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編研模式下科研人員與編輯人員雙向流動共贏格局

2024-03-09 11:23陳麗萍宋艷張延歡
中國傳媒科技 2024年1期
關鍵詞:編研編委科研人員

陳麗萍 宋艷 張延歡

摘要:【目的】? ?構建編研模式下科研人員與編輯人員雙向流動的共贏格局。 【方法 】以《山東大學學報(工學版)》特色欄目建設和《隧道與地下工程災害防治》新刊創辦為案例,探討科研人員與編輯人員雙向流動格局的構建,以老刊為基礎創辦新刊,“以老創新,以新促老”?!窘Y果】? 雙方人員融合發展,優勢互補,建立相互參與、共同策劃、共同遵守、相互促進融合通道,為期刊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窘Y論】 編輯人員和科研人員相互流動、互聯互通、協同發展,為科技期刊發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編研模式;雙向流動;共贏格局;科研人員? ? ? ? ? ? ? 中圖分類號:G237.5?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34(2024)01-137-04? ? ? ?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4.01.029

本文著錄格式:陳麗萍,宋艷,張延歡.構建編研模式下科研人員與編輯人員雙向流動共贏格局[J].中國傳媒科技,2024,31(1):137-140.

導語

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苯ㄔO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成為我國期刊發展的重要任務。2019年,中國科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2021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诽岢?,支持辦刊單位出臺政策措施,探索編研結合模式,將優秀學者和科研人員引入辦刊隊伍,支持教育科研單位教學科研人員與辦刊人員雙向流動?!兑庖姟诽岬骄幯薪Y合、科研人員、辦刊人員(本文主要指編輯人員)、雙向流動四個重要的關鍵詞。編研結合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在編中研,在研中編,編研互動,相互促進”,該模式中離不開兩個主體——科研人員與編輯人員,他們如何互動與促進?另一個關鍵詞:雙向流動,暗示了主體雙方的深度合作關系,即,一方面請進科研人員,利用他們的學術優勢指導期刊發展,另一方面編輯走進科研團隊,及時了解學術動態與發展,及時出版新的學術成果,利用學術期刊推動科技發展。

編研結合模式是基于“編輯學者化”的理念提出的,是期刊發展過程中對編輯的新要求。20世紀80年代,隨著學術期刊體制建立,編研結合、編輯學者化的理念逐漸被學者討論并進一步論證。[1-3]曾偉[4]論證了編輯與學術研究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更多學者以辦刊經驗和編輯實踐為基礎,探索科技期刊編研融合之路。[5-9]編研結合在期刊高質量發展的作用下日漸凸顯,但是如何編研融合或編研一體化?袁建濤[10]探討了在編研模式下學術期刊的現實困境與突破對策,認為政策研究、體制改革、人才培養是編研結合模式發展的保證。歐陽菁[11]從理論上進一步探討了編研模式結合下如何把握“編”“研”之間的平衡;劉普[12]從實證角度研究了編輯群體在編研一體模式下的職業認同感影響因素和影響程度;王娟[13]探討了編研一體模式下學術期刊的現狀和可行性路徑。編研結合模式下,編輯的工作更加學術化、專業化,是期刊縱深發展,也是科研人員參與到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時機。

本研究以《山東大學學報(工學版)》(以下簡稱《工學版》)的特色欄目建設和《隧道與地下工程災害防治》(以下簡稱《隧道》)創辦為案例,探討科技期刊發展的新模式。構建編研模式下科研人員與編輯人員雙向流動共贏格局,從相互參與、共同策劃、共同遵守、相互促進四個方面入手,構建科技期刊新發展格局,搭建高效、智能化學術服務平臺,在實踐中完善協調機制,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升科技期刊核心競爭力。

1.編研模式下科研人員與編輯人員相互參與

“請進科研人員,走進學術團隊”,本著這樣的思想,科研人員以發揮學術特長為主,利用自身的學術優勢參與到科技期刊的工作中。 期刊根據自身的學術定位,評估科研人員學術特點,設置不同層次的科研編輯崗位,崗位形式靈活多樣,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的學術優勢和積極性。編輯工作具有編輯屬性和專業屬性,編輯人員在日常工作中除處理學術論文的初審、外審等基本的工作外,既要深入研究編輯學,又要熟知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編輯人員應充分發揮文獻計量學在研究生科技論文寫作方面的作用。如及時關注中外科技論文數據庫,利用文獻分析專業軟件,如Python、Gephi、Citespace等復雜網分析軟件,做好相關學科的熱點分析和期刊評估工作,開展講座或科技論文寫作課,幫助研究生了解期刊并根據論文創新大小選擇合適的期刊,為研究生及時有效地發表科技成果提供技術支持。編輯人員在研究生與科技期刊之間發揮橋梁作用,既建立作者與科技期刊的情感,又發展潛在的作者群??蒲腥藛T和編輯人員在相互參與的過程中,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傳播科技成果、加強學術交流,推動學科建設。

2.編研模式下科研人員與編輯人員共同策劃

編研模式下,科研人員與編輯人員共同策劃是構建雙贏格局的核心內容。編輯人員根據期刊發文的特色,以相關領域的學科為切入點,以期刊為紐帶,發揮科技期刊對學科建設的服務和導向功能[14-15]??蒲腥藛T可以作為學術編輯或欄目主持人參與到選題、策劃中,發揮科研團隊的專業性指導的作用,與編輯共同規劃約稿范圍、合理編排專題和欄目,挖掘欄目特色和新意,發揮文章組合效應,優化學術論文出版效果。編輯人員積極進入科研團隊中,向科研人員學習專業知識,及時掌握相關領域前沿與熱點,開辟綠色通道發表相關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協助科研人員舉辦各類學術會議,以編輯部為媒介,加強科研人員與企業之間的聯絡,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編輯人員與科研人員在某一專業領域以學術創新為共同的追求,在此基礎上“急他們所急,想他們所想”,增強科研人員對編輯的信任感,增加辦刊主體的服務意識,加強科研人員在辦刊過程中的主人翁意識,共同策劃科技期刊出版的學術內容。

3.編研模式下科研人員與編輯人員共同遵守

雙方共同遵守的規則和制度是雙向流動共贏格局健康發展的保障?;诰庉嬋藛T和科研人員參與的意愿、方式、機制開展多種方式的調查,深入討論雙向流動的初步方案、規則和激勵制度。制定規則和制度的核心是保證稿件的學術質量,執行嚴格的稿件審稿制度,堅決避免“人情稿”。圍繞期刊高質量發展,處理好稿件質量和數量的平衡,進一步縮短審稿流程中的外審時間,加快科研成果的快速出版。

辦刊方根據專題、專欄、??O置提供靈活多樣的專業型崗位,時間和工作方式在雙方約定的原則下靈活辦公,發揮不同類型編委的學術優勢,如將編委分為名譽編委、常務編委、青年編委、專題專欄編委等,尤其要充分調動青年編委的積極性。青年編委需要科技期刊這樣的學術平臺快速成長和展現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們也愿意花時間和精力為科技期刊的發展做一些工作。因此青年編委的流動和更新機制在實踐中需不斷完善。流動雙方制定不同編委的獎勵績效機制,給予經費支持。鼓勵編輯從事科學研究,讓編輯人員全身心投入專題、專欄建設及作者隊伍的培養中。

4.編研模式下科研人員與編輯人員相互促進

編研模式下,編輯人員參與到科研團隊中,為科技成果的快速出版搭建開放、公平、高效、智能的學術平臺,助力學科發展和科技創新。編輯人員將學術興趣與職業發展相結合,增加編輯職業的存在感和成就感。而科研人員在學術期刊中充分靈活自主地發揮自身的學術優勢,為進一步的科研創新帶來動力。以新的工作模式,構建自己的職業規劃,調動雙方主體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雙方的優勢與價值。在主體雙方的融合和促進下,期刊高質量發展,科研成果不斷創新,實現編輯工作和科研工作之間協調發展和良性循環。構建科研人員參與期刊發展工作、學術期刊引領學科建設,兩者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共同促進學術創新,在新的熱點領域創辦新刊,推動科技發展,促進學術期刊繁榮發展,建立科研人員與編輯人員互聯互動、良性循環的發展生態圈。

5. 基于編研模式下科研人員與編輯人員雙向流動共贏格局理論下的實踐經驗

編研模式下,科研人員與編輯人員之間分兩條線雙向流動,流動同時雙方互相融合,辦刊主體以編輯人員為主,雙方在流動融合中共同遵守相關的協調機制,保證雙向流動的靈活性、多樣性、穩定性。雙方在相互參與、共同策劃中相互促進,以前期的合作為基礎,當環境、條件和時機成熟時,可以共同創辦新刊,推動相關熱點領域的發展(雙向流動格局如圖1所示)?!豆W版》的欄目建設和《隧道》新刊創立的過程,踐行了編研模式下科研人員與編輯人員雙向流動、融合的新的期刊發展格局。

于1956年創刊的《工學版》與科研團隊長期合作,開展特色欄目、特色專題建設,已初步形成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土木工程、智慧交通、電氣工程等特色欄目,欄目主持人是科研團隊中的核心成員。近5年來,《工學版》依托山東大學優勢學科,編輯深入學院,參加學院舉辦的學術講座,了解學術動態,積極約稿,為青年教師和研究生開辟綠色通道,與科研人員共同策劃選題內容。如與山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楊明科研團隊合作出版《新型電力系統關鍵技術》???,與山東大學齊魯交通學院策劃“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多個專題,同時在研究生中開展科技論文講座,舉辦新刊發布、推送會等。欄目建設初始,依托的是本校優勢學科,與相關領域的優秀學術團隊開展長期深入的合作,而隨著合作的深入,學科編輯逐漸將作者和專家的范圍擴大到全國范圍,關注相關領域的學術團隊。結合國家大力發展基礎建設大背景下,《工學版》在形成特色欄目的同時,將優勢學科和時代背景結合,以《工學版》辦刊經驗為基礎,尋找創辦新刊的契合點。

21世紀是地下空間開發和地下工程建設的時代,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流量急劇增長,交通擁堵嚴重,使得城市內地面運輸功能無法滿足市內交通的需求量,而地下工程建設是改變這一狀況的有效手段。 成立于2001年4月的山東大學巖土與結構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巖土中心),是山東大學重點支持的科研單位。該中心發展完善了“巖體施工過程力學”這一新的學術方向,在國內外具有明顯特色,并在國家重大工程中取得成功應用,該團隊在這方面的科研成果豐碩。編輯人員深入到土建學院巖土中心學術團隊中,學習相關領域動態,跟蹤相關領域的學術會議,與新老作者建立并保持長期的合作與聯系。土木工程欄目成為《工學版》重點建設的重要欄目之一。欄目組建期間,工學版編輯室主動邀請科研人員參與欄目建設,對欄目編排做學術指導,編輯人員利用專欄、專題、??扑拖嚓P成果,將發表的科研成果及時分享給科研人員。同時編輯人員參與到研究生的初始培養階段。研究生在本科階段較少接觸科研工作,沒有進行科技論文寫作的系統訓練,投稿經驗有限,影響科研成果的發表時效。編輯人員在研究生培養的初級階段,開設科技論文寫作課,講授科技論文寫作規范,同時對相關領域的各種期刊做評估和數據分析,為研究生高效開展學術研究和成果擇刊發表提供相關咨詢。

《工學版》依托巖土中心學術團隊打造欄目特色,同時該團隊派出科研人員參與到土木工程欄目建設中,《工學版》編輯室為該團隊的科研成果及時發表開通綠色通道,助力學科建設。2009年4月,即《工學版》第2期開設“土木工程”欄目,刊發土木工程領域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2009年8月,《山東大學學報(工學版)》以“隧道工程”為專題出版?????蒲腥藛T協助編輯人員約稿,對提高稿件質量起了積極的作用。而編輯人員及時推送最新科研成果,為相關領域的學科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也為新刊的創辦創立條件、環境和時機。

隨著科研人員與編輯人員相互參與、共同策劃的深入,編輯人員發現該巖土中心學術團隊主要科研熱點在于地下工程的預警方向,而這個方向在國內研究得較少,屬于相關領域的前沿熱點。2016年,在前期的合作基礎上,以《隧道與地下工程災害防治》為刊名,編輯部聯合巖土中心學術團隊一同開展新刊的申報工作,主要刊登隧道與地下工程施工中災害防治、安全控制、智能化、隧道掘進高端設備等重點發展領域和方向的文章。2019年1月,《隧道與地下工程災害防治》第1期出版,從欄目建設到新刊創辦歷時10年,該科研團隊的科研人員與編輯人員共同合作,共同策劃,相互促進,對推動隧道與地下工程災害防治領域的科技進步做出了貢獻,引領相關領域最新成果的快速發表,而山東大學巖土中心的科研團隊借助學術期刊的傳播優勢,促進了學術交流和技術發展。尤其是編輯人員深入到學術團隊中,及時把握相關領域的前沿熱點,及時出版科技成果,對推動相關學科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踐行編研模式下科研人員與編輯人員雙向流動的過程中,需要有共同建立并遵守的制度和規則,這是雙方人員流動平穩性、靈活性、高效性的有力保障。所有來稿進入在線采編系統,嚴格執行審稿流程。 編輯室根據需要為科研人員參與期刊工作靈活設置選調編輯崗位,巖土中心從學術團隊中抽調青年學者1~2名擔任執行主編輯和學術編輯,配合期刊的約稿、組建編委、出版等工作。對編委進行精細化分層管理,設置名譽編委、常務編委、欄目編委、青年編委等,充分發揮各類編委的優勢和作用。學術團隊與相關院系為編輯人員提供條件,在院系開展科技論文講座,編輯人員利用文獻計量學和科研人員一同開展相關領域的熱點分析和預測,雙方人員共同開展期刊欄目、專題、??陌l布會和學術交流會,既加強研究生寫作能力提高,又推動學科建設和發展。

結語

編研模式下,科研人員與編輯人員雙向流動,雙方人員優勢互補,建立共同參與、共同策劃、共同遵守、相互促進融合通道,發揮編委會成員的示范帶動作用,以點帶面,帶動科研團隊中的年輕學者加入到編輯工作中??蒲腥藛T與編輯人員共同策劃期刊發展之路,共謀期刊高質量發展路徑。發揮學術期刊對學科建設的推動作用,以期刊推動特色領域發展,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潛力,推動特色學科建設,助力科技創新。

參考文獻

[1]馬光. 編輯學術地位新論:編輯在學術發展中的主動作用[J].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9(6):115-120.

[2]張輝潔,唐秋姍,羅萍,等.建設“學者型編輯”隊伍,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J].傳播與版權,2019( 12):112-115.

[3]王海蓉,王景周.學術期刊學者型編輯的價值及編輯主體作用[J] .中國編輯,2020( 9):69-72.

[4]曾偉. 編研工作的辯證統一觀 [J].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113-116.

[5]王化偉. 學報編輯應堅持編研結合 [J]. 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3(19):63-71.

[6]郄彥平. 專雜結合 力求于專 編研相長 立足于編——談學報編輯學者化的原則和途徑 [J]. 金融教學與研究,1997(6):61-65.

[7]應用偉.? 學術類社團以“刊學研結合”推進期刊精品化的策略與路徑[J]. 科技與出版,2016(2):125-128.

[8]孫繼華,葉慶亮.學術期刊編輯應積極從事各類科研活動:以《熱帶作物學報》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5):947 -950.

[9]劉川. 科技學術期刊編輯的編研融合成長之路探究[J]. 新聞研究導刊2022(12):209-211.

[10]袁建濤. 學術期刊編研結合的現實困境與突破對策 [J]. 邵陽學院學報,2022(21)5:112-116.

[11]歐陽菁. 學術期刊“編研結合”模式的實踐思考 [J]. 科技傳播,2022(9):24-26.

[12]劉普. 編研一體制度下期刊編輯職業認同實證研究 [J]. 科技與出版,2022(5):111-117.

[13]王娟,劉天星. 學術期刊“編研一體”現狀與可行性路徑研究 [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2(10):1332-1340.

[14] 楊光宗,劉鈺婧. 高校學術期刊與一流學科建設:引領、推動及發展[J]. 出版科學,2018(3):19-22.

[15]陳鵬,黃歷,葉宏玉. 培育一流科技期刊 助推一流學科建設[J]. 科技與出版,2019(10):17-21.

作者簡介:陳麗萍(1978-),女,廣東佛山,碩士研究生,中級職稱,編輯,研究方向為編輯學和文獻計量學。

(責任編輯:李艷松)

猜你喜歡
編研編委科研人員
《山東檔案》
科技部等五部門聯合發文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
編委簡介
編委簡介
科研人員破譯黑豬肉特征風味物質
編委簡介
談談房地產檔案的編研
治療艾滋病,中國科研人員有了新發現
本刊編委簡介
廣東公安科研人員風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