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鏡根治術治療胃癌的療效及對腫瘤標志物及氧化應激反應的影響

2024-03-12 09:24常方圓邢繼丹劉姍姍李蓉蓉楊瑞凈
實用癌癥雜志 2024年3期
關鍵詞:根治術氧化應激標志物

常方圓 邢繼丹 劉姍姍 李蓉蓉 張 佳 楊瑞凈 王 姿

胃癌多起源于胃黏膜細胞,早期常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逐漸出現腹痛、厭食、飽脹不適等癥狀,若未能得到及時治療,可威脅患者生命[1-2]。開腹根治術為目前治療胃癌常用方式,其應用時間長,療效已備受臨床認可,但該術式對機體造成的創傷較大,術中可引起強烈應激反應,加之術中出血量多,不利于術后恢復[3-4]。而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之微創理念的普及,如何在保證手術效果的同時最大限度減輕機體損害成為臨床關注重點。腹腔鏡根治術是微創術式,僅需于腹部作幾個小孔即可開展手術,有助于減輕機體損傷,促進術后機體康復[5-6]。但腹腔鏡根治術在胃癌中的具體療效仍存在一定爭議,還需進一步研究明確。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腹腔鏡根治術治療胃癌的臨床效果。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胃癌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9例。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齡43-68歲,平均年齡(55.36±4.28)歲;體質量指數18~26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18±1.46)kg/m2;腫瘤直徑3.5~5.8 cm,平均腫瘤直徑(4.38±0.41)cm;TNM病理分期:9例Ⅰ期,18例Ⅱ期,12例Ⅲ期。觀察組男性27例,女性12例;年齡41~69歲,平均年齡(55.45±4.31)歲;體質量指數18~26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23±1.52)kg/m2;腫瘤直徑3.2~5.7 cm,平均腫瘤直徑(4.34±0.39)cm;TNM病理分期:10例Ⅰ期,17例Ⅱ期,12Ⅲ期。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7]中胃癌診斷標準;經病理學檢查確診,且TNM病理分期Ⅰ~Ⅲ期;均接受手術治療;精神良好;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肝腎衰竭者;凝血系統缺陷者;合并感染性疾病者;存在其他惡性腫瘤者;存在腹腔粘連、腸梗阻等;存有免疫系統障礙者。

1.3 方法

兩組均完善術前檢查。對照組予以開腹根治術治療:仰臥全麻,于上腹正中劍突下6.0~7.0 cm處切口,由醫生將手深入腹腔,探查腫瘤部位、大小及浸潤程度等信息,評估手術可行性及確定手術方式,之后提起大網膜,電刀游離胃結腸韌帶及大網膜,分離結腸系膜前葉,以荷包鉗經上腹部切口夾閉食管下段并切除,待腫瘤組織完全移出后完成消化道重建,淋巴結清掃后沖洗腹腔,并逐層縫合,關閉腹腔。觀察組行腹腔鏡根治術治療:仰臥全麻,于臍孔位置穿刺,先建立二氧化碳氣腹,維持腹內壓12~15 mg,之后于臍孔上腹10 mm處切口,置入鏡頭,并于左側腋前線肋緣下方12 mm處作主操作孔,左鎖骨中線平臍部5 cm處作輔助操作孔,之后借助腹腔鏡視野觀察腫瘤具體位置、大小等信息,明確手術切除方式,以超聲刀沿橫結腸分離并切斷胃結腸韌帶、脾側大網膜、胰腺胃部被膜及胃網膜左血管,之后清掃淋巴結及橫斷胃短血管,移出腫瘤組織后完成消化道重建。兩組術后均常規抗感染等處理。

1.4 觀察指標

①手術情況: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清理淋巴結數、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②腫瘤標志物:術前及術后1 d,采集兩組5 ml空腹血,離心處理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99(CA199)、糖類抗原125(CA125)水平變化。③氧化應激水平:術前及術后1 d,采集兩組5 ml空腹血,離心處理后,采用ELISA法檢測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水平變化。④炎癥水平:術前及術后1 d,采集兩組5 ml空腹血,離心處理后,采用ELISA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變化。⑤并發癥:腸梗阻、吻合口瘺、切口感染、膽道損傷等。

1.5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手術情況

觀察組手術、排氣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2.2 腫瘤標志物

觀察組術后CA199、CEA、CA125水平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腫瘤標志物對比

2.3 氧化應激水平

觀察組術后SOD、GSH-Px水平高于對照組,MDA水平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氧化應激水平對比

2.4 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觀察組術后CRP、IL-6、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2.5 并發癥

對照組出現2例腸梗阻,4例切口感染,1例吻合口瘺,1例膽道損傷;觀察組出現1例切口感染,1例腸梗阻。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0.51%(8/39)]低于對照組[5.13%(2/39)],有統計學差異(χ2=4.129,P=0.042)。

3 討論

3.1 胃癌病因及治療現狀

胃癌病因復雜,臨床至今仍未完全明確,普遍認為在慢性炎癥、幽門螺桿菌感染、飲食等共同作用下可促使胃黏膜細胞發生癌性突變,從而逐漸轉變為胃癌[8-9]。手術是當前唯一可根治胃癌的手段,通過切除腫瘤組織及周圍受侵襲組織,能徹底清除腫瘤細胞,避免其向周圍擴散,以達到根治目的[10]。開腹手術既往較為常用,其操作較為簡單,于腹部作一切口即可明確腹腔內腫瘤組織信息,且視野清晰,有利于徹底切除腫瘤組織,提高預后生存質量。但傳統開腹手術切口較大,術中組織損傷嚴重,易引起術后并發癥,加之繁瑣的手術步驟,使得出血量多,嚴重影響術后機體康復[11]。

3.2 臨床指標與胃癌的關系

CA199、CEA、CA125為常見腫瘤標志物,監測其水平變化能評估手術治療效果。其中CA199、CA125均為胃腸道惡性腫瘤標志物,在胃癌中特異性高,且水平隨著腫瘤進展而升高;CEA為廣譜腫瘤標志物,當機體存在惡性腫瘤時會隨著腫瘤細胞代謝進入血液循環。SOD、GSH-Px、MDA可反映機體氧化應激反應,其中SOD、GSH-Px屬于抗氧化物質,能加快氧自由基清除,MDA則為氧化終產物,與應激反應程度存在正相關;當手術引起機體損傷后可促使氧化與抗氧化失衡,表現為SOD、GSH-Px下降,MDA增高。CRP、IL-6、TNF-α為常見炎癥因子,當手術對機體造成損傷時,可引起損傷部位強烈炎癥反應,促進上述因子大量釋放,且損傷越嚴重炎癥反應越強烈。

3.3 腹腔鏡根治術優勢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排氣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出血量較對照組低,術后CA199、CEA、CA125水平低于對照組,CRP、IL-6、TNF-α水平及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腹腔鏡根治術治療胃癌效果顯著,能減輕機體損傷,降低氧化應激及炎癥水平,加快腫瘤標志物復常,且并發癥少。其原因為腹腔鏡根治術為微創手術,相較于開腹術式,僅需于腹部作幾個操作孔僅可開展手術,能減輕手術對機體造成的損害,亦可避免腹腔長時間暴露,降低腹腔感染風險,且腹腔鏡視野清晰,便于操作醫師仔細觀察腫瘤位置等情況,制定適宜手術方案[12]。同時,在腹腔鏡視野輔助下術中操作更為精細化,能精準切除腫瘤組織,減小對周圍血管及神經組織損傷,從而減少術后并發癥風險。腹腔鏡手術符合當代微創理念,對機體創傷小,故手術應激反應輕,能減少兒茶酚胺及多種細胞因子釋放,避免氧化應激及炎癥反應過度活躍,進而利于術后機體恢復,且切口愈合后瘢痕小,滿足患者對美的需求。但腹腔鏡手術對操作醫師技術要求較高,術中還需盡可能謹慎精細化操作,相信隨著腹腔鏡手術的大力普及,操作醫師的手術熟練度會越來越高,更為微創化完成手術。

綜上所述,腹腔鏡根治術治療能降低胃癌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減輕機體氧化應激及炎癥反應,減少并發癥發生,值得廣泛應用。

猜你喜歡
根治術氧化應激標志物
近端胃切除雙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術用于胃上部癌根治術的療效
基于炎癥-氧化應激角度探討中藥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干預作用
前列腺癌根治術和術后輔助治療
H形吻合在腹腔鏡下遠端胃癌根治術中的應用
膿毒癥早期診斷標志物的回顧及研究進展
氧化應激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冠狀動脈疾病的生物學標志物
腫瘤標志物在消化系統腫瘤早期診斷中的應用
MR-proANP:一種新型心力衰竭診斷標志物
氧化應激與結直腸癌的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