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標準化區域服務與推廣平臺的建設與應用

2024-02-29 12:27褚田芬江云珠
農產品質量與安全 2024年1期
關鍵詞:稻魚稻米種養

褚田芬 江云珠 韓 晨 戴 芬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研究所, 杭州 310021)

我國面臨糧食安全壓力, 人口、 耕地、 水資源等因素都影響著糧食生產, 提高水稻產業標準化水平成為提升糧食產量、 確保質量安全的必要措施;水稻產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如種植面積減少、 勞動力短缺、 資源利用效率低等, 需要通過標準化來解決, 并以此促進提升水稻產業發展的競爭力; 現有水稻標準體系不完善, 標準數量多而分散, 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標準體系來引導產業發展。 長江中下游地區作為水稻主產區迫切需要通過標準化來促進和提升產業健康發展。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標委”)等部門提出并設立了國家水稻標準化區域服務與推廣平臺(以下簡稱“平臺”)項目, 平臺前期基礎較好, 在標準梳理、 制定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 具備推進標準化工作的基礎; 此外, 建設更為完善的標準化平臺有助于水稻品牌建設和宣傳推廣, 提升地方稻米的品牌影響力, 推動水稻產業轉型升級。 本文梳理了我國水稻產業發展現狀,介紹了平臺建設情況, 重點闡述了平臺在水稻產業發展中發揮的作用, 并對下一步工作進行展望。

一、 我國水稻產業發展現狀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 從中長期發展趨勢看, 受人口、 耕地、 水資源等因素變化影響, 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雖然有所提升, 但還面臨一定的挑戰。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 2013-2022年我國稻谷總產量呈波動上升, 2022 年全國稻谷總產量20 849.48 萬t, 與2013 年的20 628.60 萬t相比, 增加了220.88 萬t, 增幅為1.1%。 稻谷單位面積年產量由2013 年的6 717.27 kg/hm2提升到2019 年的7 059.20 kg/hm2, 增加了341.93 kg/hm2,增幅為5.1%。 近年來我國稻谷播種面積變化較為平穩, 2022 年全國稻谷播種面積約2 945 萬hm2,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1 833.2 萬hm2)的24.9%, 僅次于玉米 (播種面積4 307 萬hm2, 占比36.4%)。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均提到要重視糧食安全, 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中國人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 因此, 國家對穩定水稻等糧食安全生產的要求十分迫切, 既要穩定水稻總產安全, 又要保障稻米質量安全, 還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稻米品質提升的要求。 同時, 由于水稻是受水土資源約束性很強的作物, 我國耕地面積增長空間不大, 存在淡水資源緊張、 勞動力短缺、 生產成本增加以及強災害性氣候和病蟲害多發等不利因素, 使得水稻種植增糧與增收的矛盾日益突出。 未來水稻產業的發展, 將依靠科技進步和增強綜合標準化水平來賦能, 以實現產業體系綜合發展能力的提升。

二、 平臺建設與優勢

(一) 平臺建設目前, 長江中下游的水稻種植面積占全國水稻種植總面積的45%以上, 是我國水稻核心種植區域, 穩定該區域的水稻生產對于我國糧食安全穩定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該區域自1978 年到2016 年, 水稻種植面積由1 855.44 萬hm2下降到1 500.65 萬hm2, 減少了354.79 萬hm2, 其中降幅最大的是上海市與浙江省, 分別下降了72.26%與67.32%, 存在著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減少的問題[1], 同時農業勞動力不足與稻谷需求逐步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針對我國水稻產業發展中需求和存在的問題, 2018 年國標委啟動平臺建設,旨在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稻產業的健康發展和生態環境友好等提供支持。 5 年來, 平臺按照 《國家標準委關于下達國家農業標準化區域服務與推廣平臺項目通知》(國標委農﹝2017﹞139 號) 精神, 圍繞長江中下游水稻產業開展標準研制及綜合標準化服務, 積極推進水稻產業標準化。 具體包括: 持續跟蹤我國水稻標準現狀, 通過標準梳理、 比對分析,努力完善水稻標準體系; 協助地方進行全程質量控制、 農業規范認證和稻米質量安全等工作; 通過各種培訓和科普宣傳, 致力于提高水稻生產主體標準化技能; 開展平臺宣傳和推廣服務。

(二) 平臺特點優勢主要表現在:(1) 針對性。 為長江中下游水稻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標準化需求提供服務, 從滿足該地區水稻產業健康發展的需求出發, 極力推進水稻產業規范化生產。(2) 系統性。 平臺從頂層設計出發, 致力于建設標準體系, 其工作涵蓋了標準研制、 應用推廣、 技術服務等多個方面, 形成了綜合性廣泛的服務體系。(3)標準化。 在梳理和制定標準的基礎上, 注重實踐,強化標準化, 通過培訓和宣傳活動, 組織專家授課和基地實操, 推動標準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4) 數字化。 平臺還開展了數字化運營, 采用小程序等數字化手段開展服務, 提升網絡影響力。 (5)品牌化。 協助地方開展品牌建設, 推動優質稻米產業發展, 提升整體品牌價值。

三、 平臺作用

(一) 在開展區域內水稻標準體系建設方面的作用平臺持續跟蹤我國水稻標準現狀, 并進行標準梳理和比對分析, 以進一步完善水稻標準體系。自20 世紀60 年代以來, 我國對水稻、 玉米等重要農作物制定了數量龐大的標準, 平臺每年都對現有水稻及稻米相關標準進行梳理和統計, 對水稻標準數據庫進行更新。 除國家標準、 行業標準外, 水稻標準數據庫還統計分析了各省市制定的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 截至2023 年10 月30 日, 現行有效水稻及稻米生產、 加工及水稻生產機械和加工機械等標準共2 481 項, 其中國家標準95 項, 行業標準203 項, 地方標準1 526 項, 團體標準657 項。2021-2023 年新制定的水稻及稻米相關標準943項, 占標準總數的38%, 表明各地積極開展標準制定工作, 水稻標準體系得到不斷完善[2]。 從標準制定的內容來看, 涉及水稻產品、 生產管理、 栽培技術、 病蟲害防治、 藥效檢測方法及農藥殘留檢測、 產地環境、 災害防控、 農藥機械、 包裝貯運及稻漁綜合種養等內容?!笆濉?以來, 我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增長較為明顯, 2022 年我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286.37 萬hm2, 同比增加21.96 萬hm2,增長8.31%。 為此, 相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指導和推廣“肥藥雙減、 一水兩用” 的稻漁綜合種養生產技術標準和“控源增匯、 節能減排” 相關的水稻生產標準, 既滿足水稻生產發展所需, 也對環境保護、 低碳等作出貢獻。

雖然當前制定的水稻相關標準數量眾多, 但同時也存在標準分散不系統、 協調性差、 重復多、 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3]。 平臺通過梳理分析我國現有水稻國家標準、 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 發現生產技術特別是病蟲草害相關標準數量較多, 達1 096項, 占國家標準、 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3 種標準總數的63%; 基礎通用和產品標準也有173 項之多,加工及貯運標準有47 項; 而包裝標準只有1 項,銷售供應標準只有2 項, 標準數量相對較少。 為此, 平臺項目組建設人員通過梳理和分析我國現有水稻相關標準, 對其進行分類和歸納后, 構建了我國水稻全產業鏈標準體系 (見圖1), 并根據標準體系及相關標準數據, 在水稻生產社會化服務、 稻米檢測技術、 溯源技術及銷售供應端等方面加強了標準制定。

圖1 水稻全產業鏈標準體系

(二) 在加強水稻產業綜合標準化技術服務方面的作用隨著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工作的推進, 平臺積極參與區域內水稻標準和標準綜合體的制定, 推進水稻產業綜合標準化工作。 5 年來,在國標委的支持下, 平臺服務區域內水稻產業的標準體系建設及品牌標準服務共10 項 (見表1), 同時協助政府及主體發布團體標準10 項 (見表2)。

表1 國家水稻標準化區域服務與推廣平臺項目

表2 近5 年水稻相關團體標準制定發布清單

近年來, 浙江省積極開展了一系列以稻鱉、 稻魚、 稻蝦等為模式的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創新、 品種優化和模式探索, 構建了“德清稻鱉共生”“青田稻魚共生” 等典型的浙江稻漁模式。 針對浙江省先進的稻漁產業, 平臺組成員積極對接桐廬縣稻鱉生產主體, 為企業制定了浙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學會團體標準T/ZNZ 138-2022 《半山區稻鱉綜合種養技術規范》, 企業以標準為生產指導準則, 實現按標生產和 “肥藥雙減, 穩糧增收”; 對接麗水市農業農村局, 根據麗水地區悠久的稻魚生產歷史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制定了浙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學會團體標準T/ZNZ 167.1-2023~T/ZNZ 167.7-2023 《麗水稻魚綜合種養標準綜合體》, 從稻魚綜合種養全產業鏈產前、 產中、 產后3 個環節根據關鍵控制點綜合分析標準要素, 構建稻魚綜合種養標準體系, 制定生產模式圖和稻魚生產綠色防控手冊, 以實現麗水地區稻魚綜合種養“千斤稻, 百斤魚, 萬元錢” 的生產目標, 不僅為農業生產主體提升生產效益, 更為稻魚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標準引領。

(三) 在推進水稻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方面的作用

1.促進水稻產量提高。 地方標準DB33/T 2434-2022 《水稻兩壯兩高栽培技術規范》(由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牽頭制定) 的實施, 進一步挖掘了水稻產量潛力, 提高技術應用到位率, 縮小了面上生產水平和高產示范方的產量差距, 促進浙江省水稻平衡高產。 同一水稻品種甬優1540 審定時的公頃產量為10 128 kg, 按高產栽培模式公頃產量為12 798 kg, 農戶高產攻關公頃產量可達到14 809.5 kg, 說明按標生產后增產幅度十分顯著。 研究也發現, 以國家標準GB/T 17891 《優質稻谷》 為依據實施水稻標準化生產, 按照“減肥減藥” 的生產方式, 產量高于常規體系, 并在連續實施2 年、 4年、 5 年的土壤上產量有顯著提高[4]。

2.推動稻米品質提升。 我國現行稻米質量標準體系中包括了國家標準、 行業標準和其他標準。 其中, GB/T 17891 《優質稻谷》 實施后, 優質米品種逐年增多, 以前品種審定時更多關注產量和抗性,現在增加了品質指標、 食味指標, 使得品種培優和品質提升過程有標可依, 極有力地推進了稻米品質升級。 此外, 水稻標準制定過程中, 主推病蟲害綠色防控辦法, 提倡農業、 物理、 生物防治和生態調控, 要求使用的農藥和化肥必須符合國家和行業標準, 因此稻米安全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浙江省通過團體標準發布了T/ZJLSX 1.1~T/ZJLSX 1.6《浙江好大米》系列標準, 從種植質量控制規范、 加工技術控制規范、 儲藏運輸控制規范及質量追溯體系構建等方面, 對浙江省稻米品質管控提供了技術指標, 為浙江省稻米安全保障與品質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5 年來浙江省審定的優質米品種占比由原來的5%增加到20%。

3.協助開展全程質量控制試點工作。 依托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質量全程管控技術杭州中心, 服務麗水市山區半山區稻魚綜合種養生產主體、 紹興市上虞區早晚連作水稻生產大戶和杭州市臨安區水稻規?;N植企業, 積極幫助其實施水稻生產全程質量控制操作規范。 目前已協助青田愚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青田綠色山根田魚養殖專業合作社和青田縣歐鶴藏紅花種植專業合作社3 家水稻生產主體申報并成為全國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CAQS-GAP) 試點單位。 同時, 加強了平臺與CAQS-GAP 在線服務平臺相關功能的對接, 強化良好農業規范(GAP) 全程質量控制建設, 有效增強和提升平臺服務水平。

4.推動優質稻米品牌建設。 為推動區域范圍內優質特色稻米申報名特優新農產品, 平臺組成員與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鑒定機構(CAQS-PJ-0001) 建立合作, 開展區域范圍內特色稻米產品品質評價鑒定服務。 主動對接區域內各縣 (市、 區), 協助梳理特色稻米產品清單, 結合名特優新農產品申報要求, 選定“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浙江青田 “稻魚共生系統” 生產的青田稻魚米和青田田魚作為第一批申報產品, 通過充分挖掘青田稻魚米和田魚特異性指標, 幫助完成青田稻魚米和青田田魚的品質評價鑒定服務工作, 并成功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5.推進水稻品牌標準體系建設。 幫助麗水地區建設麗水區域公用品牌 “麗水山耕”, 完善品牌標準體系, 研究制定了《麗水山耕: 農藥安全使用規范》《麗水山耕: 肥料安全使用規范》《麗水山耕: 優質稻米安全生產規范》 等標準, 并加強標準化建設。 為地處杭嘉湖魚米之鄉的嘉善縣陶莊鎮制定《陶籮米標準綜合體》, 推進當地優質粳稻標準化生產, 為提升“陶籮米” 的品牌價值和市場影響力打好基礎。 為產業提供各種技術培訓及科普宣傳服務, 積極組織水稻全程質量控制、 GAP 認證、 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全產業鏈標準化、 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健康等領域專家團隊, 以專家授課、 基地實操、 點對點服務、 網絡平臺推廣等形式, 開展水稻全程質量控制標準化技術宣貫和培訓, 提高農業主體全程管控標準化技能。 僅2020 年就在麗水地區組織全程質量控制示范現場會及標準化技術專題培訓6 場, 培訓350 余人次, 發放全程質量控制標準化技術資料及書籍400 余份, 有力帶動了當地水稻生產主體按標生產。 還通過網絡平臺加強宣傳, 借助“一縣一品一策”“浙江農安” 等微信公眾號, 宣傳稻作文化歷史、 稻漁綜合種養技術、 病蟲害綠色防控、 農藥安全使用以及稻作研學活動等內容, 積極探討水稻產業和農文旅及科普研學相結合的發展方式。

四、 前景展望

農業標準與標準化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是農業品牌建設的重要內容。 水稻生產是農業生產的重中之重, 持續地加強和推進水稻生產的標準化, 仍是工作的重點和目標, 下一步應從4 方面推進工作。

(一) 進一步完善標準體系建設認真貫徹落實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有關農業生產“三品一標”(品種培優、 品質提升、 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的精神和2022 年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十四五” 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 精神, 平臺應著重為水稻全產業鏈標準化服務, 組織開展水稻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 積極推動水稻綜合標準化生產, 以解決目前水稻標準數據龐大、 標準內容重復嚴重、 部分標準標齡過長、 標準過于分散、 實際應用難度大、 適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的現狀。 根據《農業農村部關于開展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創建的通知》, 平臺將積極參與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構建: 以稻米產品為主線, 以強化全程質量控制、 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促進融合發展為目標, 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 開展標準梳理、 比對分析和跟蹤評價, 按照“有標貫標、 缺標補標、 低標提標” 的原則, 制定產地環境、 品種品質、 產品加工、 收儲運及包裝標識等方面標準, 進一步構建和完善科學、 合理的現代水稻全產業鏈標準體系。

(二) 進一步強化平臺示范基地建設建立健全水稻標準化示范基地的標準化制度體系, 實施設施設備標準化改造, 推進水稻綠色生產技術和生態循環模式應用發展。 同時, 在制定配套的標準綜合體的基礎上, 選擇示范性強的主體, 在基地實行統一標識標牌, 實行制度上墻; 編制簡明易懂的模式圖、 明白紙和風險管控手冊; 建立標準化專業隊伍, 開展標準宣貫培訓, 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帶動區域水稻生產實行統一品種、 統一技術、 統一管理。 平臺將積極推行標準化示范基地的建設, 因地制宜幫助規?;a區域構建標準綜合體, 并對示范基地依標生產情況進行監督和評估。

(三) 進一步推動平臺數字化建設在現有“浙江農安” 公眾號的鏈接下, 不斷依據需求來開發平臺小程序, 提升平臺服務產業的能力, 加強優質稻米的推介及展示, 培育大米品牌, 推進區域內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

(四) 進一步提升平臺服務水平推動開展相關標準績效評價及驗證工作, 提升水稻標準化生產服務能力。 積極爭取有效運行經費, 擴大平臺的宣傳力度, 對接浙江省水稻種植合作社、 種糧大戶,推廣水稻標準化生產體系至長江三角洲地區, 提升平臺服務功能, 平臺將繼續為構建和推廣“最嚴謹的水稻標準”、 確保我國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猜你喜歡
稻魚稻米種養
隱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田里的農耕智慧
——稻魚鴨共生復合系統
稻米香噴噴
山西靈石:種養專業合作社助農增收
花椒樹下做文章 生態種養增收入
循環種養 帶富鄉鄰
鄱陽縣富大種養專業合作社
綠色水稻種植技術
到2022年,安徽省稻魚綜合種養將達600萬畝
發揮內外因作用 促進稻米業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