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電影《百鳥朝鳳》看民間技藝的師徒傳承及其禮俗①

2024-03-05 10:30楊傳杰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山東濟南250100
關鍵詞:百鳥朝鳳禮俗嗩吶

楊傳杰(山東大學 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唐家路(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中國民藝研究所,山東 濟南 250100)

吳天明導演改編自肖江虹同名小說的電影《百鳥朝鳳》 于2016 年首映,雖是影視作品,但其中蘊含和倡導的技藝傳承觀念和思想,是傳統民間文化的集中反映。影片以游天鳴拜師學藝、自立門戶、難以為繼、新的機遇為主線,表現了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時代背景下,在民間文化生態演變過程中,嗩吶技藝從“人人敬之”到“無人問津”的悲情生命史,以及兩代嗩吶藝人不顧一切地追求、傳承嗩吶技藝的生命意識和匠心精神。就像導演生前說的那樣,“現在的觀眾就算不愛看,就當我拍給未來的觀眾看的”。[1]影片以一種直擊現場、卻又無能為力的緩慢撕裂的現實敘事,不僅僅是為正在逝去的優秀傳統文化吟唱挽歌,更重要的是深刻表達了傳統技藝乃至傳統文化在斷代和消亡的危機形勢下,試圖以嗩吶為象征符號,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意識,實現發自內心的文化自省、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傳統民間技藝的傳承歷來重師承、講來源,一代又一代民間藝人續寫著技藝傳承的宏大譜系,他們既是民間技藝的傳承者,又是生存狀況的親歷者。影片中師父焦三視嗩吶如生命、徒弟天鳴恪守誓言義無反顧以及二人親如父子的師徒情構成了電影的主調,同時,嗩吶技藝的文化傳承更是影片表達的重要內容。小說對嗩吶技藝傳承進行了富有民間文化質感的細致描寫,電影在小說基礎上二次創作時又考察、吸收了陜西嗩吶行當的地域文化傳統,使影片在展現收徒、傳藝、經營等細節方面反映了傳統民間技藝的傳承特性和歷史民俗。就影片中的收徒觀念、授藝方法、禮俗規范等進行深入探究,不僅有助于理解影片傳遞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文化立場等思想內涵,也為傳統技藝傳承研究提供了另一個視點,在當下乃至未來文化發展、傳承和藝術教育等方面具有理論價值和啟示作用。

一、以德為先、德才兼備的擇徒觀念

影片中,師父對待天鳴和藍玉兩個徒弟的前后反差構成了故事的第一個戲劇性沖突。兩個徒弟在拜師、學藝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天資差距:天鳴雖然入門早,但因天資一般,只得長期練習基本功,沒機會跟著師父“出活”,正式接觸嗩吶也晚于師弟;藍玉盡管入門晚,但他天資好,學得快,經常跟著師父“出活”,并先于師兄吹嗩吶。至此,觀眾難免會產生這樣的印象——天鳴不如藍玉。按常理,藍玉應該是游家班傳人的不二之選,但師父在“傳聲”儀式中沒有選擇看起來天資聰慧、腦子靈活的藍玉,反而選了天分一般、略顯木訥的天鳴,這一選擇不僅出乎兩位徒弟的意料,前后的反差也顛覆了之前的鋪墊在觀眾心中產生的邏輯預設:為什么是天鳴?

“今天我選的這個人,不單是看他嗩吶吹得多好,更要緊的,是看他能不能把嗩吶吹到骨頭縫里?!睅煾傅脑拰蓚€年少的徒弟來說有些深奧,但從影片的種種細節不難看出,師父更看重的是徒弟對技藝的敬畏和執著,是德行而非技藝,他認準了天鳴“能拼著命把這活保住傳下去”,秉持的是“以德為先、德才兼備”的收徒擇徒觀念。自古以來,圍繞“德”與“才”而生發的人才評判標準并不鮮見,而“以德為先、德才兼備”可謂綜合、全面且經過實踐檢驗的有效標準。這種觀念與儒家道德意識與行為準則下的取人、用人觀一脈相承。如“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2]“士信愨而后求知能焉。士不信愨而有多知能,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爾也”[3]“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4]莫不是這種觀念的體現。不論是政治、社會倫理層面的道德,還是個人層面的品德,“德”的基本內涵在不同時代包含了正義、公正、仁愛、厚道、誠信、奉獻等相近的含義,“德”在儒家那里還被視為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生理想的根本,相應的衍生出諸多德育和教化思想,并影響深遠。我們一貫倡導的“厚德載物”“立德樹人”“德行天下”,以及“德不配位”“離心離德”“道微德薄”等的反面評判,無不體現著社會對德的重視。梳理影片的脈絡和細節,不難發現,師父先德后才的擇徒觀不僅煞費苦心,也印證了是正確的。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每個師父都喜歡有天分的徒弟,但收徒既看藝品更要看人品。影片通過大量細節描寫了天鳴厚道本分的德行和執著的堅持,對于十幾歲的孩子來說,德行更多地體現為天性、本性。拜師時,他看到父親摔倒流血,根本不顧父親讓他趕緊給師父磕頭的呵斥,而是急忙為父親擦拭傷口,心疼得流了淚;藍玉打靶成功時,他沒有顧慮二人潛在的競爭關系,連忙叫好;當草棚著火時,他冒險拿回藍玉的嗩吶,卻沒能挽回自己的,即使挨了師父的打罵也沒有辯解;當他得到屬于自己的嗩吶時,如獲至寶地捧在手里,眼里的淚珠砸了下來……這些細節反映了天鳴心地善良、安分守己、重情重義的秉性,他不爭不搶,做事牢靠,穩得住,并恪守師父的教誨,這些品行師父都看在眼里,也正是師父所期望的。也只有師父看中的可以托付的徒弟,才能得到師父的衣缽,師父才有可能將畢生所學和全部的技藝傳授給徒弟,當然,這種傳授在不同的民間技藝行當中形式和內容也都有所不同(圖1)。后來發生的一切也驗證了師父的選擇,天鳴沒有辜負師父的厚望和托付。當傳統嗩吶被西洋樂隊沖擊、師兄弟們迫于生計而紛紛轉行時,天鳴多次用“我跟師父發過誓的”來回絕眾人勸他改行的好意。他孤身苦苦堅持,從沒想過放棄嗩吶,做到了師父說的“把嗩吶吹到骨頭縫里”。師父同樣以身作則,躬身踐行著嗩吶藝人的匠心精神:他恪守《百鳥朝鳳》只能吹給德高望重者的行規,金莊老村長過世,他拒絕了孝子的金錢誘惑;天鳴第一次“出活”賺到錢后,他告誡天鳴“別光盯著那幾張票子,要盯著手里的嗩吶”;當聽說游家班“散伙了、垮臺了、有活也不接了、死了、絕種了”的時候,他氣沖沖地責問天鳴;眼看游家班人手不夠時,他帶病頂上,直至吐血也要演奏完;他臨終前把牛賣掉,為天鳴置辦一套新嗩吶,希望天鳴再把游家班撐起來,“無雙鎮不能沒有嗩吶”,這是師父用生命的絕唱給天鳴上的最后一課,是對天鳴學習嗩吶技藝外的人生示范和道德表率。

圖1 湖南瀏陽織夏布的師父傳給徒弟的符本子,記載了織夏布的口訣和咒語,還撒了雞血,充滿神秘色彩。入行的徒弟還要重新排行論輩、改名字

藍玉的品性也是正派的。師父誤以為天鳴忘了“嗩吶離口不離手”而打了他,藍玉遲疑后告訴了師父真相,也屬難得。但藍玉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性子野,干啥都沒有長性”,從他下地割麥一味圖快、麥秸放得亂七八糟,在金莊老村長葬禮上四處亂看也可以看出他不夠內斂、沉穩(小說中還有他好炫耀、干活時故意搞出動靜、好表現等描寫)。與天鳴相比,他浮躁張揚、三心二意的性格,讓師父選擇了天鳴。他后來也意識到這一點,發出了“要是師父讓我接班,那嗩吶班子早沒了”的感慨。

當然,以德為先、德才兼備,甚至“德重于才”的觀念并不意味著可以忽略“才”,更不是“無才便是德”。技藝傳承主體的執著堅守、踏實肯干固然重要,但缺乏技藝水平和能力也會使技藝難以為繼。而另一方面,熟能生巧,技藝可以通過后天勤學苦練的不懈努力達到應有的水平,從而具備“才”的要求。換言之,勤能補拙、德能補才,即使技藝天分再高,如果沒有后天的勤學苦練,也難成才,二者是一種辯證的關系。小說中,天鳴和藍玉的天資差距貫穿始終:拜師時,天鳴吸水失敗,藍玉則輕易通過了吸水、吹雞毛、打靶測試;練習時,路人聽到藍玉吹嗩吶便會停下腳步,并斷言焦家班后繼有人了,而聽到天鳴吹嗩吶便拔腿就跑;班社排演時,藍玉能演奏一段喜調,而天鳴只能“嗚嗚地憋出幾個滑音和顫音……”[5]266影片通過縮小二人的技藝差距、增加天鳴超越藍玉的戲份的改編,以“先抑后揚”的方式為天鳴被選為傳人做了鋪墊,也使師父德重于才的擇徒觀念更加合理。例如有兩個情節:一是天鳴在草叢模仿各種鳥叫,與師父相呼應,還能比藍玉聽出更多的鳥叫聲;二是在焦家班排演時,藍玉熟練地演奏了一支曲目,天鳴如四兩撥千斤般簡單地學了幾種鳥叫,二師兄說“師父,恭喜你了”,此話意味深長,是恭喜師父收了好徒弟,還是終于找到了接班人?隨著師父對二人的深入觀察,他發現天鳴并不缺乏吹嗩吶的天分,又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由此獲得了師父的認可。天鳴善學鳥叫既是個人才能的顯現,又是后來被選為傳承人的暗示。這還涉及到“道”與“藝”的關系,不論是《易經》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還是孔子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藝”多是形而下的技藝、技巧層面,“道”是“藝”形而上的升華,這種由藝而道的升華或轉化,除了必要的技藝修煉,與德的修為和涵養乃至天分是分不開的,也可以說是德才兼備、以德補才的反映。徒弟的勤奮執著以及厚道誠實,可以實現積善成德、高才大德,有德方堪重用??傊?,影片里天鳴展現的德與才的合二為一恰好契合了師父收徒傳藝、擇徒傳承的觀念,這不僅符合民間技藝傳承的特征與傳統,也是影片所倡導的。

二、言傳身教、心領神會的傳藝方式

傳統民間技藝傳承往往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傳藝模式和傳承環境,當然,也有行業以及社會的傳承傳播,師傳徒、父傳子、母傳女的線性傳授是傳統技藝傳承的重要形式,父子、母女傳承同時又是師徒傳承。這種師徒間的技藝傳承不像現代規?;?、大眾化、系統化的教育模式,也沒有系統完善的專門課程,整個授藝過程由師父靈活掌握,傳授內容都在師父的心里,因而,言傳身教、心領神會是主要的傳藝方法。學習期間,徒弟或子女通常與師父吃住生活在一起,家庭、作坊、工場既是師徒共同生活的空間,也是傳藝的主要場所。俗話說:“要想學得會,先跟師父睡?!币獜膸煾改抢飳W到真本事,離不開跟師父的一起生活。顯然,在長期朝夕相處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學到技藝,還有與技藝有關乃至技藝以外更為豐富的內容。所有這些綜合、豐富的傳授內容,只有在言傳身教、心領神會的長期耳濡目染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并全面地掌握。

過去的民間藝人缺乏讀書識字的機會,難以對技藝進行文字總結和記錄,多以原始樸素的口頭言傳方式將技藝規律、經驗總結直接傳授給徒弟。有時候,師父對技藝的總結、提煉往往藏在日常的“閑話”里,或許不系統、不完整,但看似不經意間地脫口而出或順口溜,甚至含糊不清、隱晦難解的自言自語,可能就是技藝的關鍵和要害所在。貌似簡單的“一看就會”可能只是表象,有意無意的“一句話”可能正是捅破要害的一層窗戶紙。當然,這種言傳可能是師父的“說者無意”,而作為徒弟則需要“聽者有心”。例如影片中天鳴練吸水時,“蘆葦稈只能將將伸進水面”“接著吸”,這看似與吹嗩吶無關,實為吹嗩吶的基本功,這類技巧和經驗每個師父都會以言傳的形式直接傳授給徒弟,但師父更多的又不僅僅是傳授技藝。師父給徒弟們講解嗩吶的構造、發聲原理,也講每支嗩吶的來歷、小故事等,這讓徒弟全面了解了技藝以外更為內在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如“嗩吶就是這樣,調越高,個頭就越小”“嗩吶離口不離手”。師父向徒弟傳授做人、學藝的道理,以及關于技藝的歷史、規矩、禁忌、技巧、藝訣、行話等,內容或許是零散的,但教育是綜合的。有時師父的話超越了單純的字面含義,話中有話,需要徒弟用心領會,有些話甚至需要終生去感悟和理解。比如師父說的“嗩吶是吹給自己聽的”“吹到骨頭縫里”,這種對待技藝像對待自己生命一樣的意識不是一個年少的徒弟能夠理解的,它需要長時間的人生積淀和藝術的經歷,才能深刻理解和銘記。作為最主要的技藝傳授方式,“言傳所繼承的技藝,雖然是一些借物達意或采用順口溜的口訣來表達,但它積淀著不知多少代人對某種技術性特征的審美總結和技術審定能力。這種經驗性的、直觀傳遞性的傳授方式,可使接受者能夠直觀地認識事物并達到再創造的作用”。[6]可以看出,在民間技藝傳授傳承的過程中,言傳不見得是系統、完整的傳授,但往往是師父切中要害、因勢利導的指導。而心領神會則在于徒弟的悟性和素質,也許是即刻的明了,也許是長時間以后的頓悟,但都是對師父細心、用心的回饋。

除了言傳,伴以實踐操作、待人接物等以身作則的行為方式即身教,對徒弟進行綜合教育具有更全面的意義。這不僅有技藝本身的傳授,更重要的還有技藝以外的教育。所謂“不是教會的,而是看會的”,都說明了身教的重要性。影片中,師父身體力行地為徒弟做示范,演示吹奏嗩吶的發力、指法、運氣、動作、表情、曲調等,這種場面在電影中多次出現(圖2)。師父吹一句,徒弟再跟著吹,隨時指出徒弟的問題,這種手把手地反復示范、吹奏、改正的授藝方法,是最直接可行的技藝傳授。另外,觀看焦家班內部排演、跟著“出活”,這種身臨其境的觀摩體驗都是很好的技藝傳授和行為教育。還有,影片中師父帶著徒弟時常在河灣畔看似玩耍,實則通過融入自然、感知環境、借鑒啟發并寓教于樂。他們穿梭在蘆葦蕩、草叢、樹林里,觀察不同鳥類的習性、叫聲,再將這些自然之聲用到嗩吶里,是一種集體驗、觀察、娛樂為一體的行為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顯然優于言傳的說教,既適合于孩子的天性,更重要的是一種行為方式的教育,鍛煉孩子用心體察、體悟的能力。另外,借物傳藝也是師父言傳身教的手段之一(圖3)。影片中,師父保管著無雙鎮世代流傳下來的嗩吶箱,嗩吶箱承載了豐富的歷史記憶,同一支嗩吶握在不同時代的藝人手中,他所傳承的就不僅僅是一件樂器,還有沉甸甸的歷史責任。在傳聲儀式中,師父把具有象征意義的金嗩吶傳給了天鳴;天鳴自立門戶后,師父又將嗩吶箱傳給了他,影片中花費了大量的鏡頭和細節來描述這一情景,顯然,這一箱嗩吶已經不是簡單的器物,而是無雙鎮嗩吶的全部、手藝人的全部,更是文化的傳承、情感的寄托。其寓意和內涵的豐富,令天鳴和觀眾產生無盡的遐想。物傳還有樣譜、畫譜、服裝、神像、牌位等多種形式,影片中,師父在火莊老支書葬禮現場說的那幾句話,就出自小說中描寫的《百鳥朝鳳》曲譜。

圖2 師父焦三給徒弟現場演示吹奏嗩吶(電影截圖)

圖3 母親傳給女兒的刺繡剪紙花樣(山東聊城)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睅煾傅膫魇谥皇腔A,要想達到更高的境界離不開個人的刻苦鉆研,只有用心去體會和感悟,把被動的“教”轉變為主動的“學”,日積月累才能做到靈光乍現、一通百通。如果說“言傳身教”的傳授主體在師父,是師徒間的直接傳授,那么“心領神會”的主體則更多地在徒弟,是啟發徒弟的自我思考和感悟。前者是外部被動的,后者是內在主動的,內外相合,二者的協調形成了師徒技藝傳授的閉環,使徒弟既掌握具體的技藝技巧,又激發“舉一反三”的藝術感知和創造力?!靶念I神會”重在用心體會,師父總是拐彎抹角、遮遮掩掩、旁敲側擊、不予明示,以悄無聲息或蜻蜓點水式的方法觀察徒弟的反應,期望徒弟能經得住考驗并有所領悟。比如,學徒拜師后并不意味著可以馬上學藝,師父時常讓徒弟干一些與學藝無關的雜活,長期做枯燥的基本功訓練,甚至是故意打壓、設置一些障礙,以考察、磨煉徒弟的天資、耐心、毅力等。影片中,當師父知道天鳴沒吸上水就回家,生氣地減了他半碗飯,“老子哪個徒弟不是從娃兒過來的。老子當年學徒的時候,三天都沒飯吃”,晚上師娘去安慰天鳴,“別怪你師父,他也是為你好”。小說中天鳴甚至還發起了牢騷,“師父很吝嗇,每次教給我的東西都少得可憐,一個調子就要我練習十來天”。[5]265這些讓年幼的徒弟難以理解的行為,正是民間技藝傳承的重要特征,這種看似不近人情的磨煉,其實是師父的良苦用心。因為師父對待徒弟的態度,也是師父從師爺那里傳承來的,是拜師學藝代代相傳的模式和特征。徒弟也只有在長期的磨煉和體會中,才能領悟師父的意圖,只有“心領神會”后,學藝才會進入新階段。

傳統民間技藝的傳藝方式與現代教育方式相比固然有其歷史局限,但民間藝人的言傳身教、口傳心授和學徒的心領神會,使民間技藝的傳授具有濃郁的道德倫理和情感色彩,同時也與傳統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觸類旁通等教育理念相契合。這種傳藝更重要的是一種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是技藝、品德、理想、精神、境界等多維度的化育,而不僅僅是技藝本身的傳授。就此而言,這種言傳身教、心領神會的教育方式契合了現代教育倡導的綜合素質培養和教書育人的目的。

三、師徒傳承的禮俗規范

影片中,父親帶著天鳴登門拜師,見到師父,父親就讓天鳴趕緊磕頭,師父卻說:“磕頭?磕啥頭?他為啥給我磕頭?這個頭不是誰都能磕的?!笨念^就意味著拜師,只有師父同意收徒后,才能行磕頭禮。當然,在民間不同的行當拜師學藝的禮儀和習俗也有所不同,但傳統社會技藝傳承過程中的各種禮儀和習俗不僅是約定俗成的社會生活模式,同時也是規范和協調人的行為方式和人際關系的重要內容。中國歷史上禮儀與習俗的關系十分復雜,其中既包含了上層社會制度化的禮儀,也包含了民間社會豐富多變的習俗,二者的融合統一在民間文化研究中常用“禮俗”加以指稱。實際上,早期的禮與俗是有區別的,相傳先秦時期周公最早制禮作樂,后經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倡導推廣,所謂“禮不下庶人”,[7]以及“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8]“因其俗,簡其禮”等,[9]可以看出,俗對禮又產生重要影響。后世又進一步演變拓展,禮與俗交流互滲從未停止,禮與俗的關系變得更為復雜??梢赃@樣說,上層的禮儀其外在表象是制度、儀式,禮儀代代傳承、下行民間、相沿成俗;習俗更多的是民間約定俗成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規范、儀式,習俗與禮儀結合成為民間更為嚴格的習俗,并為禮儀所汲取。換句話說,禮俗既包含了國家政治制度,也拓展到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在民間則有更為復雜的內涵和豐富的形式。禮與俗的長期交匯融合成為一種生活模式,構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歷史傳統等特征,蘊含了豐富的道德、倫理、情感、經驗等文化內涵。禮俗的文化傳統與內涵尤其在民間社會生活中不斷地被民眾所接納、吸收,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文化模式,并因此具有集體認同和道德規約的文化功能(圖4)。

圖4 木工和石匠祭祀魯班祖師的牌位(山西平遙)

在焦三爺看來,天鳴一旦磕頭,拜師的禮俗即宣告完成,周圍的人同樣認可二者的師徒關系,當然,隨之還有其他的禮俗來規范和約束師徒之間一生的關系。除了前述師父對天鳴德行的觀察,天鳴爺兒倆第一次拜見師父時師父還說:“嗩吶匠的規矩你是知道的,十三歲是個坎?!焙⒆又挥心隄M十三歲才能學嗩吶,這是無雙鎮眾人皆知的“規矩”。這一規矩的淵源,可能是十三歲是傳統的成人禮,成人才有資格學藝,如《禮記·內則》有云:“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盵10]抑或是孩子十三歲才有足夠的力氣?;蛟S這一世代遵守的規矩正來自于傳統禮制,并演化為當地民俗,這既是一種禮俗規范,更是一種禮儀規范。這種規范在上層社會是一種禮制,在民間或許就演變成為一種民俗,弱化了法的意義和嚴謹的程序。天鳴不足十三歲,盡管穿著像大人一樣的衣裳也難掩稚氣,師父說:“這娃看起來不像是十三的樣?!备赣H連忙說:“他就是個娃娃臉,自打十歲就這個樣兒,不見熟?!睅煾敢苍S是“看破不說破”,但禮俗的規矩是明確的,既然不法制,似乎也是可以變通的。與其他手藝一樣,年齡只是拜師學藝的客觀條件或門檻之一,而各種學藝的禮俗還是建立師徒關系并維系長期穩定發展的手段。民間技藝傳承的禮俗規范是師徒之間看不見的契約,它不僅具有價值導向和道德評判的作用,還具有行為規范、關系協調、秩序維護等社會功能?!叭说澜浘暼f端,規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11]在一定的禮俗規范內,傳承人的主動踐行促使個體符合禮俗的行為標準與模式,禮俗的存在價值和“合法性”得到維護;而傳承人對禮俗規范的僭越或破壞則會受到相應的懲戒,禮俗規范即開始展現出外部壓力和制約力,以強制的方式規約個體的行為,以維護既定的關系和秩序。影片中,當師父知道二師兄要脫離班社去城里打工的時候,他氣烘烘地跑到二師兄家,把他的行李扔滿院子,怒其不爭。班社是無雙鎮嗩吶的行業組織,有特定的行為規范、特定的經營方式和統一的習俗禁忌等,這些行為規范和行業規矩,也許沒有成文的形式,或許只是一種口傳心授的訓誡,成員違背這些規矩不見得是一種現代意義上的違法行為,但的確違背了傳統的禮俗,這種禮俗具有道德倫理、行為規范層面的禮法性質,但卻少了硬性的制約,不會受到明確的懲罰。在傳統社會,當禮俗的規范和約束力遇到二師兄的行為,其效力也就微乎其微了,師父能做的也就只能是把他的行李扔出門外,既表達個人的憤怒,同時也是展示給外人看。

民間技藝傳承中普遍存在的拜師、謝師、授藝、經營、傳承等禮俗規范,直接目的是確認師徒關系并給予加強,尤其是對非血緣的師徒而言,必要的禮俗規范是打破血緣壁壘、建立雙方互信并使之長久存續的一種方式,以實踐的方式逐漸建立和培養師徒間情同父子、親密無間的師徒倫理及社會關系。許多傳統民間技藝基于血緣關系的家族傳承為主,技藝是家庭、家族謀生立命的活路,因此,其傳承就要在相對封閉、狹小的范圍內?!皞髂胁粋髋?,傳內不傳外”,以保守的方式避免外來競爭,這是民間藝人的生存之道。如果技藝傳授給外人,師父或許要承受很大的風險,老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父”。徒弟學成后自立門戶,不僅有可能成為師父的競爭對手,年輕的徒弟在體力、精力等方面還遠超師父。有血親關系的師與徒不必擔憂,而“外姓人”就只能靠禮俗的道德約束、行業約束和行為自律,那么拜師收徒就是一件慎重的事情。因此,對于沒有血緣關系的外人來說,想要拜師學藝、取得師父的信任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影片中,天鳴父親說是土莊村長游樹華介紹來的,師父就讓天鳴接受測驗;而小說中藍玉就沒這么順利了,由于沒有介紹人,盡管他跪在院子里許久,師父也不為所動,直到藍玉的父親跪下苦求,師父才收下他。這一反差,體現的也是收徒傳藝的民間禮俗。

不論有無血緣關系,民間技藝的傳承都要遵循相應的行規和禮俗規范,行規常常是明確的,禮俗或許有彈性,但這些行規禮俗與其他禮俗一樣,同樣構成了民間社會穩定的禮俗秩序與生活空間。行規是引導行業規范發展的制度體現,行業禮俗往往也具有相似的效力。就拜師學藝來說,行業禮俗不僅體現的是尊師重教的思想觀念,還是規約師徒倫理的重要形式。有的行當拜師儀式比較復雜,除了燒香、磕頭、敬茶外,還要簽下契約似的拜師帖,寫明傳承譜系、師徒姓名、拜師時間、中間人、學藝規范、學徒時限、出徒規定等內容,以此確認師承關系。禮俗越復雜,越說明學藝的不易。在無雙鎮,吹嗩吶不僅是養家糊口的門路,也是受人敬重的行當,就像師父所說:“從前出活的時候,嗩吶匠坐在太師椅上,孝子賢孫跪倒一大片,千感萬謝的?!比绱硕Y儀排場中的嗩吶藝人絕非常人能夠受用,嗩吶藝人超越了尋常意義上的表演藝人的身份。在多方參與共建的儀式場域下,民眾遵循禮俗傳統,感恩嗩吶藝人,從業者在禮俗中備受推崇,禮與俗在互動中融合為文化共識,構成一種相對穩定的群體意識與行為方式,體現著民間的生活秩序與自治智慧。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文化傳統被打破,傳統的接客、接師禮不再被認可,師父焦三爺也只能無奈地發出“沒規矩了”的嘆息。

不可否認,師徒關系的建立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徒弟拜師學藝,是為了掌握一門生存的技藝。師父收徒傳藝,既是技藝的傳承,也有生命延續的意義,還要有所回報,而師父的這些期望決定權主要在徒弟手上。比如徒弟可以照顧師父的衣食起居、干農活、打下手等。但是,師徒的付出和回報都是相互的,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情感的生發往往超越起初的功利性因素。家的觀念融入到師徒關系中,師徒之間并不是簡單的雇傭、利益交換關系,而是日久生情、超越了血緣關系的親密情感,他們以技藝為紐帶,教學相長,磨合出相同的價值觀念和技藝追求,師父要承擔立德樹人、傳授技藝的責任,徒弟要肩負傳承技藝、尊師敬業的義務,這是傳統民間技藝傳承中師徒關系的道德倫理?!耙蝗諡閹?,終身為父”,師徒關系一旦確立,是無法割斷的,就像父子關系。師徒關系的維系既靠技藝,又靠情感,“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每逢“三節兩壽”等重大節令徒弟都要去探望師父,這種尊師的禮俗同時還是保持師徒關系的行為準則。影片描寫了天鳴知恩圖報的樸素行為和情感:第一次“出活”后,天鳴就馬上去探望師父,給師父買了煙葉,給師娘買了花布,臨走時還留下了全部的錢;師父病倒臥床后,天鳴一直守在身旁,精心照顧直至送終……天鳴敬重師父的人品、藝品,感恩師父的教誨,在他的心目中,師父師娘已是再生父母。

影片中對嗩吶技藝傳承的禮俗描寫較多的還有“傳聲”和“接班”,這些帶有鮮明儀式性和感召力的群體行為,是事關行當內外的集體認同與文化建構,它們不僅是與民間藝人相關的技藝傳承內部譜系的自我書寫,也是與廣大民眾相關的整個技藝文化傳承發展的公共見證,所以技藝傳承就不僅僅是行業、師徒間的私事,而是事關民眾生活的公事。所謂“傳聲”,是上一代班主挑選“能把活保住傳下去”的徒弟作為唯一的傳承人,他可以繼承師父的衣缽,并學習那首至高無上、象征嗩吶藝人最高榮耀的神曲——《百鳥朝鳳》?!皞髀暋弊钗说氖撬纳衩厣?,徒弟可以有很多,但傳承人只能有一個,因為事先誰也不知道師父的選擇,這就會引發外界的好奇和猜測。影片對“傳聲”的熱鬧場景與儀式氛圍進行了渲染:除了嗩吶班社人員,現場還擠滿了聞訊趕來的民眾,院子里八仙桌上供奉著祖師爺排位,擺放面花、蠟燭等供品,眾人把現場包圍了起來,翹首以盼(圖5)。師父焦三爺當眾宣布天鳴為傳承人,賜予其身份象征的金嗩吶,謎底終于揭開,現場成了集體的狂歡。經過儀式的洗禮,無雙鎮的民眾都知道了天鳴是未來嗩吶班的代表人,儀式的作用是將個體的事情集體化,天鳴的傳承人身份通過集體參與的儀式被確立。參與到技藝傳承禮儀中的旁觀者既是師徒關系及技藝傳承的見證人,同時也是技藝的主要接受及傳播對象,這一隆重的禮俗對確認師徒新的身份和社會認同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這種技藝傳承似乎是師徒間的個人行為,實則是地域生活空間里的特定文化現象。內嵌在地域文化圈的特殊禮俗,并受其約束、評價、反饋等多種影響,那么,技藝傳承的禮儀就超越了師徒間的關系確認、技藝傳授等外在層面的意義,從而具有更大的社會價值與文化功能。比較而言,“傳聲”是對外公開的儀式,“接班”則僅限于班社內部?!敖影唷彪m然沒有特別隆重的儀式,但它同樣意義不凡,代表著權力與責任的正式交接。

禮俗規范是認識民間技藝傳承的必要視角,在那些人為設置的禮俗形式背后,蘊含的是教育思想、情感價值、道德倫理、行為規范等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不同的社會發展和時代背景下,我們還要辯證地看待民間技藝傳承的禮俗文化。所謂“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禮俗規范無論是作為民間技藝傳承的過程、內容還是形式,它們統一指向育人、化人的最終目標。就此而言,民間技藝傳承的禮俗規范對現代教育仍有啟示意義,就像開學典禮、畢業典禮、頒獎典禮,雖不見得是嚴格的法定程序,但其文化內涵及其教化功能、社會影響,仍是不容忽視的。

四、結語

《百鳥朝鳳》全方位地呈現了無雙鎮嗩吶技藝在時代轉型和文化變遷大背景下的興衰,它只是傳統民間技藝生存狀況的一個縮影,其中展現的文化思想和價值理念仍有可以討論之處。無雙鎮嗩吶技藝師徒傳承的擇徒觀念、傳承方式以及禮俗規范,既是民間社會特定歷史時期、文化生態和地域文化的產物,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透過這些特征,我們能夠窺見這一群體所反映的集體意識和生存狀態,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價值追求、道德倫理、技藝理想等深層次文化內涵,在當下所具有的啟示乃至警示意義。當面臨社會環境和時代發展急劇變化時,傳統民間技藝傳承都難以跳脫巨大的現實挑戰,何去何從,既是特定民間技藝傳承的現實問題,也是民間文化傳承的理論問題。

圖片來源:

圖1 :作者拍攝。

圖2 :電影《百鳥朝鳳》截圖。

圖3 :作者拍攝。

圖4 :作者拍攝。圖5:電影《百鳥朝鳳》截圖。

猜你喜歡
百鳥朝鳳禮俗嗩吶
CLOSE TOHEAVEN
又聽嗩吶
墓與塔——南北朝喪葬禮俗的新變化
《百鳥朝鳳》的前世今生
蹣跚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百鳥朝鳳》
《百鳥朝鳳》對“西部電影”風格的堅守
莫讓《百鳥朝鳳》下跪重演
那些吹嗩吶的孩子
嗩吶(短篇小說)
談嗩吶演奏中不同氣息運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