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泠一耕夫

2024-02-19 11:39魯曉敏
文學港 2024年2期
關鍵詞:西泠印社吳昌碩

魯曉敏

假如說,西湖是杭州的城市園林,那么西泠印社就是園林中的園林。這座園子你用什么樣的溢美之詞都不為過,大到收山納水的再造乾坤,小到勾欄畫棟的細細把玩,無處不顯示出此園的匠心別具。

印社大門,看起來毫無新奇之處,然而一進到園內,則是別有一番洞天。一路上,臺階斗轉,回廊曲折,真山假山層出不窮,亭臺樓閣高低錯落。咫尺之間,景色變化多端。墻外西湖波光,墻里孤山山色,湖光山色壓縮到此一隅,一切變得那么具象而又疏離。

我這樣想的時候,突然意識到西湖是一張文化圖騰,而西泠印社正是這張巨大圖騰上一枚厚重的印章。

清光緒三十年(1904),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等浙派篆刻名家在西湖孤山建造了一座園子,在園中創立了印社。因園子緊鄰西泠橋,“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園子和社名都被稱之為“西泠印社”。

自西泠印社成立起,這里一直是私人聚會的場所,直到1913年,印社才真正進入公共視野。這年重陽節,西泠印社人聲鼎沸,微風中傳遞著淡淡的墨汁味道,海內印石書畫大家齊聚于此,飲茶賦詩,揮毫潑墨,氣氛熱烈,一場紀念西泠印社成立十年的“秋禊”,在菊花飄香的秋風中開始了。

據書法家張景星所撰的《西泠印社同人錄序》記載,此次雅聚,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中外聯歡,與會者凡數百人,場面極其盛大。他們中間有吳昌碩、丁仁、王禔、吳隱、葉銘等當時招牌響亮的印石書畫大家,也有日后成為日本印界泰斗的長尾甲等外國人士。

推選西泠印社社長,是此次“秋禊”中最為重要的內容。自1904年印社成立以來,社長位置一直空缺著,冥冥之中,似乎一直在等著一個人。是的,他就是吳昌碩,毫無懸念地被眾人公推為首任社長。這年他已69歲。

在這次雅集上,吳昌碩寫下一副對聯:印詎無原,讀書坐風雨晦明,數布衣曾開浙派;社何敢長,識字僅鼎彝瓴甓,一耕夫來自田間。

上聯,吳昌碩追溯了源遠流長的篆刻藝術史,他說丁輔之等一群志同道合者在此讀書篆刻,共同開創了篆刻浙派藝術。接著,他在下聯自謙地說自己識字不多,只是一個來自田間的耕夫,怎么敢擔當社長之大位呢?

這副對聯懸掛在觀樂樓前,雖非原物,但是對聯內容沒變。對聯沒有橫批,如果有,應該是什么呢?我們只能發揮自己的想象了。

距離1913年,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我無數次想象當年的盛會,追蹤著當年的氣息,又一次來到西泠印社。初秋的西湖清晨,天很早就亮了,由于清靜,湖天出奇地遼闊。一群白鷺從葛嶺飛過來,另一群從阮公墩飛過去,它們在西泠印社上空畫出一個個巨大的圓圈,清脆地嘀叫著,又各自飛向遠方。

西泠印社在飛鳥的啼叫中漸漸醒來,保安大叔迎著晨光打開大門,我第一個鉆了進去。

陽光一下下地擦亮著這座百年前的庭院,茂盛如華蓋的大樟樹,葳蕤密布的植物,高高低低的樓閣,大大小小的碑刻,西泠印社在清晨中一點點地露出了它的本色。幾名拍婚紗照的攝影師走進了印社,在院子內擺開器材,一對新人在化妝師的擺布下,精心地妝點著,他們的新生活也許就從今天開始。

我順著圖標在園子中游走,一一走進那些空落落的亭臺、樓閣、館舍、碑廊。一間一間地向上行走,直到走進觀樂樓,偌大的一個園子,也沒有遇見一個游客,這恰恰給了我清凈的空間。

西泠印社有著“天下第一名社”之稱,在中國的任何一個角落,恐怕也難以找出一個可以與西泠印社相媲美的民間藝術社團。它兼以園林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人文之美和建筑之美都是如此妙不可言??梢哉f,它是西湖最精粹的文化勝地之一。

我時常不可救藥地沉迷于對“天下第一名社”的想象:書畫的力量、印譜的力量,在看似柔漫的紙張間突然站立了起來,如同三維立體的圖像一般,一根根粱柱從天而降,頃刻間在眼前矗立起了一座百園之園。最普通的紙張在妙手下化為傳奇,最普通的石頭在精湛的篆刻下脫胎成經典,只要是有文化情結的人,對書畫金石略知一二的人,這種強烈的吸引力是無法讓人拒絕的。

當年,此園是文人雅士津津樂道的聚會之處。那些百年來如雷貫耳的名字曾在這里閃現:吳昌碩、馬衡、張宗祥、黃賓虹、李叔同、馬一浮、豐子愷、吳湖帆、商承祚、沙孟海、趙樸初、啟功……他們的作品東鱗西爪地呈現在一間間明暗交替的房間中,在眾人灼灼目光的注視下,它們是多么清雅啊,一如它們的主人。

這些名字當中,自稱田間耕夫的吳昌碩是藝術的集大成者,詩、書、畫、印并舉,融金石書畫為一體。在我看來,他不僅僅是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長,也應該是這座園林的園主。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吳昌碩出生在浙江安吉縣一戶書香門第。隨著太平天國運動席卷江南,兵鋒所到,生靈涂炭,人丁興旺的吳家轉眼只剩下吳昌碩與父親兩個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吳昌碩開啟了蹉跎的一生。

少年時代,吳昌碩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生活,即使大冬天也是衣不蔽體。日子雖然過得艱苦,但是吳昌碩并沒有耽擱學業,在舉人出身的父親調教下,打下了扎實的文化功底。他的科舉之路從一開始便異常艱難,直到二十一歲才考中秀才,三十二歲參加鄉試落第,對自視甚高的吳昌碩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尷尬的結果。他下定決心,不再參加科考,從此再也沒有踏進考場半步。

絕意于科考后,吳昌碩長期游蕩在江南杭州、湖州、上海、蘇州、揚州一帶,或者拜師學藝,或者做人幕僚,日子過得捉襟見肘,有時甚至靠典當衣物度日。為了補貼家用,他只能接一些刻私章、寫條屏的私活,換點生活費。他以最底層的小吏、候補官員、地攤商販的身份廝混多年,嘗遍人間辛酸冷暖,于是給自己取了個“酸寒尉”的號來自我解嘲。

甲午戰爭爆發后,作為湖南巡撫吳大澄的幕僚,吳昌碩跟隨湘軍北上抗日。前線不斷傳來失利的消息,他憂憤地寫下了“補天誰有大手筆,頑石躍出媧爐中”的詩句。他攥緊拳頭,恨不得將手中的毛筆捏成堅硬的長槍,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此刻,他一定有著辛棄疾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慨然,也有著陸游的“鐵馬冰河入夢來”的萬般無奈。然而,大清一敗再敗,直敗得個底朝天,國事的破敗再一次潑滅了他心中熊熊燃燒的烈火。

就在他對清廷喪失信心,對仕途絕望之時,55歲的吳昌碩竟然收到了朝廷的一紙委任狀,提拔到安東(今江蘇漣水)擔任代理縣令。在臨近花甲之年,吳昌碩終于實現了仕途上的突破,哪怕是一個小小的七品縣令,哪怕還是代理,那個久違了的“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猛然又蓬勃起來。出人意料的是,僅僅月余,吳昌碩便掛印而去。他在給友人沈汝瑾的信中說“聾瞆之人,居然登之堂上,自審”。

又耳聾又眼瞎之人,怎么可以位居高堂呢?這句話的意思很明了,身在基層,吳昌碩得以深入民生,了解民情,對清朝的腐敗有了更徹底的認識,也讓他看清了國事不可為。既然無法改變事實,那就遠離骯臟的官場吧,看不到,聽不見,落了個清凈。

歷經了這一切,吳昌碩看慣了是非功敗,看透了人間冷暖。仕途曲折和底層生活的濡染,使得他的作品從拘泥中掙脫而出,更貼近民眾的現實生活,也更貼近文人追尋的理想。這是他的作品日后被各個階層人士認可和追捧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清廷民族高壓政策下,國畫仿古風盛行,這一時期的畫作,折射出畫家茫然無期的人生觀,多焦苦、癡狂、陰郁,呈現出死氣沉沉的狀態。吳昌碩所處的時代,這種狀態正在悄悄地破冰。

晚清時期,以江浙滬為核心的文化市場開始興起,文人畫逐漸開始普及,市場出現了推崇徐渭、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等人個性張揚的書畫之風。吳昌碩繼承他們的衣缽,兼具詩性,這得益于文學造詣,如同唐詩宋詞中伸展而出的筆墨奇葩。他的畫,有著濃烈的金石印記,艷而不俗,華而不膩。他的畫,野逸與高古并舉,野梅,蒼石,枯枝,斷藤,桃子,石榴,野鶴,在他筆下一一展現出樸野,呈現出妙趣,體現出哲思。

觀樂樓中掛滿了吳昌碩的書畫印譜,這些作品在射燈下閃著幽靜的光澤,無一不透露出他的個性,人與故居合二為一,人與畫合二為一,作為故人以實物存在最貼切的方式存在著。我徜徉在他筆下那些亦俗亦雅的色調、亦正亦斜的枝條紋理、非現實美感的花花草草、真實而有化外的生活場景中,他的所有作品無一不充溢著靈魂的訴求、對現實的無奈的嘆息、對理想的美好寄托。

他尤喜畫植物,我們今天依舊可以看到他眾多的作品,如《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蘭石圖》《松石圖》《紫藤圖》《紅梅圖》《松梅圖》《桃石圖》等,筆觸中無一不流露出不滯、不澀、清俊、靈動、雅致、野性……

我徘徊在觀樂樓,一幅一幅地瀏覽著,幾乎是像收斂住呼吸一般聚神,這其中最讓我喜歡的有兩幅。

一幅是《紅梅圖》:左邊一枝枯梅,右邊一樹鬧梅,一生一死,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那不是他人生的自我寫照嗎?歷經滄桑,看似枯死,不想從奇石中伸出一樹紅梅,包裹住了枯枝,畫面堆霞疊彩,一片生機盎然,死亡在生命的搭配和感召下逐漸鮮活起來,竟似有復生的感覺,不是生機,勝似生機。他看淡了蒼勁的死,重視了酣暢淋漓的生,生死交柯,筆力雄渾蒼勁,今天的藝術成就不正好是他人生價值的體現嗎?

構圖奇巧,枯木,禿石,紅梅,別無他物,搭配得相當熨貼,顯現出點點生機。大量的橫豎交叉打破了畫面的平衡,有一種細細品味人生的大寫意境界,不禁叫人拍案!他曾有詩:“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何時賣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傾一杯?!彼麗勖?,品格似梅,作完此畫,他或許大有“誤入塵網三十年”的感慨。

另一幅畫作是《桃石圖》:兩株筆挺的桃樹,枝繁葉茂,果實累累,鮮艷欲滴。畫面大氣粗獷,局部細膩精到,印泥一般鮮艷的桃色,旺盛的生命力在畫面中張揚而出。但他已經預見了成熟的桃子即將面臨著采摘,滿樹繁錦即將消逝,他把沉重用畫面一角的巨石點提著,沉重與鮮活對立著,飄逸與笨陋偎依,強烈的對比抒發出畫家對美的認識,對生命的感悟,到達了道法自然的境界。

齊白石評價他的老師吳昌碩:“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涂豎抹,鬼神當莫之測。于是天下嘆服矣?!饼R白石還說:“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p>

青藤即明代徐渭,雪個即清代八大山人,老缶就是缶翁,是吳昌碩晚年的號,也是吳昌碩眾多的號中最為人所知的一個。能夠讓一代宗師齊白石俯首貼耳甘作門下走狗的,那自然是畫界最杰出的全才。

吳昌碩的命運多舛,這點與徐渭、八大山人等人悲劇的命運有所相似。但是,吳昌碩能夠在晚年見證自己的成功,執掌海派門第,并將其發揚光大,擔任西泠印社社長十四年之久,將其筑成“天下第一社”。在有生之年奠定了歷史地位,這顯然比徐渭們幸運了很多。晚年的吳昌碩,回顧自己的游學、游藝、游宦生涯,撰此詩為自己作了總結:

石頭奇似虎當關,破樹枯藤絕壑攀。昨夜夢中馳鐵馬,竟憑畫手奪天山。

吳昌碩曾自詡:“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大多數習畫者,窮盡一生,只能夠成為畫匠,成名家巨匠者更是鳳毛麟角。五十才開始學畫,能迅速攀爬到傲視海內的高峰,這幾乎是難以想象的神跡。

吳昌碩欲拜海派名家任伯年為師,任伯年讓他隨意畫幾筆線條,看看他有沒有繪畫的基礎。吳昌碩提筆“唰唰”幾筆下去,人是人,物是物,雖無臨淵畫魚的真切,但也是有模有樣,可以說一出手便技驚四座。任伯年十分驚訝,他指著吳昌碩對眾人說,此人日后的成就必定超過自己。

任伯年當時所說的話也許有著客套的成分,但他從略略幾筆中看到了吳昌碩的天生稟賦,于是不僅收他為徒,而且將畫技傾囊相授。吳昌碩從初師開始,學得神似,學得神到,學得神化,果真如任伯年所料,畫藝很快超過了他。到后來,吳昌碩博采眾長,向古人學,一出手,像徐渭,像八大山人,像石濤,像板橋。一揮筆,自己就是徐渭,就是八大山人,就是石濤,就是板橋,就是自己的師父。

在吳昌碩的畫中,有佛的禪境,有道的曠達,有儒家的伸縮,顯現出哲學的通達,放大自我之境界,他的出現讓晚清昏昏然的畫壇為之一振。他的畫,雖然是商業畫,卻沒有浮華和刻板,處處吐露出一種由內向外的清凈。

平庸者的畫化不開筆墨,可以把山水畫得死氣沉沉,可以把花鳥畫得陳腔濫調。一個優秀的畫家正好相反,每一個不同的主題都有自己思想,從而讓每一幅畫的意境都千差萬別。吳昌碩的畫從定式中跳出,作品凸顯獨立的精神狀態,以濃烈的色調打破了黑白水墨或者淡雅顏色為主基調的文人畫格式,生命的韻律由矜持走向明烈,由黑白向彩色狂奔!他對病態的事物沒有夸大,而以丑美相間,木訥與靈動,新鮮與枯死,在同一畫面上出現,悄無聲息中卻顯得熱鬧非凡。

品他的每一幅畫,筆墨狂怪淋漓,在不停翻滾的筆墨中,我們既能讀到局部的意境,又能讀到全局的精神。他的畫總是能伸縮自如,一點見全面,小中見大局,這是書畫的至高境界。幾株花草讓人領略一園之香,幾片殘荷讓人讀懂荷塘衰敗,幾只飛鳥讓人領略森林的氣象。吳昌碩狂怪求理的畫風風靡一時,時人學習他的畫,簡直到了趨之若鶩的地步。他的高足中有我們熟知的齊白石、王一亭、趙云壑、王個簃、陳半丁、李苦禪、潘天壽、沙孟海等。

雖然五十歲才開始學畫,但是吳昌碩的畫功是有源頭的,那就是篆刻功夫,得益于他長期對“石鼓文”書法的刻苦研習。清中晚期碑帖學、金石畫風逐漸興盛,吳昌碩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中歷練自己,掌握了全面的知識和學養,為他日后的爆發積聚了充分的能量。用他自己的話說:“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稍知其源流正變?!?/p>

進入古稀之年,吳昌碩執掌了海派門第,他的藝術水平也達到了巔峰,潤格費一路飆升,達到了滬上最高。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當時吳昌碩的潤格費標準:堂匾三十兩;楹聯三尺六兩、八尺八兩;橫直整幅三尺十八兩,四尺三十兩,山水視花卉例加三倍;刻字每字四兩……當時,每兩為銀圓一圓四角,同為文化名流的北大校長蔡元培每月收入為六百銀圓,這在當時已是極高的工資,而與一介布衣的吳昌碩相比,則顯得相當寒酸了。

我們也應該看到,吳昌碩的畫也存在一定的糟粕,由于曾執著于仕途,屢次失敗后,在他的畫中過多強調野逸氣息,顯得有些矯枉過正而流于江湖氣。為了生存,他以賣畫為生,部分作品成為應景之作而降低了藝術格調。再者,他將金石高古濃烈地揉入書畫,使得畫作顯得有些干枯。

當然,這一切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吳昌碩的推動下,古代國畫向現代國畫轉型,他正是這個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是繼承,更是開山鼻祖,一拳打破古來今,成為現代國畫的奠基人,引領了那個時代的藝術狂飆,使得清末民初的海派成為美術歷史上的激情篇章!

在西泠印社,在觀樂樓中,我腦海中反復斟酌的是,吳昌碩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從留下的一張照片來看,一個胖乎乎的老頭,他側坐著,面色有些滯重,笑容有些拘謹,目光有些飄忽。我看到的是,他目光中藏著一股不屑之氣和狂狷之氣。那種目光在無數畫框的玻璃反照下,在狹小的空間中放大,會讓人產生一種不安和錯覺,仿佛他的目光在不停地追擊著你。

古人講究的是文如其人,不像現在人品和文品是可以分離的,人品是衡量古代文人重要的杠桿,蔡京、秦檜、嚴嵩、阮大鋮等人都是時代書法大家,由于人格的墮落,他們的書法往往被歷史所遺棄。吳昌碩的一生,有節氣,有骨氣,飽有浩然之氣。他的書畫,如其人,他始終將這股氣貫穿于書畫中,一打開,這氣浪迎面而來,這股氣擲地有聲。讓我們感嘆,他的為人與為藝保持著如此高度地一致。

在五十六歲的年齡,吳昌碩被提拔到安東縣令的位置上。照理來說,對于歷經官場旋渦和游藝生涯的破落秀才,這已經是越級破格重用了。我想,吳昌碩一開始是滿懷信心地端坐在高堂上,心中把持著明鏡,立志要在轄區內干出一番令鄉里稱頌的業績來??墒?,在任僅一個多月,吳昌碩便屢遭攻訐、屢遭挫折,他一下子看清了許多事物。

當吳昌碩抬起頭來再仰望“明鏡高懸”的牌匾時,他只看到一片茫茫無期的黑暗,到處藏污納垢。在這個腐朽透頂的王朝中,哪里還有他期待的公平和正義?哪里還有他的棲身之所?

一塊字意明亮的牌匾照不亮這個世界,卻照亮了他的靈與肉。理想和現實兩廂發生了劇烈的沖突,他無力糾正這個世界,也不想屈從這個世界,為保持自己的氣節,他留下了“官田種秫不足求”作答,獨自離開官場門墻。

既然不能做一個有為的官宦造福一方百姓,那就退居其次,把平生所學之問、憂患的家國情懷、郁郁不得志的人生境遇,用藝術的方式表現出來,再造一個充滿正氣的藝術天地。

一個以功名為目標的讀書人,能夠拋卻好不容易到手的仕途,再次變成一個以賣畫為生的藝人,這種反差讓人深感意外。也有人質疑,吳昌碩這一行為有作秀的嫌疑,當時他在藝術界已經聲望漸隆,此舉意圖拔高聲望,擴大宣傳效應。我認為他的這個看似反常的舉動,卻也在情理之中,說到底還是傳統的士大夫氣節在作祟。當理想與現實發生劇烈沖突的時候,吳昌碩寧可做一個賣字畫的個體商販,也不愿為五斗米而折腰,這是他清正孤傲性格的體現。

吳昌碩刻了一方“棄官先彭澤令五十日”的印章,以此自慰和自嘲。慰的是小媳婦終于熬成婆,說不上光宗耀祖,至少也是有過出頭之日,可以告慰自己;嘲的是自己無法在官場立足,以自己的力量抗不過官場的力量,棄官說到底還是在仕途上敗下陣來。

深陷出仕與歸隱的糾結之中,交織著吳昌碩矛盾的一生。他心中游動著一條蛇,在政治理想得到伸張之時,便意氣風發地抬頭,在仕途坎坷時,他從政治退縮到藝術,以筆墨刻刀過著紙上的耕讀日子,這也算是在無奈之中的進退吧。

西泠印社,誕生在一個喚醒藝術的時代。時過境遷,今天這里進出的人大多數是慕名而來的游客,而當年這里絡繹不絕的是藝術信徒。他們捧著一顆朝圣的心,誠摯地穿梭在園子中,期待瞻仰大師的容顏,更期待得到大師的真心賜教。

站在這方園中之園,把目光放得更遠大些,那一方方印章飛越山海,到達遙遠的朝鮮、日本,甚至是歐洲。那些印章藏在弟子們的行囊中,皮箱中,衣袖中,有的就捏在手上,他們從海路去向四面八方的各個角落,將西泠精神傳播到遠方,在外邦生根,甚至反哺。

可惜我晚出生了一百年,沒有親眼目睹這種盛況。好在大師們的作品還在,雖然時間已經過去百年,他們的作品還是如此的質感和純凈,讓我這個歷史的憑吊者心情一下子燦爛了起來。站在他們的書畫印章面前,我如同當年蜂擁而來的信徒一般,尋找著一個屬于自己的腳印。

園子并不大,我從正門進入,順著臺階一級級向上行走,又順著臺階從后門下山,復又折回園子。在上山下山的過程中,我發現所有的道路都通向觀樂樓,而觀樂樓正好坐落在園林的制高點和中心點,站在這里可以遠眺漫漫湖山。這說明了此樓在園中的重要性,說明了吳昌碩在西泠印社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又一次看到了觀樂樓前的這副對聯,吳昌碩自稱是一來自田間的耕夫,這是自謙還是真實寫照?我仿佛看到了一個老者,端坐在觀樂樓里,正在專心致志地篆刻著一枚青田石的方章。老者以刀為筆,一橫一劃,一撇一捺,落在打了格子的方章上。小小的方章像極了一畝方田,老者像極了忙忙碌碌耕地的農夫,這個場景不正好是“田間耕夫”的寓意嗎?再放大看,那一張張大大小小的宣紙,不也是一塊塊方方正正的田地嗎?

在我沉浸于想象的時候,西泠印社漸漸喧鬧了起來,趕集一般的游人進進出出,一個個紅男綠女在亭臺樓閣間涌動。導游的解說詞千篇一律地指向吳昌碩,似乎此園只有吳昌碩,或者說他是此園最大的賣點,那么多的名家大儒在吳昌碩的光芒下身形黯淡,甚至被忽略。真讓人感嘆與他同生一個時代,究竟是福還是悲?

我順著臺階踱步下山,陽光不知什么時候已經消褪,湖光也已黯淡如墨,天色已經沉墨,落下了幾顆雨滴,隨之雨點漸漸濃密,打在芭蕉葉上發出“沙沙”的聲響。

走到題襟館前,那對新人從臺階上到花叢間到樹桿上再到巨石,來來往往,爬上爬下,不停地折騰著。新娘子擺著各種迷人的姿態,小嘴一嘟,生出甜甜的笑。顯然,這種陰雨天氣并不適合拍照,可這對新人并不在乎,他們臉上強烈的歡愉和悸動表露出對幸福的憧憬。在這方妙趣的園中,留下百年好合的每一個瞬間,一切是那么地激動人心,一切瑕疵都已不重要。

此時,他們在園中的任何一個細微情節都在向上升華?;蛟S,時光老去五十年后,當她和他在翻開相冊的時候,依舊停留在今天的幸福中。

當然,這一切與吳昌碩并無多大關系。

猜你喜歡
西泠印社吳昌碩
吳昌碩藝術展
真乃居談藝札記“西泠印社”鮮為人知的由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美術作品展
花卉的寵兒——吳昌碩
西泠印社:老字號文化品牌的IP化之路
《西泠印社》風云百年 西泠不冷
一代繪畫大師吳昌碩
吳昌碩石鼓文風格成因及影響
進德修業—李剛田捐贈作品展
“西泠印社”文物首次在香港展出105件珍藏亮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