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下食用菌栽培的現狀及展望

2024-02-29 11:04吳一凡陸志敏柳新紅陳勝張波張瑋謝錦忠
浙江林業科技 2024年1期
關鍵詞:蓋菇竹蓀大球

吳一凡,陸志敏,柳新紅,陳勝,張波,張瑋,謝錦忠

( 1.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1400;2. 寧波市中林竹產業研究院,浙江 寧波 315100;3. 浙江省林業技術推廣總站,浙江 杭州 310020)

林下經濟是森林生態價值實現和綠色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是實現“兩山”轉化的重要路徑,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產業。2007 年2 月17 日,溫家寶總理第一次提出“林下經濟”這一概念。2012 年7 月30 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是國家第一次對林下經濟產業發布指導意見。近年來,國家又陸續出臺促進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方針和政策。2019 年3 月13 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2020 年11 月4 日,國務院辦公廳又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國辦發〔2020〕44 號];2020 年11 月24 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國家發改委等10 部門聯合推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的文件;2021 年1 月,中央1 號文件又將林下經濟列入鄉村振興產業。這些文件與政策,給我國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林下經濟產業包括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森林康養)四部分[1]。浙江省林業(廳)局于2015 年提出“一畝山萬元錢”的林下經濟、竹筍高效培育等浙江版模式。截止到2022 年底,累計推廣“一畝山萬元錢”模式25 萬hm2,參與企業或合作社近7 000 個、農戶數近14 萬戶,實現總產值306.6億元,有力地促進了林農增收致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最好詮釋和生動實踐,為全國輸出鮮活經驗。林下食用菌栽培模式是指借助林下土地空間和林蔭資源,選擇適合林下生長的食用菌種類,進行栽培的可持續林下經濟模式。樹木占據林地的上層空間,形成了陰涼、潮濕、通風的特殊林下小氣候,為食用菌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林下栽培食用菌殘留的基質亦會作用于改善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質,實現“以林養菌、以菌養林”的綠色發展模式[2]。林下食用菌栽培是我國林下經濟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具有綠色、循環、可持續等特點,是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是實現兩山轉化的最重要且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也是當前應對國家大力整治“非糧化”工作的重要途徑[3]。

本文就近年來浙江省和其他地區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的積極意義、不同林分類型下食用菌的栽培情況、林下食用菌的主要栽培模式和林下栽培的主要食用菌案例等方面進行歸納論述,并提出存在問題及其解決對策與展望,以期能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借鑒參考。

1 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的積極意義

1.1 林下食用菌栽培的經濟效益

王曉娟等[7]在毛竹林Phyllostachysedulis套種大球蓋菇Strophariarugosoannulata和竹蓀Dictyophora indusiata的年純收益達105 750 元·hm-2和163 950 元·hm-2,純收益是單作毛竹的19.6 倍和30.4 倍,經濟效益顯著。隗永青等[8]在北京郊區縣板栗Castaneamollissima林下栽培灰樹花Polyporusfrondosus年純收益高達13.5萬元·hm-2。王靜靜等[9]報道了北疆地區旅游和農家樂引進林下食用菌栽培,年收入可高達45 萬元·hm-2。林下食用菌栽培既保障了森林資源,又提高林地資源利用率,增加了經濟收益,是良好的林農復合經營模式。

1.2 林下食用菌栽培的生態效益

利用郁閉的樹林下空氣濕度大、氧氣充足、光線弱、晝夜溫差小的特點,進行林下食用菌套種,充分合理地利用了林下蔭蔽空間,增加了林農的收入,同時利用發酵后的菌棒作為有機肥返養林地或田地,有效地改善了生態環境。農金花[10]等通過對柑橘Citrusspp-大球蓋菇間作系統研究發現,柑橘園添加輔料和間作大球蓋菇增加了土壤碳、氮含量,提升了土壤質量。楊順強[11]等人通過在葡萄林Vitisspp 下栽培食用菌研究發現,栽培食用菌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含水量,并且食用菌生長過程中,栽培料中的一些養分分解釋放到土壤中或是加速土壤中一些養分的分解轉化,提高土壤養分含量從而改善土壤理化性狀,為葡萄生長發育提供有利條件。林下栽培食用菌,不與水稻Oryzasativa爭田地、不與林木爭林地,構成了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并能夠一定程度上實現固碳、涵養水資源、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在林區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了森林的生態效益[12]。

1.3 林下食用菌栽培的社會效益

開展林下食用菌栽培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可以促使林業由單一經營向立體復合經營方向發展,擴寬了就業門路,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率,減小了社會就業壓力。其次,隨著林下食用菌產業鏈的逐步完善,保障了林下經濟在眾多經濟模式中健康地發展,可以改善土地利用情況與農戶人居生活關系,提升農戶對林地經營的積極性,避免林地大面積、長時間失管。最后,林下經濟的發展,受益的不僅僅是廣大農戶,也可以促進相關的第二、第三產業協調融合發展,實現一、二、三產的聯動持續發展。

2 不同林分類型下食用菌的栽培情況

林下食用菌的生長通常與所在林分類型緊密相關,選擇適宜的林分類型能夠使林下食用菌栽培獲得更多的正面反饋詳見表1。在經濟林下栽培食用菌,不僅能與經濟林產品相互補充,同時還能消耗農林廢棄物、改善林地狀況。研究表明在葡萄、柑橘、果桑(Morusalba)等果木林下栽培大球蓋菇和竹蓀在錯峰獲得食用菌產出的同時能夠提高果實的產量與品質[11,13]。而油茶Camelliaoleifera作為我國南方丘陵地區主要木本油料作物,經營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資源廢棄物,王楠等[14]利用油茶低產林改造所產生的油茶木屑能夠在油茶林下栽培大球蓋菇、茶樹菇Agrocybeaegerita和平菇Pleurotusostreatus。張金萍等[15]利用油茶果殼與山羊糞堆酵降解果殼中的單寧和皂素后可用于在油茶林下栽培茯苓Poriacocos、大球蓋菇等食用菌。部分人工林和防護林由于林分結構簡單,坡地平緩,林下空間充足,也能進行林下食用菌栽培,使得農戶獲得一定的經濟產出。

表1 部分食用菌適宜栽培林地及栽培模式Tab. 1 Some edible fungi are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in forest land and cultivation mode

3 林下食用菌的主要栽培模式

3.1 林下露地栽培

林間露地栽培是指在林間空地上直接擺放食用菌棒進行露天出菇。為防止地表污染,需提前鋪一層膜或放一層排架后再擺放菌棒。適合露地栽培的食用菌有靈芝、香菇、黑木耳、秀珍菇Pleurotusgeesteranus、玉木耳(竹耳)Auriculariacornea等,林間僅提供食用菌適宜生長的環境條件,子實體的形成主要依靠菌棒內的養分進行生長。林間露地栽培可以降低栽培設施投入,管理簡單,但易受外界不良條件影響,受自然條件限制較大。

3.2 林下覆土仿野生栽培

林間覆土栽培就是在林下行間挖坑或開溝放置食用菌菌棒后進行覆土。適用于紅托竹蓀、靈芝、黑皮雞樅(長根菇)、雞腿菇等不經覆土便很難出菇的食用菌。土壤對子實體的形成具有刺激作用,食用菌也會從土壤中攝取養分。不同覆土材質、不同覆土方法和不同覆土厚度都會對食用菌的生長和品質產生影響,應根據不同菌種進行調整。一般覆土厚度為高于菌棒2~5 cm。林間覆土栽培可以利用林下土壤內豐富的有機質和代謝物,并可以提供保護層,對菌床保溫保濕[32],是一種仿野生的栽培模式,產出的子實體能帶有特殊的自然風味。

3.3 林下播種栽培

林下播種栽培就是直接將食用菌菌種播種鋪撒在含有基質料的畦床上。播種栽培基質一般利用就地取材的農林廢棄物堆制發酵制成,食用菌會將發酵料分解消耗,播種后需要在畦床上面覆蓋土層或加蓋一層稻草、樹葉,有的還需要外加營養袋,如羊肚菌。常見適合播種栽培的食用菌有棘托竹蓀或長裙竹蓀、大球蓋菇、羊肚菌、姬松茸、蜜環菌Armillariamellea等。林下播種栽培能夠充分利用農林廢棄物,實現農林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是一種綠色循環的林下栽培模式。

2.3 導管尖端定位 13例患兒中有1例經右側顳淺靜脈置管后進入右上肢頭靜脈,經調管后仍未到達上腔靜脈,予以拔管,經左側顳淺靜脈重新置管后到達上腔靜脈。1例走至頸外靜脈,經重新調管后進入上腔靜脈。其余11例均送至上腔靜脈。

3.4 林下接種栽培

林下接種栽培主要是人工將菌絲接種到殼斗科Fagaceae、松科Pinaceae、胡桃科Juglandaceae 等特定樹木的根系上,以此來形成互供養分的共生體菌根,接種主要使用子實體的勻漿或者孢子粉,少數采用純培養的菌絲體接種[31]。由于其技術復雜且成本較高,這種種植方式主要用于珍稀食用菌,例如塊菌(松露Truffle)類等。目前,我國的塊菌栽培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這種必須與樹木形成共生菌根才能完成生活史,形成子實體的食用菌具有極大的林下栽培潛力。

4 林下栽培的主要食用菌案例

4.1 林下栽培黑木耳

黑木耳分布于溫帶和亞熱帶地區,在我國的東北、華北、中南、西南及沿海各省份均有種植,尤以東北地區種植較為常見。林下栽培黑木耳可提高山區閑置土地的利用率。目前普遍采用“室內發菌,林下出耳”的分段式林下栽培黑木耳模式。黑木耳林下栽培宜的林分郁閉度為60%~80%,適宜的林分有闊葉林、竹林、杉木林、松樹林,林地坡度小于10°,坡向以半陽坡最佳[33]。林地需遠離污染源,靠近水源,林地內需保持通風環境[28]。種植時間東北地區一般在4 月中旬至10 月中旬;南方地區最適宜在4—5 月中旬前種植,秋季最佳種植時間為7 月中旬至8 月底前。在菌包安置前10~15 d,可采用生石灰對林地進行滅菌消毒,用量約為750~1500 kg·hm-2。栽培區域可鋪設地膜再擺放菌包,以滲透水分和避免菌包與地面接觸,防止雜菌感染;每平方米擺 16~ 20 袋菌包,每公頃林下耳床可擺3 200~4 000 袋;菌包上覆蓋塑料膜和草簾子以增溫促進菌絲恢復生長,菌絲恢復約7 d 后用刺孔器進行開孔[34],每袋打孔96~108 個,孔深1~1.5 cm。栽培期間黑木耳生長適宜溫度為20~25 ℃,濕度為85%~95%[28]。林下栽培黑木耳從接種至采耳結束需150 d 左右,其中菌袋培育時間為55 ~60 d,養菌催芽時間為25~30 d,出耳期為50~60 d[29]。每批耳采收后視天氣情況停止噴水3~5 d 休養菌絲,之后噴細水,使耳棒保持濕潤,以利料內菌絲恢復生長,待新的耳基形成后,再按第一茬管理方法進行管理,一般可采收3~4 潮,每潮間隔15 d 左右。一般林下套種黑木耳干品產量可達2 250~3 000 kg·hm-2,產值可達27 萬~ 36 萬元·hm-2,純收入可達12 萬~21 萬元·hm-2。據統計,2022 年浙江省黑木耳林下種植面積將超過100 hm2,產值超過2 700 萬元,純收入超過1 200 萬元。

4.2 林下栽培大球蓋菇

大球蓋菇又名赤松茸,是聯合國向發展中國家推薦栽培的十大菇類之一,其抗逆性強,能適應在多種林分結構下栽培。目前,在我國南北方等地均形成一定的種植規模。林下栽培大球蓋菇適合的林分有竹林、闊葉林、杉木林、松林和果園;適宜的林分郁閉度約為60%~70%;林地坡度小于25°;選擇林地時,以交通便利,靠近水源且排水通暢的林地為宜。大球蓋菇林下栽培普遍采用傳統的畦式栽培的方式播種[17];基質料采用竹屑、木屑、稻草等,添加4%的菜籽餅或6%~8%的麥麩,需要堆漚發酵3~4 周,用量為60 噸·hm-2以上。南方地區普遍的播種期是9 月上中旬至10 月中上旬,可秋季和次年春季采收兩季,因秋季大球蓋菇市場行情好,故經濟效益較高;也有11—12 月種植的,則只有春季采收一季,但因受到全國大球蓋菇農田栽培的沖擊,春季出菇面積大,市場價格明顯低于秋季的市場價格,故經濟效益較低。因此,要充分發揮林地可以在時間選擇上靈活種植的特點,利用大球蓋菇林下種植可以秋季采收1~2 潮的市場優勢,盡可能秋季早種,一般白天氣溫低于30 ℃即可種植。種植用的基質料最適含水量為70%~75%[16],可采用噴帶、滴灌帶、地插式微噴等進行補水操作[35]。栽培土壤要求腐殖質含量較高,略帶沙性,pH 值5~8;栽培大球蓋菇之前,要做好林地滅菌、殺蟲和滅白蟻工作。據測算,毛竹林下種植大球蓋菇實際種植面積可達3 000 m2·hm-2,產量可達18 000~24 000 kg·hm-2,產值可達36 萬~48 萬元·hm-2,純收入可超過21 萬元·hm-2。

浙江省大球蓋菇主要種植在毛竹林、杉木林、山核桃林、油茶林等林下和楊梅、葡萄等果園下。自2015 年以來大球蓋菇種植面積逐年擴大,至2022 年12 月,全省大球蓋菇林下種植面積將超過200 hm2,產值將超過7 200 萬元,純收入可超過4 100 萬元。

4.3 竹林下仿野生栽培竹蓀

竹蓀又名竹參、竹蕈等,為自然生長于竹林下的一類珍貴食用菌,其營養豐富,富含氨基酸和多糖等,具有降壓、抗菌、抗腫瘤和延緩衰老等作用。毛竹林套種竹蓀的生態栽培模式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經營效益也較高,在竹產區被廣泛推廣[19]。以西南地區麻竹Dendrocalamuslatiflorus林下竹蓀仿野生狀栽培生產試驗為例[36],麻竹林下的鮮竹蓀產量可達到1. 536×104kg·hm-2,產值為3.686 4 × 105元·hm-2;種植成本為1. 267 5×105元·hm-2,凈收入為2.418 9×105元·hm-2。本研究團隊采用竹材加工下腳料為主要栽培料,利用漚堆高溫殺菌與化學(氨氣)殺菌相結合的發酵方法。竹屑用量為鮮竹屑(含水量35%左右)3 t·hm-2,添加尿素0.5%、過磷酸鈣1%、輕質碳酸氫鈣1%和石膏粉(食用)0.5%等輔料,漚制45~60 d,并在漚堆后的第15 d、25 d 和35 d 分別進行翻堆,每一次翻堆均進行適當補水,漚堆至種植前3~5 d,揭開覆蓋薄膜,澆透水,釋放氨氣后待用可用作竹蓀栽培基質使用。

竹林下栽培棘托竹蓀的適宜林分郁閉度為60%~70%;林地坡度小于25°;選擇林地時,以交通便利,靠近水源且排水通暢的林地為宜。竹蓀林下栽培普遍采用傳統的畦式栽培的方式播種。本研究組提出了容器發菌的兩步法栽培技術,近年來得到了推廣應用,其優點是可提前發菇,而且可減少白蟻、氨氣的危害,實現穩產高產。本研究組還對種植技術進行了優化,提出了浙江省毛竹林下種植竹蓀的最佳栽培模式為:3 月底在竹蔸周圍挖環形種植溝或沿等高線水平狀開溝,溝寬30 cm、深10 cm,放置20 cm 厚的竹屑基質,使用D89菌株進行栽培,其鮮菇產量能達到2 832.4~2 935.9 g·m-2,即干品產量可達到849~880.5 kg·hm-2,生物學效率達到17.39%~ 19.83%,產值達到50 萬元·hm-2以上,利潤可達31 萬元·hm-2以上。利用竹林生態環境培育竹蓀等食用菌,既增加了林地資源的利用率,又可以增加竹林肥力,減少竹林化肥用量,從而減少環境污染[37]。

浙江省竹蓀主要種植在毛竹林、杉木林等林下,2022 年全省竹蓀林下種植面積將超過120 hm2,產值將超過6 000 萬元,純收入可超過3 700 萬元。

4.4 林下生態栽培靈芝

靈芝是我國傳統的一種名貴中藥,素有“仙草”“瑞草”“還魂草”之美譽[27],是一種著名的藥用真菌。我國人工栽培靈芝的歷史已有60 多年[26],有短段木栽培、代料栽培等模式。目前浙江省靈芝主要種植在毛竹林、闊葉林、馬尾松林、杉木林等林下。主要品種為赤芝Ganodermalucidum,其為高溫型食藥用菌,出芝溫度在27~30 ℃。根據浙江省氣候特點,適宜種植時間為4 月中下旬,出芝時間為5—10 月。菌棒種植前,應對種植地塊上的小雜木、雜草進行清除,然后用開穴機械開穴。行距、穴距根據林地中樹木密度靈活進行;開穴深度要比菌棒長度多5~10 cm。選擇晴天進行脫袋。菌棒脫袋入土后,蓋上5~10 cm 細土,以利于出芝。土壤濕潤的,蓋土后可不用淋水;土壤比較干燥的,蓋土后噴水保濕或加蓋稻草、透氣型塑料薄膜保濕。

菌棒埋入林地經過2 個月左右的時間可見幼芝露出土壤表面,隨后靈芝子實體不斷生長變大,當靈芝菌蓋邊緣黃、白色環圈完全消失,并放射出大量的煙霧狀褐色孢子粉時,可以進行采收。靈芝出芝盛產期在7~8 月,采芝期間,每采完一批靈芝,需要補充1~2 cm 厚土在采芝的區域。霜降后出芝停止,同時在種植區域加蓋一層細土或稻草防止霜凍。一般情況下,第2 年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就可看到上一年所埋菌棒再次出現幼芝,這時需要進行出芝管理。麗水市、衢州市是浙江省林下靈芝的主產區。以縉云縣浙江芝護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例,在毛竹林下種植靈芝131 號,每平方米放置規格為36 cm × 66 cm 的袋料菌棒4 個,每個菌棒產菇約9 kg,總投入約45 萬元·hm-2,可產靈芝孢子粉75 萬元·hm-2,產靈芝9 萬元·hm-2。目前浙江省靈芝林下生態種植面積約為150 hm2,產值將超過1.26 億元,純收入可超過5 850 萬元。

4.5 林下生態栽培羊肚菌

羊肚菌,屬于子囊菌亞門Ascomycotina 盤菌綱Discomycetes、盤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ohellaceae、羊肚菌屬Pezixales真菌,因其菌蓋部分凹凸成蜂窩狀,形態酷似翻開的羊肚而得名。羊肚菌屬低溫高濕性真菌,喜陰,一般在春夏之交出菇,是世界上公認的著名珍稀食藥兼用菌,其香味獨特,營養豐富,功能齊全,食效顯著。原產我國西南和華北地區。近年來,各地進行了廣泛引種,但主要局限于大棚栽培,因受極端氣候的影響,有成效的基地不多見。本研究團隊經5 年多的探索,初步獲得成功。在我國東南地區種植羊肚菌要克服2個難點:一是出菇期3—4 月適宜溫度(10~20 ℃)持續時間短,而且經常發生寒流前1 天或數天的間歇性高溫(超過25 ℃);二是需要建立一個溫度變幅小,濕度易保持的環境。解決的辦法是以0.3~0.6 hm2為種植單元,四周用地布構筑1.8 m 高的擋風墻,以減輕掃地風的影響;分別在2 m 和1.5 m 高處設置遮陰紗,以防止發菇期間歇性高溫的危害;2 月初沿種植床搭建拱高40 cm 的小拱棚,以保持濕度和溫度基本穩定。目前在毛竹林下的鮮菇產量達到5 250 kg·hm-2,產值達63 萬元·hm-2以上,利潤可達46.5 萬元·hm-2。這項技術目前已在浙江富陽、安吉、寧波和安徽岳西等地推廣。

5 林下食用菌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5.1 林下經濟研究不足,專業技術力量缺乏

林下經濟是新興、交叉學科,起步晚,綜合性強,涉及面廣,造成技術研究力量分散,主導性產業不明顯,導致目前我國從事林下經濟的研究科技人員和研究團隊較少,系統性的研究成果缺乏。

5.2 三產融合不夠,產業鏈條較短

一二三產業基地和企業多是以單一食用菌產業為主,產業鏈較短,缺少三產齊全的基地和龍頭企業。多以銷售初級產品為主,深加工率低,產品附加值不高。

5.3 市場化水平較低,品牌建設力度弱

多以個體種植為主,缺少市場意識,缺乏品牌意識,市場信息也不靈通,導致在品種選擇上存在盲目性,缺乏主導產品,標準化和品牌化建設不足,產品宣傳力度很弱。

5.4 科技支撐不足,產業效益較低

林菌產品開發利用科技水平較低,多沿用傳統的種植方式,對科學種植技術掌握不夠,致使生產成本高、效益差。

5.5 發展資金短缺,產業規模較小

林菌產業前期投入較大,多數經營者缺乏啟動資金,發展之初就受到限制,難以做大規模、拉長產業鏈條,表現為“小、散、弱”局面,管理水平偏低,產值總量偏小,沒有形成規模效應和優勢產品。

5.6 基礎設施滯后,產業發展受制約

目前,林菌產區普遍存在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缺乏,產業配套設施不健全的問題,這嚴重制約了林下食用菌產業的加快發展。

6 我國林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展望

2022 年12 月23 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做出戰略部署。因此,鄉村振興將是我國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重要工作,而要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產業振興是重要基礎。林下經濟是我國廣大山區鄉村的重要支柱產業,因此,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特別是林下食用菌產業,對我國山區的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6.1 加強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研究,建立林下經濟的復合共同體

加強林菌栽培模式、食用菌休閑食品加工與林下休閑、科普教育相結合研究,探索一產、二產與研學教育、觀光采摘等項目融合發展高效模式,建立林下經濟的復合共同體,提高林菌產業的綜合效益。

6.2 加強科技創新與技術推廣

我國是食用菌生產大國,具有較強的食用菌開發能力,目前大多食用菌品種和栽培技術適合大田與工廠化栽培。因此急需加大研發力度,選育出適合林下栽培的食用菌新品種,加強適宜林下經濟發展的優勢品種的研究與開發,加快良種選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等先進實用技術的轉化和科技成果推廣。積極探索利用我國豐富而且再生性強的竹林資源和竹質材料作為食用菌培養料的途徑和方法,以減輕林菌產業發展對我國闊葉林資源的過度消耗,保障我國森林資源的安全。

6.3 加強林下經濟產業人才培養,促進林菌專業合作組織建設

加強對林下經濟技術、管理和營銷等各類專業人才的培養。通過匯集各相關學科領域科技人員,培育一批從事林下經濟產業研究的專業技術人才;積極開展農村林菌產業帶頭人的培育,培育一批懂技術、懂管理和善營銷的林下經濟鄉土專家。積極發揮鄉土專家在林下經濟高效培育技術推廣中的引領作用,支持林菌專業協會和經營主體建設,提高農民發展林下經濟的組織化水平和抗風險能力。

6.4 出臺扶持政策,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

各級政府要積極出臺扶持林下經濟發展切實可行的政策。如設立產業基金,落實農戶小額貸款;設立專項資金,扶持電子商務、農超對接、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企業,實現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專職于林菌種植,而商貿企業專司于市場對接與銷售,實現產供銷資源的合理配置,做大做強我國的林菌產業。

6.5 完善林下經濟相關標準、導則的制定

目前,林下經濟一般都是在原有的人工林和竹林下展開,而通過林農復合經營會使森林和竹林資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增加經濟效益,這可能會導致侵占天然林,增大人工林的面積[39],不合理的開發會導致森林資源被破壞。同時,林下的食用菌產品在市場上常與大田產品混賣,缺少質量認證與特色品牌。因此,需要正確處理發展林下經濟與天然林保護之間的關系,完善林下經濟以及林下經濟產品的相關標準與導則,擴展林下經濟產品的綠色銷售渠道。根據各地資源條件、基礎設施、市場需求等,按照不同的森林環境,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態的規范化的建設標準。

猜你喜歡
蓋菇竹蓀大球
桑枝栽培大球蓋菇試驗示范取得成功
桑枝秸稈培養大球蓋菇栽培種配方的篩選
數理:大球和小球
Understanding Chinese Characters:竹
菌中皇后話竹蓀
大球泥瓷藝
“竹君”食療菜
一碗竹蓀湯
湖南大球泥瓷藝有限公司
利用黃花秸稈及空閑地栽培大球蓋菇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