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發展區理論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研究

2024-03-03 20:01豆中中
大學·研究與管理 2024年1期
關鍵詞:青年大學生最近發展區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在我國教育領域廣受關注和應用。文章探討了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核心要點,以及如何基于此理論幫助大學生構建心理健康的“腳手架”機制。通過了解大學生心理需求的實際發展過程,提出了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對策和目標,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本研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有重要啟示,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提供了有益的指導。

關鍵詞:最近發展區;青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腳手架機制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的目標。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遵循教育規律,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非同步問題(Non-Synchronization),即“最近發展區”的個體差異。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提出,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確定學生已達到的和可能達到的發展程度,走在學生發展的前沿。利用學生最佳的學習時期,促進學生的發展。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時代,最近發展區理論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值得深入研究以及借鑒。

一、“最近發展區”理論要點

維果茨基(Lev Vygotsky)是20世紀早期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社會學文化歷史學派創始人,對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教學理論突破了以往對學生現有水平發展的認識,他提出了“教學先于發展”的理論,其中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更是深刻影響了教育教學實踐。

(一)兩種發展水平

最近發展區又譯作“潛能發展區”,即學生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與其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需要教育者指導和協助才能開發。根據維果茨基的理論基礎和出發點,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已達到的和可能達到的。明確兩種水平的關系是教師引領學生把握發展潛力的重點,也是教育對學生發展起主導和促進作用的前提條件[1]。

(二)走在發展前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

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本質特征是不以強化已形成的內在心理功能為目的,而以激發和形成潛在的心理健康功能為使命。維果茨基認為,教育的本質特征是通過教學引起學生的近期發展區域,即一系列內部變化的發展過程,通過教育教學引起、喚醒和啟迪學生[2]。這些發展過程最初是學生通過周圍環境進行的,也是通過重要他人的合作過程進行。當這些內在啟發性的發展逐漸轉變為自我發展時,就變成了個人自身內在的精神財富。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關注個體正處于形成和發展的積極狀態比強化已完成的發展過程更具有教育意義。這是教育學理論上的一大進步,它把“適時”定位在了發展的前沿[3]。只有走在發展前沿的教學,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教育教學最佳期的把控

維果茨基提出,學生有一個最佳的時間段來掌握某種技能,也就是最適合形成技能的時期。優質的教育教學應處于“教育教學的最佳時期”,即學生的第一發展水平與第二發展水平之間的動力點燃狀態[4]。新的學習建立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是在原有知識和狀態基礎上不斷拓展和深化,而“教育教學最佳時期”由最近發展區決定。教育工作者應該通過判斷辨別學生的原有心理和智力發展水平,并為之提供有效的教育教學支持,以促進學習者的心理健康和智力發展。

二、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水平的探析

青年心理的不平衡發展和復雜的矛盾交錯是其特點之一。了解和分析各發展階段青年大學生的心理矛盾是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的關鍵。由于在校受教育時間較長,大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相對不足,其心理成熟度相對于生理成熟度滯后,加上傳統價值權威的降低以及現代價值多元化的沖擊,使得當代大學生的心理表現出積極和消極的兩個方面。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處于心理上的“斷奶期”,可能失去了外部約束,而自我約束能力還未完全形成,因此各種心理矛盾和沖突相互交織。為此,教師應該全面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設立遞進式心理健康發展路徑,以達到引導實現教育目標的目的。

(一)大一年級求學初期:青年大學生向成人期轉化的開始

剛入學的大一新生一般處于青年初期,其心理發展水平明顯帶有青年初期的特征,其從依附于父母、師長的安排轉變為自我塑造的努力,這一轉變是由不成熟的個體漸變為成熟的社會人的過程,需要逐步適應的狀態和環境。當然,由于原有的心理狀態各不相同,適應能力也有所不同,在這個轉折點上,有的新生進入大學校園很快就適應了,有的新生適應力差,情緒起伏大。青年的心理特征:充滿青春朝氣、慷慨激昂、躍躍欲試、想象豐富,追求自我實現和創造性的社會自立,一些學者認為其是“風起云涌”的青春期風暴,情緒特點較明顯。

(二)大二大三求學中期:正在走向成熟,尚未真正完全成熟

在大學二年級和大學三年級這個階段,青年大學生開始逐步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這是一個重要的時期,青年大學生的社會見解不斷成熟,學習目標明確,同學關系變得更為社會化。此時,青年大學生的興趣范圍擴大,成就動機和競爭意識逐步發展,思維能力不斷提高,能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智力發展處于高峰時期,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抽象思維等能力都處于較高狀態。青年大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也不斷提高,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抽象思維能力是影響青年大學生智力發展的核心因素。從韋克斯勒(David Wechesler)的智力量表分數可以看出,20至25歲之間是智力發育的頂點,25歲以后達到言語測驗的頂點,并且可以一直持續到40歲以上。因此,青年大學生的智力已發展到最佳水平。

(三)大四畢業進入社會或繼續求學深造期:心理發展趨于成熟

在大四畢業進入社會或繼續深造求學的階段,青年學生的心理發展逐步趨于成熟。他們開始更加關注畢業和工作去向,課外活動和班集體生活的頻率逐漸降低,戀愛問題公開發展或穩定下來。在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中,他們逐漸擴展了自己的交往領域,情緒也開始發生積極的變化。他們表現出自主性,在決定自己的需求和權利問題上相對獨立。他們能夠下意識地通過理智來控制自己的情感[5],更加尊重社會道德評價的原則,對集體給予的評價也更加敏感。這些表現都表明大學生青春晚期已處于成人之前發展的全面成熟,但進入成年早期仍將繼續發展。

在這個時期,一方面,青年的注意力逐漸轉向政治、經濟、社會和道德體制,并開始將個人生活和社會環境的變革聯系起來,從社會生活領域和自然界的發展變化來深入分析與思考問題。另一方面,他們也逐步發現現實的某些實際狀況并不與自己的想象一樣,理想與現實還不一致。他們可能會在高估或低估自我中徘徊,對自己的現狀和前途過分肯定或迷茫。

一項工學院校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在政治理想方面,有93%的學生關心國家命運與前途。在生活理想方面,大三年級具有“既為別人,也為自己”思想的比例最高,占85%,其次是大四年級占83%,而大一、二年級分別為62%與67%。在職業理想方面,要求“既有一個合乎自己心愿,又符合祖國需要的工作”的人數,高年級比低年級更多。這些結果表明,在大四畢業進入社會或繼續深造的階段,青年學生已經開始思考和探索自己的政治、生活和職業理想,并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認知和價值觀念。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最近發展區 “腳手架” 機制構建

“腳手架”教學論(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杰羅姆·布魯納(Jerome Seymour Bruner)借用建筑行業的一種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論。它通過提供類似“腳手架”的輔助,幫助學生完成超出其現有能力范圍的任務,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能力的塑造過程。教育工作者在這種社會性交互作用過程中起到引導的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澳_手架”的教學過程,是學習者自主學習和發展能力的塑造過程,而教育教學“腳手架”的拆除是教育和教育工作者價值所在。

有效的、卓越的教育和教育工作者能正確預知學習者正在發展、即將形成的心理和行為,從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施加積極影響。青年大學生處于心理結構可塑性最強的自我同一性建立時期,大學是青年大學生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角色迭代。在這個時期,青年大學生逐步掌握符合自己的年齡和身份的社會角色結構,從社會地位、社會態度、職業角色等方面不斷重構自我個性品質結構[6]。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識別青年大學生學習和心理特征的最佳期限,以及了解和把握青年大學生的學習發展大環境和個體差異。使學習者由被動學習逐漸轉變為主動學習,并通過適當的教育教學支架(如教師的示范、提問或暗示)引導學生發展,從而達到學習者的訓練最佳效果,最大限度地激發個人的潛能。

(一)求學初期:適應能力和壓力應對策略

初入大學的青年學子需要友情、理想、歸屬感和愛,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欣賞、尊重和鼓勵。雖然青年大學生在同一環境下生活學習,但心理距離可能會造成隔閡,教育工作者需要細心觀察學生的心理變化,充分了解他們的思想情緒特點,及時給予幫助和引導。教育工作者應注意指導大一新生穩定情緒,避免因不適應而產生挫折感。教育工作者應循循善誘,引導新生培養集體觀念,處理好人際關系,使其在群體生活中獲得良好的適應能力。

教育工作者應該明確,青年時期的自我意識發展是必然的,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矛盾并非不良現象。雖然這些矛盾會暫時使得青年學子的情緒、心理和行為產生適應困難,但從另一方面看,矛盾的存在也為發展提供了契機和挑戰。大學新生在面對矛盾和危機時,也會有更深入的自我反思和全面的自我評價,進而正確評價和看待同伴,理性思考,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盡力解決矛盾,使矛盾成為促進心理發展的積極助推力。

(二)求學中期:漸進發展和綜合能力提升策略

在大學生心智發展、思想理解和內化的過程中,教育教學與學生思維等高級心理之間具有較為復雜的相長關系。因此,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和指導,是大學生思維和心智發展的必要因素。這一時期的青年大學生具備了多方面的自我認識和理解能力,能夠反復衡量自身的行為表現和品質特點。他們不僅經常思考涉及自我認識的問題,還經常有意識地將自己與周圍的同學、教師以及社會角色進行比較,并從別人的態度中了解自己。為此,教育工作者應該引導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為他們搭建各種平臺,展示自身能力,并使他們投入鍛煉心理承受能力的現實情境中,重新認識和評價自己,不斷校正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最佳結合點。雖然青年學生的理想或志向水平不同,但只要與現實環境和條件相適應,就有利于他們積極性的發揮。

(三)即將進入社會階段:實踐檢驗和就業擇業準備策略

在即將進入社會的階段,青年大學生已經具備了更強的獨立性,他們會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興趣去學習知識。青年對知識渴求強烈,但辨識能力較差,教育工作者應引導他們多分析、多討論,幫助他們辨別良莠不齊的信息,厘清想象與現實的差異,培養自制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以避免因好奇心而失去對行為的控制。大學階段是青年大學生通過社會化形成意志品質的最佳時期[7],青年大學生個性品質、知識和技能的形成,都與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畢業后的實際需要相關聯。教育工作者應該引導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他們進行就業擇業準備,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為他們順利進入社會做好準備。另外,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青年大學生的年齡和性別特點,以此增強教育效果。其中,性別差異心理可以幫助教育工作者因性施教,充分發揮青年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優勢[8]。

從總體上看,“腳手架”教育機制能夠有效幫助教育工作者引導青年大學生穿越“最近發展區”達到新發展階段。教育工作者通過了解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選取適當的教育內容和難易程度,設置不同類型的“腳手架”,最終引導學生獨立完成社會化,達到新的發展水平。

四、結語

“愛”是教育之魂,是現代教育實現個體全面發展的人道主義原則。為了讓交互式“腳手架”在教育教學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教育組織者應為青年大學生提供輕松安全鼓勵期待的教育教學互動環境,使青年大學生感受到自我發展的意義和尊重,激勵青年大學生形成內在的學習動力和自我發展動力,使其不斷產生認識上的不平衡和探索動力。教育工作者應樹立服務學習者的理念,教育過程中要明確學習者是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人,其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應注重學生個人、個性、整體和終身發展,幫助學生“搭建腳手架”,調動和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其自主學習和健康發展。當然,教育過程中的腳手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需要進行拆—建—再拆—再建—最后再拆的復雜過程,需教育工作者酌情把握。

教育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教學活動要遵循多種教育規律。正確、好的教育方法是合乎規律的方法。教育規律包括學生的生理、心理和思維運動規律,以及各學科的學習規律等。而不同學習者又具有不同的個性特點,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探索、刻苦鉆研,不斷認識新規律、發現新規律,從學習者的實際出發,運用恰當的方法,促進學習者健康成長。

教育在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作用越發凸顯?,F代化的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考慮當代青年大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其個性發展的獨立需求,以飽滿的教育熱情和高超的教育智慧,通過“傳授給學習者新穎的、合乎自身境遇的思想,以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從而激發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創新能力”[9]。教育和教育工作者應將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貫徹到學習者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去,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識地將教育與育人相結合,注重知識傳授與思想品德的有機結合,探索具體結合的有效途徑,致力于形成求實與求善和諧交融的教風,使青年大學生深入了解自己的身心稟賦、興趣愛好和人生目標,成長為有尊嚴、有教養、有道德、獨立自由、身心健全的公民。

參考文獻:

[1] 孫穎,王芳,楊英英. “最近發展區”理論對工程教育的啟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6):96-98.

[2] 劉寧,余勝泉. 基于最近發展區的精準教學研究[J]. 電化教育研究,2020,41(07):77-78.

[3] 王東美,項可嘉,魯艷樺. 不同流派案例的治療協作分析:基于治療性最近發展區理論[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2,30(04):755-756.

[4] 于友成. 最近發展區:高校輔導員職業成長機制研究[J]. 江蘇高教,2015(04):80-83.

[5] 紀陽,黃冰堯. 意義發展區和生成型自腳手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5):187-188.

[6] 陳靜. 最近發展區理論教育價值的深度解讀[J]. 教學與管理,2015(09):8-10.

[7] 白雪. 最近發展區理論視閾下的教學超越性研究[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7(02):17-20.

[8] 吳志華,王思漪. 最近發展區理論下的學生實踐能力發展及活動教學模式構建[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08):44-46.

[9] 王佳麗. 從最近發展區理論看幼兒體育教育之重構: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在幼兒體育教學內容及階段劃分中的運用[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06):101-103.

(薦稿人: 孫永泰,集美大學《集美大學學報》副主編,副編審)

(責任編輯:莫唯然)

作者簡介:豆中中(1981—),男,碩士,無錫太湖學院研究實習員,東北林業大學,研究方向為教育心理學及高等教育學。

猜你喜歡
青年大學生最近發展區心理健康教育
論青年大學生群體艾滋病預防健康教育
做好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析
當代青年大學生的網絡民主觀調查研究
結合一堂考核課試論經典小說的品鑒與賞析
基于“最近發展區”的班級內分層教學研究
論促進幼兒“最近發展區”的路徑選擇
淺析新形勢下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簡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魯南地區青年大學生信仰現狀及信仰教育對策研究
淺析高中數學課堂的提問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