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數據挖掘中醫藥預防大腸息肉術后復發的臨床研究 *

2024-02-27 07:45劉洪波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4年6期
關鍵詞:性藥物水液方劑

劉洪波

(泰安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山東 泰安 271000)

大腸息肉指大腸黏膜出現的贅生物,是一種腸道的良性腫瘤??煞譃槟[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前者癌變率高[1],且早期無明顯癥狀,隨著疾病進展可出現腹痛、便血、腹瀉等并發癥。本病治療以內鏡下切除為主,但術后易復發,西醫尚無明確的有效預防其復發的辦法。近年來,由于中醫藥可發揮多靶點作用,在預防大腸息肉復發方面取得了獨特的療效[2-4]?,F對其治療規律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標準國內公開發表,具有明確療效、藥物組成、劑量、療程的方劑研究,包括實驗研究、名醫經驗總結及治療有效的案例舉隅等。藥物劑型不限,可為湯劑、顆粒劑、膠囊等。文獻中辨證論治包含不同處方,則分別納入統計。多個研究中使用同一處方或同一文章多次發表只保留1次,多次就診或同一證型中加減用藥,僅保留基礎方。

1.2 排除標準方劑重復的文獻;無具體方藥組合、劑量、療程、療效的文獻;研究中處方藥物組成不詳或不完整;Meta分析類及綜述類文獻。

1.3 檢索方法以“大腸息肉”“結腸息肉”“復發”“中醫”“中藥”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萬方、維普期刊數據庫搜索自2010年后公開發表的關于中醫藥預防結腸息肉術后復發的臨床文獻或經驗總結,建立標準化數據庫。

1.4 數據分析運用古今醫案平臺V 2.4.3版本(中國中醫科學院),將收集到的中藥組方、治療方法錄入數據庫,以“十三五”《中藥學》[5]為標準,對不同名稱的同種藥物作統一規范處理。將標準化的數據庫加入分析池后對數據進行分析,包括中藥頻次、四氣五味歸經、關聯藥對、方劑樹、中藥及方劑功效等,對分析結果進行數據挖掘分析。

2 結果

2.1 中藥統計

2.1.1 藥物頻數統計在所收集的50首處方中,共包含中藥173 味,藥物總使用頻次為543 次。對所用藥物進行頻次統計,頻次≥10 次的藥物有10 種,由高到低依次為茯苓27次,占比54.00%;甘草27次,占比54.00%;黨參26次,占比52.00%;白術25次,占比50.00%;薏苡仁23 次,占比46.00%;陳皮23 次,占比46.00%;白花蛇舌草14次,占比28.00%;烏梅13次,占比26.00%;莪術12次,占比24.00%;黃芪12次,占比24.00%。

2.1.2 四氣五味及歸經統計對所有藥物進行四氣統計,結果提示多以平、溫二性為主。其中平性藥物使用141 次,占比29.75%;溫性藥物使用123 次,占比25.95%;寒性藥物使用72 次,占比15.19%;微寒性藥物使用63 次,占比13.29%;微溫性藥物使用35 次,占比7.38%;涼性藥物使用30 次,占比6.33%;熱性藥物使用5次,占比1.05%;大熱性藥物使用5次,占比1.05%。

對所有藥物進行五味分析,結果提示用藥以甘、苦為主。其中甘味藥物使用246 次,占比30.52%;苦味藥物使用219次,占比27.17%;辛味藥物使用154次,占比19.11%;淡味藥物使用59次,占比7.32%;酸味藥物使用51 次,占比6.33%;澀味藥物使用37 次,占比4.59%;微苦味藥物使用22 次,占比2.73%;咸味藥物使用10 次,占比1.24%;微甘味藥物使用5 次,占比0.62%;微辛味藥物使用3次,占比0.37%。對所有藥物進行歸經分析,結果提示歸經以脾、肺經為主。其中歸脾經藥物出現290 次,占比24.45%;歸肺經藥物出現197次,占比16.61%;歸肝經藥物出現185次,占比15.60%;歸胃經藥物出現169 次,占比14.25%;歸心經藥物出現123 次,占比10.37%;歸腎經藥物出現105 次,占比8.85%;歸大腸經藥物出現72 次,占比6.07%;歸膽經藥物出現16 次,占比1.35%;歸膀胱經藥物出現16次,占比1.35%;歸三焦經藥物出現8次,占比0.67%;歸小腸經藥物出現3次,占比0.25%;歸心包經藥物出現2次,占比0.17%。

2.1.3 藥物關聯分析在古今醫案云平臺系統的固定設置中,設置置信度>0.52、支持度>0.2、提升度>1(置信度表示前者出現時,后者出現的概率;支持度表示二者同時出現的概率;提升度>1 時,相關聯的二者才有正相關意義),得到不同藥物組合的關聯規則15條。見表1。

2.1.4 方劑樹運用古今醫案平臺系統方劑樹程序,得出方劑樹,包含茯苓、黨參、白術、陳皮、甘草、薏苡仁、山藥7味藥物。

2.2 功效統計

2.2.1 中藥功效統計在中藥功效統計前14位中,包含健脾功效的中藥127 次、包含祛濕功效的中藥86 次、包含清熱解毒功效的中藥88次。見表2。

表2 中藥功效統計 (次)

2.2.2 方劑功效統計在方劑功效統計前14位中,包含健脾功效的方劑25 次、包含祛濕功效的方劑23 次、包含清熱功效的方劑17次、包含活血化瘀散結功效的方劑11次。見表3。

表3 方劑功效統計

3 討論

大腸息肉早期多無明顯癥狀,隨著疾病的進展,可伴隨腹痛、腹瀉、便血等癥狀。臨床多以內鏡下治療為主,包括鉗除、圈套器電凝電切治療、黏膜剝離治療、氬氣電凝治療等,術后根據息肉的形態、大小及病理情況建議不同時間的定期復查。大腸息肉易復發,如何有效地降低復發率,對減輕患者精神心理壓力、降低經濟負擔、控制大腸癌發病率有重大的意義。相關研究[6,7]結果表明,中藥組方具有多靶點作用,在預防大腸息肉復發、調節臟腑功能、改善臨床癥狀方面具有獨特療效。

本研究發現,茯苓、黨參、白術、陳皮、甘草、薏苡仁為治療、預防大腸息肉復發的核心藥物,在中藥頻次統計中均為高頻次藥物,相關藥對亦以此為基礎。其中茯苓、甘草、黨參、白術為前4 位藥物,均具有健脾益氣之功效。此4 味藥實為四君子湯(人參易黨參)之組成,方中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之功效;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之功效,可使脾胃運化、受納正常,氣血化源充足,但藥力稍弱,故需與黨參、白術、茯苓等相配伍為用;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具有健脾益氣之功效;白術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甘則能補,溫則通陽,苦則燥濕,為健脾益氣之要藥。再加陳皮辛香走竄,溫通苦燥,具有行氣、除脹、燥濕之功效,其味苦性溫長于燥濕化痰,為治療濕痰之要藥。薏苡仁味甘、淡,歸脾、胃、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之功效。上述6 味藥物組合,以健脾為本、利水滲濕為標。反映出大腸息肉其發病之本為脾虛濕聚,因濕邪聚久則成水、飲、痰,停聚大腸而致氣機阻滯,故在健脾為本的基礎上加陳皮理氣行氣,使濕無所聚,水飲有所利,痰有所化,故言:“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從四氣五味及歸經上看,使用平性、溫性藥物頻次較多。平性藥物平和,寒熱之性不明顯。既往研究[8]提示,平性藥物主為甘味,甘則補之,溫性藥物則可溫經通陽,且歸經多為脾經,二者合用,亦為上述核心藥物之健脾益氣、理氣行氣之義。從歸經上看,除歸脾經藥物外,以歸肺經藥物為多,表明大腸息肉與肺氣相關,此為肺與大腸相表里的體現之一。肺之肅降既可助力大腸傳導,又可調節水液代謝。金氣旺,則濁氣得下;金氣虛,則大腸傳導失司,濁氣聚于大腸,水液代謝失常,濕濁膠結,久則化熱、生痰、成瘀,導致息肉復發,此亦為大腸息肉復發病機之一。

從中藥及方劑功效看,除健脾藥物使用最多外,祛濕藥物使用次之,包括以下幾類:(1)健脾祛濕:茯苓、薏苡仁、白扁豆、山藥等;(2)芳香祛濕:藿香、佩蘭、蒼術等;(3)溫陽祛濕[9]:白術、附子等;(4)祛風除濕:秦艽、木瓜、牛膝等;(5)瀉下除濕:大黃、澤瀉等;(6)清熱祛濕:黃芩、黃連、苦參、黃柏、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獼猴桃根、野葡萄藤等。其中健脾祛濕與芳香祛濕使用最多,可見濕邪在大腸息肉病機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既為病理產物,又為致病因素;且從歸經上看,歸脾、肺經為最多,亦契合濕邪為患之病機?!端貑枴そ浢}別論》:“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屬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水在脾為濕,在肺為痰,脾為生濕、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由此可見肺、脾二臟在水濕代謝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脾虛失運(化)是本病發生發展的樞紐,肺氣虧虛是本病發展的關鍵。脾主運化,可運化水谷、水液,轉為精微、津液,輸送、布散至全身。攝入到人體內的水液,經過脾的運化轉輸,氣化成津液,通過心肺而到達周身臟腑組織器官,發揮濡養、滋潤作用;同時經過代謝的水液及某些廢物,也要經過脾轉輸而至肺、腎,通過肺、腎的氣化作用,化為汗、尿等排出體外,維持人體水液代謝的協調平衡。肺為水之上源,主行水,肺氣行則水行,故肺具有通調水道的功能,并通過宣發肅降來實現。肺之宣發可將津液輸布全身,若霧露之溉以充養、潤澤、護衛各個組織器官,并調節汗液的排泄,呼出濁氣;肺之肅降可將水液之濁者向下輸送于腎,化生尿液而排泄。若脾、肺失職,則體內水液、水谷精微轉運輸布不利,滯留中焦,則清氣難升,濁氣難降,聚而生濕、成痰、郁熱、留瘀,成為結腸息肉發病的關鍵病理因素。

另外,清熱解毒及活血化瘀劑亦使用較多。對于清熱解毒劑,多數醫家喜用白花蛇舌草、半邊蓮、敗醬草、山慈菇之類,既可清熱解毒,又可散結消腫的藥物[10-14]?;钛鰟┒噙x用三七、丹參、赤芍、牡丹皮、莪術等,三七擅化瘀血而不傷新血,又善止血;丹參、赤芍、牡丹皮等既可活血化瘀,又可清熱解毒;莪術既入氣分,又入血分,善治血瘀氣結之癥瘕積聚,為化瘀散結之要藥[15]。濕邪為患,濕性重濁,喜附下焦,入于大腸,阻礙氣機,久則化熱;濕熱膠結,氣滯氣虛易致血瘀,熱瘀成毒。故在大腸息肉發展中,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亦為診治之關鍵。

綜上所述,本研究運用古今醫案平臺系統進行數據挖掘與統計,對中藥預防結腸息肉術后復發的中藥處方進行了分析,從藥物使用頻次、四氣五味及歸經、方劑樹、中藥及方劑功效等方面進行總結,認為在大腸息肉發病中,脾胃虛弱為本,濕、熱、瘀為標;本病初期脾虛濕聚,隨著疾病的進展,濕熱膠結、阻礙氣機、瘀血內生,故而治療初期以健脾祛濕理氣為主,進展期在此基礎上加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猜你喜歡
性藥物水液方劑
人源性藥物代謝及其介導的藥源性毒性研究——上海中醫藥大學系統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中心發展歷程簡介
背后七顛百病消
中藥方劑在治療黃褐斑中的應用
《金匱要略》黃芪類方劑探析
高滲性藥物導致靜脈炎的研究現狀
兩對穴讓人體“下水道”暢通無阻
論方劑的配伍環境
甘草在方劑中的作用及配伍規律
手性藥物液相色譜分析的概念、技術與發展
飲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