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綜述

2024-02-18 04:46匡立波
現代教育科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民族團結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四史

匡立波

[摘要]愛國主義是高等教育的主旋律,黨的十八大以來,學界研究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果非常豐富。從知—情—意—行的邏輯理路來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可從不同方面著手:彰顯知國之明,要深入了解愛國傳統,廣泛開展“四史”教育;涵養愛國之情,要厚植愛國情懷,堅持理性愛國;砥礪強國之志,要傳承五四精神,勇擔強國使命,共筑中國夢;實踐報國之行,要保持艱苦奮斗,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安全。目前學界對于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的既有成果研究題材廣泛、研究內容豐富、研究方法多元,未來的研究還需要在愛國主義的微觀心理研究、國別比較研究上進一步深入,并加強研究的學術性和理論性。

[關鍵詞]愛國主義;“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國家安全教育;民族團結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4)01-0142-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1.022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核心,是數千年來中華兒女歷經無數艱險磨難而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是鼓舞華夏各族人民團結一致不懈奮斗的鮮艷旗幟。愛國主義作為融貫個體與國家之間的情感紐帶與價值規范,傳遞著中國人民奮勇前進的精神動力[1]。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頒布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目標方向和路徑指引?!毒V要》指出,中國進入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必須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為響應黨中央號召,近年來各高校紛紛掀起了愛國主義教育熱潮,開設了各具特色的愛國主義課程和精彩紛呈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學界也對愛國主義教育進行了實踐探討和理論分析。知、情、意、行是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和基本過程,本文將按照“知—情—意—行”的邏輯理路系統梳理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相關研究,并對文獻進行總結和述評。

一、彰顯知國之明:大學生愛國主義的國史國情教育

國家是政治地理學名詞,從廣義上來看,是指擁有共同領土、語言、文化、種族、政府或者歷史的社會共同體。愛國,首先要有知國之明,即深入了解本國的國史國情,對國家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有較全面、系統地認知和理解。在愛國主義教育中,不能缺少對國家認知的教育,它是國家認同的前提和基礎[2]。對愛國主義國史國情教育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展開。

(一)深入了解愛國主義傳統

中華民族歷經了無數苦難和艱險而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與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密不可分?!皭蹏髁x是由千百年來各自的祖國彼此隔離而形成的極其深厚的感情?!保?]我國愛國主義傳統的形成與國家地理條件有關:中國古代文明形成和誕生的過程中,先民主要活動于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東臨太平洋,北接戈壁,西有青藏高原,處在相對隔離的地理環境中。楊豹認為,地域環境的“隔離機制”形成了強烈的向心力,化為一種一致對外的團結精神,形成強烈的民族至上性心理[4]。楊林香則認為,愛國主義傳統與社會結構休戚相關,古代中國是依賴土地生存的農業社會,聚族而居、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強化了以血緣為基礎的人際紐帶,國是擴大的家,家是縮小的國,愛國是對同胞樸素情感的自然延展,“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國家作為一個由同胞構成的利益共同體,是建構個人安全和發展的屏障[5]。因而,中華民族非常注重“公天下”的整體利益,強調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經過歷史的積淀在中國人民的心理結構中形成了以天下為己任、報效祖國的愛國主義思想,精忠報國的英雄層出不窮。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在大學思政課程中以愛國志士及其道德人格為切入點,對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核進行深入挖掘和細致剖析,將為大學生對我國愛國主義傳統的系統認知奠定堅實而厚重的史學基礎。

(二)廣泛開展“四史”教育

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合稱為“四史”,它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實踐史,其邏輯主線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袁秉達指出,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黨領導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中國70多年歷史,是開辟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歷史;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史,是符合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輝煌篇章;社會主義發展史與黨史、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交相輝映,共同譜寫了中華民族從衰落到崛起的輝煌篇章[6]。中國共產黨百年愛國主義的主題主線是堅持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本質特征是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7]。劉佳認為,高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要以“四史”為依托,使大學生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促進大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8]。在“四史”教育中,尤其要重視先烈遺跡,講好革命故事,它們凝結著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歷史,承載著催人奮進的紅色基因和力量源泉。胡振榮指出,黨史部門要認真把好陳列展覽的史實關,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使之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和生動課堂[9]。

二、涵養愛國之情:大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情懷教育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這種情感是人們對故土家國的依戀感、對骨肉同胞的親近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對國家進步的自豪感的統一。它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在后天的愛國主義教育滋養中逐漸形成的。涵養愛國主義情感,既要厚植愛國之情,也要堅持理性愛國。

(一)厚植愛國情懷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高校教師提出了“六個要”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情懷要深”。蔣雪蓮認為,涵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首先要求教育者有高尚的精神品質、對國家深沉持久的熱愛、強烈的社會擔當和對受教育者誠摯的關愛;其次愛國主義教育話語要真摯感人[10]。單文鵬認為,新時代要重視愛國主義的隱性教育,創新愛國主義話語柔性表達方式,以物質、空間、時間、理念塑造民族—國家的“記憶之場”,構建孕育愛國之心的情感場域[11]。曹佳音認為,高校要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儀式的功能和手段,促使受教育者與教育內容零距離接觸,以親身體驗、體會升華愛國之情[12]。于京東、 秦在東等指出,在創設愛國主義情境時,要選取聲形色突出、夸張,且感染性強的愛國主義元素;互聯網虛擬現實技術(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賦予愛國主義“情感場域”多種展現方式,可以讓受教育者沉浸其中獲得情感熏陶[13-14]。

(二)堅持理性愛國

愛國主義情感是一個國家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但這種情感不僅是令人熱血沸騰的滿腔激情,還要有冷靜溫情的理智作支撐。在全球化的時代,如何理性愛國是愛國主義教育中探討較多的問題,主要落腳在兩個方面。

一是歷史虛無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辨別。歷史虛無主義常常用“揭秘真相”“秉筆直書”的名義進行包裝,讓好奇心強、涉世不深的青少年真假難辨,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大挑戰。劉書林、關鋒等指出了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類型,如:打著學術探索的旗號,以所謂“考證”“還原”虛無歷史,否定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建設的一切成就;以重新認識為名,詆毀、丑化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和英雄人物[15-16]。駱郁廷認為,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就是把中國、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割裂開來,用以片面遮蔽整體、以臆造取代現實等手段傷害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對社會主義祖國的深厚感情[17]。所以,愛國主義教育一定要用歷史唯物主義武裝青少年的頭腦,客觀分析社會主義在中國產生和發展的必然,評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果,從而樹立對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祖國的高度認同。

二是民族精神與世界視野的結合。經濟全球化時代,資本、人員的跨國流動對人們的國家身份和歸屬感產生了沖擊,一定程度上沖淡了個體對民族國家的強烈情感。與此同時,在全球化的快速推進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和利益沖突無法避免,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可能過度膨脹從而轉向為狹隘民族主義。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兩種不同思潮,理性愛國?崔聰、胡樹祥、 鐘佩君等認為,一方面,當今的國際架構仍然是以民族國家為基礎的,現今世界西方國家妄圖破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并未改變,青年大學生要堅決捍衛國家利益;另一方面,要有世界視野,既要有對國家的忠誠和熱愛,也要致力于對世界公平正義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追求,反對網絡民粹主義的煽風點火,反對狹隘民族主義的盲目排外,更反對披著愛國主義外衣的打砸搶等違法活動,在道德和法律的引領下推動愛國主義的理性表達[18-20]。

三、砥礪強國之志:大學生愛國主義的理想信念教育

愛國不只是一種內在熱愛的情感,而且是一種由該情感所引發的堅定意志和遠大志向[21]。這種堅定意志和遠大志向可以說是一種信念,信念與情感不同,情感可以熾熱奔放,但不穩定,而信念一旦形成,就不會輕易改變。愛國主義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情緒情感,還要升華為堅定的理想信念。

(一)傳承五四精神,激揚青春夢

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保?2]學界將五四精神對當代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進行了多方面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傳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趙亭亭指出,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使青年清醒地認識到了西方強權對中國的欺辱和掠奪,激發了青年的民族意識和主權意識,充分彰顯了五四青年救亡圖存的憂患意識和時代擔當[23]。二是傳承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左文琦認為,五四運用的創新體現在3個層面:在思想上,五四運動的領導者最先接觸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將其指導中國革命;在文化上,五四青年首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口號,青年的思想覺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政治上,五四青年首次認識到無產階級的力量,為救國運動提供了強大動力[24]。五四精神昭示青年人,新時代要成長為新的馬克思主義者,就要發揚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以敏銳的洞察和開放的視野努力走在世界創新的前沿[25]。

(二)勇擔強國使命,共筑中國夢

一是教育大學生要堅定強國志向。張忠臣、陳進華、蔡毅強等指出,中國夢實現了國家夢想與個人夢想的價值統一,“得其大者兼其小”,只有站在國家發展的整體視角審視自己人生奮斗的方向,個人才能找到準確的價值定位。當代青年要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將青春夢融入中國夢,不斷磨礪自己的堅強意志,為實現中國“兩個一百年”而努力奮斗[26-28]。

二是教育大學生要練就強國本領。孫來斌指出,實現中國夢,先育筑夢人,青年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刻苦學習中華優秀文化和人類文明成果,不僅能鐵肩擔道義,更能妙手著文章,掌握科學理論,提高專業素養,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力量[29]。當今世界國家的競爭就是人才的比拼,青年稍有懈怠國家就會落伍,青年要用文化強國,以科技報國,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國家棟梁之才。

三是教育大學生要錘煉高尚品格。朱善璐強調,民族的文明素養很大程度體現在青年的道德水平上,在新時期,高校要立德樹人,引導青年勇于承擔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時代重任,服務祖國發展大局,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30]。當前,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處于深水區和攻堅期,青年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堅守正道,以德立身,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四、實踐報國之行:大學生愛國主義的報國行動教育

愛國主義不僅是內在的精神,還是外在的行為,不僅要內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高校愛國主義要將精神與行為、內化與外化統一起來,引導青年知行合一,用實際行動報效祖國。劉建軍認為,報國行為具有多樣性,它并不神秘,也不總是面臨血與火的考驗[31]。對于還沒有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來說,如何教育他們實踐報國之行?學界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保持艱苦奮斗

青年如旭日朝陽,無論何時都代表著朝氣蓬勃的青春力量。當今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積極進取的有為青年,然而,由于社會大潮多元價值觀的影響,部分精致利己主義奮斗者、假裝努力的“偽”奮斗者、無所謂奮斗的“佛系”者出現了,他們與黨和人民的希望嚴重背離,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勇敢擔當相去甚遠。因此,在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仍然要高擎艱苦奮斗的大旗,激勵年輕人接力奮斗。

一是用勞模精神激勵大學生奮斗。李珂認為,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在高??梢越谀>褚I機制,舉辦勞模講堂,讓大學生近距離接觸勞動模范,聆聽勞模故事,觀摩精湛技藝,感受勞模情懷,以勞模的先進事跡和優秀品質感召大學生刻苦學習,勤奮做事,勤勉為人,掌握過硬報國本領,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32]。

二是以科學創新激勵大學生奮斗。張戈認為,大學生是青年知識分子,我國傳統知識分子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我國歷代知識分子的尊崇。在新時代,知識分子報國的最好方式是掌握科學技術,發揚“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不斷切磋琢磨,系統掌握專業知識和方法;同時,積極參與科學研究項目,要在吸收前人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的基礎上,敢于發現問題、質疑問題, 善于繼承他人知識、借鑒他人知識,舉一反三,創新自己的研究[33]。

三是為大學生努力奮斗提供實踐機會。劉志山指出,引導大學生不做坐而論道的清談客,而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就要知行合一,不僅重視他們理論知識的掌握,還要引導他們積極投身社會實踐[34]。高校、企業、政府應協同合作,為大學生提供更多更廣闊的實踐平臺,讓他們在奧運會、世博會、地震救災、抗擊疫情、經濟發展等國家重大事件中奔赴一線,增長服務人民的本領與才干,用汗水與智慧展現對國家和人民最深沉、最樸實、最真摯的大愛。

(二)促進民族團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近年來西方國家和境外民族分裂勢力利用民族和宗教問題,通過思想蠱惑、經濟誘惑和文化侵蝕加快了對我國民族地區特別是青年人的滲透,對我國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構成了潛在威脅[35]。大學生情緒不穩定,思想可塑性強,容易受錯誤思潮的影響,被分裂勢力煽動。團結穩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要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光榮傳統代代相傳。加強大學生,尤其是民族地區大學生的民族團結教育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是加強民族團結知識教育,推動各民族尊重了解。高??梢蚤_展民族團結的課堂教學、主題教育、社團活動,讓大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歷史,深入了解我國的民族政策、各民族風俗、宗教信仰,促進不同民族大學生的交往交融交流,增強他們對偉大祖國、中國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6]。

二是開展民族發展考察活動,宣傳少數民族建設成就。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少數民族建設和發展傾注了巨大心血,那些重大項目的實施和成果是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資源。陳曉林認為,對于民族地區的高校而言,民族團結教育就不能僅停留在一般性的政策宣講和理論宣傳上,還要針對各地區的發展情況開展實地考察活動,讓大學生實地了解國家對少數民族的關心與支持[37]。愛國主義教育就要多開展面向基層的實踐考察活動,讓少數民族群眾安居樂業、興旺發達的美好圖景促進大學生堅定捍衛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的信心和決心。

三是鼓勵大學生在民族地區實習就業,促進少數民族全面發展。民族地區資源豐富,但因地處偏遠,發展相對落后,亟須有知識技能、懂管理會營銷的知識精英貢獻智慧。江傳月認為,高校要有意識地組織大學生到不同民族地區進行人才交流,開展科技扶貧、智力支邊、東西互助活動,為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做好事、辦實事[38]。何佳潔等建議大學生要積極參與民族地區社會事務管理,大學生無論是做“村官”還是一名普通居民,都要關心民生疾苦,加強民族道德倫理宣傳和普及,開展專項社會關愛活動和實踐[39]。

(三)維護國家安全

國家安全是指一個國家不受內部和外部的威脅、破壞而保持穩定有序的狀態,它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石和人民福祉的根本保障。在當代,國家安全包括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生態安全、網絡安全等內容,其內涵和外延都非常豐富,因而它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近年來大學生群體成了境外敵對勢力青睞的對象,被境外情報機構和分裂勢力策反、拉攏的案件屢見不鮮,主要原因是大學生在高校接觸到的經濟、科技等領域的部分資料具有情報價值,而他們又缺乏對國家安全的基本認識,社會經驗不足,容易被利用和訛詐。所以,對愛國主義教育來說,加大對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的培養力度刻不容緩。

一是加強國家安全的宣傳教育。董曉輝認為,我國面臨復雜多變的安全和發展環境,各種可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越來越多,高校除了思政課、軍事理論課的常規國家安全教育之外,還要定期舉辦有關國家安全的學術會議和講座,建立國家安全教育實踐基地;發揮互聯網優勢,建立國家安全教育的案例庫,線上線下相互配合,使國家安全觀教育入腦、入心、入耳[40]。覃小林指出,高校要加強國家安全的基礎理論教育、歷史與形勢教育、戰略教育,可以利用節假日、征兵日等時機,用板報宣傳、視頻制作、知識競賽、社團活動等方式傳播國家安全知識,組織防空演練,強化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41]。

二是培養大學生國家安全的法律意識。曹曉飛認為,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缺乏與他們的法制意識不強有關[42]。我國有完備的國家安全法律體系,高校要將這些法律的學習納入大學通識教育和課程考核中去,構建國家安全教育的課程思政體系,將安全法治素養與專業精神培養緊密結合,讓大學生熟練掌握國家安全體系的法制法規,增強其法制觀念和法治意識。同時,還要進行國家安全的警示教育,觀看國家安全題材的專題影視,開展“大學生危害國家安全案件”警示宣傳,引導青年學生積極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義務。

三是提高大學生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國家安全除了軍事安全、政治安全等傳統領域安全外,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生態安全等非傳統領域的安全問題逐漸顯現。彭舸珺、劉飛燕指出,大學生一方面要重視國家傳統領域的安全,如依法服兵役、保守國家秘密、在對外交往中不卑不亢等等;另一方面可以為解決和防范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非傳統安全問題為目標,刻苦鉆研,參與項目研究,如生態保護、安全生產、傳染病預防等,為解決此類與學術、技術相關的安全問題立志長遠,貢獻力量,建言獻策[43]。于歡認為,守好網絡媒體,以明確的“陣地意識”強化網絡平臺的組織與管理[44]。

五、結束語:回顧與前瞻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青春的心跳要與愛國主義情懷同頻共振,愛國主義教育始終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對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的探討是學界的研究熱點,綜上所述,其研究成果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研究題材非常廣泛。學界分別從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中國夢、國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歷史虛無主義、五四精神、艱苦奮斗、創新創造、國家安全、民族團結等多個視角對愛國主義教育進行了全面闡述,其研究視野廣闊,成果非常扎實,使我們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認識和理解不斷深入。二是研究內容非常豐富。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落腳點主要在于廓清愛國主義內涵和本質,分析愛國主義教育如何抓住青少年主體、利用網絡載體、搭建教育平臺、創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內容等,成果豐碩,為構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體系夯實了基礎。三是研究方法多元化。近年來,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方法越來越多元,既有對愛國主義理論的邏輯思辨,也不乏對愛國主義教育個案的實證分析;既有大量的定性研究闡述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在機理,也有部分的量化研究分析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從理論工具來看,有的研究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進行論述,也有很多研究是從政治學、哲學、歷史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的理論視角來分析愛國主義教育的不同層面,各種研究工具綜合糅雜,呈現出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的多種面相,為進一步的研究打下了有力基礎。

繼往開來,砥礪前行。既有愛國主義教育研究取得了豐富而扎實的成果,但也應克服以下不足:一是基于大學生心理形成過程的微觀研究較少。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是針對特定主體的思想教育,其主要任務是研究愛國主義情感如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過程要遵從教育學的基本規律。因而,探索大學生愛國心理的基本特點、愛國情感的心理結構、形成發展階段、內化機制以及異化邏輯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從目前成果來看,針對大學生的心理機制進行深入剖析的微觀實然研究較少,大多數論述都是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對愛國主義進行宏觀的應然研究。在國際競爭激烈、各種思潮泛濫的當代,大學生成長環境更為復雜,心理狀態更微妙難測,愛國主義教育研究應該更多地探索大學生的心理機制和成長規律,以提升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二是對國外愛國主義教育的比較研究力度不夠。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愛國主義傳統,都在實踐中創造了符合自己民族利益的愛國主義教育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國外愛國主義教育特點并借鑒其教育經驗對我國愛國主義教育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學界對于國外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成果在增加,但總體而言研究還不深入,主要是就事論事的一般性經驗陳述,而對經驗背后的宗教信仰、社會特點和歷史積淀分析不夠,因而其經驗的適用性大打折扣。未來愛國主義教育的國別比較研究還應深入不同國家的歷史深處,分析其他國家愛國主義教育的話語特點和結構體系。三是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的理論性不強。正如學者劉建軍所言,思想理論領域的工作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宣傳研究,我國愛國主義教育研究更多是傾向宣傳研究,學術性不強[45]。宣傳研究是以宣傳為導向的理論性研究,有理論性成分,但遵循的是宣傳導向邏輯而非純粹的學術規范,所以重復性研究很多,缺乏創新性,總體來說研究成果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上,缺乏堅實有力的學術支撐。因此,未來的愛國主義教育研究要突破低水平重復研究的瓶頸,加強基礎研究,多開展概念辨析、理論剖析,推進該領域研究的學科化和學術化。

參考文獻:

[1]胡華.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系統哲學意蘊[J].系統科學學報,2024(01):111-115.

[2][21][31][45]劉建軍.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理論闡釋[J].思想理論教育,2019(09):12-16.

[3]列寧.列寧選集(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579.

[4]楊豹.傳統愛國主義的價值取向與在當代中國的重要意義[J].天府新論,2010(04):24-30.

[5]楊林香.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角度解析愛國主義的結合點——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5(04):43-46.

[6]袁秉達.學習“四史”的深刻意蘊和戰略意義[J].黨政論壇,2020(07):11-14.

[7]王樹蔭.堅持愛國主義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中國共產黨百年愛國主義的主題主線[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08):25-36,159.

[8]劉佳.強化新時代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J].紅旗文稿,2019(23):35-36.

[9]胡振榮.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中有更大擔當和作為[J].湘潮,2020(05):198.

[10]蔣雪蓮.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情”與“理”[J].思想教育研究,2020(05):94-98.

[11]單文鵬.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顯”與“隱”[J].思想教育研究,2020(05):89-93.

[12]曹佳音.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化與發展路徑探討——評《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2(11):146.

[13]于京東.現代愛國主義的情感場域——基于“記憶之場”的研究[J].社會科學戰線,2020(05):131-139.

[14]秦在東、康銳.新時代大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的核心要義、價值意蘊與策略進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3):29-34.

[15]劉書林.理清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三條主線[J].求是,2014(12):59-60.

[16]關鋒.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新特點及其批判[J].山東社會科學,2019(03):156-164.

[17]駱郁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破”與“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2):55-59.

[18]崔聰,張勵仁.“網絡民粹主義思潮”影響下愛國主義價值觀培育的挑戰與應對[J].理論導刊,2020(01):112-117.

[19]胡樹祥,毛娜.堅持科學理性的愛國主義精神[J].理論視野,2019(11):35-41.

[20]鐘佩君.新時代愛國主義與大學生的責任擔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06):83-88.

[22]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02).

[23]趙亭亭.五四精神與當代青年的責任擔當——“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理論研討會”綜述[J].當代青年研究,2019(03):33-38.

[24]左文琦.五四精神對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8):72-74.

[25]郝平.以“中國夢”激揚“青春夢”——傳承五四精神,落實立德樹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5):4-5,12.

[26]張忠臣.“中國夢”視角下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6(17):54-56.

[27]陳進華.以中國夢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J].道德與文明,2016(06):41-44.

[28]蔡毅強,朱志明,朱貝妮.以弘揚中國精神激勵大學生實現中國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0):107-109.

[29]孫來斌.為實現中國夢凝聚中國力量[J].中國高等教育,2014(13):11-14.

[30]朱善璐.實現中國夢,先育筑夢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8):7-9.

[32]李珂.用勞模精神激勵當代大學生做新時代的奮斗者[J].中國高等教育,2018(11):51-53.

[33]張戈.新時代高校青年知識分子愛國奮斗的實踐邏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7):84-86.

[34]劉志山,周曉兵.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意蘊與踐行[J].中國德育,2020(04),17-19.

[35]徐柏才,崔龍燕.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的若干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5(05):5-11.

[36]林均昌,杜潔,趙民.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研究[J].黑龍江民族論叢,2020(01):151-160.

[37]陳曉林.我國少數民族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不足及其應對措施——基于玉樹藏族自治州的調查[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10):70-75,92.

[38]江傳月.論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與民族團結教育的結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4):122-125.

[39]何佳潔,田淑卿.大學生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方法途徑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8):112-115.

[40]董曉輝.國家安全觀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8):100-104.

[41]覃小林.民族高校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5(04):163-166.

[42]曹曉飛.大學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的戰略意義及實現路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2):125-129.

[43]彭舸珺,劉飛燕.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J].中共陜西省委黨校學報,2019(06):109-113.

[44]于歡.數智時代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探析[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4):109-117.

(責任編輯:王嵐)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KUANG Libo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angde, Hunan 415000, China)

Abstract: Patriotism has always been the main theme of higher education.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re have been rich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From the logical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emotion, intention, and action, patriotism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can be approache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o demonstrate the wisdom of knowing the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patriotic traditions and widely carry out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To cultivate patriotism, one must cultivate a strong sense of patriotism and adhere to rational patriotism; To forge the aspiration of becoming a strong country, we must inherit the spirit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bravely shoulder the mission of becoming a strong country, and jointly build the Chinese Dream.To practice serving the country, we must maintain hard work, promote national unity, and maintain national security.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have a wide range of research topics, rich research content, and diverse research methods.It is also necessary to further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micro psychology of patriotism and 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strengthen the academic and theoretical nature of the research.

Key words:?? patriotism;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national security education;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猜你喜歡
民族團結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四史
小主播上微課 團隊員學四史
遇見“四史” 圖說“第一”
隊史連“四史”
淺論民族團結教育由“宣傳”式向“認同”式的轉換
民族院校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的途徑研究
云南民族學院民族團結教育的經驗與啟示
對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與改進
高職輔導員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實施途徑
做好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宗教工作的幾點思考
做好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宗教工作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