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60年代蘇州吳縣中醫講習班考究

2024-03-02 15:46任曉琴金慶雷王鑫劉昊輝湯海林唐曉龍
關鍵詞:講習班醫派吳門

任曉琴,金慶雷,王鑫*,劉昊輝,湯海林,唐曉龍

(1.蘇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江蘇 蘇州 215000;2.蘇州市吳門醫派研究院士材學派研究所,江蘇 蘇州 215000)

近代以來,在西醫東漸背景下,中醫多次遭受歧視與扼殺,如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廢止中醫案[1]、反中醫政策的出現等。盡管蘇州吳縣(今已撤銷建制,原吳縣地區涵蓋今之蘇州姑蘇區、吳中區、相城區等)為吳門醫派的核心傳承地之一,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該地中醫未能實現良性發展。1949年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及中醫學的發展,自1956年起,全國各地陸續開展中醫帶徒弟工作。吳縣衛生局在1963年籌設吳縣中醫講習班,搶救性保護、傳承中醫藥,然而有關這段講習班的歷史資料零散,筆者通過考證及調查,一定程度上再現了講習班的歷史原貌,具體情況概述如下。

1 吳縣中醫講習班開設的時代背景

1.1 醫療衛生概況

1950年8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確定了衛生工作的三大方針: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1952年12月第二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提出了“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原則,至此,我國衛生工作四大方針正式確立。自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醫療衛生工作逐步完善,衛生防疫站、聯合診所、保健站等隨之迅速發展。為貫徹四大方針,吳縣于1949年11月建立吳縣人民醫院,20世紀50年代初建立吳縣婦幼保健所、吳縣血吸蟲病防治站,并成立吳縣衛生工作者協會,協助社會醫務人員組織聯合診所。1958年在聯合診所的基礎上,吳縣建立了35個人民公社醫院。1966年至1971年吳縣先后建立4個地區人民醫院和沙湖療養院[2]5。1969年至1970年該縣全面實施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初步形成縣、社、隊三級醫療衛生網,吳縣各醫院病床床位數從1950年的27張增至1960年的653張,衛生技術人員由1950年的281名增至1960年的1 085名[2]29。

1.2 中醫行業教育狀況

近代以來,中醫的傳承與發展面臨重重阻礙,大批中醫教育家為了中醫的存續和發展積極創辦中醫教育模式。民國十五年,王慎軒創辦蘇州女科醫社,但于民國二十六年日軍侵占吳縣后停辦;民國十五年,季愛人等籌辦蘇州中醫傷科、女科研究社;民國十八年,承淡安在望亭創辦中國針灸研究社;民國三十五年,吳縣中醫師公會籌辦中醫講習所[2]148-149。為了解決中醫后繼乏人的問題,1956年1月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提出以師帶徒的方式培養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同年4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出臺《關于開展中醫帶徒弟工作的指示》與《1956—1962年全國中醫帶徒弟的規劃 (草案)》,明確“以帶徒弟的方式,在今后7年內培養新的中醫48萬名”的目標[3]。1958年,江蘇省衛生廳下發《關于中醫帶徒的幾項規定》《關于開展中醫溫課的意見(草案)》,規定了江蘇省師資要求、學習內容、學習期限等[4]。根據文件要求,吳縣在1959年春的醫工代表會議上舉行了拜師儀式,25名有經驗的中醫收徒120名[2]154。為了進一步幫助中醫學徒提高醫學理論和診療水平,培養具有真才實學的中醫后繼人才,吳縣衛生工作協會和吳縣衛生人員訓練班在吳縣醫學會的支持下,于1963年10月籌設了吳縣中醫講習班,即中醫學徒進修班。

2 吳縣中醫講習班的開班概況

2.1 對象及費用

年齡在16~28周歲,政治思想純潔,身體健康(無傳染性疾病),初中畢業或具有相當于初中的文化水平,并有志學習中醫的男女青年均可報名參加講習班。學徒需遵循“自找老師、自費學習、自找出路”的政策,并在吳縣醫學會備案記錄。入學考試內容為將《桃花源記》譯為白話文,學徒通過考試后可進入吳縣中醫講習班。經查閱檔案,有57人入選(圖1),其中8名學徒未獲衛生局批準,因此最終有49名學徒進入講習班[5](實際聽課學生人數為50人,其中1名為旁聽生)。進入講習班的學徒無需繳納學費,大部分學徒在學習余暇通過為衛生所和聯合診所服務領取補助,約15元/月。

圖1 吳縣中醫講習班學徒考試成績及錄取名單

2.2 教學安排

1963年,吳縣衛生工作者協會承辦該講習班,以“集中上課,隨師見習”的形式開展教學工作,教學地點設于蘇州市東大街駙馬府堂60號石庫門處(吳縣衛生局原址),學徒住宿地點在蘇州市滾繡坊23號(吳縣衛生工作者協會原址)和吳縣第一招待所,每月集中學習4~6天。因學徒跟師時間不同,文化水平有別,理解能力各異,講習班在早晚分別安排2小時讓學徒進行分組討論,交流心得體會,并安排任課教師進行輔導與答疑。每次課程結束時,任課教師會布置課外作業,以了解學徒學習情況,同時也借此培養學徒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講習班原計劃開設中醫課程3年,西醫課程1年,學徒進行4年學習后可結業。每學年分上、下兩學期,每學期上課5個月,每月上課20學時,共計800學時[6]。但經考證,講習班教學工作并未按教學計劃進行,部分學徒因經濟狀況、參加血吸蟲病防治工作、轉至檢驗培訓班或護理培訓班、參軍等原因未能進一步學習。1965年,為進一步加強對中醫學徒的管理,解決學徒分散、上課地點不固定、經費不足等問題,應吳縣衛生局要求,講習班改由縣衛生人員訓練班承辦,召集中醫講習班中的24名學員在東山鎮吳縣衛生學校進行學習,為期3個月。

講習班授課教材采用1964年上??茖W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醫學院試用教材重訂本,包括《中國醫學史》《內經》《中醫藥物學》《中醫診斷學》《方劑學》《傷寒論》《中醫內科學》及《溫病學》等。

講習班注重培養學徒對中醫經典閱讀理解能力及傳統文化素養,增設了古文、書法等選修課程,要求學徒背誦、默寫相關內容,并增加古文今譯、臨摹名家字帖等學習內容,以加強學徒對中醫經典著作的理解,培養學徒使用毛筆書寫醫案的習慣,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2.3 師資概況

據筆者考證,吳縣中醫講習班聘請當時吳縣著名中醫師授課,如金里千、顧允士、李澍人、錢文才、趙逸帆、姚一航、張靜安等,他們來自吳縣滸關、渡村、跨塘、唯亭等聯合醫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表1)。

表1 吳縣中醫講習班師資概況

筆者走訪了講習班姚一航老師,其早年受業于蘇州七子山世醫顧乃績,后師從名醫汪星伯。1947年姚一航通過全國中醫師考試,1950年在家鄉行醫,1955年組建聯合診所,1957年于江蘇省中醫學校師資班(一年制)畢業,先后任教于北京中醫學院、內蒙古醫學院。返蘇后任吳縣第二人民醫院副主任中醫師,曾任江蘇省針灸學會理事,蘇州市中醫學會、針灸學會理事,吳縣醫學會副會長等職。

講習班班主任金里千,曾任縣政協第一至四屆常委、吳縣科協常委,為吳門醫派士材學派第10代傳人,16歲隨岳父殷駿生學醫。民國十年,金里千在甪直鎮開設“春常在室”診所行醫,為上海中醫學會會員、醫界春秋社社員。1952年起金里千任吳縣醫學會副主任、吳縣中醫中藥研究會主任。1954年底其與殷季達組織個體醫生成立甪直鎮聯合診所,1956年調任吳縣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1969年調至斜塘地區人民醫院工作。金氏善治風、癆、臌、膈等疑難雜癥,處方用藥簡、便、廉、驗。1980年,江蘇省衛生廳授予其“江蘇省名老中醫”稱號。

2.4 學徒概況

講習班學徒共50名,除盛杏珍、李南仁等49人外,尚有班主任金里千之子金慶雷旁聽學習。筆者通過對1名教師、14名學徒的實地走訪了解到,這批學徒多出生于1939~1945年間,多數學徒在初、高中畢業后于當地聯合診所跟師學習,因大部分學徒初中畢業,故認定其具有中專學歷,這與蘇州中醫講習班的學歷認定有所區別。1963~1965年,在中醫講習班學習期間,部分學徒因故未能結業,因而未從事中醫醫療工作,如朱電、羅良煜、許元生、許佩英、唐希平、朱景春、沈永生、陸鳳珠、沙巨舟、陸志浩、顧禮民、周惠英、巴鎮偉、沈祖芬、孔祥旭等。其余20余人,部分人員雖未完整參加講習班學習及實習過程,但都有跟師學醫的經歷,后期也繼續從事中醫醫療工作,在基層中醫醫療機構工作崗位上發揮作用。如范榮剛跟師于許玉岡,為光福衛生院院長;顧唯琛跟師于其父顧允士,為唯亭鎮衛生院副院長;徐德熙跟師于其父徐益民,為東山衛生院針灸科醫生;朱文彬跟師于葛氏傷科葛云彬之徒魏鴻標,在光福衛生院、西山衛生院中醫骨傷科從事救治工作;張世昌跟師于張氏外科張承氣之徒范欽華,在木瀆衛生院中醫科工作;吳同寅跟師于其父吳仲樞,在東橋聯合診所中醫科工作;張麗菊跟師于朱仁齋,在蘇州市市政設施管理處所設的醫務室工作至退休。他們中有很多人成了中醫醫療骨干,目前仍在中醫臨床一線工作,并為社會培養了一批中醫藥人才。如金慶雷為士材學派第11代傳人、金氏內科診法第2代傳人、“七子山顧”第8代傳人,近年來任蘇州市吳中區師承老師,收徒7名,其工作室2021年入選蘇州市吳門醫派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坊。張南生跟師于唐拯民,在相城區中醫醫院帶教多名年輕中醫。

2.5 結業情況

講習班學期末進行期終考試,為完成全部學習任務,學徒還需提交1篇畢業論文,由班主任負責審核。經考核合格的學徒,1966年1月起分別被安排至蘇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蘇州市人民醫院、蘇州市中醫醫院、蘇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等實習半年,實習內容主要以在門診跟師抄方為主。

1965年,吳縣中醫講習班學徒結業后在衛生局備案,但并未領取結業證書。1984年,經省政府同意,省衛生廳、高教局、人事局聯合發文,在1950年至1966年間培養的6 000多名中醫學徒,未畢業的大專、中專中醫藥院校學生中,選取3 400名在職中醫藥人員,視其具有大?;蛑袑M葘W歷,并給予相應薪資待遇。通過考察朱文彬、顧唯琛、吳同寅等人的學歷證明獲知,1986年5月,根據蘇高教中(84)47號、蘇人四(84)46號、蘇衛人萍字(84)第22號《關于解決部分中醫藥人員學歷、工資等遺留問題的通知》,蘇州市衛生局為學徒出具了中專同等學歷對待證明書(圖2)。

圖2 蘇州市衛生局中醫學徒中專同等學歷對待證明書

3 吳縣中醫講習班的歷史評價

蘇州名醫輩出,醫學著述豐富,代代傳承的世醫流派和醫學思想不斷創新的學術流派形成了頗具地域特色的吳門醫派[7]。據《江蘇歷代醫人志》記載,明清時期江蘇省醫家2 256人,其中吳縣籍醫家便有307人[8]。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吳縣中醫從業人員普遍年齡偏高,后繼力量薄弱。為貫徹黨的中醫政策,吳縣中醫講習班應運而生。雖有政府部門統一組織,但隨著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部分學員被抽調去做其他工作,加之入選標準、待遇標準等未明確及配套政策未完全落實等原因,講習班未能較好地延續,開班時間較短,參加的學員亦有不少半途而廢?;仡欉@段歷史,講習班的開展確實存在諸多不足,但這是吳縣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為中醫的傳承發展所作出的努力,具有一定歷史意義。

3.1 光大吳門醫派,緩解中醫基層后繼乏人的局面

吳門醫派肇啟于元代,發展于明代,成熟于清代,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逮至民國時期,蘇州地區仍涌現出以治溫病為著的經綬章,門墻桃李百余人的醫學教育家、名醫李疇人,善治風、癆、臌、膈等疑難雜癥的“七子山顧”的顧允若等一批具有??铺厣膮侵忻t。20 世紀 50 年代初,蘇州創辦了蘇州中醫??茖W校,成立了蘇州市中醫醫院等[9]。在各級部門的推動下,吳縣衛生局在開展中醫帶徒弟運動同時,于1963年開辦吳縣中醫講習班,邀請吳縣地區具有系統中醫學識、有一定的臨床經驗、在群眾中有一定威望并有授課能力的中醫授課,他們中有吳門醫派士材學派第10代傳人金里千、李疇人之嫡傳李澍人、“七子山顧”第7代傳人姚一航[10]等。通過講授中醫基礎理論、中醫經典、書法等,豐富了學徒的中醫理論知識,提高了學徒的傳統文化素養,進而增強了學徒們整理繼承老中醫學術思想的能力。

通過理論學習與臨床跟診實踐相結合的明體達用、知行合一的培養模式,學徒的中醫思維與臨床能力日益提升,為吳門醫派培養了后續力量。這種以講習班傳授理論知識結合名中醫帶徒的模式,有助于學徒打下堅實的中醫理論基礎,同時規避了民間中醫師帶徒的弊端,破除了傳統中醫師承“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傳媳不傳女”“傳子不傳婿”等保守思想,規范了中醫藥師承工作規則,解除了學徒學習中醫的束縛,為大規模培養高質量的中醫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自上而下推進了吳縣中醫的傳承與發展。

講習班共計培養了50名中醫人才,通過培訓,提高了其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盡管部分學徒未能完成學業,但最終仍有20余名學徒繼續從事中醫醫療工作,他們當中部分成了當地醫院的業務骨干。講習班的學徒多來自衛生所或聯合診所,講習班的開辦既壯大了中醫隊伍,緩解了當時中醫界后繼乏人的情況,又利于學徒汲取上一輩老中醫的臨床與理論經驗,傳承醫學思想,如金慶雷、范榮剛、張南生、張祥官、吳同寅等人,總結中醫臨床經驗并發表學術論文多篇,收徒多名。還有學徒成立了吳門醫派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坊,為傳承吳門醫派精華、強化基層服務體系、培養基層優秀中醫藥人才作出了一定貢獻。

3.2 注重中醫經典與實踐并重的教育模式

院校教育是指在課堂統一講授中醫理論基礎知識,達到基礎知識的統一化、規范化,從而實現教育的規?;蜆藴驶?。講習班的教學方式類似于院校教育,這是符合當時歷史條件下的吳縣中醫發展和社會需求的。通過對具有一定文化基礎且對中醫有一定興趣的青年集中授課,學習過程中學徒分組交流互助,并進行臨床跟診,從而達到因材施教和培養個性化人才的目的。講習班的培養模式明顯區別于當時的民間師帶徒模式,對于現代醫學教育也有一定的啟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重視經典,夯實理論基礎。講習班的教學科目包含內經、傷寒論、溫病學等,強調在中醫教學過程中需重視經典,經典中蘊含著理論體系基礎與中醫辨證論治和理法方藥的精華,需深入理解并熟練運用。②強化實踐,提升臨床能力。中醫學習僅通過讀經典、學理論是不夠的,同時還要通過跟師學習提高臨床技能。講習班每月集中授課4~6天,其余時間均在臨床跟師學習。講習班學徒在經過3個月的理論學習并通過考核后被安排至蘇州市中醫醫院等醫院門診抄方實習半年,在臨證中進一步提高辨證論治水平,強化中醫思維。

3.3 為中醫帶徒弟探路,探索現代中醫師承教育模式

吳縣中醫講習班的開設是吳縣中醫帶徒弟運動的具體實踐。通過政府部門的推動和主導,講習班教學內容實現了統一化、結業考核標準化,提高了師承教育的質量,為現代中醫師承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參考。講習班的探索為完善中醫師承教育模式提供了借鑒。師承教育模式的完善需上級主管部門發揮主導作用,對師資、教學過程、學員遴選等制定明確、統一的標準,為培養中醫優秀人才提供可靠保障。如1979年后各地先后恢復的中醫學徒班,以及國家推動的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都是中醫師帶徒教育方式的延續和改進,目前院校教育中的師承教育亦是此種模式的進一步完善。

開辦吳縣中醫講習班,是基于當時歷史背景下,繼承發揚祖國醫學遺產、培養基層衛生力量而采取的積極措施。蘇州中醫帶徒弟運動相關史料較少,通過對吳縣中醫講習班的調研,可以豐富相關歷史史料,對吳門醫派研究及當地中醫的傳承發展具有一定意義。

猜你喜歡
講習班醫派吳門
第十七屆中國中文信息學會暑期學校暨《前沿技術講習班》(CIPS ATT 30&31)開放注冊
古物晨列所:吳門畫派的創始人
山陽醫派宗師吳鞠通
傳承孟河醫派 弘揚國醫精髓
金陵醫派——金陵名家周華龍平衡“五點法”為主治療臀上皮神經損傷臨證選粹
吳門畫院師生書畫作品聯展開幕
孟河醫派三大家及傳人檔案追蹤
學詩3
第一屆現代催化化學高級講習班·第三輪通知
第一屆現代催化化學高級講習班·第三輪通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