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祥林嫂究竟在追求什么?

2024-02-06 04:25張黎明
學語文 2024年1期
關鍵詞:守節追求封建禮教

摘要:一種十分流行的觀點認為,祥林嫂是封建禮教虔誠的信奉者與自覺的實踐者,她反抗改嫁、兩次出走以及捐獻門檻等行為,都是為了給死去的丈夫守節,因而她人生最大的追求是成為一個節婦。然而,從文本的實際描寫、祥林嫂所處的生活環境以及她的切身利益出發,符合情理和邏輯的解讀是,她竭盡全力去追求的,只會是一個普通農村婦女卑微的夢想,是她對自由、安定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關鍵詞:《祝?!?;祥林嫂;追求;守節;封建禮教

祥林嫂是一位掙扎在舊中國社會底層的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與許多一輩子逆來順受的婦女不同的是,她作為一位屢遭人生巨大不幸的寡婦,能夠不屈從命運的擺布而反復抗爭,表明她具有非常強烈的自我追求。說祥林嫂是一個有追求的人大概不會有太多的爭議,爭議在于她追求的目標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學者看法不盡相同乃至大相徑庭。有一種十分流行的觀點認為,祥林嫂是封建禮教虔誠的信奉者與自覺的實踐者,她反抗改嫁、兩次出走以及捐獻門檻等行為,都是為了給死去的丈夫守節,因而她人生最大的追求是成為一個節婦。與現行高中語文教材相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在有關《祝?!返摹罢n文解說”中就基本上采用了這種觀點。祥林嫂的追求是否真是如此呢?我們不妨從文本的實際描寫出發,從祥林嫂所處的生活環境以及她的切身利益出發,對她的人生追求作一些符合情理和邏輯的解讀。

一、激烈反抗,無非渴望自由

在舊中國廣大的鄉村,像祥林嫂這樣的寡婦,幾乎沒有自己的獨立生活乃至人身自由。長期守寡或者成為所謂的節婦,必定讓其心靈備受煎熬,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未必是好事,因而改嫁無論如何都算是一條較好的出路。一般來說,寡婦在婆家的處境比較微妙,并非你想守節就能如愿以償地守節,還得看婆家是否有這樣的實際需要。一旦公婆決定讓寡媳改嫁,寡媳立刻就會在婆家無立錐之地,絕無賴下不走的可能。而婆家之所以讓寡媳改嫁,目的不外乎有兩個:一是甩包袱,也就是寡媳已無利用價值,比如沒有兒女可撫養,也不需要留下她照顧公婆,再養著沒有任何用處,所以得當成累贅處理掉;二是謀實利,也就是寡媳改嫁能賺到一大筆錢財,所以就要想法將她賣出去,最好能賣出一個好價錢。祥林嫂遇到的正好是第二種情況,婆家需要賣掉她給小叔子換聘禮。

而從寡婦的角度講,改嫁與第一次婚姻面臨的形勢,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爹娘出嫁女兒,一般都想給親骨肉找個好婆家,因而對女婿、對婆家等等都有較高的要求,沒人會將女兒當成犧牲品。但寡婦改嫁時情況就不一樣了,主事者是公婆,一般很難像親生父母那樣為女方著想,一切只為達到實際的目的或利益。改嫁的行情也是總體上趨于惡劣,首先是男方可能年齡偏大或身有殘疾,要不就是地方十分偏僻或生活非常艱苦,還有其他種種不利于女方的因素;其次是女方對于改嫁往往是被迫的,幾乎沒有供她選擇的余地,她只能聽天由命。祥林嫂與賀老六成親時,結結實實地大鬧了一場。她顯然是極其不滿意這樁婚姻,所以不是做做樣子“鬧一鬧”了事,而是違背常規地作出了激烈反抗。

為什么祥林嫂會如此反對改嫁,甚至不惜以命相搏呢?不少學者認為她是受了封建禮教的毒害,一心想為死去的丈夫守節。比如范志強認為:“在《祝?!分?,最為人注目的情節之一,是祥林嫂被迫改嫁時與眾不同的反抗。這種反抗毫無疑問是出于對自身貞節,也即‘從一而終觀念的拼死維護?!盵1]再如宋劍華認為:“祥林嫂之所以會激烈反抗,是因為她篤信‘失節事極大,這種保全自己名聲的悲壯之舉,既愚蠢卻又值得人們去同情?!盵2]總之,不少學者將祥林嫂反對改嫁乃至出逃的原因,都歸結到她立志為丈夫守節上,認為這是她受封建禮教浸潤太深的緣故。李麗琴甚至還將祥林嫂描述為儒家理學文化的狂熱追求與身體力行者:“祥林嫂熱情肯定的儒家理學文化,是實現其自身精神上的自我肯定的意義基礎。她自發地接受了理學文化的影響,并在日常的生活和行為中嚴格踐行理學文化的種種要求,吃苦耐勞、寬厚善良、低眉順眼的品質和拼命抗婚的行動,無不顯明她對于理學文化意義的積極參與?!盵3]在這里,我們看到一介農婦祥林嫂,儼然被學者裝扮或標榜為儒家理學文化的化身。祥林嫂真的有如此高大上、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嗎?我們還是從文本提供的信息去做判斷。

分析人物形象,不能脫離人物成長并賴以生活的具體環境。一個人具有什么樣的思想與品質,同其接受的教育以及環境的制約是分不開的。雖然封建社會鼓勵和表彰寡婦守節,但是我們也應該充分看到,守節是一種要求很高的道德追求,要真正實行其實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不是每一位寡婦、每一個家庭都能輕易做到。從年齡比祥林大十歲來看,祥林嫂大約是童養媳出身,童年、少年時代與女傭差不多,因而應該沒有條件接受嚴格的禮教教育。她到魯鎮打工之前,是一個生活在貧困鄉村的普通農婦,從小說所交代的相關背景得知,她日常面對的主要是物質層面的問題。說她具有“吃苦耐勞、寬厚善良、低眉順眼的品質”應該沒有任何疑問,但在需要花費很大氣力去維持基本生存的情況下,她如何還會有條件、有興趣、有動力去“嚴格踐行理學文化”呢?她婆家所在的衛家山以及賀家墺,基本上屬于偏僻閉塞乃至原始野蠻之地,生活環境、文化氛圍以及人們的精神生活等等,與魯鎮比起來都有很大的差距,鄉民們面對的首要問題應該是如何解決溫飽,而非避實就虛地去維護封建禮教?!梆I死事小,失節事大”乃是理學家的魔咒,絕非寡婦們會自覺選擇的人生信仰。實際情況正如陳剩勇所認為的那樣:“在偏僻貧困的鄉村地區,婦女守節的觀念更加淡薄”“寡婦再嫁在民間社會其實還是相當流行的”[4]。另外,封建社會的法律也并不禁止寡婦再嫁,反而還會追究阻止寡婦再嫁的行為。在魯鎮尤其是在魯四老爺家中,維護封建禮教可能事關重大,因而四嬸對婆家強迫祥林嫂改嫁表示出很大的驚異。然而對于祥林嫂的婆家來說,“山里人,小戶人家”,寡媳是否為亡夫守節,實在不是什么要緊的事;另外婆家也并非富裕人家,不可能為她守節提供物質保證,她即使想守節也缺乏實際條件和動力。

從衛老婆子對祥林嫂改嫁情況的介紹得知,婆婆之所以強迫她改嫁,實際原因是小兒子娶媳婦的聘禮沒著落,婆婆最上心的是如何將她賣個好價錢,是否符合禮教完全不在她考慮范圍內。而祥林嫂之所以會作出激烈反抗,實際原因也不是她一心要為丈夫守節,她實在是沒有那么高的道德覺悟,而是她不甘心被婆婆當牲口給賣掉了。如果只是把祥林嫂當成包袱甩掉也還罷了,沒有生下孩子的祥林嫂想來不會賴在婆家不走,大約也不會心甘情愿地去伺候只比她大幾歲的婆婆,因而從將來的生活去考慮,改嫁應該比守在婆家要好很多。但婆婆一心要靠她賺一把,完全不顧祥林嫂的死活,有意將她賣到“深山野墺”里去,這樣祥林嫂就要以死抗爭了。賀老六本人條件怎樣暫且不說,只就賀家墺的生活環境來講,那里不僅自然環境十分嚴酷,生存條件應該也非常艱苦,絕不是什么桃花源一般美好的地方,而大約屬于窮山惡水,后來阿毛能從家門口被狼叼走就是一個例證。正由于如此,山外邊肯嫁到山里邊的女子便非常少,那里的人家娶媳婦也需要付出更高的聘禮。所以祥林嫂激烈抗爭,主要原因不僅由于她的改嫁是被迫的,違背了她的自由意志,而且還由于婆婆為了賺錢,毫無顧忌地將她賣到“深山野墺”里,而這樣的地方在她心目中如同火坑,于是她便以死相爭。

綜合以上分析,同時聯系祥林嫂兩次到魯鎮打工的動機,她激烈反對改嫁的根本原因,應該是她渴望自由,不愿意自己就這樣被婆婆隨意倒賣,也不愿意改嫁到“深山野墺”去。任何人思想觀念的形成,都要受到具體生活環境的深刻影響,小說中從未寫到祥林嫂在娘家、婆家如何受到封建禮教的教育或熏陶,她生活里也沒有像魯四老爺那樣的道學先生,也看不出她對小丈夫祥林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因而所謂祥林嫂反對改嫁、離家出走以及激烈反抗,是為死去的丈夫守節的觀點,實在是不知該從何說起。對此陳敬中就認為:“從樣林嫂對魯四老爺不準她參加祭祀勞動所表現的‘疑惑中,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出她并不懂得什么‘從一而終,至少是不懂得禮教限令婦女‘從一而終是多么重大的事情”。[5]作為舊社會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婦女,祥林嫂也許并沒有追求自由的自覺意識,但對人身自由的向往應該是作為人本能的渴望,這種意識并不一定要靠誰來啟發才能產生,就像凡是頭腦正常的人都會趨利避害的一樣。

二、兩赴魯鎮,一切為了安身

由于歷史與傳統文化等方面深刻的原因,舊社會婦女普遍被限制在家庭狹小的空間內,不可能隨便到外面的世界拋頭露面。尤其生活在偏僻山區的農家婦女,大多數人大約一輩子都守在山中,一般情況下難有機會到外面闖蕩。祥林嫂作為一個年輕寡婦,竟然能兩次出來到魯鎮找事做,一方面是因為她倔強的個性,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兩次守寡的無奈。僅憑敢于從鄉下走出來,孤身到外面的世界尋找出路這一條,祥林嫂就非常不簡單,說不上她有多少見識,然而膽量和決心不可小視。

魯鎮應該是一個屬于半城半鄉的集鎮、市鎮。一般來說,居住在市鎮的人們,多以商貿業或手工業為生,很大程度上已經不再從事農業。比如《孔乙己》中所寫的魯鎮有“咸亨酒店”,《藥》中的華老栓家在市鎮是開茶館的,這些都屬于典型的商業社會的景觀。魯四老爺家從事什么行業,小說中沒有明確寫出,但魯家不從事農業生產是確定的。這樣便決定了魯鎮生活和發展的天地,要比衛家山、賀家墺相對廣闊好多,因而祥林嫂才會兩次到魯鎮來打工,而偏僻的鄉村是無法給她提供生存與發展空間的。好在她運氣還算不錯,中間有衛老婆子傾力幫助,魯四老爺雖然對她的寡婦身份有忌諱,但總算還是接納了她。于是,祥林嫂便成為魯鎮上一個“暫住人口”,開始了人生中一段新生活。

第一次到魯鎮來,祥林嫂不是正常出行,而是“逃”出來的。原因想來是丈夫死后,婆家的格局對她十分不利,她無法繼續再待下去了。祥林嫂與祥林沒有生育,所以并沒有撫養孩子的任務要去完成;而婆婆在年齡上相當于她的姐姐,應該也是不需要她來照顧;她這么年輕就成為寡婦,對于婆家是一種潛在的不安定因素。所以精明強干、又很會打算的婆婆,想來不會一直留著她。正好小兒子也到了娶媳婦的年齡,將祥林嫂賣個好價錢,不光解決了小兒子聘禮的問題,還能將她作為包袱順便甩掉。祥林嫂不是木訥之人,不會認識不到自己的處境,或者已經聽到婆婆要將她賣到“深山野墺”的風聲了,她有著強烈的自我與獨立意識,不想任人擺布或坐以待斃,于是便打破常情“逃”了出來。

對于祥林嫂逃到魯鎮打工的原因,不少學者認為,是祥林嫂信奉封建禮教“從一而終”的觀念,想以此逃避被迫改嫁的命運,這樣好給死去的丈夫守節。比如王曉初認為:“作為寡婦的祥林嫂逃亡的動機明顯在于要為自己死去的當家人守節,這也是自古以來封建禮教秩序對寡婦的基本道德要求——所謂的‘從一而終,也就是犧牲自己的個性與幸福而為丈夫守活寡,成為丈夫墳墓之外的活著的殉葬品——‘未亡人?!盵6]再如王開東認為:“丈夫死后,祥林嫂來到魯鎮做工,這個可憐的女人希圖用自己的勤勞,來換取‘從一而終的資本?!盵7]以上論者以盡情暢想和無比渲染的筆調,將祥林嫂描繪成踐行禮教的積極分子,似乎她到魯四老爺家打工,就是奔著他“離封建禮教最靠近”才去的。這樣的看法實在與文本相距甚遠,小說中沒有任何一個情節、細節,表明祥林嫂來魯鎮是為了給死去的丈夫守節,更不是一心要撲進封建禮教的懷抱,去追求與自己現實需求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如果我們從祥林嫂的切身利益出發去思考,那么符合生活情理與邏輯的解讀只能是,她逃出來到魯四老爺家打工,不過是為了免除被賣到“深山野墺”的恐懼,找一個有收入的、沒有人身控制的地方落腳,這樣可以安穩地活下去而已。再從祥林嫂日常打工的經歷來看,她的確沒有什么明確的“守節”言行,“頭上扎著白頭繩”只是依習俗表明守寡的身份而已,算不上是什么特定的守節行為,她在魯鎮所追求的,無非是一個年輕寡婦想得到的平靜、安穩的生活。學者們將祥林嫂到魯鎮打工的行為,硬是過度拔高、執意曲解乃至無中生有地說成是為亡夫守節,實在是背離了小說的實際描寫。

分析人物形象,不能脫離人物對生活、對環境的實際訴求。到魯鎮來打工的祥林嫂,最大的、最切身的訴求,應該就是找一份穩定的工作,能靠自己辛勤的勞動養活自己,沒有其他什么比這些更重要。對此小說作了這樣的描述:她“實在比勤快的男人還勤快。到年底,掃塵,洗地,殺雞,宰鵝,徹夜的煮福禮”“然而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泵β?、勞累的打工生活,沒有讓她感到痛苦或憂愁,反而使她產生了精神上的愉悅。魯家給她提供的這份并不算繁重的工作,不僅滿足了她維持正常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且也為她提供了一處安身之地,可以說解決了她當時最大的痛點。這里雖不是她的家,但由于上頭沒有“嚴厲的婆婆”管束,魯家人當時也沒有粗暴對待她的行為,因而她在這里工作和生活,應該比在家里還要心情舒暢。這也就是說,祥林嫂第一次來魯鎮打工,最大的追求不過是生活的自主與安定,而這一切都在魯四老爺家得到了暫時的滿足。然而這一點卻被許多學者忽視了,大家異口同聲地譴責魯四老爺、四嬸,是如何對祥林嫂另眼相看的,卻對魯家起初表現出來的善意視而不見。假設沒有魯家當初接納她,祥林嫂就可能在魯鎮無法找到安身之地,也許從一開始就不得不淪為乞丐了。至于魯家歧視、虐待以至于趕走她,那是后來情況發生重大變化之后的事,我們不能由此將魯家人最初收留祥林嫂的好意也給抹殺了。

打工對于祥林嫂來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是她為改變自己的命運所做的一次重要的嘗試。婦女在舊社會之所以地位低下,歸根結底是因為在經濟上無法獨立,只能借助婚姻或血緣依附于男子。祥林嫂出來打工,有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等于在一定程度上獲取了經濟權,這也是她解決其他諸多問題的重要前提。小說中有這樣一個重要的細節:當“我”打聽祥林嫂究竟是如何死去時,沖茶的短工回答說“還不是窮死的”。學者們在探討祥林嫂的死因時,推測祥林嫂可能是凍死或餓死甚至自殺而死,幾乎將所有可能的原因都想到了,卻正好遺漏了她的死其實與貧窮有很深刻的內在聯系。婆婆之所以強迫她改嫁,她之所以兩次到魯鎮來打工,就是因為背后都隱含著一個大大的“貧”字。假設婆家是有錢有勢的大戶人家,小叔子娶媳婦會對她造成威脅嗎?假設祥林嫂是衣食無憂的闊太太,即使她不幸守寡,還用得著跑出來給人家做女傭嗎?因而,祥林嫂被迫改嫁以及兩次到魯鎮打工,表面上看起來各有具體的原因,其實從更深的層次上來說,還是貧窮導致了這一切。因此,祥林嫂打工歸根結底是為了獲取經濟權,能夠過一種自主、安穩的生活,不像在婆家那樣始終活在夫權、族權的陰影里。這是她作為人的一種正常的、世俗的追求,恰恰說明她以此逃避封建禮教的束縛,而絕不是一些學者所認為的是對禮教的踐行。

正是由于第一次到魯鎮打工,讓祥林嫂實現了安身立命的現實追求,因而再次成為寡婦時,她仍然將魯鎮作為人生的下一個驛站,只想重續第一次打工時留存的滿足感。然而,魯鎮以及魯四老爺家環境依舊,她自身的境況卻因亡夫喪子的致命打擊而被徹底改變,后面發生的事也就不能如她所愿了。

三、捐獻門檻,祈求來生團聚

雖然祥林嫂可能對賀家墺這個地方心存恐懼,對尚未謀面的賀老六也是懷有疑慮,最主要的還是改嫁完全違背她的意志,然而她也算是跌倒撿了個金元寶,婚后覺得賀老六這個人還不錯,一切并沒有她預想的那樣糟。夫妻倆“生了一個孩子,男的”,之后是“母親也胖,兒子也胖”“上頭又沒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氣,會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卑葱l老婆子的話說,這次“她真是交了好運了?!毕榱稚┑脑倩?,與初婚無形中構成強烈的對比:初婚家庭有一個“嚴厲的婆婆”,意味著她的人身受到嚴格控制,而在賀家卻沒有這樣的壓力;初婚丈夫早夭,等于人生喪失了主要依靠,而在賀家卻時來運轉,賀老六有力氣、會做活;她與祥林沒有孩子,預示著后半輩子失去了依托,而與賀老六生了阿毛,讓她的人生一下子有了奔頭;在初婚家庭她雖有房子住,但婆婆決定讓她改嫁,她就無法住著不走,而在賀家“房子是自家的”,只要賀老六在或者阿毛在,她就能住得安心。第二次婚姻雖然是被迫的,但結果歪打正著,讓她終于有了活下去的希望。這樁婚姻大約是她人生中一段幸福的時光:一是給了她莫大的安定感,她不用像守寡時那樣一顆心時時懸著了;二是給了她一定的自主權,她不用像原來處處受婆婆的控制,而這兩條對于她都是彌足珍貴的。

然而這樣一場美好的姻緣不僅時間太短暫,還讓她“倒落了一件大罪名”“將來到陰司去,那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于是祥林嫂只得按柳媽所出的主意,花費了她全部的積蓄,向土地廟捐了一條門檻供人踩踏。對于祥林嫂捐門檻的原因和動機,仍然有不少學者將其與封建禮教聯系在一起,認為是她為了給亡夫守節,或者是為無法做一個貞婦而贖罪。比如孟蒙認為:“小說中描寫了前有碰頭,后有捐門檻,這并非互不聯系各自孤立的兩碼事,捐門檻是為了完成碰頭未能完成的任務,殉節不成,所以贖罪,從祥林嫂為何捐門檻就可以理解為何碰頭?!盵8]再如張元錄認為:“捐門檻,是她為洗刷因再嫁而有‘污于貞節所背負的懺悔?!薄跋榱稚┰阢∈胤饨ǘY教節烈觀的支配下,渴望過清白無辜的貞潔生活?!盵9]學者們將祥林嫂捐門檻的行為,想當然地都歸結為她積極主動地順應禮教的要求,或者說是由于封建禮教的流毒太深,而不自覺地成為禮教的實踐者和犧牲者,這實在是撇開祥林嫂的內心渴望而自說自話。

分析人物形象,不能脫離人物的現實需要,尤其要注意捕捉人物隱藏在心靈深處的終極想法,判斷什么對其才是最重要的。祥林嫂在深情的傾訴被人厭倦,最后遭到魯鎮人們普遍的冷漠和唾棄之后,能讓她孤獨無助的心靈得到一絲安慰的,也許只有對往日家庭幸福的懷戀和回味。幸福對于祥林嫂來說很實在,那就是賀家墺雖地處窮鄉僻壤,生存、生活與生產條件比山外面艱苦好多,然而有一個有力氣、能干活的丈夫做頂梁柱,有一個可愛的兒子做她將來的依靠,也就讓她總算有了一個溫馨的家。這個家為她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需求,消除了守寡時面臨的種種不確定性,給了她心理與精神上的安全感與充實感,因而也滿足了她對于幸福的全部想象。然而,命運對她實在是太無情,這段幸福的生活只是曇花一現,就在她眼前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只給她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這次亡夫并喪子比初次失去祥林,給她心中留下的悲傷和痛苦要大得多,以至于讓她第二次來魯鎮打工時,心中便始終籠罩著一塊巨大的陰影,直到她走向生命的終結。

表面上看起來,她捐門檻贖罪似乎是恐懼于到陰間后,身子會被閻羅大王劈為兩半,其實她最擔心的是這樣會影響一家人見面,讓她無法與先她而去的賀老六和阿毛團聚。她鄭重其事地向“我”打聽,人死后究竟有沒有魂靈——有無地獄——一家人能否見面,這種“天問”一般的關切,對她心中的所念所想作了充分的印證。四嬸在她準備福禮時對她的呵止,讓她在絕望中終于明白,她在賀家墺所享受到的一家其樂融融的景象,已經不大可能在塵世里重現了。于是她轉而祈求所謂魂靈、地獄的說法能夠是真的,這樣她到了另一個世界后,一家人就可以在那里團聚。追求家庭的溫馨、親人的團聚與生活的幸福,是一個人出于本能的現實和精神需求,祥林嫂有這樣的愿望完全合情合理,這是一個屢遭命運打擊的人實實在在的追求。如果說這時候的祥林嫂還惦記著什么守節的事,還在操心如何才能更好地為禮教獻身,那實在是不可思議。而通過捐門檻,排除她到另一個世界與丈夫、兒子團聚的障礙,才是祥林嫂最真實、最深沉的愿望,說明她只會是一個具有真性情的人,而不可能是一個狂熱信奉禮教的節婦。

綜上所述,祥林嫂所頑強不懈地追求的,并沒有她作為一個生活在舊時代的普通農婦可以超越的東西,也沒有孤懸于她生活的現實環境之外虛幻的東西,而是她和其他人一樣可以享有的做人的基本權利。作為一個兩次嫁人而又兩次守寡的不幸者,她面臨的首要問題都是如何生存、生活的問題,這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壓倒一切的問題,而不會是為死者守節的問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只有在切實解決了物質與現實的需求之后,才有可能去追求精神或道德想達到的境界。一些學者不問祥林嫂的出身與生活環境,輕率地將她認定為捍衛封建禮教的模范,武斷地給她戴上“守節”的高帽,過分夸大了她頭腦中封建思想的影響,這些都背離了作品的實際描寫,埋沒了她作為勞動婦女性格中純樸本色、倔強堅韌的積極因素。她思想上肯定是受到封建禮教的一些侵襲毒害,但她既不同于維護封建禮教權威的魯四老爺,也不同于滿腦子迷信思想的柳媽,她在本質上并非封建禮教的忠實信徒。因而她竭盡全力去追求的,只會是一個普通婦女卑微的夢想,是大多數人都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幸福。

參考文獻:

[1]范志強.民俗控制與祥林嫂之死——對《祝?!返牧硪环N解讀方式[J].民俗研究,2007(1).

[2]宋劍華.反“庸俗”而非反“禮教”:小說《祝?!返脑俳庾x[J].魯迅研究月刊,2013(11).

[3]李麗琴.祥林嫂的“疑惑”與魯迅的終極之思[J].魯迅研究月刊,2014(2).

[4]陳剩勇.理學“貞節觀”、寡婦再嫁與民間社會——明代南方地區寡婦再嫁現象之考察[J].史林,2001(2).

[5]陳敬中.頑強的意志不屈的靈魂——祥林嫂形象再探[J].貴州社會科學,1986(10).

[6]王曉初.魯迅《祝?!返脑轿幕庾x[J].魯迅研究月刊,2008(5).

[7]王開東.祥林嫂的吶喊與魯迅的彷徨[J].語文教學研究,2009(10).

[8]孟蒙.論小說《祝?!返默F實主義深度和對它的不正確理解——兼就電影《祝?!废蛳难芡驹僬埥蘙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3(4).

[9]張元錄.我對《祝?!返慕虒W意見[J].中小學語文教學,1982(1).

(作者:張黎明,新課程報社編審)

[責編:張應中;校對:尹達]

猜你喜歡
守節追求封建禮教
唐張守節與司馬貞同為張嘉會弟子考
神話
《家》中的兩種文化沖突
鍥而不舍“追求”陳都靈張藝興哈欠連天狀態不佳
淺談中學生追求流行音樂的思想
誰是封建禮教的忠實信徒
中學語文(2016年27期)2016-02-18
蘇武守節
祥林嫂形象之悲劇性探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