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的本真追求

2024-02-06 04:25潘增妹
學語文 2024年1期
關鍵詞:本真新課標語文教學

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面對紛繁錯雜的新理念與新教法,老師們感到困惑與迷茫。筆者以為,語文教師應該恪守本心,把握文本最核心的內容,即從思維層面尋求文本真味,從方法層面探究文本真意,讀寫結合得語文真諦,從而追求語文教學的本真。

關鍵詞:新課標;語文教學;本真

語文是所有學科中教法最多,情況最復雜的學科,課堂可以安靜思考,沉浸式感受,也可以熱鬧非凡,轟轟烈烈;激動時慷慨豪邁,語言激昂,深沉時委婉感傷,低嘆吟詠。如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老師執教一篇課文所呈現的課堂也各有不同。

縱觀筆者身邊的語文課堂,似乎略顯急躁,比如頻繁的“月考”拉快了語文教學進度,老師們普遍覺得必須“趕進度”才能跟上考試范圍,因此日常教學只能淺嘗輒止,難以帶領學生細細品味,又比如礙于繁重的且在不斷上升的學科指標,一線老師不得不花精力大搞應試訓練,缺失了語文課堂的情感體驗,導致語文課堂情趣缺失,也不利于學生的生命生長。筆者以為,只有靜下心來,尋求語文最本真的東西,方能呈現語文課堂最持久的生命力,讓學生慢慢體味,用心感受語文課堂的魅力,最終實現學生的生命成長。

一、思維層面尋求文本真味

在新一輪高中語文課改中,大單元教學設計備受關注,它是指向核心素養,以大主題或大任務為中心,對單元內容進行分解與整合,提煉與重組的二度開發和綜合設計。但是在課改之初,大單元教學曾經一度走向誤區,令一線教師苦不堪言,比如不熟悉大單元教學基本設計框架,主干問題之間關聯度不大,沒有從教材維度提出主干問題,主干問題過大、過難,情境化牽強,教學設計程式化、套路化,脫離實際,可操作性難等。在這一點上,溫儒敏先生指出,要以語用帶動思維、審美、文化,避免過于重視情境創設和活動設計;要多關注經典課文本身,避免過于重視大單元、群文等學習形式;應多關注經典課文基本功,有干貨,單篇教學(精講是基礎)和知識教學(如語法、修辭等)不能弱化。溫儒敏先生所說的“干貨”正是語文教學所應追求的最“本真”的東西。[1]

如何在大單元教學設計中體現語文教學的本真追求?首先胸中要有“大單元”意識,單元教學內容往往由篇及類,要以思辨的眼光著眼于群文。崔允漷教授在《如何開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一文中指出:大單元力求突破傳統教學模式中知識碎片化、學習行為被動化的情況,旨在引領學生展開深度學習和探索,進而推動語文課程的整體改革與發展。[2]以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八單元為例,可以在課前預習環節設計表格,讓學生梳理比較四篇文章在說理內容、說理思路、說理特點方面的不同,從而讓學生辨析說理對象,構建讀者意識。這是了解單元內容最基本的環節,學生能夠在自主梳理中,深刻感受到四篇文本的說理特點——《諫太宗十思疏》委婉誠懇,《答司馬諫議書》理性與克制之下的針鋒相對一一駁斥,這兩篇書信體具有非常明確的說理對象,表現出較強的語境意識;《阿房宮賦》鋪陳渲染,《六國論》長于析理,這兩篇內容均涉及戰爭興亡,但“賦”與“論”語境弱,在單元教學實施中,可化單元教學為群文閱讀,前兩篇為一組,后兩篇另設一組。[3]

在“大單元”意識統領之下,精讀單篇,感受文本的獨特之處,引導學生辨識“大類”之下“單篇”的獨特之處?!吨G太宗十思疏》是一篇“批龍鱗”“逆圣聽”的文章,作者要兼顧說清道理并且讓皇帝欣然接受。文章開篇不談政事,不議時局,而用兩個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識引出本意“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生動形象,不會引起受教者的反感。作者順勢而為,接著用三個“不”來反面說理,將太宗置于“明哲”“圣君”的重要地位,示之以謬誤,引發思考,可謂引君入甕,牽絲引線,不著痕跡。魏征循循善誘,推心置腹,語意懇切,字里行間充溢著一片肝膽赤誠之心,讓太宗不得不欣然接受。在單篇的教學設計中,執教者不妨圍繞“諫”字,引導學生深入感受魏征的說理藝術,認識說理文背后說理的對象意識以及作者的品格,傾聽理性的聲音。

語文教學的復雜性在于,文字只是膚淺的表象,文字背后的內蘊與情感,受限于個體閱讀經驗,閱讀體驗差異較大,甚至很多學生無法真正體會到文本真味。有些課堂表面看上去很熱鬧,實則淺嘗輒止,熱鬧過后學生沒有太多的收獲,更何況,文本的真味往往并不是在熱鬧的討論中就能感受到的,反而往往生發于對文本的靜心閱讀之后,在教師的理答與學生的求索品味之中,在這個時候,或許課堂并沒有過多的喧囂,而是靜靜思索,細細品味,這樣的課堂更具質感。

二、方法層面探究文本真意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語言建構與應用能力、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的重要途徑,當下閱讀教學方式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只有優化教材處理,恰當運用教學方法,方能優化課堂教學?!吨芤住は缔o下》有言:“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辈煌虒W方式最終目的是讀出文本的魅力,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率,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學生生命的成長。

同是《紅樓夢》閱讀教學,可以采用文本細讀,咬文嚼字法。有老師關注到《林黛玉進賈府》中黛玉眼中王夫人住處的“半舊”二字,以此教學,有教師圍繞一個“看”字刨根問底,以林黛玉“看”與“被看”觀賈府人事浮沉,也有教師帶領學生細細品味細節,在細節中感受人物性格,以小見大,如《紅樓夢》第40回,在描摹眾人“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來”的場景中,卻沒有描寫薛寶釵的反應,作者有何用意?以此組織教學探究薛寶釵性格。也可以采用情境設置,問題探究法。很多同學讀完《紅樓夢》后感慨,當今社會的“理想女性”就應該是薛寶釵這樣的,你同意這個觀點嗎?還有一個曾經在網絡上很火爆的作業:假如你是賈寶玉,你會選擇林黛玉還是薛寶釵?并說說你的理由。這樣的探討必然引發學生強烈興趣。還可以運用思辨性閱讀教學法?!都t樓夢》整本書閱讀,可以設計一些思辨性讀寫活動任務、組織思辨性閱讀和表達活動,引領學生深刻體會文學經典的魅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如《紅樓夢》第3回林黛玉與賈寶玉初次見面的情節,引導學生思考賈寶玉為何要摔玉;《紅樓夢》第27回,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思辨,有人認為寶釵的“金蟬脫殼”之計是故意坑害林黛玉,但也有人認為不然,你持哪種看法?通過思辨性閱讀,引導學生體會小說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與復雜性。賈寶玉性格復雜,堪稱擁有文學史上最復雜的叛逆性格,既瘋又癲,既叛逆又守孝,既花癡又自戀,道德與個性激烈沖突,又給了批判性閱讀教學很大的空間。不管是何種教學方法,均為尋求文本真意。

于漪老師的朗讀課堂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語文教師,先生將朗讀教學發揮得淋漓盡致。她認為有磁性、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語言能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朗讀能使學生入耳入心,入耳入心以后,他就會終生不忘,成為學生的文化積淀。教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我們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想象屹立于天地之間那個清高、孤傲、悲涼的形象,萬千思緒,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壯志難酬,還有對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再讀“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人登高望遠,有感于人生短暫,個體的獨孤與宇宙天地的渺遠,詩人悲從中來,不由得潸然淚下。在朗讀中,語文“真味”自然生發。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筆者認為,重要的是把握文本的特點,尋求文本與課堂的關聯點,語文教師這個時候所起的作用是在文本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這座橋梁既能連接學生心靈深處想要探索的欲望,又能通往文本的繁華世界,所以,這座橋梁既需具備實用功能,又必須兼具藝術性?!都t樓夢》第5回主要內容為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通過畫冊、判詞、曲詞等形式,含蓄地交待《紅樓夢》中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發展和結局。教師可以選取小說中的插畫設計問題,以插畫的形式構建閱讀教學,讓學生結合畫面聯想人物命運。無獨有偶,連環畫常采用簡潔的文圖結合的方式表現故事的精彩,它曾經是七八十年代的人們兒童時期閱讀經典的美好記憶,也很適合古典小說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畫連環畫的形式展現《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主要情節,以靈活有趣的形式展現小說情節、人物形象、藝術特色等,品味文本的真諦。還有老師以設計明信片的形式教學《故都的秋》,感受郁達夫筆下的秋色,學生在一系列的設計與修改,表達與交流中明白,郁達夫筆下的秋天,并不是眼前的秋天,而是心中的秋天,并不是現實的秋天,而是想象中的秋天,并不是客觀的秋天,而是主觀的秋天,原來這里的秋天是審美的秋天,這樣的課堂讓學生感受到了語文的“真味”,收獲到了獨特的閱讀體驗,點燃了學生閱讀經典的激情。

三、讀寫結合學得語文真諦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明確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一篇文章,語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很重要的一個使命或許將落到寫作與表達上。我們看到新手上課,往往把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僅僅定位在帶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梳理上,課堂內容缺少對語文真諦的追求,成熟的教師往往善于依據課標靈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統編版高中語文課本選編了較多的新聞類文本,在當下自媒體時代,讀懂并學會簡單的新聞類文本創作、并將此類文本的創作手法靈活地運用到寫作當中,便成了語文課堂的一個重要追求。以必修上冊第二單元三篇人物通訊為例,三篇通訊依據人物的不同人生經歷與貢獻采用了不同的結構方式。記袁隆平的人物通訊以時間為軸線采用“縱式結構”,讓讀者了解雜交水稻的研發過程及其影響。張秉貴在平凡當中成就偉大,作者截取了其日常工作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利用場面和細節描寫來呈現出人物的非凡。鐘揚是一位植物學家,他有許多“非?!敝e,具有多重“身份”,涉足了不同的領域,作者采取分階段、多角度的方式來塑造。在教學時,了解優秀人物的典型事跡并感受其優秀精神品質當然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但除此以外,本單元學習的重要任務還包括了解通訊的結構特點,探究情節結構安排的緣由,讓學生真正體會“典型環境再現典型人物”,所有情節結構的安排并不是巧合,而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文學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結合通訊的特點,讓學生嘗試著去寫一篇人物通訊,根據人物的人生經歷與事跡,選擇合適的主題,采用恰當的結構方式,以展示人物個性。

以《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這篇新聞評論教學為例,該文觀點鮮明,論證嚴密,論述精當,是新聞評論文的典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很容易走向兩種教學誤區。一是忽略新聞評論文體,教學側重內容的梳理、主題的把握,而忽視了對“新聞評論”這種偏重“論述文”文體的寫作特點的把握;二是在教學中,過度的偏重“知識點”的解讀,而忽視了對學生寫作教學的引導。在筆者看來,這篇“新聞評論”短小精悍,是評論文寫作的典范,循評論之理,悟說理之道,對論述文寫作有諸多值得借鑒之處。

首先在邏輯結構層面,該文說理層次清晰嚴密,論述角度從個人、企業到國家,對“工匠精神”的闡釋由技術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由個人實踐上升到終極目標。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看待和分析問題時,視野放大一些,可以由一人一事物一現象拓展到逐層加大的群體,由個人想到集體,再聯系到國家民族,直至人類及地球上所有生命。其次就論證方法而言,對比論證和假設論證尤為突出。作者通過層層對比,一步步將“工匠精神”的內涵闡述深刻。假設論證運用得可謂“爐火純青”,排比的氣勢,對偶的工整,反問的語氣,關聯詞語的運用讓語言前勾后連,邏輯思維縝密、嚴肅又不失生動,可謂理性與詩意并存。再是論證層面,在論述文寫作教學中,為了讓說理走向深刻,在論證層面,我們可以采用多種論述方法,彌補學生以例代議的平面論證困境,讓思維在歸納、演繹、對比、分析、推理中,形成了一種立體的、獨特而有力的論述范式,清晰縝密地說明道理。語言層面,可以運用一些關聯詞或過渡語,讓每個句子連成一個嚴密的整體,讓說理走向深刻。[4]

從2023年全國高考真題卷來看,“因文設題”是高考的命題方向,考題貼合文本,反模式、反套路化,這也引導著語文教師教學的方向——因文而教,因為文本的特點也就是最重要的考點。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選擇教學內容,選取恰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和揣摩語言文字的內涵,品味意蘊,體會情感,深度表達,從而達成語文教學的本真,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溫儒敏.溫儒敏論語文教育(四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

[2]崔允漷.進入“素養時代”,如何建構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J].上海教育·環球教育時訊,2021(11).

[3]余黨緒.理性的聲音與理性地傾聽——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八單元教學芻議[J].語文建設,2022(7).

[4]洪方煜.裁縫滅盡針線跡——例談高中生論述思維的培養[J].語文教學通訊·A刊,2018(1).

(作者:潘增妹,浙江省麗水學院附屬高級中學教師)

[責編:張應中;校對:尹達]

猜你喜歡
本真新課標語文教學
歡迎訂閱4-6年級《新課標 分級閱讀》
體現新課標 用好新教材
歡迎訂閱4-6級《新課標 分級閱讀》
本真
堅守本真做教育 履職盡責顯擔當
低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讓語文教學更接地氣
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與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