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權變理論視角下高職專業群多主體協同治理機制研究

2024-03-07 08:08趙新寬林溪鄭欣敏劉二濤
職業技術 2024年3期
關鍵詞:權變共治管理機制

趙新寬,林溪,鄭欣敏,劉二濤

(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珠海 519000)

0 引言

2006 年,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提出建立以重點建設專業為龍頭、相關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1],自那時起國內高職專業群的研究、實踐逐步深入。然而,當前專業群建設中存在著“較難適應區域產業的統籌布局”“重建設輕管理”“現有治理模式制約專業群彈性發展”[2-3]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專業群高質量發展。探索如何構建專業群的多主體協同治理體系,實現高質量產教融合,對于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高職專業群多主體協同治理的應然邏輯

1.1 高職專業群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

專業群建設是高職院校主動應對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其建設意義在于“形成高職院校專業的集群優勢,從整體上提升學院在行業和區域內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有利于形成學院辦學特色”[4]。由此可見,專業群正是應產業發展之需而生的產物,因此實現高職專業群高質量發展必須圍繞產業“做文章”,將產業需求和專業設置結合,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學習鏈和生產鏈的有機融合[5]。在高職專業群建設中,學校必須充分考慮行業、企業等利益相關者的訴求,調動政、行、企、校多方資源實現辦學效益最大化。專業群建設的“舞臺”上再不能只有高職院校一個主角,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主體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對專業群建設過程施加自身影響。通過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政府引導下的專業群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式,實現參與各方利益、資源、理念深度融合,形成校企育人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治理共同體[6],是高職專業群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離開了“多元共治”,高職專業群就無法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產教融合微生態,就無法在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高水平成果、實現高質量發展。

1.2 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必然選擇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承擔著為中國式現代化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歷史使命。當前,職業教育仍存在著專業特色不夠鮮明、與區域產業集群契合度較低、專業群資源利用率較低、專業群管理機制落后等問題[7]。主動適應區域產業需要,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做好人才供給側改革,是高職教育必須面對的課題。2015 年,教育部出臺《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8],指出“圍繞各類經濟帶、產業帶和產業集群,建設適應需求、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專業群”;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簡稱“雙高計劃”),支持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9]。由此可見,建設高水平專業群已經成為高職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成為服務區域、產業的戰略性政策設計。專業群自誕生之日起就與其服務的產業集群緊密關聯,要建好專業群,高職院校不能唱獨角戲,必須發揮中國特色體制優勢,實施專業群“多元共治”,這是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必然選擇。沒有“多元共治”就沒有真正的產教融合,沒有“多元共治”,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就是空中樓閣、無根之木。

2 高職專業群多主體治理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在“雙高計劃”的政策引領下,政府、企業、“雙高”院校、行業等多元主體因為彼此擁有各自的資源優勢而參與專業群的治理[10]。盡管前期國內專業群多方共建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暴露出“治理體系不完善或管理機制缺乏,組織協調機制運行不暢”等諸多問題[11-13],可以說專業群治理必須先過治理關。專業群治理機制的重要性逐漸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門重視,這在國家、廣東省下發的有關通知文件的前后變化中有所體現。從國家層面看,2019年印發的《教育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開展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項目申報的通知》[14]隨附的申報書模板中,并未特別強調專業群建設管理;但在2022年4月隨同《教育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開展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中期績效評價工作的通知》[15]印發的《XX學?!半p高計劃”中期自評報告參考提綱》已經在其第四部分——“實現績效目標采取的措施”中明確要求“要對學校層面和專業群建設兩個方面的組織管理、制度建設及運行情況”進行描述。以廣東省為例,2021年11月,廣東省啟動了省域高水平高職院校遴選,在和申報通知一同下發的專業群建設方案參考模板中,將“專業群建設管理”獨立出來作為第六部分要求進行描述,側面反映出廣東省對該問題的高度重視。

通過對25個廣東省省級高水平專業群的前期調查,發現高職院校普遍意識到專業群多主體治理的必要性,也普遍建立了專業群層面的多主體協同治理平臺(如產業學院等),但多主體協同共治的深度和可持續性都還不夠。其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2.1 多元治理體系下的權力分配不科學、不合理

多元治理中存在的淺層次、自發式、松散型、低水平[16]等現象的本質是高職專業群治理中權力分配的不科學、不合理。高職專業群的高效治理是多種權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如學術權力、行政管理權力、監督評價權力等。學術權力主要是專業群課程開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等方面的權力。很多高職專業群在發布人才培養方案等重要文件前會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參與討論,但本質上該部分權力主要由高職院校支配。專業群的行政管理權力是專業群的日常管理權力,大部分調研專業群采用了以群建院的管理模式,專業群的日常管理和二級學院的日常管理合二為一,因此,主要是高職院校支配了行政管理權力,行業企業的管理權限較弱。當前,對于專業群的監督評價主要來自教育主管部門,也有高職院校引入金蘋果等第三方社會評價,但作為專業群服務對象的行業、企業在專業群監督評價中意愿不強、話語權弱。當權力過于向一方或幾方傾斜時,其他主體必然逐漸喪失合作意愿,從而降低資源投入強度,并最終導致多主體協同狀態的瓦解。

2.2 多元共治機制不完善或與其管理結構不匹配,管理機制執行不到位

從系統權變理論的視角看,作為微系統的專業群,其管理分系統也就是諸種管理機制是否健全、是否得到貫徹執行對于系統高效運行至關重要。專業群采用何種治理結構(結構分系統范疇)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建立與之匹配的管理分系統,就必然會事倍功半。被調研的25個高職專業群僅有9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多元共治機制,占比為36%;其他專業群在產教融合平臺進入與退出機制等方面存在制度性缺失。此外,在9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多元共治機制的專業群中存在著機制執行不到位、程序流于形式等問題。專業群的多元治理涉及很多方面的管理機制,我們可以稱之為共治機制簇,這些簇中的機制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當存在某項機制缺失或者弱化時,專業群汲取多元資源的能力或者資源高效轉化的能力必然削弱。

3 系統權變理論視角下高職專業群多主體協同治理機制設計

3.1 系統權變理論視角下的高職專業群多主體協同治理

系統權變理論是系統理論與權變理論相結合產生的代表性理論。該理論認為:

(1)組織可以被看作是一個開放系統,它處于與其環境的持續性相互作用之中,并達到一種動態平衡的“穩定狀態”。它由5個主要部分組成:目標與價值分系統、技術分系統、結構分系統、社會心理分系統和管理分系統。

(2)權變觀點所要研究的是組織與其所處環境分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各分系統與其他分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確定關系模式即各變量的形態[17]。

高職專業群也是一個與外部環境持續相互作用的“系統”,它不可避免地受產業現狀、政府政策、學校定位等外部因素和教師技術能力、實訓條件、群文化心理等內部因素的影響。從系統權變理論來看,高職專業群訂立怎樣的發展目標,采取何種治理結構,制訂何種管理機制,甚至形成何種專業群文化等都需要根據內外部主要權變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系統權變理論為我們分析高職專業群協同治理提供了較好的理論框架,它的核心要義:一是專業群是個動態交互的微系統;二是專業群治理的核心要素必須動態調整。

從系統權變理論看,參與高職專業群協同治理的多主體之間的權力分配、資源投入、利益共享、進入退出等需要因時、因勢而變,專業群建設的不同階段、外部產業需求的變化、參與企業的經營狀況等都直接影響著專業群的協同主體構成和協同深度廣度?!白兓北旧聿⒉皇菈氖?但專業群需要基于一定的產教融合平臺建立一整套管理機制,這些管理機制能為專業群多主體協同治理提供足夠的彈性空間和制度保障,能夠確保多主體之間的權力分配、資源投入、利益共享、進入退出等有法可依,能為專業群多主體協同治理提供推力而不是阻力。

系統權變理論視角要求要對影響專業群多主體協同治理關鍵點(如治理結構、權力分配、資源投入、利益共享、管理機制等)的權變因素進行分析,厘清什么情形下應該做何種動態調整,并采用管理機制的方式把這種動態調整要求制度化、程序化。在專業群多主體協同治理實踐中,治理結構并不具備較大調整空間,也無必要頻繁調整;權力分配直接影響合作各方的資源投入和利益共享,是極其重要且容易被忽略的點;管理機制作為專業群管理分系統的核心元素直接影響著專業群其他四個子系統(目標與價值分系統、技術分系統、結構分系統、社會心理分系統等)的高效運行?;谏鲜鲈?我們必須對專業群協同治理的權力分配、管理機制簇構成,以及影響這二者的內外部權變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從而設計出系統權變理論視角下高職專業群多主體協同治理機制。

3.2 基于產教融合平臺的多元治理權力分配

行業企業只有通過產教融合平臺才能有效干預專業群建設過程,但產教融合平臺的建立并不意味著多元協同治理的實現。專業群多元協同治理要求基于產教融合平臺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權力分配問題;二是權力分配如何隨其權變因素變化而調整。

權力分配問題。長期以來,我國高職院校教育行政部門掌握著職業教育資源分配的行政權力以及專業群辦學水平的評價權力。一個專業群辦得好不好主要看教育行政部門對其的評價和定位,一個專業群要想獲得更多的發展資源、取得更多的發展成果必然要緊跟教育行政部門的指揮棒。而高職院校掌握著專業群管理權力,負責專業群建設過程中的日常管理??梢钥闯?在傳統權力分配模式中,專業群服務面向的行業、企業之權力是非常微弱的。權力比重按照“政—?!小蟆钡拇涡蛞来螠p弱,這種權力分配是不利于專業群的多元共治的。

在“多元共治”下,權力讓渡是必然的。圖1是“多元共治”要求下的權力再分配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教育行政部門應該通過“放管服”把職稱評定、人員編制、經費使用等權限下移給高職院校,激活高職院校自主活力;通過第三方評價組織將專業群的評價權力讓渡給行業企業。高職院校通過產業學院理事會向行業企業讓渡專業群決策及管理權力,通過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向行業企業讓渡學術權力。如此,教育行政部門、高職院校、行業企業才能在專業群治理中形成相對穩定的“三角關系”。

圖1 “多元共治”下專業群權力讓渡示意圖

權力分配如何隨其權變因素變化而調整。必須指出的是,“政校行企”各方所持有的權力比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至少受如下幾個方面權變因素的影響:

(1)專業群建設階段。專業群剛啟動建設時,存在一個逐步深化的“磨合”階段,在該階段不同制度背景的主體需要互相了解,形成制度共識,并使之具化為可操作的規章制度,如果在該階段過于強調權力讓渡,會陷入“理想主義”的漩渦,使專業群建設進程遲滯。

(2)各主體的資源投入強度。原則上說協同各方資源投入強度決定了專業群各項權力的分配比例,兩者應大體相當。比如當行業企業投入較多資源時,理所應當享有更大的管理權力或學術權力。換言之,當各方資源投入強度發生較大變化時,應及時調整權力分配比例。具體方法可以是調整產業學院理事會人員構成比例、增加行業企業在管理執行層面的人數等。

(3)協同各方的權力履行能力。以專業群評價權力為例,如果行業企業具有較強的獨立評價能力,教育行政部門就應該完全讓渡或讓渡大部分評價權力,這種把評價權還給專業群建設面向對象可以從根本上保障評價的準確性。然而,當行業企業不具備獨立評價能力時,行政評價為主、行業企業等第三方評價為輔的方式在操作層面就顯得非常有意義。

3.3 系統權變理論視角下專業群“多元共治”的管理機制簇設計

從系統權變理論視角審視高職專業群的多元協同治理,首先是要考慮支持專業群各子系統動態調整的各種機制(如圖2所示)。比如目標與價值分系統就要求建立專業群規劃目標動態調整機制和群內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專業群應根據產業需求、學校定位、政府政策等因素及時調整專業群規劃目標,及時裁撤不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群內專業,新增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相關專業;專業群技術分系統要求建立專業群教學資源多元共建機制和產學研服協同機制,前者通過規定管理職責推動學校、行業、企業根據自身優勢共建共管共享實訓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等在內的教學資源,后者通過明確創新成果產生、轉化有關的規定,暢通多元主體之間創新資源的流動;結構分系統就要求圍繞多元治理結構,如產教融合平臺,建立與之匹配的協同決策機制、多元主體進入及退出機制等,使產教融合平臺真正成為多方協商、動態優化、能進能出的治理平臺;社會心理分系統要求多元主體形成一致的“專業群建設價值觀”,共建具有區域、產業特色的專業群文化,制定專業群文化多元共建機制;管理分系統要求建立專業群制度多元協商機制,使制度的出臺充分體現多元主體的集體意志。此外,還要建立專業群多元投入與利益分享機制,明確人財物的多方投入要求及與之匹配的利益分享模式,通過多方共贏實現可持續發展。此外,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在專業群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前者解決的是專業群建設質量的高低問題,后者解決的是多方評價的程序問題。

圖2 “多元共治”下專業群管理機制簇示意圖

必須指出的是,高職專業群管理機制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對于高職專業群而言,首先,應該解決完備性問題,即確保上述10個方面的管理機制確實建立起來了;其次,應該解決效力性問題,即確保上述10個方面管理機制得到有效貫徹落實;最后,還要注意動態性問題,上述10個方面機制需要不斷動態更新以適應新的形勢,不存在一勞永逸地制訂出完美的制度。

3.4 系統權變理論視角下高職專業群多主體協同治理案例

圖3為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數控技術”專業群“一院兩會五部”的多主體協同治理案例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出,該治理架構分為三層,分別是決策層、管理層和執行層。決策層主要由黨總支委員會、黨政聯席會提供方向引領和政治保障,金灣智造產業學院理事會負責決策多元治理中的重大問題。金灣智造產業學院是由金灣區政府、區內龍頭制造企業、行業協會、產業孵化器、高職院校等五方共建,它作為主要產教融合平臺,支撐數控技術等省級高水平專業群的多元共治。該產業學院由金灣區主要領導掛牌督辦,區人力資源局、科創局等單位建立責任清單,理事會定期以“簡報”的方式公布建設進展。專業群的學術決策是由行業企業專家、職教專家、專業群負責人等聯合組建的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行使,該委員會章程中明確要求來自珠海裝備制造業的行業企業專家占比不低于50%,從而確保學術權力的多方共享。

圖3 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數控技術專業群多元治理案例示意圖

由專業群負責人、企業代表、骨干教師等組成的專業群建設執行委員會負責專業群建設過程中的統籌管理,下轄5個隸屬于執行層面的管理部:課程及教學資源管理部、師資隊伍建設管理部、實訓基地與校企合作管理部、科研和社會服務管理部、學生工作管理部??梢钥闯?該專業群在建設中淡化了專業界限,把全部成員劃分到管理功能模塊而非具體專業中,此舉有益于群內資源的融通共享。

無論是金灣智造產業學院理事會章程還是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專業群建設執行委員會章程都從成員構成比例、議事規則確保了參與治理各方的權力行使。專業群建立了上述提及的10個方面的管理機制,保障了多元主體,特別是行業企業的正當權益,激發了行業企業投入熱情,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效果,比如作為金灣智造產業學院理事單位的珠海泰坦新動力電子有限公司相繼投入近900萬的設備支持專業群實訓教學,校企雙方在金灣智造產業學院平臺上共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通過“國際工程技術員訂單班”開展聯合育人,目前已經有多名學生在德國參加培訓后被該公司派往瑞典等國家開展實習、就業,實現了多方共贏。

4 結語

除治理結構外,權力分配和管理機制簇設計是高職專業群實現多元協同治理的兩個核心問題。然而,權力分配和管理機制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因“時”因“勢”進行動態調整優化。系統權變理論為我們提供了科學審視高職專業群建設的理論框架,本研究基于省級高水平專業群多元協同治理實踐,較為全面地闡述了高職專業群多主體協同治理機制的核心要素和形成路徑,對于“雙高計劃”下的高職專業群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下一步將結合案例分析不同所有制屬性的產教融合平臺對專業群治理體系構建的影響。

猜你喜歡
權變共治管理機制
“權變”:《孟子》的道德選擇辨析
“多元共治”樂融融
試論工程造價管理機制的完善與創新
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關于軟科學質量管理機制的問題探討
工電道岔結合部聯合管理機制的探討
基于分時權變視角的合伙治理創新研究
當下司法中權變思維的濫用與規制
“社會共治”中的話語權爭奪戰
權變視角下施工企業管理信息化認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