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
——以福建省南平市為例

2024-01-29 10:43陳宇韜官藝楠靳一東
延邊大學農學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傳習所南平市制茶

陳宇韜, 張 慧, 官藝楠, 靳一東

(1.華中師范大學 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武漢 430079; 2.南平市文化藝術館(南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福建 南平 353000; 3.福建師范大學 文化旅游與公共管理學院,福州 350117)

從“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到“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體現著中國人謙、和、禮、敬價值觀念的茶文化逐漸走向世界舞臺,標志著中國茶文化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交融互鑒的重要載體[1-2]。我國擁有豐富的茶文化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為“茶文化類非遺”),涉及傳統技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戲劇、傳統音樂、民俗等多個類別。

目前學界關于茶文化類非遺的研究已取得豐碩的成果。從研究主題上看,主要涉及兩方面:1) 聚焦茶文化類非遺項目,探究其內涵特征、發展歷程、形成原因及文化意義。如袁禎清等橫向比較宋元時期中日韓傳統制茶技藝的形成與發展[3];張成玉從文化地理學的視角探討了福建省級非遺項目將樂擂茶的發展歷程與形成原因,同時從符號學的角度剖析了將樂擂茶文化的多重功能[4]。2) 研究茶文化類非遺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學界認為,目前茶文化類非遺面臨著名錄建設不足、市場開拓乏力、傳承人才匱乏、保護開發失衡[5]、重視程度不夠、區域發展失衡[6]等問題,并據此提出優化對策。1) 從保護、傳承維度上看,加強非遺普查、建立數據資料庫、打造校本課程、頒布法規條例、制定行業規范、加大科技投入是推動茶文化類非遺系統保護與活態傳承的有效途徑[5-6];2) 從開發、利用維度上看,應當堅持“產遺融合”[6],推動茶文化類非遺與茶產業、旅游業、文化產業深度融合發展[7],讓茶文化類非遺在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等領域發揮新的生機。簡而言之,現有研究以論述為主,多從微觀層面對非遺本體及傳承人展開研究,重點關注茶文化類非遺的文化價值及保護利用實踐,較少與其他領域交叉研究。

南平市作為福建省乃至中國重要茶產區之一,是世界烏龍茶、紅茶、白茶的發源地,也是萬里茶道的起始點,具有豐富的茶文化歷史,在歲月的積淀中也孕育出豐富的茶文化類非遺。截至2023年11月,南平市共擁有茶文化類非遺項目70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8項,同時設有54家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非遺傳習所不僅是非遺保護傳承的重要平臺,也是推動非遺保護利用成果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8]?;诖?該研究以54家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為研究對象,運用Arcgis分析其空間分布格局,并利用地理探測器探究其背后的驅動因素,以期探尋南平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分布的深層原理,為地方茶文化類非遺系統性保護提供新思路。

1 概念界定、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1.1 概念界定

1.1.1 茶文化類非遺

現有研究常用“非遺茶文化”“茶非遺”等指代與茶文化相關的非遺項目,但卻沒有闡釋其含義。該文借鑒《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的定義,將茶文化類非遺界定為:以茶為核心主題,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茶文化類非遺類別多元,其以生產制作茶葉、茶具的傳統技藝為主,同時也涵蓋基于茶史茶事基礎上創作的傳統音樂、美術、舞蹈、民俗等多種類型。而傳統技藝類茶文化類非遺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制茶釀造”大類下的“傳統制茶技藝”類與“陶冶燒造”大類下的“瓷器制造技藝”類[9]。

1.1.2 非遺傳習所

非遺傳習所是指具有辦學和傳承的基本職責,同時承擔著展示、傳播、研究、收藏、傳承、征集非遺及相關資料的重要職能的公共文化機構[8]。傳習所為非遺傳承人保護、傳授、教學非遺技藝提供固定場所,也為社會各界了解、體驗和學習非遺文化提供了系統、規范的教學平臺,能夠拓展傳承渠道并推動社會傳承,有助于培養非遺傳承后備力量[10-11],并增強非遺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12]。由此可見,非遺傳習所在非遺傳承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已成為非遺保護、傳承和教育的重要陣地。但目前關于“非遺傳習所”的學理研究鳳毛麟角,且多圍繞昆曲傳習所[13]和“伊瑪堪”傳習所[12]展開相關研究,鮮少有學者關注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

1.2 數據來源

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茶文化類非遺項目數據來源于南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統計數據;A級景區數據來源于福建省文旅廳官網;人口社會、交通經濟及茶葉產量等數據來源于南平10縣(市、區)2022年度政府年報;非遺專項資金數據來源于2022年度國家級、福建省級非遺保護專項經費;窯址數據來源于《閩北陶瓷》[14]。地圖底圖數據來自福建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功能平臺,審圖號為閩S[2023]254號,底圖無修改。

1.3 研究方法

運用地理集中指數、不平衡指數、最近鄰近點指數等指標探究南平市茶文化類非遺傳習空間分布特征,并運用地理探測器等方法探尋造成該分布格局的影響因素。

1.3.1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工具常用于判斷要素在空間分布上的集聚區域,能夠直觀反映非遺傳習所的分布情況。計算公式為:

(1)

式中,n為傳習所總數,h為搜索半徑,k為權重值,(x-x1)為估計點處的距離。

1.3.2 最鄰近分析

最鄰近分析是判斷點要素空間分布類型的重要指標[15]。計算公式為:

(2)

式中,R為理論最鄰近距離;ri為實際最鄰近距離;rE為理論最鄰近距離,D為非遺傳習所的密度。若01,表示非遺傳習所呈現均勻分布。

1.3.3 不平衡指數

不平衡指數用以反映研究對象在不同區域內分布的均衡程度。運用不平衡指數可以進一步衡量南平市非遺傳習所的空間分布均衡程度[16]。計算公式為:

(3)

式中,n為南平縣(市、區)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的總數;ri為給南平市各區縣(市、區)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的數量在全市所占比重從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的累計百分比。不平衡指數的取值范圍為[0,1],S值越趨近于1,說明南平市非遺傳習所的分布越不均衡。

1.3.4 緩沖區分析

緩沖區分析是判斷地理目標的影響范圍或服務范圍的重要方法[17]。計算公式為:

P={x|d(x,B),≤r},

(4)

式中,P為緩沖區,d為x與B的距離,r為緩沖距。

該文基于緩沖區分析結果,利用漸變尺度的空間結構度量方法(Variable Clumping Method,VCM)加以呈現。

1.3.5 地理探測器

地理探測器是探測地理要素空間格局成因的重要方法[16]。該文利用GeoDetector2015軟件探測南平市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空間分布格的影響因素及作用強度。

2 南平市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空間分布特征

最鄰近指數和不平衡指數能夠反映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的空間分布特征。如表1所示,最鄰近指數R=0.61<1,表明在99.9%的置信區間內,南平市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呈現集聚分布特征,且集聚程度較高。不平衡指數S=0.44,表明南平市各區縣的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分布不均衡。

表1 最鄰近指數與不平衡指數計算結果

利用洛倫茲曲線進一步驗證(圖1),2/3的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位于在武夷山市和建陽區,而其他區域分布較少。由此可見,從整體上看,南平市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呈現高度集聚但不均衡的分布特征。

圖1 南平市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分布洛倫茲曲線

將南平市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進行分類,如表2所示。從項目類別上看,南平市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所傳承的茶文化類非遺項目涉及傳統技藝以及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2類,且絕大部分為傳統技藝類。其中,傳統制茶技藝類非遺傳習所有29所,瓷器燒制技藝類非遺傳習所有23所。

表2 南平市各類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分布情況

從空間分布上看,武夷山市分布著最多的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建陽區次之;松溪縣、順昌縣、建甌市、光澤縣均只分布1家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浦城縣沒有分布。由于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傳習所數量極少,因此,重點研究傳統技藝類茶文化非遺傳習所的分布特征。利用Arcgis對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進行核密度分析,如圖2所示。南平市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在武夷山市和建陽區形成2個核心集聚區,整體上呈現 “雙核心”的集聚特征。其中,傳統制茶技藝類和瓷器燒制技藝類非遺傳習所分別在武夷山市和建陽區大量分布,并形成集聚區。

圖2 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的核密度分析

3 空間聚集的影響因素

3.1 指標選取

目前學界對于非遺傳習所的空間分布研究較少,但對公共文化機構的選址與分布已取得豐富成果?,F有研究表明,公共文化機構的空間分布受到經濟社會、交通區位、歷史文化、政策引導、旅游發展等因素的綜合影響[18-21]。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既具有公共文化設施的一般特性,又具有鮮明的非遺屬性,即“茶文化”特色受到相關產業與文化的影響。該文參考現有研究成果,結合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的非遺特性,擬從社會經濟、政府扶持、交通區位、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5個維度選擇10個代表性指標,構建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空間分布的驅動因素指標體系(表3)。

表3 南平市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驅動因素探測指標體系

1) 社會經濟維度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之一,非遺傳習所是地方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該文選取人口密度與人均GDP 2個指標作為表征[20]。

2) 政府扶持維度

非遺傳習所的建設大多屬于政府公共投資的領域,其區位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財政支出、公共投入以及宏觀政策的影響,因此,該文選擇文化支出、非遺專項資金2項指標作為衡量政府經費扶持的表征[20]。

3) 交通區位環境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傳習所的目標之一是為更多受眾提供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因此,選址需要考慮交通區位的影響。該文選取路網密度和空間區位作為表征[20]。

4) 資源稟賦維度

在非遺、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建設非遺傳習所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提升非遺活態保護效能的重要途徑,也是發展非遺主題旅游、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的關鍵之舉[22]。因此,該文以非遺資源和旅游資源作為衡量地區資源稟賦的指標。

5) 產業基礎維度

傳統技藝類非遺是農業文明下古人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與宇宙觀中的智慧結晶,具有鮮明的歷史性、地域性和傳承性,往往與地方特色產業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23]。其中,傳統制茶技藝類非遺是人們在種茶、制茶等過程中總結的智慧與經驗;而古窯址凝聚著瓷器燒制技藝的科學內涵及茶盞文化歷史發展的時代標志[24],二者對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的分布均具有重要影響?;诖?該文選擇以茶葉產量和窯址數量作為衡量區域茶產業和茶盞產業的指標。

3.2 驅動因素分析

利用地理探測器探尋南平市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空間分布的驅動因素,結果如圖3,4所示。整體上看,政府扶持維度對所有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分布的驅動力最大,資源稟賦和交通區位次之,社會經濟和產業基礎維度的驅動力最小。具體而言,資源稟賦、政府扶持對傳統制茶技藝類非遺傳習所分布的驅動力最大,交通區位次之;交通區位對瓷器燒制類傳習所驅動力最大,其他維度的驅動力普遍較低。

圖3 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分布驅動維度

圖4 驅動因素解釋效力結果

3.2.1 政府扶持

政府是非遺保護政策的制定者,也是非遺保護措施的實施者,在非遺傳承保護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吨腥A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明確規定“將保護與傳承工作支出納入財政預算”是政府應履行的職責之一。如圖3,4所示,文化支出(0.561)、非遺專項經費(0.549)對所有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分布的影響較大,并且文化支出(0.870)對傳統制茶技藝類傳習所空間分布的影響尤為顯著。作為公共文化機構之一的非遺傳習所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政府的資金扶持,其建設維護、人才培養以及傳承活動的開展均對經費有較強的依賴性,因此,傳習所分布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扶持維度的影響。

3.2.2 資源稟賦

資源稟賦是非遺傳習所空間分布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維度。在該維度下,旅游資源(0.575)和非遺資源(0.466)對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的分布均產生重要影響,且旅游資源的影響大于非遺資源。為進一步探索非遺資源與旅游資源對傳習所分布的影響,該文對茶文化類非遺項目的保護單位和A級景區進行緩沖區分析,并以傳習所數量繪制VCM曲線(圖5,6)。

圖5 基于A級景區緩沖區分析的VCM曲線

如圖5所示,A級景區5 km范圍內分布著35所(64.8%)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16所(55.1%)傳統制茶技藝類傳習所和17所(73.9%)瓷器燒制技藝類傳習所。表明傳習所主要分布在景區5 km之內,體現傳習所的空間分布對A級景區具有較強的依附作用?!段幕吐糜尾筷P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指出,要“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非遺傳習所兼具體驗和觀賞的性質,是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傳習所布局在景區附近,一方面能夠憑借旅游資源的輻射效應吸引更多游客與觀眾;另一方面也能夠為景區提供更多特色旅游資源,擴展旅游空間,提升景區的吸引力。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既是促進非遺長久保護和永續利用的有效方式;也是創新旅游產品、提升旅游品質的重要途徑。

如圖6所示,在非遺項目保護單位10 km內,分布著36所(66.7%)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19所(65.5%)傳統制茶技藝類非遺傳習所和16所(69.6%)陶器燒制技藝類非遺傳習所。由此可見,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大多分布在非遺項目保護單位10 km之內,其選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非遺資源的影響。非遺項目保護單位為傳習所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持。離非遺項目越近越有利于傳習所履行傳承責任,推動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

圖6 基于茶文化類非遺項目緩沖區分析的VCM曲線

3.2.3 交通區位

如圖3,4顯示,交通區位對南平市茶文化類傳習所空間分布影響較大,其中,空間區位因素的驅動力普遍較大,而路網密度的驅動力相對較小。非遺傳習所以展示、保護、傳承和教學非遺資源為主要職能,其作為公共文化設施的同時也是旅游資源,其空間分布往往具有明顯的“市中心導向”。因此,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的空間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空間區位因素的驅動,這也與現有研究結論相符[20]。此外,根據公共文化服務“均等性”、“便利性”等要求,交通便利性和可達性往往是公共文化機構選址的重要參考依據。但路網密度對南平市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分布的解釋力度極低,這可能是由于多丘陵、少平原的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南平市的公路建設和交通發展,因此,該指標的驅動效力相對較低。

3.2.4 產業基礎

茶葉產量是衡量茶產業發展情況的重要表征。自唐朝以來,閩北山區便是福建重要的糧食生產區。18世紀30年代以來,閩茶出海帶動福建茶葉市場的繁榮,需求的擴大和利潤的攀升驅使南平山區紛紛改稻田為茶園,出現“有山無不種茶”的局面[25]。百余年的發展使得南平10區縣均成為重要的產茶區,加上近年來市政府大力打造“3茶”(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發展先行區,大力發展茶產業?;诖?各區縣間茶葉產量的差異不斷縮小,茶葉產量未能成為影響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分布的重要因素。

不同于茶葉產量,窯址數量(0.700)對瓷器燒制技藝類傳習所的分布具有重大影響。利用ArcGIS軟件對窯址進行緩沖區分析,并繪制VCM曲線(圖7)。18所(78.3%)瓷器燒制技藝類傳習所分布在窯址10 km范圍內,表明其空間分布與窯址關系密切。瓷器燒制對瓷土、釉料等原料依賴性極強,不論是保護還是展示都需要大量的原料。將傳習所的地址選定在窯址附近,既可就地取材節約成本,又可結合古窯址發展工業旅游、遺產旅游。

圖7 基于窯址的瓷器燒制技藝類傳習所緩沖區分析的VCM曲線

3.2.5 社會經濟

現有研究表明,人口、經濟和交通等因素是影響公共文化機構分布的重要因素。但圖3,4顯示,社會經濟對南平市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空間分布的影響較小,可能存在以下原因:1) 不同于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一般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非遺傳習所具有鮮明的非遺屬性,受眾主要以茶文化愛好者為主,因此其分布受到人口密度(0.251)的驅動力較小。2) 經濟發展水平是居民文化活動的基礎,經濟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公共文化設施布局的優化。南平市經濟發展乏力,GDP位列福建省末尾,進而造成人口持續外流,人口密度逐漸降低,限制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各區縣間經濟與人口因素表現普遍不佳,因此,社會經濟維度對傳習所的空間分布未能產生較大影響。

4 結論與討論

4.1 結論

該研究梳理了茶文化類非遺及非遺傳習所的概念,運用最鄰近分析、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南平市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空間集聚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測器探究南平市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空間集聚的影響因素。

1) 整體上看,南平市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呈現集聚但不均衡分布,形成“雙核心”的集聚分布格局。

2) 具體而言,傳統制茶技藝類非遺傳習所在武夷山形成集聚區,瓷器燒制技藝類非遺傳習所在建陽形成集聚中心。

3) 南平市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空間分布格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政府扶持、資源稟賦、交通區位3個維度的影響力較大,社會經濟、產業基礎的影響力較小??臻g區位、旅游資源、文化支出、非遺資源、窯址數量等因素是影響南平市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空間集聚的重要因素。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空間區位的影響,呈現明顯的“市中心導向”。此外,所有茶文化類和傳統制茶技藝類非遺傳習所往往聚集在政府經費扶持力度大、毗鄰A級景區與非遺項目的地區,瓷器燒制技藝類非遺傳習所的分布受到窯址影響較大。

4.2 討論

優化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空間布局,是打造地域特色文化空間的必然選擇。結合該文研究結論,對優化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空間布局提出以下建議。

1) 因勢利導,打造茶文化核心聚集區

在政府扶持力度大、資源稟賦好、產業基礎強的地區,集群式建設具有特色的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通過陣地聯用、活動聯辦、人員聯動、信息聯通、品牌聯創的“五聯”融合方式,打造茶文化核心集聚區,形成非遺特色街區、特色小鎮,以強大的虹吸效應,提升茶文化類非遺的發展競爭力。

2) 合理規劃,推動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目前我國已頒布一系列政策法規引導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均等化發展,但是較少政策聚焦非遺傳習所這一特殊公共文化機構。以南平市為例,現階段非遺傳習所還處于無序原始生長階段,許多傳習所的分布與選址多是傳承人或傳承單位依據經驗而定,缺乏合理的規劃與引導,往往會造成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失衡、資源浪費等現象。因此,地方政府應當頒布相應政策,合理統籌規劃區域內部非遺傳習所的空間分布,以期推動相關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實現非遺保護成果全民共享。

3) 依托優勢,塑造特色業態提振文旅經濟

現如今,我國正從單純的觀光旅游向深度體驗旅游模式轉變。因此,地方文旅部門應有意識地引導茶文化類非遺傳習所進駐景區,并鼓勵舉辦相應的文化旅游活動,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如開發采茶、制茶、茶俗、茶藝等全民性研學體驗產品,將非遺傳習所與景點串珠成線,打造特色旅游線路,帶動地方茶文旅經濟發展。

猜你喜歡
傳習所南平市制茶
中國傳統制茶
南平市4個脆李品種的引種表現及評價
蘇州昆劇傳習所之創辦及若干問題考辨
陜西安康:小農制茶產業化 脫貧致富路漸寬
陜西安康:小農制茶產業化 脫貧致富路漸寬
南平市婦聯關愛援鄂醫護人員家屬
PLC自動化技術在制茶中的應用
加強哈爾濱市雙城區非遺工作的幾點建議
健康扶貧是解決因病致貧返貧的關鍵——南平市
長春師范傳習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