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研究

2024-03-09 10:32汪建康張慧兒
中國傳媒科技 2024年1期
關鍵詞:輿情

汪建康 張慧兒

摘要:【目的】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將大眾帶入自媒體時代,也將高校網絡輿情推向更加復雜多變的環境,要完善高校網絡綜合管理制度,促進良好校園網絡生態的形成,因此探索高校網絡輿情治理路徑勢在必行?!痉椒ā炕谏鐣紵碚?,深入分析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發展的新特點,并根據高校當前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具體路徑?!窘Y果】將社會燃燒的三要素融入輿情治理的環節,實現輿情監測的深化與前置、輿情防控的及時與適時、輿情治理的系統與學生素養的提升?!窘Y論】在自媒體時代,全面提升高校網絡輿情治理能力,營造清朗的校園網絡環境。

關鍵詞:自媒體;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社會燃燒理論? ? ? ? ? ? ? 中圖分類號:G21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34(2024)01-041-04? ? ? ?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4.01.006

本文著錄格式:汪建康,張慧兒.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研究——基于社會燃燒理論[J].中國傳媒科技,2024,31(1):41-44.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民眾獲取新聞資訊的途徑越來越豐富,大學生作為互聯網平臺的“原住民”群體,網絡已成為高校生活的重要構成部分,互聯網為學生搭建了一個獲取信息和發表觀點的免費便捷平臺。高校網絡輿情是學生借助網絡平臺對熱點事件進行討論、交流,所形成的思想意見集合,它產生的輿論力量影響著校園環境和諧穩定。由于網絡信息所具有的即時性、交互性、復雜性等特性,極容易在高校產生網絡群體性事件,激發矛盾沖突。自媒體技術的更迭發展實現了更開放的話語空間,這種新變化為學生提供更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與展示自我的平臺,但同時也給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因此,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高校網絡輿情治理能力,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和諧文明校園環境,對化解校園矛盾沖突、堅守輿論陣地具有重要意義,是鞏固主流意識形態主導地位的內在需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保障,是助推高校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1.社會燃燒理論與高校網絡輿情治理

社會燃燒理論作為一種社會物理學理論,將社會的無序混亂情況類比成自然界的燃燒現象。已有學者從社會物理學角度出發,運用社會燃燒理論的核心思想,并結合中國實際國情,研發了“中國社會穩定預警系統”。因此社會燃燒理論同樣適用于研究高校網絡輿情的引起的校園穩定問題。

1.1? ?社會燃燒理論的核心觀點

社會燃燒理論由牛文元[1]提出,是以物理學為核心,運用自然科學的思路,對人類發展的總體規律從經濟活動到社會行為進行機理分析。自然界中的燃燒現象包括三個必備條件,即燃燒物、助燃劑和點火溫度,其中任何一個條件缺失都無法產生燃燒。社會物理學運用這一原理,將社會中存在的混亂失序現象類比成自然界的燃燒,逐漸發展成為社會燃燒公式。

社會燃燒公式:

社會動亂=人與資源、人的矛盾(燃燒物質)+國民心理、媒體輿論(助燃劑)+某事件的爆發(點火溫度)

社會燃燒理論的核心觀點如下:(1)“燃燒物質”,即情緒流,人與人、自然、資源之間的矛盾沖突等普遍的社會不滿情緒,是破壞社會穩定、產生混亂的動因。(2)“助燃劑”,即意見流,媒體的誤導、謠言的擴散等錯誤的輿論,是擴大社會亂象,“助燃”社會矛盾的“火苗”。(3)“點火溫度”,即行動流,具有一定破壞力和影響力的社會突發事件,可以說是引起社會燃燒的導火索。[2]三個條件的共同作用下最終會引發社會問題,破壞社會的和諧穩定甚至導致社會崩潰。

1.2? ?社會燃燒理論成為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重要依據

高校網絡輿情是學生借由互聯網自由發表觀點、傳播信息,是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和觸及自身利益的公共事件表達的觀點、想法、態度、情緒的總和。網絡信息因其隱匿性極容易在傳播過程中失真,這就造成了現實社會矛盾在網絡傳播下被扭曲、放大,從而引起學生群體大量聚集討論破壞網絡秩序,甚至影響現實校園環境的和諧穩定。網絡輿情的傳播遵循著生命周期階段包括潛伏期初現端倪、發展期醞釀發酵、成熟期引燃爆發等,這與自然界的燃燒過程具有一致性,因此社會燃燒理論適用于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研究。網絡輿情是以互聯網為載體產生演變的,但從根本上說它是扎根于現實社會的,校園存在的矛盾、沖突是網絡輿情引發動亂的“燃燒物質”,當“燃燒物質”持續量變積累,在互聯網的快速傳播中,媒體輿論就成為燃燒的“助燃劑”,尤其是高校學生思想活躍,網絡參與性和表達欲望都很強烈,一定規模的突發性事件點燃了學生的情緒產生質變,所爆發的突發問題破壞校園秩序產生動亂,突發事件就成為引起“社會燃燒”的“點火溫度”。

2.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新特點

自媒體時代打破了信息傳播的桎梏,民眾不再是單一的信息接收者,更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評論者。信息技術的多樣化增加了網絡輿情的復雜性,賦予了其新特點,也加大了輿情治理的難度,基于社會燃燒理論視角分析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網絡輿情呈現出如下特點。

2.1 “多元性”擴展了社會“可燃物”

網絡輿情傳播的主體和內容多元化。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的傳播主體都是高度組織化的新聞機構,民眾接收信息的渠道單一。而在當前信息化社會,新媒體平臺、傳統媒體平臺、個人網頁等構成了多元化的傳播主體,大學生的信息傳播渠道得到大幅拓展,文字、音頻、視頻等多種信息傳播形式充滿吸引力,傳播的信息內容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2]多元的傳播主體必然帶來網絡輿情內容的多元化,同時也使得網絡輿情價值取向呈現出個性化的一面,輿情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輿情信息呈現爆炸式增長狀態,很多隱性的社會矛盾走入大眾的視野,諸如師德師風問題、校園暴力問題、食堂衛生安全問題等都易發展成為燃燒物質[3],網絡輿情的“多元性”增加了高校的不穩定因素。

2.2 “病毒性”增加了矛盾“催化劑”

網絡輿情呈現“病毒性”的特征,傳播迅速、范圍更廣、隱匿性更強。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網絡用戶的數量越來越多,大學生更是網絡用戶的“主力軍”,信息傳播更加即時迅捷,自媒體技術的發展為輿情發酵提供了平臺,輿情一旦在網上引起關注,加上意見領袖的推波助瀾,將呈現“病毒性”幾何裂變式傳播,演化速度之快、傳播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導致輿情演變復雜難控,極易造成不良影響。而網絡輿情的隱匿性為網絡謠言的產生提供了可乘之機,青年學生往往無法準確甄別信息的真實性,很容易被錯誤言論煽動情緒,正如桑斯坦所說,互聯網是串聯起來的交流場所,它可以通過一些指向未知、來源不明的信息讓幾千甚至數百萬人相信錯誤的事情。學生對于存在的不確定風險往往會產生“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想法,容易在焦慮的心理中走向極端,將矛盾風險不斷放大,最終催化社會矛盾爆發。

2.3 “互動性”增加了事件“引爆點”

高校網絡輿情的互動性主要體現在學生群體之間以及學生與高校、媒體的互動,免費、高效的網絡平臺增加了學生對熱點話題的討論度,大學生群體熟悉并擅長使用多種媒體平臺,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并表達不同觀點,但又缺乏獨立思考和鑒別能力,容易沖動,受到輿論影響。自媒體時代很多高校突發事件的形成,最初都是在網絡上引起各方關注,“抖音直播”“微博實時”“校園貼吧”等網絡功能使學生群體能第一時間發現并曝光問題,這往往導致網絡輿情在短時間內形成,產生連鎖式覆蓋效應,特別是對于一些重大校園問題,可以通過學生的互動來實現群體傳播,網絡輿情的“互動性”特點提高了普通社會事件成為刺激性事件的可能性,增加了社會燃燒的“引爆點”,任何一個不起眼的小事件經過輿論發酵都可能引發學生的不滿情緒,影響校園秩序,給高校輿情預警和治理工作帶來了更為嚴峻的挑戰[4]。

3.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現實困境

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賦予了網絡輿情主體內容“多元性”、傳播方式“病毒性”以及高“互動性”特點,具有相同價值取向的大學生群體推動輿論不斷演變,放大了現實社會的矛盾,催化了突發事件的“燃燒”,傳統的行政手段難以管控復雜的網絡輿情,給高校治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3.1? 輿情內容主體多元化使“可燃物”增多,高校輿論掌控困難

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傳播主體變得多元化,網絡有效提升了大學生群體的話語權,人人都有發言權,由于訴求不同、興趣點各異,關注程度深淺不一,價值判斷各有優劣,所以整體建構出的意見光譜混亂無序,使得高校輿情內容也變得復雜化,不同意見群體的話語交鋒會左右輿情方向,這對高校網絡輿情監測預警工作提出了重大挑戰,主要表現在:信息數量爆炸式增長,高校難以及時發現“可燃物”;信息傳播主體多元化,增加了高校對輿論方向的引導難度;信息內容復雜化,給高校輿情信息工作者采集帶來了更大壓力。而當前我國高校尚未建立起高效的輿情監測預警體系,輿情治理整體上較為被動,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理念相對滯后。[5]

3.2? 輿情傳播隱匿性使“催化劑”放大負面情緒,高校輿情隊伍缺乏專業性

輿情傳播隱匿性放大了學生的負面情緒,首先,網絡隱匿性易傳播負面情緒,網絡空間是一個虛擬環境,網民身份具有隱匿性,人們更容易展示“本我”的一面,在網絡上發泄一些負面情緒;其次,虛假信息放大負面情緒,身份的隱匿性為謠言的滋生提供了可能,輿情事件在一些“標題黨”或斷章取義者的推波助瀾下,大學生容易在虛假信息的引導下激化矛盾。最后,極端情緒影響學生的價值判斷,網絡輿情中包含了大量的非理性情緒,容易導致偏激觀點聚集,影響學生的判斷力,破壞網絡環境安全。面對非理性的高校網絡輿情,高校必須建立專業的輿情治理隊伍,擔當起“引路人”角色,及時疏導學生的不良情緒,片面采取“堵、壓”的剛性措施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反而會破壞高校的名譽和影響力[6]。高校的輿情治理理念滯后和隊伍建設不完善,導致輿情回應不專業,引發二次輿情,影響高校名譽。

3.3? 輿情傳播的群體極化使事件“升溫”加快,高校府應急時間縮短

自媒體的交互性為人們交流意見,匯聚共識提供了一個快速便捷的平臺,學生的交流不再局限于同一空間,互動性的加強易在現實校園環境產生群體極化現象,在輿論引導下學生個體思維會被同化,產生從眾心理,群體的極端情緒使普通社會事件變成危機事件的可能性增加,也加速了突發事件的“升溫”,這要求高?;貞仨毎盐铡包S金24小時”。信息技術的發展,使高校管理者和學生對于輿情事件的獲取時間處于同一起跑線,信息傳播速度變快,高校往往很難及時作出反應,甚至是輿情大規模爆發引起劇烈反響時才開始處理,但倉促間高校各個部門難以發揮協同效應,增加了高校輿情治理工作難度[7]。由于錯失輿情處置的最佳時機,事件升溫過快,容易造成輿情失控,反應速度慢導致陷入被動的應對狀態,失去了話語權的主導地位。

4.基于社會燃燒理論的高校網絡輿情治理路徑

高校網絡輿情發生后將產生強大的影響力并蔓延至更大范圍,因此,對于網絡輿情的研判和網絡空間的治理十分必要?;谏鐣紵碚?,將社會燃燒的三要素:燃燒物、助燃劑、點火溫度融入高校輿情治理的各個環節,結合現狀和問題分析,進一步優化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具體路徑。

4.1 “防火墻”:輿情監測的深化與前置

針對網絡輿情主體多元化、內容復雜化現象,要加強輿情監測的深化與前置。首先,高校應借助大數據搜索分析技術,優化輿情監測體系,通過對海量輿情信息進行跟蹤檢測,及時把握輿論動向,適時做出正確引導,防范“燃燒物”的累積突破網絡安全閾值。其次,要建立高校輿情案例庫,對已發生的高校輿情事件進行深入分析,了解事件的全過程,包括起始原因、事件經過、謠言傳播等,解析輿情演變規律和特征,進行評估分析、趨勢預測、等級預報,根據分析結果對高校輿情事件進行分類,并對事件的爆發原因、矛盾點、關鍵詞、利益群體、事件周期等做出標記,同類事件進行歸納,將標記內容加入輿情監測體系,豐富輿情監測方向,全方位對“燃燒物”進行監測,從源頭抑制輿情負向發展。最后,加強高校輿情治理隊伍建設,成立輿情監測小組,對小組成員定期進行專業化訓練,并深度學習網絡輿情案件,提升對輿情信息的識別敏感度,能及時解決網絡輿情危機。同時,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高校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提升網絡輿情的重視度,全面筑好輿情醞釀發酵期的“防火墻”,將可能的輿情風險危機扼殺在搖籃。[8]

4.2? “抑制劑”:輿情防控的及時與適時

自媒體時代改變了信息自上而下的單向式流動,面對復雜多變的網絡輿情,高校傳統的“防”“堵”強制手段顯然已不適用當前的輿情問題?;谏鐣紵碚撘暯?,網絡謠言的滋生與信息的異化是引起社會燃燒的“助燃劑”,早有學者提出了危機公關的“黃金24小時”,高校輿情治理要及時、適時,盡早地介入可以有效防止輿論影響的進一步擴大。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機制,高校要順應自媒體發展趨勢與潮流,建立一個開放的互動交流平臺,如校園官方網站、微博官方賬號等,確保輿論引導的主動權,緩解負面不良信息傳播對高校名譽、校園秩序造成影響,贏得大學生群體的信任。其次,及時清理“燃燒物”,對高校輿情事件發展進行引導與控制,使輿情言論向積極正向方面發展,防止事件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時間進一步拉長。[9]最后,組織專門的網絡分析小組,加強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研判,通過輿情信息能夠掌握大學生群體的需求,同時能通過信息傳達正確觀點和抵制錯誤觀點,并根據大學生群體提出的問題實行動態發布,為輿情治理的后續引導工作提供支撐和保障。

4.3 “滅火器”:輿情治理的系統與學生素養提升

網絡輿情給高校治理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高校應時刻警惕網絡穩定預警情況,并準備好相應的應急預案,及時作出輿情治理的重點內容和解決方向,實現對燃燒物質的“降溫”。首先,高校要建立網絡輿情的系統化應急處置機制,針對“燃燒物”“助燃劑”“點火溫度”,設置不同的應急治理預案,并成立專門調查小組深究事件原因,明確事件背后的矛盾,溯源歸因、劃定責任并在高校官方網站上公開呈現事件經過和結果,樹立積極正面的高校形象,并且要總結經驗,對輿情數據進行補充,完善高校輿情案例庫。其次,要健全保障機制,從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給予支持和適當傾斜,配備專職人員,創新技術手段,搭建工作平臺,確保網絡輿情治理工作順利開展。要強化考核機制,將網絡輿情治理工作納入年度考核,對因工作不當或履職不力誘發負面輿情且產生較大負面影響的單位或個人,應依據相關文件精神,嚴肅追責問責。[10]最后,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素養教育,由黨委宣傳部牽頭,著力建好網絡信息員和網絡輿論引導兩支隊伍,充分調動黨政干部、共青團干部、學工隊伍、專業教師和優秀學生干部等力量,影響和帶動廣大師生,唱響校園主旋律,有效引導網絡輿論發展走向。

5.結論與展望

隨著自媒體的廣泛運用,互聯網對高校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也對高校治理網絡輿情的能力做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切實解決可燃物增多、事件升溫過快、負面情緒放大等問題,實現高校輿情監測的深化與前置、輿情防控的及時與適時、輿情治理的系統與學生素養的提升,防范利益沖突事件的發生。在當前新形勢下,高校要牢牢堅持正確新聞輿論工作政治方向,進行合理的防范與化解,能夠迅速作出反應,第一時間對高校輿情事件介入處理,在互聯網時代,建立全面網絡治理體系,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輿論生態,建設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牛文元.社會物理學與中國社會穩定預警系統[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1(1):15-20.

[2]王楠.高校網絡輿情危機及其應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9):75-77,80.

[3]姚翼源.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關鍵問題與實踐向度[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3):161-166.

[4]白志華.新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風險治理——以社會燃燒理論為分析框架[J].河南社會科學,2022(4):101-109.

[5]張元,錢美玲.新時代高校網絡意識形態輿情風險治理策略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3(6):21-23.

[6]毛銳. 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和引導策略探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3(10):9-12,16.

[7]吳冠華. 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治理策略探析[J]. 新聞研究導刊,2023(20):121-123.

[8]鄒軍.中國網絡輿情綜合治理體系的構建與運作[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16-126.

[9]董洪哲,劉秀梅,鄭永方.防火與滅火:公共危機事件次生輿情的生成與治理——基于社會燃燒理論的分析維度[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20(5):19-24.

[10]張喜桃. 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治理路徑探析[J]. 西部廣播電視,2023(17):22-24.

作者簡介:汪建康(1980-),女,江蘇揚州,南京審計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公共治理;張慧兒(1999-),女,江蘇宿遷,南京審計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

(責任編輯:張曉婧)

猜你喜歡
輿情
數字輿情
數字輿情
數字輿情
消費輿情
輿情
輿情
廣東輿情
全國輿情
全國輿情
全國輿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