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農業轉型的縣域實踐:以成都市X 縣為例

2024-02-05 08:16陳和強羅浩軒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農戶轉型農業

陳和強,羅浩軒

(成都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成都 610059)

一、引言

縣域農業轉型是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中國農業轉型的一般規律背后是農業要素稟賦結構升級和農業制度安排演化統一于農業工業化進程,進而使農業工業化呈現出勞動、土地、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四個依次遞進的階段特征①羅浩軒.農業要素稟賦結構、農業制度安排與農業工業化進程的理論邏輯探析[J].農業經濟問題,2021(03).。國家層面上的農業工業化和市場化轉型展示了當代中國農業轉型的宏觀圖景。這一圖景本身是由全國近3000 個縣市區農業轉型的拼圖構成的。對農業轉型的宏觀圖景研究可以闡釋農業轉型的一般性,而探討構成這一圖景的中觀“拼圖”,則不僅可以論證寓于一般性中的特殊性,還可以提煉出更具有操作性的經驗啟示,對未來縣域農業轉型的具體實踐有重要的意義。

一直以來,學界十分關注中國農業轉型的研究,在概念上,陳航英將農業領域正在發生的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變化稱為中國農業轉型①陳航英.中國的農業轉型——基于農村四十年發展歷程的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3).;羅浩軒從政策指向和實踐結果出發認為中國農業轉型是朝著規?;?、資本化、機械化和市場化的“四化”轉型②羅浩軒.當代中國農業轉型“四大爭論”的梳理與評述[J].農業經濟問題,2018(05).。在特征上,劉守英指出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大幅下降、農業投入結構和發展方式發生巨大變化是新世紀以來中國農業轉型的顯著特征③劉守英.中國的農業轉型與政策選擇[J].行政管理改革,2013(12).;龔為綱、張謙強調中國農業轉型在國家干預的推動下呈現出兩個特征:形成了以規模經營主體為主力的農業經營體系以及以龍頭企業等工商資本為主導的農業產業整合④龔為綱,張謙.國家干預與農業轉型[J].開放時代,2016(05).。在動力方面,嚴海蓉、陳義媛提出中國農業轉型存在自上而下的動力和自下而上的動力⑤嚴海蓉,陳義媛.中國農業資本化的特征和方向: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資本化動力[J].開放時代,2015(05).;黃宗智、高原則明確指出農戶是比國家和企業資本更為關鍵的驅動力⑥黃宗智,高原.中國農業資本化的動力:公司,國家,還是農戶?[J].中國鄉村研究,2013(00).。在發展方向上,李二玲等人強調要實現規?;笞谵r業與專業化精細農業并存,農業結構調整方向與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更加匹配⑦李二玲,胥亞男,雍雅君等.農業結構調整與中國鄉村轉型發展——以河南省鞏義市和鄢陵縣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8(05).。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許多學者從省域層面出發對中國農業轉型展開了深入研究。李小紅、孔令孜等人指出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時代背景下,廣西農業轉型面臨著傳統優勢產業發展陷入停滯的困境,需要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步伐⑧李小紅,孔令孜,寧夏等.新常態下廣西農業轉型升級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6(07).;馬曉冬、孫曉欣基于全要素生產率的視角,對2000—2014 年江蘇省57 個縣的農業TFP 增長進行了測度,發現江蘇省農業TFP增長的空間分異明顯,呈現由弱集聚向強集聚轉變的態勢⑨馬曉冬,孫曉欣.2000 年以來江蘇省農業轉型發展的時空演變及問題區識別——基于全要素生產率的視角[J].經濟地理,2016(07).;馮俊華、劉靜潔運用DEA 和Malquist 指數模型對陜西農業生產效率進行動靜態測算,得出技術進步是推動陜西農業生產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未來要加強技術等現代化要素的投入⑩馮俊華,劉靜潔.西北地區農業生產效率評價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8(08).。

2022 年5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中指出:縣城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要增強縣城產業支撐能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此后,學者們開始圍繞縣域農業轉型進行研究,主要涉及到縣域農業數字化轉型、影響因素以及對策建議等方面。關于縣域農業的數字化轉型,朱華晟,代嘉欣通過EMTI四維分析框架的構建,得出數字化技術在四川省理塘縣的農業轉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朱華晟,代嘉欣.青藏高原縣域農業數字化發展模式與動力機制——以四川省理塘縣為例[J].熱帶地理,2023(04).。針對縣域農業轉型的影響因素,曾建中等人通過分析我國2014—2021 年1578 個縣域樣本空間面板數據得出:在技術傳導、勞動力和資本傳導效應影響下,數字普惠金融對縣域農業轉型有顯著的促進作用①曾建中,李銀珍,劉桂東.數字普惠金融賦能鄉村產業興旺的作用機理和空間效應研究——基于縣域空間動態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國際金融研究,2023(04).;黃鑫等人將涉農生態問題視為制約當代中國縣域農業轉型的關鍵因素②黃鑫,于法穩,胡曉燕.縣域涉農生態環境整治的實踐困境與優化路徑——基于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若干典型案例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23(03).;鄭宏濤、鄭之帆強調縣域農業轉型離不開強大的本土人才隊伍③鄭宏濤,鄭之帆.縣域中等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起點、任務與理路[J].教育與職業,2023(03).。對于縣域農業轉型的發展路徑,潘啟娣認為要充分發揮數字普惠金融內在價值,強化科技賦能金融支持縣域農業發展④潘啟娣.數字普惠金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研究[J].新金融,2023(02). X 縣于2020 年撤縣設區,但本文主要研究2018 年前后該縣農業轉型問題,故均以“X 縣”指稱。;劉洋、嚴華指出必須合理配置農業生產資源、提升農業勞動力人力資本水平⑤劉洋,顏華.縣域金融集聚、要素配置結構與糧食生產供給——來自中國縣域的經驗證據[J].財貿研究,2022(09).;斯麗娟、曹昊煜認為不能忽視縣域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要通過市場機制和政府管理相結合實現縣域農業生態化轉型⑥斯麗娟,曹昊煜.縣域經濟推動高質量鄉村振興:歷史演進、雙重邏輯與實現路徑[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5).。

總之,以往對中國農業轉型的研究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但從縣域視角考察農業轉型的學術成果比較少見。因此,本研究構建了以勞動力、土地、資本要素和產業化模式組合而成的農業轉型分析框架,以四川省成都市X 縣農業轉型為例,通過問卷調研和深度訪談等方法,分析了該縣農業轉型的做法和經驗,希冀為其他地區的農業轉型提供決策參考。

二、成都市X 縣縣情及調研情況說明

(一)成都市X 縣縣情

X 縣位于成都市南郊,屬于成都市二圈層,行政區域面積330 平方千米。2004 年,X 縣下轄11 個鎮、1 個鄉,2014 年處于核心地區的W 鎮撤鎮設街道辦。2019 年,X 縣行政區劃進行了大調整,改為4 個街道、4 個鎮。2020 年6 月,X 縣撤縣設區。④潘啟娣.數字普惠金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研究[J].新金融,2023(02). X 縣于2020 年撤縣設區,但本文主要研究2018 年前后該縣農業轉型問題,故均以“X 縣”指稱。X 縣常住和戶籍人口均在30 萬左右,但常住人口大于戶籍人口,屬于人口流入縣。2020 年,該縣戶籍人口為31.92萬人,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該縣常住人口為36.4 萬人,凈流入人口4.48 萬人。2020 年,X 縣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00 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1.00 萬元,高于成都市當年的8.57萬元。

近年來,受到成都市“核心區”輻射作用,X 縣發展迅速。一是城鎮化率顯著上升。2008年,X 縣戶籍城鎮化率僅為35%,2017 年已達到45%,2020 年則達到了53.1%,3 年內年均提升2.7 個百分點。二是三次產業快速演進。從產值結構來看,2008 年一、二、三產業比例關系為12.0∶56.3∶31.7,2017 年已經轉變為5.8∶59.4∶34.8;到2020 年,X 縣一次產業沒有變化,二次產業進一步下降,三次產業迅速上升,三次產業比為5.8∶41.3∶52.9。根據錢納里模型,X 縣已經屬于工業化后期階段,并逐步邁入后工業化階段。三是城鄉人均收入差距迅速縮小。X 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482 元,略高于成都市的26432 元,城鄉人均收入差距從2008 年1.95∶1 下降到2017 年的1.70∶1,再下降到1.64∶1,低于成都市的1.84∶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調研情況說明

X 縣是非常合適觀察當代中國農業轉型的縣域實踐樣本。2018 年以前,X 縣農業發展水平就處于四川省前列:曾被作為全國“三高”農業示范區、省級綜合體制改革試點縣、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和省級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X 縣個體私營經濟占全縣經濟半壁江山,涌現出多個在國內極具影響力的民營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17 年8 月,四川省委省政府決定在X 縣打造農業博覽園,在2018 年將其作為“四川貫徹鄉村振興戰略的標志性項目”,并明確表示除需國家授權外的農業農村改革試點項目,均可在農業博覽園探索實踐,希望通過改革創新,解決建設中出現的問題。

農業博覽園的建設直接加快了X 縣農業轉型進程,不僅帶動了農業勞動力迅速轉移,還實現了大規模農地整理,引入大量資本,推動數字農業技術賦能農業產業發展。同時,農博園本身還通過制度和政策創新,為四川省乃至全國農業轉型提供了經驗。本研究以農業轉型視域對比2018 年前后X 縣的農業發展情況,分析其農業轉型的相關改革舉措,無疑對進一步促進當代中國農業轉型具有重要的意義。

2018 年6 月,受X 縣邀請,筆者牽頭對規劃中的農業博覽園區域內的農戶生產經營和生活狀況調研并撰寫報告。通過抽樣的方式對農戶進行了訪談,共完成有效問卷17571 份,調研受訪家庭的人口總數為50909 人,問卷分“家庭基本情況”“勞動就業情況及意愿”“土地流轉情況”“集中居住意愿”和“村社服務情況”五個部分,包含了農戶生活樣態、生產方式和公共服務供給等狀況,較為全面的展示了2018 年以前X 縣農業發展基礎狀況。2022 年11 月,調研組對當地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追蹤調研。結合X 縣提供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對比2018 年的調研結果,我們分析了X 縣幾年來農業轉型發展趨勢。

(三)分析框架

現代農業轉型伴隨的是生產方式、土地占有關系、分配方式等多個層面的轉變。社會生產力并不等于勞動力、土地、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也不是它們的簡單相加,而是這些因素有機組合的整體系統①熊映梧.略論生產要素到生產力的轉化[J].求是學刊,1984(03).。鑒于X 縣農業轉型的實踐,本研究構建了以勞動力、土地、資本要素、產業化模式組合而成的農業轉型分析框架。首先,農業部門也存在要素稟賦結構升級的趨勢。其中,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大量轉移到非農部門,土地裝備率明顯提升;土地通過流轉集中到少數人手中,農業規?;洜I水平提高;在技術方面,農業部門正從土地節約型技術向勞動節約型技術轉變;從產業上,農業部門小部門化趨勢明顯。這些推進著農業要素結構從勞動力要素豐裕向以包括土地要素豐裕度逐漸提升在內的資本要素豐裕度逐漸提升的轉變。其次,農業要素市場機制的健全對于農業轉型至關重要。根據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若農業要素市場機制不健全,將扭曲要素價格體系,影響農業經營主體選擇適應當前農業要素稟賦結構的生產方式,進而降低農業生產效率,并無法最大化農業剩余積累,從而拉大工農業勞動生產率差距,阻礙農業要素稟賦結構的升級。最后,農業轉型需要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農業金融制度以及培育新興產業,為農業要素稟賦結構升級提供完善的要素市場機制,推動農業部門向農業工業化發展。

2018 年以前,X 縣要素配置不均衡、制度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使得城鄉發展差距大等困難長期得不到解決,阻礙了當地農業現代化轉型進程。其一,X 縣缺乏整體性、系統性的農村規劃以及農村公共配套資源不足讓農村地區的勞動力長期處于單向流出的狀況,產生了普遍的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空心化和農業兼業化現象。這不僅增加了當地農業生產經營的用工成本,而且還阻礙了農村地區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未能為X 縣農業轉型提供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其二,X 縣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尚未建立和完善諸如引導群眾集中居住的搬遷機制等配套制度,讓部分農戶對農業轉型后的生產生活問題產生擔憂,給土地流轉和集中居住造成現實障礙,制約了當地農業規?;洜I水平提升和現代化農田建設,無法為X 縣農業轉型供給大規模高標準的現代化農田;其三,在城鎮化快速擴張和城鄉二元結構下,X 縣農業發展空間日益縮小,農業固定資本投資遭遇嚴重的邊際遞減效應,農業投資增長乏力,農業存在被邊緣化的風險。農業資本存量處于入不敷出,農業轉型缺乏資金支持,未能有效提高現代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其四,X 縣農業民營企業相較于其他產業而言發展緩慢,對農業產業的帶動作用有限,致使產業發展主要依靠政府和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所特有的優勢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制約農業轉型進程。

2018 年以來,成都市X 縣以當地的農業博覽園建設為契機,針對農業現代化轉型中農業生產要素組合配置不均衡的問題,多管齊下,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要素組合配置水平,極大推進了農業轉型進程。其一,X 縣通過引導沒有務農意愿的勞動力進入非農部門、加大對農業企業的補貼和強化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引育等措施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組織化和合作化水平,一批有資金、懂技術、會經營的實用型人才成為新時代新農人,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本水平顯著提高,農業農村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其二,X 縣積極完善農業要素市場化機制、推動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化改革并在此基礎上實施農村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升級,對全縣范圍內的農地進行空間重構和優化配置,鼓勵農地向新型經營主體集中,有效破解農業生產小規模經營的困境;其三,X 縣以政府為主導,把握資本準入機制和進入方向,引領社會資本競相下鄉促進農業轉型,通過創新投融資機制,整合多方力量,構建的政府、市場、合作社三位一體的運作機制為社會資本進入農業產業領域獲得收益帶來了機遇;其四,引導第四次科技革命成果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應用,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完善農業服務業體系,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加速農業產業升級。

三、2018 年成都市X 縣農業轉型基礎狀況

2018 年以前,X 縣農業轉型有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兼業化,農地規模經營小和細碎化問題突出,農業投資增長乏力等當代中國農業轉型的普遍問題。但X 縣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適合自身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模式,為未來農業轉型提供了基礎。

(一)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嚴重,農業兼業化比較普遍

在受訪的50909 人中,在勞動年齡內且具有勞動能力的人有32055 人,占受訪家庭總人口數比例的63%,其中,65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占50909 人的21%。同時,在32055 人中有75.3%的勞動力外出務工,這迫使許多老年人不得不進入田間務農,農業勞動力嚴重老齡化。調研走訪情況顯示,由于本地城鎮化水平較高,交通便利,青壯年勞動力基本都在本縣或成都市內務工,“離土不離鄉”的特征明顯,而在農村務農的多為4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由于單靠農業生產經營難以實現經濟自足,大量勞動力不得不外出務工。在調研走訪中發現,農戶多是“父母—夫妻—子女”的傳統家庭結構。受計劃生育政策影響,上一輩父母往往只有1—2 個子女,年邁的父母跟隨一對夫妻生活。家庭主要收入來自處在勞動年齡階段且具有勞動力的夫妻,父母多在家中休養或從事簡單的農活、手工活補貼家用。因此,一對夫妻通常要撫養包括未成年子女在內的3—4 個人,生活壓力很大。從圖1 受訪農戶家庭人口勞動力結構來看,有75.30%的勞動力以務工為業,而農業自營的人數僅占21.12%。此外,有25.44%的受訪家庭勞動力在經商(13.71%)和在非農行業自雇經營(11.73%)。

(二)戶均農地規模水平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細碎化

受訪農戶承包耕地總面積為52871.84 畝,其中自營14683.22 畝,僅占耕地總面積的27.8%,轉包14573.05 畝,出租23615.57 畝,說明X 縣土地流轉比較普遍。承包地小于3 畝的農戶占受訪農戶的68.35%,介于3—5 畝之間的農戶約有26.41%,大于5 畝的農戶僅有5.3%。有近70%的農戶承包地不足3 畝,足以說明當時X 縣土地細碎化程度。

事實上,X 縣地勢平坦,面積方圓,是適宜大規模農業耕作的。但作為川西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交通樞紐,X 縣人口稠密,在家庭承包經營制實施以后耕地高度細碎化。調研走訪情況顯示,大部分受訪農戶人均耕地不足1 畝,基本無法依靠農業維持生計,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

在調查的農戶中,完全沒有轉包、出租土地行為的農戶僅有318 戶,而他們承包地規模都在3—5 畝之間。這些務農農戶主要種植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或從事水產養殖,戶均年收入在4 萬元左右,處于全縣中下水平。同時,這些農戶往往文化水平較低,缺乏除務農以外的其他謀生技能,比較擔心未來規?;洜I后可能會喪失這一收入來源。

(三)農業小部門化趨勢明顯,農業投資增長乏力

調研數據顯示,2018 年以前X 縣農業小部門化的趨勢非常明顯,主要表現在農業產值比重和就業人數占比迅速下降。2008—2017 年,X 縣的農業產值從10.55 億元小幅上升至17.63億元,而同期地區生產總值則從87.58 億元上升到301.44 億元,農業產值比重從12%下降到5.84%。這一時期,農業就業人數占比也從31.89%下降至26.06%,我們2018 年問卷調研結果顯示這一數據還在繼續下降。

隨著農業小部門化,X 縣農業地位不斷下降。突出表現為,城鎮化帶來的城區面積快速擴張大幅擠占農業作業空間,耕地數量和糧食播種面積下降。2008 年X 縣建成區面積為17 平方公里,到2017 年已迅速擴大至42 平方公里,10 年擴張了147%。與之相反的是,耕地數量嚴重下降,從2008 年的12930 公頃下降到2015 年的11997 公頃,嚴重影響了糧食播種面積。2008 年糧食播種面積為19129 公頃,到2017 年下降了近5000 公頃,為14334 公頃。

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在波動中緩慢增長,且遭遇嚴重邊際遞減效應。2008 年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4 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8.65 億元的1.95%;到了2012 年,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44 億元,但占比下降到了1.20%。后來隨著政策的重視,這一占比小幅提升。2017 年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83 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1.16 億元的3.93%。造成農業固定投資增長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X 縣農業投資回報率大幅下滑。2008 ~2017 年10 年間,X 縣農業投資—產出比率(ICOR)從0.15 上升到0.78,說明其投資邊際遞減效應明顯。

(四)農業民營企業發展緩慢,但農業產業化模式逐漸成型

相較于其他產業,X 縣農業民營企業發展緩慢。2008 年,農業民營企業增加值為4.38 億元,占全縣民營企業累計完成增加值61.67 億元的7.10%;到了2012 年,農業民營企業增加值僅增加到了6.11 億元,占比下滑到4.7%;2017 年,盡管農業民營企業增加值上升到了32.79億元,但占比進一步下降到了2.75%。X 縣農業民營企業發展緩慢,對農業產業帶動作用有限。該縣農業產業發展主要還是依靠政府力量和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經過10 年發展,X 縣形成了“大園區,小業主”的農業產業化模式。盡管X 縣糧食播種面積逐年下降,但蔬菜種植面積和果蔬產量卻逆勢增長。2008 年,蔬菜種植面積和蔬菜、水果產量分別為3846 公頃、16.68 萬噸和3.76 萬噸。到了2017 年,這三個指數分別為4865.93公頃、23.25 萬噸和4.54 萬噸。得益于10 年來X 縣果蔬生產形成的“大園區,小業主”模式,打造了L 村萬畝蔬菜產業示范園、M 社區特色果蔬基地、X 鎮韭黃種植基地、Y 社區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園等農業產業。

以L 村萬畝蔬菜產業示范園為例,L 村經過反復試驗摸索出適應當地氣候條件一年三熟的“菜-稻-菜”生產種植模式,春菜以西紅柿、茄子為主,秋菜以萵筍為主,既保證了農戶的口糧生產,又增加了經濟收入。2008 年L 村由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實行“大園區,小業主”模式,建立了8500 畝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2009 年園區基本成型后,僅春季蔬菜產量就高達31560 噸,占X 縣當年蔬菜總產量17.8%。

X 縣休閑農業、旅游農業也是一大亮點。依托當地農業產業發展和靠近中心城區的地緣優勢,X 縣陸續舉辦鄉村旅游節、梨花節、河鮮美食節、杜鵑花節,旅游綜合收入從2008 年的6.7 億元提升到2017 年的34.22 億元,接待人次也從240 萬人次提升到1408.3 萬人次。

四、2018 年成都市X 縣農業轉型主要制約

X 縣農業的現代化轉型,需要克服之前不利的基礎狀況。但這些基礎狀況受到鄉村規劃、農戶意愿、農村集體產權改革等諸多因素的制約。

(一)鄉村規劃確實加劇農業勞動力“空心化”現象

形成農業勞動力“空心化”現象的原因很多,包括農業比較利益低下、農村土地制度不完善、農業補貼力度過小等。而鄉村規劃不合理、農村公共配套資源長期不足等問題,會推動農業勞動力進一步流出,使“空心化”現象惡化。

盡管X 縣在2008 年以前充分利用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政策,重構城鄉空間結構,提高了城鄉土地利用效率,但只覆蓋到了部分地區,許多地方仍然沒有具體規劃,導致宅基地空置問題嚴重。調研顯示,X 縣一些村莊僅對處于主干道的房屋進行了修葺,村莊內部的建筑老舊,呈現出外圍是新樓,中心地帶破舊和房屋閑置的典型“空心化”空間狀態;部分村存在農業用地被農家樂等經營場所占用現象,影響了原有農業用地布局。分散的宅基地增加了本地務工勞動力的通勤成本,一些人寧愿在工作地點附近租房也不回家,農事逐漸廢弛,農業兼業化向副業化甚至“離農”方向發展。

造成“空心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村教育醫療等配套基礎設施不足。一些村莊過去都有中心小學,但在城鎮化進程中被拆并,家長不得不將子女送至離家較遠的學校就讀。盡管各鄉鎮都有公共交通接駁,但部分家長怕耽誤子女學習,選擇就近陪讀或讓子女寄宿。

(二)農戶擔憂農業轉型后生產生活適應問題

農業轉型不僅牽涉到農戶或轉移人口生產方式轉型,必然也要帶動他們的生活方式轉型。對于繼續從事農業的農戶而言,他們將流轉入更多的土地,需要學習更加專業的生產知識。而對轉移人口而言,則要接受更有紀律性的工作和適應集中居住的生活。

調研顯示,X 縣農戶對能否適應農業轉型后生產生活存在顧慮。有58.58%的農戶表示愿意,有36.12%的受訪農戶表示出流轉土地的強烈意愿,僅有1.73%的農戶不愿意流轉(見圖2)。而不愿意流轉的具體原因主要有三種:一是想自己耕種,解決家庭部分口糧和蔬菜供應問題;二是土地租金低,回收周期長缺乏吸引力;三是想要繼續保留土地,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工作。

與土地流轉相應的,是農民集中居住意愿。圖3 顯示,受訪農戶普遍表達了愿意集中居住的態度。其中,非常愿意集中居住的農戶占32.22%,愿意的占54.28%,總占比達到86.50%。還有7.09%的農戶表示無所謂,僅有6.41%的農戶不愿意集中居住。對于不愿意集中居住的具體原因,為數最多的是對搬遷補償、搬遷地點以及搬遷房屋質量等不確定因素存有疑慮,其他比較多的原因歸納起來包括:一是因自己的房屋剛剛修繕或新建,不愿意搬遷;二是集中居住后可能給自己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帶來不便;三是集中居住的環境與農戶之前的散居生活環境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其不愿意集中居??;四是部分農戶缺少資金,如果補償不到位就沒有能力搬遷。

圖3 農戶集中居住意愿

盡管大部分農戶表示愿意流轉土地和集中居住,但在調研走訪過程中,還是能感到他們對土地流轉和集中居住后的生產生活適應問題的擔憂。一些受訪的年輕人表示,以往他們都只是在縣城里兼職打工,農忙的時候還是要回來種地,如果在土地被流轉出去后遇到企業裁工,自己的收入應如何保障?部分愿意集中居住的中老年人也向我們直言,集中居住后能否適應“上樓”的生活是個大問題。大部分受訪農戶都擔心集中居住后物業費和垃圾處理費等會增加他們的居住成本。

(三)農村集體產權改革配套不足影響轉型進程

農村集體產權改革事關村集體、農戶和外來業主等多方主體的切身利益。成功的農村集體產權改革能夠為順利推動農業轉型提供制度基礎和市場條件。但是,在調研走訪中發現,X縣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存在農戶對改革的意義和重要性認知不足、改革相應的配套制度仍需要建立和完善等問題。

早在2008 年,成都市利用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先試先行”的權力,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對未確權到戶的土地、房屋等集體資產進行了清產核資和股份量化,并先后出臺了《成都市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革實施方案》《成都市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革指導意見》等政策文本并建立了“十步”工作法。X 縣在2016 年作為成都市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革的6 個試點區(市)縣之一開展了農村集體產權改革。不過,改革本身是個細致且復雜的過程,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內容不僅是工作隊伍要對政策吃透,還要做好農戶宣傳工作。但2018 年時調研發現,只有不到一半的農戶對農村集體產權改革的內容表示“清楚”(41.59%),有49.09%的農戶僅了解一些農村集體產權改革的內容,有9.32%的農戶表示不了解。

同時,在改革過程中需要建立和完善符合當地群眾習俗和意愿的配套機制。農村集體產權改革不僅包括集體資產清產核資、集體成員身份確認、股份量化等內容,還包括建立和完善集約精準保障鄉村建設和產業融合發展用地的機制,引導群眾集中居住的群眾自主搬遷機制,以及集體收益分配、審計監督、抵押融資等方面的配套機制。

(四)農業產業發展空間日益狹小

城鎮快速擴張,擠占了農業產業發展空間。如前所述,2008 年X 縣建成區面積為17 平方公里,到2017 年擴張了147%。而與之相應的是,耕地數量和糧食播種面積的嚴重下降,耕地數量從2008 年的12930 公頃下降到了2015 年的11997 公頃,糧食播種面積從2008 年的19129 公頃下降到了2017 年的14334 公頃。需要指出的是,單位糧食播種面積的產量也在持續下降,反映了當地對糧食生產的不重視。2008 年,X 縣每畝糧食播種面積產量為364.78 千克,到了2017 年,僅有292.49 千克,年均下降幅度為1.82%。

城鎮化使處于成都二圈層的X 縣近郊化,導致該縣農業生產全面轉向種植經濟作物是符合空間經濟學規律的。真正的問題在于,在X 縣農業小部門化和農業投資回報率持續走低背景下,如果農業勞動力“空心化”和農地細碎化等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農村集體產權改革難以推進,那么該縣農業將被邊緣化,甚至有可能像成都市其他一些區域一樣在“南拓”過程中“失去農業”。

五、2018 年后成都市X 縣農業轉型及政策經驗

農業博覽園項目建設對X 縣農業轉型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X 縣通過管理機制建設、全域農業發展規劃、大規模撤鄉并鎮改街道、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和人才智力資源引進等一系列舉措,一改本地農業發展頹勢,加快了農業轉型,產生了一系列值得推廣的政策經驗。

(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成效顯著

面對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空心化”問題,X 縣借助農業博覽園建設的機會,積極引導務農意愿低的勞動力進入非農部門就業,強化對家庭農場的培養和扶持,推進家庭農場發展壯大。

一是引導務農意愿低的勞動力進入非農部門轉移。X 縣圍繞農業博覽園相關產業引導本地勞動力就業,推動社區就業成為新的就業增長點。通過網格員入戶采集基礎信息,同步采集勞動力基本情況、就業、培訓情況等就業信息,促進勞動力供需雙方匹配。農業博覽園有科技農業、會展農業、休閑文創農業等功能,X 縣圍繞這些功能對勞動力進行針對性培訓,同時健全政府購買社區服務機制,發展社區服務擴大就業。

二是通過補貼加大對農業企業的扶持力度。X 縣出臺了“新鄉村十條”,通過補貼積極引導涉農企業在本地鄉村集聚,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對新引進以農業種養殖為基礎的農商文旅體科產業融合類發展項目,建成運營后給予一次性最高不超過200 萬元的補助。對新引進利用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現代設施農業項目,給予最高不超過50 萬元的一次性補貼。對通過訂單模式向連鎖商超供應本區域生產的蔬菜、水果等的經營主體,按照年銷售收入給予最高不超過10 萬元的獎勵。

三是強化對家庭農場和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引育培養。加強基層農業從業人員培訓,引導有資金、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實用人才、鄉村本土能人、返鄉創業農民工、優秀大中專畢業生和退伍軍人等人才創辦家庭農場。加強對鄉村創新創業人員的智力支撐,對返鄉入鄉人員和“田秀才”“鄉創客”等參加創新創業技能培訓的,給予每人每年最高不超2000 元的補助。強化示范引領,健全和完善示范家庭農場動態管理機制,開展示范農場逐級審核、逐級評定,充分發揮示范農場示范帶動作用,提升全區家庭農場水平。出臺農民合作社區級示范社評定及監測辦法,引導農業經營主體走合作化道路。

截至2022 年,X 縣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2 家,銷售收入196.08 億元;累計培育家庭農場403 個、農民合作社331 個;組織開展農業職業經理人等培訓170 人,新評定職業經理人68 人,培育高素質農民93 人。

(二)多措并舉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率提升

隨著農業工業化進程,農業要素稟賦結構將從勞動要素密集型向土地要素密集型轉型,但這需要通過朝著完善農業要素市場機制方向的農業制度安排演進來實現。因此,X 縣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同時,配套推進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化改革,并在此基礎上實施農村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為農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提供條件。

一是大規模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農業博覽園項目規劃面積占X 縣的40%,共涉及10.9 萬人。實現項目規劃,要求打破現有城鄉格局,對覆蓋全縣近一半以上區域的人口、土地、產業進行空間重構和優化配置。為此,X 縣通過各種方式籌集資金進行大規模農村土地整治。筆者調研的農業博覽園核心區ZH 村集中居住項目通過“集體土地片區開發中期貸款”模式,以集體建設用地的預期收益作抵押,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用于安置房建設。該項目對607.39 畝土地進行了整理,整理出了集體建設用地140 余畝。然后,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招引區文旅集團作為投資主體,以這140 余畝集體建設用地的預期收益作抵押,獲得了中國銀行8000 萬元兩年期貸款。

二是配套推進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化改革。X 縣以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開展了鎮、村、組三級清產核資工作,推進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化改革。在農業博覽園范圍內先行先試,建立完善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推動農村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民,以“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為基礎,組建了村(社區)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勞務合作社。村(社區)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將農村集體經濟產權以股份形式量化到農戶,土地股份合作社是農戶以土地入股建立合作社,勞務合作社則是在資源變資產、農民變成股民后,組織起來將沒有務農意愿的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輸送。

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編排方程內容時,都用到了“天平”這一情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用到了“天平”或者天平的變體“蹺蹺板”。這可能與天平平衡狀態下兩邊質量相等這一特征密不可分。當數值從天平中抽象出來以后,自然就變成了左右兩邊相等的式子。因此,教師能很自然地突出式子兩邊等價這一屬性。延拓開來,就是在列方程過程中,需要找到這樣一種特殊的數量關系(等量關系)。那么,這是方程的本質嗎?

三是大力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升級。作為“四川貫徹鄉村振興戰略的標志性項目”,X 縣大力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X 縣發布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 年)》,重點對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進行改造提升,在遵循國家、行業相關規定、技術規范和標準的條件下,建立適合X 縣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的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標準體系;同時在基礎條件較好的區域,重點推進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智能控制等信息技術在高標準農田上的應用,提高農田灌溉排水等田間作業的智能化水平。

四是鼓勵農地向新型經營主體集中。X 縣鼓勵經營主體根據自身經營能力,結合區位條件、產業特征、產品特點,合理確定經營規模,采取出租、轉讓、股份合作、托管服務等多種方式,促進農村土地經營權向新型經營主體集中。土地流轉通過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有序、規范進行。到2022 年,家庭農場經營土地面積已達到4.71 萬畝,占X 縣耕地面積的30%以上,其中種植業主要集中在500 畝以下,養殖和水產主要集中在50 畝以下。如果按照X 縣注冊的403 個家庭農場數量計算,每個家庭農場平均規模在116 畝左右。

(三)政府引領各類資本競相下鄉促進農業轉型

農業資本深化是農業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環節①羅浩軒.中國農業資本深化對農業經濟影響的實證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3(09).,如果農業轉型進程受阻,農業投資回報率將大幅下降,資本進入農業意愿也會明顯下降。農業博覽園建設不僅為X 縣農業發展注入了資金,也為各類資本進入該縣農業獲得收益帶來了機遇。

一是以高標準規劃農業產業發展。農業博覽園項目集農業博覽園區建設和農業博覽產業功能區建設于一體,力求打造全球領先的農業展會平臺和世界知名的開放型農業創新基地。X縣抓住契機,高標準規劃農業產業發展:設計了覆蓋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以及休閑農業為一體的生態農業產業鏈;制定了會展類、農產品加工類、休閑農業類投資強度不低于150 萬元/畝,入駐核心區種養農業項目不低于40 萬元/畝的投資強度標準;配套了高標準的基礎設施和包括科研中心在內的公共服務設施。

二是通過創新投融資機制引領資本下鄉。X 縣成立了園區黨工委(管委會),集合多方力量組建了農業博覽園投資公司,具體負責農業博覽園核心區的建設和管理,形成了“指揮部+管委會+投資企業+合作社”的運行機制。截至2021 年,已累計投入各類資金200 余億元,實施基礎型、功能型項目184 個,引進落戶重大產業化項目45 個。吸引了58 集團、德康農牧、喜馬拉雅等一批頭部企業落戶,引進新希望、藍城集團等“鏈主”企業,發展具有“六次產業”特征的農村新產業。

三是促進農商文旅體科教多種業態融合發展。為了拓寬農業產業發展空間,X 縣推動鄉村功能從單純的經營農業向多種業態融合發展,在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基礎上打通城鄉要素流動的“堵點”,把“鄉村場景化、場景產業化”的思路植入商業邏輯,通過打造鄉村生活場景、旅游消費場景、創新創業場景,培育農商文旅體科教融合為特征的新鄉村產業集群。

(四)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技術加速農業產業升級

近年來,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賦能農業產業的趨勢方興未艾。X 縣在建設農業博覽園的過程中,也迎著技術變革的“東風”,積極引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與農業融合,大力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帶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二是推動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賦能農業服務業體系。X 縣培育孵化了農機專業合作社、植保技術合作社等社會化服務經營主體10 余家。將“O2O”線上線下結合模式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經營主體銜接,通過現代農業智慧平臺為農戶提供農資、育苗、植保、收耕、烘干、銷售等全方位的服務,2022 年X 縣接受農業數字化服務的面積超過5 萬畝。建立了“自媒體銷售+互聯網眾籌+平臺化運營”模式,為魚稻共生和魚菜共生農場提供技術、設備和模式輸出服務。

三是全方位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實現數字鄉村治理。X 縣建成“1+4+N”智慧服務體系,將70 項法人事項、202 項自然人事項下沉辦理。搭建“數字農博+鄉村振興”綜合服務平臺,有效鏈接鄉村和城市,匯聚各類涉農數據管理平臺54 個,實現鄉村和城市的雙向在線、融合共生。組建了數字科技產業發展集團,聯合四川鄉村振興集團組建鄉發數科集團,共同開展鄉村數字建設產品、模式和案例的探索。利用云計算、5G 專網等新技術,建立了覆蓋區、鎮、村三級的區域醫療一體化信息系統。搭建涉農信用數據庫,建成鄉村金融惠民服務站100 個,實現助農信貸“一鍵”觸達,讓鄉村金融服務進村入戶。

六、結論

本文以成都市X 縣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研和深度訪談等田野調查方法,以農業轉型視域對比2018 年前后X 縣的農業發展趨勢,分析了其推動農業轉型的相關改革舉措。農業博覽園項目是X 縣農業轉型的催化器,盡管這樣的機遇難能可貴,但是其在農業勞動力轉移、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吸收外部資本投資以及加強技術改造升級等促進農業轉型進程的相關政策具有示范性,可以為其他縣市的農業轉型提供可供借鑒的經驗。研究發現:

第一,農業生產要素并不直接等于生產力本身,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需要優化配置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農業部門也存在要素稟賦結構升級的趨勢,在農業轉型的過程中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本身以及它們的要素組合不斷升級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農業要素稟賦結構升級離不開完善的農業要素市場機制,同樣也需要政府發揮積極作用,通過加快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金融制度改革為農業轉型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第二,2018 年以前,X 縣有著當代中國農業轉型的普遍問題。一是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嚴重,農業兼業化比較普遍。受訪的樣本中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75.3%,農業自營的人數僅占21.12%,大部分人務農都屬于兼業。二是戶均農地規模水平不高。X 縣承包地大于5 畝的農戶僅有5.3%。有近70%的散居農戶承包地不足3 畝,X 縣土地細碎化程度顯著。三是農業小部門化趨勢明顯,農業投資增長乏力。城鎮化快速擴張大幅度擠占了農業作業空間,耕地數量和糧食播種面積下降。同時,農業固定資產投資遭遇嚴重邊際遞減效應。四是農業產業化模式逐漸成型,但農業民營企業發展緩慢。農業民營企業與其他行業的民營企業相比發展緩慢,農業產業發展依靠政府和家庭農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沒有形成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的有效合力。

第三,X 縣農業轉型升級面臨缺少鄉村規劃、農戶集中居住和土地流轉意愿低、農村集體產權改革配套不足等因素制約。一是鄉村缺少規劃加劇了農業勞動力“空心化”現象。因缺少規劃導致的宅基地空置,農村教育醫療等配套基礎設施不足等問題加劇了X 縣農業勞動力“空心化”現象。二是部分農戶對農業轉型后生產生活適應問題存有顧慮。許多農戶對土地流轉之后的收入保障,集中居住后生活習慣,以及生活成本增加等問題抱有顧慮,導致其土地流轉和集中居住意愿低。三是農村集體產權改革配套不足影響轉型進程。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本身還需要有大量工作要做,同時保障鄉村建設和產業融合發展用地機制等配套政策也需要進一步細化和落地。四是農業產業發展空間日益狹小使農業有被邊緣化的風險。城鎮快速擴張,擠占了農業產業發展空間。農業勞動力“空心化”和農地細碎化等現象的存在阻礙農村集體產權改革進程,X 縣農業逐漸被邊緣化。

第四,2018 年后X 縣以農業博覽園建設為契機,多措并舉,將當地農業帶上了現代化發展快車道。一是積極引導沒有務農意愿的勞動力進入非農部門就業,強化對家庭農場的引育培養和政策扶持,發展壯大家庭農場。二是配套推進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化改革,實施農村土地整治和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農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提高農業規?;洜I水平。三是以政府為主導,把握資本準入機制和進入方向。X 縣設計、制定了生態農業產業鏈和會展類、休閑農業類投資強度以及入駐核心區種養農業項目的投資強度標準,按照“鄉村場景化、場景產業化”的思路促進農商文旅體科教多種業態融合發展。四是推進第四次科技革命成果在高標準農田上的應用,提高田間作業的智能化水平,積極引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與農業融合,帶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猜你喜歡
農戶轉型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農戶存糧,不必大驚小怪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轉型發展開新局 乘風破浪向未來
讓更多小農戶對接電商大市場
航天器在軌管理模式轉型與實踐
轉型
糧食日 訪農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