創業來說,只有通過項目、商業模式設計兩個步驟,才可能實現從想法到創意再到產品市場的轉變。在資料分析中,黃同學在實地考察后,在老師的幫助下組建了團隊,在老師的指導下和同學們共同努力設計產品,打造商業模式,最后根據實地調研的資料考察項目的真實可行性。

1. 創業行為

創業意愿是創業行為的必要預測變量[13]。只有學生產生創業意愿,才能發展為創業行為。由于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思想準備有所欠缺,從創業意愿到創業行為的過程中必須有實地調研和思政育人的鋪墊,實地調研和思政育人是創業行為的必要條件。

在項目設計的過程中,設計產品需要各個方面的知識,量產產品也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注入,大學生團隊需由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組成多學科交叉團隊,彌補團隊所需的專業知識,如管理、財務、營銷知識等。

鑒于大學生公益創業者經驗、知識、能力的不足,創業導師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提供經驗、知識指導的同時,還可以通過自身資源幫助學生招募團隊成員,為團隊前期的資金來源提供保障。

2. 商業模式設計

商業模式的設計包括成本結構、收入來源(盈利模式和其他收入)、人才培養。

在人才培養中,大學生的公益創業不同于普通公益創業。一是大四學生團隊面臨畢業、找工作或考研的問題,項目更換招收新成員參加比賽,就會源源不斷地有新生接受項目繼續推進。二是優秀的項目會吸引優秀的人才,在畢業或者讀研期間繼續從事公益創業項目,成為真正的公益創業者。

在收入來源中,公益創業往往不以盈利為唯一目的,很多有公益創業想法的創業者由于資金、收入的缺乏導致公益創業難以為繼?!凹t旅”平臺作為一個公益創業載體,在項目前期,老師和學校提供資金;在項目中期,比賽獎金和政府補貼為項目提供資金;在項目的后期,項目初步成型,逐漸形成造血模式和政府補貼獎勵的收入來源模式。

在成本結構中,由于比賽的獎項提供保研資格和大賽榮譽,大學生加入比賽項目作為項目成員,極大地節省了人力資源成本?!凹t旅”公益創業的成本主要包括交通食宿報銷、項目宣傳費用及產品開發費用等。

3. 資源保障:大學生公益創業的“黑土地”

資源保障包括師資保障、資金保障、硬件保障、政策保障。

師資保障指的是大學生公益創業的導師團隊保障,大學生公益創業相比一般公益創業者,具有的資源優勢在于擁有經驗豐富的創業導師和知識能力突出的專業導師來提供相關的創業指導,是大學生公益創業能夠成功的關鍵保障。前期學校和老師出于比賽成績需要或知識成果轉化需要,提供公益創業初期的資金保障,后期更多地是依靠項目自造血和融資,保障項目健康穩定發展。

硬件保障上,大多數高?,F在已經擁有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能夠為學生團隊提供基本的設備支撐和辦公場地支撐,相比于一般性公益創業,大學生獲得了更多成本上的優勢。

政策保障上,當地政府出于對大學生公益創業項目與團隊的認可與考察,會提供場地、資金、補貼等方面的支持,大大提高了大學生公益創業的容錯率。

在整個大學生公益創業過程中,雖然大學生公益創業者比社會公益創業者普遍缺乏經驗、知識、能力、資金方面的積累,但是大學生創業者更加具有冒險精神、堅強的意志、有創意、有活力的特質。因此更加需要資源保障,給大學生公益創業者更多的容錯空間。在“紅旅”大學生公益創業路徑中,幾乎每個環節,資源保障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4. 激勵效應:大學生公益創業的正向循環

激勵效應是指社會創業意愿轉化為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后,通過在社會環境中對社會與經濟價值進行評估和反思,從而正向傳導并調整創業意愿的過程。一般來說,通過物質激勵、自我價值實現激勵和社會氛圍激勵三個方面會增強普通大學生公益創業意愿和大學生創業者的二次公益創業意愿,進而不斷地為大學生公益創業注入新鮮血液。

一是物質激勵。公益創業是一份工作,一般來說公益創業者在物質方面的需求相對而言較少,但總體來說,目前公益創業者可觀的薪酬和收益是激勵公益創業意愿的重要因素。同時,在“紅旅”中,成功大學生創業者會得到獎金、保研資格、大學生綜合測評加分、物質獎勵等,激勵了大學生進行公益創業的意愿。

二是自我價值實現激勵。大學生從公益創業中獲得自豪感、滿足感等,產生在畢業后致力于公益創業的想法。這種自我價值的實現,激勵大學生創業者進行二次公益創業的意愿,在畢業后繼續從事該公益創業事業,蛻變為成熟的社會公益創業企業家。

三是社會氛圍激勵。大學生公益創業是一個正在成長和發展中的新生事物,社會認知程度較低,社會支持明顯不足。通過成功的大學生公益創業案例,得到普遍的社會認同,一方面,鼓勵引導更多的大學生以強烈的責任感和創業熱情投入公益創業;另一方面,通過樹典型、媒體推介、政府宣傳等形式,提升全社會對大學生公益創業的認知水準,從輿論導向、社會宣傳、價值觀念上鼓勵公益創業,促進更多的大學生產生創業意愿,投入公益創業。

綜上所述,當創業行為實現了大學生個體謀生、自我實現、政府表彰、社會認可等個體與社會需求的正向激勵,會增強其創業意愿,進而促使其保持較強的可持續行為。同時,項目和個體公益創業成功的宣傳效果會引發正外部性,激勵更多的大學生產生創業意愿,投身公益創業。

5. 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大學生公益創業路徑的產出結果

一是個人價值。學生完成公益創業獲得相應的獎項、比賽獎金、個人價值實現。同時通過比賽,大學生公益創業者已經成為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正確的公益品質和創新創業素質的新時代公益創業人才。

二是社會價值。(1) 產生良好的社會經濟價值,成功的公益創業能提高地方財政收入與居民收入,對當地就業、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2) 產生良好的社會輿論影響,成功的大學生公益創業案例,提升了全社會對大學生公益創業的認知水準,從輿論導向、社會宣傳、價值觀念上鼓勵創業、崇尚創業,促進更多的大學生和社會人士產生創意意愿,投入公益創業。

6. 比賽評價:大學生公益創業結果評價者

“紅旅”是教育部舉辦的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比賽的分賽道,作為官方賽事,可以請到資深的創業導師、成功的企業家對項目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進行評價。一方面,幫助大學生公益創業項目捋清思路,提供指導。另一方面,公正客觀地評價了大學生公益創業的成果。同時項目獲獎提供的賽事獎金為項目提供資金支持,賽事獎項和賽事獎金的幫助激勵效應,提高了大學生的創業意愿。

五、結論與展望

本文基于扎根理論,根據16份大學生“紅旅”創業者訪談材料,對中國制度環境中的大學生“紅旅”公益創業的有效路徑進行探索,構建了該公益創業過程的模型,主要包括創業意愿、思政育人、實地調研、創業行為、模式構建、資源保障、比賽評價、激勵效應、個人價值、社會價值等10個關鍵要素。其中,創業意愿是驅動因素;實地調研、思政育人是“紅旅”的必經環節;創業行為、商業模式構建是關鍵行為;資源條件是重要保障;比賽評價、激勵效應是重要反饋;個人價值、社會價值是最終結果。資源保障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是大學生公益創業的重要土壤;比賽評價評估公益創業產出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激勵效應反饋創業意愿,激發新的大學生創業行為,最終形成正循環,激勵一代又一代大學生進行公益創業。

本研究的主要貢獻包括三個方面:(1) 在理論方面,豐富和拓展了大學生公益創業路徑理論研究的內涵。研究聚焦高校學生參加比賽的公益創業過程,是對創業過程理論研究的細分與深化。(2) 在實踐方面,本文提出基于“紅旅”特征大學生公益創業的路徑模型。結合公益創業特征,挖掘各個因素在公益創業不同階段的作用機理,有利于為大學生公益創業實踐提供指導,幫助公益創業者增強創業認識,提高公益創業成功率。(3) 在政策方面,本文探索了“紅旅”帶來的公益創業異質性,從系統化的角度歸納公益創業關鍵因素影響特征對大學生公益創業過程的影響機理,為政府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的理論參考。

本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本研究在選擇案例上存在選擇限制、案例數量不夠的問題,未來將進一步擴充研究樣本進行多案例比較分析,使結論更具普適性。一是缺乏“紅旅”大學生公益創業與其他公益創業路徑的比較分析、客觀總結,未揭示“紅旅”大學生公益創業的特殊性與異質性,這一方面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 何健. 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研究[D]. 長沙: 湖南大學, 2009: 15?18.

[2] 高遠, 張德琴. “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視閾下大學生公益創業研究[J]. 現代教育管理, 2017(7): 119?123.

[3] 司勇, 陳曦, 任澤中. 大學生公益創業孵化網絡建設[J]. 中國高??萍? 2019(12): 90?92.

[4] 孫桂香. 價值取向抑或社會偏好: 大學生公益性創業的發生機制探究[J]. 中國青年研究, 2021(6): 114?119.

[5] 鄭節霞, 陳乃車. 我國公益創業教育的發展演進和內在瓶頸[J]. 中國高等教育, 2020(Z1): 53?54.

[6] 王海軍, 葉仁蓀, 王建瓊. 基于文獻述評的大學生創業路徑概念模型研究[J]. 教育學術月刊, 2017(2): 40?46.

[7] 朋騰. 權變組織理論視域下俄羅斯一流大學的創新創業路徑研究——以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大學為例[J]. 高教探索, 2021(5): 72?78.

[8] GLASER B G, STRAUSS A L, STRUTZEL E.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J]. Nursing Research, 1968, 17(4): 364?371.

[9] 陳向明. 扎根理論在中國教育研究中的運用探索[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15, 13(1): 2?15, 188.

[10] 孫曉娥. 扎根理論在深度訪談研究中的實例探析[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31(6): 87?92.

[11] STRAUSS A, RBIN J.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M].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998.

[12] GRIMES M G, MCMULLEN J S, VOGUS T J, et al. Studying the origin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ompassion and the role of embedded agency[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3, 38(3): 460?463.

[13] 林嵩, 姜彥福. 創業活動為何發生: 創業傾向遷移的視角[J]. 中國工業經濟, 2012(6): 94?106.

An effective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to “Youth Red Dream Journey”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he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

ZHU Jinsheng1, YAN Nanfei2, ZHANG Jiaming2

(1. School of Economic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2. School of Entrepreneurship,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according to 16 college students “Youth Red Dream Journey” entrepreneurs interview materia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ive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Youth Red Dream Journey”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Chines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proposes the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process model, which mainly consists of 10 key elements includi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field research,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pattern construction, resource guarantee, competition evaluation, incentive effect, person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s. Among them,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is the driving factor; field research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the necessary link of “Youth Red Dream Journey”;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and business model construction are the key behaviors; resource condition are important guarantee; competition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effect are important feedback; person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 are the final result.

Youth Red Dream Journey;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ffective path; grounded theory

2023?04?04;

2023?06?2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創新創業帶動就業的有效性與協同性研究”(19BJY057);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雙循環推動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實現機制及政策路徑研究”(22BJY048)

朱金生,男,湖北武漢人,博士,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貿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國際經濟、產業經濟、區域經濟等,聯系郵箱:zhujs@whut.edu.cn;鄢南飛,男,湖北武漢人,武漢理工大學創業學院創業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創業管理;張家明,男,湖北武漢人,博士,武漢理工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創業管理

G641

A

1674-893X(2023)06?0028?10

[編輯:胡興華]

猜你喜歡
創業者公益大學生
郭江濤:一個青年創業者的“耕耘夢
公益
公益
公益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公益
大學生之歌
讓創業者贏在起跑線上
互聯網創業者
創業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