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耕項目式教學,賦能學科新發展

2024-02-19 11:40王思靜李少杰
廣東教育·綜合 2024年1期
關鍵詞:教研基地科學

王思靜 李少杰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發布的《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推進基于探究實踐的科學教育,引導學生廣泛參與探究實踐。在此之前的4月份,教育部辦公廳也已經印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強調要深化中小學科學教育改革,強化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

作為第二批廣東省基礎教育學科教研基地,廣東省基礎教育小學科學教研基地(中山)(以下簡稱“基地”)自2022年立項以來,以“發展高質量科學教育”為目標,緊緊圍繞“依托項目式教學,優化科學課堂”的教研思想,探索優質科學課堂教學,提升教研教學水平,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以課標為依據,探究項目式教學方式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具有實踐性”??茖W課程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宗旨,其中課標在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探究和實踐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要加強對探究和實踐活動的研究與指導”,整合各種“教與學方式的基本要求,設計并實施能夠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思維型探究和實踐”。

“項目化學習的思維源于杜威的‘做中學’的經驗學習,它側重于從問題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具有很強的建構主義導向并著重于學生的興趣,它強調從事實的教學過渡到概念的教學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與科學教學所追求的學習理念是一致的?!表椖恐鞒秩笋T玉生介紹,為此,基地項目組把研究主題確定為“依托項目式教學,優化科學課堂”。

為提升項目組成員和基地學校教師的項目式課程開發與實施能力,優化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基地積極開展項目式教學研討活動。

2023年2月,基地在中山市小欖鎮德星小學舉辦了中山市新課標理念下項目式學習教學實踐研討活動。小欖鎮竹源小學科學教師黃敬文和中山市實驗小學科學教師梁偉明分別展示了同課異構課例《平直的梁橋》。

黃敬文采用“微項目式學習”的教學方式,循循善誘,層層遞進。導入環節播放《北盤江大橋》視頻,讓學生感慨橋梁建筑師的偉大設計,提高他們對橋梁的探究欲望。在活動探究中,學生先探究增強紙橋承重的方法,再利用這些知識來構建橋梁,測量承重,并從構建的橋梁中體會梁的結構及作用。

梁偉明則采用項目式教學,以真實場景“橋塌了”導入,帶領學生分析建橋的要求,并進行圖樣設計。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可以自行思考和設計梁的形狀、梁的擺放位置、橋面的制作,并采用工程車模型對橋梁模型進行測試。測試后,學生代表分享遇到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從而認識梁橋和梁的作用。

課例結束后,線下的全體教師分小組進行研討,并安排代表進行交流發言。教師們認為,雖然兩位授課教師上課的內容相同,但是教學設計及理念是不同的。黃敬文老師的課堂指引性強,以層層遞進的實驗環節,讓學生以科學家的角色探究梁橋;而梁偉明老師敢于放手,讓學生作為工程師進行橋梁設計,真實性、開放性強。兩節示范課都非常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做中學、學中思的教學理念,都非常值得科學教師學習和交流。

“成為基地成員后,我對項目式學習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學校開展學生活動時,也將原來半天的科技運動會改為分年級有主題的項目式學生活動形式,學生的參與度更高了,活動效果也更好了?!敝猩绞悬S圃鎮吳欄小學武強說。

中山市三鄉鎮新圩小學練海燕則說:“新圩小學科教團隊一直致力于探索創新實驗教學的策略,結合這一方面的研究,在項目式教學實踐中,我們主要是以實驗教學中的項目式教學課程的開發為主要研究思路。在基地的推動下,新圩小學的科教團隊取得了很多進步,以項目式學習為依托的實驗教學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一節實驗教學精品課獲得廣東省基礎教育精品課評選一等獎,一節實驗教學微課在廣東省雙融雙創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并被推薦參加全國展示?!?/p>

在基地開展的問卷調查中發現,經過基地的教研與培訓,教師們的項目式教學能力大幅提升:有 92.86%的教師對項目式教學課程的設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有 89.29%的教師對項目式教學真實情景的來源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有 85.71%的教師對項目式教學驅動性問題的提煉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有 67.86%的教師對項目式教學活動的安排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有 64.29%的教師對項目式教學評價表的制定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以教研為抓手,打造專業化教師隊伍

“基地的建設將采用‘一線兩目標三板塊’的研究思路,打造六大教研共同體?!?022年6月13日,在基地項目啟動及論證工作會上,馮玉生介紹,一條主線指“立足科學課堂,聚焦項目式教學”,兩個目標指“打造區域‘教研訓評’一體化機制、建構核心素養導向的科學教學體系”,三個板塊指“主題教研活動、課題研究活動、學生項目式活動”。

“基于‘一線兩目標三板塊’的研究思路打造六大教研體,主要原因在于我們各鎮街專職科學教師的數量不均衡,不少學校的科學教師多為兼職科學教師,各鎮街科學教師的教研質量、教研氛圍參差不齊,聯動性不高。為了打破教研活動零散、區域性聯動差的教研現狀,我們建立以科學教研較強的學校和鎮街為中心的教研共同體,強弱結合,帶動周圍薄弱的鎮街、學校開展科學教研活動,提高教研質量?!被爻蓡T李永泉解釋。

為此,基地對基地學校進行實地調研,觀看教師課堂教學展示,開展座談研討等,分析學生、教師的實際需求,并按強弱扶持的特點,形成以基地校為引領的區域教研共同體,劃分為西區街道、東區街道、火炬開發區、小欖鎮、三鄉鎮、黃圃鎮為中心的六大教研共同體,并由市中心學科教研組成員與鎮街學科教研組成員帶領,有序開展基地建設活動。

據介紹,基地要求各個教研共同體以“每月教研”“主題課堂”“優質課評比”等項目為依托,通過跨市、跨鎮街、跨校教研,以及學科相關的課題研究活動等多類型、多層次教師研修活動的開展,打造以各學科骨干教師為主體,中心教研組成員、教研員為支撐的區域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

面對新課程標準實施的新變化,基地還主動對接省內外科學教育優質資源,通過現場觀摩、網絡平臺等方式,實現優質專家資源利用“最大化”,如組織基地成員赴長沙參加中國教育學會科學教育分會2022年學術年會,組織本市科學教師參加南方教研大講堂的線上觀摩活動等,采取多元化的培養模式如課題研究、專業學習、教學競賽、同課異構、課題研討等,激發教師研究興趣和潛能。

板芙鎮新聯小學袁永基認為,參加了多場教研基地組織的活動后,不僅拓寬了自己的視野、促進了自己的成長,還將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帶回到學校。接下來,學校將與基地項目組研究方向一致,圍繞2023年成功申報立項的市級青年課題開展項目式學習的研究與實踐。

此外,基地鼓勵基地成員們通過名師講座、主題沙龍、專題觀摩課、送教下鄉、論文宣讀等形式,將富有區域特色的學科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成果、教研主張等進行教育研討和交流,進一步提高對新課標的理解,提升專業化能力。

開發區香暉園小學柳樺有感而發:“加入基地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身在教研活動方面取得的顯著提升。在此之前,我從未有過市級公開課和講座的經歷。在我的認知里,這類稀缺的機會似乎只屬于教育界的大咖們。然而,基地徹底顛覆了我的這一認知。 基地為我們創造了多次機會,提供了寬廣平臺,使我們得以站上市級公開課的舞臺,與其他地區的同行交流切磋。隨著上公開課次數的增加,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當經驗逐漸豐富,我們又被給予了分享心得、總結成果的機會。這一切對于我們來說,無疑是迅速成長的絕佳契機?!?/p>

“基地給所有成員創造了學習的機會,搭建了展示平臺,推動了成員的自我發展,也促進了成員的專業發展?!蔽鲄^豐山學校黃文華也說,在兩年的教研基地建設中,30位成員中有1位成長為市級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2位成長為青年教師領軍人才培養對象、多位成長為市學科帶頭人及骨干教師,一批年輕的科學教師在教學能力及專業素養上得到提高。

以專業為支撐,助力學科高質量發展

2023年8月,基地在中山市西區豐山學校開展了暑期集中培訓活動,邀請了省市專家和一線教師進行專題分享。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室黃志紅副主任開展了專題講座《為未來而教:跨學科學習設計與實施》,將跨學科學習與兒童、知識、創新之間的關系進行梳理,對跨學科學習的幾個概念進行辨析,并對跨學科學習設計與實施進行了詳細的實踐指導,讓教師們對跨學科學習的教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原中山市教師進修學院院長高科開展了專題講座《未來視角下的教育變革》,介紹了學習空間、培養目標、課程內容、學習方式、個性化學習等因技術發展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引導教師們重新思考和理解教育,改變陳舊的教育方式方法,讓人更加成為人,使孩子適應成人時代。

此外,還有一線教師們帶來的專題講座,如《基于項目式學習的活動設計與實施》以生動而翔實的案例,闡述項目式學習的基本流程,分享項目式學習的實踐路徑;《趣味科學實驗的開發與應用實踐》分享了有趣又好玩的教具,還指導教師現場動手實踐,體驗自制實驗教具的樂趣;《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航空模型教學》講解了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航空模型教學實施策略,以及提煉實踐經驗形成豐碩成果的經驗做法;《基于兒童視角的科學項目設計與實踐》則分享了教學中碰到的實際問題和解決方法,為教師們開展項目式教學提供參考。

據介紹,此次暑期活動共組織了中山市一百多名科學骨干教師參與培訓,輻射影響面廣,研訓主題貼合教師實際需求,研訓過程緊湊扎實,可說是切實促進了中山市小學科學教師的專業發展,為中山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事實上,基地不僅將研究成果輻射全市,還走出中山、面向全省,積極進行專題講座和課例展示等成果展示。據統計,近兩年基地成員面向各級開展的研討課、展示課達52節。在馮玉生的帶領下,基地成員先后赴潮州、惠州、梅州、茂名等地送教下鄉課例達10節。通過教育教學交流活動,給粵東、粵西、粵北的師生帶去了不一樣的科學課堂,并為兩地教師結下深厚的友誼,為兩地進一步開展小學科學教育教學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23年4月,基地還受邀參加廣東省教育研究院主辦的示范性常態化高端教研學術講堂——“南方教研大講堂”第74場“優化科學實驗,發展科學素養”。馮玉生作主題為《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的講座,以3個創新實驗為例,從活動目的、研究方法、處理實驗結果三方面分享了有效開展小學科學實驗專題探究活動的策略。練海燕執教《水去哪里了》,以生活中曬衣服的情境導入,設計了三大進階式挑戰任務,引導學生經歷了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有效構建了“蒸發”的核心概念,為全省科學教師展示了如何利用科學實驗改進課堂教學的有效做法,達到交流共進的效果。據統計,本次教研活動,參與線上直播教研活動的科學教師超過一萬人。

經過基地活動的培養,基地成員夯實了教學基礎,更新了教學理念,提升了教學科研能力。自2022年以來,基地成員參加各項教育教學比賽,獲得各級獎項達139人次,其中武強、林鈺彤、何日利獲得2023年中山市小學科學教師能力大賽一等獎。在2022年廣東省中小學實驗精品課遴選活動中,練海燕的精品課《奇妙的微觀世界》、張黎的精品課《磁鐵的磁極》和熊維聰的精品課《探究磁鐵的磁極》獲得廣東省一等獎。

在基地的引領下,基地成員還指導年輕教師研磨課例,幫助他們獲得各級獎項約30項,如梁賢慧《紙都吸水嗎》、胡家樂《食物的營養》、范夏雪《運動與摩擦力》、余美賢《哪里有空氣》、楊翠怡《會變的影子》、羅懿敏《電路出了什么故障》、鄧潔瑩《變化的月相》、劉蕾《推力》、鄧武燕《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等課例。

在實踐中,基地深耕項目式教學,創新區域教研機制,構建科學教研體系,不僅提升了基地成員的教研教學水平,而且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促進了一批小學科學教師的專業成長,還以專業為支撐,為小學科學學科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本文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責任編輯? ? 羅? ? 峰

猜你喜歡
教研基地科學
流翔高鈣為黨建示范基地錦上添花
研學農谷 產教研學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我的基地我的連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科學拔牙
新型教研——說題的感悟
強化學習意識,共建和教研
衰落的科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