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波涌起 馳而不息
——浙江2023 年海洋工作紀實

2024-03-09 08:49郭媛媛
浙江國土資源 2024年2期
關鍵詞:紅樹林浙江海洋

□郭媛媛

背倚大陸、雄踞東海。這一地理特點讓浙江盡得山海之利:盡管陸域面積只有10 多萬平方公里,但海疆卻相當遼闊,超過26 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和海島岸線達6000 多公里,全國第一;近岸海域內,海島數4300 多個,又是全國第一……

若論海洋大省,浙江舍我其誰。由此,陸海統籌、向海圖強的理念在浙江大地深深扎根。一直以來,浙江在“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的轉變中不斷邁步向前,探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同時,形成了以建設全球一流海洋港口為引領、以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為動力、以加強海洋科教和生態文明建設為支撐的海洋經濟發展良好格局。

高效用海,創新引領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過去的一年,浙江海洋經濟保持著傲人的發展勢頭——海洋產業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海洋開放合作拓展逐步深化、海洋科教創新能力持續提高、海洋基礎設施網絡不斷完善、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繼續領跑全球……

▲南麂島

善謀者勝,善用則興。一直以來,浙江在用海政策上的不斷創新,為海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2023 年,浙江重大項目用海用島需求極為旺盛,用海用島報批數量創近年新高,全年完成項目用海報批291 個,面積超7100公頃。其中,小洋山北作業區、浙能舟山六橫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用海獲國務院批準用海近1460 公頃,金七門核電一期、三門核電三期均已獲自然資源部用海預審意見。

另外,浙江還加強海塘安瀾千億等基礎性公益性項目用海保障,批復海塘安瀾等基礎設施項目19 個,用海面積約5082 畝;批準無居民海島用島1 個,面積7.5 畝;落實海域使用金減免與用海審批同步申請政策,完成溫嶺市海塘安瀾工程等24個項目海域使用金減免審核,減免金額2 個多億元。

2023 年9 月,自然資源部函復同意浙江“未批已填”類歷史圍填海整體備案處理方案,這是全國首個獲自然資源部批準的歷史圍填海整體處理方案。該次獲自然資源部同意的處置面積1.23 萬公頃,加上前期已獲部批準的22 個歷史圍填海單獨備案處理方案,浙江“未批已填”類歷史圍填海2.75 萬公頃,已全部獲批,實現了100%的可處置率,標志著浙江歷史圍填海全區域可按照省級用海審批權限自主進行處置,開啟“用海等項目”服務新模式。

生態護海,藍灣修復固本強元

天藍海碧,好生態是浙江發展的最強優勢。

作為全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在做優做強做大海洋經濟的前提下,加強海洋生態保護成為高水平推進海洋強省建設的題中之義。

2023 年,浙江有4 個國家藍灣項目通過驗收,分別是臺州臺州灣、溫州蒼南、舟山嵊泗和臺州玉環。其中,臺州灣“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總投資約6 億元,中央財政專項補助資金達3 億元;共整治修復海岸線長度6.713 千米,修復沙灘長度3.378 千米,整治修復濱海濕地面積224 公頃,完成海島生態修復面積83.67 公頃,完成岸線植被恢復面積29.13 公頃。

玉環市的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完成海岸線整治修復7.4 公里、鹽沼整治修復面積3.89 公頃、紅樹林修復面積40 公頃,修復受損的海岸帶、海島生態環境,恢復近岸紅樹林和鹽沼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岸線生態功能,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岸線穩定性和自然災害防護能力。

作為國家“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項目,蒼南紅樹林修復項目共修復紅樹林宜林生境45 公頃、種植紅樹林350 畝,并建設相應生態景觀提升工程,新增的紅樹林與原有紅樹林連成一片,面積已達1558.25 畝,約占全省紅樹林面積四分之一。這條“綠毯”不斷擦亮“中國北緣最大的海灣紅樹林生態濕地”金名片。2023 年6 月,借著世界海洋日的“東風”,在蒼南完成了全省首筆紅樹林藍碳交易,對于浙江發展藍碳經濟具有開創性意義。

此外,舟山定海、臺州三門2個省級藍灣項目已通過驗收,并且新一輪國家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謀劃申報成功,嘉興海鹽、舟山普陀、溫州蒼南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成功入選2024 年國家支持項目,爭取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共9億元,資金和項目數與廣東省并列全國第一。

隨著“ 碳達峰 ”“ 碳中和 ”逐步成為全球共識,浙江率全國之先,完成全省沿海5 市、28 個縣(市、區)藍碳生態系統基礎調查,基本摸清全省紅樹林、鹽沼、淤泥質光灘、無居民海島植被、海域水體等5 大類藍碳生態系統的種類、面積、分布、結構等本底情況,繪制完成全省5類藍碳生態系統分布圖,編制全國首份省域“藍碳地圖”和年度藍碳報告。

這些“大動作”無不彰顯了浙江生態護海的意志和決心。接下來,浙江將持續推進“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優化海洋空間資源保護利用,堅持保護優先、合理開發,嚴格保護沿海自然岸線、近岸生態紅線區、河口濕地、重要水源地、防護林(含紅樹林)等地區,將海洋生態保護進行到底。

預警監測,支撐海洋災害防范

2023 年,浙江省地方標準《海洋災害隱患排查技術導則》(以下簡稱《導則》)正式發布實施。該《導則》明確了排查原則、排查內容、收集資料要求、排查技術方法、成果形式等,為進一步規范海洋災害隱患排查工作,動態掌握隱患家底、實現科學智治提供了標準依據。

運用《導則》的技術方法,浙江在全國率先完成全省沿??h(市、區)和鄉鎮級的海洋災害風險調查與隱患排查,動態更新隱患區域144處,相關成果已經應用于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布局、國土空間規劃與城鄉建設、防災減災應急管理等領域,為海洋防災減災工作向重點防御、科學防御、精準防御提供技術支撐。

此外,浙江還完成了省級風險普查成果審核和自查自糾,并將普查成果應用于省級和沿海各市、縣、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完善技術導則和技術要點,以溫州洞頭為試點,探索普查成果在縣級海岸帶專項規劃的應用。

在優化完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布局上,浙江也做了不少努力,進一步優化了海洋生態基礎監測站點布局,新增潮間帶微塑料監測,開展蒼南、玉環、溫嶺、象山、北侖砂質海岸生態系統生態詳查,象山港、三門灣和樂清灣生態系統補充調查,持續深化海洋生態監測、預警、評價,掌握全省海洋生態現狀與趨勢,形成海洋生態風險“一張圖”、生態問題“一張表”。

科技賦能,引領藍海新動能

2023 年,靠海吃海的浙江,在海域立體分層設權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實踐,率全國之先編制并發布了《海域立體分層宗海界定技術規范》。

“這是全國首個綜合性、體系化的海域使用權立體分層設權省級地方標準,在現行標準基礎上規范了對宗海立面界址界定和立體空間信息表達的方法?!弊鳛樵撘幏兜木幹茊挝?,浙江省海洋科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規范為浙江海域立體化管理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持,保證了自然資源、水利、能源、交通、農業、生態環境等部門的用海管理銜接,為海上光伏風電、海塘安瀾等各類重點工程立體開發利用提供了可行路徑,有效破解了交叉重疊用海帶來的困擾。

不能制海,必為海制。加快海洋開發進程,振興海洋經濟,關鍵在科技。深知此理的浙江,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優勢,大力推動海洋科技創新發展,尤其注重“關鍵的技術要靠我們自主來研發”。從海洋高端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新能源開發、海洋公共服務,到海洋生物醫藥、海洋科技研發……一直以來,浙江都堅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鏈接全球資源,培養和聚集了一大批海洋龍頭企業;以陸海統籌率先理順體制機制,與海洋融合發展。同時,浙江加快推進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及寧波甬江、G60(浙江段)、溫州環大羅山、浙中、紹興等科創走廊建設,謀劃建設湖州、衢州、舟山、臺州、麗水等涉??苿撈脚_;高水平建設省海洋科學院,支持寧波建設國內一流的海洋科研機構。

2023 年,浙江還首創“海洋科普飛地”新概念,建成海洋科普飛地場館,將科研院所與學校聯手,盤活資源,構建優質資源共享共惠的新樣態。

作為“飛地”場館的主創團隊之一,浙江省海洋科學院的最初目標是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探索一條寓教于樂的新路,從而增強全社會的海洋保護意識。該場館以“我們身邊的海洋”為主題,從淺海到深海,從科技發展到環境保護,通過視覺化的手段,全面細致地呈現海洋、科技、人文三者相互促進、和諧共生的關系,讓參觀者直觀感受浙江海洋科技發展的澎湃動能。

“浙”波涌起,馳而不息。接下來,浙江將繼續深耕藍色經濟“高產田”,筑牢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為海洋產業構筑科技和創新的“朋友圈”,同時推動產學研成果轉化落地,實現海洋高新產業的加速成勢,向海洋強省的目標努力沖刺。

猜你喜歡
紅樹林浙江海洋
藏著寶藏的紅樹林
掃一掃閱覽浙江“助企八條”
神奇的紅樹林
走過紅樹林
愛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發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雙下沉、兩提升”之路
浙江醫改三部曲
紅樹林沼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