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共同富裕的社會保障演進:邏輯動因、實踐要義與政策因應

2024-03-07 14:59李鵬張奇林
當代經濟管理 2024年2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社會保障

李鵬 張奇林

[摘?要]?社會保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歷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進入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新時代,社會保障既有歷史性發展機遇,也擔負更大使命和角色,需要根據共同富裕的實踐要求,不斷豐富自身理論體系、政策體系和治理體系,推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文章從共同富裕目標下社會保障歷史演進出發,分析了社會保障發展的邏輯動因,闡釋了新時代社會保障可以積極廣泛融入經濟社會發展變革之中,在增長、就業、分配等環節有效協同,以及與政府、市場和社會機制深入互動的實踐要義。同時,大力促進和完善社會保障的財富創造、分配協調配套與促就業、穩就業功能。最后從整體性角度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關鍵詞]共同富裕;社會保障;實踐要義;政策因應

[中圖分類號]?F126;D63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4)02-0016-12

一、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對社會保障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社會保障在服務國家宏觀戰略目標、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價值使命更加凸顯,在改革開放和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發揮著改革助推器、民生保障器和社會穩定器的作用。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①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下,社會保障與共同富裕之間有著怎樣的邏輯關聯?共同富裕對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社會保障又將如何進一步優化升級?有效回應社會保障發展的新時代命題,有利于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保障理論認識,也有利于更好地彰顯、拓展和實現社會保障的發展意蘊與多元價值。

二、面向共同富裕的社會保障演進的邏輯動因

(一)共同富裕與社會保障邏輯的統一性

共同富裕集中彰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內嵌于國家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始終伴隨和密切互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改革進程。民生改善和社會保障歷來受到黨的高度重視,經過百年實踐探索,社會保障作為民生基礎工程,取得了重大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1]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截至2021年底,參加全國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到136億人,參保覆蓋面穩定在95%以上。[2]這充分體現出我國國情和制度優勢,深刻揭示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推動共同富裕與社會保障在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上的天然統一性。進入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在黨的意志引領和政策能力、人民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推動共同富裕與社會保障形成更加有機互動、全方位融合的共同體。

(二)共同富裕與社會保障目標的一致性

社會保障自從誕生就蘊含著人類對美好生活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向往與設想,是彰顯政府道義、體現經濟發展進步和引導社會文化價值的復合型、多面向政策安排。社會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發揮著民生保障安全網、收入分配調節器、經濟運行減震器的作用。①從制度屬性和政策領域來講,社會保障不僅具有政治、經濟與社會屬性,與黨和國家的長期發展目標、戰略規劃實施緊密相關,還深入涉及生產、消費與分配領域,同時具有民生和文化屬性,影響著社會建設和觀念文化。共同富裕與社會保障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共同富裕為社會保障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戰略方向和長期目標,社會保障通過不斷優化理念、政策和治理體系,以有效回應面向共同富裕的更高要求。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下,基于共同目標和一致的價值取向,社會保障不僅是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政策載體,更是重要動力來源和行動機制。從全球視角看,人類福利的提高不僅在于滿足物質需求,還在于提倡生活中的文化、人際關系、政治與其他質量方面。[3]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能夠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新的選擇。因此,共同富裕目標下社會保障制度可以在根本上克服自由主義模式、福利國家模式和國家保障模式的頑疾與弊端,在促進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推動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有機融合方面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李鵬,張奇林:面向共同富裕的社會保障演進:邏輯動因、實踐要義與政策因應

2024年第2期

(三)共同富裕與社會保障問題域的貫通性

評價某項社會保障制度的優劣,考量其收入再分配效應,是有效的方法之一。[4]一方面,目前低收入人群承擔的社保費率要高于高收入人群,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擴大而不是縮??;另一方面,我國的一些社保項目的待遇差距如養老金差異仍非常大。[5]總體上看,我國社保的繳費和待遇是在擴大收入差距,[6]對改善全社會收入分配狀況的貢獻不夠,與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4]隨著就業形態快速多樣化,平臺型靈活用工等新就業形態給社保制度帶來挑戰,傳統的社會保險安排難以滿足需求,[7]流動人口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也需要重點關注。[8]同時,隨著社會保障改革不斷深入,公平正義和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推進,社會整合價值和文化塑造功能愈發重要,這也是促進精神共同富裕和社會文明的重要路徑。

共同富裕貫通生產與分配環節、融合發展與共享機制,將有為政府、有益市場和有機社會緊密結合起來。促進共同富裕首先需要高質量、可持續地做大“蛋糕”,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與此同時,針對發展過程中收入差距拉大、基本公共服務存在短板、健康精神追求和豐富精神生活不足、經濟社會領域風險增多等問題,進一步提升發展的安全性和包容性。共同富裕與社會保障在高質量發展中持續不斷地做大“蛋糕”和更加公平、精準地切好、分好“蛋糕”上具有問題域的貫通性,根本上是跨越“中等收入國家陷阱”,避免“福利國家陷阱”,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打破經濟效率、收入公平與充分就業難以同時實現的“不可能三角”。[9]

(四)共同富裕與社會保障治理效能的協同性

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背景下,共同富裕與社會保障治理不僅關注如何獲取和分配社會福祉資源,也關注社會福祉資源生成方式的協調、可持續;不僅注重成果共享與基本保障,還不斷推動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不依附或從屬于經濟社會文化活動,而是內生融合于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形成一種有機互嵌、和諧共生的關系生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階段,共同富裕和社會保障主要是保障基本的生活和發展機會,進入新發展階段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共同富裕和社會保障治理則是在滿足基本保障、機會公平的基礎上,形成激勵重在提升,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人的價值全面實現提供支撐。

三、面向共同富裕的社會保障演進的實踐要義

新時代社會保障發展能夠將制度建設、參數設置以及治理體系構建,與經濟社會文化政策更為緊密融合到一個動態、協同、可持續的發展框架中。一方面,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從可持續發展和增加整體社會福祉角度,聚焦融入廣泛的社會經濟過程與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社會保障的理念格局;另一方面,從更加充分發揮民生保障安全網、收入分配調節器、經濟運行減震器的作用出發,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變化和新趨勢,如產業形態結構、生產組織形式和用工就業方式、社會觀念變革等帶來的深刻快速變化,尤其隨著數字社會、數字經濟時代的全面到來,進一步豐富創新社會保障的應用場景和途徑方法。

(一)積極廣泛融入經濟社會發展變革之中

1有效適應經濟社會快速轉型帶來的各種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社會保障制度持續優化,跨入成熟、定型發展新階段。[10]社會保障多年來發展的巨大成就,有力促進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和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通過“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助力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以經濟為核心的發展被普遍認為是誘發安全困境的重要因子。[11]與此截然不同的是,“中國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也成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12]這與社會保障作為民生安全網的作用發揮息息相關。社會保障取得的卓越成就推動改變了我國相對落后的經濟社會狀況,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

當下,我們正在從工業化轉換到后工業化時代,從耕田、廠房、資本作為主要的生產資料到數據、技術、全球資本作為主要生產資料,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化。當下的很多困惑都與這種轉換有關系,[13]例如,以信息技術應用為代表的科技革命對人工的替代也給勞動力市場帶來了巨大沖擊,可能會引發勞動力市場的極化問題,[14]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和資源要素全球化配置,以及知識經濟、服務業的快速增長,帶來生產經營活動組織和就業方式發生變化,[15]在經濟社會快速轉型過程中勞動力市場的靈活化以及非常規就業呈現持續增長。社會保障與經濟社會發展是一種雙向嵌入、相互作用的關系,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和促進作用是彰顯社會保障重要價值所在。社會保障伴隨經濟社會改革發展應運而生,也不斷形塑和規范著經濟社會文化結構,制度的邏輯和作用發揮的時空邊界不斷深化延展,成為政治、經濟、社會和民生等廣泛領域的重要制度安排。面對產業結構、生產組織和勞動力市場帶來的急劇而深刻的變化,打破制度慣性,優化制度設計,進一步完善政策自洽性調整與動態性平衡的內在調整機制,通過豐富政策治理工具、優化政策實施機制、穩定政策效果預期,保障制度發展與經濟社會民生處于和諧共生、有機融合的關系之中,以積極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帶來的機遇挑戰。

2提升對風險社會的綜合研判和系統治理水平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內生于工業社會發展而帶來的風險治理需求急劇上升,從制度實踐來看,風險治理是社會保障的基本功能。我國已經基本建成功能完備、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能夠有效抵御可以預見的生老病死等各種常規風險。對于難以預料的非常規風險,例如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社會保障制度的應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經受住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驗,不僅較好地發揮了其抵御風險、化解風險和防范風險的傳統功能,也為有序復工復產和經濟恢復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16]

由于世界政治、經濟與技術、文化的復雜性交織和廣泛作用,推動人類社會的風險形態和風險結構也發生著深刻嬗變,進入20世紀末期尤其是21世紀以來,社會風險的發生頻率和巨大影響已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風險考驗。[17]這對共同富裕目標下的社會保障制度帶來了極大挑戰,需要在風險治理廣度、深度和效能上不斷迭代升級,有效預測和應對外生性風險和內生性風險交織帶來的影響。一方面,按照國際通行標準,2022年我國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現負增長以及就業形勢、就業方式發生的新變化,對社會保障體系頂層設計和系統優化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優化制度治理體系,增進制度治理效能,成為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取向,需要在頂層設計、責任分擔和權責配置等方面不斷改革深化。需要加強輿論引導,合理引導預期,最大程度凝聚社會共識和改革合力,在平穩推動改革中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基于風險社會特征以及社會保障進入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發展階段。第一,立足統籌發展和安全,抵消化解新冠疫情沖擊和國際經濟形勢對我國發展的不確定性影響,持續鞏固壯大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保障民生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安全。第二,著力加強對非常規風險尤其突出重大風險的應急響應機制,基于全周期和系統性視角,激發社會保障抵御突發事件的當期負面沖擊和次生不利影響的重要功能。第三,風險社會對低收入群體的沖擊更甚,在提升社會整體風險治理能力的同時,進一步織密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將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就業人員及其他弱勢群體有效納入制度體系,基本保護與賦權增能并舉。

(二)在增長、就業、分配等環節有效協同

1充分釋放社會保障制度穩增長、促發展的作用

保持長期合理經濟增長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首要條件,也能夠為社會保障升級賦能提供堅實物質基礎。根據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邏輯和不同模式的經驗教訓,我國社會保障制度致力于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民生發展并重,通過包容性、可持續發展和公平政策設計促進發展成果共享,這種多元發展內涵和治理價值不僅來源于制度自身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更是扎根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社會保障既發揮保障效應又實現促進功能,既改善物質生活水平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首先,通過發揮制度的經濟調節作用,實現穩增長促發展,改善居民心理預期,推動擴大內需、促進投資和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其次,在兜住兜牢弱勢群體基本生活和保障民生安全的同時,為促進機會公平和社會和諧穩定創造條件。

2為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創造積極支持條件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基本國情下,要求不斷深化對公平與效率的認識,通過完善政策設計更好地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社會主義條件下,“公平”與“效率”的兼顧與協調是有可能的,而且,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展和按勞分配原則的貫徹,隨著人們對“公平”的認識的端正和對平均主義危害性的認識的加深,這種可能將成為現實。[18]通過高質量發展強化就業優先導向,促進就業規模和就業質量提升,既是共同做大做好共同富裕物質基礎的基本條件,也是促進機會公平,兼顧發展效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路徑。

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來創造。①共同富裕目標下社會保障需要進一步突出穩就業、促就業和提升就業質量的政策設計,充分釋放挖掘帶動創新創業,提升人力資本,以及營造公平就業環境的政策潛力。在強化就業優先導向中,可以發揮激勵、助推、直接帶動和兜底保障作用,通過社會保障籌資以及支出調整,優化不同主體的權利義務關系,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培育,激勵企事業單位穩定和增加就業崗位。通過政策效率激勵機制,為促進勞動力資源在全國統一大市場下的優化配置,為提升人力資本和工作生涯質量提供支持,助推個體作出合理決策。一方面,通過以工代賑,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增加就業;另一方面,健康服務、養老服務、托幼服務、就業服務等社會保障服務體系的快速發展,社會保障事業和社會保障產業深度融合,開辟出廣闊前景從而帶動大量就業。針對就業困難群體,通過基本生活兜底和針對性公共就業服務保障,讓有勞動能力的困難家庭都可以通過就業實現發展自立。

當前我國就業形勢呈現諸多新特征,中小微企業和第三產業成為吸納就業主力軍,數字平臺經濟迅猛發展創造出大量新的工作崗位,新業態靈活就業人員規模龐大并不斷增加,新農民工不再回到農村地區生活,包括高校畢業生在內的青年群體的就業問題需要得到特別關注。[19]服務業就業人數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不斷增加,有著深刻的經濟社會文化背景。一方面,馬克思指出,工業化進程中隨著主要生產部門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農業和工業領域的就業占比下降,而第三產業就業規模會快速擴張,特別快速增加“非生產性”的消費性服務業就業人數;另一方面,后工業社會不但從產品生產經濟轉變為服務型經濟,而且人們更多希望從事體現個性的創造性活動,更多追求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等精神動機,[20]精神需求和服務消費對居民生活質量起到積極作用,也帶動了相關服務業發展。

社會保障體系需要適應這種經濟社會變化和就業形態變化,而作為旨在保生活、促就業、防失業的社會保障制度安排,失業保險制度不太受重視,失業保險的參加者主要是正規就業者,尤其是那些體制內幾乎沒有失業風險的群體。[21]根據國家統計局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見表1),2022年全國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3?807萬人,年末全國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297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9?111萬人,其中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9?127萬人。失業保險以及加強職業保護,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工傷保險,覆蓋面還需要進一步擴大,需要進一步厘定農民工、新業態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理念和體系設計,更加完善和豐富應對新就業形勢的社會保障政策工具組合。

3促進初次分配、再分配與第三次分配有效銜接

社會保障是走向共同富裕的支柱型制度安排。[10]除生產和投資屬性外,再分配屬性一直是社會保障的核心功能,主導著社會保障制度發展變革。道德力量作為影響收入分配的重要力量在20世紀90年代被提出,[18]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社會保障在分配領域的地位和價值更加突出。共同富裕目標下社會保障需要在分配領域發揮更加全面系統的作用,這也是社會保障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重要內涵之一,要注重經濟發展的普惠性和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既注重保障資本參與社會分配獲得增殖和發展,更注重維護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②

一方面,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通過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壯大社會保障“資金池”,通過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增強居民補充保障和慈善互助能力;另一方面,據2017年的一項研究報告,18個歐盟國家市場收入的基尼系數為0443,在社會保障作用下,這些國家的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降為029,降幅率達40%;而我國社會保障對基尼系數僅降低了123%。[2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呈現“高效率,低公平”運行狀態,初次分配“低公平”不僅是效率提高的制約瓶頸,還導致再分配公平調節乏力,再分配不能解決初次分配中的“低公平”問題,從而使得社會整體的公平程度很低。[23]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社會保障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所發揮的作用相當有限,[24]而西方發達國家影響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不限于一種或幾種政策,而是一整套社會系統,幾乎所有國家都干預市場規則,借助市場的社會屬性尋求機會公平帶來的福利。[25]因此,社會保障既需要在再分配領域提質增效,也需要在初次分配中統籌公平效率,更加重視初次分配干預和規范新業態靈活勞動力市場,同時積極促進第三次分配發展,從而在三次分配貫通接續和協調配套中彰顯社會保障的使命價值(見表2)。

(三)與政府、市場和社會機制深入互動

有為的政府、有效的市場、有機的社會,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是現代國家的三根支柱,應該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2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保障也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動力和制度安排,是體現政治、經濟、民生和社會的治理共同體,更是聯結政府、市場與社會的“橋梁”,市場競爭邏輯和社會保護邏輯缺一不可。[27]歐洲大陸國家的改革經驗表明,社會保障制度是一項重要的經濟社會制度,其功能不限于解決貧困問題和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它同時可以成為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基礎。[15]黨的十八大以來,得益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在政策注意力提升、政府職能加快轉變的條件下,社會保障進一步與市場和社會緊密互動,推動“三重奏”、形成“三駕馬車”齊驅。

1推動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什么時候都不能忘記一個道理,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是水漲船高的關系,[1]從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出發,社會保障的生產屬性和經濟功能更加明確,根本上需要充分適應、主動融入和推動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一方面,要求社會保障擺脫應急配套和從屬政策色彩,深化社會保障影響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實踐規律認識,將社會保障政策注意力和治理體系“端口”移至經濟發展與宏觀調控的整體布局中,提升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政策的系統集成和協同高效;另一方面,從經濟與民生協同、公平與效率互補的角度審視,優化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和不同階段的市場主體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定位與作用,通過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理順不同市場主體的社會保障權責關系,以合理責任分擔推進社會保障結構性改革和整體性治理格局。其一,從歷史制度邏輯和問題挑戰出發,進一步厘清國有企業與社會保障、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關系,全面認識國有企業在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中的功能職責,以社會保障制度效能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深化和發展壯大;其二,充分認識民營經濟在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從社會保障角度分析民營經濟發展的堵點、痛點和難點,完善針對性的措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其三,針對中小微企業吸納大量就業以及所具備的成長創新潛能,探索減負和賦能雙向發力,出臺完善一攬子在更廣范圍、更大力度、更加優惠的社會保障扶持措施。

2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進程中,社會保障應擔當重要職責。③我國社會保障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發展和改革全過程,在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促進人員合理流動、促進市場主體增加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成為深化市場體制改革和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礎制度設計,是政府職能轉變和民生治理范式變革在經濟領域的重要體現和著力點。一方面,社會保障體系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應有之義,社會福利制度與勞動力市場的關系是社會福利制度研究中的中軸原理,[28]在各類生產要素中,勞動力要素是最為活躍的要素,勞動力市場化改革在要素市場改革中至關重要,④通過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可以有效促進勞動力市場更加統一規范和勞動力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另一方面,社會保障體系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有著比較一致的問題導向,都需要打破地方制度藩籬、地方利益保護和政策分割,推動由大到強、由散隔到統合、由雜亂到規范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進程。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需要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離不開社會保障體系高質量發展,后者能夠為暢通勞動力等資源高效流動和優化配置提供支撐,推動全面優化營商環境和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要求不斷提高政策統一性、規則一致性、治理協同性,而我國的社會保障因漸進改革等原因形成的路徑依賴,至今地方仍擁有較大的自決權,致使各地出臺的社會保障政策雜亂,一些地方政策甚至出現“見光死”現象。[29]因此,需要加快社會保障體系的統一性和規范性建設,既要治理地方“小政策”,又要打破不同地區、區域和不同政策之間的轉移接續障礙,通過降低行政負擔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質量,保障和實現統一、均等的國民法定權益,以統一健全的社會保障權益保護促進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和構建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3增進社會文明和有機團結

我國社會保障功能超越了西方國家工具理性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先進學說基礎上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踐而不斷升華和創新,實現社會保障經濟機制與社會機制的有機統籌,形成社會保障經濟屬性與社會屬性的促進機制和平衡機制,在構建超越發展型國家與福利國家的共同富裕治理體系中,[30]展現社會保障制度的使命擔當。一方面,通過創造就業機會和積極勞動力市場建設塑造可持續的福祉文化;另一方面,政府通過恰當的社會保障體系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公平正義、有機團結的社會性目標。實現社會保障社會性目標,有賴于國家干預、技術水平和政治決心,[3]也有賴于與經濟政策、社會治理和文化價值的融合。研究發現,我國社會保障滿意度總體水平不高,但提升很快,社會保障滿意度存在區域、城鄉和項目差異,中青年群體對社會保障滿意度普遍較低,特別是在就業保障和住房保障上,[31]比如規模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穩定收入預期的作用有限,以及雙軌制基本養老保險使外地農民工產生“局外人”心態,都會致使其過度勞動,[32]這種制度期望與實際保障權益的不匹配,導致制度預期和獲得感降低。

特別指出的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2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198%,其中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占到149%,老齡化進程加速,已經進入深度老齡社會;同時根據《2022?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2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0?355?萬人,其中,參保離退休人員?13?644?萬人,2022年末全國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實際領取待遇人數16?464萬人,隨著法定退休人數不斷增加和養老金水平上漲,未來養老金收入將在全社會收入分配規模和城鄉老年人及家庭收入中的比重會進一步提高。公平理論認為,一個人不僅關心自己的絕對收入的多少,而且關心自己相對收入的多少,那么不同類型養老保險政策帶來的絕對待遇差距和相對心理差距,將會影響制度客觀和主觀福祉效應,進而影響政策激勵導向和穩定預期功能。

四、面向共同富裕的社會保障演進的政策因應

中國社會保障70多年的發展歷程表明,社會保障作為生產要素,與其他生產要素一起推動經濟發展和開放型經濟體制建立完善。[33]進入共同富裕新時代,我國社會保障不但繼續作為一項現代經濟必備的生產要素,而且將作為基礎性福利要素和重要治理要素,成為統籌治理“患寡”和“患不均”的重要機制和制度安排,必將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國之大者”的使命價值?!皣Q富者,在乎豐民?!必敻坏膭撛旌头峙涫歉鲊济鎸Φ闹卮髥栴}。[34]社會保障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需要統籌形成社會保障與經濟社會文化相關領域的改革合力,完善社會保障作為國家治理和宏觀調控的戰略性、基礎性政策“工具箱”,在政治引領、行政傳導的同時,加強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道德文化手段的組合應用,在財富創造和財富分配兩個方面協同發力,積極參與初次分配,為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創造公平條件,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的經濟促進、逆周期調節和風險治理價值,深化社會保障在擴大投資、拉動消費、產業轉型升級、數字經濟發展和國際合作中角色作用的實踐創新,以社會保障體系發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從平衡視角開發釋放社會保障的財富創造功能

1大力釋放社會保障促消費的作用

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通過終端需求帶動有效供給,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⑤在老齡社會和低出生率背景下,“一老一小”蘊含著巨大需求潛力,社會保障拉動有效需求可以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通過社會保障促進人力資本提升和勞動力再生產,保障居民收入獲取和家庭發展能力;其二,通過加大社會保障轉移支付水平,在增加居民當期可支配收入的同時又降低教育、醫療、優撫、養老等必要生活發展成本;其三,通過社會保障提升居民獲得感、安全感,引導、穩定和適度可持續提升預期,既消除居民后顧之憂,又不斷適應和滿足居民對社會保障水平的理性期望。

擴大消費關鍵之一在于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社會保障需要在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和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方面加強政策優化,分別針對企業職工參保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城鄉居民和養老金領取人員,圍繞覆蓋面、負擔、收入和預期四方面協同改革,完善引導、穩定與提升三位一體的社會保障促進消費長效機制。一是針對雙重勞動力市場發展現狀及趨勢,加快探索將規模龐大的平臺靈活從業人員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盡快補齊全民覆蓋“短板”。二是按照精算平衡原則確定繳費基數、繳費費率和責任分擔比例,探索動態調整機制,科學評估階段性減免社保繳費政策效果,研究不同險種減低費率和費基的空間與時限,優化個人繳費基數托底線和限高線。三是以政策激勵效應提升保障水平,除財政補助外,還需提升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投資收益和待遇水平。四是推動社會救助擴圍增效,擴展資助參保的對象范圍、項目并提高資助水平,提高救助水平和發展服務救助,滿足困難群體多樣化需求。五是大力發展壯大社會福利體系,從“個人生命周期—家庭發展歷程”綜合視角完善一體化福利體系,尤其是完善住房保障、普惠型托育和養老服務體系,降低家庭住房、育兒和養老等經濟負擔,以公共福利增量供給帶動家庭、個人更高品質消費。六是宣傳普及社會保障理念和政策知識,消弭不同代際的不必要擔憂和非理性認識,化解現代社會保障理念與“養兒防老”“恩往下流”等傳統觀念沖突,塑造家庭、個人與社會保障有序協作的認識格局,讓廣大老年人不僅老所有養,還成為老齡社會下重要的消費力量(見圖1)。

圖1?社會保障促消費長效機制

2充分提升社會保障促投資的價值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財政通過增加人均財政補助、建設社會保障戰略儲備基金等直接投資方式,以及劃轉國有資本、PPP合作模式等間接投資方式,不斷加大對社會保障當前及長期發展的投資力度。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居民對美好生活更高期待,基于收入增加的民生領域終端消費將帶動重點領域投資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比如需求旺盛的服務消費、更高質量的生活消費以及社會進步帶來的終身發展消費等。社會保障投資能夠從微觀和終端打通消費—供給良性可持續互動關系。一方面,利用投資增加收入、降低負擔實現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另一方面,通過投資可以促進民生事業和民生產業增量提質,以豐富、高質量供給匹配居民多元化消費需求。

政府對社會保障投資,起著“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共同富裕目標下需要鞏固發展壯大以政府投資為主體,充分帶動市場和民間投資,持續優化投資方式組合的社會保障投資體制機制。其一,通過明確央地責任劃分、建設全國統籌“資金池”和提升基金投資收益等方式,進一步突出社會保障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直接拉動作用;其二,聚焦主責主業,通過國有資本劃撥和戰略儲備基金的穩健多元投資機制創新,推動資本市場規范持續發展,為宏觀經濟發展和民生領域重點行業企業投融資提供積極支持;其三,以政府投資引領和政策支持,大力發展養老、托幼等重點民生領域實體經濟,發揮國有企業示范帶動作用,支持鼓勵民營企業、社會組織通過政企合作等途徑參與到有效需求旺盛、綜合收益顯著的項目,大力支持社會和民營企業、小微企業向居民直接提供各種社會保障服務,既要讓民營企業根據特長優勢有效參與到政府推動的民生事業中來,又要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發展民生產業提供條件和公平環境;其四,數智技術蓬勃發展改變著居民觀念和生活方式,也催生了大量需求和新興產業,社會保障投資需要關注民生領域需求升級分化趨勢和技術發展前沿,有效投資一批社會價值潛力大、發展前景廣闊的創新性產品和服務。

(二)從系統視角完善拓展社會保障的分配協調配套功能

1三次分配協調配套下增強社會保障的再分配效能

從國外來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市場規則、勞動力市場介入和初次分配這幾個環節解決不了的問題留給二次分配,[25]而德國的福利制度則是建立在社會保險模式之上,大量的社會保險基金因職業不同而不同,結果是加深了而不是減輕了市場差異,[35]北歐國家的收入分配相對公平,勞動參與率也高于其他歐洲國家和美國,最引人注目的是建立起薪酬集體談判、福利支出與工作破壞性創造的良性關系。[9]此外,雖然第三次分配是目前理論研究的熱點,但如果片面關注第三次分配,很難實現收入分配的均衡。[36]由此可見,三次分配之間關系不可分割且相互影響制約,需要在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前提下進行整體協調,在各自政策設計上進行相互支持配套。從國際借鑒看,以社會保險為主體的社會保障模式若要提高再分配的公平效應,需要通過穩定的共同合作機制進行初次分配的有效調節。從我國社會保障運行機制來看,作為主體的社會保險的再分配效應首先來自于籌資端,而目前分別是以初次分配獲得的職工工資和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為依據,現行制度對個人繳費按照60%和300%限高也隨著職工收入水平差距拉大而產生越來越明顯的弊端。[37]因此,改善和增強社會保障再分配效能,需要政府—市場—社會緊密協同,充分發揮三次分配的聯動效應和互補效應,以共同富裕目標和價值引領消弭不同主體以及不同分配階段之間的理性張力,打造分配共同體整體性治理格局。

初次分配環節,離不開政府對企業初次分配環節的干預,而且初次分配與再分配并不是時間上前后相繼的,而是一種嵌入式的并行關系,[38]初次分配的公平性直接影響再分配效果。需要通過進一步完善勞動法律法規和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大力提高集體勞動合同覆蓋面和簽約率,著力補齊平臺靈活就業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短板”,積極消除就業歧視和工資歧視,充分發揮行業產業協會統一協商和企業工資指導線作用,優化勞動監察協同治理體系,加快建設針對重點企業、農民工等重點群體的工資監控預警平臺。再分配環節,不僅要實現制度的全覆蓋,而且要減少同一種保障制度中不同人群的差異性,[24]增強社會保障精準調節社會財富再分配的公平效應,合理確定籌資結構和專項轉移支付均等化,完善待遇調整機制,首先縮小區域內部和同一群體的給付差距,進而縮小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待遇差距。第三次分配環節,三次分配并不是一種線性次序關系,而是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交錯融合,這也是構建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應有之義,通過將第三次分配貫通于整個分配過程,把兼顧公平效率的原則與慈善的公益利他屬性有機結合起來。有效銜接慈善事業與社會保障領域其他政策,既重視運用現代慈善發展的經濟激勵措施,也需要彰顯和弘揚守望相助等中華傳統美德,通過制度創新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更大生機和活力。例如,建立部分慈善基金進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中央調劑金,吸納慈善基金建立子女繳納父母養老金的獎勵基金。[39]

2發揮促進不同所有制企業的社會保障角色價值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背景下,不同所有制企業都可以在公平透明的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環境中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同所有制企業也都有著普遍又具特色的價值作用,可以在明確統一規范的社會保障權責義務關系的同時,更加精準施策和精準激勵,既彰顯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優勢特長,又促進企業補齊社會保障“短板”。例如,國有企業發揮了顯著的社會政策工具效應,國有企業的社會保險實際繳費率顯著高于非國有企業,而且這種效應在社會保險自愿性政策上更大,[40]而現階段民營經濟慈善捐贈占企業總捐贈的比重超過了50%,超過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的慈善捐贈總量,[41]民營經濟無疑是相當長一段時期第三次分配和社會慈善捐贈的主體。[42]因此,一方面,實現國有企業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的有機統一,鞏固和提升國有企業在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中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快自然壟斷行業和大型國有企業社會保障與企業職工社會保險并軌統籌,結合勞動生產率和綜合效益規范企業福利結構和水平;另一方面,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加大民營經濟社會保障政策支持力度,采取政策環境引導和經濟、政治等激勵方式并用,支持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公益慈善。既要分析不同類型、不同規模民營經濟在社會保障方面的問題和壓力,比如,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參加靈活就業社會保險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分類多階段靈活施策優化政策運行模式,又要支持企業“補短板”,指導企業依法合規履行社會保障義務,以職工福利可持續增長推動構建和諧穩定勞資關系,還要支持企業“強弱項”,完善企業年金優惠政策,探索通過行業協會指導建立行業、產業鏈企業年金,有效擴大民營企業企業年金覆蓋面。

(三)從源頭視角提升社會保障促就業、穩就業功能

1適應社會變遷促進充分高質量就業

一方面,從國外經驗來看,以社會保險為主體的社會保障模式需要建立在充分就業基礎上,技術迭代和勞動力市場變革都對此帶來了挑戰,人口老齡化加速、低生育率對社會保障體系的沖擊,都離不開就業規模及質量這一中介變量;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供公平尺度和融合機制的社會保障就越需要配套完善。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收入之源,還是實現人全面自由發展的階梯,社會保障與經濟社會發展互動就集中體現和交匯于保障、激勵和促進充分高質量就業。

一是強化社會保障就業導向,將促就業融入社會保障體系中進行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拓展社會保障推動就業擴容提質的關聯效應、激勵效應和提升效應,提高針對就業群體的社會保險覆蓋面。二是基于數智平臺的就業創業人員和選擇靈活就業的群體將會不斷增加,成為充分就業的重要途徑。到2036年中國大約會有4億人參與零工經濟,屆時隨著我國人口出生率和勞動力人口的不斷下降,這一比例將會超越標準就業群體。[43]因此,亟待從歷史方位和制度成熟定型角度,全面研究新就業形態社會保障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制度突破,破解目前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參保質量不高、平臺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權利義務尚不明確等難題,使制度供給更加適應靈活就業人員特征需求,切實減輕靈活就業人員繳費負擔和形成穩定繳費激勵。三是通過社會保障事業與社會保障產業相協調持續擴大就業。通過“補供方”和“補需方”相結合,政府引導、市場供給和社會參與相結合,大力推進滿足困難群體基本需求的普惠型服務和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多元化服務??偨Y推廣產業扶貧和鄉村產業振興中政府—市場—社會聯結機制,強化低收入群體就業支持體系,積極發展殘疾人福利企業。四是社會保障的質量設計應以增強心理能量和精神意蘊為指引,促進物質資源向精神動力的內化,激發社會積極行為,全面改善社會心態。[44]強化社會保障增加就業、激勵就業、穩定就業和提升就業導向。一方面,加強社會保障促進就業機會公平的制度建設,提升困難群體人力資本投資,消除數字鴻溝,完善基本公共就業服務和就業網絡建設;另一方面,完善就業義務履行與社會保障權利實現的制度銜接和待遇計發調整機制,探索適度統一提高社會保險最低繳費年限,統籌優化基礎養老金計發辦法和調整方式。

2創新拓展政策項目提高就業質量

社會福利制度與勞動力市場的關系圍繞勞動力的?“商品化”與?“去商品化”揭示了現代社會福利制度的本質屬性。[28]21世紀以來,福利國家積極勞動力市場政策的發展趨勢是更多OECD(經合組織)國家傾向“重返勞動力市場便利”類政策。[45]倡導積極就業和就業優先理念一直蘊含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之中,為適應勞動力市場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還需要強化并系統布局到社會保障政策體系機制之中。一是拓展與就業直接相關的社會保障項目,在全民參保計劃下有效提高失業保險參保率,研究將當前以及新冠疫情防控期間的階段性穩就業、促就業社會保障政策常態化、機制化。二是探索對政策對象進行分類分層精細化管理。例如,分別針對青年大學生、農民工、產業轉型升級失業者、低齡老年人等群體,以及從未就業和多次中斷就業等情形,提供精準匹配的幫扶激勵措施。三是加強就業促進政策和社會保障政策整合銜接,實現在政策對象、幫扶內容、基礎數據、資金統籌、行動實施等方面緊密協同,形成合力。

[注?釋][KH*2D]

求是網: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10/15/c_1127959365htm。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30/content_5688268htm。

③?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何文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與社會保障深化改革》,https://caossorgcn/news/html?id=12766。

④?人民網:宋揚,《勞動力要素市場化改革邁出堅實一步》,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20/0410/c209043-316690?82html。

⑤?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7/content_6893950htm?device=app。[BFQ][ZK)]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J].?求是?,2022(8):4-10.

[2]本刊編輯部.?新時代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J].?求是?,2022(8):11-17.

[3]詹姆斯·米奇利.?社會發展:社會福利視角下的發展觀[M].?苗正民,譯.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1.

[4]何文炯.?建設適應共同富裕的社會保障制度?[J].?社會保障評論,2022(1):23-34.

[5]李實.?充分認識實現共同富裕的長期性?[J].?治理研究,2022(3):4-12.

[6]李實,吳珊珊,孟凡強.?“五險一金”擴大了城鎮職工收入不平等嗎?[J].?社會科學輯刊,2019(2):73-87.

[7]封進.?勞動關系變化、勞動者需求與社會保險制度改革?[J].?社會保障評論,2022(5):66-78.

[8]宮蒲光.?關于社會救助立法中的若干問題?[J].?社會保障評論,2019(3):104-119.

[9]張熠.?社會保障模式與改革:一個基于“不可能三角”理論的分析?[J].?社會保障評論,2022(3):44-56.

[10]鄭功成.?社會保障推動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N].?光明日報,2022-08-16(11).

[11]何艷玲,汪廣龍.?統籌的邏輯:中國兼顧發展和安全的實踐分析?[J].?治理研究,2022(2):4-14.

[12]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01).

[13]何艷玲.?好研究是當下公共管理研究的大問題——兼論“中國”作為方法論?[J].?中國行政管理,2020(4):56-63.

[14]陳岑,張彩云,周云波.?信息技術、常規任務勞動力與工資極化?[J].?世界經濟,2023(1):95-120.

[15]張浚.?非常規就業、勞動力市場二元化與社會保障制度的重新定位——向“后工業社會”轉型中的歐洲社會保障制度?[J].?歐洲研究,2022(6):131-158.

[16]魯全.?社會保障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功能研究?[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0(3):36-41.

[17]苗大雷,夏銘蔚.?風險社會中的污名現象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時期“湖北人”污名的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41-51.

[18]厲以寧.?論共同富裕的經濟發展道路?[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5):1-11.

[19]楊偉國.?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J].?教學與研究,2023(2):28-36.

[20]B.JI.伊諾澤姆采夫.后工業社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俄羅斯學者看世界[M].?安啟念,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1]姚建平.?期望還是資本:中國社會保障滿意度狀況影響因素研究?[J].?社會科學輯刊,2023(3):74-83.

[22]鄭功成.?中國式現代化與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J].?社會保障評論,2023(1):3-21.

[23]李曉寧,劉靜.?初次分配效率與公平失衡的“連鎖效應”分析?[J].?經濟學家,2011(6):38-47.

[24]李實,朱夢冰,詹鵬.?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應?[J].?社會保障評論,2017(4):3-20.

[25]周弘.?西方國家調節財富分配的機制初探?[J].?社會保障評論,2022(4):3-16.

[26]李玲,江宇.?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機社會——中國道路與國家治理現代化?[J].?經濟導刊,2014(4):15-22.

[27]吳忠民.?市場競爭邏輯和社會保護邏輯缺一不可?[J].?山東社會科學,2022(7):5-14.

[28]李棉管.?社會福利制度研究中的中軸原理——論社會福利制度與勞動力市場的關系?[J].社會科學戰線,2014(6):170-178.

[29]華穎.?地方社會保障政策出臺存在的問題及其綜合治理[J].?行政管理改革,2021(11):81-89.

[30]郁建興,劉濤.?超越發展型國家與福利國家的共同富裕治理體系?[J].?政治學研究,2022(5):3-12.

[31]文太林,肖瑤.?普惠時代的社會保障滿意度及影響因素——基于CGSS數據的實證分析[J].?財政科學,2020(2):61-71.

[32]盧文秀,吳方衛.?患寡亦患不均:雙軌制基本養老保險與農民工過度勞動?[J].?中國農村經濟,2023(7):100-123.

[33]鄭秉文,張笑麗.?中國社會保障70年:助推封閉型經濟轉向開放型經濟?[J].?中國經濟學人(英文版),2019(4):96-121.

[34]習近平.?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J].?求是,2022(10):4-9.

[35]R·米什拉.社會政策與福利政策——全球化的視角?[M].?鄭秉文,譯.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81.

[36]劉惠.?第三次分配的社會整合功能及其實現?[J].?廣西社會科學,2022(5):108-113.

[37]韓克慶.?風險與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國減緩企業社會保障繳費的政策評估?[J].?社會保障研究,2022(1):61-68.

[38]周紹東,張毓穎.?初次分配結構影響物質資料再生產與勞動力再生產動態平衡的機制研究?[J].?教學與研究,2023(7):37-51.

[39]賈玉嬌.?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理念、目標與行動方案?[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2):40-48.

[40]郭磊,周穎.?政策性質、控制人層級與國有企業的社會政策工具效應?[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9(5):59-69.

[41]黃偉,陳釗.?民營企業參與慈善捐贈的政治激勵——兼論第三次分配的機制設計?[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2(4):40-52.

[42]趙新峰,程世勇.?中國特色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邏輯與實踐路徑?[J].?公共管理學報,2023(3):1-12.

[43]王利軍,涂永前.?論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J].?廣東社會科學,2022(6):248-257.

[44]楊方方.?社會保障的力量傳導與質量提升——兼評“福利病”論調?[J].?社會科學,2023(2):154-167.

[45]林閩鋼,李緣.?福利國家積極勞動力市場政策的類型化及其改革取向?[J].?勞動經濟研究,2016(4):3-26.

Evolution?of?Social?Security?for?Common?Prosperity:

Logical?Motivation,?Practical?Essentials?and?Policy?Response

Li?Peng1,?Zhang?Qilin2

(1School?of?Management,?Wuhan?Institute?of?Technology,Wuhan?430205,?China;

2Center?for?Social?Security?Studies,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Abstract:

Social?security?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Entering?a?new?era?of?solidly?promoting?common?prosperity,?social?security?not?only?has?historical?development?opportunities,?but?also?shoulders?a?greater?mission?and?role.?It?is?necessary?to?continuously?enrich?its?theoretical?system,?policy?system,?and?governance?system?according?to?the?practical?requirements?of?common?prosperity,?and?promote?the?development?of?a?new?institutional?civilization?for?social?security?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Starting?from?the?historical?evolution?of?social?security?under?the?goal?of?common?prosperity,?the?article?analyzes?the?logical?reasons?for?the?development?of?social?security,?and?explains?the?practical?significance?of?actively?and?widely?integrating?social?security?into?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and?transformation?in?the?new?era,?effectively?coordinating?with?growth,?employment,?distribution?and?other?aspects,?and?deeply?interacting?with?government,?market,?and?social?mechanisms.?At?the?same?time,?we?will?vigorously?promote?and?improve?the?wealth?creation?and?the?coordination?distribution?of?social?security,?as?well?as?the?functions?of?promoting?and?stabilizing?employment.?Finally,?this?article?proposes?corresponding?policy?recommendations?from?a?holistic?perspective.

Key?words:

common?prosperity;?social?security;?the?essence?of?practice;?policy?response

(責任編輯:張積慧)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社會保障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沖刺)(2022年8期)2022-11-21
共同富裕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社會保障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社會保障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德國社會保障制度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啟示
堅持就業優先 推進社會保障全覆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