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芙對談方家駿:“科目三”,看對眼神后的同頻共振

2024-03-07 00:00木曰雨
上海采風月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方家科目舞蹈

木曰雨

前一陣子,各大短視頻平臺熱傳一個被稱之為“科目三”的舞蹈,多段某餐飲連鎖店服務員的助興表演“魔性”視頻,令這種舞蹈在線上線下快速蔓延,很多人不僅盡情轉發,而且競相效仿,使“科目三”相關話題成為霸屏一時的網絡熱寵。

“科目”后面加上數字,最容易令人聯想到的是“考駕照”,但這個舞蹈與考駕照有何關聯?也有人說是廣西民俗,他們真有這樣的人生“科目”?為什么這個看起來并沒那么特別的舞蹈會有如此出眾的感染力、傳播力……

帶著各種疑問,我們邀請了魏芙和方家駿兩位專家就此問題展開討論——

發自喜悅+商業傳播+雜拼樣式

方家駿:關于起源,我更相信的是,考駕照通過了科目二以后,實在壓抑不住內心的喜悅,開心得手舞足蹈。我比較認同這種來源說,比“廣西婚宴說”,更令我信服。就是考完科目二,高興得就地起舞,于是一拍腦袋就叫“科目三”。我覺得在邏輯上比較合理。

它的傳播確實通過了一些商業手段,比如海底撈店員的助興表演。在“科目三”出現之前,海底撈的店堂里已經出現過各種各樣的舞蹈,有的比“科目三”還要尬,還要土。但是不少老百姓覺得很新奇,很開心,一邊吃飯一邊看服務員在那里跳舞。有的服務員面無表情,就當作任務來完成,上了抖音后,就流傳開來。然后有人把這些動作做了整理和規范,這種可能性都是有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源起是自發的,傳播有賴商業路徑。

這個基本動作到底是廣西的,還是什么地方的?我認為既無法考證,又不必考證。特別是專業人士,沒有必要在這上面下功夫,去考證它是否是從某個婚禮來的。其實說白了,“科目三”這個腳下的反拐動作,我們曾經從楊麗萍的孔雀舞里就看到過。它的動律又有很接近蒙古舞的地方。乃至后來我們在街舞里面也看到過腿部的這個反拐的動作。

這類舞蹈的特點就是“雜拼”,給人的印象是街舞也有一點,云南舞蹈也有一點,廣西舞蹈也有一點……你越分辨不出它是什么,表演者越高興;既不是孔雀舞,也不是街舞,你越看不明白,他越高興。廣西的黎族、瑤族舞有很多動律跟“科目三”都很相似,但千萬不要去定義它是什么舞種,否則它的內在價值、內在意義就沒有了。它就是一個“雜拼”,自由發揮。

魏芙:在“科目三”的流行中,其實我們還可以發現一種文化的覺醒,或者說對舞蹈的重新認識。舞蹈的目的不是去開發身體的功能,也不是去做什么高深研究的載體。舞蹈應該多研究如何回歸大眾,我認為每個人想表達情緒的時候,你情緒亢奮的時候,開始手舞足蹈的時候,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你的舞臺,你可以看到自己內心的一個影子出現。

為什么舞蹈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其實就是舞蹈這種肢體藝術本身就非常容易產生演員和觀眾的交融共情,不受語言、人種,甚至生態環境養成的審美情趣的影響。舞蹈的特點是基于一種律動,任何人的內心都有律動,它包含著對快樂和釋懷的一種渴望。

所以說世界范圍內民間舞、土風舞,其實原本就具有這么一種特質。土風舞、民間舞當中很多都有搖擺動作,跺腳、拍手,圍著篝火,圍著圓桌,每個人都是快樂的主角。

我們海派秧歌的舞者們,外出聚會時也會跳舞,她們跳時,我也會在旁邊情不自禁地跳起來,她們那種快樂一下子把我帶進去了。所以我覺得我們的舞蹈的功能開發和舞蹈的治愈性在此都能體現。

符合大眾心理:渴望快樂,渴望釋懷

方家駿:“科目三”是一種全民性的流行舞蹈方式,這種形式的舞蹈并非第一次出現,各個時間段都有,只是波及程度不同。比如韓國鳥叔的《江南Style》“騎馬舞”,當時波及范圍也是蠻廣泛的,很多晚會、演唱會必跳,很多人也奇怪它為什么會如此風行。

后來《小蘋果》成為風靡一時的廣場舞,據說在全國衍生出各行各業的200多個版本,其中有的還是蠻好看的?!蹲铎琶褡屣L》也屬于這類,基本規律是一樣的,簡潔中有復雜。

你說它簡單,又不是一般人馬上就能掌握的,它有它的內在規律,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但你說它復雜,它又顯得非常簡潔,還可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甚至隨心所欲地加以變化,只要符合它基本的內在規律和外在形態。

這種流行舞蹈的每次出現,都借助一個契機,這個契機現在很難講是什么樣的,可能是不可復制的契機,甚至沒有規律可循。目前來講,我覺得網絡短視頻的風行是主要原因和途徑,如果沒有網絡短視頻的推波助瀾,它的波及面一定沒有這么廣,傳播速度力度不可能如此強勁。

至于楊麗萍舞團跳“科目三”,這有點標題黨的意思。因為那只是在演出謝幕時加演的一段返場表演,那是舞者與臺下觀眾的一種帶有幽默感的互動,目的是拉近雙方距離,活躍氣氛。所以只能說“跳著玩”,那并不是“正餐”,飯后甜點而已,不必大驚小怪。

魏芙:“科目三”和廣場舞都是一種應運而生的流行文化,有人說它們“土”,有人說它們“尬”。其實評價是多重維度、各種各樣的。我最愿意聽到別人對我的作品的評價是三個字“接地氣”,我覺得這是最高評價。因為“接地氣”就意味著老百姓接受了,說明它是具有生命力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的。

所有在社會上熱起來的東西,其實都是在某種程度上符合了現代人的某種心理需求,渴望快樂,渴望釋懷。我覺得“科目三”有點像“農家樂”,原汁原味的,不喜歡過于加工的,火鍋似的,現燙現涮的,想吃什么我就涮了。還有點像好友派對,吃什么不重要,只圖一個共樂暢快、別出心裁。

林語堂曾經說中國人缺少幽默,或許那是以前的中國,我感到當代中國人已經漸漸地具備了一些幽默感?!翱颇咳钡牧餍兄?,是否能感受到中國人的性格有了一些改變?至少讓人看到的是中國人現在生活得很快樂,普通人也有一種樂觀風趣的生活態度。

方家駿:我問國外親友,你們那邊有沒有人跳“科目三”。有一位反問我,你們干嗎那么關注外國人跳不跳?感覺有點不自信。我非常驚訝,但也聽進去了。他說事實上外國人跳也是有背景的,我們不能拿一個小視頻在某個手機App上的一時走紅,就說中國文化傳遍全世界了。

“科目三”這個小視頻在國外被玩轉被復制,與中國文化輸出取得巨大成功并不是一回事。它只是和世界上某一些手機小視頻的觀眾對上眼神了,這是可能的,人類的情感本身就是相通的。它就是一種全人類的情緒暗語,傳播的就是快樂情感。它可以稱之為一個文化現象,并不是一個藝術成果。

“民間”可等同于“流行”

方家駿:以前舞蹈的流行靠什么?確實靠迪廳。以前也有這種所謂的“全民流行”,當然即便說“全民”,也有一定范圍,也就是百分之二三十吧,但表現出來的已經非常熱鬧、貌似“全民”了。當時迪廳里邊在跳什么步子,在社會上很快就會流傳開來,即便是二三線城市也是這樣,20世紀八九十年代大致如此。

而像郭富城的《巴拉巴拉櫻花舞》的流傳,則主要靠電影。這個舞當時流傳得也很廣,據我觀察,與現在的流傳相比,可能波及范圍相差并不大,但傳播速度現在則快得多,因為現在有抖音、小紅書等短視頻平臺助力,當時連手機都沒有。

以前有一句話叫“秀一個自己給世界看”,這句話還是非常準確的。像這類“社會搖”是當今社會極能喚起大眾熱情的一種娛樂活動,這是我給它的總體定位。我看到一些文章說“它就是藝術”,我不太同意。當然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來理解藝術,給他喜歡的東西下定義“這就是藝術”,或者“這就是舞蹈”,或者“這就是××”……但是我依然認為它就是最能喚起民眾熱情的一項娛樂活動,其主體是民眾的一種自我表達意愿。無論是魏芙老師創立的“走到哪里跳到哪里”的“海派秧歌”,還是今天大家都可以“扭一扭拍一拍”的“科目三”,它的主體就是自我表達意愿,其中既有獨立精神,也有娛樂精神。

所謂獨立,它是以自我風格為主,不太在乎你的標準是什么。而且無論從跳舞還是短視頻傳播而言,其本體是一種秀,一種娛樂精神。這種娛樂精神,可以借助歌,也可以借助舞?!翱颇咳笔墙柚宋?,以前的卡拉OK就是借助歌,當然還可以借助其他形式,比方脫口秀。只是形式不同,其實質都是把自己秀給更多人看。

魏芙:我建議把“科目三”作為一種“城市新民間舞”來看待和研究,以前我們所謂的“民間”大都基于“鄉土”概念,隨著城市化的推進,今天我們在說的“民間”,我以為可以等同于“流行”。為什么我們創立“海派秧歌”,因為秧歌本身的動律,就是一種適合于廣場的民間舞。秧歌是國舞,是大舞種,鑼鼓一敲就能跳起來。我們在做“海派秧歌”的時候,也一直在著力尋找它的合理發展空間。

對于“科目三”,我們不需要過度地把它再放進研究室、溫室里,否則它就很容易變味。老百姓又不跟你玩了,又玩新的去了?!翱颇咳敝皇谴碇斀襁@個時代的民間、民俗文化的一小串印跡。

方家駿:“科目三”的背景音樂是《一笑江湖》,古風,但是搖滾化了。也有用其他的音樂,比如《想起一個人》之類都可以,任何一首情緒色彩強烈的曲子,做了搖滾化節奏的改動,都可以作為它的背景音樂。選曲基本與歌詞內容無關,有時自由度非常大,有時也會借助一點歌詞的內容,但總體上不追求和歌詞的吻合。因為它是一種單純的情緒化的表達。

我認為“科目三”更像是一種“情緒暗語”,或者稱之為“肢體語言的符號化”,抑或“情緒符號的動態化”。我跳什么,你很快能感受到我的情緒。它的目的就在于此。這種自我表達是有感染力的,有傳染性的,舞者的情緒很快就能傳遞給觀眾,他的情緒語言很快被其他人接受。也就是所謂的“心領神會”。這種“心領神會”的溝通,可能唱歌達不成,脫口秀也做不到,只有舞蹈可以。

“科目三”一個比較明顯的追求,就是要“跟對方對上眼神”。就是說我在跳,你看到我在跳,我與你對上眼神,合上心理節拍,然后我帶動你,或者說你帶動我。這是它的主要的一個傳播樂趣。

很多人都認為跳現代舞的目的就是開發肢體,而魏老師講到跳舞是為了回歸本體,回歸人的自由的本體。全世界大多數民族都有這個習俗,高興了就跳舞,語言不足的時候就手舞足蹈。這是我們從小學習的舞蹈歷史乃至人類起源的知識里面就有的。

娛樂精神:不怕出丑露乖的情緒宣泄

魏芙:我們年輕的時候編舞是怎么玄乎怎么編,經常做一些別人看不懂的東西,千方百計讓自己顯得“高深莫測”。而現在,完全相反,如果我們做出來的東西無人呼應、沒人跟進,我們就會覺得很寂寞,覺得沒有價值。

我曾經跟電視臺合作過一個節目,與傳媒的編年史有關。里面講到,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在收音機里獲知中國獲乒乓世界冠軍的消息,后來有了電視,有錢人家購置了九寸黑白電視機,夏天乘涼時,鄰居還會擠在石庫門的天井里圍觀。再后來發展到彩色電視,不光是屏幕變大、色彩變豐富了,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已經不甘于站在熒屏外面,而是渴望走進熒屏,成為畫面里的一分子,成為劇情的主角……

這實際上反映了老百姓已經不滿足于花錢去享受一臺高高在上的藝術盛宴,也希望在另外一個地方尋找一個能夠展現自我的出口,抑或平臺,或許手機短視頻就是那個可以滿足這部分需求的平臺和出口。這個變化的過程,仿佛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推進,這個推力就是現代社會人們尋找屬于平凡人的舞臺的需求和渴望。

方家駿:“科目三”是一種情緒宣泄,一種網絡文化。所以它不能“端莊”,有時甚至刻意追求怪異。不能端,不能裝,就意味著必須“放下”自己,不怕出丑露乖,這就是娛樂精神。這類現象一定會吸引我們關注,但是不要投入過多關注。即便很熱,其實也有一定范圍,不要夸大它的熱度。也不需要專業人士去整理,專業機構去培訓,組織和推廣行為都會令這件事失去本質的意義。它是一種自然生長的事物,不要人為干預它的成長。它有一個“野蠻”生長的過程,也有一個自生自滅的規律。過了一段時間,熱度過了,它自然就消退了。從一路走過來的所有的民眾性的大眾化的這種自娛自樂的舞蹈,都有一個熱起來和不知不覺消亡的過程,然后會有一種新的東西、新的樣式,借助某個契機出現。這是一個普遍規律。

猜你喜歡
方家科目舞蹈
2024年擬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發布
方家山核電業績登高的技術措施
學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檔
舞蹈課
詩歌四首
我和舞蹈
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6年10期)2016-04-17
圖書館戰略規劃的制定與實施
漢語或成俄羅斯高考科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