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精益研發理論的高校雙創教育數字平臺“火箭”模式構建

2024-01-29 02:27李春梅馮啟霞蘭衛紅
創新與創業教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精益雙創火箭

李春梅,馮啟霞,蘭衛紅

基于精益研發理論的高校雙創教育數字平臺“火箭”模式構建

李春梅1,馮啟霞2,蘭衛紅3

(1. 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0;2. 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70;3 武漢理工大學創業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助力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目前高校用于雙創教育的數據平臺主要分為論文期刊庫、數字課程庫、業務管理庫和媒體資訊庫,在大學生雙創能力培養急需的項目、競賽、團隊和資源等方面存在數據頂層體系不實、數據主體協同不夠、數據資源共享不暢和數據價值挖掘不深等痛點問題?;诖髮W生科技產品“低成本、快迭代、可持續”的精益研發理念,以高校雙創教育數字平臺建設為研究對象,通過程序化扎根理論方法,構建了高校雙創教育數字平臺的“火箭”模式,即以“學生→創客→創業者→企業家”階梯遞進的人才鏈為“頭”,以“創新創意化→創意專利化→專利樣機化→樣機產品化→產品商品化”循序漸進的實踐鏈為“體”,以“技術型數據+資源型數據”同頻共振的數據鏈為“兩翼”,以“物理層+通訊層+計算層+安全層+機制層”五層協同的保障鏈為“燃料艙”,以期為高校雙創人才培養、雙創教育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理論參考。

科技產品;“火箭”模式;雙創教育;數字化轉型

分別以蒸汽、電力為標志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徹底解放了人類的“體力”,以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解放了人類的“腦力”,以元宇宙、無人駕駛、ChatGPT等為標志的人工智能技術將解放人類的“智力”。教育數字化轉型、融合和創新的深度、廣度和效度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內驅因素。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將“大力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寫入《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創新創業教育深化改革作為新時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對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創業、提升高??萍汲晒D化效率、助力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根據創新創業教育深化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結合創新創業人才的時代需求和成長邏輯,探究數字化如何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智能化如何牽引創新創業教育,成為新階段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高校用于雙創教育的數據平臺主要包括基于學術研究搭建的論文期刊數據庫,基于知識學習搭建的雙創課程庫,基于行政管理搭建的業務流程庫和基于宣傳推廣搭建的新聞資訊庫,在大學生雙創能力培養急需的項目、競賽、團隊和資源等方面存在數據頂層體系不實、數據主體協同不夠、數據資源共享不暢和數據價值挖掘不深等痛點問題。

如何攻克上述難題,洞察政校企多主體自驅協同的需求點,錨定政產學研用共建、共商和共贏的支撐點,從技術邏輯、需求邏輯、實踐邏輯三層互融的角度,構建底層共創體系是助力雙創教育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核心??萍籍a品在教育層面具有知識、能力和學科的交叉性,在企業層面具有研發、生產和營銷的內嵌性,在產業層面具有政校企協同的共創性,是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高質量融合發展的“牛鼻子”,對破解創新鏈、人才鏈、企業鏈、產業鏈、政策鏈和資金鏈協同創新的痛點、難點和堵點問題,助力政校企多主體自驅協同,促進雙創教育深化改革,具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因此,充分考慮高校大學生學業、就業和創業的差異化訴求,時間、空間、環境以及知識、能力、資源等方面的邊界約束,以大學生科技產品從0到1數字化精益研發為底層邏輯,研究高校雙創教育數字平臺建設新體系,對助力雙創教育數字化轉型升級走深、走細和走實,高質量推進數字教育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獻綜述

教育數字化是數字時代民族復興所趨、產業變革所需、人才供給改革所向,是解決人才供需矛盾,促進教育公平,優化教育治理,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必然選擇。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21世紀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具有課程體系的交叉融合性、實踐體系的創業引導性、能力體系的復合多元性和資源體系的產教融合性。隨著國辦發〔2015〕36號、國辦發〔2018〕32號和國辦發〔2021〕35號等政策文件的貫徹執行,“互聯網+”“挑戰杯”等雙創競賽的深入推進以及政產學研用等資源的協同攻堅,高校雙創教育在辦公桌椅、路演展示、數字智造、儀器設備等專業硬件基礎設施方面得到了系統改善,但在基于數實融合技術實現雙創實踐平臺的綠色化、智能化和“自造血”管理,基于大數據和機器深度學習動態精準呈現雙創團隊畫像、雙創導師畫像以及基于學業、就業和職業發展差異性而實現跨域的智能推薦等方面相對較弱,在數字賦能雙創教育的需求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價值邏輯和保障邏輯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任重而道遠。

高校雙創教育數字平臺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目標,以政校企協同共建、共商和共享為宗旨,以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為支撐,搭建全鏈條、全周期、全方位的一體化雙創教育數字平臺。目前,國外學者從機遇與挑戰[1?2]、技術建設[3]、改變與影響[4]、應用效果[5?6]等方面展開雙創教育平臺數字化的研究,國外高校雙創教育的數字平臺主要有Sernode,Imperial College Advanced Hackspace,Wilson Student Team Project Center,i-lab。國內學者主要從平臺建設[7?8]、實踐模式構建[9]、人才培養[10]、思創融合[11]等方面開展雙創教育數字平臺的研究,國內雙創教育的數字平臺種類主要有課程知識類、雙創競賽類、雙創項目類、實踐訓練類和孵化機構類等。課程知識類數字平臺包括中國大學生MOOC、清華大學“學堂在線”平臺、北京大學“華文慕課”平臺等;雙創競賽類數字平臺主要包括雙創競賽組織管理平臺、資訊平臺和培訓服務平臺等;雙創項目類數字平臺主要有教育部主辦的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平臺等;實踐訓練類平臺主要包括清華x-lab、北京大學創業訓練營和深圳科創院等;孵化機構類平臺主要包括基于高校建設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和科技園等。

根據教育部官網的數據,全國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大學生總規模達4 655萬人。大學生成為新時代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的參與者、踐行者和貢獻者。與校外創業者相比,大學生有想法、有沖勁、有時間,但是在閱歷、能力、資源等方面存在明顯局限,需要應對就業的穩定性與創業的風險性、學業的統一性與創業的多樣性以及個人發展的獨立性與團隊發展的協同性等方面的沖突,導致出現大學生創業動機不強、創業風險較高、項目落地較難和資源協同不夠等情況。因此,基于低成本、快迭代、可持續和高質量的產品精益研發理念,微觀層面可以構建基于能力培養的多學科交叉融合團隊,打破學院、學科和專業對大學生知識層面的限制;中觀層面可以全周期對接需求設計、方案設計、技術設計、樣機制造、集成調試和市場推廣,助力大學生將創意變成作品,作品形成商品;宏觀層面可以全方位整合創新鏈、政策鏈、產業鏈、資金鏈和市場鏈等資源,激發政校企協同創新的動力、活力和潛力,系統助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高質量融合發展。

精益研發最早由James P. Womack和Daniel T. Jones等人所提出,其理念來源于豐田生產系統(Toyota Production System)。Womack和Jones將豐田生產系統中的精益思想應用于產品開發領域,提出了精益研發的概念。精益研發的核心目標是實現高效、高質和快速的產品開發。在傳統的研發方法中,常常存在浪費、不必要的開支和過多的手續等問題,精益研發則通過減少浪費、優化流程和增加價值創造來提高效率。目前,國外學者主要從實施方法[12]、影響作用[6]、組織績效[13]、績效指標[14]等方面對精益研發開展研究,國內學者則主要圍繞體系建設[15]、產品應用[16]、制造業應用[17]、營銷應用[18?19]等方面開展研究。

綜上,國內外學者對數字賦能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模式、數字賦能雙創教育面臨的機遇挑戰以及雙創數字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初步的探索,但是尚未統籌考慮大學生作為創新創業實踐主體的特殊性、數字連接政校企多主體協同創新的高效性以及創新創業教育數字平臺建設的智能性。為此,本文基于數字教育強國戰略總部署,圍繞雙創教育深化改革總要求,以高校雙創教育數字平臺建設為研究對象,通過程序化扎根理論,以大學生科技產品從0到1的精益研發為底層邏輯架構,創新性地提出高校雙創教育數字平臺構建的“火箭”模式,以期為高校雙創教育數據服務平臺頂層體系設計、政校企系統數字雙創教育資源協同建設與高校雙創教育深化改革提供理論參考。

二、研究設計

(一) 研究方法

扎根理論作為一種經典的質性研究方法,由格拉塞(Barney G. Glaser)和斯特勞斯(Anselm Strauss)在1967年首次提出,其本質是基于多元化、多方位、多維度的原始資料,通過分類、總結、歸納、演繹和求證等方式,自下而上逐層編碼,從而科學、客觀、嚴謹地得到事物內在規律和理論的過程?;陔p創教育主體的多元性、數據平臺發展的豐富性、政校企協同創新的非線性,較難采用定量的方式對雙創教育數字化平臺建設進行系統研究,而基于程序化的扎根理論能夠有效解決此類問題,具體研究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研究思路

由圖1可見,本文基于程序化扎根理論,通過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雙創教育數字化建設政策收集和國家級雙創學院案例分析三個維度獲得原始資料。半結構式深度訪談的對象主要包括高校學生、高校教師、雙創管理者和外部機構工作人員。雙創教育數字建設政策主要是基于教育部、部屬高校以及省市政府官網,從雙創教育、數字教育、雙創實踐等方面進行資料收集。國家級雙創學院主要圍繞2022年首批獲得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的100所高校進行資料收集和匯編。按照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理論飽和度檢驗的流程,最終得到基于科技產品的高校雙創教育數字平臺“火箭”模式。

(二) 數據收集與分析

原始資料收集主要從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雙創教育數字化建設政策收集和國家級雙創學院案例三個方面展開。通過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收集不同群體對雙創教育數字平臺建設的看法與需求,通過政策收集了解相關部門對雙創教育數字化平臺建設的支持和引導,通過國家級雙創學院案例分析,收集高校在雙創教育數字化建設方面的實踐成果,有效保障原始數據的完整性、科學性和準確性。半結構式訪談以學生、教師、雙創管理者、外部機構工作人員等四類人員為對象,設置普通問題與針對性問題,具體見表1所列。

為提高訪談的效率以及管控訪談的質量,主要通過三個方面加強訪談管理:一是從訪談提綱、訪談對象、參與人員、時間協調、場地預借、騰訊會議預定、錄制設備等方面做好訪談前期準備工作;二是在訪談交流、訪談錄制、延展問題探討、模糊概念確認、訪談氛圍營造等方面做好訪談過程管控工作;三是在錄音儲存與備份、原始筆記整理與備份、原始語句專題核對、模糊語句確認等方面做好訪談收集整理工作。在半結構式訪談環節,最終收集整理到28份訪談文件。在雙創教育數字化建設政策收集方面,以雙創教育、數字教育、雙創實踐、創意、創造、專利等為關鍵詞在網上進行檢索,從教育部、部署高校創新創業學院以及省市政府部門網站收集資料,以政策名稱、編號、發布時間、發布機構、發布標題為要素,最終梳理形成21份政策分析文件。國家級雙創學院案例分析以教育部辦公廳2022年8月31日公布的100所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為研究對象,以雙創平臺功能定位、規章制度、人員配置、軟件基礎設施保障等為重點分析內容,通過網絡文件研究和實地調研相結合的方法,調查國家級雙創學院的建設情況,形成研究報告9份。經初步處理,剔除語氣詞、重復詞和非必要關聯詞后,累計得到251 242字的原始語句。

表1 訪談問題匯總表

(三) 范式提煉與模型構建

1. 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是以原始語句為基礎,通過逐字逐句分析、編碼、命名和分類,逐步將原始語句概念化和范疇化。在開放式編碼階段,采用兩位研究人員分別獨立分析、解讀和挖掘原始語句,有效降低個人主觀偏見的影響。經過剔除資料中的無效、重復樣本,綜合分析原始材料后,最終提煉得到446條有效原始語句。在初始概念化的過程中,將全部原始文本數據進行詳細分析,標注有意義的詞語、短語、句子或段落,并對標記的內容進行概念化,再對概念合并同類項,最終得到156條初始概念。在分析初始概念的基礎之上,基于結構化金字塔的思維范式,通過總結、歸納和提煉,得到23條初始范疇,具體見表2所列。

表2 開放式編碼形成的初始范疇

續表2

2. 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是在開放式編碼的基礎上,以形態、功能、結構和行為等范式為邏輯主線,構建副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形成主范疇的過程。本研究以大學生科研產品從0到1精益研發為構建要素,根據不同初始范疇在概念上的相互關系、所屬類別和邏輯順序進行梳理,歸納出人才鏈、實踐鏈、技術型數據鏈、資源型數據鏈、保障鏈等5個主范疇。主范疇和副范疇之間的邏輯對應關系見表3所列。

表3 主軸編碼表

3. 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是基于主軸編碼,圍繞情境、主體、動因、事件和效果的主線,分析主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得到核心范疇的過程。本研究基于大學生作為雙創主體的特殊性、政產學研用協同的關鍵實踐載體,探究雙創教育數字平臺建設模式,以需求邏輯、實踐邏輯、保障邏輯、價值邏輯為依據,構建扎根理論的總體架構。在這個過程中,共提煉出156個初始概念,23個初始范疇,5個主范疇,最終得到基于科技產品的高校雙創教育數字平臺“火箭”模式。具體路徑可以解釋為:以“學生→創客→創業者→企業家”階梯遞進的人才鏈為“頭”,作為高校雙創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創新創意化→創意專利化→專利樣機化→樣機產品化→產品商品化”循序漸進的實踐鏈為“體”,作為高校多學科交叉知識融合、政校企多元主體資源協同和大學生創意轉化成現實的復合多功能集成實踐載體;以“技術型數據+資源型數據”為“兩翼”,打破知識型數字課堂雙創資源協同創新不夠的瓶頸問題,構建技術和資源雙輪驅動的模式,全方位動態保障大學生科技產品從0到1低成本、快迭代和高質量推進,讓大學生的創意變成產品,從底層貫通創新鏈、政策鏈和產業鏈,激發政校企協同創新的內在活力和動力;以“物理層+通訊層+計算層+安全層+機制層”五層協同的保障鏈為“燃料艙”,實現數字空間與實體空間的無縫連接、協同賦能和高效共享,為高校雙創教育數字平臺構建數據采集感知層、穩定傳輸網絡層和超強數據計算層,具體模式見圖2所示。

4. 理論飽和度檢驗

理論飽和度檢驗主要是基于初步提煉的核心范疇、主范疇和副范疇,為保障理論的科學性、嚴謹性和普適性,再次補充一定比例的原始數據,按照程序化扎根理論的三級編碼流程,重新提煉和校對核心范疇的過程。本文選取8份半結構訪談的原始資料,再次進行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最終結果顯示沒有出現新的概念、副范疇和主范疇,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也無新增變化。因此,高校雙創教育數字平臺“火箭”模式通過理論飽和度檢驗。

圖2 高校雙創教育數字平臺“火箭”模式

三、模型闡釋

(一) 頭部:基于“學生→創客→創業者→企業家”階梯遞進的人才鏈

基于“學生→創客→創業者→企業家”階梯遞進的人才鏈是高校創新創業人才成長的總體路線,是數字賦能雙創教育的價值邏輯,也是數字賦能雙創教育實現因材施教、智能畫像、動態評估、立體保障等功能的目標規劃。

人才鏈主要包括學生、創客、創業者、企業家。學生以理論學習和實踐為主要任務,以文本化考核成績和學術論文為主要輸出,是高校雙創教育最基礎、最底線的要求;創客是在學生角色的基礎上,以搭建基于興趣、需求協同的多學科交叉團隊,以雙創競賽和雙創作品試制為主要任務,以雙創競賽成績、科研專利和科技作品為輸出,是高校雙創教育理論創新和技術應用協同的關鍵;創業者是在創客角色的基礎上,基于市場、技術、人才協同創新,創辦實體公司,以公司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為主要任務,以科技產品創新和企業盈利為輸出,是高校雙創教育融通創新鏈、政策鏈和產業鏈的核心;企業家是在創業者角色的基礎上,以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構建綠色、智能和可持續的行業發展格局為主要任務,以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為主要輸出,是高校雙創教育實現人才反哺母校、強化校內校外資源協同的主陣地,是科技、人才和教育“三位一體”協同高質量發展的集中體現。

(二) 主體:基于“創新創意化→創意專利化→專利樣機化→樣機產品化→產品商品化”循序漸進的實踐鏈

“創新創意化→創意專利化→專利樣機化→樣機產品化→產品商品化”循序漸進的實踐鏈,是基于大學生的人才成長邏輯、產品精益研發邏輯和創新創業教育邏輯,充分考慮大學生作為雙創主體在時間、空間、環境維度的特殊性,在學業、就業、創業維度的差異性以及知識、能力和資源維度的局限性,基于精益研發理念,實現大學生科技產品從0到1數字化打造的實踐邏輯,是雙創教育數字平臺建設的底層邏輯架構。大學生科技產品精益研發強調低成本、快迭代和高質量,參與主體是高校老師和學生,成長路徑主要包括創新創意化、創意專利化、專利樣機化、樣機產品化、產品商品化。

高校師生是大學生科技產品精益研發的核心主體。師生共創是指“思政+專業+創業”融合的教師與“本科+碩士+博士”協同的學生共同圍繞國家、社會和產業變革發展的需求,組建多學科交叉的師生共創團隊,在課堂共創、學術共創的基礎上,實現項目共創、競賽共創和公司共創,共同開展科技產品精益研發。

創新創意化是實踐鏈的邏輯起點,是理論創新與應用場景創新的鏈接點。學生在掌握通識理論知識和專業課程的基礎上,構建以空間、環境、材料、動力、感知和文化為要素的創新矩陣,融合必要性、可行性、迫切性等維度的思考,將多元、豐富、奇特的創新變成可研究、可執行和可轉化的創意。

創意專利化是創意變成知識產權,使其擁有商業價值,實現問題與技術方案低成本、快速驗證的關鍵環節。學生在三維模型庫、軟件算法庫、典型項目庫以及軟硬件工具庫的保障下,基于高校老師技術指導、學校國創項目經費支持以及第三方專利代理機構規范化保障,高效、快速和低成本地完成科研專利的撰寫。

專利樣機化是聯通科學創新、技術創造和資源協同的核心紐帶,對助力學生成長為創客,實現技術方案與工藝方案閉環驗證,促進校內創新資源和校外產業資源協同創新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在軟硬件工具箱、專業儀器設備設施、集成調試環境等方面的保障下,借助3D打印、數控機床、激光切割以及云服務器等數字智造手段,高效、有序、可持續地完成原理樣機智造和驗證。

樣機產品化是科技產品具備市場化變現的基礎,是將小批量原理樣機轉變成大批量產品的關鍵環節,對場地、車間、市場和渠道等校外產業資源等需求大幅增加,企業逐漸走向前臺核心位置。學生在眾創空間、孵化器等孵化機構的保障下,通過雙創競賽的打磨、創業資金的支撐和雙創政策的引導,按照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系統完成方案設計、技術設計、工藝設計、樣機鑒定和第三方技術認證等工作,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研發滿足客戶立體、差異和多元需求的產品。

產品商品化是實踐鏈的“最后一公里”,是驗證科技產品市場價值、社會價值和企業服務效能的關鍵。學生以創業企業為載體,對內加強科技產品、商業模式和團隊運營創新,對外整合高校創新資源、政府政策資源和行業供應資源,謀劃企業綠色、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三) 兩翼:基于“技術型數據+資源型數據”同頻共振的數據鏈

基于“技術型數據+資源型數據”同頻共振的數據鏈是高校雙創實踐數據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技術型數據側重從個體成長角度加強大學生雙創能力的培養,資源型數據側重從社會網絡角度搭建大學生雙創實踐的資源矩陣,兩者螺旋推進、協同創新,為大學生科技產品從0到1的精益化研發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鏈條的數據保障。

1. 基于“課程庫+模型庫+項目庫+工具箱”協同的技術型數據

技術型數據側重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實踐訓練,主要包括課程庫、模型庫、項目庫和工具箱。

課程庫是以圖文、音頻、視頻為呈現形式,以創新創業能力為輸入,以雙創教育數字化課程體系為依托,打造的全方位雙創知識平臺,主要包括行業報告、標準規范、國家專利、雙創微課和考試測試等;模型庫是以軟件界面、三維模型、算法模型為呈現形式,以激發大學生創意靈感為導向,以高效助力大學生創新創意化為目標,打造的全維度雙創模型平臺,主要包括工業模型、藝術模型、三維打印、移動界面、網站界面、公司商標以及軟件算法等;項目庫是以項目申請書、商業計劃書、路演視頻為呈現形式,系統構建雙創項目數據庫,主要包括自創項目、國創項目、雙創競賽項目和揭榜掛帥項目等;工具箱以通用軟件產品、硬件裝配和測試工藝工裝為基礎,以數字化管理為手段,助力大學生高效、高質量開展雙創實踐,主要包括行政辦公軟件、機械設計軟件、數據分析軟件、電子電路軟件、圖像處理軟件和媒體工具軟件以及裝配工具、測量工具、數字智造工具等。

2. 基于“實驗室+孵化田+眾創城+產業鏈”協同的資源型數據

資源型數據側重政校企協同的資源保障,主要包括實驗室、孵化田、眾創城和產業鏈。

實驗室以科技產品打造的創新端需求為輸入,整合國家級、省市級重點實驗室,為大學生科技產品研發提供高質量、高水平創新資源共享的數據平臺,主要包括實驗室數據、儀器設備數據、使用操作數據和借用管理數據等;孵化田以創客空間、眾創空間和孵化器為線下孵化載體,以孵化行政管理、雙創社區管理、項目扶持管理、雙創活動管理和項目融資管理為要素,打造線上孵化服務平臺,線上線下聯動,助力科技產品的商業化高質量推進;眾創城以初創企業的視角,以融資金、融人才、融市場為主要目的,通過圖文、路演視頻的方式,搭建基于科技產品的眾創、眾籌數據平臺,系統解決初創企業融資難、招人難等問題;產業鏈主要是以區域經濟的視角,以供應鏈、創新鏈和資金鏈協同數據共享為主要目的,通過知識圖譜、跨域智能推薦等方式,搭建汽車、船舶、建材、高鐵、航空、航天、電商、通信等行業的產業鏈數據平臺,為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宏觀產業數據保障。

(四) 燃料艙:基于“機制層+安全層+計算層+通訊層+物理層”五層協同的保障鏈

基于“機制層+安全層+計算層+通訊層+物理層”五層協同的保障鏈是高校雙創教育數字平臺的“底座”,為數據平臺的安全、可靠和高效運營奠定基礎。保障鏈主要包括機制層、安全層、計算層、通訊層和物理層。

機制層是保障鏈的“大腦”,從管理規章制度體系建設的視角,以“共建、共商和共享”為原則,以激發政校企多元主體協同的內驅力為手段,以降本增效、提檔升級為目標,搭建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體制和機制,主要包括組織結構、考核機制、獎勵機制、懲罰機制、培訓機制和分配機制等;安全層是保障鏈的“紅線”,從數據安全保障的視角,加強數據儲存、備份、防病毒和防黑客建設,主要包括實體安全、運行安全、系統安全、應用安全和管理安全等;計算層是保障鏈的“動力”,是高校雙創教育數字平臺提質增效的關鍵,主要是以云計算、大數據、HPC和AI等為代表的分布式并行處理架構;通訊層是保障鏈的“通道”,有效連接物理層的感知數據,對接計算層的云服務器,有效保障數據響應的及時性和高效性,主要包括各種相互連接的智能網絡設備,如中繼器、交換機、路由器、網橋、網關和5G基站等;物理層是保障鏈的“觸角”,是高校雙創教育數字平臺人機協同感知的基礎,主要包括智能手機、PC端和智能電視等智能終端以及位置信息、圖像信息、語音信息、溫度信息、流量信息和壓力信息等智能化感知傳感裝置。

四、結論與展望

隨著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進一步創新發展,數字教育對教育強國高質量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本文基于大學生的人才成長邏輯、產品精益研發邏輯和創新創業教育邏輯,充分考慮大學生作為雙創主體在時間、空間、環境維度的特殊性,在學業、就業、創業維度的差異性以及知識、能力和資源維度的局限性,基于科技產品精益研發理念,以高校雙創教育數字平臺建設為研究對象,通過程序化扎根理論方法,構建了以“學生→創客→創業者→企業家”階梯遞進的人才鏈為“頭”,以“創新創意化→創意專利化→專利樣機化→樣機產品化→產品商品化”循序漸進的實踐鏈為“體”,以“技術型數據+資源型數據”同頻共振的數據鏈為“兩翼”,以“物理層+通訊層+計算層+安全層+機制層”五層協同的保障鏈為“燃料艙”的高校雙創教育數字平臺“火箭”模式,以期為高校雙創人才培養、雙創教育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理論參考。

雙創教育數字平臺對高質量推進科技、人才和教育“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由于高校在行業特色、優勢學科和目標定位等方面的差異性,雙創教育數字平臺的功能體系和技術體系可能存在較大區別,后續需要充分考慮高校定制化和差異化需求,以行業為依托,以需求為牽引,以技術為支撐,構建更有針對性、更有垂直度的高校雙創教育數字平臺,以豐富和完善高校雙創教育數字平臺“火箭”模式的結構和內涵,為高校學生科技產品精益研發和雙創人才高質量培養提供系統化的解決方案,使其更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1] AFONASOVA M A.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J].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2018(21): 1?13

[2] PERMATASARI A, ANGGADWITA G.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emerging countri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Opening Up Education for Inclusivity Across Digital Economies and Societies, 2019(8): 156?169.

[3] LESINSKIS K, MAVLUTOVA I, SPILBERGS A, et 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use of a digital tool KABADA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generation Z[EB/OL]. (2023?09?21) [2023?11?27]. https://doi.org/10.3390/su151310135.

[4] ABUBAKRE M, ZHOU Y, ZHOU Z.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lture and personal innovativenes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success[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eople, 2022, 35(1): 204?231.

[5] SECUNDO G, GIOCONDA M, DEL VECCHIO P, et al. Threat or opportunity? A case study of digital-enabled redesig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COVID-19 emergenc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21, 166: 1?13.

[6] SECUNDO G, RIPPA P, MEOLI M.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entres: preliminary evidence from the Italian Contamination Labs networ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 2020, 26(7): 1589?1605.

[7] 趙軍,楊克巖.“互聯網+”環境下創新創業信息平臺構建研究——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為例[J]. 情報科學, 2016, 34(5): 59?63.

[8] 王焱, 吳青林. 基于OpenStack的地方高校創新創業云平臺構建[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9, 36(4): 257?260, 277.

[9] 王如意, 蘭衛紅, 韓冰, 等. 雙創教育升級背景下高校眾創空間數字化轉型“蝴蝶”模式——以武漢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夢工場為例[J]. 創新與創業教育, 2023, 14(1): 88?96.

[10] 戴鎧.“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探究——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J]. 中國教育學刊, 2022(5): 126.

[11] 徐攀. 新時期高校創新創業融入思政教育研究——評《“互聯網+”時代高校創新創業教育》[J]. 中國高??萍? 2020(9): 111.

[12] BELLAVITIS C, DELOOF M, FILATOTCHEV I, et al. Do old theories fit new contexts? New perspectives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J]. Venture Capital, 2023, 25(2): 117?133.

[13] HYNES M M, HYNES W J. If you build it, will they come? Student preferences for Makerspace environ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 2018(28): 867?883.

[14] SARTORI A V. Improving research performance through planning by readiness levels in lean R&D[J]. Economics of Science, 2022, 8(1): 4?21.

[15] 段心林, 陳科, 李天博. 汽車研發組織精益質量管理體系構建及優化方法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9, 39(10): 217?222.

[16] 郭成亮, 張凱, 張霜飚, 等. 定制化光學遙感器精益質量管理探索與實踐[J]. 航天返回與遙感, 2022, 43(1): 139?146.

[17] 齊二石, 霍艷芳, 劉洪偉. 面向智能制造的工業工程和精益管理[J]. 中國機械工程, 2022, 33(21): 2521?2530.

[18] 孫濤, 田冬, 魏彬. 基于“精益營銷”的泰山品牌產品投放策略研究[J]. 山東社會科學, 2015(1): 415?418.

[19] 吳清海, 王鵬. 基于精益思想的煙草專銷協同模式研究[J]. 山東社會科學, 2016(1): 152?154.

Constructing the “rocket”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igital platform based on a product-driven approach

LI Chunmei1, FENG Qixia2, LAN Weihong3

(1.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2. School of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School of Entrepreneurship,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Digit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intellectualization are the core driving force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At present, the data platforms used by universities for mas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paper and periodical database, digital course database, business management database and media information database. In the aspects of projects, competition projects, teamwork and resources urgently needed for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ere are such pain points as imperfect data platform system, insufficient collaboration of data and subjects, poor sharing of data resources, and insufficient mining of data value. Based on the product-driven research on “low cost, fast iteration and sustainable”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ducts,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platform in univers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ocket” model of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platform in universities is constructed by program-based Grounded theory: The progressive talent chain of “students → makers → start-up entrepreneurs→ Great entrepreneurs” is the “head”, the progressive practice chain of “innovative ideas → competitive patents → principle prototype → creative production → product commercialization” as the “body” , the data chain of “technology-based data + resource-based data” as the “two wings”, the five-layer coordinated security chain of “physical layer + communication layer + computing layer + security layer + mechanism layer” is taken as the “fuel tank”, which c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echnology products; rocket mode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2023?10?07;

2023?11?03

李春梅,女,黑龍江綏化人,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武漢理工大學船海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創融合教育;馮啟霞,女,湖北武漢人,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學生,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蘭衛紅,女,山西朔州人,武漢理工大學創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聯系郵箱:18403438287@163.com

G647

A

1674-893X(2023)06?0038?11

[編輯:蘇慧]

猜你喜歡
精益雙創火箭
精益思想在海外工程項目中的應用
高淳區以僑聯雙創基地 助推“雙創”孵化成長、孕育未來
“雙創”浪潮方興未艾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機加零件精益單元構建與應用
精益管理實踐之“360”精益管理模式
雙新雙創
透視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創業從精益開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