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類政策信息的傳播機制研究

2024-02-21 21:20彭獻澤
今傳媒 2024年2期
關鍵詞:傳播效果

彭獻澤

摘 要:為了更好地推行“雙減政策”,教育相關部門應重視和解決教育類政策信息傳播渠道方面的問題。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和深度訪談法對教育類政策的傳播機制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雙減”政策的傳播效果除了受家長自身的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響之外,還受傳播各渠道的特點影響,同時政策信息在傳播中表現為大圈層的形式多樣和小圈層的內容多樣。在“雙減”政策傳播中,一些渠道信息的傳達十分明確,使得家長及時了解到“雙減”政策帶來的好處及其實施的真正意義,但是教育政策在某些渠道的傳播也存在不足,導致信息傳播受阻并且影響了“雙減”政策的傳播效果。對此,本文根據教育類政策信息的性質和傳播特點,對“雙減”政策的傳播機制及其信息在各傳播渠道上的通暢度進行了分析,旨在對優化教育類政策信息的傳播效果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政策傳播;傳播效果;精準傳播;互動儀式鏈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2-0128-04

一、引 言

2021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拉開了“雙減”政策的序幕。

國內學界都肯定了公共政策傳播的重要性。由于公共政策傳播對提高政策的知曉度和理解度、促進政策順利執行具有重要作用,是公共政策過程的關鍵環節,因此,為了更好地推行公共政策,政府相關部門要通過豐富的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的傳播形式來提升政策傳播精準度,提高公共政策的公眾滿意度,為政策推行者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1]。學者段林毅、王官仁明確提出了“公共政策傳播”的概念,即“政策傳播是指政策信息在組織之間以及組織與個人之間的傳播過程,它是推進人類社會發展的共享性行為活動?!盵2]

武漢市各小學雖然試行“雙減”政策初見成效,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校內學習壓力和課外輔導培訓負擔,但是在公共視野中仍然頗受爭議。原因在于家長采取新的教育方式、形成新的教育觀念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一過程需要政策的調整和家長的反饋。這也表明一個可供大眾參與、協商、對話的公共政策正在社會的各界努力下逐步形成。本文根據教育類政策信息性質和傳播的特點,對教育類政策信息的傳播機制進行了探究,旨在提出更適合教育類政策傳播的路徑。

二、教育類政策的性質及傳播特點

(一)服務于教育生態的公益性質

教育類政策關乎每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乎社會價值觀的塑造,關乎國家的長遠發展,具有很強的公益性。不同于其他政策對有關部門的直接作用,教育類政策的頒布是一個長期的、對社會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的信息傳播活動,它將學校作為主陣地,旨在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的綜合素質,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從青少年、家長到學校,再到社會教育輔導機構,都要協同宣傳與治理,廣泛凝聚起社會共識,為青少年的全面發展而服務。

(二)傳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教育類政策信息的傳播是一個長期跟進的過程,要考慮到公眾的認同感和意見。由于政策關系到青少年的培養與發展,政策內容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經過不斷完善和觀察,在不同的實行階段制定相對應的措施。通過觀察教育類政策的具體內容可以發現,在政策落實的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策略,從試行到深入落實再到深化改革教育體系,均是持續地推進教育領域的改革,這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完善的過程。

(三)新媒體為教育類政策傳播過程的“對話”賦能

新媒體使教育類政策信息的傳播不再是單向傳播,而是可討論、可反饋、可“對話”地傳播。教育類政策信息關系到學生發展,緊貼家庭教育,與公眾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有發表意見的權利。意見領袖可以是專業領域人士,也可以是集中反映公眾心聲的普通社會個體。因此,在宣傳教育類政策信息的過程中,政府要及時聽取公眾的意見,積極與公眾進行對話;在實施教育類政策的過程中,政府要充分考慮民間輿論場和公眾討論形成的意見共識,重點解決公眾擔心的問題。大眾媒體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要為公眾意見提供有效的反饋渠道,把政府的回應精準傳播給公眾,從而使教育類政策在新媒體環境下具有極大的“對話”空間。

三、武漢市“雙減”政策的傳播現狀

學者劉雪明、沈志軍認為,受眾具有雙重身份,他們既是接收信息的客體,又是處理信息的主體,同時受眾的社會類型、認知能力的差異以及受眾對媒介的接觸水平、動機和習慣等,都會影響他們對公共政策的理解[3]。筆者隨機選取了武漢市20位家長作為訪談對象,將家長對政策的了解渠道、了解程度、政策期許、教育理念、隱憂態度等進行編碼并制作成圖表,以此分析媒體框架和公眾認同感。

(一)媒體框架:依托新媒體與人際交流融合式傳播

為了更好地分析“雙減”政策的傳播機制,筆者將“雙減”政策的傳播制作成模型圖,并對其進行分析(如圖1所示)。

“雙減”政策信息的傳播表現為多渠道、多層次地傳播。政策發布之初,相關部門通過官方媒體網站和新媒體賬號采用自上而下的層級遞推傳播模式進行宣傳,呈現出明顯的單向特征。同時,教育部將政策信息傳達給各學校,再由學校向家長普及,家長不僅能通過學校、官方媒體獲取到相關的教育政策信息,還能通過網絡新媒體平臺接收政策信息、廣泛發表意見、了解他人觀點,從而形成民間輿論場,增強了傳播的聲量。在此基礎上,政策信息的傳播也會不斷嘗試一些新的方式,以實現更好地雙向互動,比如,官方媒體會在新媒體平臺對政策進行二次解讀,本地媒體也會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為家長群體進行具體闡釋,這一過程使得政策信息更為清晰,也更易于公眾理解。整體來說,“雙減”政策的傳播是依托新媒體和人際交流的融合式傳播,家長可以與同屬群體通過線上新媒體或線下人際交流進行意見信息的接收與表達,結合自己的認知基模,形成自己的判斷和對政策的整體認識。

(二)公眾認同:實際公眾認同與政策意圖存在一定偏差

“雙減”政策出臺以后,武漢市也相繼發布了一系列具體方案推進政策落實。筆者對20位家長的訪談結果進行分析后發現,家長對該政策的了解重點大多放在“減負”這一層面,這與“雙減”政策的實際意圖存在一定偏差,并得出以下具體結論。

家長對“雙減”政策存在一些隱憂,主要表現為:1.對政策解讀不夠清晰、不夠細化,難以形成完整的認知,容易產生抵觸情緒,甚至部分家長難以理解政策的深層次意圖,容易造成政策認同困難。2.部分家長擔心“雙減”政策的施行會造成學生學習成績下降,因此私下補課現象依然存在,且補課費以及相關培訓費用有了較大幅度地上升,這在無形中也增加了家長的負擔。3.教育資源由大眾化向小眾精英化轉變,家境優越的群體更容易獲得優質教育資源。如果較多家長利用“雙減”政策下的空閑時間對孩子進行所謂的全方位培養,不僅會進一步拉大學生全面發展水平的差距,也容易在后期升學過程中造成“教育不公”現象。4.相較于低年級學生家長,高年級學生家長面對孩子升學的壓力更大一些,他們更希望在課余時間為孩子安排課外輔導,而低年級學生家長則會提早對孩子的未來學習進行規劃。

四、不同類型的傳播渠道造成公眾認同的現狀分析

家長獲取“雙減”政策的渠道可以分為新媒體渠道、人際傳播和校方科普三種類別。筆者根據問卷結果統計相關數據后利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繪制出家長通過不同渠道獲取“雙減”政策信息的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盡管使用新媒體渠道傳播政策信息能夠使“雙減”政策在一定空間范圍內得到較好地傳播,但是家長更偏好于以家長群體為單位通過校方科普渠道了解“雙減”政策信息,而不是以家人、朋友為單位了解“雙減”政策信息。這說明,通過新媒體渠道和人際傳播渠道的教育類政策信息傳播存在一定的阻礙,校方科普能夠使教育類政策信息傳播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一)新媒體渠道具有強娛樂性,難以引導公眾認同

筆者對武漢市家長接收“雙減”政策信息的渠道及內容進行了分析,發現新媒體平臺的政策內容普及較為廣泛,但是家長從新媒體渠道了解“雙減”政策信息并不通暢。就傳播形式而言,教育類政策信息主要通過宣講方式進行傳播,但是新媒體平臺對教育類政策信息的解讀難以使受眾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4]。就平臺性質而言,新媒體平臺是人們交流和娛樂的場所,人們更愿意通過它去瀏覽休閑娛樂類信息,教育類政策信息具有嚴肅、單一的特點,與新媒體平臺的性質不夠契合,較難滿足大眾的媒介使用偏好和需求。就信息到達率而言,新媒體平臺對政策新聞解讀的到達率也有所欠缺,即便有自媒體進行了政策內容的深度解讀,也難以吸引受眾關注。同時由于新媒體平臺的信息量較大以及受算法機制影響,受眾通常只會選擇瀏覽他們感興趣的內容,甚至陷入“信息繭房”,因此,難以獲取到有關“雙減”政策的有效信息。就內容層面而言,非官方賬號發布的文章點擊率較低,而官方賬號發布的文章雖然質量高、數據好,但是官方賬號對政策的解讀相對較少,大多為政策內容的復刻。

(二)人際傳播影響程度較小,難以放大討論聲量

“雙減”政策的人際傳播渠道主要為家人朋友之間的日常交流,但從問卷結果來看,家長從此渠道了解政策信息并不通暢。根據訪談內容分析其原因得出,在對政策進行探討時,由于缺乏意見領袖對政策的具體解讀與傳播,容易導致人際傳播渠道的交流僅停留在傳遞淺顯信息層面。意見領袖不僅對其追隨者的態度、行為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甚至還支配著他們怎么說、怎么看。家長對政策了解得不夠深入導致沒有形成意見領袖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擴大影響力,使得政策的傳播聲量較小。政策信息本身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但家長的理解能力不同,因此,如果政府或者官方新媒體平臺僅發布政策而沒有引導家長提高獲取信息能力去主動了解政策,也會導致家長理解不了政策內容,從而無法通過人際傳播方式進行有效傳播,難以在小圈層的人際傳播中形成廣泛地討論,這表明家長的媒介素養在網絡時代也亟須提升。

(三)校方科普具有強互動性,幫助公眾達成共識

能否影響到公眾的行為是“雙減”政策傳播效果的具體體現,這也是推進政策落實的直接目的。從調研結果來看,校方科普渠道對家長的影響最明顯且最具說服力。蘭德爾·柯林斯在《互動儀式鏈》一書中提出,情感能夠聯系社會團結與個人行動,互動儀式鏈是社會結構的基礎。他認為,互動儀式鏈的產生和發展主要包括4個要素:第一,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保持身體在場,即聚集在同一場所里;第二,對局外人設定界限;第三,共同的焦點或關注,即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對象中;第四,共享情緒,即彼此間能夠分享共同的情緒和體驗[5]。學生家長對“雙減”政策的參與和討論是互動的具體過程,家長之間的實時交流、校方對家長的政策科普,都是個人與個人或者是個體與團體之間組成的新的信息傳播系統。在思考“雙減”政策在校方科普渠道方面具備的優勢時,可以將家長、教師、校方視為處在同一話語空間中的主體,認識到他們的身份與其他社會成員存在著一定的界限,三方共同關注著學生的成長和培養,從而在討論過程中加強信息的交流、分享彼此的意見,這說明傳播的即時互動使得信息的反饋更加迅速。由于面對面的語言或社交媒體的直接溝通是一種非制度化的傳播,傳播關系的成立上具有自發性、自主性和非強制性,多種渠道和手段的配合能使信息傳播范圍更加廣泛。因此,校方科普形成的互動儀式在“雙減”政策的傳播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優化“雙減”政策傳播效果的路徑

認知、態度、行為是傳播學效果研究的重要問題,也是本研究測量“雙減”政策傳播效果的重要指標。從媒體對政策信息的發布、獲得受眾的反饋以及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三個層面,對“雙減”政策的傳播效果進行分析,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提出優化建議。

(一)提升公眾對政策的認知是獲得良好傳播效果的前提

良好的傳播效果離不開對政策的正確認知。筆者在調研中發現,部分家長不清楚政策發布的目的,說明“雙減”政策傳播在目的普及層面有待進一步加強。政策出臺的目的在于將深層意義傳遞給家長,影響其教育理念,因此各個信息傳播渠道應相互配合。為了讓家長深入了解“雙減”政策,校方應積極開展政策知識小問答活動,調動家長的參與積極性;新媒體平臺在對政策進行解讀時,可以針對不同家長以及他們所使用的軟件平臺制定相應的傳播策略,有的放矢地對政策內容進行解讀,在引導家長形成意見共識的同時,還要提高全民媒介素養,積極參與政策的意見發表,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功能,形成一種更充分、更廣泛的民主參與模式。

(二)對“雙減”政策的積極態度是獲得良好傳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通過SPSS問卷數據分析家長對政策的熟悉程度與家長態度的相關性可得出:“雙減”政策傳播現狀與家長對政策的積極態度呈正相關。但是,不排除部分家長即使了解政策出臺的目的、認同政策的積極意義,也依然保持消極的態度,原因在于他們擔心在政策實施過程中沒有反饋渠道,并對社會上依然存在培訓班的現狀表示擔憂,擔心自己的孩子在減負之后成績會落后于其他同齡的孩子。因此,政府在政策推進的過程中,要為大眾提供有力的監督平臺,對違反政策的行為給予一定的處罰,讓公眾有渠道可反饋,從而打消公眾疑慮,對政策的積極作用充滿信心。

(三)全社會的參與行動是政策傳播的強大推動力

家長要重視自身在教育實踐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到學校教育理念的宣傳中來。家長的觀念轉變、支持配合國家的育人機制是學生減負的關鍵,能夠推動“雙減”政策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家長還要積極響應政策的宣傳,同教育部門協商對話,形成健康科學全面的育兒觀念,達成理性的教育培養共識[6]。

媒體在宣傳政策的過程中,不僅要履行好信息的傳遞功能,不斷完善信息傳播結構,及時轉變話語策略,實現從“宣傳”到“對話”的轉變,還要及時了解公眾的需求并聽取公眾的意見,讓公眾意識到這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積極參與到政策的執行過程中來。同時,要開辟反饋意見的有效渠道,讓公眾得以“發聲”,努力建立起一個集傳遞、宣傳、傳播為一體的綜合化、立體化傳播矩陣。

政府相關部門不僅要利用好新媒體政務平臺,還要積極探索并利用好融媒體渠道,追蹤并評估政策的可行性,有效監督和檢測政策的落實情況,第一時間掌握家長的反映情況,有針對性地對政策具體情況進行完善,保持開放、包容的協商態度,從而確?!半p減”政策后續的順利實施。

六、結 語

近年來,“內卷”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點詞匯。部分小學生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超越同齡人并在以后的升學中獲得優勢,便會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從“劇場效應”方面來說,當一個人為了獲得更好的觀影體驗站立起來時,后面的人也會爭先恐后地站起來,站在凳子上,甚至站在梯子上,其實他們看到的是同樣的影片,這種做法并沒有讓他們獲得更好的觀影效果,反而使得觀影效果變得更差。每個人都是這種現象的助長者,也同樣是受害者,非良性的內部競爭并沒有讓大家獲得利益,但是沒有人愿意坐下來,造成大量的勞動浪費?!半p減”政策的頒布是為了有所成效地逐漸抑制這種現象,解決社會問題?!半p減”政策的多角度解讀、多渠道傳播,有利于人們形成積極正向的教育態度,實現說服家長改變現存的社會現象這一最終目的?!半p減”政策的推行更離不開公眾的支持,在教育類政策的傳播中,家長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長群體是重要的傳播單元,由于家長個體與社會的距離比較近,更容易取得其他家長的支持,也代表了家長的心聲,所以利用家長的言行可以推動政策普及、優化傳播效果,且更具有說服力。

參考文獻:

[1] 莫寰.政策傳播如何影響政策的效果[J].理論探討,2003(5):94-97.

[2] 段林毅,王官仁.政策傳播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3] 劉雪明,沈志軍.公共政策的傳播機制[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2):136-140.

[4] 薛原.新媒體時代提高政策傳播效果對策思考[J].中國報業,2021(1):104-105.

[5] 榮思霽.互動儀式鏈視角下新媒體輿論對公共政策傳播的影響研究———以三孩政策為例[J].科技傳播,2021,13(24):162-164.

[6] 周洪宇,齊彥磊.“雙減”政策落地:焦點、難點與建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1):69-78.

[責任編輯:李婷]

猜你喜歡
傳播效果
傳播學視角下應用型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傳播的渠道與效果研究
線索與議程設置:提高黨報傳播力引導力的切入點
明星微博在社會公益活動中的傳播功能與效果研究
企業微信生態圈的信息傳播機制及效果分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傳播效果的幾點思考
淺析《夏洛特煩惱》取得良好傳播效果的原因
從四個維度提升典型人物報道的傳播效果
學者型記者的價值及時代需求
論紀錄影像中文化傳播的限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